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東北農業大學地質與地貌學

東北農業大學地質與地貌學

發布時間: 2021-03-02 14:41:04

① 簡述地質學與地貌學的關系應該從哪幾個方

地質學,主要是研究地球的理性學科,就是利用物理化學的方法定性半定專量的描述地球的現象;屬地貌學,主要是觀察地表的形態結構,以定性描述為主,不會探討地質體的成因和演化。時間尺度不同,地質學研究45.67億年以來的各種歷史時間,地貌學研究幾千年或者幾百萬年的事件。簡述地質學與地貌學的關系應該從哪幾個方

② 地質學與地貌學同土地資源管理的關系

土地資源管理偏行政方面,
比如畢業後可以進入國土資源局.
地質學是研究地球的物質組成情況、內部構造、外部特徵、
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

③ 簡述地質學與地貌學的關系應該從哪幾個方面來說

地質學是關抄於研究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變的一門自然科學。
地貌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態特徵、成因、分布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它是地質學的一部分。
他們兩門科學的交匯形成了第四系地質學。
第四紀地質學重點研究近幾百年時期環境發展演化包括地殼運動(怎麼形成的大山大河)、氣候變化、沉積環境(哪裡是坡積、沖積、洪積堆積物)、生物演替等方面。先後提出洪積理論和冰川理論。

④ 地質學,地貌學與農業科學有什麼關系

地貌學是地質學中的一個學科,農業科學中的小部分與地質地貌有關

⑤ 地質地貌學與農業資源與環境科學有什麼關系

改良與合理利用水土資源山南水北7級2010-11-03國內最好的就是水利部水土保持司。追問內,推動整個水土流失容地區水土保持工作、集中,以小流域為單元進行綜合!我想問的是,是指面積小於50平方公里的流域:先把分給我,然後就是水利部下屬的一些水土保持單位,然後再下:那得考公務員呀,有利於集中力量按照各小流域的特點逐步實施,我可以面對面給你講解、環境保護等部門從事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的規劃,充分發揮小流域水土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中國目前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小流域概念、設計、林業:私企是否有招收水保人士的、農業!回答,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一條成功經驗、連續的治理、,比如水保監測中心、植物中心,由點到面、研究所中科院水保所在陝西楊陵能在國土資源。以小流域為單元進行綜合治理、沙棘中心等,再下來應該是流域機構內的水保處室。實踐證明,保護、還有就是各個設計院了。小流域治理的目的在於防治水土流失。再下就是各省水保局,職業是否穩定,使水土保持工作的綜合性得以充分體現、、水利、施工及森林生態環境建設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這個不敢保證,我以我們問問家族的名譽保證。追問

⑥ 地質與地貌學就業

地址與地貌學是傳統學科,是第一產業的技術培養學科,畢業以後的就業方向是:地質礦產局、測量大隊、建築施工地質勘探、找礦與探礦,石油開采與鑽井定位,冶金渣分析與爐襯保護,寶石與鹽相分類,考古學輔助檢測等。還有地圖出版和中學地理教學

⑦ 中國第四紀地質學與地貌學的研究進展

中國第四紀地質學與地貌學的形成與發展凝聚了我國老一輩第四紀地質學家和地貌學家的心血,其中李四光、楊鍾健、袁復禮、任美鍔、劉東生、施雅風等一批中國第四紀地質學與地貌學的奠基人做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第四紀地質與地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四紀冰川和地貌、海岸帶第四紀和地貌、西北黃土地區第四紀地質和地貌、古人類、活動構造等方面。

1. 第四紀冰川及古環境研究

在第四紀冰川研究方面,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取得巨大進展,其中包括南極冰蓋和北極冰蓋的考察研究,青藏高原冰心研究,山嶽冰川編目以及冰川融水徑流研究,中國西部的冰川地貌,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遺跡與環境的新認識等等。

中國科學家對南極的研究起步較晚,1982 年謝先楚首次在澳大利亞凱西站越冬考察,對末次冰期冰心做了大量細致研究。到 2008 年,中國已組織了 24 次南極考察,並建立了長城站和中山站。1990 年秦大河首次橫穿南極大陸做科學考察,研究深入到穩定同位素 δ18O,δD 和過量氘(ex D)分布特徵變化及其與古氣候記錄的意義。這些相關研究表明我國南極冰川學研究登上新的台階。2004 年 7 月在挪威的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新奧爾松建成了我國北極第一個科學考察站———黃河站。

與此同時,在 80 年代中期展開了對祁連山敦德冰帽的冰心研究,取得了比孢粉等其他資料更加詳細的全新世氣候波動的證據。1992 年,姚檀棟等又對西昆侖山古里雅冰帽(6300m,中亞最大的冰帽)進行了冰心研究,鑽取了時間跨度 10 萬年以上的冰心,這對於重建青藏高原晚更新世以來的氣候和環境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由施雅風主編出版的 《中國冰川與環境》(2000)一書總結了我國西部地區第四紀冰川和環境研究的重要成果。關於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遺跡的爭論,在這一個時期也做了些工作。李四光於 20 世紀 20 年代提出在太行山、廬山、黃山等中低山存在第四紀冰川遺跡,並可劃分為4 次冰期。他的冰期劃分一直作為中國東部冰期劃分的標准沿用至今。1980 年開始,部分冰川學家通過大量野外考察,並聯系黃土沉積、孢粉分析、古脊椎動物、紅色風化殼等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認識(施雅風等,1989),其成果反映在 《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與環境問題》一書中。近年來關於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爭論已經逐漸冷卻下來。

2. 西北黃土地區第四紀地質研究

中國第四紀研究的突破在於中國黃土研究方面的進展,建立起第四紀環境變遷的時間序列。目前全球變化研究中已建立了多種多樣的環境變化時間序列,其中中國黃土、深海沉積和極地冰心是第四紀研究中的三大支柱。而黃土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形成方式,成為一種第四紀古環境、古氣候信息的非常理想的載體。中國的黃土研究,大致經歷了如下 4 個大階段。

近代黃土研究 中國黃土研究的開端與外國地質學家的參與密不可分。19 世紀,龐培利(R. Pumpelly)打開了中國黃土研究的大門,他提出了黃土湖泊沉積說。李希霍芬(F. VonRichthofen)否 定 了 龐 培 利 的 湖 泊 沉 積 說, 成 為 黃 土 風 成 說 的 鼻 祖。 奧 勃 魯 契 夫(B. A. Obruchev)將黃土分為熱黃土和冷黃土,第一次揭示了黃土的二元性和區域性意義。中國地質學家從1920 年開始黃土研究。1930 年,德日進(P. Teilhard de Chardin)和楊鍾健對黃土做了地層與古生物方面的研究。在這一開創性的工作中,他們將黃土劃為兩大部分: 上部馬蘭黃土,下部紅色土 A、B、C 帶; 並按其中所含古脊椎動物化石將第四紀劃分為早、中、晚期。

20 世紀 50 年代,中國黃土研究的新高潮 為中國黃土研究做出巨大貢獻的劉東生院士在這個時期做了很多工作。1957 年,劉東生院士等分出老黃土(早於馬蘭黃土)和新黃土(馬蘭黃土及其以後黃土),他與張宗祜院士(1962)將早、中更新世黃土命名為午城黃土和離石黃土,並於 1964、1965、1966 年分別出版了 《黃河中游黃土》、《中國的黃土堆積》和 《黃土的物質成分和結構》,奠定了中國黃土研究的基礎。朱顯謨、石元春等研究表明,黃土層所夾的紅色條帶,實質上是一種褐色土型的古土壤層。這一成就,使人們對黃土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從而確認了巨厚的黃土高原是由 260Ma 以來沙塵暴的形式沉積而成的; 而乾旱的沙塵暴時期中間又有多次氣候變得溫暖濕潤的時期,形成古土壤。在這個時期,張宗祜院士對黃土高原黃土的工程性質進行了細致的研究。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測量實驗階段 隨著古地磁學、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年代學等新學科新技術的發展,黃土的研究從肉眼觀察進入到觀察與測量實驗相結合的階段。磁化率開始被當作反映第四紀環境變化的氣候替代性指標,並進一步促使將黃土與深海沉積、冰心進行全球對比。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以來,定量化和對比研究階段 安芷生院士提出黃土和古土壤分別代表古氣候環境冬季風和夏季風的模式,將研究的主要方向對准了黃土與古土壤的形成以及解譯其環境信息。其後,丁仲禮院士利用黃土和古土壤中粒徑為 0. 002~0. 010mm 的顆粒含量比值作為冬季風搬運強弱的代用指標; 並得到與深海氧同位素吻合的粒度曲線。郭正堂利用黃土與古土壤中的 FeO 和 Fe2O3所代表的風化強度比值作為夏季風的代用指標,亦可與深海氧同位素進行對比。丁仲禮院士經過對比研究發現: 黃土與古土壤序列的變化自 180 萬年以來,與深海沉積物氧同位素的旋迴幾乎可以一一對比,從而將大陸冰蓋和海冰同內陸氣候變化聯系起來。在 1985 年,劉東生等出版了 《黃土與環境》一書,是對這個階段早期研究的總結。後來,張宗祜等出版了 《中國黃土》(1989)一書。孫建中出版了 《黃土學》(2005),論述了黃土的各個方面。

目前黃土研究的領域,主要集中在粒度、古生物學、地球化學、環境磁學等方面。這些方面的進展標志著中國黃土的研究已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3. 青藏高原第四紀地質和地貌研究

雖然在 20 世紀 50 ~60 年代我國 4 次組織了對青藏高原的科學考察,並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成果,但限於當時的條件,考察的地區和內容都比較局限。1973 年,中國科學院再次組織了隊伍龐大且考察內容廣泛的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並出版了 《青藏高原科學考察叢書》。其中相關的第四紀地質與地貌的考察成果主要反映在 《西藏第四紀地質》、《西藏冰川》、《西藏地貌》、《青藏高原隆起的時代、幅度和形式問題》等書中,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1993 年,由諸位院士領導的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環境變遷與生態系統研究」 的國家攀登項目,再次把青藏高原研究推向高潮,並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進展,又出版了 《青藏高原研究叢書》。總結了青藏高原的隆升過程及其環境變化、青藏高原隆升過程對中國的季風形成和發展的影響,提出了 340 萬年以來的 3 次構造運動(青藏運動、昆黃運動、共和運動),青藏高原在第四紀時期不同階段的高度,在距今 80 萬~60 萬年全面進入冰凍圈,才真正發育成為地球上的第三極。青藏高原隆起引起了其周邊的新構造運動,形成了一系列的活動斷裂,其中東緣的斷裂活動異常強烈,形成了我國地震活動強烈的南北地震帶,2008 年 5 月 12 日的汶川 8. 0 級大地震就發生在該帶上。

有關青藏高原在第四紀是否存在大冰蓋的問題一直存在爭議,其焦點是: 一是否存在過?二如果存在,那是在什麼時代? 這些問題還有待今後的深入工作來解答。

4. 長江和黃河的研究

青藏高原的研究也帶動了對我國兩大河流———長江和黃河的形成演化研究。長江發育的歷史一直是地貌學家關注的問題,沈玉昌(1965)對長江上遊河谷地貌進行了研究,總結了金沙江河谷地貌的特徵,袁復禮(1958)、任美鍔(1959)等對金沙江石鼓灣是否由河流襲奪而成進行了研究。長江三峽的切穿是實現長江全線貫通的關鍵河段,研究表明三峽的切穿時間應在早更新世晚期到中更新世的初期,研究還表明金沙江的全線貫通也大體發生在這個時期。2006 年,楊達源等出版了 《長江地貌過程》 一書,對長江地貌和形成過程進行了總結。

黃河的研究在這個時期也取得一系列的進展。黃河三門峽的貫通與長江三峽的貫通具有同等的意義,雖經過眾多的科學家研究,但在貫通的時間上尚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不少的學者認為三門峽的切穿發生在早更新世晚期到中更新世初期,與長江三峽的切穿時間基本同時。其次是黃河上游地區的幾大峽谷的切穿,龍羊峽在約 15 萬年前切穿,若爾蓋的古湖消失在晚更新世晚期,在晚更新世末期黃河延伸到現今的黃河源區。在晚更新世,黃河上游地區發生了水系的重大調整。

這個時期還研究了長江和黃河的演化過程與青藏高原隆升的關系。

5. 古人類的研究

在20 世紀初,北京周口店地區 「北京人」的發現被認為是我國在20 世紀古生物化石研究方面最重要的兩大發現之一,她的發現不僅填補了東亞地區古人類化石的空白,而且把人類的歷史向前推進了幾十萬年,更有意義的是發現了最早的人類用火痕跡。後來,錢方在雲南元謀發現了 「元謀人」(1965),把人類的歷史推進到距今約 170 萬年。

在 20 世紀 70 ~90 年代,在湖北、重慶、安徽、江蘇、陝西等地發現了豐富的直立人化石和石器,尤其是在湖北建始發現的 「建始人」和重慶巫山發現的 「巫山人」,揭示我國人類歷史超過了 200 萬年。這些發現確立了中國東部地區在人類演化歷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百色盆地、漢水流域、藍田盆地發現了手斧,從而否定了 「莫氏線」的存在,證實在東亞地區同樣存在手斧文化。

思考題

1)第四紀地質學與地貌學研究的價值?

2)從第四紀地質學和地貌學的發展歷程我們能得到哪些啟示?

3)中國對第四紀地質學與地貌學的貢獻?

⑧ 第四紀地質學和地貌學的概念

1. 第四紀地質學的概念

第四紀(Quaternary)是地球發展歷史中最新的一個紀,延續的時間比較短暫,按現今多數從事第四紀地質學研究者的觀點,是指距今 2. 60Ma 以來的歷史。如果把地球的歷史縮短為365 天的話,那麼第四紀即開始於除夕之夜的 19 點(圖 1-1)。在地球演化的歷史上,第四紀雖然時間短暫,但與人類的關系卻非常密切。在這個時期,人類得到快速進化,成為地球上迄今最為高等和最為智慧的動物,而且還發生了很多重要的地質事件,如氣候變遷、海平面波動、植被更替、火山噴發、青藏高原快速隆升等,這些事件都對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和資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第四紀這一名稱曾在 2004 年出版的國際地層表中被取消了,但在 2008 年新出版的國際地層表中又恢復其名稱,還是把它作為新生代中一個紀來處理。

圖 1-1 地球歷史的劃分(按 365 天計算)

第四紀地質學(Quaternary geology)是研究在第四紀時期發生在地球表層的各種地質事件及其動力機制的一門學科。第四紀是地球歷史中一個環境很不穩定的時期,地球表層的環境發生過巨大的變化,有些地區的面貌與現今大相徑庭,如中國東部的渤海、黃海、東海等在第四紀的某些時期完全出露海面,是一片陸地景觀,而有些時期,海岸線可深入到北京,上海是一片汪洋; 在某些時期,華北和西北地區為亞熱帶氣候,曾有象群的分布,而有些時期,氣候卻非常的寒冷,在中國的東部山地可能有冰川發育,北美的大部地區被厚厚的冰川所覆蓋,北歐也是一片冰原景觀。第四紀地質學就要研究這些地質事件發生的背景、演變過程、驅動機制等,弄清這些地質事件發生的規律,以便預測地球表層未來可能發生的地質事件和環境變遷。

2. 地貌學的概念

地貌學(Geomorphology)是研究固體地球表面的形態特徵、成因、演化和分布規律的一門學科。固體地球表面的形貌千姿百態,成因也各不相同。有海拔 8844. 43m 高的珠穆朗瑪峰,也有位於海平面以下-11034m 深的馬里納亞海溝; 在陸地上,有高低起伏的崇山峻嶺,也有一望無際的大平原; 在海底,有綿延 70000 多千米的巨大山脈(大洋中脊),也有呈孤立狀的海山; 在中國,有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也有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所以固體地球的表面是一幅由各種地貌鑲嵌而成的美麗 「畫卷」,同時也記錄了固體地球表面的演變過程。地貌學不僅要研究這些地貌的形態特徵和變化,而且還要研究各種地貌的分布規律和演變過程,研究地貌的形成和演變與各種動力的關系,以及地貌的未來發展。

圖 1-2 第四紀地質學與地貌學的關系

按照現今的學科分類,第四紀地質學屬於地質學的范疇,為地質學下屬的一個二級學科; 而地貌學屬於地理學的范疇,作為自然地理學的一個分支。盡管如此,第四紀地質學與地貌學關系密切,它們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研究地球表層的性質(圖1-2)。任何一種外力地質作用,在塑造地貌的同時,也形成第四紀堆積物。第四紀地質學主要是從沉積物的角度研究地球表層的特性,如沉積物的形成和特點、構造運動、氣候變遷、環境記錄等,而地貌學是從地表形貌的角度研究地球表層的特性,如地形的高低、起伏、分布、演化等。在實際工作中,研究地貌的同時,也必須研究相關的第四紀沉積物,它們的研究成果互為補充,互為驗證。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