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地質局50年代
⑴ 青海省地質調查局(不是地調院)怎麼樣,待遇,等等
青海也有地調局嗎?我只知道 雲南地調局,直屬於中國地調局領導!
⑵ 羌塘盆地地質研究簡史
羌塘盆地地質調查與研究工作已有百餘年歷史,其間分為四個階段:
(一) 20世紀初期啟蒙階段
最早進入羌塘地區進行地質科學考察的是1903年以Sven Hedin,F.K Ward,Heim為代表的探險家。他們在該區進行科學探險的同時,採集了大量的植物和岩石標本,發表了涉及羌塘高原地層與構造方面的論著15篇。由於涉足的范圍十分有限,資料收集也比較零星,大多論著僅是停留在對自然現象的描述上。
(二) 20世紀上半葉奠基階段
通過啟蒙階段的初步地質考察,這批外國學者發現羌塘地區地層與地質構造的確獨到誘人,隨後他們就將研究范圍進一步擴大到喜馬拉雅、克什米爾、帕米爾、喀喇昆侖、藏東等地區。通過地質考察和部分地段地質斷面的詳細研究,初步釐定了青藏高原西部地層系統、基本構造格局。可喜的是,這個時期中國地質學家首次登上高原地質調研的舞台,如著名的地質學家孫健初、植物學家劉慎諤[1]等於20世紀30~40年代步入羌塘地區進行地質和自然地理考察,編著了一系列有關青藏高原腹地地質、氣候、植物等方面的論著,為後期地質工作奠定了基礎。
(三) 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大發展階段
20世紀50年代初期,以李璞為首的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工作隊在川西和羌塘東部進行了為期兩年的系統路線地質調查和專題研究。原地質礦產部航空物探大隊和西藏自治區地質局第四普查大隊、青海省石油地質局柴達木普查大隊等分別在羌塘西部地區開展了1∶20萬、1∶40萬和1∶100萬路線地質調查工作。1973~1976年間,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考察大隊藏北分隊先後四次穿越羌塘盆地主體,開展了地層古生物、岩石、構造、地熱、第四紀地質、地貌、冰川、湖泊等方面的綜合性科學考察,並分別與美國、德國、英國(1985年)、法國(1980~1982 年)和日本(1985~1990 年)等國家的科學家合作,實施了以人工爆破地震為主的亞東-格爾木、佩古錯-普莫雍錯、色林錯-蓬錯一雅安多、洛札-那曲等幾個重點地區地學大斷面的地球物理調查,基本查明了青藏高原的地質構造輪廓,提出了高原岩石圈變形機制和運動模式的基本框架。隨後,原地質礦產部高原地質大隊藏北無人區地質綜合考察分隊在羌塘盆地西部「中央隆起帶」南北兩側開展了詳細的地質填圖工作,發現了「茶桑-查布裂谷帶」和中生代海相油頁岩,初步建立羌塘盆地西部地層系統,較完整地勾畫了羌塘陸塊的構造輪廓。與此同時,青海省、四川省等地礦局有關單位又陸續完成了羌塘東部1∶100萬溫泉幅[RG1]、昌都幅[RG2]的區域地質填圖。國家測繪局和總參測繪局又於20世紀70年代完成了整個青藏高原1∶100萬航測地形圖的測繪工作,為高原環境與資源調查提供了圖件保障。
20世紀80年代,隨著地學理論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地球統一觀認識的提高,科學技術進步及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使羌塘地區地質調查研究工作再掀高潮。廣大地學工作者以板塊構造理論和造山帶地質學理論為指導,藉助高新技術設備,應用先進的探測手段,以高原深部結構構造及板塊動力學和高原隆升機制研究為主題,研究范圍從空中到地面,從地表到深部,從腹地到周邊,從現象到動因;研究領域從固體礦產到能源、石油、天然氣、地熱,從地史中的沉積盆地到現代鹽湖沉積,從地質到環境……,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水文和環境工程等,多學科齊頭並進,多工種聯合作戰。同時,西藏自治區地礦局(1980~1986年)又陸續完成羌塘西部1∶100萬改則幅[RG3]、日土幅[RG4]地質調查任務,原地質礦產部和石油工業部等單位在羌塘盆地更大范圍內開展了1∶20萬地質填圖[RG57]及1∶50萬航磁測量[RG8]、14幅1∶100萬航空磁測圖編制工作,並進行了更廣泛的地質、礦產、地球物理、水文、工程地質勘查專題研究。截至1987年底,羌塘西部大部分地區1∶100萬和部分地區的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全面結束,進一步完善了該區地層系統,構造格架基本明朗[2]。
(四) 20世紀90年代至今全面深化階段
20世紀90年代以來,飛速發展的中國經濟需要更多的油氣資源支撐,國內石油剩餘可采儲量不斷減少,供求矛盾十分突出,靠進口不是長久之計。為解決這一嚴重製約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當務之急是尋找新的油氣資源戰略接替區。經過認真反復研究之後,人們將新的油氣資源戰略目標區鎖定在與中東特提斯構造域成油地質條件相似的羌塘盆地,藉助高新技術手段,一場聲勢浩大的多工種、多學科石油地質調查工作在E87 °以西地區展開。這次工作基本查明了羌塘西部的構造格局、盆地演化歷程,對盆地的油氣潛力給予了充分肯定而樂觀評價,編寫了近50餘份科研報告,出版了5部研究專著[3~7],公開發表了180餘篇學術論文(表1-1)。
表1-1 與羌塘地區有關的地質文獻
續表
同時,中國地質調查局緊緊圍繞服務經濟社會和西部大開發的戰略目標,從2000年以來實施了以填補青藏高原中比例尺地質調查空白區為重點的新一輪國土資源調查項目,集全國數省(區)地質調查院、科研院所、地質院校的區調精兵強將,克服重重困難,奮戰「地球之巔」,在造山帶地質理論研究和礦產資源、生態地質調查諸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和豐碩的地質成果。在此期間,羌塘盆地東部幾個重要圖幅的地質調查工作相繼完成[RG917](圖1-3)。
圖1-3 羌塘盆地東部1∶25萬圖幅接圖表
⑶ 青海地礦局和測繪局哪個好 主要說一下工作性質,待遇問題什麼的
地礦局主要是地質礦產資源方面的勘察,測繪局是測繪行政主管部門。如果是剛剛畢業,版在地礦局出差權的幾率很大,並且很多都是偏遠的地方,測繪局相對來說不會,一般坐辦公室,整理資料。收入上地礦局要強些。
不過話說回來,沒編制,沒一官半職的話,在事業單位都是不行的。所以你結合工作性質、待遇、編制綜合考慮吧。
⑷ 新中國成立以後
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簽定了關於和平解放西藏的17條協議,從此西藏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西藏的地質礦產調查工作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40年來西藏的地質礦產勘查工作,大致經歷了以下3個階段:
(一)1951—1965年
新中國成立後,面臨著恢復和發展經濟的艱巨任務,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對礦產資源的迫切需求,使我國的地質礦產勘查工作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中央人民政府更加關注剛剛擺脫農奴制度枷鎖的西藏,於1956—1957年和1960—1963年兩度成立了西藏地質局,加強西藏的地質勘查工作。職工人數最多時達1077人(1956年)和1119人(1960年)。1963年以後西藏地質局撤消,只保留一個地質大隊,職工人數508人,由西藏工業建築地質局管理。對於西藏這樣一個面積如此遼闊的地區,只有一支地勘隊伍顯然力量是不足的,加之西藏沒有開展基礎地質工作,資料十分缺乏,因而這一階段的地質工作局限於路線地質調查和礦點檢查,工作方法比較單一。比較重要的地質工作有:
1951年3月,中國科學院西藏工作隊地質組,以李璞教授為首的9名地質學家來西藏進行路線地質和礦產地質調查,東起金沙江,經昌都、丁青、波密、拉薩、日喀則至定日,南抵雅魯藏布江,北達那曲及其西部的倫坡拉、奇林湖一線。歷時18個月,行程1.8萬公里,調查取得了大量的地質礦產資料,著有《西藏東部地質及礦產調查資料》一書,影響深遠,對以後開展西藏地質礦產調查工作起著指導作用。
50年代,地質部石油局青海普查大隊在藏北湖區進行以找石油為主的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面積11.2萬平方公里;西南地質局1956年派出一個分隊在藏東北的丁青地區尋找鉻鐵礦;新疆地質局在西藏西部的阿里地區檢查了煤、鐵和雲母等礦點;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1955年沿雅魯藏布江進行路線地質調查;兩屆西藏地質局下屬的煤田地質隊、藏北地質隊和藏南(拉薩)地質隊,分別在藏北土門、拉薩和澤當至日喀則一帶開展找煤地質工作,在藏北班戈、杜佳里等地進行以硼為主的鹽湖礦產普查,還在藏南羅布莎發現了鉻鐵礦,在墨竹工卡縣發現了甲馬赤康銅鉛鋅多金屬礦。
60年代初,西藏地質大隊在藏東檢查了煤、鐵、銅、硫、砷、鹽等礦點,還對拉薩附近的多金屬礦、高嶺土礦點和藏南的砂金、雲母、水晶,藏北的煤、鉻鐵礦等礦點進行了礦點檢查或者普查。與此同時,配合礦產地質工作還進行了大量的槽探工程及少量的坑探、鑽探工程和物探工作。
這些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班戈湖和杜佳里的硼礦曾在1958—1961年進行了大規模的開采,3年共采原硼19.66萬噸,精硼2.726萬噸,為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藏北土門格拉煤礦也為地方開采利用。藏南羅布莎鉻鐵礦的發現,為以後該礦床的普查評價提供了最早的地質依據。
(二)1966—1978年
在此期間,雖有「文化大革命」的干擾,但西藏的地質工作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不但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地質成果,西藏的地質隊伍還有了較大的發展。
1966—1967年,由內地成建制抽調了鉻鐵礦、石油和煤炭3支專業隊伍到西藏開展找礦工作,分別組成了西藏第二、三、四地質大隊,加上西藏原保留的一大隊,共4個地質大隊,擁有職工2842人,且方法配套、工種齊全、技術力量雄厚,大大充實了西藏地質工作力量。1972年7月,第三屆西藏地質局成立,加強了對西藏地質勘查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管理。至1978年共發展到下屬8個地勘單位,全局職工人數達到5961人。
西藏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於1974年由專業區調隊伍按正規圖幅進行,這是西藏基礎地質工作的起步,意義重大。在找礦工作方面,西藏第二地質大隊先後評價了藏北安多縣東巧鉻鐵礦床和藏南羅布莎鉻鐵礦床,並提供工業部門和地方開采,已經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西藏第一地質大隊在藏東發現並評價了玉龍特大型斑岩銅礦,其中伴生的許多金屬礦產也達到了大型規模,同時在玉龍外圍,又相繼評價了馬拉松多大型銅礦和多霞松多大型銅礦,並發現了10個新的小型銅礦床、礦點,確立了一個北東-南西方向展布的長達400公里的斑岩銅礦帶,這個礦帶在全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巨大的找礦前景。與此同時,第一地質大隊還先後評價了察雅縣卡貢中型規模的沉積變質鐵礦床、江達縣加多嶺中型玢岩型鐵礦和類烏齊縣馬查拉、貢覺縣寺蓋拉和察雅縣巴貢等小型煤礦。西藏第五地質大隊評價了由青海區測隊發現的安多縣幫爰鄉當曲大型菱鐵礦。
為滿足拉薩市對電力的迫切需要,西藏綜合大隊(後改為區調隊)和物探大隊先後於1973年和1974年開始在當雄縣羊八井地熱田進行物探普查,根據低電阻率異常,西藏第三地質大隊於1975年進行鑽探,發現高溫高壓地熱流體。為加強地熱勘查工作,西藏地質局於1976年專門組建了地熱地質大隊,在羊八井全面開展地質勘查和地熱資源評價。1977年,西藏工業部門開始在羊八井建廠發電,並逐步擴大開發規模增加發電量,大大緩解了拉薩市用電的緊張狀況。
(三)1979—1991年
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經濟體制轉變的新時期。隨著這一轉變,西藏地礦局的隊伍也經歷了一個由發展到收縮的過程。1979年職工人數最多,達6300人,年開動鑽機最高達14台。以後逐年減少,到1991年底,在崗職工為2540人,其中藏族職工約佔一半,專業技術人員約佔三分之一,地勘隊伍由8個調整為7個。隊伍調整了,人數減少了,但地質工作研究程度卻有了很大提高。1984年完成了全區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填補了我國大陸1∶100萬區調的最後空白。在國家計委的大力支持和地礦部的關心指導下,通過招標,從內地引進專業隊伍,大面積地開展了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和1∶20萬、1∶50萬區域化探工作。區調工作面積為16.3萬平方公里,區域化探面積達到40.8萬平方公里。規模之大,方式之新,速度之快,要求之嚴,質量之高,在西藏地質工作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在全國也是不多見的。通過此項工作,不僅大大提高了西藏的地質工作程度和研究水平,而且還發現了數以千計的化探異常和礦點,圈出了各類找礦靶區200多個,經過進一步的異常查證和礦點檢查,新發現數十處重要礦產地和普查基地。1989年和1991年由西藏區調隊完成的《西藏區域地質志》和《西藏區域礦產總結》,第一次對西藏地質構造特徵和礦產資源概況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總結;《1:150萬西藏板塊構造-建造圖》(西藏地質科學研究所,1989)和《喜馬拉雅及鄰區蛇綠岩和地體構造圖》(西藏區調隊,1990),用新的理論和觀點闡述了西藏地質構造及演化特徵。
在礦產勘查方面,這一階段的工作重點是鉻、金、銅、鉛鋅、硼、地熱和寶玉石等礦產資源。在此期間,也有一些重要發現,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第二地質大隊在完成了羅布莎鉻鐵礦床的詳查和勘探工作之後,於1989年在羅布莎岩體中段的香嘎山鉻鐵礦區評價了一處中型鉻鐵礦床,已由地方和第二地質大隊分別開采。第一地質大隊和物探大隊於1982—1985年在藏東貢覺縣油扎評價提交了一個中型鹽礦床。第六地質大隊在1980年評價了曲水縣娘規大型剛玉礦床,並於1985年在班戈縣發現了銀措大型紫水晶礦床。第五地質大隊在經過多年摸索之後,1989年在砂金找礦方面獲得重大突破,在申扎縣崩納藏布發現大型砂金礦,1993年提交了勘探報告。同時發現和評價了改則縣麻米錯大型硼礦。第六地質大隊對墨竹工卡縣甲馬赤康以銅為主的多金屬礦床的普查工作也取得了重要進展,而且發現了藏北安多縣以西很有找礦前景的銻礦帶。地熱地質大隊在1984年完成了羊八井淺層熱儲的評價之後,於1988年與物探隊共同完成了那曲地熱田的評價,現已建廠發電;1991年提交的羊易高溫地熱資源評價報告,可供開發利用。總之,這一時期是西藏基礎地質工作和礦產勘查工作都取得巨大進展的一個重要階段。
⑸ 青海省環境地質勘查局怎麼樣
青海省環境地質勘查局,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青海省環境地質勘查局更多信息和資訊。
⑹ 早古生代火山岩成因塊狀硫化物礦床區域成礦特徵
與早古生代海底火山作用有關的銅多金屬塊狀硫化物礦床是祁連山最顯著的成礦特色(宋叔和,1985;孫海田等,1997),以白銀廠銅多金屬礦床為代表,50年來的勘查找礦工作取得了重要的成效,已發現礦床、礦點百餘處,勘探成型的礦床10餘處(圖4-3),且以中小型礦床為主,目前已知該帶中最具工業價值的礦床還是白銀廠礦田。
總體來說,祁連山塊狀硫化物礦床主要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與中酸性火山岩或中酸性、中基性火山岩相關的礦床,類似於日本的黑礦,如白銀廠、尕大坂、浪里克等為代表,其成礦環境應是大陸裂谷或島弧裂谷拉張環境;另一類是與基性火山岩相關的礦床,類似於塞普勒斯型礦床,成礦元素為富銅型或銅鋅型,鉛含量低,如石居里溝、九個泉、老虎山等,形成於洋殼的擴張環境。祁連山塊狀硫化物礦床以前一類為主,後一類由於成礦規模較小,一直不為重視,近年來隨著北祁連中西段石居里溝富銅礦床規模的進一步擴大(李文淵等,1999;夏林圻等,2001),而受到關注。
兩類礦床的形成均與火山岩漿流體有關(Yang et a1.,1996;李文淵等,1999),火山岩漿流體提供了大量聚集的銅、鉛、鋅、金等金屬元素,應該說不論洋底還是陸上,凡是有火山噴發的地方均有形成此類礦床的條件,只是不同源的火山岩漿脫氣形成的火山岩漿流體,所含金屬元素的不同而造成成礦類型的差異。陸上(大陸裂谷)或過渡殼(成熟島弧裂谷)火山岩漿熔融有大量硅鋁層的物質,更富含水,易於陸殼鉛元素的富集,洋殼(洋脊或弧後擴張脊)火山岩漿,繫上地幔部分熔融岩漿源,缺少陸殼物質的加入,貧鉛而僅富集銅、鋅。
圖4-3 祁連山塊狀硫化物礦床和岩漿銅鎳硫化物礦床地質分布圖
塊狀硫化物礦床的形成機理頗多爭議,深入對石居里溝富銅礦床的勘查研究,發現礦化顯著受火山機構制約的火山噴口的控制(李文淵等,1999;夏林圻等,2001),成礦作用發生於火山作用間歇期或火山噴發結束初期,攜帶大量成礦金屬元素的火山岩漿流體與海水、地表水作用形成成礦熱液系統,在岩漿熱動力作用下循環噴流成礦,因此,形成的礦體總體形狀應是一個呈「蘑菇狀」的外形,就與洋殼的擴張環境相關的石居里溝等塞普勒斯型富銅礦床而言,一般莖部礦體呈角礫狀、塊狀礦石,外緣為浸染狀礦石,富銅,鋅含量較低,礦體產狀切穿火山岩層,而蘑菇頂翼部礦體多呈似層狀或塊狀,但銅含量低,鋅含量增高,表現為鋅高於銅,礦體產狀多順層分布(楊合群等,2002)。值得注意的是,祁連山塊狀硫化物礦床形成於早古生代,礦床形成後遭受多期構造作用改造,原生構造與變形構造並存,現存的礦體形態不可能套合原生的產狀形態。研究礦床的後期改造和變形,有助於礦產地的有效勘查。石居里溝礦床應是弧後次生洋殼擴張環境幔源基性火山作用的結果。祁連山白銀廠式礦床的找礦勘查工作已較為深入,而石居里溝式礦床的勘查研究工作還亟待加強。
(一)與大陸裂谷環境長英質火山岩有關的銅多金屬塊狀硫化物礦床
目前祁連山已確認的該類礦床(田)僅白銀廠和清水溝-白柳溝兩處。白銀廠是祁連山發現最早和最重要的銅多金屬塊狀硫化物礦田,同時也是中國最早發現的銅多金屬塊狀硫化物礦床(黃鐵礦型銅礦床),前人已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並有論著詳述(宋叔和,1955;夏林圻等,1998,2001;孫海田等,1993;彭禮貴等,1995;李向民等,2000等),筆者為方便對比祁連山VHMS成礦特徵,僅摘其新的認識特徵予以簡述。
白銀廠礦田位於北祁連山新元古代-早寒武世石灰溝-白銀廠裂谷東延部分,構造環境演化上又疊以奧陶紀的島弧。礦田產於大陸裂谷早期雙峰式細碧角斑岩系中的石英角斑岩類的火山碎屑岩內(圖4-4)。分別由折腰山(Cu-Zn型)、小鐵山(Pb-Zn-Cu型)兩個大型,火焰山(Cu-Zn型)一個中型和四個圈(Pb-Zn-Cu)、銅廠溝(Cu-Zn型)兩個小型等塊狀硫化物礦床組成(圖4-5)。礦田火山岩是典型的中心式噴發作用產物,其中折腰山、火焰山銅多金屬礦床代表了拉薄陸殼地幔柱重熔岩漿爆發間歇期早期火山岩漿流體作用的結果,小鐵山鉛鋅礦床則反映了稍晚期火山岩漿流體的成礦顯示。
圖4-4 白銀廠銅多金屬塊狀硫化物礦區及外圍地質略圖
據鄔介人等(1994)、彭禮貴等(1996)研究,白銀廠礦田是一個具有東西兩個噴發中心,兩個中心噴發口、由若干個受NWW和NEE向斷裂控制、排列有序的火山噴口組成的古火山穹隆構造(圖4-5)。礦田古火山穹隆,衛星圖像上表現為大的環型構造,酸性火山岩居中,周邊為基性和中性火山岩,噴發沉積岩系環繞的橢圓形產出特徵。中心的酸性火山岩在1600m水平中段其面積向四周擴大,構成一個上小(1900~2000m標高)下大(1600m標高)、地表被剝蝕的上截錐狀體。
折腰山礦床是一個大型古火山口(圖4-6),東西長逾2km,南北寬1.2km以上。廣泛出露的晶屑凝灰岩和凝灰質角礫集塊岩呈圍合之狀,桌子山岩瘤和家鴿山筒狀體等石英鈉長斑岩體,是指示火山口存在的標志之一,並綜合判斷為火山作用晚期的產物。折腰山大型銅-鋅礦床和火焰山中型銅-鋅礦床直接產於西部噴發中心的古火山噴口或其附近,而銅廠溝小型鋅-鉛-銅礦床則直接產於東部噴發中心的古火山噴口附近,小鐵山大型鉛-鋅-銅礦床和四個圈鉛-鋅-銅礦床則產於其火山噴口斜坡,總體可分為火山噴口型和火山噴口斜坡型礦床。火山噴口型礦床主要與火山粗碎屑岩密切伴生,火山噴口斜坡型礦床容礦岩石多為細火山碎屑岩,且與石英鈉長斑岩相伴產出,受繼承性成岩斷裂系統控制。
圖4-5 白銀廠礦區古火山機構地質簡圖
圖4-6 白銀廠折腰山火山岩相地質簡圖
白銀廠礦田普遍發育礦柱是其顯著特點。折腰山礦床具有特徵的「含銅磁黃鐵礦礦筒」。礦筒平面呈30m×50m,呈不規則橢圓形,垂直延深達150m以上。主要由磁黃鐵礦、黃鐵礦和黃銅礦組成,為塊狀礦石,具環狀分帶,邊部為5~10m厚的晶架狀、蜂窩狀黃鐵礦組成的格架狀礦石環帶,向內為角礫-密集網脈狀-塊狀分帶;礦簡中心為磁黃鐵礦、方黃銅礦高溫礦物組合,邊部出現閃鋅礦、方鉛礦低溫礦物組合,其特徵與現代大洋「黑煙筒」「有相似之處。折腰山、火焰山礦床的柱狀礦體可分為簡單柱狀體和復合柱狀體,小鐵山礦床塊狀礦石同樣呈柱狀和板柱狀礦體特徵,這一特徵充分反映了熱液對流循環成礦的成因,其礦筒和礦柱集中產出部位,代表了成礦流體主噴流通道部位。
白銀廠礦田的圍岩蝕變有重晶石化、石膏化,與日本「黑礦」類似。礦田蝕變岩筒在平面上呈閉合狀面形產出,不受某一岩性控制,垂向上呈筒狀延伸。礦田細碧角斑岩系稀土元素含礦石英角斑凝灰岩(La/Yb)N值13.086~5.978,Mg、Fe在礦體及其附近增高,向外逐漸降低,Na由蝕變岩筒中心向外逐漸增高至火山岩正常含量,K則在外帶有一高峰值,反映火山岩中鈉長石被交代,Na帶出,K帶入形成絹雲母的結果,Si在礦體旁側最高,隨後降低。
白銀廠礦田的礦床成因,爭議較多。但歸納起來均與熱液有關,僅成礦熱液來源存在分歧,海底熱液對流循環成因的認識佔主導地位(夏林圻等,1998)。普遍認為折腰山銅-鋅礦床為火山噴口型成因礦床,小鐵山鉛-鋅-銅礦床為火山噴口斜坡型成因礦床。認為白銀廠礦田成礦是在酸性火山作用的晚期,隨著淺成或超淺成次火山岩相石英鈉長斑岩的侵入和管道相石英角斑碎斑熔岩沿火山噴發通道緩慢侵出之後,下滲海水進入淺部岩漿房,經加熱和與晚期含礦岩漿熱液混合平衡,形成對流循環的成礦流體,並泵送至火山噴口或火山噴口斜坡控制的繼承性成岩斷裂系統,向上噴流(熱泉)。在水岩界面下沉澱出大量成礦元素,形成礦體和對周圍火山岩的熱液蝕變岩筒,並後期構造變形變質顯著。
清水溝-白柳溝礦田20世紀70年代末發現,夏林圻等(1998,2001)、任有祥等(2000)認為該礦田完全可以和白銀廠相對比。礦田位於青海祁連縣境內,地質上歸為北祁連洋的俯沖雜岩帶(許志琴等,1994),該俯沖雜岩帶由火山岩組成單位和藍閃片岩為標志的俯沖雜岩單位組成。清水溝-白柳溝礦田產於其中的火山岩組成單位中,該火山岩區域地質調查劃歸中寒武世的黑茨溝群,成岩時代中寒武世(Sm-Nd等時線年齡545.12±40.95Ma,夏林圻等,1998,2001),主要由細碧岩(基性火山岩)和石英角斑岩(中酸性火山岩)組成。礦田被兩個俯沖雜岩帶隔開(圖4-7),已鑒別出兩個受後期推覆構造改造的古火山穹隆構造,東段大柳溝-白柳溝古火山穹隆構造和西段的石頭溝-香子溝古火山穹隆構造。任有祥等(2000)認為大柳溝-白柳溝古火山穹隆構造存在三個噴發中心,石頭溝-香子溝古火山穹隆構造鑒別出了一個噴發中心。
圖4-7 清水溝-白柳溝地區海相火山岩相地質簡圖
清水溝-白柳溝礦田共發現銅多金屬塊狀硫化物礦床(礦點)12個,自西而東鐵礬溝礦點、哈熊溝礦點、五名溝西礦點、雪雞溝礦化點、下柳溝西山樑礦點、下柳溝礦床、彎陽河礦床、下溝礦床、白柳溝礦點、郭米寺礦床、尕大坂礦點和香子溝礦床(圖4-7)。除香子溝硫鐵礦床外,其餘礦床、點均分布於大柳溝-白柳溝古火山穹隆構造中。對這些礦床、點的分析研究發現,礦化形成於火山穹隆周邊,成礦部位位於酸性火山岩和基性火山岩界面的酸性火山岩中。這一特點反映了成礦流體活動的時空范圍和成礦空間。值得一提的是清水溝-白柳溝礦田的成礦酸性火山岩較白銀廠明顯變質程度低,後者已變質成片岩,是成岩成礦時代上的差異還是構造部位的不同所致,尚待進一步研究。
(二)與島弧裂谷環境長英質火山岩有關的銅多金屬塊狀硫化物礦床
北祁連分布廣泛的島弧火山岩,Sm-Nd和Rb-Sr等時線年齡測定,跨越整個奧陶紀(486~445 Ma)。認為與中奧陶統的中堡群、車輪溝群中的火山岩相當(夏林圻等,1996)。青海門源縣浪力克銅礦應屬該島弧環境的VHMS礦床,礦體賦存於冷龍嶺下奧陶統下部火山岩組內中基性火山岩-沉積岩系內。火山岩-沉積岩層可劃分為上下兩個岩性段:上岩性段由偏鹼質安山岩、安山玄武岩及其含角礫、凝灰質岩石夾流紋岩、結晶灰岩、板岩等組成,有閃長玢岩的侵入。在火山-沉積岩層位出現礦化帶(北帶),可能屬構造的原因,未沿走向連續延展;下岩性段由偏鹼性-鈣鹼性中性-中基性火山熔岩、凝灰熔岩、角礫熔岩及似層狀透鏡狀次火山岩(閃長玢岩)組成。主礦帶(南帶)長約1600m,延伸和區域構造線方向與地層產狀基本一致,礦體呈似層狀、疊瓦狀、透鏡狀賦存於次火山岩(閃長玢岩)及火山岩層中,礦體中有許多帶狀及透鏡狀圍岩夾層(圖4-8、4-9)。礦體有明顯的膨縮、分叉、復合現象。近礦圍岩有強烈的硅化,由黃銅礦、少量輝銅礦、石英、長石和綠泥石組成。銅平均品位0.53%,鋅、鉛、金、銀很低,顯示其稠密浸染狀-稀疏浸染狀貧銅礦床的特點。對礦床類型的認識,有火山-沉積變質型、斑岩型、次火山熱液型等之說。反映了與島弧火山岩有關的塊狀硫化物礦床的特點。
圖4-8 青海浪力克銅多金屬塊狀硫化物礦床礦區地質圖
圖4-9 青海浪力克銅多金屬塊狀硫化物礦床剖面地質圖
島弧火山岩系是北祁連山分布廣泛的岩石,岩石組合從鹼性、拉斑質到鈣鹼性系列岩石均有產出,為成熟島弧的火山岩特徵,除塊狀硫化物礦床浪力克中型礦床外,尚有與淺成熱液有關的寒山貴金屬礦床(後期構造熱液再富集)分布,它們應分屬中部成礦體系(塊狀硫化物礦體)和上部成礦體系(淺成熱液貴金屬礦體),預測應有發現下部成礦體系——斑岩型低品位銅礦的可能。
祁連山塊狀硫化物礦床形成於島弧環境的還有南祁連的錫鐵山鉛鋅礦床,可見島弧環境成因的礦床,鉛成礦元素的富集是顯著的。
產於奧陶紀扣門子組火山岩帶的細碧岩(基性火山岩)中的紅溝礦床,成礦特殊。礦床成因認識,前人有較多分歧:①日本別子型銅礦(宋志高,1984);②產於大洋盆中的火山岩型(塞普勒斯型)礦床(向鼎璞,1985);③火山沉積-火山熱液型礦床(李喜曾,1986);④形成於弧後或弧間裂谷盆地環境的Cu(Fe)型礦床(孫海田,1993);⑤介於塞普勒斯型與黑礦型間的過渡型,更傾向於別子型礦床(鄔介人等。1994);⑥北祁連洋盆閉合期中祁連被動大陸北緣裂谷環境形成與細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組合有關的塊狀硫化物型銅礦(夏林圻等,1995)。綜合礦床的特徵,再考慮整個北祁連造山前構造演化格局,本書認為很可能是殘存的北祁連早古生代洋南岸被動陸緣裂谷或向活動陸緣轉化火山作用的環境,為過渡殼構造環境的VHMS礦床類型,但尚需進一步研究。
紅溝礦床位於北祁連造山帶與中祁連地塊接壤的大坂山北坡,在青海省門源西南39km的大紅溝地區。自20世紀50年代後期發現以來,先後由青海省地質局、青海省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所屬地質隊進行找礦評價。70年代中期,青海省冶金地質第七勘探隊(1977)經過8年努力,最終確定該礦床為一個與海相火山岩有關的中型富銅礦床,伴有多種有益元素。
紅溝礦床的容礦火山岩為細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岩石組合,具雙峰式火山岩特徵。由於有超基性岩塊、基性岩塊出露,王廷印等(1991)將其稱為蛇綠岩套或蛇綠混雜岩。礦區北側地層除早古生界以外,還分布有三疊系紅色砂礫岩,以及與大坂山斷裂帶南側相似的古元古代片麻岩、斜長角閃岩,故礦區為挾持於前震旦系之間的晚奧陶世海相火山-沉積岩系(圖4-3)。晚奧陶世海相火山岩系,以紅溝地區最發育,沿大坂山北坡呈NWW向帶狀延伸長70km,寬5~7km,向北西在祁連縣牛心山西南側再次出露,長約45km,寬3~5km。火山岩系為細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組合,礦區內沿有順層貫入的細粒閃長岩岩床、超基性岩塊、輝長岩塊,以及石英閃長岩、花崗閃長岩等侵入體。
紅溝銅礦床賦存於礦區火山-沉積岩繫上部細碧岩-石英角斑岩岩性段。礦體(群)的直接容礦圍岩為細碧質火山岩。除V礦(群)外,Ⅰ、Ⅱ、Ⅲ、Ⅳ、Ⅵ、Ⅶ(盲礦)等6個礦體(群)賦存於同一細碧岩層,呈NW-SE向帶狀分布。礦體呈扁豆狀、透鏡狀及脈狀(圖4-10、4-11),共44個礦體,規模較大者有19個。勘探表明,近礦圍岩為細碧岩、蝕變細碧岩、綠泥石片岩。Ⅰ、Ⅱ等礦群細碧岩層夾於石英角斑質岩層中。V礦帶細碧岩層下盤則為角斑岩層,在花崗閃長岩體中偶見塊狀和浸染狀含銅黃鐵礦化體,並出現含磁黃鐵礦、毒砂等中高溫的組合。含礦細碧岩呈層狀夾於石英角斑質岩層中,其礦體(群)隨細碧質岩層的波動而變化其產狀。同時細碧岩層的膨縮與礦體(群)的累計厚度具相關性。在細碧岩層膨大部位,礦體(群)的累計厚度增大,礦體數增多,規模增大。
圖4-10 青海紅溝銅多金屬塊狀硫化物礦床礦區地質圖
圖4-11 青海紅溝銅多金屬塊狀硫化物礦床礦區地質剖面圖
在Ⅰ~Ⅶ礦體群中,以Ⅱ號規模最大,其次為Ⅰ、Ⅳ、Ⅶ礦體(群)。每個礦體群由若干脈狀和扁豆狀礦體組成,呈平行復脈狀產出。已知礦體數10個,其中規模大者10餘個。礦體長約8~455m,厚0.4~3.5m,主礦體一般長為80~300m,延伸60~150m。礦體主要由塊狀含銅黃鐵礦礦石與浸染狀黃銅礦礦石組成。單個塊狀銅礦體一般長20~80m,厚1~3m,與圍岩界線清楚,浸染狀銅礦體一般分布在塊狀銅礦體兩側。每個礦體(群)中平行的塊狀富銅礦體一般2~5個,最多者達9個。單個礦體具裂隙充填特徵,並為後期斷層截切。
礦石以原生礦石為主,以含銅黃鐵礦礦石為主,黃銅礦石、含銅磁鐵礦礦石、磁鐵礦礦石、黃鐵礦礦石次之,有少量含銅石英脈產出。主要為塊狀礦石,浸染狀礦石次之。
礦石礦物的分帶自上而下:磁鐵礦(含少量赤鐵礦)→黃銅礦、黃鐵礦+磁鐵礦→黃銅礦、黃鐵礦→(塊狀)黃銅礦+黃銅礦、黃鐵礦。磁鐵礦除作為黃銅礦、黃鐵礦礦石中金屬礦物組成外,還以銅磁鐵礦、磁鐵礦等礦體出現在黃鐵礦型礦體與圍岩接觸處及尖滅處。
全礦區銅平均品位為3.09%,一般為0.5%~2%,最高者為33%。塊狀黃銅礦礦石銅品位一般為15%~20%,其他類型礦石銅品位一般為1%~15%,沿礦床走向,主要礦體(群)的銅平均品位呈跳躍式變化,以Ⅵ、Ⅰ、Ⅱ6、Ⅶ礦體為最富,Ⅳ次之,Ⅲ、Ⅱ1、Ⅱ3、V礦體相對較貧。伴生組分富金是其重要特徵。全礦區金平均品位為2.28×10-6,銀為48.71×10-6,其他4種有益組分,其平均品位分別為硒0.01%、碲0.00115%、鈷0.01%、砷0.64%。
容礦岩石的蝕變與區域變質期的結果難以區分。僅在接近礦體的部位,出現寬數em至3m的綠泥石片岩或綠泥石化細碧岩,在礦體外側綠泥石化減弱。早期認為片理化帶系充填交代成礦,因而綠泥石化可能主要與順層滑脫構造韌性變形的作用有關,非一般成礦熱液的產物。在近礦位置岩石硅化、鈉長石化、碳酸鹽化有增強趨勢。蝕變礦物具有一定的分帶性,礦體沿細碧岩層中的構造弱帶分布,並包裹圍岩角礫殘塊,在所夾圍岩中出現較多的石英方解石脈,表明成礦與容礦圍岩的岩性、構造、蝕變的相關性。這一切表明構造裂隙在成礦過程中的重要地位。
在礦體圍岩(細碧岩)中黃鐵礦硫同位素δ34S為6.6‰~8‰,V礦體(群)δ34S為2.51‰~3.95‰,主礦體(Ⅰ~Ⅱ號礦體)δ34S為6.51‰~8‰(李嘉曾,1986),總體上屬低正值范疇。較富重硫的原因,則可能與較晚期主成礦階段海水硫的參與,熱鹵水溫度相對低,受熱干擾程度小而保存的分餾特徵。全礦區硫同位素組成的差異,表明其均一化程度不太高,不是單一的硫源,不是單階段成礦的結果。紅溝礦區稀土元素研究結果(李嘉曾,1986)表明,含銅黃鐵礦礦石與塊狀黃銅礦礦石具有輕稀土富集和銪負異常的配分模式,與酸性火山岩的特徵相似,較晚期形成的塊狀含銅黃鐵礦和塊狀黃銅礦礦石和容礦岩石(細碧岩)REE分配模式的不一致性也表明,銅的成礦主階段尚有諸如石英角斑岩類等其他因素參與。
⑺ 原來青海省地質局現在的名稱是什麼
拆分成了幾個單獨的部門。
勘探,礦開,物探,還有什麼來著。。
後來好像又組了。。
⑻ 青海省地質調查局(不是地調院)怎麼樣啊,待遇等等
這個是屬於正規的編制單位,待遇都是不錯的,你可以去試一下,應該是要考試的吧,你去西海人才網看看相關的資訊吧。
⑼ 青海省地質調查局怎麼樣
簡介:青海省地質調查局是經青海省編委會研究同意而成立的,是省國土資源廳管理的公益類縣級事業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