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年級地理 » 必修二地理湖南教育出版社

必修二地理湖南教育出版社

發布時間: 2021-03-01 00:02:28

A. 求文檔: 湖南教育書版社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第一章人口與環境

第一節

人口增長模式

1
人口增長快慢的

根本原因

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直接原因

人口自然增長率
=

生率
-
死亡率

2
人口增長模式


1
)工業革命以前

原始人口增長模式

特點

高高低

原始社會

傳統人
口增長模式

特點

高高較低

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


2
)工業革命時特點

高低高(
18
世紀——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歐洲


20
世紀
50
年代)起普遍存在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


3

近現代

特點

三低

世界主要發達國家
(
原因:
現代科學知識的普及和醫療
衛生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生育觀念及行為的變化
)
3
人口零增長國家:義大利,匈牙利,俄羅斯,德國等

人口負增長國家
;
英國,比利時,芬蘭等

4
促使中國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個:
1
社會經濟因素
2
制度因

3
計劃生育因素
P8
5
世界人口達到
50
億:
1987 7 11
達到
60
億:
1999
達到
65
億:
2006 2 28
年齡結構

0
——
14


65
歲(中國
60
歲)以上

年輕型

大於等於
40%
小於
4%
成年型

30%
——
40%

老年型

小於
30%
大於
7%|60
以上大於
10%
自然增長率小於等於
1.0%
為低增長,出生率小於等於
1.5%
為較低增長

第二節

人口合理容量

1
世界人口的「
J
」形曲線增長被稱之為人口的指數增長。

2
自然資源(必須是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存在於自然界中可直接利用的資源)是人
類生產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

3
自然資源的分類:

一(
1
)礦產資源:它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是人類進行現代化生產和提高生活水
平的物質基礎。


2
)水資源:淡水儲量只佔世界總水量的
2.535
左右,而可利用的淡水儲量只
占淡水儲量的
0.03%
左右。


3
)土地資源:
1
人均土地擁有量大幅下降,使土地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
2
人類對土地的不合理利用,
使用於農業生產的土地面積正在顯著縮小。
我國土地
的基本國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4
)森林資源(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凈化空氣,防風固沙的作
用)

森林的大面積毀壞導致水土流失加劇,
土壤肥力下降,
耕地沙化速度加快,
大氣污染程度加深,氣候反常事件增多。



無限性資源(一定時間內超越技術水平以上的)和有限性資源

有限性資源又包括不可再生資源和可再生資源
(即可再生但需要一定的時間)

過度開發,可再生資源有可能變為不可再生資源。

(註:科技開發水平決定開發資源的數量

文化消費水平決定消耗資源的數量)

4
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條件下,
一個國家或地區所能容納


最高人口數量


5
人口合理容量則是指在有效和持續地利用資源,
環境並獲得最大經濟效益的情
況下,一定地區所能容納的人口數量。
(
即最佳人口數量
)
註:重點閱讀
P14
頁,區分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及環境承載力的含義,了解
三者的聯系即人口容量的三個特點(臨界性,相對性和警戒性)

6
人口容量(最高人口數量)的影響因素:

1
)與自然資源儲量(首要因素)成




2
)與科學技術水平成

比(
3
)與地區開放程度成

比(
4
)與人類的文化生
活消費水平成



7
分析地區人口容量需要考慮的因素:


1
)氣候的兩要素

氣溫影響農作物的熱量,降水影響其水分(
2
)地形(
3
)經
濟,科技水平和開放程度(一般不提及文化消費水平)

我國西部地區人口容量低的原因:

1
)氣候乾旱,水源缺乏且多高原山地地形,
耕底面積小(
2
)深居內陸,對外開放程度低(
3
)經濟和科技水平低,人口受教
育水平低,對人口容量有明顯的制約作用

我國東部地區人口容量高的原因:
(1)
自然條件優越,農業資源狀況良好(
2
)科
技水平高,經濟發達,人口受教育水平高(
3
)地區開放程度高

我國南部地區人口容量高的原因:

1

氣候適宜,
熱量降雨多,
農作物成熟快

2

經濟科技水平高

第三節

人口遷移

1
人口遷移:

1
)必須改變定居地(
2
)改變定居地須持取一段較長時間(
3
)必
須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線

2
人口流動:
短期離開定居地後又返回的現象
(人口遷移是人口流動的一種形式)

3
分類(
1
)按人口遷移空間范圍的不同劃分:國際遷移和國內遷移(省際遷移
和縣際遷移(
2
)按人口遷移方向的不同來劃分:農村到農村,農村到城市,城
市到城市,城市到農村

4
引起人口遷移的因素(推力
/
排斥力與拉力
/
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自然生態環境因素(氣候,土地,水源,地形,資源,植被,礦產等)
1
自然
環境和資源條件的地域差異
2
環境惡化和自然災害的影響

二經濟因素
1
地域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
2
經濟布局
3
交通運輸業的發展

三政治因素
1
戰爭
2
政策(經濟政策,人口政策如接納移民)

四社會文化因素

如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家庭和婚姻是影響青年
人口遷移的重要因素)

5
我國當代人口遷移
20
世紀
80
年代以前人口意願性遷移較少
20
世紀
50
——
70
年代的人口遷移均以行政調動為主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自發性人口遷移較多

(城鄉地區間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人口大量流動的根本原因)

6
人口遷移的影響
P16
7
世界人口的遷出國與遷入國各有什麼特徵
P21
第四節

地域文化與人口

1
婚俗中包含著許多影響出生率的內容,如初婚年齡的大小、混贏得俄穩定程度
2
宗教對人口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鼓勵生育)

3
中國文化對人口發展的影響:一是從早婚早育(為了增加勞動力)到晚婚晚育

二是從多子多育到少生優生

三是從「學而優則仕」到「全民皆商」四是從安土
重遷到四海為家

第二章城市與環境

第一節

城市空間結構

1
概念:城市是人口達到一定規模,主要從事非農產業活動的居民聚居地,是一
定地域的社會、經濟、文化中心。特點:人口和產業活動密集、生產效率和經濟
效益、交通運輸和信息交流相對發達。

2
城市區位分析:自然地理區位(相對穩定)


1
)地形:溫帶——平原,熱帶
——高原,山區——河谷或開闊低地(
2
)氣候:降水適中(沿海地區)和氣溫
適中(中地位地區)

3
)河流:沿河設城,河流交匯處或河口水運的起點或重點

社會經濟區位(不是一成不變的)

1
)資源:礦產(
2
)交通運輸:武漢,徐州
(3)
政治:首都:雅典,羅馬城,西安,洛陽,杭州

新首都:華盛頓,堪培拉,
巴西利亞,伊斯蘭堡(
4
)旅遊(
5
)科技(經濟)

6
)宗教:麥加,麥地那,梵
蒂岡,拉薩(
7
)軍事:嘉峪關市

3
日本城市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原因:山多平原少、海洋性溫帶季風氣候、
資源匱乏多進口、海岸線曲折多海灣港口易於貿易

4
城市的區位選擇考慮因素:地質(避開災害多發區,考慮地基承載力)
,地形
(平原)
,河流(碼頭建在河的凹岸處)
,注意環境保護

5
城市地域形態(區位因素影響城市形態)
:集中式(便於集中設置較完善的生
活服務設施)組團式(用地分散,交通聯系不方便,投資較大)條帶式,放射式

6
影響城市功能分區的主要因素:
自然地理條件、
歷史文化因素、
經濟發展水平、
交通運輸狀況等
P30
7
中心商務區的特點:建築高大密集、經濟活動最為頻繁、內部分區明顯、人口
數量晝夜差別大、交通通達度高

8
西方城市結構學說: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P32\33
9
中心地是向周圍地區提供各種貨物和服務的地方,
其等級主要是根據中心地提
供的職能種類和服務范圍來劃分的。

10
一個地區城鎮的規模的大小與數量成反比,城鎮的空間分布主要受到商業因
素、行政因素、交通因素的影響。

11
高級中心地服務范圍大,彼此相距遠,六邊形數目大,低級中心地反之(高
級中心地的服務范圍是低級中心地
3
倍)
高級中心地包容低級中心地,
高級服務
范圍覆蓋低級服務范圍,
從而構成層次分明的空間網路體系
(相同級別的中心地
服務范圍彼此獨立排斥)

第二節

城市化過程與特點

1
城市化的表現: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城市用地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人口在總人
口的比重中不斷上升(衡量地區城市化水平的標志)

2
城市化的意義
P36
3
社會經濟發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動力。

4
城市發展與工業化進程關系尤為密切,工業為城市經濟的主要支柱,能夠安排
大量勞動力就業,並未服務業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5
城市的興起又與第三產業的發展密切相關。

6
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特點
;
起步早、水平高、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發展中國家的城
市化特點: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發展不合理(南美洲國家「虛假城市化」

印度、孟加拉、印尼的「滯後城市化」


6
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業產業和城鎮轉移,是解決我國
農村、農業、農民問題的根本出路。

7
中國城市化特點
P40
第三節

城市化過程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
城市病

2
逆城市化階段表現:城市中心人口密集、交通擁擠、環境趨於惡化、地價房祖
昂貴、就業困難、社會不太安定,促使居民向環境良好、房租地價便宜,基礎設
施完善,交通便利的郊區或衛星城遷移。

3
城市經濟逐步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主導因素。大型中心城市加速發展,輻射帶
動能力顯著增強。

第三章區域產業活動

第一節

產業活動的區位條件和地域聯系

1
產業活動所具有的區位特徵與產業部門的科技發展水平密切相關

2
與自然環境的聯系最為密切:農業(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和礦業(石
油在地質歷史時期生成)其開采活動受石油礦藏狀況和運輸條件的限制。

受自然條件的限制較少的是工業生產
(由於需降低省成本,
勞動密集型產業都轉
移到發展中國家)

與地理環境條件關系不大的是商業和服務業(主要面向消費人群)

3 P52
4
生產協作類型:某種產品生產過程中多道工序之間的聯系(布匹的生產)


對獨立的零部件廠的生產聯系(汽車生產)

5
工業聯系——工業集聚——工業地域:類型一:自發和規劃建設

類型二:傳
統(礦產)資源

新興(矽谷,中關村)技術和資金——規模效益

6
商貿聯系:區際貿易(更密切,自然資源,資本,技術,產品,勞動力,信息,
市場)國際貿易(存在關稅,貨幣匯率,制度差異,貿易壁壘等)

7
現代物流業:產生原因:滿足區際間物資源流動的需要

作用
P55
8
科技與信息加強的意義: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與經濟效益,增強發展後勁。

9
技術的擴散類型:近鄰擴散、等級擴散、位移擴散。

10
我國紡織業的「產業集群現象」原因
P58
第二節

農業區位因素與農業地域類型

1
農業區位因素

一自然因素
P60
1
光照:影響因素(緯度、海拔、氣候)——年輻射量;對農業的影響(農作物
的地域分布)

2
熱量:活動積溫(指標)
:對農業的影響(產量、種類、耕作制度、栽培方法)

3
土地:接近水源、城郊土地(城郊農業,高效農業)
、土地類型、土地肥力

4
地形
;
坡度與高度

5
水源

二技術經濟因素
P61
1
勞動力

2
技術裝備和生產技術
(
良種培育、耕作技術、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蟲害防
治等
)
——提高勞動生產率

3
種植方式:單作、間作、套作、混作、連作等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兩年三
熟、一年兩熟、三年五熟、一年三熟等——落實作物布局的具體形式

三社會經濟因素

1
市場:影響產品價格,農業類型與規模

2
交通運輸:
條件改善和保鮮冷藏技術的改善
(影響園藝業、
乳畜業、
商品農業)

3
農產品消費狀況

4
政府政策

2
綠色農業:特徵(無污染、無公害)和核心(綠色)及根本途徑(更新傳統觀
念、依靠技術進步、降低生產成本、注重生態經營)

3
農業專業化與綜合發展是相互促進的。

4
幾種常見的農業地域類型:熱帶種植業農業、地中海式農業、混合型農業和商
品化農業
P63-64
5
集約型農業:勞動集約化、資金集約化(生產資料投入為主)
、技術集約化

6
亞洲水稻的種植特點
P65
7
澳大利亞墨累——達令盆地的小麥種植和牧羊業(混合型)

8
水稻種植業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降水豐富的地區,非洲的埃及和尼
日利亞、南歐的部分地區、美國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區和南美洲北部。

9
我國的水田(平地水田、梯田水田)和旱地(平地旱地、坡地旱地)
P66

B. 高中所有必修的地理人教版和湖南教育出版社有什麼區別

人教版和湘教版從本質上講差別不大,是目前使用范圍最為廣泛的兩種高中地理教材。

人教版作為國家推行多年的老版本,比較兼顧各個省區的情況,體系也比較完整,思路相對清晰,排版由大到小,分屬宇宙地理,海洋地理,陸地地理,人文地理

而湘教版教材推行這些年來,由於能夠注重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的培養,越來越受到歡迎,目前已經有湖南,黑龍江,廣東等多個省區在推廣使用。

相對而言,湘教版內容簡介,注重案例教學,多活動和討論,偏重學生的素質教育,對生源的要求相對較高,對教師的教學能力也相對較高,因此不是很受老教師歡迎。當然,兩種版本的的普遍推廣,說明各有千秋,而且考試大綱和課程標准基本一致。

(2)必修二地理湖南教育出版社擴展閱讀: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冊部分),包括宇宙、大氣、海洋、陸地等,主要屬於理科內容。特別是其中的地球運動及時間計算、太陽高度角、各種日照圖以及氣候、洋流、各種等值線圖等內容,具有鮮明的理科特點,需要較多的邏輯思維。

學習時,應該採用偏重理科的學習方法,強調理解重於記憶,以會用為目的,側重於對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理解運用,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平時還應多做練習,重視解題思路,特別要多畫圖,以加深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

C. 高一地理必修一(湖南教育出版社)總結(最好3和4單元的)

【第三章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岩石圈,促進岩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於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乾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於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第四章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可從形態上反映出來:平原地區,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平坦,聚落呈圓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規模較大;山區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於平原上。平原地區的區位優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且有利於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築投資。也有的平原不適宜城市的發展。例如: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亞馬孫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公路選線避開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區的交通線網密度較大(造價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區的密度較小(造價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有利方面:高緯度地區升溫幅度最大,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增加;對農業生產不有利方面:中緯度半濕潤半乾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製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資源的定義: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並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它包括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舉例:能源利用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柴草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18世紀,煤炭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20世紀50年代以後,石油為主要能源——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5、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台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們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D. 湖南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知識點總結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長、遷移與合理容量
第一節 人口增長的模式及地區分布
1、世界人口增長特點 總趨勢:持續增長
特點:階段性,工業革命以前:緩慢增長;工業革命以後:增長加速;二戰後:快速增長 對人口增長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生產力的發展2、近代人口增長模式及特點
模式 特點 分布 舉例 利弊
高低高模式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 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初期人口再生產模式 衣索比亞、坦尚尼亞、肯亞 人口增長快,勞動力充足人口年輕化,物質資料需求量大,資源短缺,環境、就業、住房壓力大
三低模式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 發達國家 英國、日本、德國(負增長)、新加坡、中國 克服了人口增長過多、過快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力不足,養老費用增加,年輕人負擔重
過渡模式 過渡 接近或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的發展中國家 土耳其、阿根廷
4、中國人口變化模式
人口加速增長階段(1949-1957年):原因,建國後,經濟發展,社會穩定
人口負增長(1957-1961年):三年自然災害
人口高速增長階段(1961-1970年):經濟水平高,補償性生育
人口減速增長階段(1970-1980年):計劃生育
人口波動增長階段(1980-1991年):人口滯後效應
人口低速增長階段(1992-至今):三低模式,我國自然增長率下降依賴於出生率的下降(計劃生育)
第二節 人口的遷移
1、移動到一定距離之外(跨越行政區域界線),改變定居地的行為
人口移動(空間上位置改變)包括:①人口流動:暫時離開常住地(例旅遊、出差)②人口遷移
2、分類:按照人口遷移的范圍是否跨越國界分為:國內人口遷移和國際人口遷移
按遷移方向分為:農村向城市遷移(發達國家歷史上,發展中國家當前)和城市向農村遷移(發達國家
新趨勢);發達向不發達地區遷移:國際難民(包括環境難民)數量增加,持續時間長;發展中國家優
秀人才移民
3、特點
國際: ①新大陸發現前:遷移集中在舊大陸,跨國遷移多,跨洲遷移少
②新大陸發現後:跨洲遷移,從舊大陸亞洲、歐洲、非洲遷往新大陸南、北美洲、大洋洲
③二戰後,外籍工人(勞務輸出)成為國際人口遷移的主要形式
人口遷移流向,歐洲:遷出變為遷入;拉丁美洲:遷入變為遷出;北美洲、大洋洲:一直是遷入;亞
洲、非洲:一直是遷出
國內:遷移的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邊、戰爭和自然災害
清以前:由黃河流域遷往珠江、長江流域,原因是戰爭
清——新中國:闖關東、走西口,原因是經濟
建國後、改革開放前:響應國家號召,開發新疆等,遷移少,原因是計劃經濟,嚴格戶籍管理
改革開放後:從落後地區遷往發達地區,人口流動頻繁,規模加大
4、原因:經濟原因(主要因素):例如,三峽移民(開發性移民)
政治因素:政治迫害(烏干達)、戰爭(巴以戰爭)、國家有組織移民(移民戍邊)
社會文化:宗教迫害(印巴分治)、民族歧視(印第安人)、文化傳統(中國葉落歸根)
生態環境:生態環境差異、環境惡化(愛爾蘭水災移民)
其他:家庭、婚姻:男女婚嫁、兩地分居
5、性別、年齡:男性比女性易遷移,年輕人比兒童、老人易遷移
第三節 環境承載力與合理人口容量
環境承載力 ①定義:養活的最大人口數(生存)
②影響因素:資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資源決定,木桶效應)、經濟等
③特點:不確定性和相對確定性。世界100億,中國 16億
合理人口容量,定義:養好的最大人口數(發展)
影響因素:①自然環境:正相關(現實人口間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②地域開放程度:正相關(日本、荷蘭、比利時利用別國資源)
③本國自然資源:正相關
④生活質量、消費水平:負相關
⑤科技發展水平:當多開發的資源大於多需要的資源:正相關;當多開發的資源小於多需
要的資源:負相關
⑥貧富差距:負相關
第二章 城市的空間結構與城市化
第一節 城市的空間結構
1、城市功能分區
功能分區 組成 區位 特點
中心商務區 大商場、公司、大銀行(例上海外灘和浦東陸家嘴) 一般位於市中心 ①建築密集,高樓林立②交通便捷,通信發達③人口數量晝夜差別大④內部存在明顯分區
商業區 商業街、百貨商店、金融中心 ①市中心②CB外側③街道兩側 ①交通便捷,多層大廈②人口密度、流量大③人口晝夜差異大④土地利用最集約
工業區 同類工廠 ①城市邊緣②交通干線兩側 ①廠房巨大,煙囪高聳②交通便利,多有污染
住宅區 成片住宅樓和配套服務設施 ①企業單位職工住宅②市政統一規劃住宅 ①環境不好②商品房,環境好
行政中心區 行政機構 ①單獨區域②與其他功能區混雜 人口晝夜差異大
文化區 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圖書館 距工業區遠,交通便利,通信發達,自然環境好
郊區 衛星城、農業區、住宅 城市外圍 為城市服務
①佔有空間最大的是住宅區 ②最主要的三種是商業區、住宅區和工業區
③城市功能區沒有明顯界線,某一功能區內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以某一種功能為主
④住宅區分類:高級住宅區:面積大,獨立庭院,位於城市邊緣,多與高坡、文化區相聯系;低級住宅區:面積
小,擁擠,與低地、工業區聯系,擁擠在內城和工業區附近
2、形成原因
(1)歷史因素,功能延續:東京江戶高級住宅區(武士住宅的延續)
功能改變:北京故宮,原為行政中心,現為文化游覽區
(2)經濟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響經濟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市中心遠近,通達性高低
(3)社會因素:主要影響住宅區的分化
社會地位:高級、低級住宅區
生活方式:美國紐約唐人街、山東村
宗教信仰:濟南回民小區
(4)行政因素:行政規劃,例北京方庄住宅小區
3、一般的,城市規模越大,地域結構的分化越明顯。
中心地理論:①高級中心位於正六邊形中心,六個低一級中心地分布在六個角上(服務范圍為正六邊形)
②嵌套包圍 ③同級服務范圍相互獨立,不重疊
④低級中心地服務功能小,數目多 ⑤高級中心地是低級中心地面積的3倍
⑥假設狀態,現實不存在,但可以指導商業網點和城市布局 一般的,城市規模越大,服務功能越強。但不能說:城市規模大小與城市服務功能大小成正比(桂林等旅遊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強,其服務區域可達全國)
第二節 城市化
一、城市化
三個內涵: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農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轉化、城市文明向農村地區擴散
主要標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規模擴大、數目增加
最主要標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判斷兩個城市城市化水平,計算城市人口比重即可
二、世界城市化進程
當今世界城市化兩大突出特點:城市化進程加快,大城市化趨勢明顯(發展中國家更突出)
世界大城市化趨勢一個突出表現為:形成了城市群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
起步 早 晚
城市化水平 高 低
城市人口 少 多
現代發展速度 慢 快
與經濟關系 相適應(與工業化相伴成長) 不適應(工業化滯後於城市化)
現代新動向 城市郊區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城市化為主,大城市過度膨脹
原因 郊區環境質量好、鄉鎮配套設施完善、交通便利,城市環境質量不好 市中心「產業空心化」,經濟蕭條
三、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環境污染:大氣污染,主要污染源:汽車尾氣、工礦企業燃煤、居民燃煤
水污染污染源:工業污水、生活污水、垃圾堆放
固體垃圾污染:污染大氣、水和土壤 破壞原有生態環境:物種減少
地面沉降:原因為過量開采地下水、挖煤
其他: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就業困難,失業人多

第三節 地域文化與城市發展
1、地域文化:物質基礎是地理環境
形成:自然和人文因素
范圍:可大可小,可單、多要素
狀態:一定時期相對穩定,不斷變化
舉例:耕地:南水北旱;飲食:南甜北咸;民居:華北四合院、黃土高原窯洞,傣家竹樓
2、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最能體現地域文化特徵的是城市中的建築
建築空間布局
美國:中心摩天大樓,外圍建築高度逐漸下降,立體化發展,現代城市布局
歐洲:市中心為廣場、教堂,中心及四周建築物高度差別小,高層建築一般在城市外圍,體現了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的融合
建築結構
圍牆,中國:保守,建築外一般有圍牆;西方:很少有圍牆
園林,中國:講究含蓄、顯而不露、內向、封閉;西方:整齊劃一、對稱、和盤托出、外向、開放
建築風格
中國:宮廷式建築: 紅牆、黃瓦、飛檐、樓台殿閣、突出皇權的地位
西方:噴泉、雕塑、洋房、草地、突出教堂的地位
第三章 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第一節 農業區位因素與地域類型
一、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
自然因素
氣候:熱帶:橡膠、椰子、菠蘿、甘蔗
亞熱帶:柑橘、荔枝、龍眼(濕桂圓)
溫帶:梨、桃、蘋果、甜菜
高寒:青藏高原青稞
降水:水多,種水稻;水少,種小麥。
光照:長日照植物,新疆哈密瓜;短日照植物,塑料大棚
土壤:作物生長的物質基礎,養分來源
地形:平原,易於發展種植業,利於實現農業水利化、機械化,三江平原機械化水平最高
山地,發展畜牧業和林業(不易發展種植業,發展畜牧業和林業可以保持水土)
水源:河西走廊糧棉生產、南疆棉花生產、河套平原(乾旱半乾旱地區,降水少)
社會市場因素(決定性作用,決定類型、規模)
交通,一般運輸距離越遠,單位運費越低;保鮮技術,農業生產技術;政策,政府補貼,提供技術支持等
·在自然和社會因素中,自然因素相對穩定,社會經濟條件多變,所以要更多地考慮社會經濟因素。
二、農業地域類型
1、按發展階段
原始農業(貧窮、落後的熱帶雨林地區):游牧業、遷移農業、初步定住農業
傳統農業(發展中國家):稻作農業、傳統旱作穀物農業、傳統混合農業(桑基魚塘)、地中海式農業
現代農業(發達國家):種植園、現代穀物農業、現代混合農業、乳畜業、市場園藝、大牧場放牧業(美國農
業地帶、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美國、中國海南島橡膠園
2、按生產對象:種植業、畜牧業、混合農業
3、按投入多少:
粗放農業:投入少,靠擴大土地面積增產
集約農業(勞動力密集型、資金和技術密集型):投入多,靠提高單產增產
4、按產品用途:原始遷移農業、傳統旱作穀物農業、現代混合農業(下表)
農業類型特點 原始、粗放、自給 傳統、勞動密集、自給 現代、資金技術密集、商品
主要耕作方式 刀耕火種 勞動力多,精耕細作 據市場變化靈活種植穀物和放牧牲畜、輪作
耕地狀況 不斷遷移變換 耕地、房屋穩定,持續耕種 耕地、房屋穩定、調整經營
生產動力 人力 人力、畜力 機械
生產技術 靠自然 憑經驗 靠科技
目前主要分布地區 熱帶雨林(非洲、剛果盆地、南美亞馬孫流域、太平洋島嶼) 溫帶大陸東岸及亞熱帶乾旱山地(中國三北、東南半島、印度、尼羅河、兩河等文明起源地) 西歐、北美、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
分布地區狀況 貧窮落後 發展中國家和地區 發達國家和地區
環境問題 無 生態失衡、物種少 水土流失、土壤鹽漬化、生態破壞、環境污染
三、農業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對地理景觀的影響:大部分地區由農業景觀取代自然景觀
對資源的影響:對森林態度,原始社會:採集、狩獵(涵養水源、調節小氣候);農業階段:障礙、資源
對環境的影響: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大水漫灌,導致土壤鹽漬化)
第二節 工業區位
一、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 主導區位因素:原材料、市場、運輸條件、勞動力素質、勞動力成本、能源、環境條件、其它因素
工業類型 區位選擇原則 部門舉例 工業特點
原料指向型 接近原料產地 鋼鐵廠、甜菜製糖廠、甘蔗製糖廠、水產品加工廠、水果罐頭廠、採掘業 原料不便於長距離運輸或原料運輸成本高、產品運輸成本低的產業
市場指向型 接近消費市場 啤酒廠、汽水廠、傢具廠、印刷廠、汽車製造廠、石油加工廠、食品廠 產品不便於長距離運輸或產品運輸成本高、原料運輸成本低的產業
運輸指向型 布局在沿海、沿港或鐵路樞紐等交通便利的地區 美國東海岸的鋼鐵工業、日本太平洋沿岸工業地帶、加拿大煉鋁工業、上海寶鋼 影響一個地區資源的開發程度;高效率運輸系統使原料地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減弱
技術指向型 接近勞動者素質高的地區 集成電路、衛星、飛機、精密儀表 生產技術要求較高
廉價勞動力指向型 接近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方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製鞋、珠江三角洲的崛起 須投入大量勞動力的工業
動力指向型 接近能源供應地(火電廠或水電站) 冶金(煉鋁或煉銅廠)、化學等重工業、電鍍廠 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業
環境指向型 注重經濟和生態效益 感光器材、電子廠、電影工業、慕尼黑 好的環境會吸引某些特定的工業

二、工業地域
工業聯系
生產上的聯系:總廠與分廠的聯系:汽車生產
「上下游」的聯系:上游工廠的產品一般是下游工廠的原料:鋼鐵工業、服裝生產
非生產上的聯系:共同利用基礎設施、廉價勞動力等;意義:降低生產成本,利於處理環境污染
工業集聚
共同利用廉價勞動力:我國沿海地區多層建築的標准廠房內,有服裝、雨傘、鞋帽等工業
共同利用交通:上海寶鋼所在工業區、日本港口附近的工業區
共同利用資源:黃河上游的有色金屬長廊、煉鋁廠和砂輪廠都靠近鋁土礦產地
共同利用能源:克拉瑪依石油城、黃河上游的有色金屬長廊
工業地域
工業點:工業地域類型的基層單位,小城鎮和鄉鎮的經濟主體,例:濟鋼
工業區:工業地域類型的中心環節,中等城市經濟主體,例濟南東部濟鋼和煉油廠工業區
工業樞紐:一般對應工業城市,例:濟南、天津
工業地區:多個工業城市,在經濟協作區或全國工業生產中占重要地位,例:滬寧杭等
工業點、區、樞紐、地區在內外聯系、經濟作用強弱、工業部門多少、綜合性大小方面逐級增強
補充
世界主要工業區: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緯度地區
歐洲西部工業區:工業化最早的地區,現代工業高度發達
俄羅斯-烏克蘭工業區:以重工業為主,核工業、宇航工業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北美工業區:工業現代化程度高,微電子工業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
日本-中國工業區:大力發展海上航運、勞動力豐富、進口原料和燃料,出口產品,加強國際合作
大氣污染企業:水泥廠、釀造廠
水污染企業:印染廠、造紙廠、電鍍廠、皮革廠
大氣污染、水污染企業:化工廠、煉油廠
大氣污染、固廢污染企業:發電廠、鋼鐵廠
無污染企業:服裝廠、印刷廠、玩具廠
第三節 地域聯系
地域聯系主要方式:交通運輸、通信、商業貿易
一、交通運輸
1、五種交通運輸方式
鐵路:當代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運量大,運費低,受自然因素影響小,連續性好
公路:發展最快,應用最廣,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對各種自然條件適應性強
水路:歷史最悠久的運輸方式,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受水文、氣象條件影響大
航空:最快捷的運輸方式
管道:運具與線路合二為一的新型運輸方式 2、五種方式排序
運量:水運>鐵路>管道>公路>航空
速度:航空>公路>鐵路>管道>水運
運價:航空>公路>鐵路>管道>水運
3、選擇最好的運輸方式:「多快好省」原則
運距,近:公路、鐵路;遠:航空、水運
運量,大:鐵路、水運;小:航空
運費,高:鐵路;低:水運
二、郵電通信
分類 方式 任務
郵政通信 交通運輸工具 實物(信函、文件、包裹)
電信通信 電磁系統 信息(文字、符號、圖像、聲音、語言)
三、商業
環節:收購存儲、調運、銷售
國際貿易:商品貿易、資本投入、勞動力和技術流動,貿易比商業范圍廣
四、交通對聚落形態的影響
水路交通與城市的興起,影響城市區位和形態
區位:江岸渡口和河流交匯處 武漢、宜賓、重慶
形態外部:沿河呈帶狀、團塊狀西安:涇、渭河交匯;內部:棋盤狀
對城市發展的影響:綜合交通使城市多方向綜合發展,集中式團塊狀、分散狀、多方向沿軸放射狀
木船時代:沿河發展
輪船時代:沿江海發展
鐵路、公路使城市改變了城市沿江河分布的單一形式:沿交通軸發展,催生了新一代城市:石家莊、株洲
(火車拉來的城市,京廣、湘黔、浙贛)、鄭州(京廣、隴海—蘭新)
受交通線路衰落而衰落的城市:大運河淤塞,海運、鐵路、公路發展,揚州、濟寧運河城市發展緩慢
五、交通對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1、商業網點區位:帆船、馬車時代:河流、大道匯合處
公、鐵路時代:公鐵路沿線和交通樞紐處
2、商業網點區位變化
①傳統中心商業區衰落原因:建築密集、道路狹窄、汽車通行能力受到很大限制;用地緊張,缺少必要的停車場②商業網點由城市中心向城市邊緣交通便利處發展的原因:私人小汽車普及;高速公路;城市郊區快速道路網;
城市郊區化

E. 求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電子書

湖南教育出版社網址是 http://www.shoulai.cn/09_index.aspx 或http://www.hneph.com/
人民出版社網址是http://sqsm.ccpph.com.cn/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http://www.bnup.com.cn/main/
電子書我以前看過內不知現在還在不,你可以容去查查

F. 湖南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必修二封面是哪裡

喜馬拉雅山 珠穆朗瑪峰南麓
李揚地理頻道(全國最大的高中地理學習網站)

G. 湖南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二封面是哪

目前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也居世界是美國太平洋沿岸的金融、貿易、教育和文化中心之一,也是著名的天然良港。 3

H. 高中所有必修的地理人教版和湖南教育出版社有什麼區別

主要內容都是一樣的,主要是不同教材是不同的專家編寫的,串起知識點的主線不同,導致章節有所變化.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