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地理書第二課
㈠ 初一地理第二課地球的公轉講解(追加分)
教學要求
1. 用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並解釋其基本的運動規律。
2. 用簡單的工具正確演示晝與夜,以及晝夜更替。
3. 用實例解釋時差現象,並說明在現實生活中需要具備時差的知識。
4. 利用圖或親身體驗,比較分析二分二至日時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說明四季的變化。
5. 利用圖說明五帶的界限,並舉例說明各自的特點。
內容點析
1.晝與夜的形成有兩個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為不透明的球體;二是太陽光線是平行光。嚴格來講,太陽是一個點光源,即太陽光是從一點發出的,但是由於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十分遙遠,當太陽光達到地球表面時,光線幾乎是平行的了。平行光照在不透明的球體表面上,有半個球面可以接受陽光照射,形成白晝,而陽光照射不到的半個球面則為黑夜。圖中的虛線是晝與夜的分界線,叫晨昏線,是與太陽光相垂直的大圓圈。
2.日常生活中24小時的晝夜交替,緣於地球的自轉(如果地球沒有自轉,只有公轉,也會有晝夜的交替,但周期不是24小時)。直覺告訴人們,太陽的東升西落使地球有晝夜之分。其實,晝夜產生的原因是地球在不停地自轉。由於我們也在隨著地球轉動,因此並不感覺地球在運動,相反,看到太陽有東升西落的運動。教材中「自東方迎來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黃昏的落日」,是人們看到的太陽的運動,反映的是地球自西向東的自轉。
3.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在同緯度地區,相對位置偏東的地點,要比位置偏西的地點先看到日出,這樣時刻就有了早遲之分。顯然,偏東地點的時刻要早一些。按地球24小時轉動360度來計算,經度每隔15度,時間相差1小時。
本部分的活動內容中,設計了北京的暢暢與紐約的姨媽互致問候的情境,讓學生思考為什麼暢暢白天要向姨媽道晚安。圖1.18說明,紐約此時位於夜半球,而北京位於晝半球。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如轉播在國外舉行的各種國際體育比賽,就要考慮時間的差別。
4.地球繞日公轉的姿勢很獨特,地球在公轉時,地軸始終是傾斜的,而且傾斜角度是不變的,永遠指向北極星附近。地球公轉及其這一特點,是形成太陽光熱在不同緯度地帶分布和地球上存在季節變化的根本原因。
5.圖1.19出現了回歸線和極圈,需要了解回歸線和極圈是如何確定的。
由於地軸相對地球公轉軌道平面的傾角為66°34′,所以太陽直射點移動的范圍最北界線是 23°26′N,當太陽直射在這一緯度上,正是夏至日(6月22日前後)。夏至日以後,太陽直射點就返迴向南移動。所以北緯23°26′這條緯線,被稱為北回歸線。當太陽直射在赤道上,正是秋分日(9月23日前後)。太陽直射點繼續向南移動至23°26′ S這條緯線,這條緯線被稱為南回歸線。當太陽向北再次直射在赤道時,就是春分日(第二年的3月21日前後)。如此往復,地球在繞太陽公轉的一年中,太陽直射點也相應地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移動。
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回歸移動,在南緯66°34′以南和北緯66°34′以北的地區,會出現一天中太陽不升(極夜)或不落(極晝)的現象,所以,把這兩條緯線分別稱為南極圈和北極圈。可見,赤道線、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是由天文原因形成的。
6.圖1.19「地球公轉示意」解讀。這幅圖說明了兩個大問題。第一,地球公轉的基本情況,包括軌道、方向、地軸傾斜狀態、與太陽相對位置等。第二,不同季節,地球表面接受太陽光照射的情況。圖中顯示了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時地球所處的位置。在相應的位置處,有一個文字框,說明此時太陽直射的緯度,以及北半球相應的季節。這種圖文結合的方式,便於清晰、直觀地說明四季變化這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文字框中出現了「直射」這個詞。所謂「直射」,就是指太陽光與地面的交角為90°。對於等量的太陽光來講,太陽光線與地面的交角越大,單位面積內得到的太陽輻射能越多,氣溫就越高。如果按照圖中給出的時間排一下順序(3月22日→6月22日→9月23日→12月22日),可以大致了解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是怎樣移動的。需要說明的是,教材在處理四季形成內容時,盡可能做到淺化,重現象描述,輕原理分析。
7. 圖1.20「地球上的五帶」解讀。這幅圖說明了三個問題。第一,五帶的名稱和范圍。第二,各帶內接受太陽照射的情況和氣候最明顯的特徵。教材設計了三位生活在不同地帶的兒童,用他們的語言來描述當地的太陽照射情況,比較親切。在兒童的表述中,出現了「正午」一詞。所謂「正午」,就是中午12點鍾。就一天而言,正午的太陽升得最高,不同緯度,正午太陽所能達到的高度是不同的。在有太陽直射的地帶,正午太陽高度很高,就像熱帶地區小朋友說的那樣「總是照在頭頂上」。第三,我國在五帶中的位置。我國大部分領土位於溫帶,從氣候來講具有一定的優越性。
8.「地球的公轉」部分的「活動」,第二題是使學生掌握說明一地四季變化的思路。四季的形成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既有天文因素(如太陽照射情況),也有地理因素(如地形和氣候狀況)。為了簡化起見,我們只考慮天文因素,因為實際季節的劃分,是在天文季節基礎上的調整。
一般分析季節的變化,主要從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入手。本題目中的前兩小題,引導學生回憶當地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來證明夏季是中午太陽升得最高、白晝時間最長的季節;冬季的情況與之相反。第三小題,歸納出分析的思路:某地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和白晝長短的變化,決定了該地得到太陽光熱多少的變化,進而反映出四季的變化。
教學建議
結合本節教學內容,建議教師在教學中採取以下方法和手段。
(1)教材中有很多內容是學生日常能觀察和體驗到的自然現象,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和小學已學過的知識,幫助學生將這些零散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2)本節教學所涉及的現象具有空間動態變化的特點,這就需要教師藉助適當的媒體手段,如實況錄相、計算機課件、手電筒、台燈、地球儀等輔助教學過程,幫助學生建立直觀、立體、動態的概念。
(3)在電化教學條件尚不完備的地區或學校,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帶小型地球儀、手電筒等作為輔助學具,指導學生參與動手演示,這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識記非常有效。
(4)為了適合學生年齡特點和現有知識基礎,也為了避免與高中學習內容的重復,教科書有意識地對本節教學中的一些難點問題進行了簡化處理,迴避了一些難懂的概念,如黃赤交角等。教學中,教師也要注意不要將知識引導得太深,主要能讓學生初步理解地球運動的基本特點和產生現象的簡單原因就可以了,有些知識和概念待進入高中階段再繼續學習。
本節新課的導入設計了以下兩種方法。
(1)有條件的學校,播放或演示「地球運動」的實況錄象或課件,請學生觀察。
(2)教師用教具演示「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同步)」,請學生觀察。
這兩種設計的目的,都是使學生對地球運動的基本狀態建立初步的感性認識。
【地球的自轉】【地球的公轉】
這一部分可以設計以下三個活動。
1.第一個活動設計。
(1)把自轉與公轉的規律進行對比講述。
(2)在教學條件不同的學校,教師可以採取讓每個學生動手演示、分小組演示或請一位學生到講台來演示等不同方法,讓學生參與演示「地球運動」的活動,這樣可以使教師發現學生是否了解和掌握了地球運動的基本特點,及時反饋,及時補學。
(3)教師讓學生概括總結地球運動的形式(自轉和公轉)、方向(都是自西向東)。
(4)教師進一步要求學生總結地球自轉與公轉的區別與聯系。並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寫。
自 轉
公 轉
方 向
轉動一周所需要的時間
旋轉中心
轉動特點
(5)讓學生列舉自然界什麼現象可以證明地球的自轉方向?(每天太陽的東升西落現象)
2.第二個活動設計。
(1)利用光源或地球儀,教師演示或指導學生演示:當前地球上晝夜的形成和分布。要求學生指出晝半球、夜半球的范圍。要求學生觀察此時除中國是白天,還有哪些國家是白天,有哪些國家是黑夜?
(2)教師或學生將地球儀轉動180°,再觀察:中國和美國分別處在白天,還是黑夜?
(3)教師或學生連續轉動地球儀,觀察各地(如中國和美國)晝夜更替的情況,思考並總結晝夜更替的原因。
(4)讓學生結合生活體驗計算:每天我們在夜半球和晝半球大體經歷多長時間?(學生回答後,教師要指出是12個小時左右,究竟多長時間依季節而有差異,待上高中學習時再深入了解)每完成一次晝夜更替需要多長時間?(24小時)
(5)讓學生閱讀教科書第10頁中「暢暢和姨媽的問候」,思考產生時間差異的原因是什麼。
(6)教師講述:可見,地球自轉還使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區產生了時刻的差異。在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時刻。教師利用地球儀和光源演示,或圖上畫出晝夜兩半球的范圍,讓學生計算倫敦、北京、新加坡、東京、莫斯科等城市中間的時差各相差多少小時。並根據地球自轉方向與太陽東升西落的規律,了解時刻計算「東加西減」的一般方法。
(7)教師讓學生總結這部分內容學習的收獲,並總結、整理板書內容。
3.第三個活動設計。
(1)教師提問。
①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與中午三個時段相比,哪個時段我們感覺到太陽光照射得最厲害?(中午比早晨或傍晚更厲害)那麼你能從這一現象中總結出什麼規律來呢?(太陽光線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陽光熱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這個提問的設計,是為學生理解地球公轉使地表熱量發生季節變化而作必要的鋪墊,但不能按高中地理學習那樣進行知識的擴展和加深。
②與太陽光熱能量在一天中的變化規律同理,太陽光熱能量在一年中的變化有什麼規律呢?請結合我們日常生活的體驗說明。(教師引導學生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依次回答)。
(2)教師利用地球儀和光源演示或利用教科書中的地球公轉示意圖,讓學生觀察、思考並解釋太陽光照射情況在一年中的變化規律。教師可以利用下列表格,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暫填寫左面兩項內容)
節氣和季節(月份)
太陽直射的緯度
南北半球獲得太陽光熱的狀況
南北半球晝夜長短的狀況
冬至(12、1、2)
春分(3、4、5)
夏至(6、7、8)
秋分(9、10、11)
(3)教師進一步指導學生觀察教科書中的地球公轉示意圖,總結一年中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完成上表中右側內容的填寫。
(4)教師讓學生以自己的家鄉為例,歸納總結:由於地球公轉,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陽光熱能量隨季節而有規律地變化,形成了四季。
(5)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科書中「地球的五帶圖」,並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讓各小組學生分別歸納總結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時,地球上五帶內各帶所接受到的太陽光熱能量狀況和晝夜長短的變化狀況。
㈡ 初一地理下冊第一章第一、二節總結
第一節 日本
一、 多火山、地震的島國
1、地理位置:太平洋西岸,亞洲東部,中國的東面。
1、日本的地理位置
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鄰位置:
2、日本的范圍(組成)
本州、北海道、四國、九州,及周圍的小島嶼
3、面積和人口37.7萬平方千米,1.27億
450N
韓國 日本海
1250E——1450E 太平洋
朝鮮海峽
中國
東海 250N
4、日本的地理位置對氣候、經濟有什麼影響?
緯度位置 → 北溫帶 溫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
海陸位置 → 島國 氣候降水多,有海洋性特點, 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 →漁業、造船業、海運業、對外經濟聯系
5、日本的象徵 富士山 活火山
日本是 一個多火山和地震的島國
活動:P19 圖7.4,
比較日本與英國跨越的經緯度范圍?
哪個國家大?環境復雜程度?
日本跨越的經緯度大 ,日本的國家面積大,
日本 : 377,905平方公里,英國 : 242,910平方公里
日本地形復雜:以山地、丘陵為主,平原狹小; 多火山、地震。
7、讀下圖,它是日本哪座著名的山峰?描述其景觀
它是日本最高峰——富士山(「聖岳」),著名的活火山。是著名的旅遊勝地。
8、讀右圖,說明日本為什麼多山、多火山和地震?
日本位於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連接處,在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在兩板塊碰撞、擠壓中,地殼不穩定,多火山和地震。
9、討論火山帶來災難,能為人類造福?
火山噴發時,大量火山灰降落。但在火山非活動期間,火山灰分化成為肥沃的土壤;火山岩漿流動形成的各種地貌,成為一大景觀;火山口往往形成湖泊;火山分布地區往往地熱資源豐富,多溫泉。
10、日本多地震,日本人民如何預防或減少地震帶來的危害?
(1)加強地震科學研究,提高地震預報准確性。
(2)日本住房:傳統民居多用質地較輕的建築材料,現代建築增加抗震設施。
(3)加強全民抗震教育,增強人民求生能力。
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的七大秘訣
• 全世界最優質的產品
• 勤儉、節約的國民
• 精英官員
• 批量生產優質產品
• 三人同心
• 以公司為家
• 取長補短
二、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1、日本經濟特點 經濟十分發達,是世界上的經濟強國
2、日本工業類型 進口——加工 ——出口
3、讀P22 閱讀材料,說明日本經濟發達的原因。
• 1)日本利用世界經濟恢復,引進技術發展工業;
• 2)重視教育,依靠科學技術,勞動力資源豐富;
• 3)島國多優良港口的優勢,利於海上運輸。
•
4、閱讀資料、下圖和課本P21圖7。8,分析日本經濟 以什麼部門為主?
日本經濟以加工貿易為主。對外依賴嚴重,需要大量進口煤、鐵礦石等原料
日本三大產業
第一產業:2% 第二產業:37% 第三產業:61%
5、讀上圖,日本除 木材 之外,經濟發展的原料、燃料都需進口;說明礦產資源貧乏。
6、日本工業原料主要來源:
石油— 中東 ,鐵礦石— 澳大利亞 、 巴西 ;銅— 智利 、加拿大 ;煤— 中國。
7、讀上圖,日本工業品主要銷售地
美國、西歐、東南亞、中東等地。
8、日本的工業分布和工業區
日本的工業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地區
主要工業區有:京濱工業區、名古屋工業區、阪神工業區、北九州工業區、瀨戶內海工業區
9、分析日本工業集中分布的主要原因。
出口加工經濟→B 太平洋沿岸有利條件→ A工廠近碼頭,陸地交通便利
→D
→ C 沿海平原集中,填海造陸價格低
→ 工業經濟效益高
活動:討論日本經濟發展中會出現什麼問題? 對經濟發展有何影響?如何解決?
日本經濟對外依賴嚴重 →降低經濟競爭力→受世界經濟影響大。
用地用水緊張、工業污染嚴重、工人工資高 →加速擴大海外投資。
高科技工業發展慢。 → 加大國家支持。
第二節 東南亞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1、位置:亞洲的東南部
2、組成: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
3、十字路口位置十字:太平洋——印度洋 亞洲——大洋州
4、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
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 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 是連接太平洋與 印度洋的重要 海上通道。
二、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
1、東南亞的氣候類型
以熱帶季風和熱帶雨林為主
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島和印度半島 主要分布在馬來群島
2、主要農作物: 水稻
3、主要經濟作物:熱帶經濟作物基地 東南亞是橡膠、油棕、椰子、亞麻的最大產地
三、山河相間與城市分布
1、山河相間分布,河流上游能源豐富,下游有肥沃的平原。
2、城市沿河分布3、找出伊洛瓦底江、 薩爾溫江、 湄南河、 湄公河、紅河
城市名稱 附近大河名稱 所在國家名稱
河內 紅河 越南
金邊 湄公河 柬埔寨
萬象 湄公河 寮國
曼谷 湄南河 泰國
仰光 伊洛瓦底江 緬甸
四、華人、華僑集中的地區
1、是華人和華僑最集中的地區2、華人:取得了所在國的國籍。3、華僑:仍保留中國國籍。
第二節 俄羅斯
貨幣: 盧布
白色:寒帶一年四季白雪茫茫;
藍色:亞寒帶氣候區,又象徵豐富的地下礦藏和森林、水力等自然資源;
紅色: 溫帶的標志。
(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