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節教案
1.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一節教案怎麼做新課導入
播放東北地區的圖片,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地、東北平原,讓學生感受東北地區山環水繞,沃野千里的特點,自然過渡到本節課題,今天我們就來到廣袤的東北大地,研究我國區域農業發展。
2.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節活動題答案。。急。。10分鍾。。。
你把題打上啊 我們哪有你那書啊 都要大學畢業了
3. 馬上開學了,求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二,三節知識框架(提綱)圖,簡明清晰就可以了,用不了太多
用不了太多自己很快就會寫完了,如果別人幫你寫了你自己也需要抄寫一遍,有這功夫不如自己動動腦子好好寫了吧!
4. 高中地理,,,,,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怎麼講啊是講課,第一次代班,第二章好講,第一章純理論
教科書上沒什麼好講的 主要是氣候 地形 城鄉 流域 工業 地質 這些重點內容 主要是多做題鍛煉題感
5. (中圖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一節中國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
植樹造林 退更換林
6.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節書中「問題研究」的答案
海上交通要道和重要的港口條件,以及世界海上石油貿易的發展,促使新加坡重點發展海上石油運輸和港口服務相關的工業部門。
7. 對於人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節內環境穩態進行教學設計時應該考慮些什麼問題
、教材的簡要分析
《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是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人教版)生物必修模塊3第1章第2節的內容。它是第一節內容的進一步延伸和拓展,也是學習後面生命活動調節等內容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穩態是必修模塊3重要的核心概念。處理好這一概念的教學,可以為後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穩態的概念及穩態的重要性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重點。穩態的調節機制在後面章節的學習中要逐步展開和深化,本節中僅做一個簡要的概述,做好後繼課的鋪墊。
人體健康與內環境穩態密切相關。幾乎所有人生活中都親歷過諸如發燒、腹瀉等穩態失調引起的疾病。因此,通過有關內環境穩態內容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生命活動的本質,樹立健康生活的理念。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1.知識目標
(1)概述什麼是內環境穩態,說明內環境穩態的生理意義;
(2)簡述穩態的調節機制。
2.能力目標
(1)「生物體維持pH相對穩定的機制」的實驗操作;
(2)嘗試解釋生物體維持pH穩態的機制。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1)關注人體內環境維持穩態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2)認同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對維持內環境穩態具有積極意義。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的處理
1.教學重點
(1)內環境穩態的概念。
(2)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意義。
2.教學難點
生物體維持pH穩定機制的實驗操作
四、教學具體方案及實施過程
教師的組織和引導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提醒學生做好學習准備
播放視頻:「有關尿毒症」資料。
提出問題:
根據視頻資料請同學們想想,尿毒症患者內環境的成分與健康人相比,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評價並入課:
尿毒症患者就是因為代謝廢物及毒素的堆積,而使內環境成分的相對穩定遭到破壞,危及生命。可見,機體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課堂。
板書課題:第二節 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
提出問題:
那麼,什麼是內環境的穩態?下面我們將通過問題的探討,來理解內環境穩態的概念。
板書:
一、穩態概念的認知方法
人體時刻都在進行著生命活動,外界的環境也是起伏波動,那我們的內環境會因此而劇烈變化嗎?
PPT演示:
問題探討1:內環境的動態變化
表1:內環境成分含量的動態變化
項目
測定值
單 位
參考范圍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
ALT
17
IU/L
0~45
肌酐
CRE
0.7
mg/dl
0.5~1.5
尿素氮
BUN
14.6
mg/dl
6~23
血清葡萄糖
GLU↑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脂
TG↑
217
mg/dl
50~200
總膽固醇
TCH
179
mg/dl
150~220
提出問題,安排討論:
1.每種成分的參考值(正常值)都有一個變化范圍,這說明什麼?
2.從化驗單上可以看出哪幾種成分超出正常范圍?這可能會對人體造成什麼不利影響?
簡要評價、補充,形成共識:
(1.內環境中各種成分的含量不是恆定的,而是處於一種動態變化中。)
(2.葡萄糖含量超標,可能引起糖尿病,還可能並發酮症酸中毒等;甘油三脂超標,可引起高血脂症,易並發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等。)
PPT演示:
問題探討2:內環境pH的變化特點
提問學生:
劇烈運動後,為什麼會肌肉酸痛呢?
產生的乳酸進入血液後,是否會引起內環境pH的大幅度下降呢?
引出實驗問題:生物體維持pH穩定的機制
PPT演示:教科書P.9-10「實驗」
組織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探究:
下面我們就通過實驗來探究酸鹼對內環境pH的影響情況。
提醒學生注意實驗規程,包括:
①實驗材料和用具的正確使用;②實驗流程的有序性;③同學之間的友好合作等。
深入到學生的實驗活動中,進行適當的點撥和輔導。調整學生實驗活動的進程。
安排學生分組匯報實驗結果,組織簡要分析和討論。
和學生一起分析討論,不斷鼓勵和激疑學生
作出終端評價,得出實驗結論
動物血漿中含有緩沖物質,對酸鹼都具有一定的緩沖作用,從而使血漿pH處於一個動態的平衡。
PPT演示:正常人體內,內環境的pH處於動態平衡。
PPT演示:
問題探討3:體溫的變化特點
出示「體溫的日變化規律」的調查報告
時間
6:00
9:00
12:00
15:00
18:00
21:00
睡前
平均溫度
環境
溫度
母親
父親
自己
安排學生分組展示課前調查的初步報告
提出討論的問題,安排學生分組討論:
1.同一個人在24小時內體溫變化有何特點?
2.人體體溫始終在37℃左右嗎?
3.將體溫變化的測量情況與當天氣溫日變化的測量大致情況進行比較,結果如何?
評價和小結:
健康人的體溫也保持著相對穩定。
PPT演示:
問題探討4:內環境滲透壓的變化特點
提問學生:
如果生病時輸液,需用生理鹽水,大家能說出生理鹽水的濃度嗎?
PPT演示:「紅細胞的形態圖」
提問學生:請預測,輸液時Nacl溶液濃度過低(低滲溶液)或過高(高滲溶液)會對紅細胞的形態和結構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組織學生互相評價後作出肯定: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內環境的滲透壓也是處於相對穩定狀態的。
師生共同小結出穩態的概念:
通過以上的問題探究,可以說明健康人體內環境的每一種成分和理化性質都處於動態平衡中。即內環境保持著相對穩定的狀態。
那麼,正常機體的內環境為什麼能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呢?內環境保持相對穩定的基礎是什麼?
板書:
二、內環境保持相對穩定的物質基礎和調節機制
PPT動畫演示:
帶著學生簡要了解血漿pH的調節過程。
依據教科書圖1-4,幫助學生簡要熟悉人體內有關的器官和系統。
提出問題,安排學生閱讀教科書並聯系自身尋求答案
1.根據血漿pH調節過程,說明有哪些器官的直接參與?又有哪些系統的直接參與呢?
2.通過pH的調節過程說明這些器官、系統是隨意參與還是協調活動呢?
3.機體內各個器官、系統為什麼能保持協調一致呢?
啟迪學生思考,安排自我閱讀教科書P.8 最後二段
人類對機體維持內環境相對穩定機制的認識是怎樣逐步完善的?
師生共同分別明確:(可PPT演示)
從貝爾納的推測(主要依賴於神經系統的調節)到坎農的解釋(在神經和體液的共同調節),然後到現代觀點:主要調節機制是「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路」的作用。
再次熟識穩態的概念(整合教科書中的概念要點):
人體的穩態是指:正常機體通過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路的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
提出繼續思考的問題:
穩態既然是在神經—體液—免疫這樣完善的調節機制下維持的,那是否意味著內環境穩態一定不會出現失調的情形呢?
啟迪學生關注自己的生活經歷,探討問題
如:軍訓時,環境溫度持續高達39℃,班上有同學出現中暑現象……
又如:糖尿病人因胰島B細胞受損,自身調節功能出現障礙,而導致內環境成分中血糖濃度過高。
簡短小結:
通過這些現象充分說明穩態失調帶來了疾病,進而影響人體的健康。可見維持內環境的穩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板書:
三、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意義
帶著學生聯系生活現象思考,師生互議:
現象1:發燒的經歷與原因初探,從酶促反應的角度思考有關問題:為什麼會出現食慾不振、身體乏力等症狀?影響酶活性的因素還有哪些?
現象2:某同學在上午第5節課時,因低血糖而暈倒,送到醫務室醫生立即給劉欣靜脈注射了葡萄糖溶液,很快就舒醒了。這個事實說明什麼?
現象3:平原地區生活的人們初到青藏高原後會出現頭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壓升高等症狀,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大氣中氧分壓偏低,導致人體內缺氧……)
師生共同得出結論:
內環境穩態的維持,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課堂鞏固與練習:
知識要點歸納和習題練習:(見PPT)
(注意:要根據所教學生的認知層次,確定習題練習的難度,可初步跑馬觀花接觸高考試題,使學生明確學習的高考要求。)
結課並釋疑:
剛上課是播放的視頻「尿毒症」,患者依賴血液透析儀維持了內環境的穩態,延續了他們的生命。可我更希望咱們都能遠離尿毒症等穩態失調的疾病。
布置課後延伸學習的內容:(輔以PPT畫面激勵)
查閱資料,收集與內環境穩態失調有關的疾病及其預防措施,並以小組為單位製作1期以「內環境穩態與健康」為主題的宣傳小報。
老師可把各小組的作品收集起來在校內舉辦一個展覽活動,向全校師生宣傳有關健康的知識,增強人們的健康理念——人生因健康而更加精彩!
觀看並思考
思考與回答:尿素、尿酸等代謝廢物增加。
進入學習狀態
開始進入思考
閱讀表中各項數據,
以學習小組進行數據的逐項對比分析
小組討論,分組交流
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
進入思考狀態
分小組進行實驗操作,
分工合作,相互交流。
分組實驗操作
用投影儀分組展示實驗所得的數據及曲線圖,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並結論,達成共識。
自主活動,取出准備好的學習資料
用投影儀展示課前調查的結果: 「體溫的日變化規律」的調查報告
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交流討論。分組匯報:
1.同一個人的體溫在24小時內變化不大。
2.不是!只有人在健康時體溫才在37℃左右。
3.外界環境溫度對體溫有一定影響,但影響不大
回答:0.9% Nacl溶液。
觀察、思考
簡單分析並回答:
濃度過低導致紅細胞吸水脹破;濃度過高導致紅細胞失水皺縮。
內環境的滲透壓只有維持相對穩定,細胞才能保持正常形態。
閱讀教科書P.8,勾劃出概念要點
聯系自身了解相關的器官和系統名稱。
相互小議,形成共識:
人體各器官、系統協調一致的正常運行,是維持內環境相對穩定的基礎。
自主閱讀,了解有關史料
答:穩態就是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
在教科書中完成穩態概念的書面整合
聯系生活實際,各自發表意見,小組合作交流:
環境變化小,內環境波動較小,仍能維持穩態;若外界環境變化過於激烈,超過自身調節能力,內環境的穩態也會遭到破壞。
小組交流,形成共識:人體維持穩態的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合作交流得出共識:正常體溫和適宜pH是人體內的酶正常發揮催化作用的基本條件。
糖類是人體的主要能源物質,血糖過低會導致供能不足,而引起低血糖等症狀。
完成課堂檢測題。
課後可分小組進行准備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激勵學生
提倡、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訓練學生獲取信息和分析資料的能力。
展現並學會合作學習
加強實驗操作技能過手訓練
培養學生分析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的能力。
引導學生注重調查報告的編制,並初步學會對數據進行分析。
體驗合作學習和成功的喜悅
冷靜思考、注重觀察和分析
師生合作
了解自身並學會關愛自身
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使學生在思考中進一步理解核心概念,初步學會怎樣整合知識
通過問題和病例簡要分析,升華對概念的認識
再次學習怎樣內化知識
及時反饋,力圖提高知識目標的達成度
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能力,增強集體榮譽感。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2011年四川省高中生物優質課展評活動」中的課題之一,為了體現新課程的理念,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學有所得,在教研組全體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通過對該課題的教學內容進行研讀和分析、課前對學情的簡要調查(例如,安排學生課前完成「體溫的日變化規律」的調查報告等),制訂了比較符合學生學情的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然後在參賽學校上課前,又和南溪一中同學進行了簡單的見面和對話,對原訂的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再次進行了適度的調整。
由於本節課的主要特點之一是非常貼近生活,所以我選擇從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實例入手,通過設置4個問題探討,鼓勵和激勵學生自主學習並參與討論交流。從課堂學習氛圍看,同學們的思維相當活躍,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尤其是各小組對課前的體溫調查報告的分析、討論激烈有序。
由於在課堂教學中插入了實驗——「生物體維持pH穩定的機制」,並且分小組進行,全班同學基本上都能根據實驗要求進行實驗的有序操作,並得出基本正確的實驗結果。在實驗結果的分析過程中,我注意了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進行分組匯報、相互評價和成果共享,使課堂的學習氣氛達到高潮。
由於本節課在選題上既比較注重基礎知識的過手練習,又有意識選入少許有一定深度的拓展習題,較為明顯地體現出了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這兩個方面。
由於第一次嘗試新課程內容的教學,我特別注意到通過不同方式向一些有教學實踐經驗的老師虛心求教。在怎樣處理教學的重難點時,課案的實施考慮到要給學生留出一定的空間和時間進行思考,突破重難點的方法要因情而調、形式多樣。如安排學生課前完成體溫日變化規律的調查報告,課堂上組織學生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課堂中穿插實驗的簡易操作,指導學生閱讀、思考教科書中的重要語句,以及列舉學生親身體驗的一些生活經歷等,來幫助學生完成「穩態」概念的完整理解和對穩態重要意義的認識。
在教學課案的實施過程中,盡管有了比較充分的准備,但也暴露出了一些明顯的不足。例如,在教學方案的設計上,還可以對教科書進行大膽一些的處理,充分利用好教科書這個最基本的課程資源;還有就是過高估計了學生實驗操作的能力,課堂中學生個別小組沒有得到預期的實驗結果,因此,增加課前預實驗的准備,提倡學生之間互學互教,加強合作和交流,顯得更有必要。
8.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節活動題答案
1.(1) 比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長,南方的夏季時熱而漫長。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陽光照和熱量,北方居民正南正北的方位觀比南方強。北方居民的牆體嚴實厚重,利於在冬季保溫禦寒;南方居民的牆體輕薄,利於在夏季通風透氣。從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漸增大,居民的屋頂坡度也逐漸增大(利於排水);隨著對保溫要求的降低和對通風納涼要求的提高,民居的房檐逐漸加寬,房屋進深和高度逐漸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樓建設要考慮冬季室內取暖和牆體保溫,所以建築成本較高。樓房間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陽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陽高度自北向南逐漸增大,為保證底層正午有陽光照射的樓房間距自北向南逐漸減小。
2.哈爾濱---錫林郭勒---山西太原---江蘇南部---井岡山-----西雙版納。
沿途看到的景觀(這些你可以在網上搜一下,我說的比較粗糙)錫林郭勒草原、山西太原煤礦、江蘇南部平原、井岡山亞熱帶森林、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等,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是氣候不同,導致氣溫和降水差異,使得這些地區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有很大的差異。
9.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第二節知識點概括!
§2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1、流域:又稱供水區,是指供給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區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區的總稱。水系:指河流幹流、支流和流域內的湖泊、沼澤或地下暗河彼此連接組成的龐大系統,又稱河系。2、河流水系由幹流和一系列支流組成,一般將流入幹流的支流,叫一級支流,流入一級支流的叫二級支流,依次類推。相鄰流域間的山嶺或河間高地,稱為分水嶺。分水嶺最高點的連線,稱為分水線(分水界)。3、田納西河位於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條流程最長、水量最大的分支,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脈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4、河流開發要考慮流域內不同區域的差異性,進行針對性開發:組成部分重要性保護重點山地河流的發源地,其生態環境直接影響河流的水量和水質植被生態保護河流是流域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河谷平原是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環境污染治理5、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地勢起伏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陸路交通不便,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②氣候:亞熱帶地區,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豐富。③水系:水系發達,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並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但是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氣候影響,水量很不穩定。④礦產資源非常豐富。6、田納西河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①18世紀下半葉: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②19世紀後期: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③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已經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7、美國成立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簡稱TVA,負責田納西河流域的統一開發和管理,將河流梯級開發作為流域開發的核心,發揮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遊、土地利用等綜合效益。8、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大規模的火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流域內煉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