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二節筆記
① 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第一章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
§1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區域是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徵,以及一定的面積、形狀和邊界。區域界線有的是明確的,有的具有過渡性質。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2、區域特徵: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可變性。
3、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1)同:都是平原地區,並都位於我國的東部季風區。(2)異:①位置差異:長江三角洲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於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②氣候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松嫩平原在溫帶季風氣候區,也是雨熱同期,但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江三角洲。③土地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以水稻土為主,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廣泛,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礦產資源貧乏,松嫩平原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4、長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種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兩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旱地耕作業,主要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長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為發達;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展畜牧業。
6、長江三角洲位於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對外聯系方便,商業貿易發達,依託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松嫩平原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地區的煤、鐵等資源發展重化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7、區域不同發展階段中地理環境的影響:(以長江三角洲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澤分布較廣,地勢平坦,土質黏重。受地理環境的限制,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2)農業社會:①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隨著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③隨著我國歷史上人口從北方至南方幾次大規模的遷移,人口越來越稠密。④優越的氣候條件還使得長江三角洲成為我國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3)農業社會後期:①工商業的發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積減小。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於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③今天作為全國「糧倉」的地位已逐漸讓位於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在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
§2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1、地理信息技術指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主要包括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等。
2、遙感:(RS)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物體輻射和反射電磁波→收集→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專業圖件統計數字
目標物→感測器(關鍵裝置)→遙感地面系統→成果
特點和優點:可以首先從面上的區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後有重點地選擇若干點、線進行野外驗證和檢查。不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而且節省人力和財力,提高效率。
3、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全球范圍內實時進行導航和定位的系統。
(1)三大部分:空間部分—GPS衛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用戶設備部分—GPS信號接收機。(2)特點:為各類用戶提供精密的三維坐標、速度和時間;具有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
4、地理信息系統:(GIS)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用於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
信息源→數據處理→資料庫→空間分析→表達
優點: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強大;③動態監測(GIS與RS相結合)
5、遙感、全球定位系統與地理信息系統即互為獨立又相互促進。遙感主要用於地理信息數據的獲取,全球定位系統主要用於地理信息的空間定位,地理信息系統主要用於對地理信息進行管理、查詢、更新、空間分析和應用評價。
6、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路來管理的技術系統。將各種地理信息按地理坐標,從區域到全球進行整合,並進行的立體、動態的顯示。
第二章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1、荒漠化指發生在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主要表現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2、西北地區范圍: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西北地區地形地貌: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和中部(內蒙古境內)是遼闊坦盪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內)是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西北地區最為顯著的自然特徵是乾旱,以荒漠、草原景觀為主,其成因:深居大陸內部-遠離海洋-水汽難以到達。
3、由於受夏季風影響程度不同,西北地區自東向西降水量逐漸遞減,因此乾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產出和載畜量逐漸減少;賀蘭山以東的內蒙古高原主要屬於半乾旱的草原地帶;賀蘭山以西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只有一些高聳的山地迎風坡地帶,降水稍多。山地迎風坡降水和冰雪融水成為綠洲農牧業生產的主要水源。
4、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為荒漠化創造條件:①基本條件→氣候乾旱少雨;②物質條件→地面疏鬆,為沙質沉積物;③動力條件→大風日數多且集中;④氣候異常也可以影響到荒漠化的進程。
5、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因素-加劇荒漠化進程(起決定性作用)
(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A.來自於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B.由於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2)主要表現:①過度樵採;②過度放牧;③過度開墾。
6、西北地區的次生鹽漬化主要分布在在有水源灌溉的綠洲地區。原因是由於耕作技術落後,灌溉措施不當,另外由於乾旱的氣候條件下蒸發旺盛,鹽分極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7、我國不同歷史時期荒漠化的演化:
時代
原因
影響范圍
古代
盲目墾耕,戰爭、瘟疫
塔里木盆地沙漠邊緣、河西走廊
近代
移民實邊、開放蒙禁
內蒙古南部農牧過渡地帶
現代
人口壓力,管理失誤
草原牧區和旱作地區
8、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防治內容:A.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復已經發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產力。(2)荒漠化的防治原則:堅持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鹼(鹽鹼)、治沙相結合的原則。(3)防治荒漠化要在現有的經濟技術條件下,以防為主,保護並有計劃地恢復荒漠植被;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進行綜合整治。(4)荒漠化具體治理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資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林體系;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④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⑤控制人口增長。(5)我國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經驗生物固沙、草方格沙障、沙地飛播造林種草、小流域綜合治理等。
9、我國政府在西北地區的生態建沒和荒漠化防治中,先後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體系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沙治沙等多項生態環境治理工程。
§2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
1、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環境資源,具有眾多生態作用和環保功效,如調節氣候、穩定大氣成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種、維護生物多樣性、防風固沙、吸煙除塵、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等,被稱為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2、現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地區。它們或因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嚴酷,或因難以通行、開發較晚,才免遭大規模破壞。其中亞馬孫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比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但現在世界森林面積減小的趨勢仍在加劇,尤其熱帶原始林是正在遭受毀滅性破壞。
3、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兩側,但在大陸向風地帶可以伸展到南北緯15-25度。熱帶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區是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非洲剛果河流域、東南亞地區。
4、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①地球之肺:影響地球上大氣中的碳氧平衡,調節全球氣候;②地球的儲水庫: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寶庫:地球生物進化史中繁衍物種最多、保存時間最長的場所。
5、熱帶雨林系統的優勢:光合作用強烈、生物循環旺盛、生物生長迅速、群落生產力高。
6、雨林生態的脆弱性;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地上的植物體內,土壤貧瘠。
7、亞馬孫雨林開發:①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後,開發規模小,沒有太大的影響;②人口急劇增長,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壞;③1970年,巴西政府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亞馬孫流域大規模開發計劃: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遷都巴西利亞、移民亞馬孫平原、藉助外資並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8、在當前背景下,面對雨林破壞嚴重的嚴峻形勢,應該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第三章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1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
1、可再生能源: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①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②市場廣闊;③位置適中,交通便利。
3、山西能源基地建設策略:①擴大煤炭開采量;②提高晉煤外運能力;③加強煤炭加工轉換,建設坑口電站;發展煉焦業。
4、加強能源綜合利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提高能源的綜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①加強三條產業鏈:煤-電-鋁、煤-焦-化、煤-鐵-鋼;②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原料工業逐步超過採掘工業而佔到主體地位,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5、山西省環境的保護與治理:①提高煤的利用技術;②調整產業結構;③工業三廢的治理。
§2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
1、流域:又稱供水區,是指供給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區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區的總稱。水系:指河流幹流、支流和流域內的湖泊、沼澤或地下暗河彼此連接組成的龐大系統,又稱河系。
2、河流水系由幹流和一系列支流組成,一般將流入幹流的支流,叫一級支流,流入一級支流的叫二級支流,依次類推。相鄰流域間的山嶺或河間高地,稱為分水嶺。分水嶺最高點的連線,稱為分水線(分水界)。
3、田納西河位於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條流程最長、水量最大的分支,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脈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4、河流開發要考慮流域內不同區域的差異性,進行針對性開發:
組成部分
重要性
保護重點
山地
河流的發源地,其生態環境直接影響河流的水量和水質
植被生態保護
河流
是流域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
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
河谷平原
是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
生態環境保護和環境污染治理
5、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地勢起伏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陸路交通不便,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②氣候:亞熱帶地區,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豐富。③水系:水系發達,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並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但是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氣候影響,水量很不穩定。④礦產資源非常豐富。
6、田納西河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①18世紀下半葉: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②19世紀後期: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③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已經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7、美國成立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簡稱TVA,負責田納西河流域的統一開發和管理,將河流梯級開發作為流域開發的核心,發揮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遊、土地利用等綜合效益。
8、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大規模的火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流域內煉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
第四章區域經濟發展
§1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
1、東北地區地理條件:
(1)范圍:黑、吉、遼三省和內蒙古東部。
(2)地位: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林業生產基地和畜牧業生產基地。
(3)地理條件分析:
A.氣候-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①氣候條件制約著一個區域農業的生產品種、耕作制度和生產季節等;②東北大部分地區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區,雨熱同期,熱量和水分條件基本上可滿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農作物生長容易受到低溫冷害的影響。
B.地形、土壤條件:①地形條件往往影響區域農業生產的類型;②一般來說,平原地區適宜發展種植業,而山地丘陵地區適宜發展林牧業,(東北西部高原地勢平坦,降水較多,是優質草原牧場,中部和東北部平原廣闊,周圍山地環繞,森林資源豐富);③土壤肥沃,黑土和黑鈣土廣泛分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
C.社會、經濟條件:①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農牧興工、工促農牧;②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發展外向型農業;③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農業經營規模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另外較好的生態環境和資源條件有利於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2、東北地區農業布局特點:①耕作農業區:主要分布在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遼河平原)地區;水稻多種植在遼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區以及東部山區的河谷盆地;小麥(以春小麥為主)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玉米:吉林省北部地區,這里已經形成了我國最著名的「玉米帶」。②林業和特產區: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鹿茸、人參等珍貴葯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③畜牧業區: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如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的三河牛和三河馬、松嫩平原西部的東北紅牛。
3、東北平原是全國最大的、比較穩定的商品糧基地,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國糧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糧基地;東北商品糧基地生產特點:①大規模機械化生產;②地區專業化生產。
4、東北地區農業發展方向:①平原區:以增強抗衡國外農產品進入國內市場能力為重點,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推進農業向規模化、專業化和生態化方向發展,建設綠色食品基地。②西部草原區:結合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強化人工草地建設,發展草業經濟,推動退耕、退牧和圍欄限牧工程,發展集約化草食性畜牧業。③山區農業:以森林保育為核心,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並舉的轉變。
§2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以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例
1、工業化與城市化是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是兩股相互促進的力量,區域工業化必然帶來城市化,城市化反過來又會促進工業化。一般發展中國家通過優惠政策,鼓勵少數有條件的區域率先推進工業化與城市化,以帶動相鄰區域以至全國其他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
2、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條件: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②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③良好的區位條件;④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
3、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推進的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9—1990年,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主要優勢:①勞動力資源豐富、②政策優勢、③僑鄉優勢、④正處於發達國家與地區第一輪產業結構調整時期;主要特點: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相對較慢。原因:①處於改革開放初期,外商出於風險考慮,投資規模相對較小,②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附加值相對較低。
第二階段:1990年以後,高新技術產業逐漸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成為主導產業;主要優勢:①工業實力大為增強,②恰逢世界經濟全球化、信息化蓬勃發展和發達國家和地區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時期;主要特點: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相對較快,原因:①外商不再擔心風險,投資規模擴大,②高新技術產業的附加值相對較高。
4、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工業化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為我國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區之一。一方面,許多鄉村迅速變成城鎮,使城鎮數量猛增,呈現出城市與鄉村交錯分布的景觀,另一方面,城市的規模迅速擴大。
5、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中的問題及對策:①產業升級面臨困境,對策:調整產業結構,加強原料工業、裝備製造業等重工業及機械製造業;②城市建設相對落後,如「城中村」現象,即城市郊區出現的已經轉變為以從事工商業為主的村落,是外來人口的主要居住區,設施簡陋,治安狀況差,成為城市進一步發展的隱患,對策:加強城市分工合作,構建以香港、廣州、深圳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③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如大氣污染、水污染(水質性缺水)、雜訊污染、耕地銳減、土壤肥力下降、森林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加劇等,對策:制定城市發展規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污染治理,加強外來人口的管理。
第五章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
§1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我國西氣東輸為例
1、我國主要的大型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北煤南運等。
2、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1)自然資源的區域分布是很不均勻的,存在著明顯的資源富集區和資源貧乏區,且自然資源在區域之間一般不具有流動性;(2)區域間的發展水平不平衡,各區域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與該區域所賦存的自然資源往往不匹配。
3、西氣東輸工程:(1)基礎:新疆天然氣資源;(2)目標市場:長江三角洲;(3)主幹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輪南油氣田.向東經過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蘇,最終到達上海。管道工程採取干支結合、配套建設進行。
4、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1)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①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對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對貧乏;②西部能源豐富,但因經濟水平的限製得不到充分開發利用。(2)我國調整能源消費結構的需要:①煤炭一直是我國能源消費中的主導能源,帶來眾多的環境問題,還因為北煤南運對我國的交通運輸造成了巨大的壓力;②天然氣具有清潔以及燃燒效率高等突出優勢。(3)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我國天然氣分布總體特徵是西多東少、北多南少,陸地天然氣(四大氣區)主要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爾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陝甘寧鄂爾多斯地區。我國東北、華北等地區的油氣田開采已到了中後期,西北則成為戰略接替區,因此我國採取了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的油氣發展戰略。
5、西氣東輸的影響:(1)對西部地區的影響:推動中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將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推動天然氣的勘探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刺激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2)對東部地區的影響: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張狀況;優化東部地區能源結構(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比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刺激相關產業發展,促進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改善大氣環境,緩解交通壓力。(3)加強區際聯系,合理配置西部的資源優勢和東部的經濟、技術優勢,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東、西部的協調發展。(4)對環境的影響:改善東部地區的大氣質量,沿線農村地區通過天然氣的推廣,減少植被破壞。
§2產業轉移-以東亞為例
1、產業轉移是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主要包括區域產業轉移和國際產業轉移兩種類型。
2、產業轉移的主要目的是通過降低生產成本和擴大銷售市場從而達到追求更高利潤。產業轉移最主要、最常見的方式是對外直接投資和對外設立工廠。
3、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①勞動力因素:由於處於不斷變化中,因此具有數量充足、高素質且價格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②內部交易成本因素:指企業生產與其他相關企業和地方服務行業(包括政府)打交道、進行生產組織、職工培訓等過程的投入。發達國家費用較高,而發展中國家為了吸引發達國家的投資,首先要改善投資環境以減少企業生產的內部交易成本。③市場因素:也處於不斷發展變化中,當達到飽和或滿足不了自身的需要時,而且為了避開貿易壁壘,通常採用在新地區直接投資建廠的方式,開辟新的市場。④其他因素: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國家政策的調整、土地規模和價格、環境污染……
4、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①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發達國家(轉移國)原主導產業轉移後,可將生產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導產業;發展中國家(轉移對象國)縮短產業升級時間,加快工業化進程。②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使各國可以根據自己的優勢條件發展相應的產業,從而促進國際產業分工與合作,推動區域經濟的一體化;還可以通過企業將轉移國和轉移對象國對同一產品的生產活動聯系起來,形成產品生產過程的分工與合作。③改變區域地理環境:一方面可以改變區域地理景觀;另一方面導致環境污染的轉移和擴散,使轉移國的環境污染得到緩解,而使轉移對象國的環境污染加劇。④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轉移國就業機會減少;轉移對象國就業機會增加。
②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第二節知識點概括!
§2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1、流域:又稱供水區,是指供給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區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區的總稱。水系:指河流幹流、支流和流域內的湖泊、沼澤或地下暗河彼此連接組成的龐大系統,又稱河系。2、河流水系由幹流和一系列支流組成,一般將流入幹流的支流,叫一級支流,流入一級支流的叫二級支流,依次類推。相鄰流域間的山嶺或河間高地,稱為分水嶺。分水嶺最高點的連線,稱為分水線(分水界)。3、田納西河位於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條流程最長、水量最大的分支,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脈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4、河流開發要考慮流域內不同區域的差異性,進行針對性開發:組成部分重要性保護重點山地河流的發源地,其生態環境直接影響河流的水量和水質植被生態保護河流是流域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河谷平原是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環境污染治理5、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地勢起伏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陸路交通不便,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②氣候:亞熱帶地區,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豐富。③水系:水系發達,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並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但是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氣候影響,水量很不穩定。④礦產資源非常豐富。6、田納西河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①18世紀下半葉: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②19世紀後期: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③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已經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7、美國成立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簡稱TVA,負責田納西河流域的統一開發和管理,將河流梯級開發作為流域開發的核心,發揮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遊、土地利用等綜合效益。8、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大規模的火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流域內煉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
③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四章主要內容
古人有三樁事是最重要的,即所謂的「三立」:立德、立功、立言。立言就是講話和做文章 ,有名的講話記錄下來,即是語錄,從廣義的角度,也可以算做文章,歸根結底,立言就是做文章。「文章經國之大事」,是誰也馬虎不得的。將文章提到這個高度,即使那些看破官 場險惡而隱居在野的人,也不敢漠視它的作用,有的更將著書立說作為一生追求的事業。士之患在身滅而名不彰。要想使聲名彰明顯著,不外乎兩種途徑,一是他人代己立傳,一是自 己替自己宣傳。自己替自己宣傳,也有兩種辦法,一是寫文章吹噓自己,一是寫彪炳的千秋的文章。前者不易為人承認,牛皮易吹破,做的是無用功;而後者則是所有讀書人所夢寐 以求的。所謂名山事業,使多少人為之而獻身;今人的著書立說帶有很強的功利性質。做學問只要敷衍得過,東抄西摘,七拼八湊,不久便能著作等身,以之誇耀同列,博一個學問廣 大 的名聲,至於其中的貨色是好是壞,誰也不去注意,於是作者便儼然以大學問家自居,順帶的可以招博士生,博士後,去指導更年輕的人去了。古人將學問、文章當作崇尚的事業,其 執著認真的態度是今人難以企及的。即如做學問、寫文章前的基本功夫——讀書學習,也不易 為今人所達到。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說的是學習的快樂。荀子的《勸學》 ,頌揚的是鍥而不舍、循序漸進的學風。明代東林黨人顧憲成的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將讀書當作賞心樂事來欣賞,其中滋味,又斷非 一般淺人所可知。明代華亭人陳繼儒作的《讀十六觀》,是談讀書的好文章,其中有雲:「 倪文節公雲:『 松聲、澗聲、山禽聲、夜蟲聲、鶴聲、琴聲、棋子落聲、雨滴階聲、雪灑窗聲、煎茶聲,皆 聲 之至清者也,而讀書聲為最。聞他人讀書聲已極喜,更聞子弟讀書聲則喜不可勝言者矣。』 又去:『天下之事,利害常相半。有全利而無少害者,惟書不問貴賤貧富老少,觀書一卷則 有一卷之益,觀書一日則有一日益,故有全利無少害也。』讀書者當作此觀。」雖時移世易,此種心跡,於當今之世,雖不可說絕對沒有,但確實遠較古代為少。市場經濟時代,大家 只求溫飽、奔小康,讀書作人的事是很少顧及到的了,更談不到以純審美的方式去讀書、做學問與文章。如上所引諸多古人可謂書痴,做人做到痴,讀書讀到痴,其卓絕與快樂之處又 豈是常人所意想得到!
④ 高中地理必修三的讀書筆記
三 常見的天氣系統
1、氣團:水平方向上,溫度、濕度等物理性質分布比較均一的大范圍空氣。
鋒的形成:當冷暖兩種性質不同的氣團在移動過程中相遇時,它們之間就會出現一個傾斜的交界面,叫做鋒面。鋒面與地面相交的線,叫做鋒線。鋒面鋒線統稱為鋒。(鋒面自地面向高空冷氣團一側傾斜) 圖2.18
2、冷鋒 暖鋒 准靜止鋒
定義
降水位置
過境時的天氣
過境後的天氣
實例
冷鋒
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方向移動的鋒。
主要在鋒後
暖氣團被迫抬升,可能帶來雨雪天氣,常帶來較強的風。
氣壓升高
氣溫降低
天氣轉晴
我國一年四季都有,冬季的寒潮,夏季的暴雨。
暖鋒
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方向移動的鋒
鋒前
暖氣團(主動)沿冷氣團徐徐爬升,伴隨多雲和降雨天氣。形成連續性降水。
氣溫升高
氣壓降低
天氣轉晴
我國東北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活動頻繁。
3、氣旋與反氣旋
氣旋:中心低氣壓,氣流由四周渦旋流入中心。
反氣旋:中心高氣壓,氣流由中心渦旋流到四周。
中心氣壓
低空氣流
中心氣流
高空氣流
北半球
南半球
天氣狀況
氣旋
低氣壓
輻合
上升
輻散
逆時針
順時針
陰雨天氣
反氣旋
高氣壓
輻散
下沉
輻合
順時針
逆時針
天氣晴朗
實例:台風 (熱帶氣旋)
四 全球氣候變化 全球氣候變化的狀況:全球變暖
1、 全球變暖的原因:溫室氣體的排放。 二氧化碳、甲烷等
2、全球變暖的後果:
a 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 b 影響農業生產,使中低緯減產,高緯地區糧食產量可能增加。 c 影響水循環
3、應對措施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一 自然界的水循環
1、水循環概念: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
2、水循環的環節:蒸發(植物蒸騰)、水氣輸送、凝結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地下徑流。
3、水循環的類型:海陸間大循環 陸地內循環 海上內循環
4、水循環的意義:不斷更新陸地淡水資源。
二 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1、 洋流:常年比較穩定的沿一定方向做大規模的流動。 分寒流、暖流
2、 形成因素:盛行風 海陸輪廓 地轉偏向力
3、 分布規律:
北半球 中低緯度 順時針 中高緯度 逆時針
南半球 中低緯度 逆時針 中高緯度 南極環流
4、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A 影響氣候 暖流增溫增濕 寒流降溫減
B 影響海洋資源 四大漁場:北海漁場、北海道漁場、紐芬蘭漁場、秘魯漁場。
C 影響海上航行 順流省時省力而且安全
D 影響海洋污染 加快進化速度,同時擴大受污染的海域面積。
三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1、狹義的水資源:陸地上的淡水資源。
目前利用的淡水資源主體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2、衡量水資源的豐歉程度:多年平均徑流總量
3、世界水資源的分布狀況:
徑流總量:亞洲 南美洲 ……大洋洲 (人均徑流量 大洋洲最多)
巴西 俄羅斯 加拿大 美國 印度尼西亞 中國
中國水資源分布狀況:三多三少 (南多北少 東多西少 夏秋多冬春少)
4、合理利用水資源的措施
A 開源
B 節流
第四章 地表形態的塑造
一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1、內力作用
a 能量來源:地球內部 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熱量。
b 表現形式:岩漿活動 變質作用 地殼運動(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力量)
地殼運動:水平運動
垂直運動
整個全球范圍內,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c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奠定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2、外力作用
a 能量來源:地球外部 主要是太陽輻射能
b 表現形式:風化、侵蝕、搬運、堆積
風化侵蝕的地貌:風蝕蘑菇 流水侵蝕地貌: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
風力堆積的地貌:新月形沙丘 流水堆積地貌:洪積扇
c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於平緩。
3、在塑造地表形態的過程中,內力和外力是同時起作用的,以內力作用為主。
4、岩石圈物質循環
岩漿岩
變質岩
沉積岩
岩漿
二 山地的形成
1、 褶皺山
(1)背斜
向斜
基本形態
岩層形態
岩層新老關系
形成地貌
初期地貌
後期地貌
背斜
向上拱起
中間老兩翼新
成山
成谷
向斜
向下彎曲
中間新兩翼老
成谷
成山
(2)典型褶皺山脈:喜馬拉雅山、安第斯山、阿爾卑斯山
(3)全球六大板塊
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
2、 斷塊山
(1) 形成
(2) 斷層
(3) 典型褶皺山:華山、泰山、廬山、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 火山
(1) 形成
4、 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修建成本、工程難度是影響山區交通運輸線路的結構(公路)布局(山間盆地\河谷地帶)形態(迂迴前進)
三 河流地貌的發育
1、河流侵蝕地貌
A 初期 V型 以向下侵蝕和向源頭侵蝕為主 (下蝕 溯源侵蝕)
B 中期 向兩側侵蝕 凹岸侵蝕 凸岸堆積
C 成熟期 U型 寬而淺
2、河流堆積地貌
沖積平原:洪積—沖積平原 形成於山前,由洪積扇形成
河漫灘平原 形成於河流中下游地區,有多個廢棄的河漫灘連接形成
三角洲 形成於河流入海口,由於入海口處平緩,海水頂托作用形成
4、 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A沖積平原 :(有利) 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利於農耕、基建 交通便利 水源充足
不利 易受洪水威脅
B 聚落選址:平原地區 則丘陵和處之
山區 沖積平原向山坡的過渡地帶。
第五章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1、 組成自然地理環境的要素:大氣 水 岩石 生物 土壤 地形
2、六大要素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過程,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的整體。
3、 各要素間「牽一發而動全身」
二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1、陸地自然帶 相應的氣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陸地自然帶。
2、自然地域分一規律
A 水平地帶性a 緯度地帶性 以熱量為基礎
b 經度地帶性 以水分變化為基礎
B 垂直地帶性 以熱量和水分為基礎
⑤ 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三節的筆記
全國的教材都不是統一的,你連個版本都不說清楚別人怎麼幫你 - -
⑥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筆記整理
第三章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1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
1、可再生能源: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①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②市場廣闊;③位置適中,交通便利。
3、山西能源基地建設策略:①擴大煤炭開采量;②提高晉煤外運能力;③加強煤炭加工轉換,建設坑口電站;發展煉焦業。
4、加強能源綜合利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提高能源的綜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①加強三條產業鏈:煤-電-鋁、煤-焦-化、煤-鐵-鋼;②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原料工業逐步超過採掘工業而佔到主體地位,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5、山西省環境的保護與治理:①提高煤的利用技術;②調整產業結構;③工業三廢的治理。
§2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
1、流域:又稱供水區,是指供給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區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區的總稱。水系:指河流幹流、支流和流域內的湖泊、沼澤或地下暗河彼此連接組成的龐大系統,又稱河系。
2、河流水系由幹流和一系列支流組成,一般將流入幹流的支流,叫一級支流,流入一級支流的叫二級支流,依次類推。相鄰流域間的山嶺或河間高地,稱為分水嶺。分水嶺最高點的連線,稱為分水線(分水界)。
3、田納西河位於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條流程最長、水量最大的分支,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脈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4、河流開發要考慮流域內不同區域的差異性,進行針對性開發:
組成部分
重要性
保護重點
山地
河流的發源地,其生態環境直接影響河流的水量和水質
植被生態保護
河流
是流域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
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
河谷平原
是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
生態環境保護和環境污染治理
5、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地勢起伏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陸路交通不便,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②氣候:亞熱帶地區,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豐富。③水系:水系發達,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並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但是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氣候影響,水量很不穩定。④礦產資源非常豐富。
6、田納西河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①18世紀下半葉: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②19世紀後期: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③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已經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7、美國成立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簡稱TVA,負責田納西河流域的統一開發和管理,將河流梯級開發作為流域開發的核心,發揮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遊、土地利用等綜合效益。
8、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大規模的火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流域內煉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
第四章區域經濟發展
§1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
1、東北地區地理條件:
(1)范圍:黑、吉、遼三省和內蒙古東部。
(2)地位: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林業生產基地和畜牧業生產基地。
(3)地理條件分析:
A.氣候-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①氣候條件制約著一個區域農業的生產品種、耕作制度和生產季節等;②東北大部分地區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區,雨熱同期,熱量和水分條件基本上可滿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農作物生長容易受到低溫冷害的影響。
B.地形、土壤條件:①地形條件往往影響區域農業生產的類型;②一般來說,平原地區適宜發展種植業,而山地丘陵地區適宜發展林牧業,(東北西部高原地勢平坦,降水較多,是優質草原牧場,中部和東北部平原廣闊,周圍山地環繞,森林資源豐富);③土壤肥沃,黑土和黑鈣土廣泛分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
C.社會、經濟條件:①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農牧興工、工促農牧;②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發展外向型農業;③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農業經營規模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另外較好的生態環境和資源條件有利於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2、東北地區農業布局特點:①耕作農業區:主要分布在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遼河平原)地區;水稻多種植在遼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區以及東部山區的河谷盆地;小麥(以春小麥為主)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玉米:吉林省北部地區,這里已經形成了我國最著名的「玉米帶」。②林業和特產區: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鹿茸、人參等珍貴葯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③畜牧業區: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如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的三河牛和三河馬、松嫩平原西部的東北紅牛。
3、東北平原是全國最大的、比較穩定的商品糧基地,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國糧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糧基地;東北商品糧基地生產特點:①大規模機械化生產;②地區專業化生產。
4、東北地區農業發展方向:①平原區:以增強抗衡國外農產品進入國內市場能力為重點,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推進農業向規模化、專業化和生態化方向發展,建設綠色食品基地。②西部草原區:結合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強化人工草地建設,發展草業經濟,推動退耕、退牧和圍欄限牧工程,發展集約化草食性畜牧業。③山區農業:以森林保育為核心,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並舉的轉變。
§2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以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例
1、工業化與城市化是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是兩股相互促進的力量,區域工業化必然帶來城市化,城市化反過來又會促進工業化。一般發展中國家通過優惠政策,鼓勵少數有條件的區域率先推進工業化與城市化,以帶動相鄰區域以至全國其他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
2、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條件: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②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③良好的區位條件;④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
3、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推進的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9—1990年,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主要優勢:①勞動力資源豐富、②政策優勢、③僑鄉優勢、④正處於發達國家與地區第一輪產業結構調整時期;主要特點: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相對較慢。原因:①處於改革開放初期,外商出於風險考慮,投資規模相對較小,②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附加值相對較低。
第二階段:1990年以後,高新技術產業逐漸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成為主導產業;主要優勢:①工業實力大為增強,②恰逢世界經濟全球化、信息化蓬勃發展和發達國家和地區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時期;主要特點: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相對較快,原因:①外商不再擔心風險,投資規模擴大,②高新技術產業的附加值相對較高。
4、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工業化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為我國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區之一。一方面,許多鄉村迅速變成城鎮,使城鎮數量猛增,呈現出城市與鄉村交錯分布的景觀,另一方面,城市的規模迅速擴大。
5、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中的問題及對策:①產業升級面臨困境,對策:調整產業結構,加強原料工業、裝備製造業等重工業及機械製造業;②城市建設相對落後,如「城中村」現象,即城市郊區出現的已經轉變為以從事工商業為主的村落,是外來人口的主要居住區,設施簡陋,治安狀況差,成為城市進一步發展的隱患,對策:加強城市分工合作,構建以香港、廣州、深圳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③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如大氣污染、水污染(水質性缺水)、雜訊污染、耕地銳減、土壤肥力下降、森林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加劇等,對策:制定城市發展規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污染治理,加強外來人口的管理。
⑦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關鍵詞: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的學習技巧,你都知道多少?
在學習初中地理的時候,需要有專業的方式,認真了解,了解所學的知識,明確各部分的知識點及其相互關系之外,我們還必須充分的運用這方面的知識,使我們的初中地理成績更好,使自身得到更好的發展.
並且在學習當中如果有自己解決不了問題,需要和老師進行討論,這樣可以及時的把每一個難點都解決掉,並且加上教科書知識以及可以課外的知識,可以使自己的知識內容更加的豐富,讓自己的初中地理成績有所提高,但是學到的知識需要在一段時間之後進行再次練習,否則可能會出現忘記的情況.
以上就是學習初中地理的技巧,通過以上的內容,學會以上的方式之後自身的成績會有一定的提高.
⑧ 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四節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是要教案嗎?是湘教版的不?
第四節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以美國為例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美國農業生產條件。
2.了解美國農業生產的特點。
3.了解美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美國本土地形、氣候的判讀,培養學生讀圖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綜
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
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
運用多種手段收集關於美國農業發展方面的地理信
息,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分析,並把地理
信息運用於地理學習過程。
3.運用知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
解和成果。
4.通過對美國農業生產條件、布局特點和問題的分析,了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
方法與途徑。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
理審美情趣。
2.增強對資源環境、環境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
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教學過程思路
一.分析美國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以種植業為例)
1.讀《美國農業分布圖》
,找出種植業(小麥、玉米、棉花等)的分布位置。
絕大部分分布於美國中部,
落基山脈以東,
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的廣大平原上。
2.讀《美國地形圖》、《美國氣候類型分布圖》、《美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分析美
發展農業的有利自然條件。
水熱條件適宜——(緯度位置與美國年降水量分布)
地勢平坦廣闊——(平原面積佔全美的二分之一,有利機械化作業)
土壤肥沃——(溫帶草原氣候區的黑土和密西西比沖積平原的沃土)
水源充足——(密西比河流經,五大淡水湖附近,美國年降水量分布)
地廣人稀——(教師提供:國土面積約930萬平方千米,總人口約2.3億)
3.讀課文P52,分析美國發展農業的有利社會經濟條件。
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從書中找出
交通運輸條件好——(閱讀材料:《美國農業發展的交通運輸條件》得出)
國家的政策與法規扶持——參閱課文P55—56《美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得
出。
補充:在《美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中,其中哪條對你的觸動最大,請談
談你自己的感受。
二.美國的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
1.要求學生回憶農業生產的原則: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揮地區優勢。
2.從書中找出「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的含義。課文
P52
3.美國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的具體表現。
活動:對照課文P53,找出圖中各字母所代表的農業區名稱。
4.了解美國「乳畜帶」:
(1)位置——美東北部和沿五大湖沿岸各州。
(2)有利條件——多汁牧草;消費市場。
5.了解美國小麥帶:
(1)有利的自然條件——地平、土肥、氣候適宜。(對照課文P51地形與氣候圖)
(2)二種不同種類小麥的分布位置。
簡介春小麥與冬小麥播種與收割的季節差異。
當地以種植哪種類型的小麥為主。
活動:我國北方以種植小麥為主,請判斷東北地區與華北地區所種植的小麥種
類。當地有些地方種植冬小麥。
6.了解美國的「玉米帶」:
(1)位置:美國中部;密西西比河與密蘇里河的交匯處;與其它農業區的相對
位置。
(2)玉米帶比小麥帶位置偏東的原因分析。——需水量的差異。
(從美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及河流分布圖予以佐證。
7.美國在此地區,進行「玉米與大豆輪作」生產。
8.小結: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的意義——要求從書中找出。課文P54。
三.美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了解美國20世紀30年代的沙塵暴。
分析造成沙塵暴的人為原因。——主要是過牧、過墾導致植被破壞。
2.美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對策有哪些?
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節水農業、精確農業、「處方」農業。
(對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節水農業略作解釋,
「精確農業」留等以後GPS內容中說明)
3.具體了解「處方」農業:
(1)讀課文P55,進行活 動題
1 濫用化肥、農葯的害處有哪些?——污染土壤、水源、危險人體健康等。
農作物有啥事要開處方?——要施肥和治病。
由誰來開處方?——農技師
處方農業有什麼好處?——在書中找出。課文P55
4.進行活動P57第三題。
(1)將下列農業發展所存在的問題與其最適宜的解決措施用直線連接起來。
(2)在活動卡殼時,先解釋:免耕、休耕、輪作的含義。最好有當地的實例以
佐證。
四.小結活動:學了本課後,請你談談美國農業的主要特點有哪些?其中最具現實借鑒
意義的是什麼特點。請談談你的體會。
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
機械化、自動化
科技化
政策好
可持續、產品環保等等。
五板書設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