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2
『壹』 高中地理必修二的主要內容
必修二部分(高一)第一章人口的變化§人口的數量變化1、一個地區人口的數量變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人口遷移)。其中,影響人口數量變化的決定性因素是自然增長,而機械增長對人口數量的影響力隨著范圍的增大而減弱。2、從時間上看,世界人口數量的變化在不同歷史時期是不同的,從總的趨勢來看是不斷增長的,二戰後則進入快速增長時期,70年代後增長速度減緩。從空間上看,集中於歐洲、北美洲、大洋洲的發達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日本、俄羅斯;德國、法國、匈牙利等國家甚至出現了人口負增長現象;而集中於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因此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採取的人口政策是不同的。3、世界人口增長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三項指標共同構成的,可以分為原始型、傳統型、現代型三種類型。4、圖中曲線①表示出生率,曲線②表示死亡率。A表示的人口增長模式是原始型,B表示的人口增長模式是傳統型,C表示的人口增長模式是現代型。在表格中填出各種人口增長模式的相關特點。 5、影響人口模式轉變的主要因素是社會生產力,在人口模式的轉變過程中,首先出現下降變化的是死亡率。6、全球增長模式從總體來看處於由傳統型轉向現代型的過渡階段,從局部看,發達國家以及中國等少數發展中國家已經進入現代型型,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仍然處於由傳統型轉向現代型的過渡階段。§2人口的空間變化1、人口遷移按照是否跨越國界可以分為國際人口遷移和國內人口遷移。2、國際人口遷移總體特點是以集團性、大批量的移民為主。①19世紀以前主要遷往新發現的大陸,如由歐洲遷往美洲、大洋洲,開發了新大陸,傳播了工業文明,改變了人種的空間分布。②二戰後的人口遷移主要特點是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人口增加,遷移方向主要由發展中國家遷往發達國家以及世界性的大型能源基地,主要遷出區是拉丁美洲,主要遷入區有歐洲、北美和西亞、北非地區。3、我國人口遷移分為兩個階段:①20世紀80年代以前,為了開發邊疆,主要以政策性遷移為主。②20世紀80年代以後,主要特點表現為人口遷移規模增大,頻率加快,遷移方向主要為由農村向城市,由內陸向沿海。4、我國人口遷移的主要意義:①調節人口空間分布;②調節人才餘缺;③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④促進經濟發展、縮小地區經濟差距。5、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個人動機和需求等,從總體上看,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往往是經濟因素。§3人口的合理容量1、①環境人口容量:是環境承載力最重要的指標,表示一個地區能養活的最大人口數量;②人口合理容量表示一個地區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所能養活的最大人口數量。二者均具有不確定性性。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包括資源、科技水平、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資源,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資源和科技水平,成反比的是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關鍵是既要提高生活質量,又要保持好生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發展;對於不同國家和地區來說,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關鍵措施是不同的,發展中國家要盡最大可能將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規模之內,而發達國家要建立公平秩序,保證大多數人追求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力。第二章城市與城市化§1城市內部空間結構1、城市形態分為組團狀(重慶)、團塊狀(北京、成都、合肥、華盛頓)、放射狀(延安)、條帶狀(蘭州、洛陽、西寧、宜昌)等。2、影響城市形態的因素有自然條件(地形、河流等)和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經濟、文化、歷史等)。如:平原地區的城市形態多為團塊狀,山區和丘陵區的城市形態則多為組團狀。3、城市中最常見的功能區主要是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各功能區之間沒有明顯界線;各功能區可能兼有其它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規模和類型的城市,其功能區構成不同。4、住宅區: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中高級與低級住宅區呈背向發展。 5、商業區:需要便捷的交通及大量消費者;分布以市場最優或交通最優為原則;多位於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或街角路口;大多呈點狀或條狀。6、工業區:專業化程度較高,相互之間協作性強;不斷向外緣移動;分布於交通便利地區(靠近公路、鐵路、河流等)7、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經濟因素,如地租的高低(主要取決於交通便捷程度及距市中心遠近)、各類土地利用方式的付租能力等。8、圖中A表示工業,B表示住宅,C表示商業,由市中心向外緣遞變最快的是商業,①-③中適合發展住宅區的是②,適合發展工業區的是③,適合發展商業區的是①。 9、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結構包括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10、城市規劃的合理性必須兼顧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例如:要有便利的交通條件;協調好相互的位置關系,以減少污染;設置必要的防護帶;必要的衛星城建設等等。§2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1、城市等級越高,其服務種類越多,服務級別越高,服務范圍越大。城市服務范圍通常不固定,沒有明顯界線。一般城市服務范圍包括城市本身、周圍的小城鎮以及廣大農村地區;省會城市服務范圍覆蓋周圍各縣乃至全省;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服務范圍則可擴展至全國。2、城市規模和等級與其地理位置相關,位於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的地區,有利於城市等級的提高。3、合理布局城市的原則:①高等級城市數量少,低等級城市數量多;②低等級城市分布於高等級城市周圍;③高等級城市相互距離較遠,低等級城市相互距離較近;④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范圍層層嵌套(高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包含低等級城市服務范圍)§3城市化1、人口向城鎮集聚、城市范圍不斷擴大、鄉村變為城鎮的過程就是城市化。其水平高低的主要衡量標准包括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數量、城市用地規模和面積等,其中最重要的標準是城市人口比重的高低。2、促進城市化發展的原因主要包括:農村(推力):人口過剩(對土地壓力大)、自然災害頻繁嚴重、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城市(拉力):就業機會多、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設施齊全、交通便利。3、發達國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大),發展速度慢,已經進入城市化的後期成熟階段,多出現逆城市化現象,從而出現眾多的衛星城。4、發展中國家城市化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比重小),發展速度快,已經進入城市化的中期階段,多出現郊區城市化現象,造成城市規模和面積不斷擴大。5、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即可以改善環境,如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設施、綠化環境等,也可以破壞環境,產生環境污染問題(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電磁輻射污染等)和生態破壞問題(如生物多樣性減少),另外還可以產生交通及居住條件差、失業和就業問題突出、社會秩序混亂、內城衰落等現象。6、人類解決城市化問題(建造生態城市)的主要對策:①發展節能建築和綠色交通,減少環境污染。②使城市與自然環境保持協調,建立良性循環:例如:
『貳』 高一地理必修二,關於城市化,農業區位和工業區位的解答題會考察那些
農業、工業、城市抄等區位的分析和選擇,是人文地理部分的主體內容,歷年來為高考命題者所青睞。同時,區位分析是人文地理學科發展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命題素材十分豐富、設問角度靈活多變,能有效地考查出學生獲取信息、知識遷移、分析歸納、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因而,此類問題幾乎年年會出現,且考查重心每年都有一些變換。
區位分析及其類型的主要考點有:
一、農業區位
1、影響農業區位的主要因素;
2、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3、社會經濟因素的發展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4、農業發展與區位的關系。
二、工業區位
1、影響工業的主要因素及發展變化;
2、社會.環境.政策需要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3、工業發展與區位的關系。
三、城市區位
1、地形.氣候.河流.資源等自然因素和交通.政治.軍事.宗教.科技.旅遊等社會經濟因素對城市區位的影響;
2、城市區位的發展變化。
『叄』 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化水循環水體下滲減少徑流變率增大是為什麼
城市地面硬化,下滲減少,降水不能下滲,地表徑流增加,可能造成城市內澇
『肆』 在必修二地理里邊,城市化後期有什麼特點呢
城市化後期,是指城市化後期成熟階段。特點:城市化水平高,一般超過百分之七十,速度變緩,並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伍』 城市化對就業的影響(地理高一必修二的內容)
問題太廣泛復了啊,有點怪怪制的。。。在發展中國家,二戰以後城市化速度超過發達國家,導致經濟水平與城市化速度不相適應,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涌進城市,城市的就業形勢嚴峻,失業人口增多
在發達國家中,城市化進程趨於緩慢,還出現逆城市化的現象,城市的中心出現衰落現象,城鎮的基礎設施日益完備,環境比城市好,城鎮的發展也帶動就業
你學文科的吧?放假時可以就地理問題討論哦
『陸』 高一地理,(2)。城市化後經流量變化圖顯示的是什麼意思!縱坐標「經流量降水量」又是什麼意思
這個圖是表示降水量和徑流量隨時間推移的變化曲線,而一二兩個曲線表示城市建設回的不答同階段的情況。根據上面的結論可以知道城市化後徑流量變大了不少,那麼,降水量越多徑流量越大(肯定比建設前大),所以,圖中哪個曲線的峰值高,哪個就是城市化後的曲線了。
其實徑流量和降水量都是縱軸,只不過放在了一個縱軸上而已,你可以在圖的右側畫個縱軸,標上降水量就行了。
『柒』 地理必修二城市化35頁活動題答案 1.城市化的開始時間有什麼不同2.目前各處於城市化的那一個階段
3、近20年來,英國、美國、印度城市化的發展速度較慢,巴西城市化的發展速度較快。回
4、未來英國、美國、巴西城答市化發展趨於緩慢,印度城市化發展可能加快。
5、發達國家城市化開始時間早,現處於城市化的後期階段,城市化發展速度變緩;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開始時間晚,現正處於城市化的初級階段,城市化發展速度較快。
(這是教師用書的參考答案,提供參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