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1第四章導學案
①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第五章: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這兩章知識點
會考用吧,有的圖片可能發不出,有的是表格可能會變形,湊合看吧。如果實在不方便看可以給個郵箱發給你,加油了!
第四單元復習
第一節
1(1)
作用形式
能量來源
表現形式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內力作用
地球內部
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
使地表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
太陽輻射能
風化、侵蝕、搬運、堆積
使地表狀況趨於和緩
(2)外力作用的地貌(舉例)
流水的侵蝕地貌:峽谷、喀斯特地貌,黃土高原的黃土梁地貌。
流水的堆積地貌:河口附近三角洲,山口沖積扇。
風力的侵蝕地貌:風蝕蘑菇、風蝕雅丹。
風力的堆積地貌:沙丘、沙壟的形成。
(3)在空格內填上岩石名稱,並在括弧內填上相應的作用形式名稱
沉積岩
岩漿岩
變質岩
外力作用( )
變質作用( )
上升冷卻凝固( )
高溫熔化( )
第二節
2山嶽的形成:山嶽類型褶皺山、斷塊山、火山。
(1) 褶皺 :岩層的一系列波狀彎曲。形成的原因:地殼運動、擠壓作用。
岩層上凸的稱為 背斜、岩層下凹的稱為 向斜。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內力作用。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外力作用。 背斜成谷:岩層頂部受張力易侵蝕
向斜成山:岩層槽部抗侵蝕
(2)現實指導意義:背斜儲油、向斜儲水;背斜下方建隧道,原因天然拱形結構。
背斜頂部建採石廠,原因:背斜頂部受張力,岩石破碎。
(3)世界著名的兩大褶皺山系科迪勒拉山系、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
(4)板塊構造
(1)岩石圈由六大板塊的組成,板塊處在運動(運動或靜止)當中,
(2) 板塊相向運動,就會張裂(碰撞或張裂)形成裂谷或海洋 。
板塊相對運動,就會碰撞(碰撞或張裂)形成褶皺山系。
(3)我國成為世界多火山地震國家的原因:位於板塊交界處
(5)斷層:岩層斷裂後發生明顯位移,形成的原因:地殼運動,擠壓、張裂作用。
上升一側往往形成 山嶺或高地,如我國的華山、廬山、泰山 。
下降一側往往形成谷地或低地 ,如我國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斷層處往往形成溝谷、河流,原因岩石破碎,容易受風化和侵蝕。
(6)著名的玄武岩高原德干高原,長白山主峰屬於火山。
火山的組成部分火山口、火山錐。
火山口中央低凹,火山錐上部坡度較大。
(7)山嶽地區優先選擇的交通運輸方式公路,其線路的選址往往選在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
這里往往人口較為集中,說明選址還受人口和聚落影響。
第三節
3(1)河流侵蝕的種類:溯源侵蝕、下蝕、側蝕。
(2)河谷由溝谷發育而來,溝谷由於水量大、流速快,能量集中,
常形成溯源侵蝕和 下 蝕河流發育初期橫剖面呈 V 形,獲得穩定地下水補給,
之後 側 蝕作用加強,河流 凹 (凹、凸岸)受侵蝕,出現連續河灣,進入成熟期河谷橫剖面呈 U 形。
(3)在河流堆積地貌中, 沖積平原 是比較典型的地貌類型。
山前形成 洪積 平原,
河流中下游 凸 (凹、凸)岸形成 河漫灘 平原
河流入海口常形成 三角洲 平原。
第五單元復習
第一節
、(1)地理環境是由大氣、水、岩石、土壤和生物等要素組成。
陸地環境各要素通過水循環、生物 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進行物質能量交換,形成相互滲透、相互制約整體。
(2)生物對自然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
(3)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的新功能生產功能、平衡功能。
(4)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黃土土質疏鬆、夏季多暴雨、植被破壞嚴重。
(5)植樹種草可以調節局部小氣候、改善水文狀況、保持水土、促使生態環境向良性方向發展。
第二節、(1)地域差異
分異規律
形成基礎
影響因素
更替方向
備注
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
熱量
經 (經、緯)度方向的更替
低、高緯度較明顯
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
水分
緯 (經、緯)度方向的更替
中 緯度較明顯
山地垂直地域分異
海拔高度
垂直 方向
與向高緯的水平帶譜相似
(2)垂直分異規律與 由赤道到兩極 分異規律較相似,山地所在緯度越 低 ,海拔越 高 ,垂直帶譜數目越多,垂直帶譜越明顯。
② 我想要這份卷的答案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的 給我網址就行
此種問題,網上都有,我是地理老師,答案不是學習的關鍵,關鍵是去怎麼做的。你可以用網路hi給我聊,我可以給你解釋。但答案不會給你,這是對你負責任。
③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單元總結
第四單元 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
一:氣候資源的特點
(1)特點:普遍存在性,數值特徵,變率大
(2)開發利用
氣候資源與農業:一地的氣候資源往往決定了該地的農業類型和種植制度
氣候 日照與街道方位:街道與子午線成30~60度的夾角
開發 資源與 盛行一種主導風向:工業布局在下風向
利用 建築 風向與 盛行季風區:工業布局在垂直於季風區風向的郊外
城市規劃 已知最小風頻:工業布局在最小風頻的上風向
氣候資源與交通:公路和鐵路的建設(應特別注意沿線的暴雨及其激發的泥石流、大風等出現的強度和頻率,以及凍土、積雪的深度);機場的選址(宜選擇低雲、霧和暴雨出現頻率較少、風速較小的地方,還應與城市保持較遠的距離)。
二;海洋資源
(1)海洋漁業的形成和分布:
、 在淺海大陸架海域,陽光集中,光合作用強,入海河流帶
漁場的 來了豐富的營養物質
形成條件 在溫帶海域,季節變化顯著,冬季底層海水和表層海水交換時,帶來了豐富的營養鹽類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匯處,餌料比較豐富
世界主 世界主要漁場:課本100圖4.4
漁場的 世界四大漁場:紐芬蘭,北海道,北海,秘魯漁場
分布 我國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漁獲量最多的國家
(2)海洋油氣生產過程:資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測)、油氣開采(海上鑽井平台)、油氣運輸(管道運輸,船舶運輸)
(3)海洋空間的利用(圖4.9)
(4)海洋運輸和港口建設:港口作用:海洋運輸船舶停泊、中轉、裝卸貨物得場所。
腹地:為港口提供服務的區域
(5)海洋環境的主要問題
海洋污染:絕大部分來源於陸地上的生產活動,工業生產的廢
海洋環境 棄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業城市附近
保護 海洋生態破壞:人類活動(海岸工程,圍海造陸)以及自然條件的變化(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來源:沿海工業生產和海運航線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 污染區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線
及其防治 治理重點: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圍欄、放任、燃燒
三:陸地資源
(1)陸地資源的類型和特點: 類型:(表4.4)
特點:有限性;利用潛力的無限性;分布規律性;整體性。
(2)陸地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陸地資源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的對象;陸地自然資源是人類生產活動得以進行和發展的動力
四:氣象災害
(1)台風
形成:台風是形成於熱帶或副熱帶海區,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
主要災害: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
主要影響地區:亞洲東部,亞洲南部,北美洲東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風發生次數最多,強度最大的海區
發生季節:夏秋季節
監測和防禦:主要是利用氣象衛星監測,到近海後,還可以用雷達監測
(2)暴雨洪澇
形成條件:源源不斷的水汽供應;強烈的上升運動;形成降水的天氣系統持續時間長
主要影響地區:亞洲最多
防禦措施:利用氣象衛星,提高暴雨預報的准確率;工程措施(修築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修建分洪區)和非工程措施防禦(洪泛區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預報警報系統,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實施防洪保險)
(3)乾旱
(4)寒潮
原因:由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圍得劇烈降溫,並伴隨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寒潮是我國冬半年主要的氣象災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對農作物危害最大。
五:地質災害
(1)地震
分布: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
能量大小:用震級表示,震級每增加一級,能量約增加30倍,3級以下為微震,5級以上為破壞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級,烈度。
(2)火山噴發
火山構造:火山錐,火山口,火山通道
類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質災害得關聯性
①地質災害在成因上得關聯性:一個地域內得地質災害可能有若干種,他們在成因上關聯的,例如,我國的川、滇、黔接壤地帶,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為主的災害
②由一種原發性的主災誘發其他災害,例如地震可能誘發火災、海嘯、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類活動及其對自然環境施加的影響可能誘發地質災害,例如,人為的破壞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為大規模的工程活動,造成滑坡等災害。
(4) 防禦措施:加強地質災害的科學研究,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實施一些防禦措施,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減災意識。
④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節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主要講什麼內容
內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形態。背向斜,侵蝕堆積作用,岩層構造,河流。。。。
望採納。。。。。。。。
⑤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節的知識點(中國地圖出板社)
一 褶皺山1)褶皺山的概念;2)皺曲的兩種基本形式:向斜和背斜;向斜的版形態,岩層新老權關系,形成的地形;背斜的形態,岩層新老關系,形成的地形;3)板塊構造學說:相離運動←→裂谷,海洋(生長邊界,如東非裂谷,大西洋面積越來越大);相對運動→←褶皺山脈(消亡邊界,如太平洋越來越小)
二 斷塊山1)斷塊山的概念;
三 火山1)形成;2)構造3)形成的地形。
⑥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和第四章思維導圖
高三用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⑦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總結
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1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1、地質作用按照能量來源的不同可以分為內力作用、外力作用兩種類型。由整個地質時期看,地質作用中內力作用居主導地位。2、內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熱能),它可以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內力作用主要包括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地殼運動等基本形式。3、地殼運動中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是地殼運動,其按運動方向和性質又可以分為水平運動和升降(垂直)運動兩種形式。4、水平運動常常形成褶皺山脈、斷裂帶、裂谷、海洋等;垂直運動常常形成地勢起伏、海陸變遷等。就全球規模的運動而言,地殼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5、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外部(太陽能、重力能),它可以使地表變得平坦;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堆積作用)、固結成岩等基本形式。6、三大類岩石可以相互轉化(地殼物質循環)。在圖中填出相應名稱。
§2山嶽的形成1、山嶽的主要類型包括褶皺山、斷塊山、火山。2、褶皺的基本形態有背斜和向斜兩種類型。其中岩層向上拱起形成的是背斜,其岩層的新老關系是中心岩層較老,兩翼岩層較新;岩層向下彎曲形成的是向斜,其岩層的新老關系是中心岩層較新,兩翼岩層較老。3、在內力作用影響下,一般情況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如果考慮到外力作用,背斜的頂部由於受張力作用,容易被侵蝕成山谷,而向斜的槽部受擠壓力作用,不易發生侵蝕作用,從而形成山。世界著名的喜馬拉雅山脈、阿爾卑斯山脈、科迪勒拉山脈等按其成因類型都屬於褶皺山。背斜屬於儲油氣構造;可修建隧道;向斜屬於儲水構造。4、岩層在地殼運動過程中破裂並沿破裂面發生明顯位移而形成斷層。兩條斷層之間的岩塊相對上升則形成地壘,容易形成斷塊山地,例如華山、廬山、泰山等即是如此形成;兩條斷層之間的岩塊相對下降則形成地塹,容易形成低地和谷地,例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東非大裂谷等即是如此形成。5、哥倫比亞高原、我國長白山主峰、日本富士山等都由於岩漿活動形成的。6、山嶽地區的交通線主要分布在山間盆地和河谷。原因是:山嶽地區地表崎嶇不平,而山間盆地及河谷地勢相對較平緩。7、山嶽地區的交通線長度較長,彎曲度比較大。原因是:山嶽地區的交通線需要繞過各種障礙物。8、山嶽地區的交通線主要以公路為主,其次才是鐵路。原因是:山嶽地區的交通建設成本比較高,難度比較大,而公路的建設成本相對較低。§3河流地貌的發育1、河流地貌按照成因可分為侵蝕地貌、堆積地貌。2、溯源侵蝕可以使河谷向河流源頭方向伸展;下蝕可以使河谷加深,側蝕可以使河谷加寬。3、河流堆積地貌最典型的類型是沖積平原,它是由河流上游的洪積-沖積平原、河流中下游的河漫灘平原、河流入海口的三角洲平原等組成。4、高原地區的聚落一般分布在深切河谷兩岸的河漫灘平原,其形態呈條帶狀狀,集散程度比較分散,規模比較小。主要原因是:這里氣候溫暖(海拔低),土壤肥沃,水源充足。5、山區地區的聚落一般分布在河流兩岸的河漫灘平原或山前的沖積扇,其形態呈條帶狀狀,集散程度比較分散,規模比較小。主要原因是:這里地形平坦,地表或地下水源充足,土壤肥沃。6、平原地區的聚落一般分布在三角洲或河流兩岸的河漫灘平原,其形態呈條帶狀狀或團狀狀,集散程度比較密集,規模比較大。主要原因是: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內河與海洋交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