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上冊地形圖的判讀要點
⑴ 地理七年級上如何判斷是什麼地形
面對地圖看, 上北下是南,左西右為東,地圖方位已辨明 .
地圖符號顏色識別:
綠為林地藍為水, 地貌、公路棕色繪,其它符號都用黑.
等高線顯示地貌特點:
等高閉合是規律,彎曲形狀象現地; 線多山高線少低, 坡陡線密坡緩稀.
等高線顯示地貌原理:
由底到頂,高度相等;水平切開,垂直投影.
地貌識別:
山頂凹地小環圈, 區別要看示坡線; 山頂短線向外指, 凹地短線向里邊;
山背曲線向外凸, 山谷曲線向里彎; 山背凸棱分水線, 山谷凹底合水線;
兩山相連叫鞍部, 高低兩組等高線; 群山相連最高處, 棱線稱為山脊線.
地形起伏判定:
總觀地貌形態, 辨明各處高低; 區分上坡下坡, 沿線編號注記.
四種地形地物分布規律:
山成群,形似脈, 小山多在大山內; 先抓大山做骨幹, 記了這脈記那脈.
上游窄,下游寬, 多條小河匯大川; 河名順著河邊寫, 流向流速看注記;
等高線上的數字是指海拔的高度.數字越大,海拔越高.
當這數字向越來越大的方向,如果最終處是一個大概圓形的,那就是山峰;如果最終處是一個大概長條形的,那就是山脊.
如果是這數字越來越小的,如果最終處是一個大概圓形的,那是低窪地;如果最終處是一個大概長條形的,那就是山谷.
⑵ 地理地形圖的判讀
看這個圖就全明白了
⑶ 七年級上冊地理復習要點 要說出在幾頁,要少一點
(一)地球和地球儀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1)地球是個球體,證據有:①海邊看遠方來船;②月食時,投在月球上地球的影子是圓的(七上P3-4「活動1」);③站得高,看得遠;④麥哲倫的首次環球航行;⑤人造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是個漫長的過程,(2)地球平均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2、地球的運動
(1)地球自轉、公轉的區別:
地球的自轉
地球的公轉
概念
地球繞著地軸不停的旋轉
地球繞著太陽不停的轉動
方向
自西向東
自西向東
旋轉周期
24小時(1天)
1年
旋轉中心
地軸
太陽
旋轉軌道
(無)
橢圓形
(2)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晝夜更替(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是白晝;未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地方時的差異(偏東地的時刻比偏西地的時間早);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五帶的形成和四季的變化
熱帶(23.5°N~23.5°S)有陽光直射現象,氣候終年炎熱;寒帶(南北緯度66.5°~南北緯90°)有極晝極夜現象,氣候終年寒冷;溫帶(南北緯23.5°~南北緯66.5°)既沒有陽光直射也沒有極晝極夜現象,氣候的四季變化明顯,
日期
陽光直射點位置
晝夜情況
季節
北半球
南半球
北半球
南半球
3月21日(春分)
赤道
晝夜平分
晝夜平分
春季
秋季
6月22日(夏至)
北回歸線
晝長夜短
晝短夜長
夏季
冬季
9月23日(秋分)
赤道
晝夜平分
晝夜平分
秋季
春季
12月22日(冬至)
南回歸線
晝短夜長
晝長夜短
冬季
夏季
(3)不同季節正午太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度是不同的:冬季:正午太陽光下物體影子是一年中最短的;夏季:正午太陽光下物體影子是一年中最長的;春、秋季:正午太陽光下物體影子比冬季長,比夏季短相3、地球儀(七上P4圖1.5,是個正球體)
(1)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及其劃分:
經線與緯線
緯線
經線
概念
與地軸垂直並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連接南北兩極並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方向
指示東西
指示南北
形狀
一個圓(除南北極點外)
一個半圓
長度
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其餘緯線的長度從中間赤道分別向北向南遞減,到南北極縮小為點
全部相等
平行
平行,不相交
不平行,所有經線都交於北極、南極點
中心
赤道
本初子午線
經度與緯度
緯度
經度
起點
赤道(0°緯線)
本初子午線(0°經線)
變化
規律
由赤道向南北兩極遞增的,且緯度沿赤道呈兩邊對稱
由0°經線向西和向東逐漸增大到180°經線,且經度沿0°經線兩邊對稱。
最大
度數
90°(南極90°S、北極90°N)
180°經線
表示
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做南緯,用字母「S」表示
0°經線以東稱為東經,用字母「E」來表示;0°經線以西稱為西經,用字母「W」來表示
劃分
半球
赤道劃分南北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西經20°和東經160°兩條經線組成的經線圈為界來劃分東西半球:西經20°以西到東經160°是西半球,西經20°以東到東經160°是東半球
(2)認識赤道、兩極與地軸:七上P5的圖1.7
(3)用經緯網確定任意點的位置:在經緯網的地圖上讀出某點的經緯度(一般數字從上往下變小,說明是北緯,數字從上往下變大,說明是南緯;數字從左到右變小,說明是西經,數字從左到右變大,說明是東經),再判斷該點的半球位置(東西半球,南北半球)和所屬的高、中、低緯度
(二)地圖
1、地圖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圖例注記(七上P13圖1.22)
(1)掌握地圖比例尺、方向和圖例的基本運用方法:
比例尺的三種表示方法:文字式、線段式、數字式;比例尺大小與地圖范圍、內容的關系:地圖范圍大,內容簡單,選用的比例尺小;范圍小,內容詳細,選用的比例尺大。比例尺(分數)大小比較: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七上P20正文第一段和P23活動「3(1)」)
地圖方向的運用:七上P14正文第二段
圖例和注記:七上P14的正文最後一段和圖1.24
(2)會運用地圖判別方向、量算距離、估算海拔和相對高度:
判別地圖上的方向:(1)根據指向標定方向;(2)根據經緯網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3)沒有指向標,沒有經緯線,則根據默認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量算距離:先用直尺量出圖上兩點之間的距離;然後根據地圖比例尺,運用公式:實際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得出答案
海拔和相對高度:七上P16的正文第二段和圖1.27
2、地形圖的判讀
(1)海拔和相對高度:七上P16的正文第二段和圖1.27
(2)等高線地形圖的原理:用來表示地形高低起伏;等高線密集,說明坡度陡;等高線稀疏,說明坡度緩
(3)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地勢的起伏和山峰、山脊、山谷等: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凹入;鞍部:兩個山頂之間的較低部分;陡崖:幾條等高線重疊的地方;山頂:等高線呈封閉的圓圈,中間海拔高,四周海拔低。(七上P16圖1.29)
(4)五種基本地形特徵:陸地地形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種基本類型(七上P17的「活動1」和圖1.30,平原:海拔較低,地面平坦廣闊;高原:海拔較高,地面坦盪,邊緣陡峻;山地:海拔較高,起伏大,坡度陡;丘陵:起伏小,海拔不高,坡度和緩;盆地:周圍高,中間低)
(5)電子地圖、遙感圖像在生產和生活中的用途:七上P20正文第二段和圖1.34
相關習題在《能力自測》P14第4題、P16第29題、P18第7題、P21第38題、P25第8、13、16、19題、P26第21題、P64第3、9題、P65第15-16題、P66-67第26-28題、P67第39題、P68第43題
(三)陸地和海洋
1、大洲和大洋
(1)全球海洋陸地所佔比例: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陸地面積僅佔29%,概括地說,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
海陸分布特點: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無論怎麼劃分,地球上任何兩個相等大小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
(2)運用世界地圖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括:詳見七上P28圖2.5和P29正文部分和圖2.6
七大洲(按照面積大小排列順序):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四大洋(按照面積大小排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亞洲和歐洲分界線: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亞洲和非洲分界線:蘇伊士運河;亞洲和北美洲分界線:白令海峽;北美洲和南美洲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2、海陸變遷
(1)「滄海」和「桑田」會相互變化的,說明海陸會變遷:七上P33「活動」
(2)六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七上P37圖2.19);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是海洋;南極洲板塊跨的經度最廣
(3)板塊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以及與全球火山地震活動的關系:
板塊拉張,地表出現裂谷,如東非大裂谷;板塊繼續拉張下去,大陸解體,出現新的海洋,如紅海;隨著板塊的繼續拉張,新的大洋形成,如大西洋(七上P35圖2.15);海洋繼續會擴大,但到了一定程度,海洋面積就可能縮小,板塊之間就出現了擠壓。
板塊擠壓,大陸和大陸就慢慢靠近,海洋面積縮小,如地中海;隨著擠壓的繼續進行,大陸之間越來越靠近,地表開始隆起,出現山脈,如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海洋最後就消失了。
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在板塊交界的地帶;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主要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上。
七年級 第二部分 天氣與氣候
1、天氣與氣候
(1)知道「天氣」和「氣候」的區別:
概念
特點
天氣
某個地方短時間里的大氣變化
多變、不穩定
氣候
某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
相對穩定
(2)識別常用天氣符號,能夠看懂天氣圖、衛星雲圖:七上P46-47「活動1-2」;天氣預報包括一日內的陰晴、風、氣溫和降水,詳見:七上P45圖3.4
(3)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清新的空氣,污染指數小,對人體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氣,污染指數大,對人體健康有害;詳見:七上P48正文部分
2、氣溫與降水的分布
(1)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說出世界氣溫分布的規律:氣溫由低緯度(赤道)地區向高緯度(兩極)地區逐漸降低;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在山地,氣溫隨著海拔升高而降低,據觀測,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影響氣溫分布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地形
(2)閱讀與分析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圖: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由赤道往兩極,總的趨勢是年降水量逐漸減少;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較多,西岸降水較少;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降水較多;影響降水量分布的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3)使用氣溫、降水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七上P51「活動2」和P55「活動2」
氣溫與人類生活、生產的關系:七上P50「活動」;氣溫變化情況:七上P51圖3.12和圖3.13
降水量柱狀圖表示:一個地方一年內降水的季節變化,詳見:七上P55正文部分和圖3.19
3、主要氣候類型
(1)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區:七上P58圖3.23
氣候類型
主要分布地區
主要氣候特點
熱帶雨林氣候
赤道附近地區
全年高溫多雨
熱帶草原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兩側
終年高溫,一年降水分干、濕兩季
熱帶季風氣候
亞洲的東南部和南部
終年高溫、一年降水分旱、雨兩季
熱帶沙漠氣候
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部和中部
終年高溫乾燥
亞熱帶季風、非季風性濕潤氣候
在南北緯30º——40º的大陸東岸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
地中海氣候
分布在南北緯30º——40º的大陸西岸,以歐洲地中海地區最為典型
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溫帶海洋性氣候
在中緯度的大陸西岸
全年溫和濕潤
溫帶季風氣候
亞歐大陸溫帶地區的大陸東部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溫帶大陸性氣候
亞歐大陸、北美大陸的內部地區
夏季溫和,冬季寒冷,全年降水較少
寒帶氣候
北極圈附近大陸及其島嶼,格陵蘭島、南極大陸
終年寒冷乾燥
高原山地氣候
世界上的高山、高原地區,如青藏高原、美洲西部山區等地
⑷ 初一地理上冊等高線地形圖怎麼畫,(詳細一點)我這方面學的不太好,明天就考試了,急急急!!!
高原:一圈一圈的同心圓,越靠近中心的圓所標的數值越大,代表它的海拔越高
盆地版:和高原的圖相權同,數值正相反,代表中心的海拔低
丘陵:在一個區域內,有許多小的形同於高原的等高線圖,其標注的值相差不會太大,否則就成山峰了
山地:圖形也類似於高原,不一定是圓形,在一個圈內,可能有兩個或多個小圈,代表山峰
如何識別:看每條線上標的數值,數值越大,代表海拔越高,如高原山地等;數值越小,海拔越低,如盆地。
至於學習方法,多看些旅遊節目增加興趣,多做題,找到規律,多看些書或電視,不是課本也沒關系,增加常識,很有用,地理就沒什麼的難的了
⑸ 各種地形圖的判讀
你好!
你發的圖太小,而且模糊,實在看不清。你可以發一個清晰的圖,地理老師希望幫助你,祝你學習進步!
⑹ 初一地理怎樣分辨地形類型如山脊、山谷、鞍部、山峰等...
山脊、山谷、鞍部等是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地形。
等高線地形圖所表示的地理范圍比較小。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地形類型有:陡坡、緩坡、山谷、山脊、山地、盆地、陡崖、鞍部等八種。
如果是大范圍的地形圖則屬於世界五大地形:山地、盆地、高原、平原、丘陵。
一、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地形判讀:——結合插圖理解吧
1.等高線的疏密與坡度:
等高線之間的疏密可以表示坡
度的陡緩,稀疏處坡度緩(水平距離大),上山、開地、建築易,河流緩;密集處坡度大(水平距離小),上山、建築、開地難河流急。如圖中甲線路坡度緩,上山頂容易;乙線路坡度陡,上山頂難。
2.等高線與山地和盆地:這兩種地形的等高線都成
閉合的不規則的圈,等高線數字內高外低的是山地,中間的黑色三角形是山頂;等高線數字內低外高的是盆地(窪地)。
3.等高線與山脊和山谷:等高線由高處向低處凸出的是山脊;等高線由低處向高處凸出的是山谷。只有山谷處才可能有小溪。
4.等高線與鞍部:等高線兩邊高且有山頂,中間等高線相通的低的部分是鞍部。
5.等高線與陡崖:2條或2條以上的等高線重合處就是陡崖。圖中b處就是陡崖。
陡崖高度(一般是相對高度)的計算:
陡崖高度=(重疊的等高線條數±1)×等高距
註:有「以下」「不高於」字樣的是算陡崖最高高度則+;有「以上」「不低於」字樣的是算陡崖最低高度則-。最高高度>陡崖高度≥最低高度
6.等高線地形圖順口溜:閉合山頂或盆地,低脊高谷鞍部通,陡崖等高線重疊,河流只在山谷中,線稀坡緩上山易,密集坡陡攀山難。地形剖面最直觀,分層設色一目瞭然。
二.五大地形的特徵
(1)高原:海拔1000米上,幅員遼闊,地面坦盪(但不如平原平坦),或起伏較大,邊緣陡峭。
(2)平原:海拔200米下,幅員遼闊,地面坦盪或起伏不大,一望無際。
(3)山地:海拔500米以上,地面起伏大,相對高度大,坡度陡峭,形成座座山頭,延綿的山峰形成的帶狀山脈。
(4)丘陵:海拔500米以下,有座座山頭,相對高度不大,坡度較緩,山間多有平壩河谷相間。
(5)盆地:四周有高山或高原環繞,中間低。
⑺ 初一地理地形圖的判讀
山頂:閉合曲線,外低內高,四周低中部高,示坡線畫在等高線外側,坡度向外側版降低 盆地:閉合曲線,外高內權低,四周高,中間低,示坡線畫在等高線內側,坡度向內側降低 山脊:等高線凸向低處,從山頂到山麓凸起的高聳部分,等高線凸向低處連線叫山脊線,也叫分水線 山谷:等高線凸向高處,山脊之間低窪部分,等高線凸向高處連線叫山谷線,也叫集水線 鞍部:相鄰山頂中間處,相鄰兩個山頂之間,呈馬鞍形,鞍部是山谷線最高處,相鄰兩山頂間山脊線最低處 陡崖:多條等高線會合重疊在一處,近於垂直的山坡,稱峭壁。峭壁上部突出處,稱懸崖 平原:等高線稀疏,值小,海拔一般低於200米,平坦,與高原相似,以數值進行區分 丘陵 :類似山地,值小,海拔在500米以下,起伏小,與山地類似,以數值進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