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年級地理 » 地理七年級上下筆記

地理七年級上下筆記

發布時間: 2021-02-25 12:14:22

1. 初一上冊地理筆記

上冊:
1.比例尺的三種表示方式、大小的比較。(歷史書p9)
數字比例尺、線段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
2.地圖上判斷方向的三種方法。(歷史書p9)
①通常把平面圖上方定為北,下方為南;左為西,右為東。
②有的地圖上右指向標,人們根據向標在地圖上定方向。
③有經緯網的地圖,可根據經緯線來確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3.什麼是圖例和注記,識記常用圖例。(歷史書p9)
圖例是用來標注地圖上所表現的地物屬性的圖形符號。注記是地圖上用以說明點、線、面以及由它們組成的復雜實體的數字和文字。
4.地球的形狀,赤道半徑、極半徑、平均半徑。(P16) 地球是不規則的橢圓體。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km;級半徑為6357km;半徑為6378km。
5.經線、緯線的定義,經度、緯度的表示。(P18)
地球表明與赤道平行的圓圈叫緯線。連接南北兩極的叫弧線叫經線。
緯度是人們給緯線標注的度數。赤道為0º,赤道以北稱北緯(以N表示),赤道以南稱南緯(以S表示),南北良機的緯度為90º。
6.本初子午線、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的度數。 本初子午線為0º經線,南回歸線為23°26′緯線,北極圈為66°34′緯線。
7.東西、南北半球的劃分。(P18、19)
南北兩半球的劃分 以赤道為界,以北的為北半球,以南的為南半球。
東西兩半球的劃分 西經20°和東經160°的經線圈為界。
8.地球自轉公轉的方向、周期、意義。(P21、28) 地球自轉的方向 自西向東。地球自轉一周的周期為一日(24小時)。
由於地球不停地自轉,因而白晝和黑夜就不斷地更替。
地球公轉的方向 自西向東。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為365.25日。
地球公轉導致地球上各地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年變化,從而形成四季更替和五帶的劃分。
9.晝夜更替以及地方時差異的原因。(P22/24) 由於地球是自西向東自轉的,因為地球上的人看到太陽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逐漸向西移動,又在西方沒入地平線一下,白天變為黑夜,黑夜又變為白天,循環不息,周而復始。
相鄰的兩個時區,區時相差2小時,兩地相隔幾個時區,區時就相差幾個小時,偏東的時區,時區較早。
10.時區的劃分,中時區的中央經線,區時的換算。(P24/25/26)
全球按經度劃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跨經度15º。
區時的計算 每往東1個時區,時刻增大1個小時。
中時區的中央經線就是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所在的0 º經線。
11.日界線的定義,越過日界線時時間的換算方法。(P26) 為了避免環球航行中發生日期的混亂,在經度180º附近劃分了日界線,又稱國際日期變更線。
如星期日從東十二區向東越過日界線進入西十二區,日期要退一日變為星期六。反之,則要進一日。

12.高、中、低緯的劃分,五帶的劃分以及成因。(P18/32) 習慣上,把南北緯30º之間稱為低緯度,南北緯30º~60º之間為中緯度,南北緯60º~90º之間為高緯度。
在南北回歸線之間,陽光直射或接近直射的地帶,接受的光熱最多,中年高溫,是地球上的熱帶。
在南北極圈內,太陽光照射的高度最小,有極晝、極夜現象,地面獲得的熱量少,氣溫低,分別是地球上的南寒帶和北寒帶。
在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之間,得到太陽光熱比熱帶少,比寒帶多,既沒有太陽直射的機會,也沒有極晝極夜現象,分別是地球上的南溫帶和北溫帶。
13.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P37) 最外表是薄薄的地殼。(大陸地殼厚些,它的岩石密度小些;海洋地殼薄一些,岩石密度大)中間一層是地幔。地幔的上層接近地殼處,有一層高溫高壓的軟流層。岩漿就是從這里沿著地殼的裂隙噴出地面的。
地核部分距地面約2900km以下,由一些鐵、鎳等重金屬的物質組成。
14.陸地地形、海底地形圖。(P38/40) 陸地地形由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組成。(海底地形圖見40頁)
15.等高線地形圖的特點。(P40)

①每條等高線上各點的高度相同。②不同高度的等高線一般不會相交。
③兩條相鄰的等高線的高度差相同。④等高線密集表明地形陡峭。
⑤等高線稀疏表明地形平緩。
16.內力作用的幾種表現形式。(P43/45)
褶皺、斷層、火山噴發、地震。 17.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哪些?(P47/48)
風蝕地貌、海蝕地貌、河口泥沙沉積地貌、流水侵蝕地貌、岩石的風化。 18.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有哪些影響?(P49)
圍湖造田就會降低湖泊的蓄洪能力,當洪水來臨會造成泛濫;
在陡坡毀林開荒種地,會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 19.板塊構造學說(P53) 下冊: 20.地球上的水體有哪些?(P1)
海洋水、陸地水(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大氣水、湖泊水、河流水、冰川水。 21.地球各種水體中,最龐大的水體是?其儲量佔全球水體總量的百分之幾?淡水儲量最多的是?冰川主要分布在哪裡?(P2/5)
最龐大的水體是海洋水。佔全球水體總量的96.5%。
淡水儲量最多的是冰川,主要分布在兩極和高山地區的天然冰體。 22.水循環的主要環節?各類水循環中,對人類活動意義最大的是哪種水循環?參與的水量最多的是哪種水循環?(P8/9)
地球上的水,通過蒸發進入大氣,通過降水又返回海洋和陸地。(P8水循環示意圖)
對人類活動意義最大的是海陸間循環。參與海上循環的水體最大。 23.水循環的意義。(P10)
影響天氣變化、改變地表形態、形成再生資源。 24.水資源的概念。(P11) 水資源是指地球表層可供人類直接利用的淡水,如大氣降水、河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淡水等。
25.世界水資源分布特點。(P13)
世界各地水資源的數量差別很大。位於赤道附近的南美洲北部、亞洲東南部和非洲中西部,水資源豐富。大洋州的澳大利亞大陸、非洲的大部分、亞洲的中部和西部水資源貧乏。 26.我國水資源空間分布,時間分布特點。(P15)
我國水資源分布具有南方多、北方少,東部多,西部少的特點。東南部近海降水量豐富,徑流量大,水資源較為豐富;西北部內陸降水量稀少,徑流量小,水資源較為貧乏。
我國水資源的季節分配具有夏秋兩季多,冬春兩季少的特點。 27.地球上大氣圈的作用。(P17)
大氣圈防護來自太空的流星對地面的襲擊和紫外線的傷害,為生命活動提供了氧氣和水汽。大氣圈使地球上的嚴寒和酷暑得到調節,使其適宜人類的生存。 28.什麼是天氣?(P18)
天氣是指一地短時間內大氣的冷熱、干濕、晴陰、風雨等狀態及其變化。常用氣溫、降水、溫度、雲量、氣壓、風向和風速等表述天氣狀況。 29.風力等級和風向的含義及符號。
(P29風級表。) 30.如何根據雲量來判斷天空狀況?(P31)

天空狀況 雲量
晴天 全部天空中被雲掩蓋的部分,總加起來不到2/10
多雲 全部天空中日平均雲量≯2/10、≤8/10,太陽時隱時現
陰天 全部天空中被雲遮蓋的部分,總加起來≯8/10

31.衛星雲圖中各顏色代表的含義。(P34) 在衛星運圖中,通常用藍色表示海洋,綠色、黃色表示陸地,白色和灰白色表示雲層。顏色愈白,雲層愈厚,下雨的可能性愈大。
32.什麼是氣候?(P35)
氣候是指一地多年大氣的一般狀況。 33.氣候特點通常用什麼表示?(P35)
氣候特點通常用多年觀測的氣溫、降水等氣候要素的平均值(如月、年平均氣溫,月、年平均降水量等)和極端值(如極端最高氣溫、極端最低氣溫,極端最多降水量、極端最低降水量等)來表示。 34.東部季風氣候的形成原因。(P36/37)
夏季,大陸的氣溫高於海洋,而大陸的氣溫低於海洋,形成從海洋吹向大陸的夏季風,來自海洋上的夏季風,給東部近海地區帶來了豐富的水汽。冬季大陸的氣溫比海洋低,而氣壓比海洋高,形成從亞洲大陸吹向海洋的偏北風,乾冷的冬季風給我國帶來了嚴寒和乾燥。 35.月球為什麼總是以同一面對著地球?(P44)
月球的自轉周期和公轉周期恰好相等,平均周期都是27.5日。所以月球總是以同一面對著地球,人們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而看不到它的另一面。 37.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和主要成員是什麼?(P49)
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太陽系的主要成員是九大行星和圍繞它們運動的大大小小的衛星。 38.太陽活動的主要表現及其影響。(P48)
太陽的活動主要表現為黑子、耀斑和日珥。
太陽的劇烈活動可能會影響地球上的氣候、通訊、磁場等變化,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 39.太陽系九大行星距離太陽由近到遠依次是什麼?(P49)
木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36.月相及其變化。(P45)
隨著日、地、月三者之間位置的不斷變化,地球上人們看到月球的相貌發生著周期性的變化,這種現象叫月相。
每逢農歷初一,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時,月球被太陽照亮的一面背對著地球,我們就看不到月亮,稱為「新月」或「朔」。隨著月球被太陽照亮的一面逐漸轉向地球,到初七、初八,地球上的人們看到凸向西邊的半個月球,稱為「上弦月」。到了農歷十五、十六時,人們整夜可以看到被太陽照亮的一輪圓月,這就是「滿月」或「望」。此後,月球背向太陽的一面逐漸轉向地球,到農歷二十二、二十三,人們只能看到凸向東邊的半個月亮,稱為「下弦月」。再往後,地球上看到被照亮的月面越來越少,又回復到「朔」。
40.太陽系九大行星中哪些沒有衛星?(P50)
水星和金星。 41.地球上肉眼看到的行星有哪些?(P50)
水星、金星、火星、土星和木星。 42.小行星帶主要分布在哪裡?(P53)
小行星都沿著橢圓軌道圍繞太陽運行。一些小行星的軌道可能與地球軌道相近或相交,因而有可能與地球相撞,造成很大的危害。 43.彗星一般由哪幾部分構成?(P53)
彗星是由岩石顆粒、塵埃和冰塊組成的「臟雪球」,一般由慧核、慧頭和慧尾三個部分構成。 44.什麼是流星?(P54)
太陽系中有無數的流星體,當這些流星體與地球大氣相撞時,產生摩擦燃燒,便形成耀眼的光跡,叫做流星。 45.天文學上常用的長度單位是什麼?(P56)
天文學上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天文單位和光年。 46.全天分為的星座數和最重要的星座。(P57)
按照國際天文學會的規定,將整個天空劃為88個星座。(重要星座見57頁4圖) 47.天體系統可以分為哪幾級?(P61)
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

2. 初一上冊地理復習資料(筆記)

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 1、地球是一個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最大周長約4萬千米,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的球體。 2、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指示東西方向。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3、0度緯線是赤道;0度經線是本初子午線。地球儀上只有一條0度緯線、0度經線和180度經線。 4、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經線指示南北方向。 5、地球儀上能畫出無數條經線和緯線。 6、0度經線以西稱西經,用「W」表示;0度經線以東稱東經,用「E」表示。 7、如果所畫的經緯網圖沒有0度經線或者是180度經線,就看度數,度數向東增大的為東經,向西增大的為西經。 8、在以南極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度數順時針增大的是東經,逆時針增大的為西經;在以北極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則相反。 9、赤道以北稱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稱南緯,用「S」表示。 10、如果所畫的經緯網圖沒有0度緯線,就看度數,度數向南增大的為南緯,向北增大的為北緯。 11、在以極點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判斷南北緯要用以下規律:以南極為中心的,緯度是南緯;以北極為中心的,緯度是北緯。 12、0度(赤道)劃分南北半球;200W、1600E劃分東西半球。第二節 地球的運動 1、地球繞地軸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約為24小時。 2、地球自轉產生的自然現象:晝夜交替、時間差異。 3、地球繞太陽旋轉,叫做地球的公轉。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是一年。 4、地球公轉產生的自然現象:形成四季和五帶。地球上的五帶12月22日前後,太陽光直射在南回歸線上,這一天稱為冬至日。冬至日前後的12、1、2三個月是北半球的冬季。 9月23日前後,太陽光直射在赤道上,這一天稱為秋分日。秋分日前後的9、10、11三個月是北半球的秋季。 6月22日前後,太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上,這一天稱為夏至日。夏至日前後的6、7、8三個月是北半球的夏季。 3月21日前後,太陽光直射在赤道上,這一天稱為春分日。春分日前後的3、4、5三個月是北半球的春季。 第三節 地圖 1、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圖例。 (1)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A、 比例尺的三種形式:線段式、數字式和文字式。 B、比較比例尺的大小:把比例尺化成分數比較,分母大的比例尺反而小,分母小的比例尺反而大; C、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圍小,表示的內容詳細;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圍大,表示的內容簡略。 (2)方向:A、利用指向標定方向:指向標指向北方;B、利用經緯網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C、無指向標、無經緯網的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2、熟記一些常用的圖例符號。 3、海拔: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4、相對高度:兩地之間的垂直距離。 5、等高線:海拔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線。 6、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1)坡度陡緩的判斷:等高線密集,坡度陡峭;等高線稀疏,坡度平緩。 (2)山體不同部位的判讀:A、山頂:閉合等高線的中心; B、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C、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凸; D、鞍部:兩個山頂之間; E、陡崖:等高線重疊。 (3)幾種陸地基本地形的判讀: A、盆地:四周高,中間低。 B、山地:海拔高,地面起伏大; C、 丘陵:海拔較高,地面起伏較大;D、高原:邊緣陡峭,地面坦盪; E、平原:海拔低,地面平坦。 7、分層設色地形圖可以一目瞭然地看出地面的高低形態和海底的起伏狀況。 8、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陸地;黃色表示山地。 9、地形剖面圖:可以更直觀地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陸地僅佔29%。「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2、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3、地球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 4、面積最大的大洲是亞洲;面積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 5、面積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面積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 6、北美洲的格陵蘭島是面積最大的島嶼。 7、赤道橫穿過非洲和南美洲大陸。 8、巴拿馬運河劃分南美洲和北美洲;蘇伊士運河劃分亞洲和非洲;白令海峽劃分亞洲和北美洲;丹麥海峽劃分歐洲和北美洲;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家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第二節 海路的變遷 1、海路變遷的主要原因:地殼的變動、海平面的升降和人類的活動(如:填海造陸)。 2、大陸漂移說是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 3、地球表層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 4、板塊間的基本運動方式:張裂拉伸和碰撞擠壓。 5、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多火山和地震。 6、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地帶和阿爾卑斯山-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帶。 7、亞洲和非洲之間的紅海在不斷擴張。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後,紅海將成為新的大洋。 8、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地中海在不斷縮小。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後,地中海將會消失。 9、喜馬拉雅山是由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 第三章 天氣與氣候 第一節多變的天氣 1、天氣與氣候的區別:天氣多變、短時間、不穩定,氣候是長時間的、穩定的。另外氣候包含氣溫和降水兩方面。(了解即可) 2、衛星雲圖上綠色——陸地,藍色——海洋,白色——雲雨。在圖上看到地面一處是綠色,表示當地天氣晴朗(衛星雲圖如右圖) 3、(右圖)風向的判斷:在沒有尾羽的一端箭頭。右圖的風向是西北風 風力的判斷:一個尾羽=2級。右圖的風力是4級風 4、 常用的天氣符號(識記) 第二節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第三節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5、 氣溫日變化:氣溫最高(14時),氣溫最低(4時左右) 氣溫的變化(課本p51圖) 氣溫年變化:北半球陸地(7月最高、1月最低) 南半球陸地(1月最高、7月最低) 氣溫、降水的分布都受緯度位置、海陸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影響。 氣溫的分布 降水的分布緯度因素 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 赤道到兩極遞減海陸因素 夏季陸地氣溫,冬季海洋氣溫高 沿海多於內陸地形因素 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0C 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另外要知道: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西岸和內陸降水少 另外氣溫還要掌握地理填充圖冊P17的1、2兩大題。降水主要還要掌握課本P56活動題第四節世界的氣候 6、世界的氣候類型分布 (主要掌握下面幾種氣候類型的特點和分布) 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 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高溫乾燥,分布於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西岸和內部 地中海式氣候——夏季高溫乾燥,冬季低溫多雨;分布於溫帶大陸西岸 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分布於溫帶大陸東岸,揚州就是這種氣候類型 溫帶氣候類型中大陸內部是溫帶大陸性氣候,這種氣候類型在溫帶區域的分布最廣。掌握地理填充圖冊上P19的第1題、第2題的①(畫圖尤其要掌握)、③、④ P21的第4題第四章 居民與聚落第一節 人口和人種 1、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課本P65頁活動題2(計算四個國家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並完成題目) 2、世界人口稠密區從緯度位置分析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地區;從海陸位置分析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內陸地區人口稀疏);從地形因素分析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區。 3、人口增長過快的問題:就業困難、住房擁擠、交通堵塞、人均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 人口增長過慢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等。 4、白色人種主要分布於歐洲、美洲、大洋洲、 黃色人種主要分布於亞洲東部 黑色人種主要分布於非洲 非洲是黑人的故鄉,但為什麼美國(屬於美洲)這些不是非洲的國家會有黑人分布?是因為歐洲殖民者發現美洲新大陸,要開發美洲,從非洲擄掠了黑人販賣到美洲為奴隸,所以現在美國的很多黑人的祖先都是當時的黑奴。掌握地理填充圖冊P23第2題 ,P24的第4題的②、③ ,P25的①、② 第二節 語言和宗教 5、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漢語(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俄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 6、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區和特點如 阿拉伯地區(即西亞和北非)的人信奉伊斯蘭教,如沙烏地阿拉伯這些國家,宗教活動場所是清真寺; 歐洲和美洲的人多信奉基督教,如英國和美國等,宗教活動場所是教堂; 東亞、東南亞一些人(如泰國人)信奉佛教,佛教多佛寺。地理填充圖冊P26頁第1題、第2題的② 第三節 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7、 自然條件:氣候、地形、水源、自然資源、土壤、交通、位置聚落的形成條件(課本P80圖) 人文條件:歷史文化、宗教、政策 聚落的形成條件了解即可,主要會使用聚落形成條件來進行分析 8、讀右圖,思考下面的問題 1、三地為什麼能形成聚落? 2、假設你是本地區的城市建設局長,你會選三地中哪個建設城市?並且闡明你的理由?答:1、三地地形平坦、水資源豐富、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有河流) 2、選2.因為2位於河流交叉口,交通更加便利;位置佳,距離1和3都很近,便於人力和物力的集散,方便溝通;平坦的地表更多,比1和3更加開闊,發展空間較大。 9、聚落分為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現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 人口密度 人員職業構成 經濟特點 聚落規模 建築特點鄉村聚落 小 農業為主 不發達 小 密集(高層建築)城市聚落 大 非農業為主 發達 大 稀疏(低層建築) 第五章 發展和合作一、國家和地區 1、世界面積位居前六位的國家: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2、世界人口位居前三位的國家:中國、印度、美國。 3、地跨兩洲的國家,例如埃及(跨亞非)、土耳其(跨亞歐)、俄羅斯(跨亞歐)。二、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比較 1、世界上主要的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例如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紐西蘭、亞洲的日本等。 2、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例如中國。 3、發展中國家經濟較落後的原因。 4、名詞解釋:「南北對話」、「南南合作」。三、國際合作 1、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國際組織與他們的職責宗旨、倡導精神。(參照《地理填充圖冊》第30頁。) 2、聯合國成立時間(1945年)、總部(美國紐約)、基本宗旨(「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5個常任理事國(中國、美國、法國、俄羅斯、英國)。

3. 怎樣整理好初一上冊的地理筆記

把老師說的要點及課本主要知識記下整理出來即可,我就是地理老師,我們有整理好的也會版上傳到百權度文庫。你也可以根據需要下一份,然後再作修改。
我覺得你不應該局限於地理筆記怎麼做,可以買一些筆記方面的書,比如目前很有名的康奈爾筆記、方格筆記、還有思維導圖法,每門課都要在掌握後,腦子里對書,對內容有具體的框架結構,這需要你下功夫,老師們也是在教材以及考點特別熟悉的情況下作出的,這對一些剛入職的老師都有難度,所以你有疑問也很正常。

4. 初一上冊地理(人教版)重點或筆記

上冊:
1.比例尺的三種表示方式、大小的比較。(歷史書p9)
數字比例尺、線段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
2.地圖上判斷方向的三種方法。(歷史書p9)
①通常把平面圖上方定為北,下方為南;左為西,右為東。
②有的地圖上右指向標,人們根據向標在地圖上定方向。
③有經緯網的地圖,可根據經緯線來確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3.什麼是圖例和注記,識記常用圖例。(歷史書p9)
圖例是用來標注地圖上所表現的地物屬性的圖形符號。注記是地圖上用以說明點、線、面以及由它們組成的復雜實體的數字和文字。
4.地球的形狀,赤道半徑、極半徑、平均半徑。(P16) 地球是不規則的橢圓體。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km;級半徑為6357km;半徑為6378km。
5.經線、緯線的定義,經度、緯度的表示。(P18)
地球表明與赤道平行的圓圈叫緯線。連接南北兩極的叫弧線叫經線。
緯度是人們給緯線標注的度數。赤道為0º,赤道以北稱北緯(以N表示),赤道以南稱南緯(以S表示),南北良機的緯度為90º。
6.本初子午線、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的度數。 本初子午線為0º經線,南回歸線為23°26′緯線,北極圈為66°34′緯線。
7.東西、南北半球的劃分。(P18、19)
南北兩半球的劃分 以赤道為界,以北的為北半球,以南的為南半球。
東西兩半球的劃分 西經20°和東經160°的經線圈為界。
8.地球自轉公轉的方向、周期、意義。(P21、28) 地球自轉的方向 自西向東。地球自轉一周的周期為一日(24小時)。
由於地球不停地自轉,因而白晝和黑夜就不斷地更替。
地球公轉的方向 自西向東。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為365.25日。
地球公轉導致地球上各地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年變化,從而形成四季更替和五帶的劃分。
9.晝夜更替以及地方時差異的原因。(P22/24) 由於地球是自西向東自轉的,因為地球上的人看到太陽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逐漸向西移動,又在西方沒入地平線一下,白天變為黑夜,黑夜又變為白天,循環不息,周而復始。
相鄰的兩個時區,區時相差2小時,兩地相隔幾個時區,區時就相差幾個小時,偏東的時區,時區較早。
10.時區的劃分,中時區的中央經線,區時的換算。(P24/25/26)
全球按經度劃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跨經度15º。
區時的計算 每往東1個時區,時刻增大1個小時。
中時區的中央經線就是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所在的0 º經線。
11.日界線的定義,越過日界線時時間的換算方法。(P26) 為了避免環球航行中發生日期的混亂,在經度180º附近劃分了日界線,又稱國際日期變更線。
如星期日從東十二區向東越過日界線進入西十二區,日期要退一日變為星期六。反之,則要進一日。

12.高、中、低緯的劃分,五帶的劃分以及成因。(P18/32) 習慣上,把南北緯30º之間稱為低緯度,南北緯30º~60º之間為中緯度,南北緯60º~90º之間為高緯度。
在南北回歸線之間,陽光直射或接近直射的地帶,接受的光熱最多,中年高溫,是地球上的熱帶。
在南北極圈內,太陽光照射的高度最小,有極晝、極夜現象,地面獲得的熱量少,氣溫低,分別是地球上的南寒帶和北寒帶。
在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之間,得到太陽光熱比熱帶少,比寒帶多,既沒有太陽直射的機會,也沒有極晝極夜現象,分別是地球上的南溫帶和北溫帶。
13.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P37) 最外表是薄薄的地殼。(大陸地殼厚些,它的岩石密度小些;海洋地殼薄一些,岩石密度大)中間一層是地幔。地幔的上層接近地殼處,有一層高溫高壓的軟流層。岩漿就是從這里沿著地殼的裂隙噴出地面的。
地核部分距地面約2900km以下,由一些鐵、鎳等重金屬的物質組成。
14.陸地地形、海底地形圖。(P38/40) 陸地地形由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組成。(海底地形圖見40頁)
15.等高線地形圖的特點。(P40)

①每條等高線上各點的高度相同。②不同高度的等高線一般不會相交。
③兩條相鄰的等高線的高度差相同。④等高線密集表明地形陡峭。
⑤等高線稀疏表明地形平緩。
16.內力作用的幾種表現形式。(P43/45)
褶皺、斷層、火山噴發、地震。 17.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哪些?(P47/48)
風蝕地貌、海蝕地貌、河口泥沙沉積地貌、流水侵蝕地貌、岩石的風化。 18.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有哪些影響?(P49)
圍湖造田就會降低湖泊的蓄洪能力,當洪水來臨會造成泛濫;
在陡坡毀林開荒種地,會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 19.板塊構造學說(P53) 下冊: 20.地球上的水體有哪些?(P1)
海洋水、陸地水(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大氣水、湖泊水、河流水、冰川水。 21.地球各種水體中,最龐大的水體是?其儲量佔全球水體總量的百分之幾?淡水儲量最多的是?冰川主要分布在哪裡?(P2/5)
最龐大的水體是海洋水。佔全球水體總量的96.5%。
淡水儲量最多的是冰川,主要分布在兩極和高山地區的天然冰體。 22.水循環的主要環節?各類水循環中,對人類活動意義最大的是哪種水循環?參與的水量最多的是哪種水循環?(P8/9)
地球上的水,通過蒸發進入大氣,通過降水又返回海洋和陸地。(P8水循環示意圖)
對人類活動意義最大的是海陸間循環。參與海上循環的水體最大。 23.水循環的意義。(P10)
影響天氣變化、改變地表形態、形成再生資源。 24.水資源的概念。(P11) 水資源是指地球表層可供人類直接利用的淡水,如大氣降水、河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淡水等。
25.世界水資源分布特點。(P13)
世界各地水資源的數量差別很大。位於赤道附近的南美洲北部、亞洲東南部和非洲中西部,水資源豐富。大洋州的澳大利亞大陸、非洲的大部分、亞洲的中部和西部水資源貧乏。 26.我國水資源空間分布,時間分布特點。(P15)
我國水資源分布具有南方多、北方少,東部多,西部少的特點。東南部近海降水量豐富,徑流量大,水資源較為豐富;西北部內陸降水量稀少,徑流量小,水資源較為貧乏。
我國水資源的季節分配具有夏秋兩季多,冬春兩季少的特點。 27.地球上大氣圈的作用。(P17)
大氣圈防護來自太空的流星對地面的襲擊和紫外線的傷害,為生命活動提供了氧氣和水汽。大氣圈使地球上的嚴寒和酷暑得到調節,使其適宜人類的生存。 28.什麼是天氣?(P18)
天氣是指一地短時間內大氣的冷熱、干濕、晴陰、風雨等狀態及其變化。常用氣溫、降水、溫度、雲量、氣壓、風向和風速等表述天氣狀況。 29.風力等級和風向的含義及符號。
(P29風級表。) 30.如何根據雲量來判斷天空狀況?(P31)

天空狀況 雲量
晴天 全部天空中被雲掩蓋的部分,總加起來不到2/10
多雲 全部天空中日平均雲量≯2/10、≤8/10,太陽時隱時現
陰天 全部天空中被雲遮蓋的部分,總加起來≯8/10

31.衛星雲圖中各顏色代表的含義。(P34) 在衛星運圖中,通常用藍色表示海洋,綠色、黃色表示陸地,白色和灰白色表示雲層。顏色愈白,雲層愈厚,下雨的可能性愈大。
32.什麼是氣候?(P35)
氣候是指一地多年大氣的一般狀況。 33.氣候特點通常用什麼表示?(P35)
氣候特點通常用多年觀測的氣溫、降水等氣候要素的平均值(如月、年平均氣溫,月、年平均降水量等)和極端值(如極端最高氣溫、極端最低氣溫,極端最多降水量、極端最低降水量等)來表示。 34.東部季風氣候的形成原因。(P36/37)
夏季,大陸的氣溫高於海洋,而大陸的氣溫低於海洋,形成從海洋吹向大陸的夏季風,來自海洋上的夏季風,給東部近海地區帶來了豐富的水汽。冬季大陸的氣溫比海洋低,而氣壓比海洋高,形成從亞洲大陸吹向海洋的偏北風,乾冷的冬季風給我國帶來了嚴寒和乾燥。 35.月球為什麼總是以同一面對著地球?(P44)
月球的自轉周期和公轉周期恰好相等,平均周期都是27.5日。所以月球總是以同一面對著地球,人們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而看不到它的另一面。 37.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和主要成員是什麼?(P49)
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太陽系的主要成員是九大行星和圍繞它們運動的大大小小的衛星。 38.太陽活動的主要表現及其影響。(P48)
太陽的活動主要表現為黑子、耀斑和日珥。
太陽的劇烈活動可能會影響地球上的氣候、通訊、磁場等變化,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 39.太陽系九大行星距離太陽由近到遠依次是什麼?(P49)
木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36.月相及其變化。(P45)
隨著日、地、月三者之間位置的不斷變化,地球上人們看到月球的相貌發生著周期性的變化,這種現象叫月相。
每逢農歷初一,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時,月球被太陽照亮的一面背對著地球,我們就看不到月亮,稱為「新月」或「朔」。隨著月球被太陽照亮的一面逐漸轉向地球,到初七、初八,地球上的人們看到凸向西邊的半個月球,稱為「上弦月」。到了農歷十五、十六時,人們整夜可以看到被太陽照亮的一輪圓月,這就是「滿月」或「望」。此後,月球背向太陽的一面逐漸轉向地球,到農歷二十二、二十三,人們只能看到凸向東邊的半個月亮,稱為「下弦月」。再往後,地球上看到被照亮的月面越來越少,又回復到「朔」。
40.太陽系九大行星中哪些沒有衛星?(P50)
水星和金星。 41.地球上肉眼看到的行星有哪些?(P50)
水星、金星、火星、土星和木星。 42.小行星帶主要分布在哪裡?(P53)
小行星都沿著橢圓軌道圍繞太陽運行。一些小行星的軌道可能與地球軌道相近或相交,因而有可能與地球相撞,造成很大的危害。 43.彗星一般由哪幾部分構成?(P53)
彗星是由岩石顆粒、塵埃和冰塊組成的「臟雪球」,一般由慧核、慧頭和慧尾三個部分構成。 44.什麼是流星?(P54)
太陽系中有無數的流星體,當這些流星體與地球大氣相撞時,產生摩擦燃燒,便形成耀眼的光跡,叫做流星。 45.天文學上常用的長度單位是什麼?(P56)
天文學上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天文單位和光年。 46.全天分為的星座數和最重要的星座。(P57)
按照國際天文學會的規定,將整個天空劃為88個星座。(重要星座見57頁4圖) 47.天體系統可以分為哪幾級?(P61)
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

5. 七上地理筆記

2006年中考地理復習提綱(一) 七年級上冊 班級: 姓名: 學號:
第一章 讓我們走進地理
§1.1 我們身邊的地理知識
地理與日常生活:地理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我們可以了解天氣,廣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況和風土人情等。
地理與生產建設:我們生產活動不能隨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和制約。
§1.2 我們怎樣學地理——學會看地圖:
地圖的種類:鳥瞰和平面 地圖的組成:①圖例和注記:介紹每個物體的標志。②方向:用來辨別方向的;有坐標:N為北S為南E為東W為西;無坐標:採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經(南北)緯(東西)度確定方向。③比例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比。分母大,比例尺小,范圍大,內容簡單。a.數字式 b. 文字式 c. 線段式
學會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閱地理辭書 ②咨詢有關人士 ③上網查閱資料等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2.1 認識地球
地球的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對地球形狀的說法:「蓋天說」和「渾天說」。 麥哲倫遊行圖:西班牙→麥哲倫海峽→太平洋→菲律賓群島→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地球有多大: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
地球儀:南極、北極、地軸。地軸與地球平行的圓圈叫做緯線。0度~30度為低緯度地區;30度~60度為中緯度地區;60度~90度為高緯度地區。南北半球的劃分界線為赤道。連接南、北極並垂直於危險的弧線,叫做經線。東西半球的劃分界線為20°W和160°E。經緯網:在地球儀上經線和緯線相互交織所構成的網格。
名稱 形 狀 長 度 指示方向 0度
經線 半圓(弧形) 相 等 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線
緯線 都是圓(極點除外) 不等(南北對稱兩條相等) 東西方向 赤道
§2.2 世界的海陸分布
海洋與陸地:人們常用「七分(71%)海洋,三分(29%)陸地」概況地球海陸分布
七大洲:面積廣大的陸地叫做大陸。面積較小的陸的叫做島嶼。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成大洲。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積大小排列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注意看P23圖2-19和圖2-20) 南極洲、北冰洋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洲大洋 ***拉丁美洲***美國以南的美洲,指墨西哥等和南美洲國家
大陸面積:亞洲:4400萬平方千米;非洲:3000萬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萬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萬平方千米;南極洲:1400萬平方千米;歐洲:1000萬平方千米;大洋洲:900萬平方千米
大洲分界線:亞歐:烏拉爾山脈;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地中海);黑海;裏海;烏拉爾河。亞非: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亞北美:白令海峽。南北美: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四大洋:1 從大到小排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3 世界的地形
陸地地形: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總稱為地形。
地形類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地形圖上用海拔來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地形特點: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點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是平原海拔高,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較高,邊緣比較陡峭。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點是地面崎嶇不平;不同是山地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較陡,溝谷較深,而丘陵較低,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環繞,中部相對低平。
海底地形:大陸架:陸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較緩,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內。大陸坡:大陸架向外傾斜的陡坡,水深急劇增至數千米。大洋中脊:大洋中海底誕生的地方,火山活動比較強烈。海溝: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達1萬多米。 學會看地圖
§2.4 海陸變遷
大陸漂移假說:原始地球有一整塊大陸,成為「泛大陸」。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處有張裂拉伸、有碰撞擠壓。 火山與地震帶:板塊與板塊交接處。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3.1 世界的人口
世界人口的數量與增長:世界人口仍以較快的速度在持續增長。一般經濟水平高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較慢,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較快。
公式:出生率=出生人口數÷總人口數×100%; 死亡率=死亡人口÷總人口數×100%
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絕大多數人居住在中低緯度地區,在氣候溫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地區或是臨海地帶。有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東部。
世界的人口問題:亞、非一些國家增長速度過快;歐洲一些國家處於負增長。人口的增長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3.2 世界的人種
人中是根據人類體制方面的特徵所劃分的人群。
黃色人種:分布在亞洲東部; 黑色人種:非洲中部和南部。
白色人種:分布在歐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亞洲西部和南部,大洋洲。
***混血人種***:三大人種通婚
§3.3 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世界的語言:聯合國工作語言: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
漢語: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語言,達到13億;英語:世界上流傳最廣的語言
世界的宗教:基督教 教堂:高高聳立;分布:歐洲,美洲,大洋洲;概述: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傳最廣的宗教,教徒總數超過10億,分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經典:《聖經》 伊斯蘭教 清真寺:星月照應;分布:亞洲的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概述:全世界有穆斯林7億多人;經典:《古蘭經》

6. 生物、地理初一下學期的筆記整理。

第八章 人體的營養
1、 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主要包括:水、無機鹽、糖類、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六大類。
其中糖類、脂肪、蛋白質能提供能量,它們被稱為「三大產熱營養素」,提供能量最多的是脂肪;貯能的是脂肪;主要的能源物質是糖類。構成細胞的主要物質是水、基本物質是蛋白質。無機鹽是調節人體某些組織、器官新陳代謝的重要物質,蛋白質是人體生長發育、組織更新和修復的重要原料。
2、 檢測蛋白質用雙縮尿試劑,呈現紫色反應;檢測維生素C用吲哚酚試劑,呈現褪色反應。
3、糖的主要來源是谷類和薯類,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是瘦肉、魚、奶、蛋和豆類,脂肪的主要來源是肉類、花生、芝麻和植物油。植物性食物不含維生素A,但含胡蘿卜素,在體內可轉化為維生素A,動物性食物含維生素A。
4、夜盲症—--缺維生素A;壞血病—--缺維生素C;腳氣病—--缺維生素B1;口角炎、皮炎—--缺維生素B2;佝僂病—--缺維生素D和鈣
6、 人消化系統包括消化道、消化腺兩部分。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等消化器官。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臟。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膽汁,作用是把食物的大塊脂肪變成微小顆粒,從而增加了脂肪顆粒的接觸面積,有利於脂肪的消化。腸液和胰液消化液含最多種類酶。消化管的功能是:容納、磨碎、攪拌和運輸食物。
7、 消化:食物的營養成分在消化管內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
吸收:指食物中的水、無機鹽、維生素,以及食物經過消化後形成的小分子物質,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通過消化管的黏膜上皮細胞進入血液的過程。
8、 需要經消化才能吸收的物質有澱粉、蛋白質、脂肪,各自的起始消化部位在口腔、胃、小腸。經消化後能被吸收的物質有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澱粉遇碘會變藍。不用消化可直接吸收的物質有:水、無機鹽、維生素。
澱粉在口腔內初步分解為麥芽糖,在小腸內最終分解為葡萄糖。蛋白質在胃內初步分解,在小腸內最終分解為氨基酸。脂肪在小腸內先通過膽汁的乳化作用,最終消化為甘油和脂肪酸。
9、 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腸,小腸適於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1)消化道中最長一段,環行皺襞、小腸絨毛可增大消化和吸收的面積2)絨毛壁、毛細血管壁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有利於營養物質的吸收3)含消化液腸液、胰液、膽汁,可消化糖類、蛋白質、脂肪。
消化腺 唾液腺 胃腺 腸腺 胰腺 肝臟
消化液 唾液 胃液 腸液 胰液 膽汁
消化液排出入的器官 口腔 胃 小腸

消化液所含的消化酶 唾液澱粉酶 蛋白酶 消化糖類、蛋白質、脂肪的酶不含消化酶
10、 消化管的各部分的吸收功能
口腔、咽、食管:無吸收養分的功能 胃:部分的水和酒精
小腸:絕大部分的營養物質 大腸:少量的水、無機鹽和部分的維生素
11、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剩都屬於營養失調,造成營養失調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飲食習慣和不合理的飲食結構。
12、青少年應多吃含蛋白質和鈣豐富的食物。
第九章 人體內的物質運輸
1、 加了抗凝劑(檸檬酸鈉)的血液會出現分層的現象。血液可分為血漿和血細胞。血漿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90%),血漿主要功能是運載血細胞,運送營養物質和廢物。血細胞可分為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
數量 功能 相關病症
紅細胞 男:5.0ⅹ1012個/L(血紅蛋白120-160g /L)
女:4.2ⅹ1012個/L(血紅蛋白110-150g/L) 運輸氧和
部分二氧化碳 過少:貧血病
白細胞 (4—10)ⅹ109個/L 吞噬病菌,防禦、保護作用 過多:炎症
血小板 (1—3)個ⅹ1011個/L 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過少:流血不止
2、 血紅蛋白是一種含鐵蛋白質,呈紅色,決定了血液的顏色,它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易與氧結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易與氧分離
3、 貧血是指紅細胞的數量少或血紅蛋白的含量少,前者的原因是營養不良,後者的原因是缺鐵,應多吃含鐵和蛋白質豐富的食物。
4、 動脈血:含氧量豐富,顏色鮮紅 。 動脈:將血液從心臟輸送到身體各部位的血管。
靜脈血:含氧量較少,顏色暗紅。 靜脈:將血液從身體各部位送回心臟的血管。
5、 血漿:加抗凝劑,血細胞在下,血漿在上,淡黃色半透明液體,含纖維蛋白原。
血清:不加抗凝劑,血液凝固後在血塊的周圍出現的黃色透明液體,不含纖維蛋白原。
6、 血液的功能:1)運輸氧和二氧化碳、運輸營養物質和廢物的作用
2)防禦保護作用3)體溫調節
7、 ABO型系統包括A型、B型、AB型、O型四種血型。 輸血的原則是:輸同型血
8、比較三種血管的管壁、彈性、血流速度、功能、分布及出血護理?
管壁 彈性 血流速度 功能 分布 出血狀態 止血方法
動脈 較厚 大 快 離心輸血 分布較深 噴射狀
(鮮紅色) 近心端止血
靜脈 較薄 小 慢 向心輸血 有的分布較淺,有的與動脈伴行 平靜緩流(暗紅色) 遠心端止血
毛細血管 最薄(只由一層細胞扁平細胞構成) 最小 最慢 進行物質交換 分布最廣,全身都有 慢慢滲出
(紅色) 消毒後包紮
9、毛細血管的五最:1)管壁最薄2)血流最慢3)分布最廣4)數量最多5)管腔最小
10、心臟可分為四個腔,四腔的關系是:同側心房心室相通,異側心房心室不相通。心臟由心肌構成,當心肌收縮時,血液送到全身,當心肌舒張時,血液回心臟,此時心臟處於休息狀態。
11、心臟四腔與連接的血管:見書38頁圖
左心室——主動脈 右心室——肺動脈 左心房——肺靜脈 右心房——上、下腔靜脈
12、比較房室瓣、動脈瓣、靜脈瓣的位置、開放方向、保證血流的方向?
位置 開放方向 保證血流的方向
房室瓣 心房與心室之間 向心室開 心房 → 心室
動脈瓣 心室與動脈之間 向動脈開 心室 → 動脈
靜脈瓣 在四肢靜脈內 向心臟方向開 靜脈 → 心房
心室收縮時,房室瓣關閉,動脈瓣開放;心室舒張時,動脈瓣關閉,房室瓣開放。動脈中沒有任何瓣膜。
13、每分輸出量=每搏輸出量χ心率
每分輸出量也叫心輸出量,它是衡量心臟工作能量的一項指標。運動員主要通過提高每搏輸出量來提高心輸出量。
心動周期=60秒(一分鍾)÷心率 心臟每收縮和舒張一次為一個心動周期。
14在一個心動周期中,舒張期比收縮期長的好處在於:
1) 有利於血液流回心臟 2)使心肌有充分的時間休息
15、血液循環包括體循環和肺循環兩條途徑。
組織細胞
氧、營養物質 二氧化碳等廢物
左心室 主動脈 全身動脈 毛細血管網 各級靜脈 上、下腔靜脈 右心房

左心房 肺靜脈 肺部毛細血管網 肺動脈 右心室
氧 二氧化碳
肺 泡
小結:1)各循環都是從心室開始的,終止於心房
2) 體循環流出的是動脈血,流回的是靜脈血;肺循環流出的是靜脈血,流回的是動脈血
3)兩個循環同時進行,最後在心臟匯合,形成一條完整的循環途徑。
4) 在全身組織細胞毛細血管處:血液由動脈血變成靜脈血
在肺部毛細血管處:血液由靜脈血變成動脈血
5)心臟左側流動脈血,右側流靜脈血
16、血壓:血液在血管內向前流動時,對血管壁產生的側壓力。
我們通常所說的血壓是體循環的動脈血壓。它的表示方式:收縮壓/舒張壓可用血壓計在上臂肱動脈處測得。其數值通常用千帕(千帕斯卡)來表示。
心臟收縮時,動脈血壓所達到的最高數值,叫收縮壓。心臟舒張時,動脈血壓所達到的最低數值,叫舒張壓。健康成年人收縮壓正常值是:12~18.7千帕,舒張壓為8~12千帕。
17、血液循環系統由心臟和血管組成。手上的「青筋」指的是靜脈。
18、成年人的血量約為體重的7%-8%,失血達1200ML以上會有生命危險。一次失血不超過400ML不會影響健康。提倡無償獻血。一次獻血200---300ML。
19、脈搏是指動脈的搏動,次數與心率相同,但意義不同,它測量的部位在橈動脈。
第十章 人體的能量供應
1、 食物的熱價是指每克食物在體外充分燃燒時釋放的能量,單位是KJ/g 。食物中各成分貯存的能量的大小: 脂肪38KJ/g, 蛋白質23 KJ/g, 糖類17KJ/g。
2、 人體呼出氣體與吸入的氣體(空氣)比較:氧氣含量減少了,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
3、 呼吸作用:生物體細胞內葡萄糖等有機物氧化分解並釋放能量的過程。它的意義在於:為生命活動提供動力。
4、 呼吸系統包括呼吸道、肺兩部分。其中呼吸道又可包括鼻、咽、喉、氣管、支氣管等器官。呼吸道的作用是:1)氣體進出肺的通道2)能溫暖、濕潤、清潔吸入的氣體。
肺的作用是:氣體交換的場所。 痰的形成部位是在氣管和支氣管。
5、肺位於胸腔內,左右各一個,由細支氣管的樹狀分支和肺泡組成。是主要的呼吸器官。它具有的特點:①肺泡數量多,總面積大 ②肺泡外麵包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和彈性纖維 ③肺泡壁和毛細血管 壁薄,僅由單層細胞構成等,所以很適合進行氣體交換。
6、消化和呼吸的共同器官是咽。咽是食物和空氣進入體內的共同通道。呼吸時會使軟骨像抬起的蓋子,使空氣暢通無阻;吞咽時,又像蓋子一樣蓋住喉口,以免食物進入氣管,為此,我們吃飯時不能大聲說笑,否則會厭軟骨來不及蓋住喉入口,食物進入氣管,容易引起劇烈的咳嗽。
7、呼吸運動是胸廓的擴大和縮小的運動。
胸廓是由脊柱、肋骨、胸骨及肋間肌組成,底部由膈封閉
8、肋間外肌收縮 →肋骨上提並外展,胸骨上移 →胸廓的橫徑加大
膈肌收縮 隔頂下降 胸廓的縱徑加長 →胸廓容積擴大→肺容積擴張→新鮮空氣由呼吸道進入肺,即吸氣
肋間外肌和膈肌舒張→胸廓容積縮小→肺容積縮小→肺泡內部分氣體排出提外,即呼氣
因此,是胸廓的變化才引起吸氣和呼氣。通過呼吸運動實現了肺的通氣。
9、人體的氣體交換過程主要包括肺通氣、肺的換氣和組織氣體交換。它們的區別如下:
概念 實現方式 表示方式 結果
肺的通氣 外界與肺泡之間進行氣體交換的過程 呼吸運動 呼氣與吸氣
肺的換氣 肺泡與血液之間進行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 氣體擴散 氧氣
肺泡 血液
二氧化碳 靜脈血變動脈血
組織氣體交換 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進行的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 氣體擴散 氧氣
血液 組織細胞
二氧化碳 動脈血變靜脈血
10、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人體血液中的氧氣與血紅蛋白結合,以氧合血紅蛋白形式在血液中運輸,大部分的二氧化碳在血漿中運輸。
第十一章 人體代謝廢物的排出
1、 排泄是人體將代謝廢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以及多餘的水和無機鹽排出體外的過程
2、 人體的代謝廢物包括:尿素、二氧化碳、水、無機鹽。糞便不是代謝廢物
3、 人體排泄的途徑:
1)排汗(皮膚):一部分的水和少量的無機鹽、尿素
2)呼氣(呼吸系統):二氧化碳、少量的水
3)排尿(泌尿系統):絕大部分的水、無機鹽和尿素(最主要的排泄途徑)
4、排泄的意義:1)將代謝廢物排出體外2)調節體內水與無機鹽的含量平衡3)維持細胞生活環境的穩定。排糞便是排食物殘渣,不算是排泄。
5、泌尿系統的組成:①腎臟:有形成尿液的功能 ②輸尿管:輸送尿液 ③膀胱:暫時儲存尿液的功能 ④尿道:排出尿液的功能
其中,最主要的器官是腎臟,構成腎臟的基本單位是腎單位,每個腎臟由100多萬個腎單位構成。腎臟可分為:皮質、髓質和腎盂。腎單位包括腎小體和腎小管。腎小體由腎小球和腎小囊組成,主要分布在皮質;腎小球主要分布在髓質。書61、62頁圖
6、尿的形成
1) 腎小球濾過作用:血液流經腎小球時,除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外,血漿中的一部分水、無機鹽、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質由腎小球濾過到腎小囊中形成原尿。
2) 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流經腎小球時,原尿中的有用物質如大部分的水、部分無機鹽和全部的葡萄糖等被腎小管重新吸收進入血液中,剩下的物質形成尿液。
7、原尿是通過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在腎小囊中形成的
尿液是通過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後形成的
8、血液流經腎臟需經過2次毛細血管,分別是在腎小球和腎小管周圍,在前者,血液的氧含量沒有發生變化,在後者氧含量發生了變化:由動脈血變成靜脈血。
9、腎小球是毛細血管球,它兩端連接的都是動脈。出球小動脈兩端都是毛細血管網。
10、血漿、原尿和尿液成分上的區別:
只有血漿中有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原尿中沒有大分子物質但有葡萄糖;尿液中沒有葡萄糖。
11、尿液排出的途徑: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體外
12、尿液異常與其相對應可能發生病變的腎的結構:
尿液中出現紅細胞、蛋白質→腎小球 尿液中出現葡萄糖→腎小管 尿量多→腎小管
13、尿液的形成是連續的,排出是間歇的。
14、皮膚包括表皮和真皮
位置 構成 厚度 結構及作用
表皮 外 上皮組織 較薄 無血管。角質層—保護 生發層—分裂產生新細胞
真皮 內 結締組織 較厚 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彈性和韌性
豐富的毛細血管—-運輸、調節體溫
神經末梢—-感受外界刺激
附屬結構:毛發、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等
15、一位同學在削鉛筆時不小心劃破了手指,流出了血,那至少傷到了皮膚的真皮。
16、排汗不僅起到排泄作用,還可以調節體溫。汗腺包括分泌部和導管兩部分。
第十二章 人體的自我調節
1、 人的自我調節方式主要有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兩大類型。其中神經調節具有主導作用。
2、 神經系統由腦、脊髓和它們發出的神經組成。
它可分為:中樞神經系統(腦、脊髓)和周圍神經系統(腦神經12對、脊神經31對)
3、 神經元是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由胞體(代謝中心)和突起組成
突起包括樹突和軸突。樹突:短,是樹狀分支;軸突:長,分支少
神經元的功能:具有接受刺激、產生沖動、傳導沖動的功能。
4、 反射是通過神經系統對刺激做出的規律性反應。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過程的結構是反射弧。
5、 反射弧的結構:包括①感應器:感受刺激,產生沖動 ②傳入神經元:傳導沖動到神經中樞 ③神經中樞:接受傳來的沖動產生新的神經沖動 ④傳出神經元:把新的神經沖動由神經中樞傳致效應器 ⑤效應器:接受沖動,引起相應的肌肉和腺體活動。
神經沖動在反射弧上傳導的方向:感應器→傳入神經元→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元→效應器
6、神經中樞:位於灰質內,由功能相同的神經元胞體匯聚形成
7、反射的類型:
非條件反射:是生來就已經建立的先天性反射。
條件反射:是在出生以後個體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後天性反射。
(條件反射比非條件反射高級,它是建立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上的)
兩者的比較如下表
比較項目 非條件反射 條件反射
形成過程 生來就有的 出生後在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神經中樞 大腦皮層以下 大腦皮層
刺激 非條件刺激 條件刺激,可由任何可以感受的無關刺激轉化而來
神經聯系 固定不變的 暫時的、可變的
適應范圍 小,只適應不變的環境 大,可適應多變的環境
能夠對語言和文字的刺激建立的條件反射是人類條件反射的最突出特徵。
8、大腦皮層是人體最高級的中樞,有軀體感覺、軀體運動、語言、視覺、聽覺等中樞,其中語言中樞是人類特有的,軀體運動和軀體感覺中樞是對側控制的。
9、眼球的結構 書81頁圖

10、視覺的形成:物體反射的光線→角膜→瞳孔→晶狀體→玻璃體→視網膜成像→視神經→大腦皮層的視覺中樞,形成視覺
我們能看清遠近不同的物體的原因:睫狀體舒縮,調節晶狀體的曲度,從而使遠近不同的物象都能清晰地成像在視網膜上,所以我們能看清遠近不同的物體。
11、近視是因為眼球前後徑過長或晶狀體曲度過大,使得物體在視網膜前方成像造成的,可用凹透鏡矯正
遠視是因為眼球前後徑過短或晶狀體曲度過小,使得物體在視網膜後方成像造成的,可用凸透鏡矯正。
12、聽覺的形成:外界聲波→外耳道→鼓膜(鼓膜產生振動)→聽小骨(錘、鑽、鐙)→耳蝸(耳蝸內感受器受到振動的刺激,產生沖動)→位聽視經→大腦皮層聽覺中樞,形成聽覺
13、視覺感受器:視網膜 聽覺感受器:耳蝸 頭部位置感受器:前庭和半規管
嗅覺感受器:嗅黏膜 味覺感受器:味蕾
14、四種味覺及其最敏感的部位——酸:舌的外側 甜:舌尖 咸:舌尖 苦:舌根
15、人體觸覺最敏感的部位:唇、舌尖、鼻尖。
另外,肢體的腹側面比相對應的背側面觸覺要敏感。
16、冷感受器——感受冷刺激的感受器。溫感受器——感受溫刺激的感受器。
17、 耳的結構:
外耳 耳廓:收集聲波
外耳道:傳送聲波
鼓膜:產生振動
中耳 鼓室:咽鼓管與咽部相通
聽小骨:由錘骨,鑽骨和鐙骨組成聽骨鏈
耳蝸:含聽覺感受器
內耳 前庭:含頭部位置變動的感受器
半規管:含頭部位置變動的感受器
18、如果感受器持續受到某種刺激,其產生沖動的能力會隨刺激持續時間的延長而減弱,這叫感受器的適應。
19:外分泌腺與內分泌腺的區別腺體類別 導管 分泌物去向 舉例
外分泌腺 有導管 進入體內管腔或排出體外 唾液腺、肝臟、腸腺、胃腺、皮脂腺等
內分泌腺 無導管 進入腺體內的毛細血管 垂體、甲狀腺、腎上腺、胰島、性腺等
19、激素:在人體內,由內分泌腺所分泌的具有重要調節作用的物質。
它們在血液中量雖少但作用非常顯著,特別是對於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和生殖的調節是不可缺少的。
激素名稱 產生部位 主要功能 異常症
生長激素 垂體 促進生長 幼年:不足→侏儒症;過多→巨人症;
成年:過多→肢端肥大症
性激素 性腺 促進生殖器官的生長發育,
激發並維持第二性徵
甲狀腺激素 甲狀腺 促進新陳代謝,促進生長發育,提高神經系統興奮性 幼年:不足→呆小症(智力低下)
成年:不足→甲狀腺功能低下
分泌過多→甲狀腺功能亢進(簡稱「甲亢」)
缺碘導致合成過少:地方性甲狀腺腫(大脖子病)
胰島素 胰島 降低血糖濃度 分泌過少——糖尿病
20、侏儒症與呆小症異同:
相同點:患者都是從幼年患病且身材都矮小
不同點:「侏儒症」是由於患者在幼年時生長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生長緩慢,患者身材矮小但智力一般正常。「呆小症」是由於甲狀腺功能不足,甲狀激素分泌過少,造成生長發育遲緩,患者不僅身材矮,生殖器官不發育且智力低下。
21、孕婦在懷孕時缺碘,生出來的嬰兒會患呆小症。
22、預防地方性甲狀腺腫的措施:1)食鹽加碘 2)常吃含碘豐富的海帶等海產品
第13章 傳染病及人體免疫
1、病原體——能引起人或動物患病的生物,如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
2、傳染病——由病原體引起的,能在人與人間或人與動物間傳播的疾病
3、特點——傳染性和流傳性
4、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節
1)、傳染源——能夠散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可是患者也可是攜帶者
2)、傳播途徑——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健康人所經過的途徑,可為空氣傳播、飲食傳播生物媒介傳播等。
3)、易感人群:對某種傳染病缺少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該病的人群四、傳染病的預防措施:如果控制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中,缺少了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傳染病就不能流行了,所以預防措施如下:
1)控制傳染源:當人體發病初期表現出來的傳染病症狀的時候,傳染性最強。對傳染病人要盡可能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治療、早隔離,對患傳染病的動物也應及時處理
2)切斷傳播途徑:主要是講究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消滅各種傳播疾病的媒介生物,如蚊、蠅、蚤等,進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
3)保護易感人群:不要讓易感人群與傳染源接觸;讓易感人群預防接種;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可以提高他們的抗病能力。
5、從傳染病流行的三個環節來看,流行性感冒流行時,流感患者是傳染源,含有流感病毒的飛沫是傳播途徑周圍對該病缺乏抵抗力的人則是易感人群。
6、 第一道防線——皮膚和黏膜的屏障作用
第二道防線——白細胞的吞噬作用和溶菌酶的殺菌作用
第三道防線—— 組成:免疫器官(脾、淋巴結)、免疫細胞(淋巴細胞)功能:產生抗體,消除病原體(抗原)
一定的抗體能與一定的抗原結合,使抗原清除或病原體失去致病性。抗原被清除後,身體仍保持產生相應抗體的能力,當同樣的抗原再次侵入人體時,身體就會產生大量的抗體。所以患過水痘、天花的人就不會再患了。
免疫種類 形成 功能
非特異性免疫
遺傳而來,人人生來就有 對一切病原體都起作用
特異性免疫
只有在出生以後,與該病原體經過斗爭的人才有,不能遺傳 對某一中特定病原體起作用
7、免疫的功能:
1) 排除和消滅侵入人體的病原微生物,維護人體健康。
2) 及時清除體內衰老的、死亡的或損傷的細胞。
3) 隨時識別和清除體內產生的異常細胞。
8、抗原——引起人體產生抗體的物質。
抗體——身體免疫系統受抗原刺激後產生的一類蛋白質,能與相應的抗原發特異性結合,主要存在於血清中。
9、計劃免疫——在易感人群中有計劃地進行預防接種。92年前要求12歲以下兒童接受「四苗」,92年後增加一苗。
10、「五苗」:卡介苗——結核病;百白破——百日咳、白喉、破傷風;脊髓灰質炎疫苗——小兒麻痹症;麻疹疫苗——麻疹。

7. 初一上冊地理筆記(人教版)哪位學霸發一下,感激不盡!

有兩種可能點c在AB的延長線上AC=AB+Bc=3+1=4 點C在AB上AC=ab_Bc=3-1=2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