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地理第二章第三節河流ppt
Ⅰ 甘肅教育出版社名師點撥湘教版八年級上冊地理配套練習答案求第二章第三節中國的河流第二課時!
你在哪裡上
Ⅱ 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地理第三章第三節河流與湖泊的復習提綱
●列表對比長江、黃河
項目 長江 黃河
發源地 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 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
源頭 沱沱河 約古宗列渠
流經省區 青、川 、藏、滇、渝、鄂、湘、贛、皖、蘇、滬 青、川、甘、寧、內蒙古晉、陝、豫、魯
流經主要地形區 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 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
主要支流 嘉陵江、漢江、贛江等 洮河、湟水、渭河等
流域范圍 位於秦嶺與南嶺之間 位於陰山與秦嶺之間
開發 水能(上游)、航運 水能(上游)
治理 興建中上游防護林 (略,見下表)
●黃河各河段產生災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
河 段 上 游 中 游 下 游
產生的主要災害 草地退化、荒漠化嚴重 水土流失 地上河
產生災害的原因 氣候趨於乾旱 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支流較多。黃土高原的土層舒松,植被破壞嚴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與雨水一起匯入黃河。 黃河進入下游平原,河道變寬,坡度變緩。河水流速減慢,攜帶的泥沙沉積下來,使河床逐漸抬高。
治 理 植樹種草 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加固黃河大堤
1、長江上游水土流失嚴重;長江中下游是洪澇災害最集中、最頻繁綿地區;長江沿岸環境污染日益嚴重。
2、防治措施:①加強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主要是保護好現有森林,積極封山育林與退耕還林,坡度在25°的嚴禁開荒,25°以下的改修梯田,營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地和人工草地。開展小流域和山區綜合治理,調整農業結構;改良土壤、推廣免耕法等農業技術措施,防治水土流失;②結合三峽等水利樞紐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等項目建設,對長江河道及平原湖區進行綜合治理。對年久失修、功能不高的水庫、堤壩進行加固,提高防洪標准。抓好清淤疏浚、恢復河道防洪能力。嚴禁圍墾湖泊、侵佔江河、灘地、封堵江河湖泊水道、亂采江河砂石的行為。③加強工業污染防治,做好環境整治工作,對現有污染源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限期治理,按期在標。
Ⅲ 八年級上冊地理——第三節《河流與湖泊》(第2課時)。
1,上游:基本情況黃河在蘭州以上流經青藏高原和高山峽谷,人煙稀少,防洪任務不大。自蘭州至河口鎮,河長1 352 km,流經甘肅、寧夏、內蒙古的28個縣(旗、市),是上遊河段的防洪重點段。沿河有蘭州、包頭兩大城市,寧夏、內蒙古自治區的商品糧基地以及包蘭鐵路等。確保這一河段黃河防洪安。2,中游:主要是地表植被被亂砍亂伐,造成土壤難以保持水分,土地沙化,是沙塵暴的來源,同時由於缺少水分,農作物也難以很好的生長。3,下游:(1)當前黃河水資源管理和調度中立足全流域、上中下游統籌不夠,水資源管理中的地區分割管理和部門分割管理依然存在,全流域的統一管理和調度仍有不少困難。多年來,由於繁重的下游防洪負擔,黃委會把管理的重點始終放在下游,從全河水資源統一管理、進行水量有效分配和調度的水行政管理很不夠。取水許可制度才剛剛開始,還難以實施有效的管理。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的職責還沒有劃清,流域管理缺乏強有力的約束機制和管理手段,對各省區用水還難以控制和協調。
(2)沒有制定出具體的黃河水量分配和調度方案。1987年國務院辦公廳批準的黃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對宏觀控制各省區用水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此方案是多年平均情況的宏觀分配指標,沒有制定出不同來水情況特別是枯水年份水量分配方案和控制意見。黃河水量調度要通過已建工程特別是具有調節能力的大型水庫調度來實現,龍羊峽水庫是全河唯一的多年調節水庫,現已進入正常運用階段,其巨大的調節作用必然使原有的徑流過程發生較大的變化,並對黃河防凌和河道泥沙淤積產生不利的影響,而原定的一系列反調節工程又沒能按規劃順序及時修建,如己建工程仍按原設計運用原則進行調度,將會對全河帶來不利的影響,但目前還沒有制定出適應新情況的水庫調度方案,特別是考慮全河的調度方案。三門峽水庫目前的運用原則是1969年四省會議所定,經過二十多年時間,上游工程建設情況和下游用水情況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調度運用方式雖做過一些調整,但下游斷流時間和庫區淤積日趨嚴重,還應制定適應上下游情況的水庫調度方案。由於沒有合理的黃河水量調度方案,目前還存在防凌與發電、灌溉與發電、上下游用水、汛期水庫蓄水與河道泥沙沖淤等諸多矛盾難以協調。
(3)黃河幹流特別是中下游調節能力嚴重不足,造成斷流與棄水並存。目前黃河幹流已建的8座水利水電樞紐僅龍羊峽、劉家峽、三門峽3座水庫有調節能力,3座水庫中只有三門峽水庫在中下游,其調節庫容較小,且因蓄水位限制,春灌蓄水庫容僅14億m3,還要在6月底之前泄空迎汛,難以滿足下游山東、河南兩省用水要求,就是在調節能力較大的上遊河段,由於灌溉面積擴大等原因,用水相應增加,在用水高峰季節和枯水年份寧蒙兩區用水要求也很難得到滿足,要兼顧中下游的要求就更為困難。因此,造成下游斷流與棄水並存的矛盾。據統計,1972~1995年下游利津斷面斷流共548天(日平均流量為零的天數),年平均斷流23天,1995年斷流達122天,斷流上延到河南省的夾河灘斷面,長達662km,為歷史上所罕見。而同期利津站年徑流量為278億m3,非汛期多年平均實測徑流量仍達100億m3,用水高峰季節期的3~6月利津實測水量仍達37億m3之多。
(4)徑流預報水平還難以指導實時水量調度。目前黃河上開展的降雨、徑流預報及凌汛預報基本上是從除害保安全的角度出發,而從興利方面要求的預報開展不夠,用水預測還沒有開展。黃河流程長,從上游劉家峽水庫到三門峽水庫流達時間超過一個月,限於預報技術水平,目前的徑流預報的精度和預見期還不能滿足全河水量統一調度的要求。
(5)由於黃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壞,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與雨水一起,匯入黃河,使黃河成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黃土高原,黃河流人下游平原地區,由於河道變寬,坡度變緩,流速慢了下來,大量的泥沙沉積於河底,使河床逐漸抬高,成為「地上河」。由於黃河下游為「地上河」,河床高出地面,地面流水不能匯入河道,所以支流少,流域面積狹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