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地理直射點
① 高一地理 太陽直射點地理坐標求法
求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沒有那麼復雜。
你只需知道哪裡的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回大(利用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公答式:H=90-|所在緯度-太陽直射緯度|,但是這種題目一般都會出二分、二至日的時刻,即3月21日,9月23日直射赤道,6月22日直射北回歸線,12月22日直射南回歸線。
另外就是經度,只需知道哪裡處於12點(利用時時間計算的相關知識推出此時哪條經線的地方時為12時),這條經線就是太陽直射點的經度。
② 高中地理必修一經緯度的計算 太陽直射點的位置
經度計算:兩緯度度之差X101。緯度計算:兩經度之差X90。太陽直射點春分和秋分直射赤道,夏至直射北回歸線,東至直射南回歸線,其他氣節依次向南北移動。
③ 高一必修一地理填空只做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黃赤交角 26度26分
第二題,不變的,直射點
第三題 23度26分北緯,南緯23度26分,3月21日,9月23日
第四題 回歸運動,365天5時48分46秒,回歸年
④ 高一地理。太陽直射點的坐標怎麼求
你好,一般是根據已經某地的經度和地方時求太陽直射點的經度,注意太陽直射點地方時是12點。
太陽直射點緯度一般是從圖上看出來的,這個不太好說,方法也很多。
不如你做到的題目拿來講一下。
⑤ 高中地理必修一經緯度的計算 太陽直射點的位置
太陽直射點是太陽直射的那個點,太陽直射點是在南北緯23'26之間來回移動的,太陽直射點緯度需要正午太陽高度。它就=90』-(當地緯度-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但是當地與直射點如果在同一半球就相減,反之則加。
⑥ 高1地理太陽直射點
A點
位於
地球公轉
的
遠日點
,對應時間7月初,公轉速度最慢;
此時直射點已開始從23°26『N向南做回歸運動,但仍在北半球。
所以答案C是正確選項
⑦ 高一地理晨昏線圖如何判斷太陽直射點地理坐標
第一幅圖
首先可以看出,地球是順時針方向旋轉的,所以這個圖是南半球。專
在圖中,南極圈及其以內屬是白天,即南極圈及其以內出現白晝,為冬至。
冬至日太陽直射23.5°S。由於圖中沒有給出經度,所以直射點經度無法判斷。
右上角圖
首先可以看出,晨昏線與經線圈是重合的,所以可知此時是春分或者秋分。
春分秋分,太陽直射赤道。由於經度未給出,直射點經度也無法判斷。
左下角圖
在圖中,北極圈及其以北為白晝,故為夏至。
夏至日,太陽直射23.5°N
右下角圖
此圖與左下角圖相反,北極圈及其以內為黑夜,故此時為冬至。與第一幅圖的情況相同,只不過截圖的范圍和角度不同。
⑧ 急急急!太陽直射點是不是最靠太陽的那一條經線上的所有點地理必修一
不是,太陽直射點是一點啊,就是太陽垂直照射的點。
⑨ 地理必修一知識點整理
精細縮小版:必修一
天體:星雲,恆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其中星雲和恆星是基本天體。
八大行星,類地行星,巨行星,遠日行星
太陽活動:黑子在光球層,耀斑在色球層。太陽活動周期11年。
地球公轉和自轉:自轉公轉都自西向東,黃赤交角23°26′,公轉遠日點7月,近日點1月。
四季更替:3.21春分 6.22夏至 9.23秋分 12.22 冬至
取決於太陽高度角直射的位置
地轉偏向力:使物體運動發生偏轉,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
正午太陽高度角:直射時太陽高度角最大,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中運動。
地球:地殼,地幔,地核.包含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氣圈.其中有莫霍面,古登堡面
天氣系統:冷氣團,暖氣團。冷鋒,暖峰,准靜止鋒,氣旋,反氣旋。
冷氣團強時是冷鋒,峰後雨,圖標是三角形,冷鋒引起冬寒潮,冬沙塵暴,夏季暴雨。
過境前晴,氣溫高。過境時下雨陰天大風降溫。過境後晴,降溫
暖氣團強時是暖風,峰前雨,圖標是平滑弧形
過境前晴,氣溫低。過境時連續降水,霧。過境後晴,升溫。
冷暖氣團勢力相當為准靜止鋒,長江地區梅雨天氣
氣旋:四周高中間低,由四周向中心流入,空氣上升,北半球氣旋氣流逆時針旋轉,會造成雨天,例如台風,龍卷風
反氣旋:四周低中間高,由中心向四周流出,空氣下沉,北半球反氣旋氣流順時針旋轉,會造成晴天,例如伏旱,秋高氣爽。
大氣圈:對流層,平流層,高層大氣
最下層是對流層,高度每高100米,氣溫下降0.6℃,因為地面時對流層大氣的直接熱源。產生對流運動,與人類活動關系密切,天氣現象復雜多變。
平流層位於對流層上,高度越高氣溫越高,產生水平運動。
高層大氣 中有電離層能反射無線電波
水圈:湖泊,河流,冰川,地下水,沼澤水
地球3%的水是淡水
生物圈包含大氣圈下層,整個水圈和岩石圈上層,是非常活躍特殊的圈層
水循環
(1) 陸地內循環,內流區蒸發降水,外流區地表徑流和植物蒸騰,蒸發降水。
(2) 海上內循環,海洋蒸發降水。
(3) 海陸間循環,水氣輸送,降水,地下徑流,補給海洋。
岩石圈物質循環
外力作用形成沉積岩,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岩,冷卻凝固形成岩漿岩,重熔再生形成岩漿
大氣受熱過程
太陽輻射經過大氣吸收和反射(空氣散射),地面吸收,地面反射。地面輻射後大氣逆輻射。
地面是大氣的主要的直接熱源。
多雲天氣中大氣逆輻射強,對地面起到保溫作用
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
氣壓梯度力:高壓氣流地區流向低壓氣流地區的力
三圈環流:分別是低緯,中緯,高緯三大環流。由於地表熱量分布不均及地轉偏向力影響。
由於三圈環流產生七個氣壓帶六個風帶
極地東風帶
副極地低氣壓帶
中緯西風帶
副熱帶高氣壓帶
東北信風帶
赤道低氣壓帶
東南信風帶
副熱帶高氣壓帶
中緯西風帶
副極地低氣壓帶
極地東風帶
海陸熱力差異
一月時青藏高原地區為高壓,七月時太平洋中部為高壓
海陸熱力差異是形成季風的主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
寒帶氣候
亞寒帶氣候
熱帶海洋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地中海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沙漠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草原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
60°
40°
30°
10°
0°
洋流:暖流,寒流
自然環境組成要素:氣候,土壤,水文,地貌,生物,各要素間相互作用
緯度地帶性:各自然帶延緯度變化有規律的變化叫緯度地帶性
經度地帶性:各自然帶沿經度變化有規律的變化較經度地帶性
垂直地帶性:隨著高度增加,自然帶植被水熱狀況發生變化叫垂直地帶性
⑩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是地球最外層平均厚度約千米的帶有彈性的堅硬岩石。由地殼和上地幔頂部組成。岩石圈下面是軟流圈。岩石圈可分為6大板塊: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 。還有一些較小板塊鑲嵌其間。板塊邊界有4種類型:海嶺洋脊板塊發散帶、島孤海溝板塊消減帶、轉換斷層帶和大陸碰撞帶。(見地球內部構造)。岩石圈的厚度因地而異。一般而言,大陸地殼的岩石圈厚度大於海洋地殼的岩石圈厚度,但是其具體深度存在爭議。
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也是岩石圈物質的循環過程,它們存在的基礎是岩石圈三大類岩石——岩漿岩、變質岩和沉積岩的變質轉化。
在地球內部壓力作用下,岩漿沿著岩石圈的薄弱地帶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噴出地表,冷卻凝固形成岩漿岩。裸露地表的岩漿岩在風吹、雨打、日曬以及生物作用下,組件崩解成為礫石、沙子和泥土。這些碎屑被風、流水等搬運後沉積下來,經過固結成岩作用,形成沉積岩。同時,這些已經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發生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岩[1]。岩石在岩石圈深處或岩石圈以下發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為新的岩漿。岩漿在一定的條件下再次侵入或噴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漿岩,並與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如此,周而復始,使岩石圈的物質處於不斷的循環轉化之中。
我們今天看到的山系和盆地,以及流水、冰川、風成地貌等,是岩石圈物質循環在地表留下的痕跡。
另外對於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態外,是無法直接觀測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殼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頂部組成,從固體地球表面向下穿過地震波在近33公里處所顯示的第一個不連續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軟流圈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約為100公里。由於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態與現代地球物理學、地球動力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岩石圈是現代地球科學中研究得最多、最詳細、最徹底的固體地球部分。由於洋底占據了地球表面總面積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約占海底總面積的45%,其平均水深為4000~5000米,大量發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圍延伸著廣闊的海底丘陵。因此,整個固體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態可認為是由大洋盆地與大陸台地組成,對它們的研究,構成了與岩石圈構造和地球動力學有直接聯系的"全球構造學"理論。
2不包括,軟流圈位於上地幔上部岩石圈(Lithosohere)之下。軟流圈呈低震波速度,而其震波吸收率較高,而可能部分呈熔融狀態。此層圈可能有對流(Convection)現象,因此稱之為軟流圈。此層圈具有活動性(Mobility),因此亦可以為活動圈或活動帶(ZoneofMobility)。此圈內可能有岩漿。此圈為地殼均衡(Isostasy)之調整帶。軟流圈相當於上部地幔(UpperMantle)。
3 是
4
確定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
1.先計算緯度:緯度只與日期有關
3月21直射北回歸線 6月22直射赤道 9月23直射南回歸線 12月24直射赤道
2.計算經度:經度只與時間點有關
比如北京(東八區)時間 正午(12點)太陽一定直射東八區
2計算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
只需知道哪裡的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利用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公式:H=90-|所在緯度-太陽直射緯度|,但是這種題目一般都會出二分、二至日的時刻,即3月21日,9月23日直射赤道,6月22日直射北回歸線,12月22日直射南回歸線。
另外就是經度,只需知道哪裡處於12點(利用時時間計算的相關知識推出此時哪條經線的地方時為12時),這條經線就是太陽直射點的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