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論文
① 高一地理論文800字
這類論文建議你自抄己襲去搜索資料自己寫,這是一個學習的機會,一個了解一個地方或者多個地方地理知識(風土人情,交通,環境,地理位置等等)的機會。你自己寫出來的東西,最後拿到一個肯定自己努力的成績,那樣的心情遠比在這里拿別人寫的交上去再拿到分數要好的多。好好學你會愛上地理的。
② 急!!! 高一地理論文 1000字到1500左右
你可以現在網路上找一些相關的資料看看
③ 高一地理論文(1000-2000字)
季風與大氣環流系統 人類有氣象儀器記錄的歷史太短,不足以捕捉 氣候系統全部的變率,更難以用來預測未來數十年 到數百年的氣候變化.重建過去氣候變化的歷史、理 解其機制和過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上述不足. 在氣候系統中,由於季風的演化與變率對人類經濟、 文化和生活節奏的許多方面均有重要影響,其研究 工作對社會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加.亞洲季風受歐亞 大陸和印度洋-太平洋之間海陸熱力差異及青藏高原 的強烈影響,是氣候系統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從氣候學上講,季風區是大氣對流活動最強烈的地 區,與熱帶輻合帶密切相關,對全球大氣的熱量和水 汽傳遞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 .通過地質記錄來揭示 季風在地質歷史時期的變化過程和機制,對更好地 理解季風的變化規律、預測其未來趨勢至關重要. 正是由於這樣一種背景,本期汪品先 [2] 的長篇文 章會備受歡迎.該文似乎是首次從全球視野、從如此 漫長的地質歷史的角度來回顧季風問題,是一篇權 威的綜述.汪品先 [2] 的主要論點是根本性的,因而是 重要的.第一,他強調低緯過程在氣候系統變化中所 起到的極為重要的作用.第二,他把季風看作是一個 全球性現象,是熱帶驅動對全球氣候發揮作用的途 徑.我完全同意這些論證,並與汪品先一樣,認為氣 候學和古氣候學界長期以來一直把季風當作區域現 象,而沒有做出足夠的努力來理解其行為的整體聯 系.這個問題當然也相當復雜,因而我亦想就此發表 一些看法. 讀者可在網頁 http://en.wikipedia.org/wiki/Mon- soon上看到一個對季風、原因、歷史和位置的簡短 介紹.「季風」一詞來源於阿拉伯語mausem,意思為季 節.這就是為什麼季風的原始定義只包含盛行風系 統隨季節變化的含義.毫無疑問,最顯著的季節性大 氣環流變化發生在南亞和東亞.正是因為與季風相 聯系的降水的影響擴展了這個定義,把世界其他一 些地區也當作季風區.後來,季風的定義逐步被擴展 到包括幾乎所有出現在地球熱帶和亞熱帶的、具有季 節周期的氣候現象.這顯然說明了汪品先 [2] 把季風看 作是一個全球性的熱帶系統的合理性. 當然,由於熱帶氣候是全球氣候系統的一部分, 強調熱帶驅動並不意味著將熱帶氣候從世界其他地 區孤立出來.氣候系統(在季節和地質尺度上)對太陽 能量的響應涉及到所有的緯度和季節,且依賴於氣 候系統本身內部的反饋機制.其中,水汽反饋作用在 熱帶地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且太陽到達地球的 能量約有一半被熱帶地區吸收.這就是不可忽視熱 帶驅動的原因.當然,也不能忽視被冰雪覆蓋的高緯 地區,尤其是北半球;那裡的反照率與溫度之間的反 饋亦很明顯,季節變化的幅度亦相當大.在涉及到重 要季節性變化的問題,如大氣環流時尤其如此.這種 復雜性的一個例子是高緯冰蓋和中國東部降雨之間 的可能聯系,有時顯得出人意料 [3] .高緯地區地表反 照率影響太陽凈輻射能的緯度梯度大小與季節特徵, 它同地球自轉一起,驅動著三胞平均徑向環流 [1] .因 此,哈德萊環流(Hadley cells)的強度和位置趨向於隨 季節波動,且最強的波動出現在冬半球.由哈德萊環 流內來自南北半球的地表氣流匯聚形成的熱帶輻合 帶(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簡稱為ITCZ)強對 流區亦是如此.熱帶輻合帶根據太陽黃道的位置而 南北移動,尤其在冬至、夏至時與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北部的季風有密切關系.由上可見,熱帶輻合帶不僅 與熱帶驅動有關,而且也與高緯相關.熱帶輻合帶的移動與位於亞洲大陸上的最大的季節氣壓變化也有 關系;冬季時在西伯利亞發育一個強高壓,而夏季時 在印度次大陸的北部發育一個低壓系統.這就意味 著,亞洲大陸與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氣壓(和溫度) 梯度亦不可忽視. 在古氣候天文學理論方面,汪品先 [2] 認為古氣候 記錄中的天文信號非常有助於理解季風歷史行為的 物理驅動機制.我完全同意他的這個觀點.這其中的 首要任務是在地質記錄中檢索天文頻率.Berger [4] 最 早計算了這些天文頻率,並給出了它們的清單;在 2005年又給出了更詳細的關於100 ka周期的來源 [5] ; 2006年論證了歲差諧波信號在赤道日照量中的存 在 [6] .研究的第二步就是分析日照量驅動與氣候系統 響應之間的關系.其中,對日照量參數的選擇需要格 外謹慎.Berger和Pestiaux [7] 曾展示,一個季節內接收 的太陽能總量只與地軸傾斜度有關,而季節的長度 只與歲差相關.因此,地軸傾斜度和歲差共同決定了 季節平均日照量和天日照量的特徵.這一點必須考 慮,因為不同的日照量參數在時間變化上具有非常 不同的表現特徵 [8] . 除了季風的全球視野外,汪品先 [2] 文章的亮點之 一是對久遠地質歷史時期季風的論述.第四紀前的 古氣候記錄,使氣候系統中長尺度軌道周期的研究 成為可能,也可以考察北極、甚至兩極無冰時期的季 風行為.盡管目前數據的局限性還不允許得出確定 的結論,但汪品先關於氣候系統中的長偏心率信號 是否與長尺度季風周期有關的想法值得重視. 要全面理解熱帶驅動和高緯驅動的相互作用, 科學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為了這個目標,我完全同 意汪品先關於對熱帶驅動在調節地球氣候系統中的 重要性給予更多關注的觀點.正是通過這種努力所 引發出的和諧與爭鳴的結合,使我們不斷前進.
④ 求 高一地理小論文 800以上
保定現在提倡 1年1變樣3年一大變 保定擁有良好的工業基礎。早在建國初期,在全國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中,保定就有8個。經過多年建設,現在銷售收入500萬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100多家,形成了以汽車製造為支柱產業、機電、紡織、食品、建築建材和信息產品製造等優勢產業。 近幾年, 「華北輕型汽車城」雛形凸顯。現有整車生產企業12家,零部件生產企業93家。2005年,全市汽車整車年生產能力達到40萬輛,以長城、中興、河北長安為代表的整車企業生產的皮卡、SUV、微卡汽車產銷21萬輛,整車出口3.1萬輛,同類車型全國出口量第一。汽車產業銷售收入150億元,實現利稅17.5億元。長城汽車是國內首家在香港H股上市的民營企業,年生產能力14萬輛,長城集團躋身全國500強;長城發動機、風帆蓄電池、立中輪轂、涿州凌雲等一批汽車零配件企業也占據了相當的市場份額。 中國樂凱膠片集團是我國影像信息記錄產業中規模最大、技術最強、產品品種最多、市場覆蓋面最廣、跨地區跨行業的現代化企業,彩色膠卷和彩色相紙等主導產品占國內市場的30%以上,居全國第一;天威集團是國內唯一一家承製百萬機組主變壓器的生產企業,其超高壓輸變電設備製造能力全國第一,在三峽工程輸變電設備招標中一舉中標;天威英利太陽能光伏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創新中國」榜上有名;依棉集團是集紡、織、服裝一體化的綜合性大型企業,研製生產的依翔牌航空服裝已被國航選中;巨力集團吊索具生產規模亞洲第一,世界第二;麗華集團是中國最大的禮帽生產企業,年出口量世界第一。此外,三利毛線、華夏粘膠帶等在國內外市場享有盛譽。[編輯本段]中國電谷 保定高新區是國內惟一的國家級新能源與能源設備產業基地。在光伏產業上,中國英利能源有限公司是全球僅有的4家之一、國內惟一具有完整產業鏈的多晶硅太陽能光伏產品生產企業;風電方面,中航惠騰公司是全國最大、國內惟一實現國產化葉片批量生產的企業,其風電葉片佔到了國內市場份額的47%;輸變電設備上,天威集團是國內最大並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完整產業鏈的輸變電製造基地,其變壓器產量已連續3年居世界第一;儲能設備產業上,以「好馬配好鞍,好車配風帆」著稱的風帆集團是目前中國鉛酸蓄電池行業中規模最大、技術實力最強、市場佔有率最高的核心骨幹企業,國內生產的中高檔轎車70%以上都裝配風帆蓄電池。 保定鐵路公路交通發達。市中心距北京僅130公里,到天津港也只有150公里。京石高鐵建成後,到北京只需30分鍾,保津城際建成後,到天津只要40分鍾。而生產成本明顯低於京津,是一塊投資窪地。 保定有全國電力行業的最高學府——華北電力大學,以及河北大學、河北農業大學等高校,大批知名專家學者及15萬名在校大學生雲集於此。 保定市長於群有充足的底氣宣稱,保定建設「中國電谷」是「天時、地利、人和」——「中國電谷」,舍我其誰! 力爭用3年的時間,在全市生產、生活各領域基本實現包括光伏應用系統推廣、建築領域照明、熱水供應取暖在內的太陽能綜合應用。 用5年的時間,啟動「中國電谷」一期建設,到2010年開發建設13平方公里,年銷售收入達500億元以上;2010至2015年進行二期工程,用10年左右時間,形成佔地25平方公里、產值1000億元以上的世界級新型電力能源產業基地。 保定市加快實施外向帶動戰略,加大開放力度,招商引資不斷發展。重點規劃建設的保定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等11個省級以上開發區,吸引了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前往投資興業,效益可觀;先後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項目合作和貿易往來關系,出日趨勢良好,成交額逐年增加
⑤ 高一地理論文 自然資源與人類生存與發展
大沙鼠在中國的地理分布 動物學報 2000/02
自然地理學的創新視角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0/04
植樹造林與21世紀我國鹽漬土開發利用的關系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GIS在土壤侵蝕模型中的應用及展望分析 發展水土保持科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中國水土保持學會第三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學術論文集 2006
湖北氟中毒流行的環境地理分析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0/01
基於地理信息系統的自然災害區劃的方法研究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0/03
地理信息系統在近岸海域環境管理中的應用 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 2000/02
生態環境監測及其在我國的發展 中國環境保護優秀論文精選 2006
「地理信息系統」課程教育的實踐與思考 測繪通報 2000/06
起伏地形下天文輻射分布式估算模型 全國優秀青年氣象科技工作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6
數字地球與3維地理信息系統研究 測繪學報 2000/03
礦山地理信息系統中巷道模型的研究 測繪學報 2000/04
⑥ 給我一篇高中地理必修一論文
自然災害,包括人造災害,都是人們最大的敵人。自然災害有許多,比如,地震、酸雨、溫室效應、台風等。人造災害有火災、水土流失等。遠在古代,人們沒有防範意識,都是求神拜佛保佑平安。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懂得用科學道理、實用的方法來保護自己,減少災害威脅到自己的生命。本文將告訴大家怎樣用科學的方法來防震減災,保護自己,保護家園。
關鍵詞防震、減災、自然災害、美好家園、防範意識、人造災害、據調查,全國有許多地方發生大地震,如1514年雲南大理大地震,1975年遼寧海城大地震,1605年海南瓊州大地震,1786年四川康定南地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如此多災害,損傷慘重,特別是唐山大地震,有20多萬人死亡和受傷。
其實,有些災害是可以預防的。地震發生前,會有些預兆。比如馬等牲畜會掙脫韁繩,並瘋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會湧出洞外;蜜蜂會驚飛、逃竄;狗會狂吠,還有一些家畜會出圈,到處竄跑;老鼠成群結隊搬家……這些預兆可以讓人們提前知道將發生地震,如果發現這些動物有這些反常現象,須先辨別真假,再向地震局報告,以防在先,及早撤離。地震發生了並不是就必死無疑,其實,還有很多自救的方法。例如:地震了,你被壓在廢墟的底下,這時候,你不要盲目亂動,要冷靜,先把手抽出來,慢慢地挪動廢墟,先保持呼吸順暢,再想辦法呼吸,喊人員來救你。如果發生地震時你在家裡,必須馬上鑽到堅硬、並且沒有倒塌的小房間中躲避,以免砸傷。還有,要貼著堅固的牆壁或在門口蹲著,在房子倒塌後,再求生,要避免被弄傷。如果在野外,一定要避開陡崖,防止掉下山。還有要預防山體滑坡,以免滑下去。如果在學校,一定要聽從老師的指揮,躲到課桌下,注意保護頭部,如果在上體育課,要避免高大的建築物,不要被砸傷。如果在電影院,要躲在觀看椅底下避震,要避開掛在天花板上的燈、空調的懸掛物,用東西保護頭部,聽從指揮人員指揮撤離現場。在商場發生了地震,要避開玻璃櫃,避開貨物、廣告牌、燈等物品。如果在公共汽車內,要躲在椅子底下或蹲下,要穩住重心,扶好扶手。其他自然災害不像地震一樣不可避免,有時是完全可以控制的。酸雨,被人們稱為「空中死神」,因為人們的工廠排放出的廢氣,(硫化物)飄到空中,一下雨,便和雨一起下來,就成了酸雨。酸雨會導致湖水變酸,魚蝦類死亡;森林漸漸衰老;農田變貧瘠;一旦滴到文物古跡,珍貴字畫上,馬上會被腐蝕爛……可見,酸雨對人們的危害有多大!溫室效應就是指大氣層中有氣體吸收紅外線,導致氣溫升高的一種效應。它的危害也不小,會導致很多人喪失生命,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子。溫室效應會使人得哮喘病等肺病,還會引發許多疾病,如腦炎、高燒。並會造成乾旱、洪水,糧食減少,許許多多地方財物損失重大。
還有許多自然災害,其中有許多是人類自己的「傑作」。所以,我們要有這方面的知識,不要自己害了自己。不止自然災害,還有人造災害。如火災、泥石流、水土流失等,都是人類自己砍伐樹木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所以,我倡議大家做好以下幾點:
1、 保護森林,種植樹木,保護水土。
2、 工廠不要排放太多廢氣,多用取之不盡的太陽能。
3、 要保護臭氧層,汽車不要排放廢氣。
4、 小心用火,不亂丟煙頭。
5、 要多學防震、防災方面的知識,有防範意識。
6、 節約用水,珍惜每一滴水。
如果先做好了這幾點,會減少災害的發生,或者一旦災難發生時會挽回不少人的生命。
保護我們的家園——地球,便是保護自己。讓我們行動起來,共同防止災害的發生,讓明天的地球更加光明,更加燦爛!
⑦ 高一地理環保論文
一、超越傳統工業科技
人類有別於其它動物的特徵之一,就是人類能創造和使用工具,還能用特殊的文字元號去解釋自然。就是說,人類比其它動物更具有一種科技能力。藉助這種能力,人類才能創造出大自然中本不存在的東西――人類文明。
科技在不斷演化,人類文明也在不斷演化。一萬年前,在人口資源的壓力下,人類由漁獵採集文明向傳統農耕文明轉型。傳統農耕文明經歷過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青銅時代,中國的商朝和西周王朝屬青銅時代。第二個階段是黑鐵時代,春秋戰國時期屬黑鐵時代。隨著鐵冶煉和鑄造技術的普及,傳統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因適應不了新生產力的要求而開始崩潰。直到秦王朝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一個「鐵農具+小農經濟+君主官僚制+儒道法意識形態」的中華文明得以成型。農耕文明一萬年以來雖有各種自然災害和戰爭,但人類總的來說是穩定和安全的,因為當時的科技主流順應了自然法則。傳統的農耕文明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能力是有限的,對大自然具有很強的依賴性,他們敬畏自然。中國四千年前的夏朝,規定春天不準砍伐樹木,夏天不準捕魚,不準捕殺幼獸和獲取鳥蛋;三千年前的周朝,根據氣候節令,嚴格規定了打獵、捕鳥、捕魚、砍伐樹木、燒荒的時間;二千年前的秦朝,禁止春天採集剛剛發芽的植物,禁止捕捉幼小的野獸,禁止毒殺魚鱉。中國歷朝歷代,皆有對環境保護的明確法規與禁令。中國歷代農民,都知道「取之於地用之於地」的道理,從土地上生產出來的桔桿,消費食物後的糞便,都作為農家肥再還到土地,保持了土地能量的循環使用,中國耕地經幾千年而不退化。農民砍伐山林薪柴,也是控制在有限的范圍內,使村莊周圍的燃料能永續利用。中國人口的膨脹也帶來了周期性戰爭,而周期性的戰爭又將人口壓縮回到自然資源的邊界之內。世上任何科技系統,都應該限定在一定的資源范圍內,支撐起特定的人口和文明形態。中國傳統農耕文明的科技,從來沒超出人力畜力和鐵制農具的范圍。人們自覺地根據耕地、山林草澤和水的資源總量,來安排自己的生產和生活。由於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自我調節的、可持續利用的生存智慧,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因此延綿至今。
西方近代以牛頓力學、紡紗機、蒸氣機為代表的科技革命,使人類脫離農耕文明,迅速奔向了傳統工業文明。與傳統農耕文明相比,傳統工業文明通過全新的科技手段開發了更多的礦產資源,集約化地利用了更多的土地和森林,帶來了人類財富和人口總量的膨脹,形成了一個以擴大物質消費為根本導向的社會。僅上世紀100年來所消耗的能源總量就遠遠超過人類幾千年消耗量的總和。傳統工業文明大量開發、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排污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無限擴散,終於將全球性的生態危機逼了出來。人類終於深切感受到地球資源和環境的有限。所謂的現代化進程,就是將自然資源轉化成可用財富的進程,所謂的現代化社會,就是人均資源消耗高、排污量大的社會。由於人口增加,由於物慾橫流,由於工商業的發展需要,人均資源消耗量直線上升。以水為例,公元前每人每天耗水12升,中世紀約20至40升,18世紀增加到60升,而現在,發達國家的人均每天耗水量達500-600升。據有關材料統計,工業化國家每創造100美元的收入,約需要300公斤的自然資源,人均每年需要45000-85000公斤自然資源。中國如果要達到工業化國家的人均消耗水平,比如13億中國人都將自行車換成汽車,那就不是2003年每天消耗546萬桶石油的水平,而要變成每天消耗8100萬桶,遠遠超過世界目前石油消耗總量,地球上有這么多資源供我們消耗嗎?我們有能力對因此而產生的大量污染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嗎?
近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是因為全面承襲了西方傳統工業的發展模式,更是因為中國對本土能源的過度消耗。從1990年到2001年10年間,中國石油消費量增長100%(從1.18億噸到2.35億噸),天然氣增長92%(從114億立方米到277億立方米),鋼增長143%(從0.67億噸到1.63億噸),銅增長189%(從72. 9萬噸到211萬噸),鋁增長380%(從72.4萬噸到354.5萬噸)、鋅增長311%(從36.9萬噸到152.3萬噸)、十種有色金屬增長276%(從217萬噸到816萬噸)。人們在為我國經濟高速增長而興奮的同時,往往會忘記這些成績背後的資源消耗、垃圾成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世界上的一切成功都是有成本的。有人算過,按目前的科技水平,中國的現代化需要有12個地球的資源來支撐。如果只有一個地球,我們也得把地球全部吃空才能現代化。道理再清楚不過,中國本來就人多地少,資源稀缺,而傳統過時的工業科技卻又偏偏指向了稀缺性和污染性資源,這種科技具有不可持續性。誰繼續走傳統工業文明之路,誰就走上了不可持續的發展之路。因此,我們必須探索新的、可持續的生態科技之路。
二、走向新的生態科技
在全球資源環境壓力下,發達國家早已全力發展新能源和循環經濟。我曾在《可持續發展與文明轉型》一文中說,發達國家新能源的開發(氫能、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豐裕能源)和循環經濟的發展(資源的循環可再生利用,零垃圾與零排放)正將人類文明推向一個新的轉型階段。誰最早轉型成功,誰就是未來的主人。轉型的關鍵在於探索「生態科技之路」。新能源和循環經濟即是生態科技之路的核心。
從現有能源結構看,工業經濟目前的化石燃料如石油、煤、天然氣等都不能回收,燃燒後就消失了。更何況石油、天然氣的儲量僅夠人類再使用40―50年。世界各國對此高度重視。美國一邊在伊拉克打仗以保障石油的安全,一邊全力發展新能源。今年初,美國總統布希在《國情咨文》中說:「我提議撥款12億美元作為研究資金,使美國在製造無污染的氫燃料汽車方面領先全世界……我們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正在努力克服障礙,以便使這種汽車能早日從實驗室走進商品展覽室,而今天誕生的嬰兒將會成為未來駕駛第一輛氫動力無污染汽車的人。請大家和我一起加入這個重要的創新行動,把我們的空氣變得更加清潔,讓我們的國家減少對其他國家能源的依賴。」布希要求在2040年用新能源替代石油進口。為什麼偏偏要求到2040年呢?因為全球石油剩餘可采儲量僅為1400多億噸,按目前產量,靜態保障年限正好只有40年。如果沒有發現新的大油田,到2040年時世界已沒有石油供應美國。眾所周知,美國人口只佔世界5%,卻消耗著世界能源總量的30%,但美國仍對自己的能源未來充滿擔擾而大張旗鼓地開發新能源,確令人深思。1980年,美國第一架太陽能飛機上天。1995年,美國政府頒發「綠色化學挑戰獎」以鼓勵綠色科技發明者。2002年,美國10輛太陽能驅動的汽車無聲開動。過去的四年中,太陽能和風能連續以40%的速度增長。風力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能源,從1995年到2002年增長了6倍,從4800兆瓦特到31100兆瓦特。世界上現在的風力機組發電總量,已可滿足4000萬歐洲人的家庭需要。
從循環經濟看,工業經濟中的有些資源在使用過程中本身並不會消失,如鐵、銅、鋁等等。這樣的資源只能通過發展循環經濟來解決,使它們永遠處於循環利用之中。幾百年來,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丟棄的傳統工業發展模式,曾是實現經濟增長最簡單有效的方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環境的惡化和環境運動的發展,隨著資源成本的逐步攀升,逼使一些企業開始追求一種建立在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綜合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生產和生活中產生的各種廢棄物都可經過處理後再以資源的形式重新進入生產流程。這便是循環經濟。丹麥取締了燃煤能源工廠和一次性飲料生產線,首都哥本哈根32%的交通使用自行車。日本的《家電循環法》,使上百萬台舊家電變廢為寶;《汽車循環法案》使幾百萬噸舊汽車變廢為寶;《建設循環法》使幾千萬噸建設工地廢棄物變廢為寶。日本還計劃到2010年把垃圾掩埋量將從現在的7400萬噸/年減少到3700萬噸/年,到2050年計劃減少到370萬噸/年,最終達到「零垃圾」目標。
我們同時也注意到,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新能源和循環經濟的技術皆有突破性進展,為什麼迄今仍沒有全面普及開來呢?這是由於傳統能源與工業集團的阻撓,西方各政黨受到強力制約。新能源和循環經濟技術一旦普及,將對原有利益格局帶來巨大沖擊。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控制全球石油貿易的幾大石油公司,盡管研製氫能與太陽能最有積極性,但他們為了現有的利益,將這些科研成果封鎖在自己的試驗室中,以知識產權的名義限制轉讓,特別是限制向發展中國家轉讓。他們既要佔盡現有石油利益格局下的好處,又要為石油枯竭時代的到來而「未雨綢繆」。在最後一滴石油沒有被用干以前,新能源技術就難以真正普及。當然,由於規模限制,新能源和循環經濟技術產品的成本也很高,也是普及受阻的另一原因。因此說,新能源和循環經濟的普及,已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制度和利益問題。但反過來說,別的國家發展新能源和循環經濟早一天晚一天問題不大,惟獨中國不成。因為中國的人口、資源、環境容量已到支撐的極限,可持續發展理念與新能源使用成為惟一可行之路。代價再高,成本再大,我們都得走。
集中資源干大事,正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什麼是中華民族長遠的根本利益,我們要認清楚。面對眼前的能源和環境壓力,我們少搞一些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少修一些對生態不利的大壩,少建一些怨聲載道的豪華辦公樓,少投資些高耗能高污染的工業項目(如石油汽車),就可以積攢下辦大事的錢。我們應充分發揮政府綠色引導和綠色控制的能力,打破一些權力部門和企業的壟斷私利,將政府財政大規模投向新能源開發和循環經濟,將政府的系列優惠政策去鼓勵新能源開發與循環經濟。在美國,每購買一輛使用新能源的汽車可減免聯邦稅2000美元;在丹麥,強有力的稅收政策鼓勵人們以風力發電。這便是我國未來綠色稅收與綠色貸款的參照樣本。新能源技術的使用,雖短期成本巨大,長期將占盡優勢。政府應當積極支持那些走在生態科技前列的企業,使它們逐漸成為中國企業的主流,因為生態科技的主體是企業。政府還應當針對那些迫在眉捷的生態科技難題迅速推進,如綠色國民經濟核算技術系統,如保障人體健康的污染防治技術,如大面積生態退化的修復技術,如區域污染治理的綜合技術,如生態監測預警的科技系統等等。政府在抓好經濟建設的同時,要更多地抓好公共事務管理;在抓好公共事務管理的同時,要抓一些關系國家民族未來成敗的大事。這些大事,暫時無利可圖但關系國計民生,是政府真正的義務。
中國本來就是在傳統工業文明的遲到者。遲到就要挨打。1840年到1949年之間,中國受盡列強欺凌,內部也混亂不已。如今,我們不能在生態工業文明的路上再次落後,否則那心酸的大刀對火炮的歷史仍會重演。試想,如果別人用的是太陽能飛機與氫能汽車,我們的飛機與汽車仍是用日趨枯竭而污染環境的石油,這樣的國力如何與人家競爭?發達國家如果在能源結構和循環經濟科技上取得根本性突破,從而決定放棄舊的工業經濟科技轉向全新的生態經濟科技,那我們多年以極高環境成本所取得的經濟成就統統將成為笑話。有人將傳統工業文明稱之為「從搖籃到墳墓的文明」,因為傳統工業文明把自然這個生命搖籃變成了生命的墳墓。又有人將新出現的生態工業文明稱之為「從墳墓到搖籃的文明」,因為它拋棄了與自然對抗的科技形式,採取了與自然和諧的科技形式,從而打開了更豐裕更和諧的時代。一定的科技系統,指向一定的資源范圍。傳統工業文明科技指向了稀缺、污染、不可持續的資源范圍,而生態工業文明科技則指向豐裕、清潔、可永續利用的資源范圍。圍繞循環經濟與新能源開發,構建中國的新倫理、新制度、新文化,使中國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管理方式日趨生態化,這才是我們中國未來真正可持續的現代化。為了對中華民族負責,為了對人類負責,為了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人類科技必須超越傳統工業文明的科技模式,人類科技必須發展生態工業文明的科技模式。這是一項共同的事業,這是一項艱難的事業,我們這代人不得不承擔起來。
⑧ 誰有地理論文高一必修一的800字就行
自然災害,包括人造災害,都是人們最大的敵人。自然災害有許多,比如,地震、酸雨、溫室效應、台風等。人造災害有火災、水土流失等。遠在古代,人們沒有防範意識,都是求神拜佛保佑平安。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懂得用科學道理、實用的方法來保護自己,減少災害威脅到自己的生命。本文將告訴大家怎樣用科學的方法來防震減災,保護自己,保護家園。 關鍵詞防震、減災、自然災害、美好家園、防範意識、人造災害、據調查,全國有許多地方發生大地震,如1514年雲南大理大地震,1975年遼寧海城大地震,1605年海南瓊州大地震,1786年四川康定南地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如此多災害,損傷慘重,特別是唐山大地震,有20多萬人死亡和受傷。 其實,有些災害是可以預防的。地震發生前,會有些預兆。比如馬等牲畜會掙脫韁繩,並瘋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會湧出洞外;蜜蜂會驚飛、逃竄;狗會狂吠,還有一些家畜會出圈,到處竄跑;老鼠成群結隊搬家……這些預兆可以讓人們提前知道將發生地震,如果發現這些動物有這些反常現象,須先辨別真假,再向地震局報告,以防在先,及早撤離。地震發生了並不是就必死無疑,其實,還有很多自救的方法。例如:地震了,你被壓在廢墟的底下,這時候,你不要盲目亂動,要冷靜,先把手抽出來,慢慢地挪動廢墟,先保持呼吸順暢,再想辦法呼吸,喊人員來救你。如果發生地震時你在家裡,必須馬上鑽到堅硬、並且沒有倒塌的小房間中躲避,以免砸傷。還有,要貼著堅固的牆壁或在門口蹲著,在房子倒塌後,再求生,要避免被弄傷。如果在野外,一定要避開陡崖,防止掉下山。還有要預防山體滑坡,以免滑下去。如果在學校,一定要聽從老師的指揮,躲到課桌下,注意保護頭部,如果在上體育課,要避免高大的建築物,不要被砸傷。如果在電影院,要躲在觀看椅底下避震,要避開掛在天花板上的燈、空調的懸掛物,用東西保護頭部,聽從指揮人員指揮撤離現場。在商場發生了地震,要避開玻璃櫃,避開貨物、廣告牌、燈等物品。如果在公共汽車內,要躲在椅子底下或蹲下,要穩住重心,扶好扶手。其他自然災害不像地震一樣不可避免,有時是完全可以控制的。酸雨,被人們稱為「空中死神」,因為人們的工廠排放出的廢氣,(硫化物)飄到空中,一下雨,便和雨一起下來,就成了酸雨。酸雨會導致湖水變酸,魚蝦類死亡;森林漸漸衰老;農田變貧瘠;一旦滴到文物古跡,珍貴字畫上,馬上會被腐蝕爛……可見,酸雨對人們的危害有多大!溫室效應就是指大氣層中有氣體吸收紅外線,導致氣溫升高的一種效應。它的危害也不小,會導致很多人喪失生命,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子。溫室效應會使人得哮喘病等肺病,還會引發許多疾病,如腦炎、高燒。並會造成乾旱、洪水,糧食減少,許許多多地方財物損失重大。 還有許多自然災害,其中有許多是人類自己的「傑作」。所以,我們要有這方面的知識,不要自己害了自己。不止自然災害,還有人造災害。如火災、泥石流、水土流失等,都是人類自己砍伐樹木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所以,我倡議大家做好以下幾點: 1、 保護森林,種植樹木,保護水土。 2、 工廠不要排放太多廢氣,多用取之不盡的太陽能。 3、 要保護臭氧層,汽車不要排放廢氣。 4、 小心用火,不亂丟煙頭。 5、 要多學防震、防災方面的知識,有防範意識。 6、 節約用水,珍惜每一滴水。 如果先做好了這幾點,會減少災害的發生,或者一旦災難發生時會挽回不少人的生命。 保護我們的家園——地球,便是保護自己。讓我們行動起來,共同防止災害的發生,讓明天的地球更加光明,更加燦爛!
麻煩採納,謝謝!
⑨ 高一地理小論文(600字)
我們居住的星球——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因此從有人類的那一天這個星球就令人敬畏,受人敬仰,無論被當時的人叫做什麼,人類對地球的感情從未改變過。但地球在宇宙中卻是一顆最普通不過的星球,甚至在太陽系都是如此。在地球存在的太陽系中,一共有九大行星,按體積計算地球排在第五位,按照距離太陽的距離地球排第三位,距離太陽的平均距離為1.5億km,在地球內側是水星和金星;地球的密度是5515千克每立方米,與太陽系其它行星相同的是地球在繞太陽公轉的時候同時也在進行自轉。因為我們居住的地球是我們最熟悉的星球,因此我們稱其它八大星球為類地行星。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的家園地球是顆在普通不過的星球,但為什麼太陽系中只有地球上有人類居住呢?
其實在這普普通通的特性中也蘊含著不普通,正是地球自身的一些特殊性造就了地球上豐富多彩的世界。從位置角度講,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適中,溫度適宜,而且從太陽系誕生到地球上開始有原始的生命痕跡,太陽沒有明顯的變化,在這種穩定的光照條件下,地球上孕育生命成為了可能;另外一個方面,地球與其它行星互相之間的位置比較合理,繞日公轉方向一致及公轉軌道處於同一平面都決定了地球的演變不受其它行星的干擾;地球本身是一個特殊的物理化學系統,這一點也有別於太陽系其他行星,地球的體積和質量決定了地球物理化學形態的演變,同時液態水圈和氮-氧形成的大氣圈,還有固體地圈的板塊運動都讓地球漸漸變的不再普通。
基於以上這些地球特有的特徵,水在地球的地質作用力和原始大氣圈的影響下開始形成原始的海洋,而生命的起源就在這片藍色的世界中開始了。
⑩ 高中地理論文 1500~2000字
高二地理必修三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