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年級地理 » 地理必修三區域地理

地理必修三區域地理

發布時間: 2021-01-20 12:01:59

高中地理必修三區域地理 怎樣學好重點是什麼

其實關於必修三區域地理,我認為重要的就是關於國土防治的部分,畢竟現在考察環境保護和自然災害的很多,因此在章節上要重點關注關於生態保護和環境監察的段落.....

㈡ 區域地理應該在什麼時候講 必修三前面還是後面

我們是先講必修1和2 然後講的區域地理 最後講的必修三

㈢ 如何提高必修三區域地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其實你可以從一些電視劇或者一些節目中如題,因為無論什麼節目它裡面都有關於地理區位的東西....

㈣ 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區域地理,我覺得很難學,大家說說學習的方法

那種東西,就只有多看多記了

㈤ 高二地理必修三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知識點總結

高考地理必修三知識歸納整理第一章 區域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 1.1區域與區域差異一、中國三大自然區1、產生原因: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氣候:自然差異的基本因素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自然區域的標志(鏡子) 水文3、三大自然區的差異(P5圖) 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和半乾旱區青藏高寒區 分界線400mm年等降水量線 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位置、面積東部臨海 45%深居內陸、高山環繞 30%西南青藏高原 25% 自 然 環 境地形平原、丘陵,水成地貌高原、盆地 風成地貌高原、山地,寒凍風化地貌氣候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溫帶大陸性氣候: 乾旱少雨 高寒氣候:氣溫低、晝夜溫差大、風力大、太陽輻射強水文特徵外流河,雨水補給為主 內流河,鹹水湖,冰川融水補給內外流兼備,大河源頭,鹹水湖土壤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草原土、荒漠土(有機質少,鹽分高)原始土壤植被北 寒溫帶針葉林 溫帶落葉闊葉林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南 熱帶雨林、季雨林 西 東荒漠——荒漠草原——草原東南 西北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 山麓 山頂森林—草原—荒漠主導因素氣溫隨緯度變化降水隨海陸位置變化水熱組合隨海拔變化人類活動農業最重要農業區(種植業)畜牧業、灌溉農業、綠洲農業畜牧業、河谷農業不利條件 人多地少,環境問題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鹽鹼化氣溫低、空氣稀薄、風力大、水分不足、地勢崎嶇影響程度深刻 微弱經濟文化發達 落後補 充西南及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原因:西南地區(屬東部季風區):(1)地形崎嶇(2)多地質災害(滑坡、泥石流)青藏高寒區:(1)地形崎嶇(2)高寒缺氧、凍土發育 。。。。。。。。。。。。。。。。。。。。。。。。。。。太多了,去 http://mynasa.lingd.net/ 自學課堂里免費下載吧

㈥ 地理必修三,課時作業區域地理的答案從哪裡能找到

用「天文地理」來泛指知識、學問,這種說法由來已久,例如許多舊小說中說到一版個人很有學問,就說他「上知天文權,下知地理」
古人說天論地 古人觀天 萬物起源
天象記錄 日食 流星 新星和超新星 彗星 五星連珠 太陽黑子 石刻紀錄
歷法 歷法成就 治歷方法 節氣 中西比較 《太初歷》《大明歷》《大衍歷》《授時歷》
天文儀器 圭表 日晷 漏刻 渾儀 渾天儀 地動儀 渾象 簡儀 仰儀 水運儀象台
著名天文學家 甘德 落下閎 張衡 祖沖之 張遂(僧一行) 郭守敬 沈括
天文著作 《甘石星經》《靈憲》
著名地理學家 裴秀 酈道元 徐霞客 魏源
成就 制圖六體 風的觀測和儀器 降水的觀測和儀器 濕度的觀測和儀器 雲的觀測和雲圖集 《水經注》 《徐霞客游記》 《海國圖志》

㈦ 高中地理必修三和區域地理是不是不同的

恩 高中地理必修三主要為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即從不同分區中概括地理空間上的共性.
以下為提綱
地理必修3主要考點
●區域和區域差異
考點詳解
區域的含義
l 是指地球表面的某空間單位,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根據一定的指標方法劃分的空間單元,這些空間單元之間的界線有明確的,也有過渡性質的.
區域差異
1、區域之間有明顯的差異性,運用區域比較法研究;區域內部有整體性,運用綜合分析法研究;
2、區域比較的方法:
自然地理特徵
位置
1、緯度位置;2、海陸位置;3、相鄰關系
氣候
1、氣溫特點;2、降水特點;3、氣候類型概括;4、特殊氣候現象.
地形
1、地形單元;2、地勢特徵;3、主要地形類型;4、特殊地貌景觀.
水文
1、主要河流水文特徵;2、主要湖泊水文特徵;3、其他濕地水文特徵.
植被動物
1、地帶性植被;2、典型動物;3、特殊物種.
土壤
1、地帶性土壤;2、特殊的非地帶性土壤;
自然資源
1、 土地資源 水資源 氣候資源 生物資源 礦產資源等資源構成;
2、 資源優勢及其問題;
人文地理特徵
人口民族民俗
1、人口規模及密度;2、人口分布;3、民族.
語言及文化
1、語言種類;2、宗教信仰;3、民俗文化;4、現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動.
生產活動
1、 農業(作物、熟制、農業類型、在世界農業地域分工中的地位、農業區、農業區位條件);
2、 工業(工業部門構成特徵、工業區位條件、工業區及其重要工業城市)
其他
其他具有明顯區域特徵的地理事物.
中國的區域差異
東部季風區
西北乾旱半乾旱區
青藏高寒區
地形地勢
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平原、丘陵、盆地、山地相間分布在二、三級階梯上
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以高原、盆地為主,位於我國第二級階梯上.
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以高原、盆地為主,位於我國第一級階梯上.
氣候
季風氣候顯著,風向、降水、氣溫明顯隨季節變化.雨熱同期,溫暖濕潤
深居內陸,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降水量少,日溫差和年溫差都較大.
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氣溫低、風力大,河谷地區氣候垂直變化顯著.
水文
河流湖泊眾多,河流多自西向東流入太平洋,河水和地下水的補給雨水為主.
多數為內流河,湖泊以鹹水為主,山地冰雪融水是主要的水源補給形式.
內流區與外流區兼備,高山湖泊眾多,山嶽冰川成為眾多大江大河的源頭.
植被、土壤
以森林和森林草原為主,有大量的農作物和人工林植被,森林植被發育土壤
從東到西依次出現森林、草原、荒漠和戈壁.土壤層稀薄,有機質含量低.
高寒荒漠廣布,水分條件稍好地區有高山草甸、灌叢和山谷森林.凍土廣.
區域分異主導因素
隨緯度位置變化的氣溫是該區內部自然區域變化的主導因素.
距離海洋遠近而變化的干濕狀況,是該地區內部自然地域變化的主導因素.
隨海拔高度而變化的垂直地帶性是決定該地區內部自然地域變化的主導因素.
●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基礎知識與原理
一、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1. 背景:自然資源的區域分布是不均勻的,存在明顯的資源富集區和資源貧乏區.另一方面,區域間的經濟發展水平也不平衡,各區域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與該區域所賦存的自然資源往往不匹配,因此,為了適應區域發展與自然資源供給的平衡,就必須進行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結論:資源的區域分布不均和供需矛盾是導致資源跨區域調配的根本原因.
2.方案:主要是工程建設方面的相關問題,如各種工程方案的優、缺點比較,結合區域地理考查相關內容,影響工程建設的區位因素等.這一部分內容一般不屬課標要求考查的重點.
3.影響:這一部分內容是課標要求的核心問題,側重考查學生探討、評價現實中的地理問題的能力.總體來說,資源跨區域調配有利於資源的合理配置,是縮小區域間經濟發展差距,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具體來說,要結合不同的資源類型、區域特徵,從社會、經濟、環境等各個方面來分析對資源輸出地和資源輸入地產生的積極和不利影響.
資源跨區域調配,不僅要關注對資源輸出地和輸入地地理環境的影響,而且還要注意對資源調配所涉及的有關區域(工程建設沿線地區)的影響,如西氣東輸工程沿途經過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蘇等省區,對於沿線地區同樣可以起到拉動經濟增長、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增加就業機會、解決沿線農村生活能源問題等積極影響,工程建設也可能產生破壞生態環境、影響居民日常生活等相關負面影響.又如,北煤南運對於沿線地區會加大交通運輸(尤其是鐵路運輸)的壓力、運輸過程中造成環境污染等問題.
歸納:資源跨區域調配問題的一般解題思路:
結合世界、中國各類能源、資源分布圖,要求學生關注各類能源、資源的分布、運輸線路、沿線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徵,其中重點是該類資源的特徵、分布;輸出、輸入、沿線各地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徵;線路的走向及影響選線的主要因素;沿線地區該種資源的補給需求狀況;調配後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
二、產業轉移
1.概念:產業轉移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達區域的部分企業順應區域比較優勢的變化,通過跨區域直接投資,把部分產業的生產轉移到發展中區域進行,從而在產業的空間分布上表現出該產業由發達區域向發展中區域轉移的現象.
產業轉移一般包括對外直接投資、設立營銷網路、建廠、設立研發機構等形式,其中設立研發機構是產業轉移的高級形式.跨國公司在國外設立研發機構有利於實現生產與開發一體化,縮短新產品生產周期.
2.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勞動力因素、內部交易成本、市場因素、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國家政策的調整、環境因素、資源問題等.
相關案例:
(1)二戰後,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而從發展中國家進口產品,其主要因素是發展中國家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
(2)第三次工業革命以來,美國東北部地區的產業向西部、南部轉移,其主要因素是因為東北部地區的環境、資源問題.該產業轉移有利於東北部地區環境的改善,但若不注意發展其它產業,也可能造成就業問題和經濟衰退.
(3)近年,台灣大量機電、IT企業向大陸轉移,其主要因素是尋找新的市場.
(4)近年來,廣東珠三角地區部分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向山區和兩翼轉移,其主要因素是為了實現區域內部產業布局的均衡發展,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當然其中也有山區和兩翼地區的比較區位優勢).
3.國際三次產業轉移及其對我國的影響
一是20世紀50年代美國將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向日本、西德等國轉移,集中力量發展半導體、通訊、電子計算機等新興技術密集型產業;
二是20世紀60-80年代,日本、西德等國將附加值較低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如亞洲「四小龍」等),重點發展集成電路、精密機械、精細化工、家用電器、汽車等附加價值較高的技術密集型產業;
三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和亞洲「四小龍」等新興工業化國家或地區將自身不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向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轉移,重點發展自身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
20世紀80年代我國抓住了以輕紡產品為代表的國際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歷史機遇,完成了輕重工業結構的合理調整.
20世紀90年代我國承接了大量製造業的國際轉移,進入了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快速發展階段,使機電產品成為我國出口主導產品.
新世紀以來,我國積極承接以IT為主導的國際產業轉移,使我國成為外商直接投資的首選地之一,還促進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迅速發展,成為全球IT製造基地.同時,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迅速提高,並已高於國際平均水平.
4.當前,中國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方面的三大特點:
第一,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行業越來越多.製造業仍然是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主要行業,在製造業中,高耗能產業成為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重要方面.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為減小本國的環境壓力,從能耗、環保、稅收等方面對高耗能項目進行限制,加上《京都議定書》生效後,這些國家為完成減排溫室效應氣體的任務,越來越多地將此類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越來越重要的行業,服務業是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新重點.
第二、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區域越來越多.東部地區因其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一直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方面占據優勢地位.但西部地區所擁有的資源優勢、環境優勢和要素低成本優勢等,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內外企業到西部進行投資.東部地區外商到西部地區再投資,也已成為西部地區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主要方式.
第三、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方式越來越多.如制定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設立各種形式的開發園區、開展產業鏈招商引資、技術引進和消化提升和開展國際經濟合作等.
跨國公司是國際產業轉移的主體,但中小企業的作用也日益顯著.
5.國內產業轉移
一方面,東部沿海地區區位優勢的衰退,另一方面,隨著西部大開發的實施和促進中部崛起的實施,一些產業由東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趨勢.中西部地區幅員遼闊,資源和區位優勢明顯,如果中西部地區努力完善體制機制,優化投資環境,推動本地區成為有競爭力的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勞動力資源開發和輸出基地,那麼中西部地區將成為最佳的產業轉移承接地.
6.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與升級
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地區出現了兩次大規模的產業轉移,第一次始於改革開放初期,香港傳統製造業(服裝、紡織、電子元件等)大量向珠三角地區轉移,這次產業轉移一方面加快了珠三角地區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另一方面也使珠三角地區環境污染加重.第二次產業轉移始於20世紀90年代,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源密集型產業向廣東欠發達地區、甚至「泛珠三角」地區轉移,而珠三角地區則通過大力引進計算機、信息技術、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產業,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
珠三角經過20多年的長足發展,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目前,珠三角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過程中也面臨著許多困境,突出表現在政策支持的削弱,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的壓力,珠三角經濟體本身存在的缺陷(地理空間有限、資源約束越來越嚴重)、可持續發展後勁不足等.因此珠三角地區必須調整並優化承接國際產業的結構,全面提高產業整體素質,著力優化提高第二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拓寬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空間,有步驟地向東西兩翼和山區進行產業轉移.
今年3月,廣東省政府出台《關於我省山區及東西兩翼與珠江三角洲聯手推進產業轉移的意見(試行)》,「產業轉移」迅速成為各級政府、各地企業廣泛關注的熱點.《意見》重點提出了扶持產業轉移園區建設的措施:一是給予用地政策支持.二是給予園區外部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支持.三是確保園區電力供應.四是加強園區企業用工培訓.通過教育扶貧或委託培養、培訓等方式,由省屬和珠三角地區有關技工學校、職業技術院校為山區及東西兩翼培養緊缺專業的技能人才.五是加大對產業轉移的政策支持.
●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1、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從經濟、生態、社會三方面效益評價其「優勢」和「存在的問題」
◆自然方面:地形、氣候、水文、植被、礦產等
◆人文方面:人口、聚落、交通、文化、農業、工業等
如:上中遊河道特徵——河谷狹窄,比降較大,多急流,水力資源豐富
下遊河道特徵——河谷較開闊,通航便利
2、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根據「資源優勢」確定流域開發方向
◆資源開發:
水能資源開發——發電、養殖、旅遊、航運、防洪等,有利於發展高耗能工業.
水資源開發——旅遊、灌溉、養殖、航運等.
生物資源開發——旅遊、教育等.
土地資源開發——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漁等多種農業.
礦產資源開發——建立礦產開發基地,建立相應的工業部門(利用廉價電力).
旅遊資源開發——做好旅遊規劃,發展交通,發展旅遊業.
◆生態(恢復)建設:
礦產資源開發:①礦產資源開發導致植被破壞,產生的廢石、廢渣佔用大量土地;
②不合理的開采引發地面沉降、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③礦產資源開發形成的廢渣、廢水中的有毒元素污染環境.
●區域經濟發展——農業
1、區域農業生產條件分析:
根據所學知識或圖示信息,弄清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根據與區域農業發展的相關程度,從光熱、降水、水源、地形、土壤等自然條件,人口密度、農產品市場需求、交通運輸、國家政策、資金投入、農業科技等方面評價其農業區位條件.
2、區域農業布局特點分析:
區域農業布局體現人類農業生產活動對自然條件的適應和改造,以適應為主.農業生產必須與自然條件相適應,這樣才能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否則,會陷入經濟效益不斷下降、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惡性循環.
不同自然因素對農業布局有不同影響,主要控制因素是地形和氣候.
地形:從宏觀看(大區域圖)——山區適宜發展林業或牧業,平原適宜發展種植業,濕地(湖區、庫區等)適宜發展水產養殖業.從微觀看(小區域,通常為等高線圖)——坡度較大的山地適宜營造水土保持林,較緩處可發展經濟林木(如茶葉、果樹等)或修築水平梯田,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可發展種植業,濕地發展水產養殖業.
氣候:熱量——不同熱量帶有各自的典型農作物品種.水分——不同的干濕狀況決定不同的用地類型:濕潤地區—水田,半濕潤地區—旱地,半乾旱乾旱地區—草地.
●區域能源、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一、能源概述
1、概念:凡是能夠提供某種形式能量的物質或物質的運動,統稱為能源.
2、分類:
(1)按形成和來源分類:
①來自太陽輻射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氣、太陽能、生物能、水能、風能等.
②來自地球內部的能量:地熱、核能.
③來自月球、太陽對地球的引力而形成的潮汐能.
(2)按利用的技術狀況分類:
①常規能源:被人類利用多年,現在仍大規模使用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水能、生物能.
②近若干年才被利用的能源,如核能、地熱、海洋能、太陽能、沼氣;或過去利用過,現在又有新的利用方式的能源,如風能.
(3)按性質分類:
①可再生能源:使用後仍可更新或再生的能源,如太陽能、水能、生物能、風能等.
② 非可再生能源:是經過地質作用在億萬年中形成的,開采以後,短期內無法恢復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核能等.
二、礦產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1、存在的問題:濫采、濫用礦產資源,造成礦產資源的浪費甚至枯竭,廢棄物處理不當,使環境受到污2、解決措施:合理開發和利用,加強勘探,跨區域調配,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開展礦區土地復墾等.
三、世界能源問題
世界能源生產和消費存在地區差異.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常規能源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以俄羅斯、中國、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為代表.南半球常規能源豐富的國家主要有南非、澳大利亞等.從總體上來說,發展中國家能源的生產量大於消費量,而發達國家消費量大於生產量,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性和不合理性.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目前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以核能為例,美國發電總量最大,法國能源消費構成中,核能所佔比例最大.我國核工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核電設計建設和運營水平明顯提高,核電工業基礎已初步形成.目前形成了浙江秦山、廣東大亞灣和江蘇田灣三個核電基地.
世界上能源完全自給的國家為數甚少,主要有俄羅斯、加拿大和英國.中東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產區和出口區,主要出口到西歐、美國和日本,其中繞道好望角的海上航線被西方國家稱為「海上生命線」.由於石油比煤炭更容易運輸,更容易使用,發熱量更高,而且基本是無灰燃料,所以世界能源消費構成中目前是以石油為主,將來還是以石油為主.中國現在是以煤炭為主,將來還是以煤炭為主,這是由中國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因為中國煤炭資源分布廣,儲量大,開采和使用都比較方便.而石油儲量有限,除了可作為燃料,更應作為化工原料.
無論是世界還是中國,目前能源消費構成中都是以常規能源為主.但對於中國來說,除了繼續保持和發揮煤炭的優勢以外,還應大力開發水力資源,因地制宜地開發新能源,以能源結構的多樣化促進經濟的快速、良性發展.
四、關注我國目前的能源問題
近幾年我國經濟發展很快,2004年我國成為第二大石油進口國,能源問題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我國目前不僅1/3以上的石油消費需要進口,而且由於生產發展對電力的需求過大,導致電力需求出現較大缺口,為彌補電力供給不足,緩解近兩年的電荒,各地紛紛增加了發電機組和發電量,增加了對電煤的需求,從而使煤價不斷上揚.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開發能源、保護資源已成為我國經濟建設過程中的當務之急.
緩解我國能源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必須立足國內,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一要堅決實行「開發和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二要抓緊制定專項規劃;三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四要加強礦產資源的開發管理;五要大力倡導節約能源資源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另外,還要積極開展「能源外交」,從多渠道拓展我國的能源供應.
●說明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產生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措施
★工業化和城市化
1、城市化的內涵:
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集中和農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轉化的過程.
2、衡量城市化的標志:
⑴城市人口數量增加 ⑵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⑶城市用地規模擴大
3、衡量工業化是否完成的指標:
⑴農業產值/國內生產總值

㈧ 舉例說明產業轉移和資源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高中地理必修三)

產業轉移和來資源跨區源域調配對區域發展和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包括好的和不良的兩個方面。
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它地區,這種現象叫做產業轉移。產業轉移有時會擴展到某類產品甚至某類產業。國內的產業轉移叫做區域產業轉移,如珠江三角洲的玩具企業向中西部轉移。跨國的產業轉移叫國際產業轉移,如美國通用公司在中國上海建立分公司,中國的奇瑞在伊拉克設廠等。
近年來廣東珠三角地區各類非貿易品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環境污染加劇,面臨著較大的產業升級和轉移壓力。為了盡快實現產業升級,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廣東省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部分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產業向省內欠發達地區轉移。但是,不少企業在轉入地卻碰到了諸如招工困難、零部件采購困難、物流成本較高和配套服務欠缺等問題,導致產業轉移的進程受到影響。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以下問題:企業的區位轉移決策究竟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區域政策工具在產業轉移過程中究竟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國外學者較早就對影響產業區際轉移的因素給予了理論關注。

㈨ 地理必修三怎樣學怎樣考的

必修三是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概括,主要是以一些地方例子來展示理論知識。多看地圖內,記憶一些容考試的共性答題步驟,例如: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勞動力充足....然後綜合題目做出個性的回答。有由共性到個性,有普遍到特殊。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