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八年級地理農業教案
㈠ 湘教版八年級地理哪些內容容易出片段教學的謝謝啦!
地理片段教學能力
陳德旺
(福建省永安市第十二中學(漳州師范學院永安附中),福建永安
片段教學只是教學實施過程中的一個片段或環節,執教者通過動態實施教學步驟與過程,完成指定的教學任務,來樹立教學思想,增強教學能力和教學基本功。因而,片段教學比賽能夠充分考查一名教師教學的教學素養技能。
我有幸做了幾次地理片段教學比賽的評委,發現參賽者主要存在問題有:課堂無活力,嚴肅有餘,輕松不足;語調平淡,沒有激情;層次不清,缺乏邏輯聯系和遞進提升;個性缺乏,無地理學科個性,無獨特教學風格,無創意;導入方式沒有新意;教學情境創設不恰當;教學過程比較沉悶;新課改理念比較淡薄;個別選手業務素質有待提高;無法虛擬課堂的師生雙邊活動;沒有掌握好片段教學時間;探究活動應該貫穿整節課堂,而不是放在最後;地理板書板圖板畫設計不好,等等。
根據上述地理片段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我認為要出色地進行地理片段教學,培養地理教師片段教學能力,應做好以忽略過程、關注結果的終結性評價文化依然占據主流。學生的考試成績代表了教師的一切,而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科研、教師的個人發展等都可以忽略。用落後的評價方式來考查學生,教師們的專業信念日漸消退,教育教學實踐與滋養德性、呵護生命、張揚個性、提升人生品位的終極目的日益背離,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3.加強農村初中地理教師隊伍建設的對策
通過各種途徑及時有效地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農村初中地理教師專業素養勢在必行。
3.1均衡創造充電機會,均衡教師結構,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完善培養培訓體系,做好培養培訓規劃,優化隊伍結構,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針對目前江西省農村初中地理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專業素質較低的實際情況,必須為初中地理教師均衡創造充電機會。一線教師們的充電機會太少了,地理副科教師的機會更少。沒有時間去專業機構學習,沒有機會和教育專家溝通。教師的專業補給呈現枯竭狀態。各地教育管理機構要真正將教師的「充電」放到重要位置,可以通過循環教學,讓教師走進大學,接受先進的思想熏陶。也可以將專家請進學校,開展系統的業務講解。要鼓勵學歷沒有達標的農村初中地理教師通過參加脫產學習、自學考試、函授等形式提高學歷水平,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採取諸如帶薪參加培訓、報銷培訓費用、培訓與職稱和考核掛鉤等積極措施,讓初中地理教師願意參加培訓,把進行繼續教育作為工作的一部分,充分調動教師參與繼續教育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
3.2均衡提高教師地位,均衡教學條件,提高教學科研水平。受升學指揮棒的影響,地理教師與其他科目教師的待遇不平等,自尊心受到傷害,致使部分地理教師教學態度不認真,工作積極性不高。學校領導、家長和社會要尊重地理教師,關心教師的生活疾苦和心理需求。更期待各級領導能充分理解地理教師在實施素質教育方面不可或缺的作用,理解一線教師的心理疲勞,盡可能多一些溫情脈脈的「南風效應」,創造人情味很濃的校園氛圍。
實行均衡政策,均衡教育經費的投入、均衡校舍條件和教學儀器設備、均衡職稱評定的指標。盡快出台相關規定或法規,提高農村或者落後地區一線教師的工資待遇,高於而絕對
㈡ 八年級湘教版地理活動題答案
第一章 中國的疆域與人口
第一節 中國的疆域
P3
1. 根據圖1—3 ,算一算我國最東端與最西端相差約多少經度?根據市區的劃分,我國東、西跨多少個時區?
我國東西兩端經度相差60多度,跨5個時區(東5區,東6區,東7區,東8區,東9區)。
2. 當我國東部烏蘇里江旭日東升時,為什麼西部帕米爾高原卻繁星滿天?
我國跨5個時區東西相差4個小時,當我國東部烏蘇里江旭日東升時假如是6點,西部帕米爾高原是2點,所以繁星滿天。
3. 算一算我國最南端與最北端大致跨多少緯度?在地球的「五帶」中,我國領土大部分位於哪一個帶?
我國南北兩端跨約50 度,北溫帶。
4. 春節時,黑龍江省是冰天雪地,請想一想,海南省是什麼景象?
當北方的黑龍江省還是冰天雪地的時候,南方的海南島已經是春耕時節了,而南海諸島更是一片盛夏景象。
P4
5. 我國自北向南所臨的海洋,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6. 以上四海的分界線是怎樣的?
渤海與黃海的大致分界線:以遼東半島的老鐵山角與蓬萊角之間的連線。
黃海與東海的大致分界線:以長江口北岸的啟東島與濟州島之間的連線。
東海與南海的大致分界線:以福建省的南澳島與台灣省的鵝鑾島之間的連線。
7. 讀圖1—5 找出我國陸地上鄰國朝鮮。以此起點,按逆時針方向找出我國其他陸地上鄰國。
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吉爾吉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寮國、越南。
思考題:分析我國地理位置及其優越性。
從緯度位置看,我國領土南北跨緯度很廣,大部分屬北溫帶,南部少數地區位於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沒有寒帶。只有在高山地區才有類似寒帶的終年冰雪帶。
從海陸位置看,我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西部深入大陸內部,與許多國家接壤;東部瀕臨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眾多的島嶼和港灣,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優越性:在發展農業生產方面,中國地域廣大,南北、東西氣候差異大,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在對外交往與合作方面,可以通過陸地同中亞、南亞、西亞、歐洲等地直接往來,如古代的「絲綢之路」,也可以通過海洋同海外各國往來,如明代的「鄭和七下西洋」等。在發展海洋事業方面,可以發展海上航運、海水養殖、開發海洋資源等等。其他方面還有像修建港口、碼頭,建設海上娛樂設施等等。
第二節 中國的行政區劃
P9
8.認識省級單位的位置:看圖 1—5 寫出符合下列條件的省級單位名
(1) 由北向南,在地圖上找出沿海的省級行政單位: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香港、澳門、廣西、海南。
(2)在地圖上找出有陸地鄰國的省級行政單位: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甘肅、新疆、西藏、雲南、廣西。
(3)北回歸線自東向西穿過的省級行政單位: 台、粵、桂、雲。
9.熟悉我國各省級單位的輪廓特徵:
湖南省和江西----兄妹倆,廣東省----大象頭,陝西省----秦俑,青海省----兔子,黑龍江----天鵝
第三節中國的人口
P11
10.我國人口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是那個?人口最少的省級行政單位又是那個?
河南 ,澳門
11.我國哪些省級行政單位的人口超過5000萬?看一看,這些省級行政單位分布在那裡?
河北 、江蘇 、安徽 、山東、河南 、湖北 、湖南 、廣東、四川。
分布情況 :
分布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河北 、山東 、河南 。
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安徽 、江蘇 、湖北、湖南。
分布在珠江中下游地區的:廣東
分布在長江上游地區的:四川
第四節 中國的民族
12.讀圖1—12,並在表中填出少數民族的主要分部地區
民族名稱
主要分布地區
民族名稱
主要分部地區
壯族
廣西壯族自治區
彝族
四川 雲南
滿族
遼寧 黑龍江 吉林 河北 北京
傣族
雲南
回族
寧夏 甘肅 新疆 河北
蒙古族
內蒙古 遼寧 新疆
維吾爾族
新疆
藏族
西藏 四川 青海 甘肅 雲南
13.我國少數民族的地理分布有什麼特點?
我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 和東北部地區
㈢ 湘教版八年級下冊地理所有知識點
§4.2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北方地區:概述:北方地區指我國東北秦嶺??淮河以北的地區,面積約佔全國的20%,人口約佔全國的40%。區內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汾渭平原為我國重要的農業地區。文化:北方地區歷史文化悠久,名勝古跡眾多,人文旅遊資源極為豐富。
農作物:春小麥、玉米、高粱、大豆、馬鈴薯、甜菜等。溫帶水果:蘋果、梨、桃、杏、柿、棗、葡萄等。礦產:煤、鐵、油等
南方地區:指我國秦嶺??淮河以南的、青藏高原以東的地區,包括長江中下游平原。南部沿海地區和西南地區三大不凡。面積約佔全國的1/4,人口約佔全國的55%。本區西部分布有30多個少數民族,雲南省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地勢:本地區地勢西高東低,地形為平原、盆地與高原、丘陵交錯。平原地區河湖眾多,水網縱橫,具有典型的南國水鄉特色。農作物:水稻、生豬、柑桔、茶葉、桑蠶、甘蔗、水產和熱帶作物。礦產:銅礦、鎢礦、汞礦、錫礦、銻礦、鉛鋅礦。
4.3 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
青藏地區:概述:青藏地區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面積約佔全國面積的25%,人口僅佔全國總數的1%左右。青藏地區的主體是由「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農作物:青稞、豌豆、小麥、油菜。宗教:藏傳佛教。地勢:山嶽縱橫,冰川廣布,交通十分困難。公路: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等。
西北地區:位於長城?祁連山脈?阿爾金山脈?昆侖山脈一線以北,面積約佔全國的30%,人口約佔全國總數的4%。少數民族: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牧區作物:肉、奶、皮、毛等;礦產資源:稀土礦、鎳礦、煤、石油、褐煤。
㈣ 湘教版初二地理上冊知識樹
湘教版初二地理上冊知識樹,如圖所示:
㈤ 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下冊提綱
第五章 中國的地理差異
一、地理區域的劃分
1、識記四大地理區域的名稱和范圍,理解其劃分的依據。
2、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並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意義。
二、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1、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范圍。
2、比較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地理差異。
3、分析說明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自然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三、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1、運用地圖指出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的范圍。
2、比較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的自然地理差異。
3、分析說明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自然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經典例題
例 青藏高原海拔平均4000米左右,平均氣溫比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大約低( )
A.200C B.240C C.280C D.320C
[評析]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對氣溫垂直分布規律的理解和運用。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0C。
[答案]B
第六章 認識省級區域
考點說明
一、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1、運用地圖評價北京的地理位置。
2、理解北京城市建設和城市發展應考慮的地理因素。
3、利用資料說明北京的歷史文化傳統和城市職能。
二、特別行政區—香港和澳門
1.運用地圖說明香港和澳門的位置。
2.舉例說明祖國內地和港澳地區的經濟聯系。
三、祖國的神聖領土—台灣省
1、在地圖上指出台灣的位置和范圍。
2、分析台灣省的自然地理環境特色和經濟發展的特點。
四、西部開發的重要陣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運用地圖和資料,描述該區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
2、舉例說明影響新疆農業發展的因素。
3、以新疆為例,說明我國西部開發的地理條件以及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經典例題
例 閱讀資料:「北京是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所在地、全國政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也住在北京。中央和國務院各部委、各人民團體的中央機構都在北京辦公。與我國建立了外交關系的各個國家,都在北京設立了駐華使館機構」據此說明北京的職能之一是 ( )
A.全國的軍事中心 B.全國的經濟中心
C.全國的政治中心 D.全國的文化中心
[評析]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從提供的「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答案]C
第七章 認識省內區域
考點說明
一、面向海洋的開放地區——珠江三角洲
1、了解珠江三角洲成為我國對外開放前沿的地理條件。
2、運用圖表資料分析說明外向型經濟對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
二、西南邊陲的特色旅遊區——西雙版納
1、舉例說明西雙版納豐富的旅遊資源
2、運用地圖和資料分析說明旅遊業對西雙版納經濟的促進作用。
3、分析西雙版納地區人民生活與自然環境的聯系。
經典例題
例 西雙版納擁有得天獨厚的位置優勢和豐富的旅遊資源。近些年來,迅速崛起並成為該地區重要支柱產業的是( )
A.旅遊業 B.加工工業 C.農業 D.汽車工業
[評析]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在國家和雲南省有關政策的鼓勵下,西雙版納擁有得天獨厚的位置優勢和豐富的資源優勢,先後建成了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傣族園、野象谷等一大批國家級旅遊景區和多條州內、邊境旅遊精品線路,使旅遊業迅速崛起並成為該地區重要支柱產業。
[答案]A
第八章、九章 認識跨省區域和走向世界的中國
考點說明
一、 溝壑縱橫的特殊地區—黃土高原
1、 在地圖上找出黃土高原地理位置及范圍。
2、 運用有關圖片,說明黃土高原的地表形態特徵並分析其成因。
3、 知道水土流失是黃土高原最為嚴重的環境問題,理解水土流失的成因、後果以及治理的措施。
二、以河流為生命線的地區—長江沿江地帶
1、在地圖上找出長江沿江地帶的地理位置和范圍。
2、在地圖上識記長江幹流流經的省級行政單位、主要地形區、重要城市以及跨越長江的鐵路干線。
3、在地圖上找出長江沿江地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工業基地及高新技術產業區。
4、運用地圖等資料,說明長江沿江地帶主要環境問題、形成原因以及相應的防治措施。
二、 走向世界的中國
1、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了解世界經濟走向全球化的趨勢。
2、了解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認識保衛世界和平、保護地球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
經典例題
例 黃土高原最為嚴重的環境問題是( )
A.物種減少 B.土壤鹽鹼化 C.水土流失 D.酸雨
[評析]黃土高原地面破碎,溝谷密度大;平地少,斜坡多,溝谷兩側常出現直立的陡崖。在這樣的地形條件下,黃土的特性,氣候、植被特點和人類活動的綜合影響,使黃土高原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答案]C
㈥ 急需湘教版八年級下地理說課稿!!!!
湘教版八年級下地理
以上是兩章的說課稿,若要全部的課件,請採納我。並告訴我郵箱,我發給你。
第一章 中國的主要產業
第一節 農業
新課導人:
方案①:同學們,你們可知道,我們每天喝的牛奶,吃的米飯、蔬菜、瓜果、魚肉,穿戴的衣帽,都是由哪一個產業生產的或由哪一個產業提供原料?(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農業。)對,下面我們就開始學習我國的「農業」。
方案②:同學們,大家都知道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人說,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以農業發展為本的經濟史。我國以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 22%的人口,並且基本解決了廣大農民的溫飽問題。這是舉世公認的奇跡。你們知道什麼是農業嗎?你們又了解多少有關農業的知識呢?
方案③:同學們,如果讓你一個星期處於飢餓、半飢餓狀態,你會怎樣?(學生會有各種回答,只要基本相符,都要肯定。)但是你們是否知道,在非洲,還有不少的居民長期處在飢餓之中,甚至死於飢餓。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農業生產落後,糧食產量低。)
在屏幕上展示出課本中將農業含義分解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
(1)狹義的農業是指什麼?
(2)廣義的農業包括哪些生產部門?
(3)農業的五個部門各生產哪些主要產品?
設問;以下活動,哪些屬於農業生產活動:A上山打野兔B野外采蘑菇C水塘養魚(答案為C)
讓學生齊聲朗讀「歷史悠久的中國農業」這段閱讀材料。提問:讀了這段文章之後,你對中國農業有什麼認識?
講述「我國農業的發展」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 問:我國農業是在汁么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讓學生觀看一段舊中國農民逃荒討米的錄像資料,不要很長,一分鍾左右。)
2. 提問:近20多年來,我國主要糧食的產量變化情況如何?(在屏幕上展示「中國稻穀、小麥產量的變化」圖,或讓學生閱讀課本上的該圖。)
3.查找資料,讓學生對比我國主要農產品的人均佔有量與世界人均佔有量。 4.播放錄像或展示圖片:春節前的農貿市場、農民居住的小樓房、農民的新生活等。
小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我國農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農產品的產量大幅度增長,主要農產品的人均佔有量已達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我國用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1%的人口,這是舉世公認的奇跡。廣大農民不僅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正在向小康水平邁進,一些較發達的農村已達到富裕水平。
承轉:我們都知道,建國以來,我國的耕地面積沒有增加,甚至還有所減少,為什麼農產品的產量能大幅度增長呢?(單位面積產量大大提高。)
提問:為什麼單位面積產量能大大提高呢?(學生可能有多種回答,只要基本符合,就多加肯定。)
展示:「中國農業基礎設施的發展」圖。然後小結:建國以來我國對農業的投人逐步增加,農業生產條件日益改善。此外,生物技術的發展,管理水平的提高,都使我國農業的單位面積產量大大提高。
在講述「我國農業生產的地區分布趨於合理」時,可從有關媒體上查找一些具體資料和圖片,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形成真實而具體的感受。
承轉:建國以來,我國農業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還存在一些問題。
播放錄像或展示圖片: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鹽鹼化等,讓學生自己總結我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講述「主要糧食作物的分布」時,可採用下面一些步驟和方法:
1.讓學生讀教材中北方居民和南方居民就餐情景圖。先判斷哪一幅反映的是北方人的飲食習慣,哪一幅反映的是南方人的飲食習慣。接著提問:(1)北方居民和南方居民的主食各是什麼?(2)造成他們主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麼?(當地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不同)(3)是什麼原因使北方和南方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不同呢?(氣候的差異是主要原因:北方年降水量較少,以旱地為主,適宜種小麥;南方年降水量較多,以水田為主,且熱量充足,適宜種水稻。)
2.展示圖片:「水稻收割」、『小麥收割」。讓學生判斷:哪一幅反映的是北方糧食作物的收割情況?哪一幅反映的是南方糧食作物的收割情況?並說出判斷的理由。
3.設問:城市居民所食用的糧食是在城市生產的嗎?(學生回答:不是。)那麼你們認為是什麼地方生產的呢?(學生的回答可能多樣,教師略作解釋,讓學生初步了解商品糧基地的概念。)
4.課堂練習:在「中國小麥、水稻分布」空白圖上,分別填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洞庭湖平原、邵陽湖平原、成都平原,並說出它們所產主要糧食作物的類型。
講述「主要經濟作物的分布」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提問:同學們,我們穿戴的衣帽,做菜用的油,喝粥時用的糖,喝茶時用的茶葉,治病時用的中草葯,等等,它們與農業生產有關系嗎?(學生回答:有。)有什麼關系呢?(由農作物製成或加工而成的。)它們是由哪一類農作物加工而成的呢?(經濟作物。)教師小結經濟作物按其用途不同而進行的分類。
2.讀「中國部分經濟作物分布」圖,提問:(1)圖中哪些作物屬於熱帶經濟作物?我國熱帶經濟作物主要分布在什麼地區?(2)我國棉花生產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區?(3)我國甘蔗生產主要集中在哪些省區?
3. 學生自學「油料、糖料和飲料作物」的閱讀材料。提問:(1)我國種植面積最廣的油料作物是什麼?主要分布在什麼地方?花生的主要產地是哪兩個省?(2)糖料作物中甘蔗和甜菜的生長習性有什麼不同?各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區?(3)我國的茶葉主要產於什麼地區?
學習「出口農產品基地」時,應注意給學生講述以下幾個問題:(1)什麼是出口農產品基地?(2)建立出口農產品基地有什麼意義?(舉幾個實例。)(3)一個地區要想成為出口農產品基地應具備哪些條件?(4)出口農產品基地主要生產什麼?然後列舉我國的一些農業區域(如:珠江三角洲、江漢平原、太湖平原、山東半島等),分析它們是否具備成為出口農產品基地的條件。
講述「畜牧業分布」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展示天山牧場、大型養雞場、專業化養豬場等圖片。提問:(1)這幾幅圖片所表示的是農業的哪一部門?(2)它們在分布上有什麼不同?(前一個分布在我國西北部的高原、山地;後兩個分布在我國東部、南部的農耕區。)(3)它們在生產上各有什麼特點?
2.讓學生根據前面學過的中國地理知識,分析我國西部、北部發展畜牧業的有利條件。
3.提問:我國東部、南部農耕區發展畜牧業的有利條件是什麼?在全國畜牧業發展中佔有什麼樣的地位?
4. 指導學生讀「中國主要畜牧業分布」圖,熟悉我國四大牧區的大致范圍,了解我國一些主要畜種的分布。
學法指導:充分利用生產生活經驗。通常我們所學習的知識,既包括前人經過實踐總結出來的間接知識(或課本知識),也包括自己親身體驗得出的經驗(直接知識)。直接知識豐富多彩,利用它們來印證理論知識是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如學習我國北方和南方的主要糧食作物時,可從當地居民的飲食習慣人手;介紹商品糧基地時,可從城市居民消費的糧食來源說起。
課後活動:
1.調查附近一個村莊的農業生產狀況,寫出調查報告。分析其成功的地方,指出其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設性的意見。重點說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
2.參觀附近一飼養場或牧場,了解畜牧業的生產情況,分析其成功的經驗有哪些,目前存在哪些主要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
3.討論:你認為今後中國農業發展的方向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