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年級地理 » 八年級地理課本下冊

八年級地理課本下冊

發布時間: 2021-01-19 22:14:36

A. 八年級下冊地理課本答案

第一節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P3-4活動題目參考答案:

1、(1)山區和平原——根據等高線的數值和疏密情況,圖中東南部應該為山區,西北部應該為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這是根據自然區域的標准來劃分的。
(2)林區和農耕區——根據農業區域的劃分標准,圖中東南部的山區應該發展林業,西北部的平原應該成為農耕區,發展種植業。圖中坡度較大,海拔較高,而又沒有樹木生長的地區應如何發展呢?雖然入口增加,居民區擴大,劃分農耕區可以增加糧食產量。但該地區坡度較大,不適宜耕種,且會造成水土流失,影響整個區域的環境。所以,應發展林業。
2、第一、二位編碼 表示一級行政區
第三、四位編碼 表示下一級行政區
第五、六位編碼 表示投遞局的代碼
P5-6活動題目參考答案:
1.有相似性。
界線A的確定,主導因素是夏季風的影響,大致與400 mm等降水量線一致——西北地區深居內陸,很難受到夏季風的影響,降水較少、乾燥。東部季風區受夏季風影響較多,降水較多,屬於濕潤、半濕潤區。
2.①界線B大致與1月0℃等溫線的分布最接近。
②界線B大致與800 mm等降水量線的分布最接近。
③界線B的確定,主導因素是氣溫和降水——綜合的氣候方面影響。
④秦嶺—淮河。
3.第一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界線基本吻合。
界線C的確定,主導因素是地形因素。
第二節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1、見下表
秦嶺-淮河以北地區 秦嶺—淮河以南地區
一月平均氣溫(高於0℃/低於0℃) 低於0℃ 高於於0℃
年降水量 少,小於800mm多,大於800mm
主要地形 高原,平原 高原、平原、丘陵、盆地
2、北方植被類型是溫帶落葉闊葉林,南方植被類型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形成差異的主要原因是氣溫的不同,北方一月份平均氣溫低於0℃,南方一月平均氣溫高於0℃。北方河流流量小,南方河流流量大,形成差異的主要原因是降水的不同,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長。所以,形成南方和北方地區自然差異的主導因素是氣候,在氣溫和降水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P10活動題答案
北方地區 南方地區 原因
農耕制度 土地利用類型 旱地為主 水田為主 氣候
主要農作物 小麥、大豆 水稻、油菜 氣候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 一年二熟或三熟 氣候
傳統運輸方式 陸路運輸為主,多用汽車、馬車 水運 地形
傳統民居 屋頂坡度較小,牆體較厚 屋頂坡度較大,牆體高 氣候
其他不同 梆子、秦腔,唱腔高亢 越劇、黃梅戲,唱腔委婉
2、「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這句話反映了農業生產的地域性,其主要形成原因是淮河南北的氣候差異,由於淮南、淮北的自然條件(主要是氣候)的差異,導致難以生產的地區差異,使同樣的種子在淮南、淮北結出了味道不同的果實。
3、北方1月份平均氣溫低於0℃,冬季氣溫低,並且持續時間長,溫度太低,學生無法正常上課,所以北方寒假較長,南方夏季高溫多雨,且持續的時間長,溫度太高,容易出現中暑等現象,學生無法正常上課,所以南方暑假較長。
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深居內陸,距海遙遠,加上高大山脈對濕潤氣流的阻擋,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難以到達,所以這里降水稀少,氣候乾旱。
自東向西依次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P14活動題答案
(1)、拉薩的年平均氣溫在7℃左右,成都的年平均氣溫在16℃左右。
、拉薩位於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而成都位於四川盆地中,地勢對氣溫的影響表現為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大致為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因此,同緯度地帶,地勢越高,氣溫越低。
2豐富的太陽能:青藏高原地勢高,大氣潔凈、稀薄,空氣透明度好,太陽光線穿過大氣層時能量損耗少,到達地面的熱量多,加上青藏高原晴天多,日照時間長,所以青藏高原地區有豐富的太陽能。
大江大河的發源地:青藏地區地勢高,所以氣候寒冷,許多山脈終年積雪,冰川廣布,是許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P16活動題答案:
(1)內蒙古是溫帶草原牧場,草場面積廣大,牧草長得高而茂盛;青藏地區是高寒草原牧場,青藏地區地勢高,山脈多,草場面積相對狹小,牧草長得矮而稀疏。
形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A、地形不同,內蒙古高原地勢平坦,起伏和緩;青藏地區山脈眾多,地形崎嶇;B、氣候不同。內蒙古高原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氣溫高,草場茂盛,植被種類繁多;青藏地區屬於高寒氣候,夏季平均氣溫較低,只適合耐寒的草和其他植物生長。
2、內蒙古牧區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牧區之一,居民以放牧為主,在自然條件良好的地區,牧草生長旺盛,居民就往這些地區放牧。為了適應游牧生活需要,牧民一般居住在用羊毛氈搭成的易於拆卸、搬運和安裝的蒙古包內。蒙古包是用木桿做支架,外面罩著白色羊毛氈的一種圓形帳篷。蒙古包有一扇門,一扇窗,屋頂可以打開,以便透光、通風。
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1、(1)北京大致位於40°N,116°E,位於華北平原的北部邊緣,東南面向渤海,與河北、天津為鄰,地形以平原為主,河流大致從西北流向東南,所以地勢西北高,東南低。
(2)、北京地理位置優越,西面是黃土高原能源基地和廣袤的大西北,東南面是伸向渤海的平原,南面是物產豐富的黃淮海平原,向西北可以進入內蒙古高原,向東可進入東北地區。能源、原材料、食物供應豐富。所以新中國成立後定都北京。
2、北京是我國的文化中心:高等院校集中,眾多的體育場館、博物館、文藝團體。
P23活動題:
1、(1)遼代以後,北京城址在空間上發生了一些變化,大致是:首先,北京舊城的空間范圍不斷擴大,其次,空間分布上從遼南京城原址逐漸向北、向東擴展,至明清時又向南縮,使舊城輪廓由遼代的正方形到金、元的長方形,至明清時期演變為「凸」字形。
(2)、北京舊城城址的不斷變化與水源有密切關系。從圖中大家可以看出,無論城址如何變遷,都要始終保證城市附近有豐富的水源,為城市提供充足的生產和生活用水。因此,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城市職能的不斷豐富,水源的豐裕程度直接制約著城市的發展、城址的變遷。
2、保護故宮的合理做法是:(1)限制每天的門票銷售量;(2)提倡文明、環保行為;(3)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虛擬旅遊;(4)加大管理力度;(5)加大資金投入,保護故宮。
P26活動題
1、城市的現代化建設涉及許多方面,可從下列幾方面理解:交通設施建設;信息量;綠地和環境保護;住房;現代教育技術;生活水平;服裝;旅遊資源豐富;購物便利等。
2、(1)言之有理即可。
(2)在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同時注意保持舊城格局和原有風貌,保護和修繕重要的古建築、園林和特色街區,擴大城市綠地和城市水網的建設。為保護環境,著重發展耗能少、耗水少、污染小的企業和高新技術產業。
香港和澳門
1、香港:6070,澳門:17244
2、香港人多地狹,山地多,平地少,建築區主要分布在植被稀少的山區,充分保護現有的土地資源。
3、上天:避免土地的重復浪費,充分利用空間,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土地資源。
下海:擴大土地面積,缺點:破壞生態環境。
4、城市環境的建設也是非常重要的。
P32活動題
人才流動:利於港澳地區和祖國內地人才的交流;
科技交流:促進了兩地科技的快速發展;
港澳旅遊業發達,祖國內地區港澳旅遊人數增長,拉動了港澳地區經濟的發展。
新疆
1新疆的地形輪廓特點是"三山夾兩盆"'"三山"指北為阿爾泰山,中為天山,南為昆侖山。"兩盆"指北為准噶爾盆地,南為塔里木盆地。
2.(1)塔里木盆地的人口、城市和交通設施主要分布在綠洲上。由於新疆距海遠導致乾旱少雨,因此水源主要是高山冰雪、冰川融水。在它的滋潤下,在盆地的邊緣山麓地帶出現了許多綠洲,人口和城市也就集中分布於這些綠洲中。河流沿岸也有城市、人口分布。交通設施的分布與人口、城市密不可分,多沿盆地邊緣分布,將人口、城市和經濟活動集中的綠洲聯系起來,既靠近水源,也帶動了城市和經濟的發展,方便了人民的生活。
(2)綠洲相互之間距離遙遠,導致當地交通運輸不方便,綠洲之間的人們缺少信息的溝通,妨礙了綠洲之間人們的貿易往來,阻礙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改善的辦法主要是改善當地的交通運輸條件,修築鐵路或公路。
(3)荒漠化最容易發生在綠洲邊緣地區,即與沙漠地帶交界的地區。這些地區環境非常脆弱,對植被的破壞和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很容易導致土地荒漠化和鹽鹼化。人們在這些地區生產、生活時,要保護環境,禁止過度放牧,禁止破壞植被,合理利用水資源,保護現有的耕地。
教材P43活動
1新疆地處西北內陸,降水少,日照強烈,蒸發旺盛,水資源匱乏,荒漠廣布。修建適應當地環境的"坎兒井"等水利工程,彌補了當地水資源缺乏的不足,維持了綠洲的生存,發展富有特色的綠洲農業。「坎兒井」由豎井、暗渠、明渠、澇壩四部分組成。珍貴的地下水由山麓地帶通過暗渠輸送到盆地,灌溉著眾多的綠洲。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被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工程。
2正新疆在開發利用水資源時應該做到:
(2)大力建設水利基礎設施,如跨流域調水、修建水庫等;(3)積極採用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如滴灌和噴灌技術,發展節水農業(4)人們要節約用水,防治水污染;(5)改變農業種植結構,增加用水少、耐旱的作物的比重。
3. (1)吐魯番的農民調整農作物的種植種類,目的是迅速增加農民的收入,盡快致富。調整的方向是種植適應市場需求的特色作物。
(2)當地推行的一些先進技術是針對新疆水資源匱乏而實行的。新疆水資源缺乏,綠洲面積有限,採用先進技術,既合理利用了水土資源,又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
(3)建議:A、上電視、互聯網等做廣告,加大產品的宣傳力度,B、就地加工水果,把水果加工成工業產品,既增如了當地的經濟收入,又便於產品的長途運輸C、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盡快脫貧致富。
教材P46活動
1西氣東輸對東西部經濟發展的意義是:西氣東輸工程的實施,將使我國中西部的能源、原材料優勢得以充分發揮,迅速增加當地的財政收人,帶動當地相關行業,如建築、鋼鐵工業的發展,為當地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大大促進了西部經濟的發展,縮小了東西部的經濟差距。同時,西氣東輸工程的實施,緩解了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能源短缺的問題,降低了東部地區的生產成本,改善了東部地區日益嚴重的環境狀況。
2.新疆的油氣資源十分豐富,潛力巨大。預測儲量約佔全國總儲量的1/3,僅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氣就佔全國陸上天然氣資源總量的22%,西氣東輸工程將帶動西部的克拉瑪依、輪台、庫車等大型油氣田的開發,以及青海柴達木盆地和甘肅玉門等油氣田的開發。
3.西氣東輸工程對西部的經濟效益表現在:增加當地財政收入,帶動當地相關行業發展,為當地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大大促進了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縮小了東西部的經濟差距。工程施工過程中決不允許超出規定的范圍,避免破壞地表植被。西氣東輸工程的實施,改善了塔里木盆地周圍城市和鄉村的能源結構,保護了當地的環境。
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對外開放的有利因素:
區位因素: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優越,處於祖國的"南大門",南臨南海,毗鄰香港、澳門,與東南亞地區隔海相望,海陸交通便利。
人文因素: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充足,很多地方是著名的僑鄉,吸引了大量海外華人、華僑來此投資。
政策因素:國家對珠江三角洲地區實行了"對外開放,優先發展"的政策。
P53
1、(1)珠江三角洲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得快,全國增長得慢,差異非常明顯。
(2)這種差異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後,變得越來越明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珠江三角洲利用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大量海外華人、華僑來此投資,國家在珠江三角洲實行了對外開放政策,建立了經濟特區,重點發展了外向型經濟,大大促進了珠江三角洲經濟的快速發展。
2.影響工業布局的因素主要有:①原料和燃料;②土地和勞動力;③市場;④交通運輸條件;⑤科技水平。長江三角洲成為台商投資的熱點,主要原因是長江三角洲地區人才資源豐富,科技力量雄厚,更適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更能促進經濟的高速發展。
3.如下表所示。
教材P56活動
1 1984年即改革開放初期,珠江三角洲地區城鎮分布稀疏,數量較少,規模較小,非農業人口增長緩慢。2000年時,珠江三角洲城鎮分布越來越密,數量大大增闊,規模不斷擴大,非農業人口增長很快。主要的原因是:珠江三角洲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著名僑鄉和國家的優惠政策,外向型工業發展迅速,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人口為了追求更好的就業機會、更高的經濟收入和更高的生活水平,紛紛南下珠江三角洲,使人口急劇增長。
2.大量的農業用地變為工業、商業、居住和交通用地,有可能引發一系列環境問題(如水源污染、空氣質量下降、垃圾成堆、綠地面積減少等)和社會問題(如交通擁擠、車輛堵塞、雜訊污染、住房短缺等)珠江三角洲在城鎮發展過程中只有做到適度發展,科學合理地規劃,注重環保,適當引進外來人口,搞好宣傳教育工作,才有可能解決好本區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協調好人地關系,獲得可持續發展。
西雙版納
1、西雙版納年平均氣溫在20 ℃以上,最高氣溫出現在每年5月;降水受季風影響很大,全年明顯地分為雨季和旱季。每年5~10月盛行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降水較多,為雨季;1月至次年4月盛行來自大陸內部的東北季風,降水很少,為旱季,因而成為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
2.西雙版納位於雲南南部,北回歸線以南,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20 ℃以上,氣候濕熱,傣族人住竹樓,以便通風散熱,還可以防蟲蛇。本地的糧食作物是水稻,講大米裝在竹筒中燜烤而成的竹筒飯,是傣族人喜愛的主食之一。
3(2)這里原始熱帶雨林保存完整,可欣賞到熱帶雨林獨有的景觀和熱帶動物。
這里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可以欣賞到傣族別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教材P63活動
1長期以來,西雙版納地區的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憑借得天獨厚的位置優勢和資源優勢,旅遊業迅速發展,比重不斷增大,90年代末高達 45%以上,從而成為本地的支柱產業。旅遊業的發展帶動了多個部門的發展,並增加了就業機會和人均收入,改善了人民生活條件,促進了西雙版納的經濟發展,旅遊業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
2.西雙版納旅遊業下滑的因素有:①周邊旅遊景點紛紛出現,競爭激烈;②景點分散,沒有形成規模,接待也沒有國際化;③不法商販誘客購物,影響聲譽;④生態環境壓力較大;⑤一些景點大同小異,沒有特色。
3.加大旅遊業發展的措施:①對現有旅遊景點進行整合改造;②加強旅遊景點的規劃和改造;③強化旅遊景點的監督管理;④加大宣傳力度;⑤開發新的旅遊項目。
黃土高原
1、黃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圍: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到烏鞘嶺,南連秦嶺,北抵長城。跨越了山西省、陝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省等7省區大部分或一部分。
2. (1)戈壁、沙漠、黃土的分布規律:從左到右依次為戈壁、沙漠和黃土。由於風力作用,風把戈壁、沙漠中的黃土物質吹走,黃土在沙漠地區的下風地帶堆積,日積月累,年復一年,形成了黃土高原。
(2)黃土高原黃土物質的來源一一"風成說"的依據t①黃土的厚度大體均勻,說明黃土是從上空吹來的,而不是流水沖來的;②黃土顆粒自西北向東南越來越細,說明物質流動方向是從西北向東南;③黃土中有古土壤,說明不是當地岩石風化的產物,而是外來的;④礦物成分與中亞、蒙古等地的戈壁、沙漠礦物成分相同,說明其源地在中亞、蒙古地區。
教材P69活動
1地表植被(包括森林和草地)的作用就是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減少水土流失。地表植被豐富,本地的水土流失非常小;地表植被缺乏,本地的水土流失非常嚴重。
2.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①自然原因:a.地形:坡度較陡,地面較長,沖刷侵蝕力強;b.植被:光禿裸露,缺少植被保護;c.土質:疏鬆,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 d.氣候: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②人為原因:a.毀林毀草,陡坡開荒,破壞了地表植被;b.開礦、修路等活動使地表疏鬆。
3.我國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分布在華北平原的北部、黃土高原、長江的上游和雲貴高原。這些地區地表植被稀少,或坡度較陡,且多暴雨,雨季時間較長。
長江沿江地帶
1(1)長江上游地形以山地為主,長江中下游以平原和低山丘陵為主。
(2)長江沿江地帶東西部不同的資源利用方式: ①我們可以在長江上游發展水電業?因為這里水流端急,落差較大。②我們可以在長江沿線發展旅遊業,因為長江沿線地區旅遊資源豐富。③我們可以在中下游地區發展淡水養殖業,因為這里湖泊眾多。④我們可以在中下游發展內河航運業,因為中下游江闊水深。
2. (D沿江地帶的自然資源主要有煤、鐵、有色金屬、天然氣、水能等。 (2)長江上游自然資源主要有煤、天然氣和水能。長江中下游自然資源主要有鐵和有色金屬。長江的水能主要集中在上游。有色金屬分布在中下游,並且儲量豐富、種類多。長江沿江地帶是我國經濟發達的地區,它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起重要的紐帶和輻射作用。
教材P78活動
1(1)繪圖略【長江沿岸主要城市及經過的鐵路線:重慶(成渝線)、武漢(京廣線〉、九江(京九線)、南京(京滬線)、上海(京滬線)】。
(2)長江沿江地帶經濟輻射的方向是由本地帶向南北輻射,向南可到達南部沿海珠江三角洲地區,向北可到達華北地區,最遠可到達東北地區。這就使南北經濟融為一體,加強了區域間的經濟合作。
()①沿江地帶的有色金屬和水能資源可藉助南北支流和交通干線向南北方向輸送;②沿江地帶的貿易藉助交通干線與珠江三角洲、華北地區和東北地區連成一體,促進了貿易的發展。
我認為贊成者的觀點正確。建設沿江鐵路和高速公路,可以充分發揮長江沿江地帶的紐帶和輻射作用,促進東西部經濟的發展,又可使我國南北經濟融為一體,更有利於經濟的快速發展。
教材P83活動
沿江地帶下游地區由於工業發達,人口稠密,用電量大。上游水能資源豐富,電力充足。協作的途徑是西電東送,把長江中上游的水電輸往下游地區,以緩解能源不足的問題。下游地區產業密集,經濟發達,技術先進,科技力量雄厚,中上游地區則相反。協作的途徑是響應國家西部大開發的號召,加大對西部資金和技術的支持,加快經濟發展。
長江沿江地帶由於不舍理的開發利用,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
教材P85活動
1防治長江上游水土流失的措施:①建設長江中上游防護林;②植樹種草;③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地;④禁止過度放牧;⑤修建擋土壩;⑤控制人口數量,改變觀念。 2.天然湖泊面積減少,蓄洪能力降低一一退回還湖,擴大湖泊面積,提高湖泊蓄洪能力。湖泊周圍植樹種草,保持水士,涵養水源。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一一修建防洪水利設施,例如修建或加固水庫、重修長江兩岸大堤。 3.防治長江水污染的措施:①政府部門要進行宏觀調控,依法管理,加大宣傳力度和執法力度;②控制人口數量;③禁止工廠未經處理的廢渣、廢氣和廢水排人河流; ④工業更新換代設備,徹底治理酸雨問題;⑤工業要力爭實現"三廢"的循環利用。
教材P88活動
1分析發展經濟的條件要從地理位置、自然條件、資源、土地和勞動力、市場和技術力量等方面分析。
2.以"西電東送"工程為例。
(1能源分布區與能源消費地不均勻。
①煤炭集中分布在山西、陝西和內蒙古西部,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和長江、黃河主游地區;②能源消費地主要集中在能源(電力)短缺的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
(2)"西電東送"的意義。4
為了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對電力增長的需要,實現能源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快開發西南和長江、黃河上游地區豐富的水能資源和煤炭資源,輸往經濟相對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實施電力發展的"西電東送"戰略,以促進東西部地區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3)"西電東送"工程包括三個部分。
①雲、貴、桂的水電和火電送往廣東;②長江上游干支流的水電送往華東地區; ③黃河上游的水電和山西、內蒙古地區的火電送往京津唐地區。

B. 八年級地理下冊知識點

初二地理下學期復習提綱

第五章:
1、地理區域有許多不同的類型,有的是自然區域,如珠江三角洲;有的是經濟區域,如工業區;有的是行政區域,如西藏自治區。同一個地理區域,可能同時兼有多重「身份」。
2、根據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的不同,可以把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其中,秦嶺、淮河一線是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
3、我國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在地形、氣候、河流流量和植被類型等方面均有明顯差異。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人們,在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也有很大差異。
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差異比較:
比較項目 秦嶺—淮河以北地區 秦嶺—淮河以南地區
1月平均氣溫(高於0°/低於0°) 低於0° 高於0°
年降水量 少 多
主要地形 平原與高原為主 平原、盆地與高原、丘陵交錯
植被類型 溫帶落葉闊葉林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河流流量 小 大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 一年兩熟或三熟
耕地類型 旱地 水田
糧食作物 小麥 水稻
傳統交通工具 馬車 船
傳統體育項目 滑雪、溜冰 賽龍舟、游泳
4、西北地區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以草原、荒漠景觀為主;西部盆地中有大面積的沙漠分布;只有在盆地邊緣出現稀少的綠洲。這一切說明西北地區是一個以乾旱為主要自然特徵的地區。
5、青藏地區因地勢高聳而成為一個獨特的地區,由「高」隨之而來的另一個顯著自然特徵是「寒」。
6、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都是我國主要的牧區。內蒙古主要是溫帶草原牧場;新疆主要是山地牧場;青海和西藏主要是高寒牧場。內蒙古的三河馬、三河牛,新疆的細毛羊,青藏的氂牛、藏綿羊和寧夏的灘羊都是著名的畜種。
7、除了畜牧業外,在西北地區人們利用河水和高山冰雪融水,發展灌溉農業。
第六章:
1、 北京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國際交往中心。人民大會堂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所在地,中南海是黨中央和國務院所在地。
2、 北京皇宮的城市格局是「凸」字形的,這樣的城市格局是我國歷代都城規劃和建設的代表作。
3、 北京有著無數名勝古跡,長城、頤和園、天壇、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
其中北京故宮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群。
4、 為了增強國際競爭力和服務功能,北京一方面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規劃和建設包括中央商務區、國際傳媒大道等在內的重點功能區,以及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和高速公路;另一方面,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建設人與環境和諧共處的城市環境。
5、 香港由香港島、九龍半島和新界三部分及其周圍200多個島嶼組成,澳門由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組成。港澳地區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6、 香港和澳門是我國的兩個特別行政區。我國政府制定了「一國兩制」政策,祖國內地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和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7、 香港人多地少,「上天」——建設高層建築,「下海」——填海造地,成為香港擴展城市建設用地的兩種重要方式。
8、 港澳地區第三產業很發達,香港是國際貿易中心、運輸中心、金融中心、信息服務中心和旅遊中心。博彩旅遊業是澳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9、 長期以來,港澳與祖國內地一直保持著密切的經濟聯系,其中以香港表現得最為明顯。祖國內地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豐富且低廉,而香港則擁有豐富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香港和祖國內地的經濟合作,優勢互補、互惠互利。
10、轉口貿易是指從一國購進商品後,不在本地銷售,而直接賣到其他國家的貿易形式,祖國內地是香港最大的轉口貿易夥伴。
11、台灣省包括台灣島,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島、釣魚島等許多小島,台灣島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島嶼,它北臨東海,東臨太平洋,南臨南海,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
12、台灣島是個富饒的寶島,被譽為「祖國東南海上的明珠」。島上約一半以上的土地覆蓋著茂密的森林,有「亞洲天然植物園」的美譽。樟樹是台灣最著名的樹種,樟腦產量居世界首位。
13、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台灣經濟以農業和農產品為主,出口蔗糖、菠蘿、稻米、樟腦等。從60年代開始,台灣重點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形成「進口——加工——出口」型的經濟。
14、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省區,新疆境內高山與盆地相間分布,形成「三山夾兩盆」的地形特點。雄偉的天山山脈橫亘這些新疆中部,南北兩側分別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爾盆地。
15、新疆有大小數千個綠洲,是最主要的農業生產基地,小麥、玉米、高粱等是這里的主要農作物,棉花、甜菜和多種瓜果成為新疆綠洲的特色農產品。坎兒井是一種古老的引水工程,長期為新疆的綠洲居民所利用。
16、新疆預測石油、天然氣儲量約佔全國陸地總儲量的1/3,隨著國家「穩定東部,大力發展西部」的能源戰略決策的逐步實施,新疆有望成為中國重要的石油及天然氣工業基地。西氣東輸工程的實施將可以迅速增加當地的財政收入並能夠緩解東部地區的能源短缺問題。
第七章:
1、 珠江三角洲位於廣東省的東南部,海陸交通便利,被稱為我國的「南大門」。
珠江三角洲地區形成了一個包括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沿海開放城市(廣州)、經濟開放區(整個珠江三角洲)在內的多層次的開放體系。
2、 利用這里的優越條件,珠江三角洲吸引了大量海外華人的投資(珠江三角洲外資的主要來源地是港澳地區),成為了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
3、 20世紀80年代以來,珠江三角洲利用其緊鄰港澳的優越地理位置,就近接受港澳的產業擴散,引進了大量的外資,同時也引進了先進技術設備、經營管理方法和最新工商科技信息,創辦了一大批加工製造企業,發展外向型的經濟。
4、 珠江三角洲生產的產品,主要是通過港澳貿易渠道,出口至東南亞、歐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區,賺取了大量的外匯。至20世紀末,這里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和日用消費品生產出口基地之一。
5、 港澳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合作以「前店後廠」為基本模式。香港利用海外貿易窗口優勢,進行市場推廣和對外銷售,扮演「店」的角色。珠江三角洲地區則利用土地、自然資源和勞動力優勢,進行產品的加工、製造和裝配,扮演「廠」的角色。
6、 珠江三角洲地區加工製造業的發展,促進了餐飲、娛樂、運輸等服務業的發展,這些非農產業為當地剩餘勞動力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而且還吸納了數百萬外地勞動力。
7、 隨著非農產業的發展和人口的遷入,珠江三角洲有越來越多的農業用地被改變為工業、交通和城市建設用地,這些非農用地與尚存的農業用地相鄰,形成了居住用地、工業用地、基礎設施用地和農業用地交錯分布的獨特土地利用景觀。
8、 西雙版納是除海南省之外,我國原始熱帶雨林保存最為完整的地方。高大挺拔的望天樹、巨大的板塊根、殘忍的絞殺植物、氣勢磅礴「獨木成林」等都是雨林特有的景觀。
9、 西雙版納生活著上千種動物,其中有亞洲象、綠孔雀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人們形象地把這里稱為「熱帶動物王國」。
10、西雙版納還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以傣族為主體的多樣性民族風情為西雙版納增添了無窮魅力。
11、長期以來,西雙版納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在國家和雲南省有關政策的鼓勵下,西雙版納憑借得天獨厚的位置優勢和資源優勢,使旅遊業迅速崛起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
第八章:
1、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是黃土高原,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2、水土流失帶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農作物產量下降;使溝谷增多、擴大、加深,從而導致耕地面積減少;還向黃河下游輸送大量泥沙,給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難。
3、黃土高原地形破碎,氣候較為乾旱,不僅水土流失嚴重,而且多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旱澇災害是黃土高原地區最主要的自然災害,所以說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
4、在黃土高原要想使社會、經濟得到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強生態建設,改善環境,一方面,採取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與建梯田、修擋土壩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產活動,如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過度放牧的地方減少放牧的牲畜數量等。
5、長江沿江地帶是一個較為典型的「帶狀」區域,不僅地理位置優越,而且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為本區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區是全國經濟發展的重心地區。
6、長江沿江地帶溝通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與西部資源富集地區,構成了一個英文字母「H」的格局,是承東啟西的紐帶。
7、長江沿江地帶是我國重要的農業區,而且工業基礎雄厚,目前已發展成為我國最具活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之一。通過眾多南北支流和交通幹道,這些經濟技術優勢可向南北輻射,使我國南北經濟成為一體。
8、長江沿江地帶擁有很多城市,中下游地區城鎮密集,上游地區城市較少,其中,上海、南京、武漢、重慶四個特大城市,是區域的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強大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在這四個特大城市的基礎上,分別形成了以它們為中心的四個城市群。
9、長江沿岸是我國高度發達的綜合性工業地帶。目前,自東向西已經形成了四大工業基地。鋼鐵、石油化工、汽車、輕紡等工業基地沿江分布,構成了我國東西綿延的「工業走廊」的雛形。
10、在長江沿江地帶大規模的開發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如水土流失、洪澇災害(長江中下游地區是長江流域洪澇災害最集中、最嚴重、最頻繁的地區)、水污染和酸雨。
11、酸雨可導致水體、土壤酸化,對植物、建築物造成腐蝕性危害,華中酸雨區是全國酸雨污染范圍最大、中心強度最高的酸雨污染區,西南酸雨區是第二嚴重的酸雨區,華東酸雨區的污染強度低於華中、西南酸雨區。
第九章:
1、國土遼闊、區域差異大是我國的一個基本國情。一個區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揚長避短,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同時還要加強區域之間的聯系。
2、人口眾多,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較低是我國的又一基本國情。21世紀的世界,是一個經濟走向全球化的世界,我國要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在世界中求發展。

C. 八年級地理下冊復習資料(山西教育出版社)

台灣島東西部沿海地區中,年降水量更豐富的是什麼沿海地區

D. 八年級地理下冊知識點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地理復習提綱
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
一、地理差異顯著
1、自然地理差異
(1)氣溫差異:在南往北,緯度逐漸升高,氣溫逐漸降低。
(2)降水差異: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距海越來越遠,降水越來越多。
(3)地勢差異:自西向東,地勢呈階梯狀分布,逐級下降。
2、人文地理差異
(1)農業生產方式的差異:西牧東耕、南稻北麥。
(2)人口、城市、交通線的差異:東密西疏。
(3)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東部高,西部低。
(4)飲食習俗的地區差異:蘇州人、無錫人、上海人喜歡吃甜,山東、河北以及東北三省的居民口味偏咸,湖南、湖北、江西、貴州、四川、重慶等地的居民多喜辣,江西人口味偏酸,以能吃醋聞名。
飲食口味差異形成的原因:與當地氣候、水質等自然條件有一定關系。
3、劃分地理差異的界限
秦嶺 ——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①它是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②大致相當於我國冬季1月0℃等溫線;③是我國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通過的地方;④是我國半濕潤地區和濕潤地區的分界線;⑤是我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
二、四大地理區域
1、不同類型的地理區域:自然區、經濟區、文化區等。
2、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⑴劃分依據: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的不同。
⑵四大地理區域:北方地區、南方地區、青藏地區、西北地區。
⑶四大地理區域的分界線:
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主導因素是氣溫和降水。
北方地區與西北地區分界線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主導因素是夏季風的影響。
青藏地區和其他三大地區分界線是地勢一、二級階梯分界線,即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脈。
三、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1、北方與南方的自然差異

比較項目

秦嶺—淮河以北地區

秦嶺—淮河以南地區

自然景觀的差異

1月平均氣溫

低於0°

高於0°

年降水量

少(一般低於800毫米)

多(一般高於800毫米)

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

主要地形

平原與高原為主

平原、盆地與高原、丘陵交錯

植被類型

溫帶落葉闊葉林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河流流量





河流有無結冰期





2、北方與南方的人文差異

人文景觀的差異

差異原因

農耕制度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

兩年三熟

一年兩至三熟

氣候

耕地類型

旱地

水田

氣候、地形

糧食作物

小麥

水稻

氣候

油料作物

花生

油菜

糖料作物

甜菜

甘蔗

經濟作物

棉花、穀子、大豆等

棉花

傳統民居

坡度較小,牆體較厚

屋頂坡度大,

牆體高

氣候

第六章北方地區
第一節自然特徵與農業
一、 地理位置
我國北方地區大體位於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東,內蒙古高原以南,秦嶺—淮河以北,東臨渤海和黃海。
二、 地形特徵
北方地區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東部有面積廣闊的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西部有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
三、 氣候
1、 氣候類型:北方地區地跨我國的中溫帶和暖溫帶,大部分地區屬於溫帶季風氣候。
2、 氣候特徵:北方地區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攝氏度以下,夏季炎熱,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0攝氏度以上。大部分地區的年平均降水量為400~800毫米,屬於半濕潤區。降水季節分配不均,主要集中於夏季。
四、 黑土地和黃土地
1、 東北平原在冷濕的環境下,發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人們常把東北平原稱為「黑土地」
2、 黃土高原被深厚的黃土所覆蓋,黃河、海河從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區堆積,形成了廣闊的華北平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又常被稱為「黃土地」
3、 「黑土地」與「黃土地的自然差異」

黑土地

黃土地

位置

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黃土高原

自然條件

地形

東北平原

黃土高原、華北平原

溫度帶

中溫帶和寒溫帶

暖溫帶

干濕區

濕潤和半濕潤區

半濕潤和濕潤區

生態環境問題

黑土流失、土層變薄,

肥力下降,沼澤濕地,森林破壞嚴重

嚴重的旱澇、鹽鹼、風沙危害

水土流失嚴重

五、重要的旱作農業區
(一) 自然條件
1、 北方地區平原廣闊,土壤肥沃,耕地集中連片。
2、 北方地區降水偏少,耕地多為旱地。
(二) 主要作物
1、 北方地區的糧食作物: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穀子等。
2、 北方地區的經濟作物:甜菜、棉花、大豆等。
(三) 自然災害
1、 災害及成因: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降水較少,且集中於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嚴重。
2、 解決措施:採取南水北調等跨流域調水措施 ,發展節水農業。

第二節「白山黑水」——東北三省
一、位置、氣候、地形
1.稱謂: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倉
2.東北三省包括:A黑龍江省,B吉林省和C遼寧省
3.人們常用「山環水繞,沃野千里」來形容東北三省的山河大勢。
4山環:由D大興安嶺E長白山F小興安嶺如馬蹄形分布著K東北平原,
5.水繞:1黑龍江2.烏蘇里江與俄羅斯為臨 ,3.圖門江4.鴨綠江與朝鮮為臨,5遼河,河流6松花江注入黑龍江
6.東北三省氣候冷濕,由於緯度較高,又緊鄰著冬季風源地,大部分地區冬季漫長嚴寒,夏季短促溫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較多。
二、從「北大荒」到「北大倉」
1、商品糧基地的發展條件
東北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適宜大規模的機械化耕作,氣候雨熱同期,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
2、最大的商品糧基地
(1)東北三省由於緯度較高,氣溫條件只能滿足農作物一年一熟的需要。
(2)東北平原盛產小麥,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國機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糧最多的糧食生產基地。
3、自然災害和生態環境問題
(1)在春秋季節,由於經常受寒潮的影響,容易發生低溫凍害。
(2)由於大面積開荒,濕地面積銳減,生態環境惡化。
三、我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1、重工業基地的發展條件
東北三省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特別是煤、鐵、石油等礦產資源在全國有重要的地位。
2、比較完整的重工業體系
依託豐富的資源,東北三省形成了以鋼鐵、機械、石油、化學工業為主導,包括煤炭、電力、建材、森林等工業部門的比較完整的重工業體系。
3、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20世紀90年代,由於資源枯竭、設備老化、產業結構單一等原因,東北重工業基地出現經濟發展滯後的現象。國家明確提出要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第三節 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
一、文明的搖籃
1. 稱謂:文明的搖籃,革命聖地延安寶塔山下的窯洞,白羊肚頭巾,信天游,黃土風情。
2.黃土高原上奔流著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源地,如華夏始祖炎黃二帝。
3.黃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關於黃土高原的形成,科學家曾經提出過許多假說,其中「風成說 」得到了廣泛的支持,即認為黃土物質是從中亞和蒙古高原等地的荒漠、戈壁吹過來的。
4范圍:黃土高原東起A太行山、西至B烏鞘嶺、北連C長城、南抵D秦嶺。跨越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省區。
5、黃土地貌景觀:流水侵蝕使得黃土高原地表破碎,溝壑縱橫,形成塬(殘留的高原面)、梁(長條狀的山樑)、峁(孤立的饅頭狀山丘、川(黃土高原農業較發達、人口集中地地區)等多種多樣的黃土地貌景觀。
二、嚴重的水土流水
1、黃土高原的地表特徵:千溝萬壑、支離破碎。
2、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黃土土質疏鬆,多空隙,許多物質易溶於水;缺乏植被保護;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人為原因:過墾過牧導致生態環境惡化;修路、采礦等活動破壞地表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
(1)嚴重的水土流失,帶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壞了農田和村莊,使得自然災害加劇,生態環境惡化。
(2)泥沙下泄導致河流含沙量劇增,淤塞下遊河床、水庫,給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難。
4、水土保持的措施
一方面,採取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與建梯田、修擋土壩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產活動,如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過度放牧的地方減少放牧的牲畜數量等。
第四節 祖國的首都——北京
一、區域全貌

地理位置

經緯度位置

40°N,116°E

海陸位置

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角,西面和北面背靠群山。

溫度帶

暖溫帶。

干濕地區

半濕潤地區。

鄰省

東南與天津相鄰,三面被河北省包圍。

自然環境

地形

平原為主。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

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河流

潮白河、溫榆河、永定河,自西北向東南流。

主要城市職能

我國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

歷史古城

「五朝帝都」,我國六大古都之一。

名勝古跡

故宮、長城、頤和園、周口店、天壇、十三陵。(世界文化遺產)

二、現代化的大都市
1、北京的重要功能區:主要包括中央商務區、中關村科技園區、金融街、王府井商業街等。
2、北京的交通網路
(1)北京已經形成了航空、公路、鐵路四通八達的現代化立體交通網路。
(2)北京市區形成了環形加放射狀的快速道路網。
(3)城市軌道交通也很發達,並且已初步建設成網。
(4)北京是全國最大的鐵路交通樞紐和國際航空港。
3、北京在城市建設中,十分重視歷史文化建築的保護和環境質量的改善,目前,正朝著「國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目標邁進。
第七章南方地區
第一節 自然特徵與農業
一、 氣候濕熱的紅土地
1、 位置與范圍:南方地區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臨東海和南海。
2、地形:南方地區地形復雜多樣,東部與西部的差異明顯,西部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有交錯分布的平原、低山和丘陵。沿江有面積較大的平原和三角洲。
3、氣候:南方地區屬於濕潤的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濕潤。
3、土壤:由於水熱充足,這里植被常綠。在濕熱的環境中發育了紅色的土壤,因此南方地區被稱為「紅土地」。
四川盆地有紫色土。雲貴高原被稱為「喀斯特高原「
4、河流:水量大、汛期長
二、重要的水田農業區
1、南方地區氣候濕熱,發展農業的水熱條件優越。
2、南方地區耕地多為水田,是我國重要的水田農業區。
3、平原地區,地勢低平,河湖密布,灌溉條件良好,水田集中連片,山區水田零散分布在河谷和緩坡。
4主要農作物
(1) 糧食作物:主要種植水稻,也種植小麥。
(2) 經濟作物:棉花,油菜,茶,竹,甘蔗,橡膠,以及柑橘,香蕉,菠蘿等熱帶、亞熱帶水果。
(3) 三種常見的食材:蓮藕、椰子、竹筍。
第二節 「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
一、江海交匯之地
1.地理位置和范圍
(1)位置:長江的下游地區,瀕臨黃海,地處江海交匯之地。
范圍:上海市、江蘇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溫和濕潤。
2.「魚米之鄉」
大部分地區地勢低平,河網密布,湖泊星羅,自古以來就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
3.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沿江沿海港口眾多。依託長江干支流發達的水運,可以聯系廣大的內陸地區;同時又是我國南北海上航運的中樞,並通過遠洋航線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得天獨厚的江海之利,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二、我國最大的城市群
1、古都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
(1)古都城市:南京、杭州。
(2)歷史文化名城:蘇州、揚州等。
2、上海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的核心城市,是我國最大的城市和最重要的綜合型工業城市。該城市不僅對長江三角洲地區,而且對長江流域乃至全國都有輻射帶動作用,且隨著浦東的開放開發,該作用進一步增強。
3、城市群不同城市間的「同城效應」
(1)依據條件:交通的發展,主要指發達的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
(2)生活方式:人們往返於不同城市之間工作和生活,就想是在同一座城市一樣。

第三節 「東方明珠」——香港和澳門
1、區域全貌

香 港

澳 門

位置(中國大陸東南端)

位於珠江口東側,毗鄰廣東省深圳市。

位於珠江口西側,毗鄰廣東省珠海市。

組成

香港島、九龍和新界及周圍200多個島嶼組成。

澳門半島、凼仔島和路環島三部分組成。

面積和人口

666.5萬人,1098km2

43.8萬人,25.4km2

人口密度

地狹人稠。

解決辦法:「上天」(建設高層建築)、「下海」(填海造陸)

歷史回顧

英國侵佔160多年

葡萄牙侵佔400多年

回歸時間

1997年7月1日

1999年12月20日

經濟特徵

國際經濟貿易中心、運輸中心、金融中心、信息服務中心和旅遊中心。

博彩旅遊業發達。

2、香港與祖國內地的優勢互補
⑴祖國內地:廉價勞動力、廠房、生產生活用水、能源、日常生活消費品。
⑵香港: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
3、港澳祖國內地的合作模式
(1)改革開放初期——「前店後廠」
(2)目前——先進製造業+現代化服務業
第四節 祖國的神聖領土——台灣
1、台灣省包括(台灣島),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島、釣魚島)等許多小島,(台灣島)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島嶼。
2、台灣島北臨(東海),東臨(太平洋),南臨(南海),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
3、台灣島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台灣島的西部平原。
4、地形:多山,山地、丘陵佔2/3,台灣山脈縱貫南北,其中,玉山為最高峰。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
5、氣候:台灣島屬(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風和暴雨。
6、河流:台灣島島上河流短急,水能豐富。
7、台灣島也是一個富饒的寶島,自然環境優越,(森林、礦產、水產等)資源十分豐富,被譽為「祖國東南海上的明珠」。
8、台灣島西部的(平原)土地肥沃,盛產(稻米、甘蔗、茶葉和熱帶、亞熱帶水果)。(森林)面積廣闊,有「亞洲天然植物園」的美譽。
9、(樟樹)是台灣最著名的樹種,(樟腦)產量居世界首位。紅檜是特有的樹種。
10、此外台灣島還有(海上米倉、東方甜島、水果之鄉、森林之海、東南鹽庫)的美譽。
11、外向型經濟
(1)20世紀50年代,以農業和農產品加工為主,主要出口蔗糖,水果,稻米和樟腦。屬於初級產品。
(2)20世紀60~90年代,以(出口加工工業)為主,形成「 進口——加工——出口」型的經濟。主要出口紡織服飾,玩具和日用電子消費品,屬於普通工業製成品。
(3)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展以電子工業為主導的高薪技術產業,主要出口軟體、晶圓、集成電路板,屬於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工業製成品。
「乾旱」的西北地區和「高寒」的青藏地區

西北地區

青藏地區

區域特徵

乾旱

高寒

地形

以高原和盆地為主

以高原、山地為主

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

高原山地氣候

河湖

稀少,水量小,流程短,多內流河、內流湖,最長的內流河——塔里木河。

中華水塔,三江源(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源頭),最大的湖泊——青海湖。

植被

溫帶草原,自東向西:

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高寒草地

牧場特色

溫帶草原牧場(內蒙古)

山地牧場(新疆)

高寒牧場(青海和西藏)

畜種特色

三河牛、三河馬(內蒙古)

細毛羊(新疆)灘羊(寧夏)

氂牛、藏綿羊(青海和西藏)

農業類型

灌溉農業(河套平原、寧夏平原)

綠洲農業(雅魯藏布江谷地、黃水谷地)

主要農作物

小麥、玉米、長絨棉、瓜果等

青稞、小麥

第八章西北地區
第一節自然特徵與農業
1、位置:西北地區大體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
2、地形:西北地區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主要是內蒙古高原,西部高山和盆地相間分布。
3、氣候和河流:由於距海遙遠和山嶺阻隔,西北地區氣候乾旱,河流稀少,且多為季節性河流,是我國內流河的主要分布區。
4、自然景觀:西北地區荒漠和草原廣布,東部高原以草原為主,向西逐漸過渡為荒漠草原和荒漠,西部盆地中有大面積的沙漠分布。
5、牧區和灌溉農業區
(1)賀蘭山以東地區降水較多,地表水資源比較豐富,賀蘭山以西地區降水稀少,地表多戈壁、沙漠,但山地降水較多, 分布有高山草場。
(2)優良畜種有三河牛、三河馬和新疆細毛羊等,草原上可移動的房子叫蒙古包。
6、灌溉農業
(1)西北地區天然降水較少,難以滿足農作物生長的需要,只有在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的地區,才能發展農業,形成灌溉農業區。
(2)由於縣級氣溫高,光照強,晝夜溫差大,這里的農產品品質優良,尤以瓜果聞名國內外。
(3)夏季氣溫高,晴天多,日照充足,利於棉花的生長和採摘。新疆的長絨棉享譽全國。
(4)引水工程—坎兒井:利用山麓地帶的坡度開發利用地下水的古老的水利工程。它的暗渠是為了減少水分蒸發,以適應當地乾旱的環境。
第二節 乾旱的寶地—塔里木盆地
1、位置:塔里木盆地位於新疆南部,天山山脈和昆侖山脈之間,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盆地。
2、氣候:塔里木盆地深居內陸,又有高的山脈環抱,降水稀少,氣候乾旱,降水稀少,稱為我國極端乾旱的地區。
3、這里戈壁、沙漠廣布,人跡罕至,在盆地中心有我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
4、在塔里木盆地邊緣的山麓地帶和河流沿岸分布著星星點點的綠洲,他們的水源主要來自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是當地人口、城鎮和交通線的主要分布地區。
5、塔里木盆地蘊藏著分豐富的油氣資源,尤其是天然氣儲量佔全國陸地天然氣儲量的1/4。 西氣東輸工程帶動西部經濟發展、有利於西部環境改善;緩解東部能源短缺、改善東部環境。
6、塔里木盆地環境脆弱,在開發油氣資源時避免環境破壞,要加強綠洲環境保護。
第九章 青藏地區
第一節自然特徵與農業
1.范圍:青藏地區位於我國西南部、 橫斷山脈以西、昆侖山-祁連山以南,南至國界。
2.地形: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
「遠看是山 ,近看是川」是青藏高原地形的顯著特徵。
3、由於海拔高,許多山峰終年積雪,冰川廣布,青藏高原是長江,黃河,瀾滄江,雅魯藏布江等縱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4、氣候:青藏高原具有獨特的高寒氣候,冬寒夏涼、年溫差小,日溫差大。
由於海拔高,空氣稀薄,日照充足,太陽輻射強。藏族的傳統服裝 藏袍 主要是為了適應青藏高原地區的氣溫日較差大而設計的。
4.自然保護區: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受人類活動干擾少大部分仍保持著原始的生態,是野生動物的天堂。
5.湖泊:全國最大的鹹水湖是青海湖
6.高原之舟 :高原之舟指的是氂牛,它的毛長 皮 厚 可以保持體溫,預防寒冷、體矮 身 健 ,可以載負重物。
7.牧區:在獨特的高寒條件下,青藏地區耐寒的高山草甸分布廣泛,生長著能適應高寒、缺氧、低氣壓等特殊高原環境的牲畜——氂牛、藏綿羊、臧山羊。
8.河谷農業區:青藏地區發展農業的不利的氣候條件是氣溫較 低 ,有利氣候條件是日照 充足 。主要的農業區有南部的 雅魯藏布江 谷地,東部的 湟水 谷地,這些地區發展農業的好處是:氣溫較 溫涼 ,土質較肥沃。適合喜溫涼的 青稞 、 小麥 生長。
9.生活習慣:青藏地區居民的日常主食主要是糌粑,為了抵禦嚴寒。人們都愛喝青稞 酒。因為青藏高原土層淺薄,林木稀少當地人建造房屋時,往往就地取材,主要以石塊為原料房屋牆體平頂碉房。
第二節 高原濕地——三江源地區
1、位置:三江源地區位於青海省南部,是長江源區、黃河源區、瀾滄江源區的總稱。
2、中華水塔:長江總水量的25%,黃河總水量的49%,瀾滄江總水量的15%均來源於三江源地區。
3、江河的水源來源:雪山和冰川融水。
4、河流的天然調蓄器:湖泊和沼澤。
5、三江源地區的保護
(1)生態意義:三江源地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濕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是我國重要的水源涵養地。
(2)生態環境問題:
A,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冰川逐年萎縮,導致湖泊、濕地面積不斷縮小甚至乾涸。
B,由於過度放牧、亂采濫挖等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導致水土流失加劇,草地沙化嚴重、蟲鼠猖獗、野生動物銳減,加速了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的惡化。
(3)保護措施:
A設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
B採取退耕還草(林),全面禁獵、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實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場保護工程等措施。
第十章 中國在世界中
1、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目前,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超越日本 ,成為世界第二大 經濟體。
2、我國人口、資源 、環境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可持續發展的壓力越來越大,面臨著資源特別是能源緊缺、環境污染、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
3、我國由於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經濟基礎 等的差異,區域經濟發展很不平衡。
4、主要表現:東中西不發展極不平衡,沿海與內地以及城鄉之間經濟發展差距較大。
5、解決措施:大力實施西部發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推動城鄉一體化等重大戰略決策。
6、我國用佔世界不到10%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0%的人口。
7、我國堅定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信念,積極參與國際事務。
8、我國政府提出的「和諧世界」理念,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響應。

E. 求八年級下冊的地理、生物電子課本

復習資料:

八年級地理(下)復習提綱
(本資料在人教網上收集整理)
秦嶺 ——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①它是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②大致相當於我國冬季0℃等溫線;③是我國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通過的地主;④是我國半濕潤地區和濕潤地區的分界線;⑤是我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
區域劃分的原因:根據不同的需要來劃分,一個地區可同時兼有多重「身份」,同一類型的區域,可以劃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的區域。
第五章我國的四地理大區域
形成四大區域景觀差異的原因: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特點不同。
P5活動1、2、3
第一節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北方地區:(P8活動1、2;P10活動1)
一、位置范圍
以東渤海、黃海,以南秦嶺、淮河,以西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北內蒙古高原:范圍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甘肅、寧夏的東南部,江蘇、安徽兩省北部;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面積20%;人口40%,漢族占絕大多數,少數民族中人數較多的有:東北的滿族、朝鮮族;寧夏、甘肅的回族;河湖。
二、氣候
類型:溫帶季風氣候;判別:濕潤、半濕潤。
三、農業發展及問題
主要農產品糧食作物:小麥;油料作物:花生;糖料作物:甜菜;
經濟作物:棉花、穀子、大豆等;
植被和果樹:東北天然森林、溫帶水果;礦產資源:鐵;主要能源:煤炭、石油;
主要水果:蘋果、葡萄、梨、桃、杏、柿;
四、風俗習慣
人民主食:麵食(東北,華北:盛產小麥,以麵食為主;黃土高原:則以小米為主);
傳統民居特點:注意防寒保溫(東北,華北:土坯壘牆,磚瓦房(火炕);黃土高原:窯洞);
交通工具:傳統:騾馬作役蓄馬車;現代:鐵路、公路
運動項目:溜冰
六、生態環境及治理
脆弱的生態環境:由於長期的墾植開荒、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嚴重(東北:黑土流失;華北:旱、澇、鹼、風沙威脅;黃土高原:黃土裸露,溝壑縱橫);
東北平原:退耕還林,退耕還牧,重建生態家園;華北平原:興修水利,改善灌溉條件、營造農田林網,改善土壤,減輕災害;黃土高原:植樹種樹,退耕還林,退林還牧,發展生態農業;
七、主要城市
北京、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石家莊、太原、西安
南方地區:
一、位置范圍
以東 東海,以南 南海,以西 青藏高原,以北 秦嶺、淮河:范圍 長江中下游地區、南部沿海地區和西南地區;面積 25%;人口 55%,漢族占絕大多數,少數民族有30多個,人數5000多萬,主要分布在廣西、雲、貴、川、渝、湘、瓊等省區。人數較多的有:壯、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地形:平原、盆地與高原、丘陵交錯分布(東南沿海受夏季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影響大-水田;四川盆地-紫色土富含磷、鉀等養分;成都平原-天府之國;南方地區-魚米之鄉;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平坦,河網密布,土壤肥沃,農業開發歷史悠久-單季水稻、油菜、冬小麥的主要產區);河湖:長江、京杭運河、華南大動脈-珠江水系、沿海港口。
二、氣候
類型: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判別:最高氣溫28℃~30℃,最低0℃以上;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濕潤;
三、農業發展及問題
主要農產品糧食作物:水稻;油料作物:油菜;糖料作物:甘蔗;經濟作物:棉花;
植被和果樹:亞熱帶、熱帶經濟作物和林果(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植桑養蠶-蠶絲的主要產區;海南島、雷州半島、雲南南部是天然橡膠的生產基地);
主要水果:兩廣、閩、台勝產甘蔗;南部沿海地區出產香蕉、荔枝、龍眼、菠蘿、柑橘、桂圓等水果;海南島出產椰子;礦產資源:有色金屬;主要能源:核能和水能豐富;
四、工業發展及問題
長江中下游工業帶(上海、南京、杭州-綜合工業區;武漢-鋼鐵、輕紡;湘、贛地區-有色金屬);南部沿海外向型工業帶[有南通、上海、寧波、溫州、廣州、湛江、北海等開放城市;經濟特區有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島等;主要工業部門有家用電器、、服裝、食品、玩具製造等以出口為主的加工工業和製造業];西南地區[宜昌、重慶-電力、鋼鐵;攀枝花、六盤水-鋼鐵、煤炭;西昌-火箭發射基地。
經濟林木有:茶、油茶、油桐、漆樹、毛竹、杉樹、樟樹;發展了制茶、絲綢、食品、建築材料等工業
五、風俗習慣
人民主食:大米
傳統民居特點:注意通風散熱,以南北朝向為主,瓦房屋面較陡
交通工具:傳統:船舶;現代:船舶
運動項目:游泳、龍舟竟賽
六、生態環境及治理
長江中下游、淮河流域是我國洪澇災害頻繁發生的地區。98年大洪水使湖北、湖南、江西的受災面積達一萬平方千米,損失百億元:加固堤壩;疏浚水道;重點限期治理污染源。
紅壤是在高溫多雨的環境下發育而成的,含鐵、成風較多,有機質少,酸性強,土質粘重,是我國南方的低產土壤之一,需要改良:增施有機肥料、補充熟石灰等以改變土壤的酸性,種植茶樹、油樹、杉樹、馬尾松等耐酸性經濟林木以抑制土壤的粘性。
七、主要城市
上海
第二節 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西北地區: P12活動1、2
位置范圍
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內蒙古自治區,新疆,寧夏,甘肅北部(面積30%,人口4%,人口密度小,人口比較稀疏,以漢族為主,大致佔2/3,少數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等,他們分別聚居在內蒙古,寧夏,新疆)。
一、 從草原到荒漠的景觀變化
⒈形成原因:深居內陸
2.地表景觀
⑴高原,盆地為主,風蝕作用顯著,多沙漠,戈壁;
⑵由東向西,植被變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二、 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
內蒙古,新疆,寧夏,甘肅的廣大草原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本區出產的肉,奶,皮,毛及其製造品不僅供給當地人民生活和生產的需要,還大量輸送到其他省市,並出口到國外,成為本區重要的經濟支柱。
三、 灌溉農業
⒈灌溉農業的特點
本區氣候乾旱,降水量少,是制約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當地農業水源的依賴性很大。一般在有地水,高山融雪及地下水灌溉的平原地區,農業比較發達,稱之為「灌溉農業」。
⒉主要分布地區
① 內蒙古河套平原:引黃河水自流灌溉;
② 寧夏平原:引黃河水自流灌溉;自由被如為『』塞外江南,小麥水稻棉花瓜果甜菜都生長良好;
③ 河西走廊:依靠祁連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進行灌溉;
④ 新疆綠洲:依靠天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進行灌溉,是西北的糧棉瓜果之鄉,吐—葡、哈,新—長絨棉。
五、地下寶藏
豐富的礦產資源:煤,石油,稀土的儲量大。
六、 基礎設施建設:交通通訊和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西氣東送(將新疆塔北油氣田天然氣通過管道送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意義:穩定東部經濟發展,促進西部經濟發展);西電東送(將蒙中西、寧夏水電站的電能送到華北和東北地區);
七、 生態環境建設
沙塵暴的形成:西北地區由於乾旱缺水,植被覆蓋率低,經營管理粗放,超載放牧和盲目開墾,沙化面積逐年擴大是造成北方沙塵暴的主要原因。
目前,西北地區的人民正在通過退耕還林還草,建設生態林,大力發展人工草場,推廣欄養和封地育草等措施和技術重建西部的生態環境。
八、 西北地區人民的生活
1. 食:牛羊肉和乳製品。
2. 住:用羊毛氈搭成的易於拆卸的氈房
3. 行:馬、駱駝、小毛驢。
4. 體育項目:舞蹈、摔跤、馬術。
青藏地區:
一、 位置范圍 P14活動1、2
橫斷山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和阿爾金山以南: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四川省西部(面積25%,人口不足1%藏族的主要居住區,青海省東部漢族人數較多。
主要河湖有:長江、黃河、支流湟水、雅魯藏布江、青海湖(多鹹水湖,乾旱,蒸發量大,冰雪補給,含鹽,冰川縱橫,猶如固體水庫)
二、 世界屋脊與高寒環境
1.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許多山峰高達7000—8000米,是世界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
2. 地處亞熱帶,深居內陸,青藏高原阻擋了北上的暖濕氣流,大部分降水稀少(4—9月為雨季,10—3月為乾季)。形成獨特的高寒氣候,地廣人稀。
3. 日較差大,高原缺氧(藏族服裝、舞蹈的動作幅度小。)人口、城鎮都分布在海拔較低的河谷兩岸(如雅魯藏布江谷地和黃河支流湟水谷地)。
三、 高原農牧業
1. 發展種植業的有利條件:日照強,溫差大,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較低,但大潔凈,晴天多,日照時間長,太陽能豐富;
不利條件:降水少,氣溫低。

F.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地理課本

你好,由於制圖做表比較麻煩,我直接給答案了。
26頁表2.1:第一空填青藏高原,第二內空填長江中下游容平原,第三空填黃土高原,第四空填東北平原,第五空填塔里木盆地,第六空填塔里木盆地。
28頁圖2.10,::第一二級階梯分界線(自西向東,自北向南):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
第二三級階梯分界線(自北向南)依次填: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
28頁表2.2:第一級階梯——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
第二級階梯——准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
第三級階梯——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
29頁:(1)答案:我國大型水電絕大多數位於第一、二級或第二、三級階梯交界處附近
(2)答案:原因階梯交界處附近,山高谷深,海拔高差懸殊大,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資源豐富。
望採納!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

G. 沂水縣初中八年級地理下冊課本

地理和生物在初二的會考中就結束了,不加入中考成績,如果考普版高的話考到C 也就是權學生的前75%就行。(這么說你明白吧,就是比如有100個人,你地理考到到1—75就不妨礙你考高中)。
地理是人教版,這些教版的都差不多。我是青島的初三學生,雖然書是人教版的,但是我們老師還讓我們學習別的教版的精華。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