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年級地理 »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節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節

發布時間: 2021-01-19 20:56:07

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第一章內容的思維導圖(知識樹框架圖)


 
高中地理必修一復習指導(含圖表)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節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體是宇宙間物質存在的形式,如恆星、行星、衛星、星雲、流星、彗星。 2.天體系統: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3.天體系統的層次由大到小是      地月系              (課本P3圖1.2) 
                  太陽系 
          銀河系            其他行星系總星系    總星系           其他恆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課本P4圖1.4) 
1.太陽系八大行星由近及遠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類(課本P5圖1.5)

天體系統的層次由大到小是
地月系 (課本P3圖1.2) 太陽系 銀河系 其他行星系總星系 總星系 其他恆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課本P4圖1.4) 1.太陽系八大行星由近及遠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類(課本P5圖1.5) 分類 特點 類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 巨行星 木星、土星 遠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課本P6) 外部條件 安全穩定的宇宙環境 自身條件 適宜的溫度 日地距離適中 適於呼吸的大氣 體積、質量適中 液態的水——來自地球內部
1.2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一、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陽大氣的成分主要是氫和氦;太陽輻射能量來源是核聚變反應。 2.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課本P8圖1.7) 
⑴提供光熱資源;⑵維持地表溫度,是促進地球上水、大氣運動和生物活動的主要動力;⑶煤、石油等礦物燃料是地質歷史時期生物固定以後積累下來的太陽能;⑷日常生活和生產的太陽灶、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電站的主要能量來源 ★二、太陽活動影響地球 1.太陽大氣由里到外分層 
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 
光球 黑子,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 色球 
耀斑,是太陽活動最激烈的顯示
日冕 太陽風 
2.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課本P11) 
⑴世界許多地區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和黑子變化周期有一定的相關性(課本P11活動); 
⑵造成無線電短波通訊衰減或中斷;⑶擾動地球磁場,產生磁暴現象;⑷兩極地區產生極光;⑸地球上水旱災害、地震等自然災害的發生與太陽活動有關。 
第三節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
第三節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 
 地球自轉 地球公轉 
運動方式 圍繞地軸轉動 
在橢圓軌道上圍繞太陽轉動 
運動方向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為逆時針,南極上空為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為逆時針。 
運動速度 
線速度:從赤道向兩極遞減,兩極點為零。 角速度:除兩極點外各地相等(15°∕h)。    近日點(每年1月初),速度快         
遠日點(每年7月初),速度慢       運動周期 
真正周期:一個 恆星日=23時56分4秒    晝夜交替周期:一個太陽日=24時         真正周期:一個恆星年=365日6時9分
10秒                
直射點回歸周期:一個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地理意義 
1.晝夜交替                            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1.晝夜長短的變化
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1.晝夜長短的變化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3.產生四季和五帶 二、太陽直射點移動 23°26′N ★1.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如圖示 0° ★2..地球公轉過程中兩分兩至點的判斷 23°26′S 依據:看日地球心連線和赤道的位置關系——連線在赤道以北說明太陽直射23°26′N, 則地球處 於公轉軌道上的夏至點;連線在赤道以南說明太陽直射23°26′S, 則地球處於公轉軌道上的冬至點 簡便方法:看地軸——地球逆時針公轉時,地軸左偏左冬,地軸右偏右冬。
3..地球公轉過程中速度變化的判斷 
依據:1月初,地球運行至近日點,公轉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運行至遠日點,公轉速度最慢。 二、晝夜交替和時差 ★一晝夜交替 


 
1.⑴晝夜現象產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發光;⑵晝夜交替產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轉。  2.晨昏線的判讀:在晨昏線上任找一點,自西向東越過該線進入晝半球,說明該線是晨線,反之是昏線。 
3.晨昏線與赤道的關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終年晝夜平分。 
4.晨昏線與太陽光線的關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線上太陽高度為0度。 5.晨昏線與地軸的夾角變化范圍:0°~  23°26′
6.太陽高度的分布:晝半球上>0°,夜半球上 < 0°,晨昏線上 =0°。 7.晝夜交替的周期:一個太陽日 =24小時 ★二地方時的計算 1.地方時計算原理: 
①地方時東早西晚(同為東經,經度越大越偏東;同為西經,經度越小越偏東;一東一西,東經偏東時間早) 
②同一條經線上地方時相同 
③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既1°=4分鍾) 2.地方時計算方法: 
某地地方時=已知地方時±4分鍾×兩地經度差 
說明:①式中加減號的選用條件:東加西減——所求地在已知地的東邊用加號,在已知地的西邊用減號。 
②經度差的計算:同減異加——兩地同為東經或同為西經相減;一為東經一為西經相加。 ③計算步驟: 確定兩地經度差;換算兩地時間差;判斷兩地東西方向;帶入計算。 3.晝夜長短的計算 
   ⑴晝弧:任一緯線落在晝半球內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緯線落在夜半球內的部分。
⑶計算:①晝長=晝弧對應的經度數÷15°;②夜長=夜弧對應的經度數÷15° 三區時的計算  
所求地的區時=已知地的區時±兩地時區數差 
說明:①時區數的計算:當地經度數÷15°,商四捨五入得時區數。 
②時間差的計算:同減異加——兩地同為東時區或西時區相減;一為東時區一為西時區相加。 ③加減號的選用條件:東加西減(同為東時區,時區數越大越偏東;同為西時區,時區數越小越偏

Ⅱ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節課本習題

因為地球表面有大氣層,大氣層具有保溫作用,白天地表面吸收太陽輻射,晚上大氣層以大氣逆輻射的方式,把吸收地表面的長波輻射返回給地球表面,使得晚上的時候溫度不會太低。
而月球表面沒有大氣層,白天因接受太陽輻射月球表面溫度極高,但是晚上沒有大氣層的保溫作用溫度就非常低。月球則因為沒有象地球這樣的大氣,因而,致使它表面的溫度晝夜變化劇烈,白天表面溫度可達127℃,夜間可降至-183℃。

大氣逆輻射:
原理
由於大氣本身的溫度也低,放射的輻射能的波長較長,故也稱為大氣長波輻射。地面輻射被大氣吸收,同時大氣逆輻射也能被地面吸收,這就使地面以長波形式輻射所損耗的熱量得到一定的補償(特別是大氣中雲層較厚或水汽含量較多時),即大氣對地面起到了保溫作用。這種作用類似花房中玻璃窗的保暖作用,故常稱為大氣的溫室效應。據估計,如果沒有大氣,地表平均溫度應為-23℃,左右,而實際地表平均溫度是15℃左右。也就是說,大氣花房效應使地表平均溫度提高了將近38℃。
2成因
大氣輻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氣輻射中向下的那一部分,剛好和地面輻射的方向相反,所以稱為大氣逆輻射。大氣逆輻射是地面獲得熱量的重要來源。由於大氣逆輻射的存在,使地面實際損失的熱量比地面以長波輻射放出的熱量少一些,大氣的這種保溫作用稱為大氣的溫室效應。這種大氣的保溫作用使近地表的氣溫提高了約18℃。月球則因為沒有象地球這樣的大氣,因而,致使它表面的溫度晝夜變化劇烈,白天表面溫度可達127℃,夜間可降至-183℃。
雲量多,空氣中濕度大,大氣逆輻射強 .就是說射到地面的光線很容易被雲層反射回來
空氣潔凈,雲量少,反射的太陽輻射少,到達地面的多.地面輻射加強,大氣輻射也跟著加強,大氣逆輻射也會隨之加強.
3大氣輻射與大氣逆輻射的區別
大氣對太陽輻射有削弱作用(如吸收,反射和散射)
但是,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作用是相當小的。地球大氣對太陽短波輻射幾乎是透明體,大部分太陽輻射能夠透過大氣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溫。地面輻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紅外線部分,屬於長波輻射。對流層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紅外線長波輻射的能力很強。因此,地面放出的長波輻射除極少一部分透過大氣返回宇宙空間外,絕大部分都被對流層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氣增溫。所以,地面是對流層大氣的主要熱源。大氣在增溫的同時,也向外放出紅外線長波輻射。這就是大氣輻射。大氣輻射除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間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與地面輻射正好相反,故稱大氣逆輻射。

Ⅲ 求中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節教案!

你去文庫搜下,剛才我去看,有很多啊

Ⅳ 高一必修一湘教版地理第一,第二章(好的加追100)

這怎麼幫你,你現在看看書吧,還來的及。不明白的地方再問問懂的同學。放輕松!

Ⅳ 中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節第三課時的幾種重要的天氣系統講課時該怎樣導入

可以這樣:第二節我們學習了影響氣候的因素(之前可以提問大氣環流對氣候的影響),今天我們學習影響天氣的因素--鋒面、氣旋和反氣旋。

Ⅵ 高一地理第二單元第一節………求解………

讓學生做這么難的地理題,我對此學生深感同情!老衲只能幫你到這里了

Ⅶ 求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復習筆記(詳細點)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1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一、大氣的受熱過程:1.大氣主要的、直接的熱量來源:大氣對太陽短波輻射吸收較少大氣對地面長波輻射吸收較多大氣主要的、直接的熱量來源是地面。2.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 (選擇性吸收):臭氧吸收紫外線; 二氧化碳、水汽、甲烷、氟氯烴等吸收紅外線反射:與天空中的雲量相關,雲越多、越厚則反射越強散射:藍色光比較容易被散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可以避免地球上出現「過高」的溫度,其強弱可以受到天氣陰晴、太陽高度角(緯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3.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汽、甲烷、氟氯烴等專門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再以大氣輻射的形式釋放出來,其中絕大部分以大氣逆輻射的形式返回地面。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可以避免地球上出現「過低」的溫度,其強弱可以受到二氧化碳含量、天氣陰晴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的強弱與大氣逆輻射的強弱呈正相關。二、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熱力環流:冷熱不均 ↓空氣垂直運動 ↓水平氣壓差異 ↓空氣水平運動(風)冷熱不均是形成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氣壓差異是形成大氣水平運動(風)的直接原因案例分析:海陸風與海陸熱力差異城市風與熱島效應1.空氣的垂直運動:地面受熱→熱空氣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氣壓↓出現雲雨天氣地面冷卻→冷空氣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氣壓↓出現晴朗天氣2.空氣的水平運動(風):水平氣壓梯度力:高壓指向低壓,同時垂直等壓線地轉偏向力:北右南左摩擦力:(高空中可忽略,造成風向與等壓線平行)3.風向與風力的判斷:風向判斷:主要取決於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風力判斷:主要取決於氣壓差大小即等壓線的密集程度§2氣壓帶和風帶一、大氣環流:大氣環流:全球性的有規律的大氣運動。(氣壓帶、風帶;季風)二、氣壓帶、風帶:1.氣壓帶、風帶的分布:2.氣壓帶、風帶的成因:氣壓帶成因:熱力原因:赤道低壓帶、極地高壓帶動力原因:副熱帶高壓帶、副極地低壓帶風帶成因:由於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影響而成3.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無論南北半球均是7月北移,1月南移三、季風:1.海陸熱力差異:2.海陸熱力差異對氣壓帶、風帶的影響:3.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的分布: 亞歐大陸太平洋大西洋1月亞洲高壓(蒙古、西伯利亞高壓)阿留申低壓冰島低壓7月亞洲低壓(印度低壓)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夏威夷高壓亞速爾高壓4.季風的形成:夏季風由海洋吹向陸地;冬季風由陸地吹向海洋 1月7月成因東亞西北季風東南季風海陸熱力差異南亞東北季風西南季風海陸熱力差異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 5.季風對我國的影響: 氣候特點季風因素夏季高溫多雨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東南季風冬季寒冷少雨亞洲高壓;西北季風四、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1.影響氣候的因素:太陽輻射(緯度)是影響氣候的根本因素,另外還有大氣環流、下墊面、人為活動等2.氣壓帶、風帶的性質與氣候的形成:(1)氣壓帶、風帶的性質對氣候的影響:氣壓帶:高壓帶→少雨;低壓帶→多雨風帶:離岸風→少雨;向岸風→多雨(2)受氣壓帶、風帶影響而形成的氣候:熱帶雨林氣候、熱帶沙漠氣候、溫帶海洋氣候、熱帶草原氣候、地中海氣候、熱帶季風氣候§3常見天氣系統一、鋒面與天氣:1.氣團與鋒:氣團:水平方向上溫度、濕度等物理性質分布比較均一的大范圍空氣。如冰洋大陸氣團、冰洋海洋氣團、極地海洋氣團、極地大陸氣團、熱帶海洋氣團、熱帶大陸氣團、赤道氣團等。當某地受某單一氣團影響時,其天氣是比較穩定的,且和該氣團的性質相一致。鋒:冷暖空氣相遇時二者的交界面叫鋒面,鋒面向冷氣團一側傾斜;鋒面與地面相交的線稱為鋒線;鋒面和鋒線統稱為鋒。當某地受到鋒的影響時,常會出現雲、大風、降水等天氣變化。2.鋒的類型與天氣:(1)冷鋒與天氣:v 冷氣團主動移向暖氣團,鋒面向暖氣團一側移動。v 移動速度一般較快。v 過境前受暖氣團影響,氣溫較高,氣壓較低,天氣晴朗。v 過境時易出現雲雨(雪)大風,降水往往出現在冷鋒鋒線之後。v 過境後受冷氣團影響,天氣轉晴,氣溫下降,氣壓增高。v 我國一年四季均有冷鋒現象,尤其冬半年常見。v 我國冬季的寒潮、夏季北方暴雨、春季沙塵暴都是由於冷鋒影響造成的。(2)暖鋒與天氣:v 暖氣團主動移向冷氣團,鋒面向冷氣團一側移動。v 移動速度較慢。v 過境前受冷氣團影響,氣溫偏低,氣壓偏高,天氣晴朗。v 過境時易出現連續性降水或霧,降水往往出現在暖鋒鋒線之前。v 過境後受暖氣團影響,天氣轉晴,氣溫上升,氣壓下降。v 在我國出現頻率低於冷鋒,主要見於東北及長江中下游。(3)准靜止鋒與天氣:v 冷暖氣團勢均力敵,或遇地形阻擋,較長時間在一個地區擺動。v 易造成陰雨連綿的天氣。v 我國初夏長江中下游的梅雨、冬季雲貴地區的華西秋雨就是由於准靜止鋒的影響造成的。3.鋒的圖形表示方法:二、低壓(氣旋)、高壓(反氣旋)及其天氣:1.部分基本概念:低壓與高壓:指氣壓分布狀況;低壓:中心氣壓低於四周;高壓:中心氣壓高壓四周。氣旋與反氣旋:指低壓區和高壓區的氣流狀況。低壓區氣流運動形式稱為氣旋;高壓區氣流運動形式稱為反氣旋。低壓槽:由低壓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高壓脊:由高壓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2.低壓和氣旋:水平方向:北逆南順;垂直方向:中心氣流上升;低空輻合-高空輻散天氣:雲雨天氣舉例:台風3.高壓和反氣旋:水平方向:北順南逆;垂直方向:中心氣流下沉;低空輻散-高空輻合天氣:晴朗少雨天氣舉例:我國夏季伏旱、秋季秋高氣爽、冬季寒潮等天氣三、等壓線分布圖的閱讀:(鋒面氣旋的閱讀)低壓區(氣旋)的低壓槽容易出現鋒面,該鋒面將隨氣旋的旋轉而運動。§4全球氣候變化一、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1.全球氣候變化主要包括「冷暖干濕」變化。(氣溫、降水)2.全球氣候變化的時間尺度:地質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整個地質歷史時期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距今一萬年以來近代氣候變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氣象觀測記錄時期大尺度氣候變化是小尺度氣候變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據;小尺度氣候變化反映了大尺度氣候變化中的細節。(重點討論近代氣候變化)二、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趨勢:全球氣候變暖1.全球氣候變暖的復雜性:全球氣候變暖是針對全球而言的;而對於局部地區來說,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差異。例如:由空間上看,我國北方氣溫增高十分明顯,而長江流域則弱;由時間上看,冬季增溫明顯,夏季相對較弱。2.全球氣候變暖受人為活動的影響越來越明顯:二氧化碳的排放(化石燃料);氟氯烴(製冷劑)的排放;森林的破壞;人口的增加三、全球氣候變暖的可能影響:1.對海平面的影響:兩極冰川融化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淹沒島嶼、沿海低地海水體積膨脹2.對水循環與水資源的影響: 3.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四、人類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對策:人類如何延緩全球氣候變暖,減輕其危害?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