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年級地理 » 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發布時間: 2021-01-19 15:47:57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關鍵詞: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的學習技巧,你都知道多少?

在學習初中地理的時候,需要有專業的方式,認真了解,了解所學的知識,明確各部分的知識點及其相互關系之外,我們還必須充分的運用這方面的知識,使我們的初中地理成績更好,使自身得到更好的發展.

並且在學習當中如果有自己解決不了問題,需要和老師進行討論,這樣可以及時的把每一個難點都解決掉,並且加上教科書知識以及可以課外的知識,可以使自己的知識內容更加的豐富,讓自己的初中地理成績有所提高,但是學到的知識需要在一段時間之後進行再次練習,否則可能會出現忘記的情況.

以上就是學習初中地理的技巧,通過以上的內容,學會以上的方式之後自身的成績會有一定的提高.

Ⅱ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第二節知識點概括!

§2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1、流域:又稱供水區,是指供給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區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區的總稱。水系:指河流幹流、支流和流域內的湖泊、沼澤或地下暗河彼此連接組成的龐大系統,又稱河系。2、河流水系由幹流和一系列支流組成,一般將流入幹流的支流,叫一級支流,流入一級支流的叫二級支流,依次類推。相鄰流域間的山嶺或河間高地,稱為分水嶺。分水嶺最高點的連線,稱為分水線(分水界)。3、田納西河位於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條流程最長、水量最大的分支,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脈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4、河流開發要考慮流域內不同區域的差異性,進行針對性開發:組成部分重要性保護重點山地河流的發源地,其生態環境直接影響河流的水量和水質植被生態保護河流是流域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河谷平原是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環境污染治理5、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地勢起伏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陸路交通不便,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②氣候:亞熱帶地區,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豐富。③水系:水系發達,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並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但是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氣候影響,水量很不穩定。④礦產資源非常豐富。6、田納西河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①18世紀下半葉: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②19世紀後期: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③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已經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7、美國成立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簡稱TVA,負責田納西河流域的統一開發和管理,將河流梯級開發作為流域開發的核心,發揮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遊、土地利用等綜合效益。8、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大規模的火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流域內煉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

Ⅲ 求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要點

一、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

區域

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區域特徵: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可變性

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

同:都是平原地區,並都位於我國的東部季風區

異:①地理位置差異:長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②氣候條件差異:長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松在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

③土地條件差異:長以水稻土為主,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廣泛,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礦產資源貧乏,松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地理環境對農業和商業的影響

對農業:長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種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兩熟至三熟;松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旱地耕作業,主要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等,一年一熟。長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為發達;松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展畜牧業。

對商業:長位於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外聯系方便,商業貿易發達;依託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松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地區的煤、鐵等資源發展重化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早期:長河流、湖泊和沼澤分布較廣,地勢平坦,土質黏重。受地理環境的限制,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農業社會:

①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長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隨著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長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

③隨著我國歷史上人口從北方至南方幾次大規模的遷移,長人口越來越稠密。

④優越的氣候條件還使得長成為我國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農業社會後期:①工商業的發展使長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積減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於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長作為全國「糧倉」的地位已逐漸讓位於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在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五、區域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

西氣東輸:以新疆天然氣資源為基礎,以長江三角洲作為天然氣的目標市場,建設從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輸氣管道。

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① 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② 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污染物:可吸入顆粒物和酸雨)③ 今後,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

天然氣分布總體特徵:西多東少、北多南少

四大氣區: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陝甘寧的鄂爾多斯。

油氣發展戰略:穩定東部,發展西部

產業轉移

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

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① 勞動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質且價格較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

② 內部交易成本因素:發展中國家為了吸引發達國家的投資,首先要改善投資環境以減少企業生產的內部交易成本。

③ 市場因素:20世紀90年代以前,西歐、北美是日本農產品的主要消費市場;20世紀末,東亞和東南亞因經濟增長強勁、市場需求大而成為日本產品的主要銷售市場,並成為日本企業主要投資地區。

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① 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② 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③ 改變了區域地理環境④ 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

如果一個國家產業大量向國外轉移,減少國內的就業機會,常常引起失業人口的增加,如日本; 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勞動力豐富,大量吸收國際產業轉移有助於減緩就業壓力。 。
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與升級

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地區出現了兩次大規模的產業轉移,第一次始於改革開放初期,香港傳統製造業(服裝、紡織、電子元件等)大量向珠三角地區轉移,這次產業轉移一方面加快了珠三角地區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另一方面也使珠三角地區環境污染加重。第二次產業轉移始於20世紀90年代,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源密集型產業向廣東欠發達地區、甚至「泛珠三角」地區轉移,而珠三角地區則通過大力引進計算機、信息技術、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產業,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

珠三角經過20多年的長足發展,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目前,珠三角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過程中也面臨著許多困境,突出表現在政策支持的削弱,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的壓力,珠三角經濟體本身存在的缺陷(地理空間有限、資源約束越來越嚴重)、可持續發展後勁不足等。因此珠三角地區必須調整並優化承接國際產業的結構,全面提高產業整體素質,著力優化提高第二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拓寬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空間,有步驟地向東西兩翼和山區進行產業轉移。

Ⅳ 高中必修三地理知識點總結

一、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

區域

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區域特徵: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可變性

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

同:都是平原地區,並都位於我國的東部季風區

異:①地理位置差異:長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②氣候條件差異:長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松在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

③土地條件差異:長以水稻土為主,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廣泛,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礦產資源貧乏,松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地理環境對農業和商業的影響

對農業:長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種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兩熟至三熟;松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旱地耕作業,主要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等,一年一熟。長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為發達;松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展畜牧業。

對商業:長位於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外聯系方便,商業貿易發達;依託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松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地區的煤、鐵等資源發展重化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早期:長河流、湖泊和沼澤分布較廣,地勢平坦,土質黏重。受地理環境的限制,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農業社會:

①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長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隨著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長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

③隨著我國歷史上人口從北方至南方幾次大規模的遷移,長人口越來越稠密。

④優越的氣候條件還使得長成為我國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農業社會後期:①工商業的發展使長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積減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於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長作為全國「糧倉」的地位已逐漸讓位於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在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

遙感

RS,主要是獲取,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物體輻射和反射電磁波→收集→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專業圖件統計數字

目標物 →感測器(最重要)→ 遙感地面系統 → 成果

特點和優點:可以首先從面上的區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後有重點地選擇若干點、線進行野外驗證和檢查。不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而且節省人力、財力,提高效率。

全球定位系統

GPS,主要是定位,在全球范圍內實時進行導航、定位的系統。

三大部分:空間部分—GPS衛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用戶設備部分—GPS信號接收機
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

地理信息系統

GIS,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用於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

優點: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強大;③動態監測(GIS與RS相結合)

地理信息技術與數字地球

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路來管理的技術系統。

二、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我國西北地區

我國西北地區大致位於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

在行政區劃上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東部是遼闊坦盪的高原,西部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

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①乾旱的氣候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本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②氣候異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失衡,是導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為因素:在荒漠化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人類活動常常起決定性作用。①過度樵採 ②過度放牧 ③過度開墾

不同歷史時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 塔里木盆地南緣,由戰爭、瘟疫、過度墾耕導致。

近代:清 ——內蒙古東南部,因為移民增多,農業對土壤的破壞力強於牧業

現代:20世紀50年代 人口激增,管理失誤

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內容:①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②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復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原則: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鹼、治沙相結合

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

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資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林體系 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④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⑤控制人口增長

森林分布

現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地區。

它們或因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嚴酷,或因難以通行、開發較晚,才免遭大規模破壞。

亞馬孫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比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熱帶雨林的分布

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兩側,但在大陸相逢地帶可以伸展道南北緯15-25度。

東南亞地區、非洲剛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是熱帶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區。

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① 地球之肺:深刻的影響著地球上大氣中的碳氧平衡。

② 地球的儲水庫: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

③ 世界生物基因寶庫:在生物進化史中,雨林成為地球上繁衍物種最多、保存時間最長的場所。

雨林生態的脆弱性

雨林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地上的植物體內。

亞馬孫開發計劃

① 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後,未開發,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② 人口急劇增長,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壞

③ 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亞馬孫流域大規模開發計劃:

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 移民亞馬孫平原 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雨林的保護

在當前的背景下,面對雨林正在遭受毀滅性破壞的嚴峻形勢,應該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三、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兩類能源

可再生能源: 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

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

① 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 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

② 市場廣闊 ③ 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能源基地建設

① 擴大煤炭開采量 ② 提高晉煤外運能力

③ 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 建設坑口電站;發展煉焦業

三條產業鏈

煤—電—鋁 煤—焦—化 煤—鐵—鋼

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

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原料工業逐步超過採掘工業而佔到主體地位,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① 提高煤的利用技術;② 調整產業結構;③ 「三廢」的治理

人類文明的發源地

尼羅河文明 兩河文明 黃河——長江文明 印度河——恆河文明

田納西河

位於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條流程最長、水量最大的分支;

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不同地段的保護

山地:河流的發源地,保護好植被生態

河谷平原: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

河流: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

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陸路交通不便,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

氣候:亞熱帶地區,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並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氣候影響,水量很不穩定。

礦產資源:非常豐富。

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

① 18世紀下半葉 :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

② 19世紀後期 :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一系列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

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

③ 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流域的綜合開發

TVA將河流的梯級開發作為流域開發的核心。

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遊、土地利用

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

大規模的火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

流域內煉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
四、區域經濟發展

東北地區地理條件

① 氣候條件:氣候是區域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

② 地形、土壤條件:為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

黑土、黑鈣土廣泛分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利於農業生產。

③ 社會、經濟條件:工業: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農牧興工、共促農牧

交通: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發展外向型農業。

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有利於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三山脈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 小興安嶺、大興安嶺、長白山

農業布局特點

耕作農業區 :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區。

林業和特產區: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

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鹿茸、人參等珍貴葯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

畜牧業區: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

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三河牛、三河馬;松嫩平原西部:東北紅牛

東北商品糧基地生產特點

① 大規模機械化生產② 地區專業化生產

農業發展方向

平原區: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

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

建設綠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

山區農業 :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並舉的轉變。

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條件

① 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第二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工業內部,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

②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給予許多優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優先於其他地區吸引外資。

③ 良好的區位條件:位於我國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發揮勞動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④ 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

工業化城市化推進的階段

第一階段:1979—1990年,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

第二階段:1990年以後,高新技術產業逐漸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成為主導產業。

問題與對策

① 產業升級面臨困境——產業結構調整

重工業和機械製造業不發達,以產業基礎較好的廣州市為基地。

② 城市建設相對落後——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構建以香港、廣州、深圳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③ 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加強規劃與管理

「城中村」

城市郊區出現的已經轉變為以從事工商業為主的村落。

五、區域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

西氣東輸:以新疆天然氣資源為基礎,以長江三角洲作為天然氣的目標市場,建設從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輸氣管道。

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① 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② 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污染物:可吸入顆粒物和酸雨)③ 今後,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

天然氣分布總體特徵:西多東少、北多南少

四大氣區: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陝甘寧的鄂爾多斯。

油氣發展戰略:穩定東部,發展西部

產業轉移

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

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① 勞動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質且價格較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

② 內部交易成本因素:發展中國家為了吸引發達國家的投資,首先要改善投資環境以減少企業生產的內部交易成本。

③ 市場因素:20世紀90年代以前,西歐、北美是日本農產品的主要消費市場;20世紀末,東亞和東南亞因經濟增長強勁、市場需求大而成為日本產品的主要銷售市場,並成為日本企業主要投資地區。

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① 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② 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③ 改變了區域地理環境④ 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

如果一個國家產業大量向國外轉移,減少國內的就業機會,常常引起失業人口的增加,如日本;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勞動力豐富,大量吸收國際產業轉移有助於減緩就業壓力。

Ⅳ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買本政史地大全,所有知識點都有

Ⅵ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框圖——自己總結的或那種像大地圖一樣的圖表

《北斗地圖》 北斗地圖·考試圖典:新課標中學地理圖文詳解指導地圖冊 [平裝]

~ 譚木高考復習研究室 (作者), 譚木 (編者)

Ⅶ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分析,湖南承接珠三角地區產業轉移企業有哪些有利影響

1擴大市場規模,實現經濟發展
2產業結構升級,產業逐漸向第二第三產業發展
3增加就業崗位,逐步解決就業問題,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4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