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年級地理 » 七年級地理板塊的運動

七年級地理板塊的運動

發布時間: 2021-01-19 07:15:01

A. 幾道有關板塊運動的地理題!!!

所謂板塊指的是岩石圈板塊,包括整個地殼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頂部。在地幔對流的驅動下①,岩石圈板塊馱伏在地幔軟流層上象傳送帶那樣作大規模水平運動,大陸只是傳送帶上的「乘客」。全球岩石圈據勒皮雄(Le Pichon)等的意見可劃分為六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和太平洋板塊。
美洲板塊一般又分為北美板塊和南美板塊。第一級大板塊既包括陸地,也包括海洋,如美洲板塊除美洲大陸外,還包括大西洋中脊以西的大洋部分。只有太平洋板塊基本上是海洋,但也包括北美聖安德列斯斷層以西的陸地及加利福尼亞半島。在大板塊中可以分出若干次一級的板塊,如納茲卡(Nazca)板塊(東太平洋洋隆與秘魯-智利海溝之間)、科科斯(Cocos)板塊(東太平洋洋隆與中美海溝之間)、加勒比板塊(南、北美以及中美海溝與西印度群島之間)、菲律賓板塊(琉球、菲律賓島弧-海溝系與馬里亞納島弧-海溝系之間)、阿拉伯板塊、斯科舍板塊(南美與南極之間)、索馬里板塊(東非裂谷帶與印度洋中脊之間)等。此外,沿大陸內部大型板塊的邊界上,往往鑲嵌著眾多的小板塊。
一般來說,在板塊內部,地殼相對比較穩定;而板塊與板塊交界處,則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這里火山、地震以及斷裂、擠壓褶皺、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都非常強烈。通常把地震帶當作板塊劃分的重要標志之一;同時,現代板塊邊界在地形上也有突出表現,如大洋中脊、海溝、褶皺山系等,它們的位置與地震帶吻合。不同的板塊邊界類型對應於不同的板塊間相對運動的方式。第一是離散型板塊邊界,相當於大洋中脊的軸部,兩側板塊相背分離,軟流圈地幔物質沿中脊的中央裂谷上升、湧出,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並添加到兩側板塊的後緣上,所以這里是板塊的增生邊界。第二是匯聚型板塊邊界,相當於海溝和年輕的造山帶,兩側板塊相向而行。它們又分俯沖邊界和碰撞邊界。俯沖邊界相當於海溝,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緣,相鄰板塊相互疊覆,一板塊俯沖於另一板塊之下。
因大洋板塊的厚度小,密度大,位置低,而大陸板塊則相反,故一般是大洋板塊俯沖於大陸板塊之下,在海溝處潛沒消亡於地幔之中,形成安第斯型或島弧-海溝系大陸邊緣。碰撞邊界相當於年輕造山帶,為大洋閉合、大陸碰撞的地縫合線,現代碰撞邊界主要見於亞歐板塊南緣。第三是平錯型板塊邊界,相當於轉換斷層,兩側板塊相互滑過。一幅現代板塊運動的全球圖象,就是由板塊的擴張、俯沖、碰撞和錯動構成的,它們相互協調,彼此關聯。環太平洋的匯聚邊界大致把全球分成不對稱的兩大部分,即太平洋部分和地球表面的其他部分。太平洋外圍的亞歐板塊、澳大利亞板塊(印度洋板塊或印-澳板塊)及美洲板塊向太平洋方向推進,後緣則是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張開;太平洋內部的太平洋板塊、科科斯板塊和納茲卡板塊則向太平洋周緣的海溝俯沖潛沒,其後緣則是東太平洋洋隆的擴張。
亞歐板塊南緣的碰撞邊界(阿爾卑斯-喜馬拉雅造山帶)的形成,與非洲板塊、及原屬岡瓦納的阿拉伯板塊和印度板塊向北朝亞歐板塊推移有關,這一推移又是大西洋、印度洋擴張的結果。由於大洋中脊更多地分布在南半球,各大洋中脊在南端相互串連,北端卻沒入大陸之下,這就使得一些板塊具有向北運動的趨向。

B. 七年級上冊地理 中板塊運動的特點是

七年級講海陸變遷主要是用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說的理論是在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1.大陸漂移學說:魏格納在1915年寫出了《大陸和海洋的起源》一書,較完整地提出了這一學說,提出今天所知的南北美洲大陸、非洲大陸、歐亞大陸、南極大陸等是由大約3億年前一塊「超級大陸」分裂,經過漫長歲月的移動最終形成的。
2.海底擴張學說: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海洋探測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地球科學家們開始了對海洋盆地以及洋底岩石學的研究。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科學家揭示出洋底的基本面貌。1960~1962年,赫斯和迪茨提出了「海底擴張說」 ,以地幔對流說為基礎,認為地球內部的地幔物質在大洋中部上涌,向兩邊溢流,並推開舊有的洋底物質,逐漸向兩側對稱地擴張,形成新的洋底。
3.板塊構造學說:20世紀60年代以來,勒皮雄等人把大陸漂移和海底擴張的概念發展成為著名的「板塊構造說」。基本觀點是:地球的岩石圈劃分為許多板塊,岩石圈板塊是在軟流圈上滑動的,岩石圈板塊之間在相互運動,板塊作用的驅動力是地幔對流作用。
岩石圈的六大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版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板塊之間的邊界分生長邊界和消亡邊界,生長邊界是板塊的張裂區,往往形成裂谷和新的海洋。如:歐洲和北美距離日益擴大原因是北大西洋位於亞歐板塊和美洲版塊的生長邊界,東非大裂谷是非洲板塊內部小板塊之間的張裂;消亡邊界是板塊的碰撞擠壓區,往往形成高大的褶皺山系和島弧鏈。如:喜馬拉雅山脈是印度洋板塊俯沖到亞歐板塊內部造成的,而從千島群島經日本、琉球到菲律賓群島的大島弧鏈則是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消亡邊界。
總之,地表面貌的變化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七年級主要強調內力作用,在引導孩子的時候一方面要注重知識能力的識記與提升,另一方面還要想方設法幫助孩子擴大視野,培養孩子熱愛自然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有興趣,家長和老師就不用操心。

C. 七年級地理科學探究題 地殼變動與火山地震的關系

一、地殼變動與火山地震關系非常密切:
1、兩者成因相同:
地殼變動專與火山地震都與板塊的屬運動有關,全球一共分為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板塊的運動導致了地殼的運動,在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在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運動活躍,因此多火山地震。
2、兩者有直接因果關系:
地殼的運動導致地球內部的能量在地殼薄弱處釋放形成火山地震。
二、全球主要劃分為六大板塊如下:
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三、世界上形成了兩大火山地震帶:
1、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2、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D. 粵教版七年級地理板塊運動內容怎麼變成了七大板塊

原來的六大板塊,南極洲板塊向東南太平洋部分延伸。現在的地圖冊上,延伸出去的部分被劃分出去,邊界在南美洲南端附近,大約南緯45°附近。應該是這個意思。

E. 在地理的板塊運動中島鏈是怎麼形成的

LZ您好
您說的這個現象發生在海洋版塊向大陸版塊俯沖的消亡邊界上:大致專是大洋屬岩石圈在大洋板塊的邊緣,向大陸板塊的下方俯沖潛沒,兩個板塊期間發生摩擦作用,使得附近地殼下方的地幔物質增溫,發生分熔,當岩漿上涌噴出地表即可形成海上的火山,是為島鏈的內弧。
與此同時,在靠近大洋一側,由於大洋板塊俯沖,海底拖曳向下,形成深海溝。在俯沖形成海溝的過程中,同樣有大洋沉積物在島弧靠海溝一側發生增生,形成島鏈外弧。
如此在消亡邊界上的地殼運動的火山+沉積作用,即可形成完整的島鏈。

F. 地理板塊運動

好的,繼續吧,題目清楚些啊

  1. 六 運動 活躍 穩定

  2. 太平洋

  3. 太平洋板塊 亞歐板版塊 印度洋板塊 非洲權板塊 美洲板塊 南極洲板塊

  4. 環太平洋 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5. 日本、印度尼西亞、中國、美國、智利

G. 地理怎麼學好板塊運動

記住五大板塊,知道板塊運動方向
明白板塊分裂處多火山地震和板塊的張裂擠壓的後果

H. 地理大神!什麼是板塊運動板塊在軟流層漂~不會飄走嗎板塊為什麼會動啊人在上面安全嗎

板塊運動是由於地殼運動所造成的現象,地殼是每時每刻都在運動的,但一般人是無法察覺的,這也是地震的原因

I. 高一地理的板塊運動

(1)海溝;海嶺;地幔
(2)M
(3)A
(4)ECD;海底擴張
(5)美洲;科迪勒拉
美麗心情團隊為您服務!親
答案絕對正確!

J. 關於「板塊運動」地理問題1請解析!!!

m板塊為太平洋板塊,又n板塊在太平洋板塊以東,所以n為美洲板塊。
美洲西部的高大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脈組成。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