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地理必修3答題模板
Ⅰ 高二地理必修3
一、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
第一節 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區域
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區域特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
同:都是平原地區,並都位於我國的東部季風區
異:①地理位置差異:長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②氣候條件差異:長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松在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
③土地條件差異:長以水稻土為主,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廣泛,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礦產資源貧乏,松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地理環境對農業和商業的影響
對農業:長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種植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年兩熟至三熟;松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旱地耕作業,主要種植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年一熟。長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為發達;松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展畜牧業。
對商業:長位於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外聯系方便,商業貿易發達;依託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松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地區的煤、鐵等資源發展重化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早期:長河流、湖泊和沼澤分布較廣,地勢平坦,土質黏重。受地理環境的限制,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農業社會:
①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長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隨著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長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
③隨著我國歷史上人口從北方至南方幾次大規模的遷移,長人口越來越稠密。
④優越的氣候條件還使得長成為我國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農業社會後期:①工商業的發展使長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積減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於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長作為全國「糧倉」的地位已逐漸讓位於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在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
第二節 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地理信息技術
指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等。
遙感
RS,主要是獲取,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物體輻射和反射電磁波→收集→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專業圖件統計數字
目標物 →____________(最重要)→ 遙感地面系統 → 成果
特點和優點:可以首先從面上的區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後有重點地選擇若干點、線進行野外驗證和檢查。不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而且節省人力、財力,提高效率。
全球定位系統
GPS,主要是_________,在全球范圍內實時進行導航、定位的系統。
三大部分:空間部分—GPS衛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用戶設備部分—GPS信號接收機
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
地理信息系統
GIS,專門處理______________的計算機系統,用於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
優點: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強大;③動態監測(GIS與RS相結合)
地理信息技術與數字地球
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路來管理的技術系統。
二、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第一節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荒漠化概念
指發生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這種土地退化。
荒漠化主要表現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西北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
1.范圍
地形區范圍: ____________以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北
行政區劃范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大部;
2.地貌特點: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和中部(內蒙古境內)是遼闊坦盪的_________;西部(新疆境內)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相間分布。
3.最為顯著的自然特徵——____________
⑴乾旱成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汽難以到達
⑵景觀特色——以草原、荒漠為主
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為荒漠化創造條件
①基本條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物質條件 ——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動力條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可以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失衡,是導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因素——加劇荒漠化進程
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
⑴來自於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
⑵由於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區荒漠化的人為因素的主要表現:在荒漠化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人類活動常常起決定性作用。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3.另一種荒漠化現象——次生鹽漬化
⑴綠洲: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區。
⑵次生鹽漬化形成:
①由於耕作技術落後,灌溉措施不當
②乾旱氣候條件下蒸發旺盛,鹽分極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不同歷史時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 塔里木盆地南緣,由戰爭、瘟疫、過度墾耕導致。
近代:清 ——內蒙古東南部,因為移民增多,農業對土壤的破壞力強於牧業
現代:20世紀50年代 人口激增,管理失誤
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內容:
預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扭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恢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荒漠化的防治原則
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鹼(鹽鹼)、治沙相結合的原則,在現有的經濟技術條件下,以________為主,保護並有計劃地恢復荒漠植被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治理重點:
①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治理重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治理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資源 ②利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構築防護林體系
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④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_______問題
⑤控制人口增長
5.我國治理措施和經驗
⑴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飛播造林種草、小流域綜合治理等
⑵治理荒漠化的典例——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我國政府對西北地區的生態建沒和荒漠化防治
先後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沙治沙等多項生態環境治理工程。
第二節 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
森林分布
現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地區。
它們或因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嚴酷,或因難以通行、開發較晚,才免遭大規模破壞。
________________是地球上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比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熱帶雨林的分布
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兩側,但在大陸相逢地帶可以伸展道南北緯15-25度。
_____________、非洲剛果河流域和__________________是熱帶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區。
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① 地球之肺:深刻的影響著地球上大氣中的碳氧平衡。
② 地球的儲水庫: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
③ 世界生物基因寶庫:在生物進化史中,雨林成為地球上繁衍物種最多、保存時間最長的場所。
熱帶雨林系統的優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林生態的脆弱性 雨林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地上的植物體內。
亞馬孫開發計劃
① 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後,未開發,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② 人口急劇增長,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壞
③ 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亞馬孫流域大規模開發計劃: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雨林的保護
在當前的背景下,面對雨林正在遭受毀滅性破壞的嚴峻形勢,應該把_____放在第一位。
三、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第一節 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
兩類能源
可再生能源: 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
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 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源基地建設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設坑口電站;發展煉焦業
三條產業鏈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
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_____________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原料工業逐步超過採掘工業而佔到主體地位,實現了___________的升級。
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節 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
人類文明的發源地
尼羅河文明 兩河文明 黃河——長江文明 印度河——恆河文明
田納西河
位於美國東南部,是____________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條流程最長、水量最大的分支;
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不同地段的保護
山地:河流的發源地,保護好__________
河谷平原: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是_______________保護的重點。
河流: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
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地形:__________________,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
__________________,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
氣候:亞熱帶地區,_________________降水多。
水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部分可通航,並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氣候影響,水量很不穩定。
礦產資源:非常豐富。
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
①18世紀下半葉: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
②19世紀後期: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一系列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
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
③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流域的綜合開發
TVA將河流的________________作為流域開發的核心。發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綜合效益
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
大規模的火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
流域內煉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
第四章區域經濟發展
第一節 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
地理條件
1.范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省和_______________東部。
2.地位:我國重要的____________基地、林業生產基地和畜牧業生產基地。
3.地理條件分析
⑴_____________——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
①氣候條件制約著一個區域農業的生產品種、耕作制度和生產季節等。
②東北大部分地區屬於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氣候區。雨熱同季。熱量和水分條件基本上可滿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農作物生長容易受到____________的影響。
⑵地形、土壤條件
①地形條件往往影響區域農業生產的類型。
②一般來說,平原地區適宜發展____________,而山地丘陵地區適宜發展___________。
ⅰ西部高原地勢平坦,降水較多,是優質草原牧場
ⅱ中部和東北部平原廣闊,面積佔全國平原總面積的1/3
ⅲ周圍山地環繞,森林資源豐富,木材蓄積量佔全國總量的31%。
③土壤肥沃——廣泛分布_________、____________,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
⑶社會、經濟條件:工業: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農牧興工、共促農牧
交通: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發展外向型農業。
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有利於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三山脈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 小興安嶺、大興安嶺、長白山
農業布局特點
耕作農業區: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地區。
水稻多種植在________、___________流域的大型灌區以及東部山區的河谷盆地
小麥(以春小麥為主)以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北部最集中
玉米:____________北部地區,這里已經形成我國著名的「玉米帶」
林業和特產區: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鹿茸、人參等珍貴葯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
畜牧業區: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
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三河牛、三河馬;松嫩平原西部:東北紅牛
東北商品糧基地生產特點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農業發展方向
平原區: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
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建設綠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
山區農業 :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並舉的轉變。
第二節 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以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例
城市化與工業化
1.城市化、工業化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
____________與____________是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
2.城市化與工業化相互之間的關系
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是兩股相互促進的力量,區域工業化必然帶來城市化,城市化反過來又會促進工業化。
3.一般發展中國家如何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
通過___________,鼓勵少數有條件的區域率先推進工業化與城市化,以帶動相鄰區域以至全國其他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
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條件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業化城市化推進的階段
第一階段:1979—1990年,________________成為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
問題: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優勢:①勞動力資源豐富②政策優勢③僑鄉優勢④發達國家與地區第一輪產業結構調整時期
特點: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相對較慢
原因:①處於改革開放的初期,外商出於風險考慮,投資規模相對較小
②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附加值相對較低
第二階段:1990年以後,_____________逐漸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成為主導產業。
問題: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優勢:①工業實力大為增強 ②恰逢世界經濟全球化、信息化蓬勃發展和發達國家和地區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時期
特點: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相對較快
原因:①外商不再擔心風險,投資規模擴大 ②高新技術產業的附加值相對較高
問題與對策
① 產業升級面臨困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城市建設相對落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中村」
城市郊區出現的已經轉變為以從事工商業為主的村落。
第五章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
第一節 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我國西氣東輸為例
我國資源跨區域調配的概況
1.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資源的區域分布是很不均勻的,存在著明顯的資源富集區和資源貧乏區。且自然資源依在區域之間一般不具有流動性。
⑵區域間的發展水平不平衡,各區域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與該區域所賦存的自然資源往往不匹配:需求量大的區域可能自然資源的賦存量少,需求量小的區域可能自然資源賦存量多。
2.我國在實現資源的跨區域調配的大型工程
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北煤南運等
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典例——西氣東輸工程
(2002年7月正式開工建設,2004年實現全線貫通)
1.基礎:新疆天然氣資源
2.目標市場:長江三角洲
3.主幹管道:西起新疆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油氣田.向東經過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蘇,最終到達___________,全長4200千米。管道工程採取干支結合、配套建設進行,主幹管道輸氣規模設計為年輸商品氣120億立方米。
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然氣分布總體特徵:西多東少、北多南少
四大氣區: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陝甘寧的鄂爾多斯。
油氣發展戰略:穩定東部,發展西部
西氣東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從具體意義分析
⑴對西部地區發展的影響 ①推動中西部地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西氣東輸工程可以將西部地區的_________優勢轉變成_________優勢,使之成為當地的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⑵對東部地區發展的影響
①緩解東部地區_________________的狀況,優化東部地區能源的_______________。
②發揮東部地區的經濟、技術優勢,推動天然氣化工、發電等產業的發展,以及用戶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
⑶ 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東、西部的協調發展
⑷對環境的影響
①有利於改善東部地區的大氣質量
②為了最大限度減少對沿線地區生態環境的影響,西氣東輸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嚴格環境保護的要求。
③在沿線農村地區推廣使用天然氣,可減少農民對薪柴的需求,從而緩解因植被破壞而帶來的環境壓力。
第二節 產業轉移——以東亞為例
產業轉移
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
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①_______________:具有充足、高素質且價格較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
②____________________:發展中國家為了吸引發達國家的投資,首先要改善投資環境以減少企業生產的內部交易成本。
③____________:20世紀90年代以前,西歐、北美是日本農產品的主要消費市場;20世紀末,東亞和東南亞因經濟增長強勁、市場需求大而成為日本產品的主要銷售市場,並成為日本企業主要投資地區。
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 必修三地理答題總結
第一章 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
§1 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區域是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徵,以及一定的面積、形狀和邊界。區域界線有的是明確的,有的具有過渡性質。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2、區域特徵: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可變性。
3、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1)同:都是平原地區,並都位於我國的東部季風區。(2)異:①位置差異:長江三角洲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於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②氣候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松嫩平原在溫帶季風氣候區,也是雨熱同期,但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江三角洲。③土地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以水稻土為主,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廣泛,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礦產資源貧乏,松嫩平原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4、長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種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兩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旱地耕作業,主要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長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為發達;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展畜牧業。
6、長江三角洲位於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對外聯系方便,商業貿易發達,依託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松嫩平原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地區的煤、鐵等資源發展重化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7、區域不同發展階段中地理環境的影響:(以長江三角洲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澤分布較廣,地勢平坦,土質黏重。受地理環境的限制,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2)農業社會:①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隨著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③隨著我國歷史上人口從北方至南方幾次大規模的遷移,人口越來越稠密。④優越的氣候條件還使得長江三角洲成為我國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3)農業社會後期:①工商業的發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積減小。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於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③今天作為全國「糧倉」的地位已逐漸讓位於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在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
§2 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1、地理信息技術指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主要包括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等。
2、遙感:(RS) 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物體輻射和反射電磁波→收集→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專業圖件統計數字
目標物→感測器(關鍵裝置)→遙感地面系統→成果
特點和優點:可以首先從面上的區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後有重點地選擇若干點、線進行野外驗證和檢查。不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而且節省人力和財力,提高效率。
3、全球定位系統:(GPS) 在全球范圍內實時進行導航和定位的系統。
(1)三大部分:空間部分-GPS衛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用戶設備部分-GPS信號接收機。(2)特點:為各類用戶提供精密的三維坐標、速度和時間;具有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
4、地理信息系統:(GIS) 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用於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
信息源→數據處理→資料庫→空間分析→表達
優點: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強大;③動態監測(GIS與RS相結合)
5、遙感、全球定位系統與地理信息系統即互為獨立又相互促進。遙感主要用於地理信息數據的獲取,全球定位系統主要用於地理信息的空間定位,地理信息系統主要用於對地理信息進行管理、查詢、更新、空間分析和應用評價。
6、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路來管理的技術系統。將各種地理信息按地理坐標,從區域到全球進行整合,並進行的立體、動態的顯示。
第二章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1、荒漠化指發生在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主要表現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2、西北地區范圍: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西北地區地形地貌: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和中部(內蒙古境內)是遼闊坦盪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內)是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西北地區最為顯著的自然特徵是乾旱,以荒漠、草原景觀為主,其成因:深居大陸內部-遠離海洋-水汽難以到達。
3、由於受夏季風影響程度不同,西北地區自東向西降水量逐漸遞減,因此乾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產出和載畜量逐漸減少;賀蘭山以東的內蒙古高原主要屬於半乾旱的草原地帶;賀蘭山以西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只有一些高聳的山地迎風坡地帶,降水稍多。山地迎風坡降水和冰雪融水成為綠洲農牧業生產的主要水源。
4、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為荒漠化創造條件:①基本條件→氣候乾旱少雨;②物質條件→地面疏鬆,為沙質沉積物;③動力條件→大風日數多且集中;④氣候異常也可以影響到荒漠化的進程。
5、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因素-加劇荒漠化進程(起決定性作用)
(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A.來自於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B.由於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2)主要表現:①過度樵採;②過度放牧;③過度開墾。
6、西北地區的次生鹽漬化主要分布在在有水源灌溉的綠洲地區。原因是由於耕作技術落後,灌溉措施不當,另外由於乾旱的氣候條件下蒸發旺盛,鹽分極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7、我國不同歷史時期荒漠化的演化:
時代
原因
影響范圍
古代
盲目墾耕,戰爭、瘟疫
塔里木盆地沙漠邊緣、河西走廊
近代
移民實邊、開放蒙禁
內蒙古南部農牧過渡地帶
現代
人口壓力,管理失誤
草原牧區和旱作地區
8、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防治內容:A.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復已經發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產力。(2)荒漠化的防治原則:堅持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鹼(鹽鹼)、治沙相結合的原則。(3)防治荒漠化要在現有的經濟技術條件下,以防為主,保護並有計劃地恢復荒漠植被;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進行綜合整治。(4)荒漠化具體治理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資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林體系;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④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⑤控制人口增長。(5)我國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經驗生物固沙、草方格沙障、沙地飛播造林種草、小流域綜合治理等。
9、我國政府在西北地區的生態建沒和荒漠化防治中,先後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體系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沙治沙等多項生態環境治理工程。
§2 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
1、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環境資源,具有眾多生態作用和環保功效,如調節氣候、穩定大氣成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種、維護生物多樣性、防風固沙、吸煙除塵、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等,被稱為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2、現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地區。它們或因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嚴酷,或因難以通行、開發較晚,才免遭大規模破壞。其中亞馬孫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比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但現在世界森林面積減小的趨勢仍在加劇,尤其熱帶原始林是正在遭受毀滅性破壞。
3、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兩側,但在大陸向風地帶可以伸展到南北緯15-25度。熱帶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區是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非洲剛果河流域、東南亞地區。
4、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①地球之肺:影響地球上大氣中的碳氧平衡,調節全球氣候;②地球的儲水庫: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寶庫:地球生物進化史中繁衍物種最多、保存時間最長的場所。
5、熱帶雨林系統的優勢:光合作用強烈、生物循環旺盛、生物生長迅速、群落生產力高。
6、雨林生態的脆弱性;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地上的植物體內,土壤貧瘠。
7、亞馬孫雨林開發:①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後,開發規模小,沒有太大的影響;②人口急劇增長,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壞;③1970年,巴西政府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亞馬孫流域大規模開發計劃: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遷都巴西利亞、移民亞馬孫平原、藉助外資並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8、在當前背景下,面對雨林破壞嚴重的嚴峻形勢,應該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第三章 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1 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
1、可再生能源: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①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②市場廣闊;③位置適中,交通便利。
3、山西能源基地建設策略:①擴大煤炭開采量;②提高晉煤外運能力;③加強煤炭加工轉換,建設坑口電站;發展煉焦業。
4、加強能源綜合利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提高能源的綜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①加強三條產業鏈:煤-電-鋁、煤-焦-化、煤-鐵-鋼;②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原料工業逐步超過採掘工業而佔到主體地位,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5、山西省環境的保護與治理:①提高煤的利用技術;②調整產業結構;③工業三廢的治理。
§2 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
1、流域:又稱供水區,是指供給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區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區的總稱。水系:指河流幹流、支流和流域內的湖泊、沼澤或地下暗河彼此連接組成的龐大系統,又稱河系。
2、河流水系由幹流和一系列支流組成,一般將流入幹流的支流,叫一級支流,流入一級支流的叫二級支流,依次類推。相鄰流域間的山嶺或河間高地,稱為分水嶺。分水嶺最高點的連線,稱為分水線(分水界)。
3、田納西河位於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條流程最長、水量最大的分支,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脈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4、河流開發要考慮流域內不同區域的差異性,進行針對性開發:
組成部分
重要性
保護重點
山地
河流的發源地,其生態環境直接影響河流的水量和水質
植被生態保護
河流
是流域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
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
河谷平原
是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
生態環境保護和環境污染治理
5、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地勢起伏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陸路交通不便,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②氣候:亞熱帶地區,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豐富。③水系:水系發達,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並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但是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氣候影響,水量很不穩定。④礦產資源非常豐富。
6、田納西河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①18世紀下半葉: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②19世紀後期: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③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已經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7、美國成立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簡稱TVA,負責田納西河流域的統一開發和管理,將河流梯級開發作為流域開發的核心,發揮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遊、土地利用等綜合效益。
8、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大規模的火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流域內煉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
第四章 區域經濟發展
§1 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
1、東北地區地理條件:
(1)范圍:黑、吉、遼三省和內蒙古東部。
(2)地位: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林業生產基地和畜牧業生產基地。
(3)地理條件分析:
A.氣候-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①氣候條件制約著一個區域農業的生產品種、耕作制度和生產季節等;②東北大部分地區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區,雨熱同期,熱量和水分條件基本上可滿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農作物生長容易受到低溫冷害的影響。
B.地形、土壤條件:①地形條件往往影響區域農業生產的類型;②一般來說,平原地區適宜發展種植業,而山地丘陵地區適宜發展林牧業,(東北西部高原地勢平坦,降水較多,是優質草原牧場,中部和東北部平原廣闊,周圍山地環繞,森林資源豐富);③土壤肥沃,黑土和黑鈣土廣泛分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
C.社會、經濟條件:①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農牧興工、工促農牧;②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發展外向型農業;③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農業經營規模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另外較好的生態環境和資源條件有利於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2、東北地區農業布局特點:①耕作農業區:主要分布在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遼河平原)地區;水稻多種植在遼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區以及東部山區的河谷盆地;小麥(以春小麥為主)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玉米:吉林省北部地區,這里已經形成了我國最著名的「玉米帶」。②林業和特產區: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鹿茸、人參等珍貴葯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③畜牧業區: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如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的三河牛和三河馬、松嫩平原西部的東北紅牛。
3、東北平原是全國最大的、比較穩定的商品糧基地,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國糧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糧基地;東北商品糧基地生產特點:①大規模機械化生產;②地區專業化生產。
4、東北地區農業發展方向:①平原區:以增強抗衡國外農產品進入國內市場能力為重點,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推進農業向規模化、專業化和生態化方向發展,建設綠色食品基地。②西部草原區:結合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強化人工草地建設,發展草業經濟,推動退耕、退牧和圍欄限牧工程,發展集約化草食性畜牧業。③山區農業:以森林保育為核心,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並舉的轉變。
§2 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以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例
1、工業化與城市化是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是兩股相互促進的力量,區域工業化必然帶來城市化,城市化反過來又會促進工業化。一般發展中國家通過優惠政策,鼓勵少數有條件的區域率先推進工業化與城市化,以帶動相鄰區域以至全國其他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
2、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條件: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②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③良好的區位條件;④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
3、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推進的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9-1990年,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主要優勢:①勞動力資源豐富、②政策優勢、③僑鄉優勢、④正處於發達國家與地區第一輪產業結構調整時期;主要特點: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相對較慢。原因:①處於改革開放初期,外商出於風險考慮,投資規模相對較小,②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附加值相對較低。
第二階段:1990年以後,高新技術產業逐漸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成為主導產業;主要優勢:①工業實力大為增強,②恰逢世界經濟全球化、信息化蓬勃發展和發達國家和地區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時期;主要特點: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相對較快,原因:①外商不再擔心風險,投資規模擴大,②高新技術產業的附加值相對較高。
4、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工業化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為我國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區之一。一方面,許多鄉村迅速變成城鎮,使城鎮數量猛增,呈現出城市與鄉村交錯分布的景觀,另一方面,城市的規模迅速擴大。
5、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中的問題及對策:①產業升級面臨困境,對策:調整產業結構,加強原料工業、裝備製造業等重工業及機械製造業;②城市建設相對落後,如「城中村」現象,即城市郊區出現的已經轉變為以從事工商業為主的村落,是外來人口的主要居住區,設施簡陋,治安狀況差,成為城市進一步發展的隱患,對策:加強城市分工合作,構建以香港、廣州、深圳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③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如大氣污染、水污染(水質性缺水)、雜訊污染、耕地銳減、土壤肥力下降、森林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加劇等,對策:制定城市發展規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污染治理,加強外來人口的管理。
Ⅲ 求地理必修3復習資料(詳細)
實在搞不清楚,你們的地理必修3是那個版本的?我見到的必修三目錄是這樣的!
第一章 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
第一節 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第二節 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問題研究 地理環境為新加坡經濟發展提供了哪些條件
第二章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第一節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第二節 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林為例
問題研究 為什麼停止開發「北大荒」
第三章 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第一節 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
第二節 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
問題研究 河流上該不該建大壩
第四章 區域經濟發展
第一節 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
第二節 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以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例
問題研究 我的家鄉怎樣發展
第五章 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
第一節 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我國西氣東輸為例
第二節 產業轉移——以東亞為例
問題研究 南水北調怎麼調
主要地理名詞中英文對照表
圖例
針對這個,把我的復習資料發給你,希望對你有幫助!
地理必修三 復習提綱
一、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
區域:
1、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2、區域特徵: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可變性
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
1、同:都是平原地區,並都位於我國的東部季風區
2、異:
①位置差異:長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②氣候條件差異:長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松在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
③土地條件差異:長以水稻土為主,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廣泛,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礦產資源貧乏,松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地理環境對農業和商業的影響:
1、對農業:長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種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兩熟至三熟;松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旱地耕作業,主要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等,一年一熟。長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為發達;松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展畜牧業。
2、對商業:長位於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外聯系方便,商業貿易發達;依託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松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地區的煤、鐵等資源發展重化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1、早期:長河流、湖泊和沼澤分布較廣,地勢平坦,土質黏重。受地理環境的限制,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2、農業社會:
①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長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隨著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長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
③隨著我國歷史上人口從北方至南方幾次大規模的遷移,長人口越來越稠密。④優越的氣候條件還使得長成為我國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3、農業社會後期:
①工商業的發展使長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積減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於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長作為全國「糧倉」的地位已逐漸讓位於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在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
遙感:RS,主要是獲取,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1、物體輻射和反射電磁波→收集→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專業圖件統計數字
目標物→感測器(最重要)→遙感地面系統→ 成果
2、特點和優點:首先從面上的區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後有重點地選擇若干點、線進行野外驗證和檢查。不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而且節省人力、財力,提高效率。
全球定位系統:GPS,主要是定位,在全球范圍內實時進行導航、定位的系統。
1、三大部分:空間部分—GPS衛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用戶設備部分—GPS信號接收機
2、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
地理信息系統:GIS,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用於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
1、優點: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強大;③動態監測(GIS與RS相結合)
2、地理信息技術與數字地球: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路來管理的技術系統。
二、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我國西北地區:
1、我國西北地區大致位於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在行政區劃上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東部是遼闊坦盪的高原,西部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
2、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
①乾旱的氣候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本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
②氣候異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失衡,是導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為因素:在荒漠化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人類活動常常起決定性作用。
①過度樵採 ②過度放牧 ③過度開墾
3、不同歷史時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塔里木盆地南緣, 由戰爭、瘟疫、過度墾耕導致。
近代:清:內蒙古東南部, 因為移民增多,農業對土壤的破壞力強於牧業
現代:20世紀50年代:人口激增,管理失誤
4、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內容:
①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
②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復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原則: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鹼、治沙相結合
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
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資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林體系
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④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⑤控制人口增長
森林分布:
現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地區。
它們或因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嚴酷,或因難以通行、開發較晚,才免遭大規模破壞。
亞馬孫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比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熱帶雨林的分布
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兩側,但在大陸相逢地帶可以伸展道南北緯15-25度。
東南亞地區、非洲剛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是熱帶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區。
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地球之肺:深刻的影響著地球上大氣中的碳氧平衡。
地球的儲水庫: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
世界生物基因寶庫:在生物進化史中,雨林成為地球上繁衍物種最多、保存時間最長的場所。
雨林生態的脆弱性:
雨林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地上的植物體內。
亞馬孫開發計劃:
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後,未開發,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人口急劇增長,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壞
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亞馬孫流域大規模開發計劃:
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 移民亞馬孫平原 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雨林的保護:
在當前的背景下,面對雨林正在遭受毀滅性破壞的嚴峻形勢,應該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三、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兩類能源:
可再生能源: 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
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
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市場廣闊、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能源基地建設:
擴大煤炭開采量
提高晉煤外運能力
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 建設坑口電站;發展煉焦業
三條產業鏈:
煤—電—鋁 煤—焦—化 煤—鐵—鋼
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
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原料工業逐步超過採掘工業而佔到主體地位,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提高煤的利用技術;調整產業結構;「三廢」的治理
人類文明的發源地:
尼羅河文明;兩河文明;黃河——長江文明;印度河——恆河文明
田納西河:
位於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條流程最長、水量最大的分支;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不同地段的保護:
山地:河流的發源地,保護好植被生態
河谷平原: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
河流: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
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陸路交通不便,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
氣候:亞熱帶地區,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並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氣候影響,水量很不穩定。
礦產資源:非常豐富。
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
18世紀下半葉: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
19世紀後期: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一系列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
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流域的綜合開發:
TVA將河流的梯級開發作為流域開發的核心。
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遊、土地利用
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
大規模的火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
流域內煉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
四、區域經濟發展
東北地區地理條件:
氣候條件:氣候是區域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
地形、土壤條件:為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黑土、黑鈣土廣泛分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利於農業生產。
社會、經濟條件:工業: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農牧興工、工促農牧
交通: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發展外向型農業。
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有利於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三山脈三平原: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小興安嶺、大興安嶺、長白山
農業布局特點:
耕作農業區: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區。
林業和特產區: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
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鹿茸、人參等珍貴葯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
畜牧業區: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
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三河牛、三河馬;松嫩平原西部:東北紅牛
東北商品糧基地生產特點:
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地區專業化生產;農業發展方向
平原區: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建設綠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
山區農業: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並舉的轉變。
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條件:
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第二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工業內部,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給予許多優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優先於其他地區吸引外資。
良好的區位條件:位於我國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發揮勞動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
工業化城市化推進的階段:
第一階段:1979—1990年,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
第二階段:1990年後,高新技術產業逐漸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成為主導產業。
問題與對策:
產業升級面臨困境——產業結構調整
重工業和機械製造業不發達,以產業基礎較好的廣州市為基地。
城市建設相對落後——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構建以香港、廣州、深圳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加強規劃與管理
「城中村」:
城市郊區出現的已經轉變為以從事工商業為主的村落。
五、區域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
西氣東輸:
以新疆天然氣資源為基礎,以長江三角洲作為天然氣的目標市場,建設從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輸氣管道。
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
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污染物:可吸入顆粒物和酸雨)
今後,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
天然氣分布總體特徵:西多東少、北多南少
四大氣區: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陝甘寧的鄂爾多斯。
油氣發展戰略:穩定東部,發展西部
產業轉移:
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
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勞動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質且價格較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
內部交易成本因素:發展中國家為了吸引發達國家的投資,首先要改善投資環境以減少企業生產的內部交易成本。
市場因素:20世紀90年代以前,西歐、北美是日本農產品的主要消費市場;20世紀末,東亞和東南亞因經濟增長強勁、市場需求大而成為日本產品的主要銷售市場,並成為日本企業主要投資地區。
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
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
改變了區域地理環境
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
如果一個國家產業大量向國外轉移,減少國內的就業機會,常常引起失業人口的增加,如日本;
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勞動力豐富,大量吸收國際產業轉移有助於減緩就業壓力。
Ⅳ 高中地理答題模板是什麼
題型一特徵描述類設問形式:描述事物即表現事物的形態或狀態。高考中特徵描述類試題,設問形式一般有「說明……特點」,「描述……狀況」,「簡述……特徵」,「從……等方面歸納……主要特徵」等。思維建模要准確描述地理事物特徵必須把握正確的思維方式,建立解答該類試題的答題模式,並用規范而專業的語言准確地描述出來。具體答題思路是:首先要對題目涉及區域進行區域空間定位(經緯網定位法和區域特徵定位法相結合),明確區域位置(海陸位置、經緯度位置、相對位置)和圖文信息,然後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特徵分析;在描述時要注意梳理、組織語言,把握關鍵詞,並且做到簡潔、准確地描述。模板典例1.自然地理特徵:地形、氣候、土壤、水文(河流、湖泊)、植被(自然帶)2.地形特徵:①主要地形類型(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或河谷、沖積扇、三角洲);②地勢——海拔高低、地勢起伏狀況、地形傾斜方向、區域極值(地勢最高、低值);③主要地形區及其分布。3.地表環境特徵:①氣候(濕、熱、冷、干)②植被狀況③土地類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④河流發育程度4.氣候特徵:①氣溫(氣溫高低、日較差和年較差大小)②降水(總量、季節或年際變化)③降水與熱量的組合狀況(如雨熱同期)5.河流水文特徵:①年徑流量;②汛期;③含沙量;④結冰期(凌汛);⑤流速。6.河流水系特徵:①流向與長度②流域面積③支流多少及形態④河網形態、密度⑤河道深淺、彎曲、寬窄⑥落差或峽谷分布7.農業生產特徵:①農業地域類型②農作物種類及分布③農業各部門結構(所佔比重)④生產水平(機械化水平、生產經營方式、專門化水平商品率)8.工業生產特徵:地域分布、發達程度、主要部門及結構、技術水平。9.地理位置:①緯度位置②海陸位置③半球位置④相對位置。10.等值線特徵:①等值線數值高低②延伸方向③彎曲趨勢④疏密變化11.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徵:①空間分布(是否均勻、空間變化)②時間分配(季節和年際變化的大小)應用體驗1.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說明圖示區域東部地區地勢特徵及判斷理由。(2)比較圖中a、b兩河的水文特徵。(3)簡述a河源地所在地形區的自然地理特徵。體驗1答案(1)地勢大體東北高,西南低(北高南低)。理由:河流由東北向西南注入海洋。(2)相同點:a、b兩河的汛期都出現在夏季;兩河所處緯度較低,都沒有結冰期。不同點:a河流量小,含沙量大;b河流量大,上游水能蘊藏量大。(3)a河源地所在地形區為青藏高原。地形:平均海拔4 0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氣候:海拔高,氣溫低,晝夜溫差大;降水自東南向西北減少,地域差異大。水文特徵:以冰川融水為主,是許多大河發源地,多冰川湖泊。植被:以高山草甸為主,垂直分異明顯。題型二地理事象判斷類設問形式:判斷是對事物情況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維形式,包括地理事物是什麼、有什麼、屬於什麼。常見的判斷類設問形式有:判斷……的分布是否合理;指出……的類型等。例如,有的設問是「此時A城鎮的風向是________」;「四個地區中,規模最大的是__________」;「圖中所示是__________海區」等等分別屬於對地理事物形式、分布和特點的判斷。思維建模判斷類試題主要有兩類:1.判斷是什麼、屬於什麼。這類問題往往是自然地理事物或現象的判定,解答這類試題的思路主要依據三個方面:第一,基本的規律和原理,如判斷圖中高壓控制地方的天氣狀況;第二,圖中的信息(點、線、面、圖例和文字等),如依據經緯度位置、海陸輪廓及相對位置關系等信息確定河流、山脈的名稱;第三,基本的方法,如根據影響風的形成因素判斷風向等。2.判斷怎麼樣、是否合理。這類試題往往是對人類生產活動的評價,解答這類試題的思路也是依據三個方面,即從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三個方面來分析。第一,社會效益方面,可以從衣食住行等影響人們的生活方面考慮,即是否有利於人們出行,能否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等;第二,經濟效益方面,看是否符合這類生產活動的特性,是否有利於降低生產成本,是否有利於增加利潤等;第三,環境效益方面,這類生產活動對環境有什麼污染,其和住宅區、河流、盛行風向的位置關系是否能避免這種污染等。模板典例地理要素判斷依據河流流向①地形地勢(河流由高處流向低處)、②海陸狀況(河流由陸地流向海洋)、③河流流量變化(湖泊或水庫上遊河流流量變化大)、④等高線(流向與等高線凸向相反)、⑤城市合理規劃圖(水廠於上游、工廠於下游)季節光照圖判讀(如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氣候方面(如氣壓中心的變化)、河海方面(如河流汛期)、生物方面(如草木枯榮、開花結果)、農業方面(如作物播種、生長、成熟)、其他方面(如雪線升降、登山佳期、極地考察)地形類型①等高線分布特徵;②板塊位置;③河流水系特徵(向心狀水系為盆地,放射狀水系為山地,山脈為分水嶺)等氣候類型①氣溫和降水的數據、圖表資料;②某地的地理位置(緯度、海陸);③氣候形成的主要原因;④地帶性植被和典型動物的指示作用等天氣狀況①據所在地氣候類型,聯系季節來判斷;②據天氣系統判斷(氣團、冷鋒、暖鋒、氣旋、反氣旋影響時的天氣)工業區位是否合理①影響工業區分布的主要因素(指向);②環境因素(污染類工業區位是否合理);③工業區和生活區距離是否適當;④工業區和生活區之間是否設置防護帶;⑤佔用農田情況等農業區位是否合理①地價和單位面積產值;②農業生產特徵(需水量、對運輸需求的迫切性);③地勢起伏;④地塊大小交通區位是否合理①是否合理布局路網;②是否多連接居民點;③對沿線環境的影響;④沿途地形地質條件港口區位是否合理自然原因:陸域條件(①地形平坦廣闊)、水域條件(②天然避風港、③港闊水深);社會經濟條件:④腹地廣闊、⑤依託大城市應用體驗2.讀「我國某四種經濟作物的優勢產區及該作物在世界部分地區的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四種經濟作物,最可能分別是:A;B;C;D。(2)對圖中D作物的生產和銷售起重要作用的社會經濟條件有哪些?(3)試分析比較甲乙兩圖中,作物B的區位條件有何異同?體驗2答案(1)棉花大豆甘蔗花卉(鮮花)(2)靠近城市,接近消費市場;交通運輸便利;冷藏保鮮技術的發展,專業化生產。(3)同:兩地均緯度較高,熱量較少;地形平坦,黑土土壤深厚肥沃;地廣人稀;機械化程度高;交通便利。異:美國為溫帶大陸性氣候;我國為溫帶季風性氣候。美國大豆品質優良,價格較低,國際市場競爭能力強;我國大豆生產成本較高,接近國內消費市場。題型三原因分析類設問形式:地理事物間的因果聯系能檢測學生的思維過程,因而成為地理綜合題的常見設問和考查形式。命題形式上,常常以區域圖為信息的載體,就區域內典型地理現象或地理事物進行設問,通常的設問形式有「試分析××地理現象的(自然或社會)原因」「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等。思維建模在分析該類試題時,要注意把握兩點:1.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組成因子,並理解「因子」與相關「地理要素」之間「因」與「果」的聯系。2.明確分析的原因內容: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個方面。自然原因一般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地勢、氣候、水文、植被、土壤、礦產、洋流、海陸輪廓、板塊運動等方面來分析;人為原因一般從歷史條件、人口、工農業、城市、交通、工程建設、市場、政策、科技、軍事、宗教等方面來分析。模板典例地理要素形成因素太陽輻射①緯度位置②天氣狀況③地勢高低與坡向(陰陽坡)等溫線走向①緯度位置(東西向);②海陸位置(與海岸線平行);③地形(局部閉合或沿山脈延伸)降水海陸位置、大氣環流、天氣系統、地形、洋流、植被和水文、人類活動鹽場形成①平坦廣闊的海灘;②利於蒸發的天氣;③避開大河的河口漁場形成①大陸架海區;②河流入海口處;③寒暖流交匯處或上升補償流處;④溫帶海區氣候成因①太陽輻射;②大氣環流(氣壓帶、風帶、季風);④人類活動③下墊面(地勢高低,地形抬升或地形阻擋、洋流、海陸分布)特殊氣候區成因①洋流②地形③風(暖濕氣流或乾熱氣流)自然災害成因洪澇、乾旱、滑坡和泥石流、地震等的成因(省略)環境問題成因水土流失、鹽鹼化、荒漠化、水資源短缺、全球變暖、酸雨的成因(省略)人口遷移①經濟(就業機會、經濟收入)②政治③社會文化④生態環境(氣候、旱災等)城市空間結構的形成①歷史原因②經濟原因(支付地租能力)③社會原因④行政原因工業集聚原因①共同利用基礎設施和廉價勞動力;②節省運費和能源消耗;③加強企業間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應用體驗3.讀「我國東南部地區某月等溫線圖(圖1)和年等降水量線(mm)分布圖(圖2)」,回答下列問題。
(1)圖1所示為(1、7)月等溫線,該月我國氣溫分布有何特點?簡要分析形成這一特點的原因。(2)比較圖中①②兩地的年降水量大小,並分析原因。(3)比較圖中①③兩地該月平均氣溫高低,並分析原因。(4)圖中④⑤兩地適合曬鹽的是地,原因是。(5)圖1中陰影區域農村用能短缺,生活燃料消費結構中,生物能源大約佔80%。該區域面臨的重大生態環境問題是什麼?其成因是什麼?體驗3答案(1)7全國普遍高溫,南北溫差小。南方緯度低,太陽高度大,北方雖然緯度高,太陽高度小,但白晝較長,因而氣溫也較高。(2)①地大於②地。①地位於東南季風的迎風坡,②地位於台灣山脈的雨影區。(3)③地高於①地。③地的海拔、緯度都低於①地,且③地降水少於①地。(4)④④地處背風地帶,降水少,晴天多;日照強,氣溫高,蒸發旺盛;地形平坦,有大片泥質海灘(5)水土流失。亂砍濫伐(或過度樵採)。題型四比較類設問形式:比較是確定事物之間相同點和不同點的思維方法,它為客觀、全面地認識事物提供了一個重要途徑。高考題中比較類試題的設問方式主要有:比較圖中……和……的差異(不同或異同),分析……和……的共同特點(問題),說明圖示××和××的自然條件和類型的差異等。四步審題是關鍵:第一步審比較對象,審准對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答題時張冠李戴;第二步審比較要求,即審准題意要求找相同點還是不同點,還是異同點都找,或者要求通過比較進一步找原因;第三步審比較考點,如比較A、B兩地的氣候類型及特徵的異同點,其比較的考點是氣候類型及特徵,此步驟可避免跑題;第四步審比較角度,審准題目從什麼角度、幾個角度去比較,此步驟可避免漏掉答題的要點。另外要根據分值定要點、根據內容定格式。根據分值定要點,要求學生養成要點化答題的習慣,看分給點,只有給足正確的要點,才有可能得足分;根據內容定格式是指採取要點縱列化或者採取列表比較,這要根據答題的內容來定。一般來說,比較異同時列表比較更直觀些。思維建模比較類設問一般有兩類:1.名詞比較類。其基本思維模式是:首先搞清名詞的含義,包括的主要內容,然後針對內容進行分析、對比。2.區域特徵比較類。其基本思維模式是:先對區域進行綜合分析,然後根據要求對分析內容有選擇性地列舉比較。這類試題重在分析,次在比較。所以,區域的綜合分析顯得尤為重要;區域的綜合分析主要從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方面進行。模板典例地理要素比較要素地表環境特徵①氣候(濕、熱、冷、干)②植被狀況③土地類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④河流發育程度水系特徵流向與長度;流域面積;支流多少及形態;河網形態、密度;河道深淺、彎曲、寬窄;落差或峽谷分布等值線特徵等值線數值高低、延伸方向、彎曲趨勢、疏密變化等區域特徵①地理位置②自然地理特徵③社會經濟特徵應用體驗4.2008年11月14日至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辦了第28屆印度國際貿易博覽會。印度是我國在南亞地區最大的貿易夥伴,我國也派出代表團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