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體系
A. 高中地理必修一的重點有哪些
一、1 區域的基本含義
1、區域的概念:
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
2、區域的基本特徵:
具有一定的界線、區域內部的相似性和連續性、區域之間的差異性和相互聯系、整體性。
3、區域的空間結構:
區域中各要素的相對位置關系和空間分布形式。農業通常表現為面狀,交通運輸線路表現為線狀和網路狀,城市和工業表現為點狀,城市群和工業區表現為島狀。
影響區域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4、區域的產業結構:傳統的農業區域和發展水平較低的區域,第一產業所佔比重比較大;工業區域或加速推進工業化的區域,第二產業所佔比重較大。發展水平較高的區域,第三產業比重較大,三次產業的產值比重呈現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區域的發展階段
1、衡量區域發展水平的標志:常用的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民收入、三次產業產值比重等。其餘的指標如人文發展指數(預期壽命、教育程度和國內生產總值)
2、區域各發展階段的特徵
區域發展階段 以傳統農業為主體的階段 工業化階段 高效益的綜合發展階段
經濟發展水平 水平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少 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推進 水平高,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高
產業結構 傳統農業佔有較大比重,以資源型工業和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 第二產業比重迅速上升,第三產業加速發展 第三產業發展超過第二產業,以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工業為主
對外開放程度 低,對外貿易規模小,表現出自給自足特徵 對外開放程度逐步提高 開放程度和對外聯系大幅度增強
交通運輸 現代化交通線路少而稀疏 交通運輸建設顯著加快 現代化交通、信息網路逐步完善
城市化 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發展速度高於區域平均 水平高,區域內部差異小
發展狀態 低水平的均衡狀態 不平衡增長 高水平的均衡狀態
1.3 區域發展差異
1、我國東、中、西部差異
①三大經濟地帶的劃分:
東部:沿海12省區(遼、冀、京、津、魯、蘇、滬、浙、閩、粵、瓊、桂)(註:未包括港、澳、台地區);
中部9個省區(黑、吉、內蒙古、晉、豫、皖、鄂、贛、湘);
西部10個省區(陝、甘、寧、青、新、雲、貴、川、渝、藏)
②東部與中西部的發展差異:
東部:社會經濟相對發達,工業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較高,發展速度亦快於中西部。對外開放時間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產業相對發達,工業結構以輕型和輕重混合型為主。
中、西部:地域廣闊,資源豐富,總體發展水平明顯落後於西部。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較大比重。工業結構西部以重型傳統工業為主,中部表現出一定的過渡性特徵。
2、南北差異(東部季風區以秦嶺-淮河為界,分為南方和北方)
北方 南方
區域特徵 跨越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平原高原為主;森林、煤炭、石油、鐵礦等資源豐富 多山地丘陵,熱量豐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屬礦產、生物資源、水力資源等相當豐富
限制因素 水資源不足,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 旱澇災害、環境污染、山地丘陵區地形破碎
發展方向 調整產業結構、擴大對外開放、改善生態環境 產業升級,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3、西部大開發
范圍:10+2+3(西部地帶10個省區、內蒙古、廣西兩個自治區。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邊3個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實施開發開放。
條件:礦產、油氣、水能、土地資源等有突出優勢,發展潛力大。但西部基礎設施落後,人才、技術、資金匱乏。
措施:抓好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加快優勢資源開發,發展特色產業;發展科技教育,擴大對外開放。
意義:將西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縮小東西部之間的發展差距,推動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實現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強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與邊疆安全;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1.4 區域經濟聯系
1、當今世界經濟的兩大發展趨勢: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歐盟、東盟、APEC等)
2、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①意義:有利於資源的合理配置,縮小區域經濟差距,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②南水北調:規劃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連接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橫三縱」的總體布局,實現我國水資源的南北調配和東西互濟。
東線 中線 西線
調水源地 長江下游揚州附近 漢江上的丹江口水庫 長江上游通天河、雅礱江和大渡河
調水線路 沿京杭大運河提水北上到山東半島和天津 開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 開鑿輸水隧洞,調長江水入黃河上游
調水量 較大 較小 大
水質 差 較好 最好
③西氣東輸:主體工程從新疆塔里木盆地輪南鋪設輸氣管道到上海,將塔里木盆地、陝甘寧地區的天然氣輸送到長三角地區。還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氣輸送到湖北湖南。
意義:該工程的建設,有利於促進西部大開發,拉動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緩解東部地區的能源緊張狀況,改善能源結構,有效治理環境污染。
④西電東送:開發青海、貴州、雲南、廣西、四川、內蒙古、山西、陝西等西部省區的電力資源(水電和煤電),將其輸送到電力緊缺的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區。分北、中、南三條線路。
意義:保證東部地區能源供應,加快西部資源開發,拉動相關產業。
⑤資源跨區域調配對環境的影響。以南水北調工程為例,對調入和調出區及沿線地區都會產生一些生態環境問題。
3、產業轉移
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價格、工資和地價水平、公用事業費用等方面的區域差異,導致產業向低成本地區轉移。②開拓市場③降低內部交易成本。
影響: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縮小區域差異。同時也會帶來環境污染加重等問題。
第二章 區域可持續發展
2.1 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
1、荒漠化: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因素導致的土地退化。按動力分為風蝕荒漠化、水蝕荒漠化、凍融荒漠化和土壤鹽鹼化等類型。
2、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氣候乾旱,大風頻繁,植被稀疏,風蝕作用強烈。
人為原因:人口增長過快,環境生態壓力過大;不合理的生產活動:濫墾濫伐、過度放牧、過度樵採、水資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劇了荒漠化趨勢。
3、危害:土地退化,農牧業減產甚至絕收;生態惡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破壞基礎設施建設;加劇沙塵暴等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和強度。
4、治理措施:
①營造防護林(三北防護林)
②退耕還林還草
③保護和恢復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態移民等措施)
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長。
2.2 濕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1、濕地:水位經常接近地表或為淺水覆蓋的土地,屬於陸地與水體之間的過渡帶。類型:河流、湖泊、沼澤、灘塗、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淺海、紅樹林、珊瑚礁、水庫、稻田等。
2、濕地的功能:涵養水源、提供水資源、調蓄洪水、調節氣候、美化環境、凈化水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航運、旅遊觀光、提供農副產品及礦產、能源等。有「地球之腎」、「生命的搖籃」、「鳥類的樂園」等美稱。
3、濕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突出問題 治理措施
由於過度圍墾、泥沙淤積導致濕地減少,功能退化 退田還湖、退田還沼澤,恢復和重建濕地;植樹造林,保持水土。
水質污染問題突出 防治水污染
濫捕濫獵、過度開發利用導致濕地生物多樣性銳減 保護野生動植物、禁止濫捕濫獵;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建立保護濕地的法規,增強保護濕地意識。
2.3 流域的綜合治理與開發
1、田納西河流域的地理環境:田納西河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脈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級支流。流域內上中游為山地丘陵,下游為沖積平原。河流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降水豐沛,冬春季降水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
2、田納西河流域的開發治理措施:以水資源綜合開發為核心,對全流域河道進行梯級開發,發揮防洪、航運、發電、灌溉等綜合效益;以電力工業為龍頭,建立起以高耗能工業為骨乾的完整工業體系;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大力發展林業;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發展旅遊業。
3、治理經驗:①設置全流域專門的開發機構,健全法規,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選擇開發重點,形成各具特色的開發模式③不斷加大開發力度④提高流域的開放度。
2.4 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美國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
自然條件:大部分屬溫帶和亞熱帶,降水適中,水熱條件適於栽培多種農作物;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有利於機械化耕作和大規模經營。
社會經濟條件:商品經濟發達,經濟效益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首要因素;交通運輸發達;先進的科技與發達工業為美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力的保障。
2、美國的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
目的:根據不同地區自然和社會條件特點以及農業生產的客觀要求,合理布局,規模生產,以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美國主要農業帶:
農業帶 分布 區位因素
乳畜帶 東北部五大湖沿岸 氣候冷濕,適於牧草生長;市場巨大(人口眾多、城市密集)
玉米帶 中部 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年降水量多、熱量充足
小麥帶 中部(冬小麥) 北部(春小麥) 溫帶大陸性氣候;土壤肥沃、地勢低平
棉花帶 南部 土壤肥沃,光熱充足
3、美國農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問題:過度墾殖和破壞植被,導致水土流失和「黑風暴」的發生;能源消耗大;化肥、農葯污染嚴重。
措施: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節水農業、精確農業、處方農業等多種農業生產方式;保護耕地和農業生態環境,推廣休耕、免耕、輪作等保護性耕作技術。
2.5 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
1、魯爾區興起的主要區位條件:
①煤炭資源豐富②水陸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場廣闊等。
2、魯爾區衰落的原因:
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②新技術革命的沖擊③環境污染嚴重④工業結構單一。
3、魯爾區實施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措施:
①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②對原有企業進行集中化改造③治理環境污染④完善基礎設施建設⑤發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2.6 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
1、珠江三角洲發展的區位因素:
①優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②水陸交通便利③對外開放政策④海外僑胞眾多,便於引進資金和技術⑤地勢低平,水源充足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進程
階 段 城市化進程形成原因 城市化進程特點
改革開放初期 以發展小城鎮為主導,工業企業發展迅速,分布具有廣泛性,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導 城鄉融合,農業與非農產業相混雜的城鄉一體化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 區域中心城市(廣州、深圳)的輻射帶動作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 以核心城市(廣州)為中心的城市群體系
3、工業化對城市化的推動作用:工業化加速了非農產業向城市的集中;工業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工業化加速了人的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
4、珠江三角洲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問題與對策
問題:①產業結構層次偏低,以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高科技產業和服務業比重不高,科技實力和人才隊伍都處於劣勢②城市建設相對落後③城鎮和工業過度密集,大量佔用耕地,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
對策:①推動產業的整合和升級,加強地域分工②完善城鎮體系,優化城鄉空間結構③推動區域基礎設施網路化發展④加強生態建設,改善城鄉環境⑤加強區域間經濟聯系與合作,發展泛珠三角經濟區。
第三章 地理信息技術應用
3.1 地理信息系統及其應用
1、地理信息系統(GIS):以採集、存儲、管理、分析和描述。由5個部分組成:硬體、GIS軟體、地理數據、GIS人員、應用模型。工作流程:地理數據輸入、存儲(數字化過程)→地理數據操作和分析→地理信息輸出。(地理數據分為屬性數據和圖形數據。數據存儲採用「分層」技術,不同的圖層儲存不同的地圖要素。)
3.2 遙感(RS):一種探測技術,藉助對電磁波敏感的儀器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遙感技術系統由遙感平台、感測器、信息傳輸接收裝置、數字或圖像處理設備等組成。根據運載工具的不同,分為航天遙感、航空遙感、近地遙感。工作流程:物體輻射和反射電磁波(波譜特徵)→感測器收集→傳輸與接收→信息處理、信息分析→應用成果。現代遙感優點:視域廣闊、監測范圍大,能夠瞬時成像、實時傳輸、快速處理,迅速獲取信息和實施動態監測。用途:用於資源普查、環境監測、災害預警、軍事偵察及其他地物變化的分析等。
類型 概念 優點
航天遙感 利用衛星、太空梭、宇宙飛船、航天空間站等攜帶遙感儀器的遙感 覆蓋范圍大,不受領空限制,
可進行重復不定期觀測等
航空遙感 利用飛機攜帶遙感儀器的遙感。 機動性強,解析度較高
近地遙感 距地面高度在幾十米以內的遙感 解析度高、范圍小
3.3 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全方位、實時三維導航與定位的系統。由三大部分組成:GPS衛星星座、地面監控系統、用戶系統(接收設備)。GPS信號接收機主要有三種:導航型接收機、測地型接收機、授時接收機。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應用領域:軍事、交通、郵電、地礦、建築、農業、氣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地殼運動監測、工程管理、旅遊探險等等。
3.3 數字地球: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路來管理的技術系統。數字地球是地球的虛擬對照體。
B. 高一地理必修一每章的知識結構圖
我網路的,其他的自己網路一下吧,比如」高中地理必修一章名稱 知識結構圖」就會查到的
C.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框架
行星地球
自然界物質能量交換 岩石圈 水圈 大氣圈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和統一
D. 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核心知識有哪些
對整個地球上每個大洲的具體分界,對200個國家其中主要的100個國家的具體回位置相互聯系,時區。地球答本身的地質,氣候環境。每個世界之最全部倒背如流。
中國各省的具體位置大概經緯度,每個省會。主要鐵路走向,每個省有哪些著名山川。以前台灣海峽是重點,現在應該是南中國海。每個中國之最全部倒背如流。
地理是一門很實用的學科,混社會,要精通學前班的英文,小學的數學,初中的語文,高中的地理,大學的社會。 地理成績好的人方向感都不差。出來到偏遠地方有時候就GPS不管用時,你回家的路就得自己找啦。
E.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講解
高中地理必修上冊部分
第一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
地球的宇宙環境:穩定的光照條件,安全的空間運行軌道
地球的自身條件: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體積質量適中---存在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地球內部物質運動促進海洋的形成—液態水
2.八大行星的分類
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
遠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3、小行星帶在哪兩個行星軌道之間?
火星,木星
4、宇宙資源主要有:空間資源(超失重、高真空、強輻射)、太陽能資源、礦產資源
5.太空垃圾的內容
工作壽命終止的航天器,因意外或有意爆炸產生的碎片,以及航天員扔出飛船艙的垃圾
6.清除太空垃圾的措施
將停止工作的衛星推進到其它軌道上去,以免同正常工作的衛星發生碰撞;用太空梭把損壞的衛星帶回地球,以減少空間的大
7、我國太陽能最豐富地區及原因
青藏高原,因為海拔高,空氣稀薄,空氣中水汽少,塵埃少,透明度好,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
8.我國太陽能貧乏地區及原因
四川盆地、雲貴高原
因為陰雨天多,雲霧大,較多地削弱了太陽輻射
9、大陽大氣層由內向外依次分為:光球---色球---日冕
10、太陽活動類型:黑子和耀斑 ,周期均約為11年,黑子是太陽活動的標志,對地球的影響:對地球氣候的影響、干擾電離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訊、對地球磁場的影響(產生磁暴,指南針不能正確指示方向)。
11、公轉、自轉的特點
自轉
公轉
方向
自西向東
自西向東
速度
角速度15°/小時,兩極為零
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兩極為零
1月初近日點速度快
7月初遠日點速度慢
周期
1恆星日(23時56分4秒)
1太陽日=24小時
1恆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
1回歸年為365日5時48分46秒
12、自轉地理意義:
①產生晝夜交替現象---晨昏圈;
②產生地方時差異---東早西晚;
③水平運動物體的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
13、公轉地理意義:
①晝夜長短的時空變化;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時空變化;
③四季的交替;
④五帶的分布。
14、晝夜長短緯度分布規律
緯度分布規律:
①赤道處始終晝夜平分: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晝夜平分。
②同一緯線上各點晝夜長短相同:南北半球同緯度晝夜長短相反。
③太陽直射點所在半球晝長夜短,且緯度赿高,晝赿長,另一半球相反。
④太陽直射點地赤道與南、北(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移動,極晝、極夜現象范圍也經歷了不斷擴大、縮小的過程。
15、正午太陽高度緯度分布規律
緯度分布規律: 春秋二分日: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遞減。
夏至日: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冬至日: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16.計算區時
17、計算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公式:H=90度—緯度之差。
18、地轉偏向力的實際應用
第二單元 地球上的大氣
1、大氣的成分、作用。
大氣組成:干潔空氣(氮、氧、臭氧、二氧化碳)、水氣、固體雜質。
大氣作用:氮:地球上生物體的基本成分;
臭氧: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免受過多紫外線的傷害;
二氧化碳: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對地面具有保溫作用。
水汽和固體雜質:是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
2、大氣自下而上依次劃分為哪幾個部分?
對流層 平流層 高層大氣
3、對流層的特點:
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對流運動顯著 天氣現象復雜多變(注意原因)
4、平流層特點:
氣溫隨高度增高 氣流以平流運動為主(注意原因)
5、電離層和臭氧層分別在哪一層大氣層?
高層大氣,平流層
6、對流層為什麼溫度隨高度的增加而減少?為什麼對流運動顯著?
因為地面是對流層大氣的主要的直接熱源,所以離地面越高,氣溫越低該層下部熱上部冷,有利於空氣的對流運動。
7、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形式:吸收作用、反射作用(雲)、散射作用(實例)。
8、大氣的受熱過程太陽 地面 大氣(逆輻射) 地面(保溫效應,減小氣溫日較差)
9、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
由於太陽輻射對各緯度加熱不均,造成高低緯度間熱量的差異
10、形成空氣水平運動的直接原因:
同一水平面上的氣壓差異即水平氣壓梯度力
11、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水平氣壓梯度力
12、風向
高 空: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近地面: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風向與等壓線斜交
13、熱力環流的實際應用:海陸風、山谷風、城郊風
14、繪制三圈環流示意圖
15、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規律:
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大致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向北移動,冬季向南移動
16、東亞季風為什麼最為典型?
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大洋,亞歐大陸是世界最大的大陸,東亞居於兩者之間,海陸的氣溫對比和季節變化都比其他任何地區顯著。因此,亞洲東部的季風環流最為典型。
17、季風的特點:
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降水量季節變化大 ,易有旱澇災害
18、東亞季風、南亞季風特點,形成差異:
地區
冬季風風向
夏季風風向
分布地區
主要成因
東亞
西北風
東南風
亞洲東部
海陸熱力性差異
南亞
東北風
西南風
亞洲南部和東南部
海陸熱力性差異
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
19、全球性的大氣環流的作用:
促進了高低緯度之間 海陸之間的熱量與水汽的交換
調整了全球的水熱分布
是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0、北半球一月和七月等溫線的彎曲方向和海陸氣壓中心的分布狀況。
一月大陸向南,海洋向北,大陸高壓、海洋低壓;
七月大陸向北,海洋向南,大陸低壓、海洋高壓。
21、比較冷鋒與暖風的示意圖、成因、符號、降水的區域、過境前後的天氣狀況
22、冷鋒過境時天氣狀況:陰天,下雨,刮風,降溫
冷鋒過境後天氣狀況:氣壓上升高,氣溫下降,天氣轉好。
23、冷鋒的降雨在鋒後,暖風的降水在鋒前
24、冷、暖鋒對我國天氣影響
冷鋒:大多數的降水,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節大風沙暴寒潮
暖鋒:華南地區 春暖多晴,春寒雨起
25、比較氣旋和反氣旋的示意圖、空氣運動狀況、天氣狀況
26、低壓系統就是氣旋,一般由陰雨天氣;高壓系統就是反氣旋,天氣一般是晴朗的
27、形成氣候的因子:
①、太陽輻射是大氣運動最根本的能源;
②、下墊面是大氣的直接熱源和水源;
③、大氣環流;
④、人類生產和生活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28、氣候海洋性和大陸性的區別?
從氣溫和日較差、年較差、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出現的月份、降水量和降水的分配等等方面說明。
29、地中海氣候的分布、成因及特點
分布在南北緯30-40之間大陸西岸,冬季受西風控制,溫暖濕潤;夏季受副高控制;炎熱乾燥
30、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分布、成因及特點
分布在南北緯40-60之間大陸西岸,長年受盛行西風的影響,冬季溫和,夏季涼爽,全年降水均勻
31、溫帶、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
32、熱帶沙漠氣候
33、熱帶雨林氣候
34、溫帶大陸氣候
35、熱帶草原氣候
36、影響氣候的因素: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狀況 人類活動 。
如:澳大利亞東北部為什麼形成熱帶雨林氣候?
37、全球最為關注的三大大氣環境問題是:臭氧空洞、酸雨、全球變暖
38、酸雨危害、防治
酸雨危害: 河湖水、土壤酸化
影響魚類生長繁殖
危害森林和農作物
腐蝕建築物和文物古跡, 危及人體健康;
酸雨防治:
根本途徑:減少人為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排放;
有效措施:研究煤炭中硫資源的綜合開發與利用。
39、溫室效應引發的問題
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和平原;
溫帶地區降水和干濕狀況的變化 ,進而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40、治理溫室效應的措施
提高能源利用率,採用新能源;
努力加強國際間的合作;
植樹造林
41、溫室效應產生的原因是?
由於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使大氣吸收地面長波輻射能增強,使氣溫升高。
人類長時期的毀林,導致植被吸收的二氧化碳逐漸減少
42、臭氧層破壞危害
危害人體健康、破壞生態環境、破壞農林牧漁業、加劇全球變暖。
43、南極臭氧空洞出現的時間是在南極的春季,即每年9-11月
第三單元 陸地和海洋
1、岩石按成因分類並舉例
岩漿岩:花崗岩,玄武岩
沉積岩:礫岩,砂岩,頁岩,石灰岩
變質岩:大理岩,板岩
2.被稱為記錄地球歷史的「書頁」和「文字」的是什麼?岩層和化石。可以根據岩層中的化石來恢復地層順序,從而確定地質年代。人們據此可以推知沉積時的地理環境。
3、三大類岩石的轉化過程。(地殼物質循環過程示意圖)
岩漿活動過程中上升冷卻凝固形成岩漿岩,岩漿岩經過地表外力(侵蝕、搬運、堆積)作用形成沉積岩,已生成的岩石經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岩,各類岩石經高溫融化又變為岩漿。
4、地質作用中的內力作用主要來源是什麼?表現為什麼?
主要來源於地球內部的熱能。
表現為:地殼活動、岩漿運動、變質作用等。
5.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安第斯山分別由哪兩個板塊互相做用而成?
喜馬拉雅山: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
阿爾卑斯山: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
安第斯山: 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
6、板快碰撞形成地貌
山脈,海溝,島弧,海岸山脈
7、為什麼背斜常成谷地或盆地,向斜常成為山嶺?
背斜的岩層向上拱起,其頂部因受張力容易侵蝕成谷地,向斜的岩層向下彎曲,其槽部受擠壓,岩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8、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向斜是良好的儲水構造,修建隧道可以經過背斜,不可經過向斜、斷層。水可不可修建在斷層處。
9、外力有哪些:流水、冰川、海浪、風、生物
10.外力作用表現為哪些形式?
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
11.流水作用表現為?
流水侵蝕、流水沉積、流水搬運
流水侵蝕:瀑布、峽谷;黃土高原地區溝壑縱橫的地形。
流水沉積:山區河流流出口形成山麓沖擊扇,河流中下游地區泥沙淤積形成寬廣的沖擊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12.風力作用的表現:風力侵蝕、風力沉積、風力搬運
風力侵蝕:風蝕溝谷,風蝕窪地
風力沉積:沙丘,沙壟
13.黃土高原為什麼地表千溝萬壑?
(1)黃土質地疏鬆
(2)地表植被多遭破壞,流水侵蝕嚴重。
(3)降水集中,多暴雨。
14、海水的兩個性質:海水溫度、海水鹽度
15.海水溫度分布規律是什麼?
水平方向:低緯度海區水溫高於高緯度海區水溫;同一海區水溫,夏季高於冬季;同緯度海區相比,暖流過海區溫度高於寒流經過海區;
垂直方向:海水溫度隨深度增加而增加,1000米以下的水溫基本不變。
16.海洋鹽度分布規律是怎樣的?
海水表層的鹽度分布曲線呈馬鞍狀,從南北半球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高低緯度遞減。
17、為什麼南極地區的鹽度高於北極地區的海區?為什麼副熱帶海區的鹽度高?
淡水匯入少,稀釋作用弱
降水少,蒸發強,蒸發量大於降水量
18.影響鹽度的有哪些因素?
氣候:蒸發量大於降水量---鹽度高
蒸發量小於降水量---鹽度低
徑流:有淡水匯入---鹽度低
無淡水匯入---鹽度低
洋流:暖流經過-----鹽度高
寒流經過-----鹽度低
結冰狀況:冬季低,夏季高
19、鹽度最高和最低的海區分別是什麼?為什麼?
鹽度最高的海區:紅海 周邊多為熱帶沙漠氣候,蒸發量大、降水量小;河流較少,淡水注入很少
鹽度最低的海區:波羅的海 緯度高蒸發量小,溫帶海洋性氣候降水較多,眾多河流注入淡水
20、海水運動有哪幾種形式? 波浪、潮汐、洋流
21、洋流有哪幾種形式?各自的形成原因是什麼?洋流有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成因見書。
22.大洋環流規律是什麼?
(1)副熱帶海區:北半球形成順時針大樣環流,南半球形成逆時針大樣環流。
(2)印度洋季風環流:冬逆夏順
(3)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是逆時針大洋環流。
(4)繞南極為西風漂流。
23、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影響海岸氣候。寒流使沿岸氣候降溫減濕;暖流使沿岸氣候增溫增濕,如澳大利亞東西兩岸的氣候。
(2)影響航海:順流快、逆流慢
(3)影響海洋污染物:加快凈化速度,但擴大了污染范圍。
(4)對海洋生物造成影響,形成諸多漁場
24、說明全球四大漁場的形成原因?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和千島寒流交匯(日本),
紐芬蘭漁場:墨西哥灣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匯(加拿大)
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和東格陵蘭寒流交匯(英國)
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將深處的營養鹽類帶到表層,給浮游生物提供了豐富的養料,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秘魯)
25.靜態水資源與動態水資源的特點分別是怎樣的?
靜態水資源:循環周期長,更新緩慢,一旦開發利用,短期內不易恢復,影響後續利用。如冰川
動態水資源:更新快,交替周期短,利用後短期內即可恢復。如河流水
26、說出承壓地下水和潛水特點的差異?
大氣降水和地表水的主要特徵:①有自由水;②水從高處向低處滲流;③水量不穩定;④水質易受污染;⑤埋藏較淺。
潛水的主要特徵:①有承壓水面,承受靜水壓力;②水的運動取決於壓力大小,局部可從低處向高處滲流;③水量較穩定;④水質不易受污染;⑤埋藏較深。
27、水體之間的相互補給關系,參考書上內容
28、水循環的類型有哪幾種?
海陸間大循環,海洋循環,陸地循環(注意海陸間水循環的主要環節)
29.水循環意義?
(1)大氣圈岩石圈有機聯系起來,構成一個龐大的水循環系統,使地球上各種水體處於不斷更新狀態,從而維護全球水的動態平衡。
(2)陸地和海洋之間實現物質的遷移和能量的交換。
(3)不斷更新水體。
(4)不斷地塑造著地表形態。
30、影響植物分布和主要因素是什麼?
主要是氣候(光、水、熱),還有地形、水源等因素
31、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32、.綠化植物的環境效益
凈化空氣,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吸煙除塵,過濾空氣,降低雜訊,美化環境
33.土壤由什麼組成?
礦物質(土壤的骨骼);有機質(土壤肥力高低的標志);空氣(透氣性);水分(蓄水保溫)
34理想土壤各部分的百分比?
有機質5%,礦物質45%,水分、空氣20-30%
35、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A處於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緊密接觸的過渡地帶
B地表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非常活躍的場所
C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的中心環節
36、自然環境的五大要素?
氣候、地形、植被、水文、土壤。
37、河流的水文特點是指什麼?
是指河流的含沙量、徑流量及其變化、補給方式、汛期、有無冰期、流域面積、水能資源
38.陸地的地域分異規律形成的主導因素。
(1)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熱量),又叫緯度地帶性。
(2)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水分),又叫經度地帶性。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熱量、水分),又叫垂直地帶性。
39、為什麼喜馬拉雅山南坡比北坡的自然帶復雜?
南坡水熱條件好,地處迎風坡,降水量多,水熱狀況的垂直差異顯著。是一種非地帶性的表現
第四單元 自然資源和自然災害
1、什麼是自然資源,自然資源包括哪些內容?
自然資源是人類直接從自然環境中獲取,並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
自然資源包括氣候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土地資源。
2、目前人類利用的氣候資源有哪些?
太陽輻射,熱量,降水,風
3、氣候資源的特點有哪些?
氣候資源具有普遍存在性 氣候資源具有數值特徵 氣候資源具有較大的變率
4、農業上合理利用氣候資源的措施?
間作套種方式,塑料大棚,溫室,生態農業,立體農業
5、氣候資源與建築的關系
日照與街道方位;與子午線呈30—60度夾角
6、風與城市規劃:
大氣污染工廠建在盛行風的下風向、或對吹風的垂直風向的郊外,或最小風頻的上風向
7、公路鐵路布局的注意之處
沿線的暴雨及激發的泥石流,大風等出現的強度和頻率,凍土積雪的深度等
8、漁業資源集中的區域及原因
漁業資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陸架。
A陽光集中,光合作用強
B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
C冬季上泛的底部海水含豐富的營養鹽類
D 寒暖流交匯有豐富的餌料
9.世界上漁獲量最多的國家 是中國和日本
10、海底礦產資源的分布
淺海大陸架:石油 天然氣 煤 硫 磷
深海海盆:深海錳結核
11.科學家尋找海底油氣礦藏的方式和工作基地:地震波 海上鑽井平台
12、海洋環境問題包括哪兩方面
海洋生態破壞 海洋污染(重點是石油污染)
其中海洋污染的主要來源有:①工業生產過程中排放的廢氣物是海洋污染的主要來源;②核電站和工廠排出的冷卻水;③沿海工業生產和海運航線上的船舶的泄露
13.石油污染的來源,清除方法和防治
來源:沿海工業生產和海運航線上的船舶
清除方式:分散 沉降 吸收 圍欄 放任 燃燒
防治:試驗新的原油載運方法 使用除污船
14、陸地資源的特點
①陸地資源是有限的;②陸地資源的利用潛力是無限的;③陸地資源有一定的分布規律;④一個地域的自然資源組成相互聯系。
15、什麼是新能源和常規能源
常規能源:在現階段的科學技術下,已經被人類大規模廣泛應用而且利用技術比較成熟的能源資源,如煤,石油,天然氣等
新能源:目前由於技術經濟水平的限制,還未能被廣泛應用的能源資源。
如太陽能,地熱能,核能等
16、自然災害包括哪兩類: 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
17、氣象災害有哪些?
台風 暴雨 洪澇 乾旱 寒潮等
18、台風形成的季節,區域,結構,危害,防禦
季節:夏,秋
區域:熱帶或副熱帶海面溫度在26度以上的廣闊樣面上,12級以上
結構:外圍大風區,旋渦風雨區和台風眼(其中台風眼中間是低氣壓,天氣風和日麗)
危害:強風 特大暴雨 風暴潮
防禦:加強台風的監測和預報,發布台風預報和警報
19、熱帶氣旋的強度等級
6級-7級 熱帶低氣壓
8級-9級 熱帶風暴
10級-11級 強熱帶風暴
>12級 台風
20、全球台風發生頻率最高,強度最大的海域
在西北太平洋;其他的豆漿颶風
21、暴雨形成的條件
源源不斷的水汽供應
強烈的上升運動
形成降水的天氣系統持續時間長
22、地質災害的類型及防禦措施
類型:地震 火山噴發 滑坡和泥石流
措施:加強地質災害的科學研究
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建立政策法規體系
實施一些預防措施
23、我國川,滇,黔地帶(即西南地區或雲貴高原)多滑坡泥石流的原因
地殼活動強烈,地震頻發,震級高
山體中斷裂發育,岩石破碎
干濕季分明,暴雨集中
F. 高中地理必修一
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二單元課標解讀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節 宇宙中的地球
課 標: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課標分析: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是指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環境,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理解。宏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天體系統中所處的位置,微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陽系中所處的位置。了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目的不是要系統學習天文知識,而是要為認識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礎。在太陽系九大行星中,從質量、體積、運動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員,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級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為太陽系中特殊的一員。很顯然,地球上為什麼適宜於生命生存是本條「標准」的重點要求。說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僅要從地球自身條件和行星際空間條件分析,還要從恆星際空間條件分析。「標准」將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陽系范圍之內,隱含著在太陽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實際上,人類一直在為尋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陽系之外發現了幾十顆可能會有生命的行星。
從根據本條「標准」的要求,學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時,要會運用有關資料加以說明。這些資料如太陽系九大行星的比較數據、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圖、地球本身的條件等。
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課 標: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課標分析:課標對本部分內容的要求是「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這其實是上一節內容的延伸,是以太陽為案例,進一步說明宇宙環境對地球的影響。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主要是從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兩方面進行闡述,教學中必須把重點放在其對人類的影響上。為了說明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必須明確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的主要特徵和規律。並且,由於說到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實在太過廣泛,因此可以用案例的方式進行闡述。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課標: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課標分析:地球運動及其地理意義是必修1模塊內容的重要基礎理論,對於自然環境方面知識的學習有著重要意義。本條「標准」要求學生從了解層面上升到理解規律和成因層面。地球運動包括繞地軸自轉和繞日公轉兩重形式。要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需要認識地球的運動規律,而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是同時進行的,兩種運動疊加、合成了地球的運動。因此,應關注地球自轉和公轉之間的關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種運動。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主要從晝夜的產生、晝夜更替和地方時的產生層層推進,最後具體分析時區的劃分;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意義,教材主要通過讀圖來分析,前後關聯的知識點層層遞進,地球自轉和公轉形成黃赤交角,決定了地球表面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導致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從而形成了四季和五帶。本條「標准」要求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不僅要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還應分析這些現象對地理環境的形成和變化,以及人類活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其中,後者更為重要。
第四節 地球的圈層結構
課 標: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課標分析:本條「標准」有顯性和隱性兩方面的要求。顯性要求是從宏觀上了解地球的結構及特點。地球呈現出圈層結構,可以劃分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內部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於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之間的一個圈層,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即軟流層之上的固體岩石部分。本條「標准」的隱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環境的組成,這也是根本要求。本模塊的主題是「自然環境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在學習了有關「宇宙中的地球」之後,面臨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什麼是自然環境」。「標准」以「宇宙環境—地球—自然環境」的認識思路,設計了在宏觀了解地球圈層結構的基礎上認識自然環境的組成,即在空間范圍上把自然環境放在地球圈層結構中認識。
自然環境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上理解。從宏觀層面上,根據現代自然地理學的研究,自然環境就是指地球表層系統,它是由岩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交叉而成的。人類屬生物圈的一部分。從微觀層面上講(如落實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環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氣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組成的。
從人地關系角度出發,並且本條「標准」的行為動詞為「說出」(要求較低),對於各圈層不要求展開深入了解,而應抓其主要特點及與人類活動關系密切的內容。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人類通過長期活動創造了人文環境(也有稱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共同組成地理環境。可見,地理環境的空間范圍與自然環境是一致的。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氣
第一節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課 標:運用圖表說明大氣受熱過程
課標分析:本條「標准」雖然簡短,但它要求的內容是比較多的。從有關大氣各條「標准」綜合來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把握本條「標准」。第一,作為自然環境組成要素,「標准」中的「大氣」是指低層大氣,其高度不超過對流層頂。第二,了解大氣受熱,需要明確大氣的熱量來源,即導致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太陽輻射是大氣根本的熱源,下墊面輻射(包括陸面和海面)是大氣直接的熱源。第三,大氣受熱過程,實際上是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和大氣輻射之間相互轉化的過程。其中,大氣溫室效應及其作用是需要重點闡述的基本原理。第四,學習大氣受熱過程,是為理解大氣運動打基礎,所以,大氣熱力環流是需要闡述的另一個基本原理。大氣熱力環流是大氣不均勻受熱的結果。大氣不均勻受熱主要是由太陽輻射的緯度差異和下墊面熱性質差異引起的。大氣不均勻受熱是大氣運動的主要原因,大氣熱力環流則是理解許多大氣運動類型的理論基礎。小到城市熱島環流,大到全球性大氣環流,都可以用大氣熱力環流的原理來解釋。第五,學習和說明大氣受熱過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圖,如大氣溫室效應示意圖、大氣熱力環流形成示意圖等。
第二節 氣壓帶和風帶
課 標: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課標分析:本條「標准」關注全球性大氣環流及其對氣候的影響。全球性大氣環流是自然環境中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的重要形式之一,對自然環境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對水、熱、地貌、氣候等的影響)。
全球有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理解這些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和分布規律,最好通過三圈環流來說明。理解三圈環流有兩個基礎,一是大氣熱力環流,一是風的形成及風向的轉變。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氣壓梯度力,近地面的風向是氣壓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標准」關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對於三圈環流中高空的氣壓和風向不作要求。三圈環流是假設地球表面均勻情況下的理想模式,實際上氣壓帶和風帶在近地面的分布是不連續的,並形成一個個氣壓中心。在三圈環流的基礎上,還應了解海平面氣壓和風的實際情況,以使理論聯系實際。
氣壓帶、風帶在一年內還隨季節作周期性移動,其根本原因是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所以,一般模式圖或示意圖展示的是全球氣壓帶和風帶分布的平均狀況,以此狀況為參照,氣壓帶和風帶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以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其移動為基礎,疊加海陸位置和下墊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復雜多樣的氣候。這是學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認識。具體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對氣候的影響,可以通過舉例,而不要求系統講述氣候類型的成因。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對氣候的影響,比較好的例子是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受西風帶控制);移動規律對氣候的影響,比較好的例子是熱帶草原氣候(信風帶和赤道低壓帶的交替控制)、地中海氣候(副熱帶高壓帶和西風帶的交替控制),以及西南季風(東南信風夏季北移跨過赤道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偏轉而成)等。
根據本條「標准」的要求,學生應能熟練閱讀並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其季節移動示意圖。
第三節 常見天氣系統
課 標:運用簡易天氣圖,簡要分析鋒面高壓低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課標分析:天氣圖是學生以及將來作為一名公民在現代社會中要經常接觸到的。本條「標准」旨在使學生能閱讀和簡單分析天氣圖,並解釋天氣變化現象。
天氣圖是用來反映天氣狀況並預報天氣變化的專業性圖像,其中涉及各種類型鋒面、低壓和低壓槽、高壓和高壓脊、切變線等天氣系統。人們經常接觸到的多是電視節目中播放的簡易天氣圖。本條「標准」所指的就是這類簡易天氣圖,所要求的天氣系統主要是常見的鋒面(包括冷鋒和暖鋒)、低壓(包括低壓槽)、高壓(包括高壓脊),而且只關注海平面的天氣圖。高空天氣圖在此不作要求。
各種天氣系統的特點,可從氣溫、氣壓、濕度(包括降水)、風等幾方面分析,從而綜合出各天氣系統控制下的天氣狀況;進一步明確天氣系統移動前後的天氣變化,這是運用天氣圖分析天氣狀況並作天氣預報的關鍵所在。
學習天氣系統尤其是鋒面,需要引入氣團的概念,但對其他概念(如氣旋、反氣旋),「標准」未作要求,目的是簡化知識頭緒。把握本條「標准」還應注意以下問題:第一,應從人們的日常生活需要出發,切忌增加知識難度;第二,應對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予以重視,並能聯系相關的天氣實例作適當拓展分析,如鋒面等;第三,不同地區應重視對影響本地區的重要天氣系統的了解,如雲貴高原地區的昆明准靜止鋒。
第四節 全球氣候變化
課 標:根椐有關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課標分析:本條「標准」是上一條「標准」的深入,旨在學習自然條件的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人類根據一定的自然條件,形成比較穩定的活動方式。但是,自然條件總是在不斷變化之中。長期微弱變化的積累,使得自然條件出現比較明顯的變化,從而對人類已經形成的穩定的活動方式產生影響。「標准」規定以全球氣候變化為例說明自然條件的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由於全球變暖引起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全球氣候變化也成為近些年來地理學家研究的前沿領域。課程標准為了反映地理學研究的新成果,並緊密聯系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選擇了全球氣候變化的內容。從本條「標准」的要求來看,學習的重點不在全球氣候變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氣候變化看作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從而探討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因此,學習本條「標准」時,不必分析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而應通過資料認識全球氣候一直處於波動變化之中並呈現一定的變化周期。最好從地質時期、歷史時期和近現代三個時間尺度給出氣候變化資料,以使學生對全球氣候變化有全面的認識。同時,還應給出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相關資料,以供分析全球氣候變化對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全球氣候變化狹義地理解成全球變暖。全球變暖是針對近些年氣溫增高而提的,並且強調人類活動的影響。全球氣候變化則是就地理環境的演變而言的。「標准」要求學習全球氣候變化,目的是使學生正確看待全球變暖的原因,即目前的全球變暖現象,本身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正常體現,當然,人類活動可能對自然變暖的趨勢起了加劇的作用。
G. 高中地理必修一
「高高低低」不知道你聽說過沒?
氣壓高向高空凸出版,氣壓低向近地面凸出
(看等壓線,前提權要知道越靠近地面的等壓線數值越高,舉個反例爬山越爬越高、空氣越稀薄、呼吸越困難)
還有個我們從小就會的原理「熱脹冷縮」,怎麼用,注意了啊,受熱膨脹上升、冷卻收縮下沉,受熱空氣都上升走了、近地面就越來越少了、氣壓就要降低呀,反之冷卻下沉、空氣都堆到近地面了、氣壓升高了。
希望對你有幫助。
H. 高中地理必修一 知識結構圖 拜託了!!!!!!!!!!!!
I. 高一地理必修一
1因為石油和煤的形成的原因是:
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
簡單來說就是他們是由動植物形成的。
那麼我們都知道動物是生產者它們將光能(太陽輻射)轉化為能量在食物鏈上提供給其他動物微生物,所以動物和植物他們的能量都是來自於太陽輻射的。
2 (建議答案只寫第一段就足夠了)
在太陽的光球層上,有一些旋渦狀的氣流,像是一個淺盤,中間下凹,看起來是黑色的,這些旋渦狀氣流就是太陽黑子。黑子本身並不黑,之所以看得黑是因為比起光球來,它的溫度要低一、二千度,在更加明亮的光球襯托下,它就成為看起來像是沒有什麼亮光的、暗黑的黑子了。
黑子是由本影和半影構成的,本影就是特別黑的部分,半影不太黑,是由許多纖維狀紋理組成的,具有旋渦狀結構。當大黑子群具有旋渦結構時,就預示著太陽上將有劇烈的變化。人類發現太陽黑子活動已經有幾千年了。
黑子活動的周期平均是11年。在開始的4年左右時間里,黑子不斷產生,越來越多,活動加劇,在黑子數達到極大的那一年,稱為太陽活動峰年。在隨後的7年左右時間里,黑子活動逐漸減弱,黑子也越來越少,黑子數極小的那一年,稱為太陽活動谷年。國際上規定,從1755年起算的黑子周期為第一周,然後順序排列。1999年開始為第23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