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和措施地理必修一
1. 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產生的後果,有哪些應對措施分別都是什麼
全球變暖的原因與影響
一、全球變暖的原因
根據物理學原理我們知道,自然界的任何物體都在向外輻射能量,這叫做熱輻射。一般物體的熱輻射的波長有一定的范圍,由該物體的絕對溫度決定。溫度越高,熱輻射的強度越大,短波所佔的比重越大;溫度越低,熱輻射的強度越低,長波所佔的比例越大。太陽表面溫度約為絕對溫度6000k,熱輻射的最強波段為可見光部分;地球表面的溫度越為288k,地表熱輻射的最強波段位於紅外區。太陽輻射透過大氣層到達地球表面後,被岩石土壤等吸收,地球表面溫度上升;與此同時,地球表面物質向大氣發射出紅外輻射。大氣層對紅外輻射具有強烈的吸收作用,這就造成地球表面從太陽輻射獲得的熱量相對多,而散失到大氣層以外的熱量相對少,使得地球表面的溫度得以維持,這就是大氣的溫室效應。最終,地球接受到的太陽輻射的能量和它散失的紅外輻射的能量達到平衡,形成地球表面現有的平均氣溫。
如前所述,地球大氣是多種氣體的混合物,其中氮氣和氧氣佔了總量的
99%,但是起到溫室效應的卻主要是一些微量氣體,這些氣體對太陽輻射的主體部分——短波和可見光——吸收很弱,而對地面發出的長波輻射吸收強烈。因此當它們在大氣中的濃度增加時,大氣的溫室效應就會加劇,引起地球表面和大氣層下部的溫度升高。這些氣體被稱為"溫室氣體"。"溫室氣體"主要包括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氯氟烴、一氧化碳等。近百年來的氣候變暖被認為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大幅度上升的結果。
引起溫室氣體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以二氧化碳為例,在人類社會實現工業化以前的19世紀初,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為270ppm,而到了
1988年已上升到350ppm。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的原因主要有兩個:首先,由於人口的劇增和工業化的發展,人類社會消耗的化石燃料急劇增加,燃燒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進入大氣,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其次,森林毀壞使得被植物吸收利用的二氧化碳的量減少,造成二氧化碳被消耗的速度降低,同樣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二氧化碳以外的溫室氣體,如甲烷、氯氟烴(氟里昂)、氧化氮等也在不同程度地增加著。
二、全球變暖可能產生的影響
初步研究顯示,全球變暖會引起溫度帶的北移,進而導致大氣運動發生相應的變化,全球降水也將隨之發生變化。一般地,低緯度地區現有雨帶的降水量會增加,高緯度地區冬季降雪量也會增多,而中緯度地區夏季降水量將會減少。對於大多數乾旱、半乾旱地區,降水量增多是有利的。而對於降水減少的地區,如北美洲中部、中國西北內陸地區,則會因為夏季雨量的減少變得更加乾旱,水源更加緊張。
據估算,在綜合考慮海水熱脹、由於極地降水增加導致南極冰帽增大、北極和高山冰雪融化等因素的前提下,當全球氣溫升高1.5~4.5°c時,海平面將可能上升20~165厘米。海平面的上升無疑會改變海岸線,給沿海地區帶來巨大影響,目前海拔較低的沿海地區將面臨被淹沒的危險。海平面上升還會導致海水倒灌、排洪不暢、土地鹽漬化等其他後果。
盡管存在著許多的不確定性,但顯而易見的是,全球氣候變暖對氣候帶、降水量以及海平面的影響以及由此導致的對人類居住地及生態系統的影響是極其復雜的,必須給予應有的重視。認為這種影響從長遠來看是無關緊要的看法是不負責任的。
2. 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和措施(地理必修一)
原因:自抄然原因:目前地球氣襲溫正處於上升期(地球的氣候處於不斷地冷暖、干濕交替中)。
人為原因:人類燃燒煤、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森林破壞。
措施:改善能源消費結構,使用清潔能源;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植樹種草,增加植被覆蓋率;
加強全球合作;
調整農作物品種等。
3. 地理:講課(全球氣候變暖)除了要講原因,危害,措施,還需要補充些什麼內容。謝謝了。
可以將全球氣候變暖的區域差異(分布)加進去,如從季節看,冬季變暖的影響大於夏季,從空間上看,對高緯的影響大於對低緯的影響。
4. 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和措施【用高中地理知識回答】 謝謝!
自然:動植物的呼吸需放出二氧化碳
人為:化石燃料的燃燒是主要原因
措施:開發新能源,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植樹造林等
5. 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產生的後果是什麼有哪些應對措施
全球變暖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人口劇增因素:近年來人口的劇增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這也嚴重地威脅著自然生態環境間的平衡。這樣多的人口,每年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將是一驚人的數字,其結果就將直接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地增加,這樣 形成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將直接影響著地球表面氣候變化。
(2)大氣環境污染因素:目前,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已構成一個全球性重大問題,同時也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現在,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已經明確指出了自上個世紀末起地球表面的溫度就已經開始上升。
(3)海洋生態環境惡化因素:目前,海平面的變化是呈不斷地上升趨勢,根據有關專家的預測到下個世紀中葉,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採取及對措施,將直接導致淡水資源的破壞和污染等不良後果。另外,陸地活動場所產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學廢料和固體廢物等不斷地排入海洋;發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類活動而引發的沿海地區生態環境的破壞等都是導致海水生態環境遭 破壞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蝕、沙化等破壞因素。造成土壤侵蝕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適當的農業生產。眾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為止,人類活動如為獲取木材而過度砍伐森林、開墾土地用於農業生產以及過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對植被進行著嚴重的破壞。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鍾有20公頃森林被破壞,10公頃土地沙化,4.7萬噸土壤被侵蝕。土壤侵蝕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從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產力及其保持生產力的能力;並可能造成大范圍洪澇災害和沙塵暴,給社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並惡化生態環境。
(5)森林資源銳減因素:在世界范圍內,由於受自然或人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積正在大幅度地銳減。
(6)酸雨危害因素:酸雨給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已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關注。酸雨能毀壞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歐洲和北美洲,多數酸雨發生在發達國家,一些發展中國家,酸雨也在迅速發生、發展。
(7)物種加速絕滅因素:地球上的生物是人類的一項寶貴資源,而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據全球環境監測系統水質監測項目表明,全球大約有10%的監測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紀以來,人類的用水量正在急劇地增加,同時水污染規模也正在不斷地擴大,這就形成了新鮮淡水的供與需的一對矛盾。由此可見,水污染的處理將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廢料污染因素:不斷增長的有毒化學品不僅對人類的生存構成嚴重的威脅,而且對地球表面的生態環境也將帶來危害。
(10)地球周期性公轉軌跡的變動:地球周期性公轉軌跡由橢圓行變為圓形軌跡,距離太陽更近。根據某 科學家的研究地球的溫度曾經出現過高溫和低溫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規律性的。
二、全球變暖的危害
全球有40個左右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和領土。它們面臨著許多不利處境,包括資源種類缺少、經濟上被孤立、土地和海洋環境退化以及因氣候變化而可能引起的海平面升高的問題。應地球問題首腦會議的要求,聯合國於1994年在巴貝多召開了「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全球會議」。會議強調了小島嶼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經濟和生態脆弱性問題,並通過了一個議程(即《關於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巴貝多議程》)。該議程闡明了各國政府及國際社會需要採取的各種政策、行動和措施,以支持這些小島嶼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張丕遠:「全球變暖」已經引起了整個生態環境的變化。 首先,「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降雨重新分布,改變了當前的世界氣候格局; 其次,「全球變暖」破壞和影響了生物鏈、食品鏈,帶來更為嚴重的自然惡果。例如,有一種候鳥,每年從澳大利亞飛到中國東北過夏天。由於全球變暖使我國東北氣溫升高,夏天延長,這種鳥離開東北的時間相應變晚,再次回到東北的時間也相應延後。結果導致這種候鳥所吃的一種害蟲泛濫成災,毀壞了大片森林。 另外,有關環境的極端事件增加,比如乾旱、洪水等等。 政治: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等於是限制了對能源的消耗,必將對世界各國產生制約性的影響。應在發展中國家「減排」,還是應在發達國家「減排」成為討論的焦點問題。發展中國家如同一個正在長身體的兒童,需要通過消耗能量來促生長,發展中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斷增加,2013年後的「減排」問題必然會集中再發展中國家。有關阻止全球變暖的科學問題必然引發「南北關系」問題,氣候問題其實已經成為一個國際政治問題。 氣候:降水分布也發生了變化。大陸地區尤其是中高緯地區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區降水減少。有些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乾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和沙塵暴等)的出現頻率與強度增加。 海洋:隨著全球氣溫的上升,海洋中蒸發的水蒸氣量大幅度提高,加劇了變暖現象。而海洋總體熱容量的減小又可抑制全球變暖。另外,由於海洋向大氣層中釋放了過量的CO2,因而真正的罪魁禍首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群落。一般來說溫度上升必將會加速冰雪的融化,增加海水對太陽能的吸收,加劇全球變暖,但同時海冰的消融又會加強海-空之間的熱流,降低氣溫。過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國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熱膨脹,當海洋變暖時,海平面則升高。全球升溫會引起地球南北兩極的冰山融化,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球氣候變暖的應對措施:
(1)禁用氟氯碳化物:實際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動努力,是以此案最具有實現的可能性。 (2)保護森林的對策方案:今日以熱帶雨林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為持續不斷的急劇破壞。有效的因應對策,便是趕快停止這種毫無節制的森林破壞,另一方面實施大規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進森林再生。
(3)汽車使用燃料狀況的改善, 減少化石燃料的消耗。日本汽車在此方面已獲技術提升,大幅改善昔日那種耗油狀況。但在美國等地,或許是因油藏豐富,對於省油設計方面,至今未見有何明顯改善跡象,仍舊維持過度耗油的狀況。因此,該地區生產的汽車在改善燃油設計方面,具有充分發揮的餘地。由於此項努力所導致的化石燃料消費削減。
(4)改善其他各種場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今日人類生活,到處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辦公室的冷暖氣設備為最。因此,對於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餘地
(5)對石化燃料的生產與消費,依比例課稅:如此一來,或許可以促使生產廠商及消費者在使用能源時有所警惕,避免做出無謂的浪費。
(6)鼓勵使用天然瓦斯作為當前的主要能源
(7)汽機車的排氣限制:由於汽機車的排氣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與一氧化碳,因此希望減少其排放量。這種作法雖然無法達到直接削減二氧 化碳的目的,但卻能夠產生抑制臭氧和甲烷等其他溫室效應氣體的效果。
(8)鼓勵使用太陽能:譬如推動所謂「陽光計劃之類」。這方面的努力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對減少,因此對於降低溫室效應具備直接效果。
(9)開發替代能源:利用生物能源作為新的干凈能源。亦即利用植物經由光合作用製造出來的有機物充當燃料,藉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 燃燒生物能源也會產生二氧化碳,這點固然是和化石燃料相同,不過生物能源系從大自然中不斷吸取二氧化碳作為原料,故可成為重覆循環的再生能源,達到抑制二氧化碳濃度增長的效果。
6. 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及措施
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大氣層遭到破壞,嚴重的污染以及溫室效應
全球變暖可能造成的影響
全球變暖將給地球和人類帶來復雜的潛在的影響,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
的。例如隨著溫度的升高,副極地地區也許將更適合人類居住;在適當的條件下,
較高的二氧化碳濃度能夠促進光合作用,從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導致
植物生長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產效應,這是全球變暖的正面影響。但是與正
面影響相比,全球變暖對人類活動的負面影響將更為巨大和深遠。今年8月份CCTV報道,由於氣候變暖的影響,珠穆朗瑪峰的頂峰下降了1.3米。
祁連山冰川縮減危及河西走廊:近年來,祁連山冰川融化比上個世紀70年代減少了大約10億立方米,冰川局部地區的雪線正以年均2-2.6米的速度上升。專家分析,冰川退縮,雪線上升除自然氣候因素外,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人口膨脹,超載超牧,過度開墾,亂砍濫伐,濫采地下水有關。《中國環境報》2004-9-16
1、海平面上升的影響
過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國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熱膨脹,當海洋變暖時,海平面則升高。全球升溫會引起地球南北兩極的冰山融化,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
(1) 低地被淹:
英國加高堤壩應對氣候變暖
全球變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風雨頻率增加,這使英國人不得政治面目 加高防洪堤壩。據英國官方近日公布的統計數據,在過去的20年中,由於泰晤士河的水位隨全球變暖而升高,當地政府機構不得不先後88次加高防洪堤壩,以保障倫敦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據悉,人們現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壩。據估計,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壩的頻率會達到每年30次。鍾和 中國環境報2004-10-19
(2) 海岸被沖蝕
(3) 地表水和地下水鹽分增加,影響城市供水。
(4)地下水位升高。
(5) 旅遊業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連、秦皇島、青島、北海、三亞濱海旅遊區向後31-366料,沙灘損失24%,北戴河沙灘損失60%。2002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報道,沿海旅遊業已成為第一大產業,其產值為2503億元,占海洋產業總產值的34.6%。
(6) 影響沿海和島國居民的生活(佔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脅。如果極地冰冠融化,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區會被海水吞沒,馬爾地夫、塞席爾等低窪島國將從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約熱內盧、東京、曼谷、紐約等海濱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蘭、埃及等國也將難逃厄運。
2、對動植物的影響
氣候是決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氣候變化能改變一個地區不同物種的適應性並能改變生態系統內部不同種群的竟爭力。自然界的動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無法適應全球變暖的速度而做適應性轉移,從而慘遭厄運。以往的氣候變化(如冰期)曾使許多物種消失,未來的氣候將使一些地區的某些物種消
失,而人些物種則從氣候變暖中得到益處,它們的棲息地可能增加,競爭對手和
天敵也可能減少。比如說桔子,過去20世紀70年代,它的最北的邊界線是在黃
山一線,宣城市也曾經試種過,但到冬天的一場大雪,樹木就凍死了。但現在我
們校園里的桔子樹都長得很好。又如,揚子鱷只生活在宣城、涇縣和南陵這樣狹
小的地帶,如果北界線北移,揚子鱷可能會自然絕種。這是從我省的局部地區來
講。從全國來講,我國把冬季1月0度等溫線作為副熱帶北界,目前這一界線處
於我國秦嶺-淮河一帶。研究發現,氣溫升高會使這一界線北移至黃河以北,徐
州、鄭州一帶冬季氣溫將與現在的杭州、武漢相似。
3、對農業的影響
一年中溫度和降水的分布是決定種植何種作物的主要因素,溫度及由溫度引起降水的變化將影響到糧食作物的產量和作物的分布類型。氣候的變化曾經導致生物帶和生物群落空間(緯度)分布的重大變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區的平均溫度比現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種植成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歐出現小冰川期,平均氣溫也只比現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農場棄耕,冰島的農業耕種活動則幾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變暖還會使高溫、熱浪、熱帶風暴、龍卷風等自然災害加重。因此,全球氣溫升高後,世界糧食生產的穩定性和分布狀況將會有很大變化。
4、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人類健康取決於良好的生態環境,全球變暖將成為下個世紀人類健康的一個
主要因素。極端高溫將成為下世紀人類健康困擾變得更加頻繁、更加普遍,主要
體現為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瘧疾、淋巴腺絲蟲病、血吸蟲病、鉤蟲病、
霍亂、腦膜炎、黑熱病、登革熱等傳染病將危及熱帶地區和國家,某些目前主要
發生在熱帶地區的疾病可能隨著氣候變暖向中緯度地區傳播。有一大批科學家已經在研究大膽的地球降溫技術。美國著名天文學家羅傑·安吉爾提出,可以在地球軌道上安裝一個由小片鏡子組成的巨大遮陽傘,將太陽光線反射回太空;海洋生物學家約翰·馬丁認為,給海洋「補鐵」將得到意外驚人的降溫效果,鐵可以刺激浮游生物生長,而浮游生物可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當它們死後,會將二氧化碳拖入海底,與之「同歸於盡」。美國行星科學家科瑞坎斯凱甚至提出,利用重力加速度,即讓小行星或適宜的彗星從地球身邊通過,幫助地球調整自己的軌道,將日地距離從目前的930萬英里調整到距離太陽1.4億萬英里更為涼爽的運行軌道上。聽上去很離譜?也許,但是總得有人來拯救這個世界。
嚴肅的環保主義者們立刻否決了科學家們的狂妄設想。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假如實驗失敗,帶來更多負面後果怎麼辦?因此,他們寧可等待行動遲緩的政府慢慢立法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可是,任何政策都可能被鑽空子。《京都協議》之後,發達工業國紛紛開始向發展中國家購買二氧化碳排放權。更有日本企業乾脆把二氧化碳排放權當做藍籌股買賣起來。日本東京電力、三菱商事等8家公司出資的JCF財經公司用環保技術交換泰國、馬來西亞兩國的二氧化碳排放權,轉手銷售給歐洲企業。排放權的火熱交易事實上削弱了《京都協議》的減排意義。或許相比政治措施,我們應該給科學家們更多信心。他們的方法也許聽上去很狂妄,但重病需要下猛葯,高燒的地球需要的也許正是最激烈的改造。近百年來,全球的氣候與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主要表現在水資源短缺、生態系統退化、土壤侵蝕加劇、生物多樣性銳減、臭氧層耗損、大氣成分改變等等方面,對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引起了世界各國政府和公眾的廣泛關注。 全球氣候變化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我國的氣候與環境也因此發生了顯著變化。根據氣候模式預估,未來100年全球可能還將升溫1.4~5.8℃,全球平均降水將有明顯變化,北半球雪蓋和海冰范圍將進一步縮小;一些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如高溫、強降水、熱帶氣旋等)發生的頻率會增加;許多地區的乾旱將加劇,海平面將加速上升,全球平均海平面到2100年時有可能將比1990年上升0.09~0.88m。 二十一世紀我國氣候可能將繼續明顯變暖,尤以冬半年、北方最為明顯。我國近百年增暖的幅度為0.5~0.8℃,近50年我國年平均氣溫升高以北方為主,其中東北北部、內蒙古及西部盆地已經上升了2℃以上。氣候變暖後,我國的天氣氣候極端事件的發生頻率趨多、趨強,夏季高溫熱浪增多。氣候變化將對我國農業產生一些影響,如作物生長加快,生長期縮短,可能減少物質積累和籽粒產量,從而對農業這一對氣候變化最為敏感的部門產生重大影響,種植制度將發生改變,主要作物品種的布局也將發生變化。《京都議定書》生效後,國際社會對發展中國家參與溫室氣體減排行動的壓力日益增加,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目前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已佔世界第二,我國面臨嚴峻的減排形勢和快速發展經濟的雙重任務。 根據我國實際情況,正確理解氣候變化對各個方面影響的深度和廣度,分析其利弊關系,提出相應的適應及減緩對策,是我國面臨的重大課題。為此,我們建議: 第一、採取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 除了根據溫度、水資源、生物等氣候與環境因子的空間格局與演化趨勢,調整生產結構與生活方式外,還要認真採取水資源、海岸帶、農業、森林、草原、人類健康等方面的適應對策,特別要重視需在現有認識基礎上,選擇有利於對付氣候和環境變化及其影響和有利於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無悔對策和措施",形成有利於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 在制定發展規劃時,應把全球氣候變暖將產生的影響考慮進去。例如,依據過去50年氣候資料,目前計劃到2020年耗資830.6億元建設淤地壩16.3萬座,在主要入黃支流建成較為完善的溝道壩系。但實際上由於氣候變暖,青藏高原冰川融化加劇,西北高原夏季降雨量將明顯增加,非但淤地壩的作用會減小,而且可能造成區域性連鎖塌、垮壩,從而造成重大災害。所以,「十一五」規劃一定要根據氣候變化採取適應措施,趨利避害。 第二、採取減緩氣候變化的措施 在充分考慮國家長期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前提下,積極採取多種減緩措施,堅持把減緩氣候變化的核心技術作為優先領域,加大研發投入,加快先進技術產業化步伐;實施節能優先的能源政策,對能源生產、輸送、加工、轉換到最終利用的全過程實施節能管理;積極開發可再生能源技術、先進核能技術以及高效、潔凈、低排放的煤炭利用技術和氫能技術,重點突破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太陽能建築一體化技術以及生物質液化、氣化技術,積極研發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堅持走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改進土地利用方式,加強森林資源的保護和管理。結合國家重點生態建設綜合治理工程,大力推進植樹造林;減緩氣候變化戰略與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相協調。當前以解決國內日益嚴重和緊迫的環境污染問題和能源資源供應緊缺問題為驅動力和切入點,推進減緩氣候變化戰略的實施,並將減緩碳排放作為國家能源戰略的重要目標。 第三、加強氣候變化領域的科研與業務工作 由於未來人為排放方案的多樣性、氣候模式的不確定性、氣候自然變化的難以預測性以及氣候系統各圈層和多種影響因子的相互作用和反饋的復雜性等,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預估包含有相當的不確定性。加強科學研究,不斷地改進和提高人類對氣候系統及其變化的認識,解決和減少不確定性是目前和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科學界的重要任務。要深入理解全球氣候系統中各圈層的相互作用和反饋過程,了解溫室氣體和氣溶膠等的循環過程及其機理,掌握氣候變化檢測和預估的方法。應當盡快部署和實施中國氣候系統觀測、大氣成分觀測以及氣候模式系統等一系列重大科學研究計劃,以加深我們對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的認識,使我們在全球變化與人類活動對中國氣候變化強信號區的影響方面獲得新的觀測事實,提高對未來氣候變化預測的准確率。
7. 全球變暖的原因,影響和措施
原因1.人口劇增因素
2.大氣環境污染因素3.海洋生態環境惡化因素4.土地遭侵蝕、沙化等破壞因素5.森林資源銳減因素6.酸雨危害因素7.物種加速絕滅因素8.水污染因素9.有毒廢料污染因素
影響1、海平面上升的影響
2、對動植物的影響
能改變一個地區不同物種的適應性並能改變生態系統內部不同種群的竟爭力。以往的氣候變化(如冰期)曾使許多物種消失,未來的氣候將使一些地區的某些物種消失。3、對農業的影響
一年中溫度和降水的分布是決定種植何種作物的主要因素,溫度及由溫度引起降水的變化將影響到糧食作物的產量和作物的分布類型。4、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人類健康取決於良好的生態環境,全球變暖將成為下個世紀人類健康的一個
主要因素。
措施
減少二氧化炭排放
用新能源
8. 《自然地理》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由於人們焚燒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並將其焚燒時會產生大量回的二氧化碳,即溫室答氣體,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透過性,而對地球發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強烈吸收地面輻射中的紅外線,導致地球溫度上升,即溫室效應。全球變暖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僅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還威脅人類的生存。
另一方面,由於陸地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大陸氣溫升高,與海洋溫差變小,近而造成了空氣流動減慢,霧霾無法短時間被吹散,造成很多城市霧霾天氣增多,影響人類健康。汽車限行,暫停生產等措施只有短期和局部效果,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氣候變暖和霧霾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