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一必修一五六單元
Ⅰ 高中地理必修一
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二單元課標解讀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節 宇宙中的地球
課 標: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課標分析: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是指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環境,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理解。宏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天體系統中所處的位置,微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陽系中所處的位置。了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目的不是要系統學習天文知識,而是要為認識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礎。在太陽系九大行星中,從質量、體積、運動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員,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級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為太陽系中特殊的一員。很顯然,地球上為什麼適宜於生命生存是本條「標准」的重點要求。說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僅要從地球自身條件和行星際空間條件分析,還要從恆星際空間條件分析。「標准」將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陽系范圍之內,隱含著在太陽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實際上,人類一直在為尋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陽系之外發現了幾十顆可能會有生命的行星。
從根據本條「標准」的要求,學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時,要會運用有關資料加以說明。這些資料如太陽系九大行星的比較數據、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圖、地球本身的條件等。
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課 標: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課標分析:課標對本部分內容的要求是「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這其實是上一節內容的延伸,是以太陽為案例,進一步說明宇宙環境對地球的影響。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主要是從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兩方面進行闡述,教學中必須把重點放在其對人類的影響上。為了說明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必須明確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的主要特徵和規律。並且,由於說到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實在太過廣泛,因此可以用案例的方式進行闡述。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課標: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課標分析:地球運動及其地理意義是必修1模塊內容的重要基礎理論,對於自然環境方面知識的學習有著重要意義。本條「標准」要求學生從了解層面上升到理解規律和成因層面。地球運動包括繞地軸自轉和繞日公轉兩重形式。要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需要認識地球的運動規律,而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是同時進行的,兩種運動疊加、合成了地球的運動。因此,應關注地球自轉和公轉之間的關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種運動。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主要從晝夜的產生、晝夜更替和地方時的產生層層推進,最後具體分析時區的劃分;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意義,教材主要通過讀圖來分析,前後關聯的知識點層層遞進,地球自轉和公轉形成黃赤交角,決定了地球表面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導致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從而形成了四季和五帶。本條「標准」要求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不僅要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還應分析這些現象對地理環境的形成和變化,以及人類活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其中,後者更為重要。
第四節 地球的圈層結構
課 標: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課標分析:本條「標准」有顯性和隱性兩方面的要求。顯性要求是從宏觀上了解地球的結構及特點。地球呈現出圈層結構,可以劃分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內部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於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之間的一個圈層,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即軟流層之上的固體岩石部分。本條「標准」的隱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環境的組成,這也是根本要求。本模塊的主題是「自然環境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在學習了有關「宇宙中的地球」之後,面臨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什麼是自然環境」。「標准」以「宇宙環境—地球—自然環境」的認識思路,設計了在宏觀了解地球圈層結構的基礎上認識自然環境的組成,即在空間范圍上把自然環境放在地球圈層結構中認識。
自然環境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上理解。從宏觀層面上,根據現代自然地理學的研究,自然環境就是指地球表層系統,它是由岩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交叉而成的。人類屬生物圈的一部分。從微觀層面上講(如落實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環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氣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組成的。
從人地關系角度出發,並且本條「標准」的行為動詞為「說出」(要求較低),對於各圈層不要求展開深入了解,而應抓其主要特點及與人類活動關系密切的內容。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人類通過長期活動創造了人文環境(也有稱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共同組成地理環境。可見,地理環境的空間范圍與自然環境是一致的。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氣
第一節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課 標:運用圖表說明大氣受熱過程
課標分析:本條「標准」雖然簡短,但它要求的內容是比較多的。從有關大氣各條「標准」綜合來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把握本條「標准」。第一,作為自然環境組成要素,「標准」中的「大氣」是指低層大氣,其高度不超過對流層頂。第二,了解大氣受熱,需要明確大氣的熱量來源,即導致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太陽輻射是大氣根本的熱源,下墊面輻射(包括陸面和海面)是大氣直接的熱源。第三,大氣受熱過程,實際上是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和大氣輻射之間相互轉化的過程。其中,大氣溫室效應及其作用是需要重點闡述的基本原理。第四,學習大氣受熱過程,是為理解大氣運動打基礎,所以,大氣熱力環流是需要闡述的另一個基本原理。大氣熱力環流是大氣不均勻受熱的結果。大氣不均勻受熱主要是由太陽輻射的緯度差異和下墊面熱性質差異引起的。大氣不均勻受熱是大氣運動的主要原因,大氣熱力環流則是理解許多大氣運動類型的理論基礎。小到城市熱島環流,大到全球性大氣環流,都可以用大氣熱力環流的原理來解釋。第五,學習和說明大氣受熱過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圖,如大氣溫室效應示意圖、大氣熱力環流形成示意圖等。
第二節 氣壓帶和風帶
課 標: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課標分析:本條「標准」關注全球性大氣環流及其對氣候的影響。全球性大氣環流是自然環境中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的重要形式之一,對自然環境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對水、熱、地貌、氣候等的影響)。
全球有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理解這些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和分布規律,最好通過三圈環流來說明。理解三圈環流有兩個基礎,一是大氣熱力環流,一是風的形成及風向的轉變。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氣壓梯度力,近地面的風向是氣壓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標准」關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對於三圈環流中高空的氣壓和風向不作要求。三圈環流是假設地球表面均勻情況下的理想模式,實際上氣壓帶和風帶在近地面的分布是不連續的,並形成一個個氣壓中心。在三圈環流的基礎上,還應了解海平面氣壓和風的實際情況,以使理論聯系實際。
氣壓帶、風帶在一年內還隨季節作周期性移動,其根本原因是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所以,一般模式圖或示意圖展示的是全球氣壓帶和風帶分布的平均狀況,以此狀況為參照,氣壓帶和風帶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以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其移動為基礎,疊加海陸位置和下墊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復雜多樣的氣候。這是學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認識。具體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對氣候的影響,可以通過舉例,而不要求系統講述氣候類型的成因。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對氣候的影響,比較好的例子是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受西風帶控制);移動規律對氣候的影響,比較好的例子是熱帶草原氣候(信風帶和赤道低壓帶的交替控制)、地中海氣候(副熱帶高壓帶和西風帶的交替控制),以及西南季風(東南信風夏季北移跨過赤道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偏轉而成)等。
根據本條「標准」的要求,學生應能熟練閱讀並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其季節移動示意圖。
第三節 常見天氣系統
課 標:運用簡易天氣圖,簡要分析鋒面高壓低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課標分析:天氣圖是學生以及將來作為一名公民在現代社會中要經常接觸到的。本條「標准」旨在使學生能閱讀和簡單分析天氣圖,並解釋天氣變化現象。
天氣圖是用來反映天氣狀況並預報天氣變化的專業性圖像,其中涉及各種類型鋒面、低壓和低壓槽、高壓和高壓脊、切變線等天氣系統。人們經常接觸到的多是電視節目中播放的簡易天氣圖。本條「標准」所指的就是這類簡易天氣圖,所要求的天氣系統主要是常見的鋒面(包括冷鋒和暖鋒)、低壓(包括低壓槽)、高壓(包括高壓脊),而且只關注海平面的天氣圖。高空天氣圖在此不作要求。
各種天氣系統的特點,可從氣溫、氣壓、濕度(包括降水)、風等幾方面分析,從而綜合出各天氣系統控制下的天氣狀況;進一步明確天氣系統移動前後的天氣變化,這是運用天氣圖分析天氣狀況並作天氣預報的關鍵所在。
學習天氣系統尤其是鋒面,需要引入氣團的概念,但對其他概念(如氣旋、反氣旋),「標准」未作要求,目的是簡化知識頭緒。把握本條「標准」還應注意以下問題:第一,應從人們的日常生活需要出發,切忌增加知識難度;第二,應對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予以重視,並能聯系相關的天氣實例作適當拓展分析,如鋒面等;第三,不同地區應重視對影響本地區的重要天氣系統的了解,如雲貴高原地區的昆明准靜止鋒。
第四節 全球氣候變化
課 標:根椐有關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課標分析:本條「標准」是上一條「標准」的深入,旨在學習自然條件的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人類根據一定的自然條件,形成比較穩定的活動方式。但是,自然條件總是在不斷變化之中。長期微弱變化的積累,使得自然條件出現比較明顯的變化,從而對人類已經形成的穩定的活動方式產生影響。「標准」規定以全球氣候變化為例說明自然條件的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由於全球變暖引起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全球氣候變化也成為近些年來地理學家研究的前沿領域。課程標准為了反映地理學研究的新成果,並緊密聯系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選擇了全球氣候變化的內容。從本條「標准」的要求來看,學習的重點不在全球氣候變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氣候變化看作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從而探討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因此,學習本條「標准」時,不必分析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而應通過資料認識全球氣候一直處於波動變化之中並呈現一定的變化周期。最好從地質時期、歷史時期和近現代三個時間尺度給出氣候變化資料,以使學生對全球氣候變化有全面的認識。同時,還應給出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相關資料,以供分析全球氣候變化對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全球氣候變化狹義地理解成全球變暖。全球變暖是針對近些年氣溫增高而提的,並且強調人類活動的影響。全球氣候變化則是就地理環境的演變而言的。「標准」要求學習全球氣候變化,目的是使學生正確看待全球變暖的原因,即目前的全球變暖現象,本身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正常體現,當然,人類活動可能對自然變暖的趨勢起了加劇的作用。
Ⅱ 單元創新的.地理高一的必修一第六單元的地球上的水的答案大全幫幫學霸們謝謝了
看不清,,,,,
Ⅲ 高一地理必修一。
2.A ,因為北京時抄間是東八區的區時,而紐約是西五區,東邊時間比西邊快,所以要用北京時間減去相差時區,即13,(因地方不同而不同),所以是8時.有的題算時還需要考慮日期,但此題不用. 3. D, 因為春秋分時,太陽直射赤道.秋分是9月23日(一般),之後,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動,一直到12月22日來到南回歸線.之後向北移動!所以,在9月25日期間是在南半球,向南移動. 4,C,首先,你得知道那個地方的在地球的哪個位置,因為這個地方是在北半球,所以在此時晝短夜長,這是常識,接著呢,因為太陽直射點南移,所以白晝就在變短. 這樣你應該能看清楚吧?
Ⅳ 地理高中必修一
(1)東西(2)南北(3)緯度(4)熱力(5)熱帶雨林(6)海洋影響 東北信風的影響 山地迎風坡降水量大
Ⅳ 高一地理必修一
網頁鏈接這個你看看吧,打字解釋不清楚啊
Ⅵ 高一地理必修一
A、C
1、0度
2、23.5度-90度
3、北 南
4、23.5度-90度 汛期
5、P在C點,Q在A點
6、晝變短夜變長,正午高度角變小
1、D
2、先變小後增大
3、東北、西北
4、
Ⅶ 人教地理必修一第五單元復習提綱
第五單元 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
1、農業生產的特點 地域性 、季節性 、周期性 。
2農業的分類:
按生產對象分類: 種植業 、 畜牧業 、 混合農業;
按投入多少分 粗放農業 、 密集農業 ;
按產品用途分: 自給農業 、 商品農業 。
3、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
氣候、地形、土壤、市場、交通運輸、政策、科技、勞動力,
其中自然條件最重要的是:氣候因素,
社會經濟中最重要的是:市場因素。
4、隨著社會經濟因素的不斷變化 市場區位及需求的變化 和 交通運輸的改善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最為突出。
5、為什麼我國東北的大蔥能在韓國、日本等地區銷售? 交通運輸的發展和冷藏技術的改善 。
6、世界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
水稻種植業、大牧場放牧業、商品穀物農業、混合農業、乳蓄業、種植園農業。
7、水稻種植業的種植范圍和特點:
主要種植范圍:東亞、東南亞、南亞的季風區、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區;
種植特點:小農經營、單位面積產量高、機械化水平高、水利工程大、科技水平低 。
8、商品穀物農業的基本特點和主要分布國家?
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
主要分布國: 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烏克蘭
9、美國的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商品穀物農業 ,高要的農作物:小麥、玉米。
優勢區位條件: 優越的自然條件(氣候、地形、土壤)、便利的交通運輸、地廣人稀、高度發達的工業、先進的科技 。
10、潘帕斯大牧場放牧業的形成的原因:
氣候溫和,草類茂盛,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靠近港口 。
可給我國放牧業那些經驗: 培育良種牛、改善交通運輸條件、開辟水源、種植飼料。
11、實施混合農業的主要地區:
澳大利亞的東南部和西南部的小麥—牧羊帶 。
混合農業的優點: 農場成為了一個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農民可有效的利用時間安排農業活動;農民可以根據市場需求決定多種植小麥還是多牧羊,農業生產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和市場適應性 。
澳大利亞東水西調的原因:澳大利亞大分水嶺西側的墨累-達今盆地,位於背風坡,氣流下沉,降水稀少,而農牧業發達,東側由於為東南風的迎風坡,又受東澳大利亞曖流影響,所以多地形雨。
12、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標志:蒸汽機的發明;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標志: 電氣化的產生;
新技術革命的標志: 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和微電子技術為代表的高技術的產生 。
13、工業的主要區位選擇:
1.工業區位因素:原料、動力、勞動力、科技、市場、交通、土地、水源、政府等
2.工業布局類型:原料指向型、市場指向型、動力指向型、廉價勞動力指向型、技術指向型
3.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原料對工廠區位影響減弱、市場影響加強,交通運輸影響,信息通信網路通達性,勞動力素質影響在加強
4.社會、環境需要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工業慣性 保護環境
14、寶鋼的主要區位因素: 交通便利,靠近市場,國家政策扶持 。
15、鞍鋼的主要區位因素: 有豐富的能源資源和礦產資源,靠近市場,交通便利,國家政策扶持 。
16、舉例說明各種指向性工業:
原料指向性工業:水果罐頭廠,
市場指向性工業:傢具廠、瓶裝飲料廠,
動力指向性工業:煉鋁廠,
廉價勞動力指向性工業:電子裝配廠,
技術指向性工業:精密儀表 。
17、工業的聚集的好處:(工業聯系→工業集聚→工業地域)
可以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加強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協作,降低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擴大總體生產能力,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利潤,獲得規模效益 。
18、世界主要的傳統工業區: 德國魯爾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英國中部工業區 。
世界主要的新興工業區:義大利東北部和中部地區、美國矽谷。
19、魯爾區形成的主要原因:
豐富的煤炭資源、離鐵礦區教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陸交通、廣闊的市場;
衰落的主要原因: 生產結構單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型鋼鐵過剩、新技術革命的沖擊;
改善工業區的措施: 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調整工業布局、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發展交通,繁榮經濟、消除污染,美化環境 。
20、高科技工業的特點:
①從業人員具有較高水平的知識和技能;②產品更新換代快;③研究開發費用在銷售額中所佔的比例較高;④產品面向市場 ;
「矽谷」迅速崛起的因素:
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氣候宜人(地中海氣候)、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軍事定貨 。
21、溫州可以向義大利新興工業區借鑒的有:
形成一個機構完善,功能齊全的生產—銷售—服務—信息網路 。
22、我國的四大工業基地是:(從北向南)
遼中南、京津唐、滬寧杭、珠江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