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年級地理 » 七年級地理地球公轉的導入

七年級地理地球公轉的導入

發布時間: 2021-03-11 09:56:08

A. 地球運動的導入

是教學上的導入嗎?可以從實際生活上進行,也可以從他所產生的地理意義上導入。

B.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怎麼導入新課好

先講溫帶地區一年四季為何春夏秋冬,生活經驗(結合生活,晝夜長短,夏季與冬季天黑時間早晚),冬季陽光與夏季正午太陽高度,季節變化景觀不同,放PPT,可多結合實際應用,比如太陽能熱水器的支架等。。。。

C. 初一地理第二課地球的公轉講解(追加分)

教學要求

1. 用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並解釋其基本的運動規律。

2. 用簡單的工具正確演示晝與夜,以及晝夜更替。

3. 用實例解釋時差現象,並說明在現實生活中需要具備時差的知識。

4. 利用圖或親身體驗,比較分析二分二至日時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說明四季的變化。

5. 利用圖說明五帶的界限,並舉例說明各自的特點。

內容點析

1.晝與夜的形成有兩個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為不透明的球體;二是太陽光線是平行光。嚴格來講,太陽是一個點光源,即太陽光是從一點發出的,但是由於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十分遙遠,當太陽光達到地球表面時,光線幾乎是平行的了。平行光照在不透明的球體表面上,有半個球面可以接受陽光照射,形成白晝,而陽光照射不到的半個球面則為黑夜。圖中的虛線是晝與夜的分界線,叫晨昏線,是與太陽光相垂直的大圓圈。

2.日常生活中24小時的晝夜交替,緣於地球的自轉(如果地球沒有自轉,只有公轉,也會有晝夜的交替,但周期不是24小時)。直覺告訴人們,太陽的東升西落使地球有晝夜之分。其實,晝夜產生的原因是地球在不停地自轉。由於我們也在隨著地球轉動,因此並不感覺地球在運動,相反,看到太陽有東升西落的運動。教材中「自東方迎來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黃昏的落日」,是人們看到的太陽的運動,反映的是地球自西向東的自轉。

3.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在同緯度地區,相對位置偏東的地點,要比位置偏西的地點先看到日出,這樣時刻就有了早遲之分。顯然,偏東地點的時刻要早一些。按地球24小時轉動360度來計算,經度每隔15度,時間相差1小時。

本部分的活動內容中,設計了北京的暢暢與紐約的姨媽互致問候的情境,讓學生思考為什麼暢暢白天要向姨媽道晚安。圖1.18說明,紐約此時位於夜半球,而北京位於晝半球。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如轉播在國外舉行的各種國際體育比賽,就要考慮時間的差別。

4.地球繞日公轉的姿勢很獨特,地球在公轉時,地軸始終是傾斜的,而且傾斜角度是不變的,永遠指向北極星附近。地球公轉及其這一特點,是形成太陽光熱在不同緯度地帶分布和地球上存在季節變化的根本原因。

5.圖1.19出現了回歸線和極圈,需要了解回歸線和極圈是如何確定的。

由於地軸相對地球公轉軌道平面的傾角為66°34′,所以太陽直射點移動的范圍最北界線是 23°26′N,當太陽直射在這一緯度上,正是夏至日(6月22日前後)。夏至日以後,太陽直射點就返迴向南移動。所以北緯23°26′這條緯線,被稱為北回歸線。當太陽直射在赤道上,正是秋分日(9月23日前後)。太陽直射點繼續向南移動至23°26′ S這條緯線,這條緯線被稱為南回歸線。當太陽向北再次直射在赤道時,就是春分日(第二年的3月21日前後)。如此往復,地球在繞太陽公轉的一年中,太陽直射點也相應地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移動。

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回歸移動,在南緯66°34′以南和北緯66°34′以北的地區,會出現一天中太陽不升(極夜)或不落(極晝)的現象,所以,把這兩條緯線分別稱為南極圈和北極圈。可見,赤道線、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是由天文原因形成的。

6.圖1.19「地球公轉示意」解讀。這幅圖說明了兩個大問題。第一,地球公轉的基本情況,包括軌道、方向、地軸傾斜狀態、與太陽相對位置等。第二,不同季節,地球表面接受太陽光照射的情況。圖中顯示了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時地球所處的位置。在相應的位置處,有一個文字框,說明此時太陽直射的緯度,以及北半球相應的季節。這種圖文結合的方式,便於清晰、直觀地說明四季變化這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文字框中出現了「直射」這個詞。所謂「直射」,就是指太陽光與地面的交角為90°。對於等量的太陽光來講,太陽光線與地面的交角越大,單位面積內得到的太陽輻射能越多,氣溫就越高。如果按照圖中給出的時間排一下順序(3月22日→6月22日→9月23日→12月22日),可以大致了解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是怎樣移動的。需要說明的是,教材在處理四季形成內容時,盡可能做到淺化,重現象描述,輕原理分析。

7. 圖1.20「地球上的五帶」解讀。這幅圖說明了三個問題。第一,五帶的名稱和范圍。第二,各帶內接受太陽照射的情況和氣候最明顯的特徵。教材設計了三位生活在不同地帶的兒童,用他們的語言來描述當地的太陽照射情況,比較親切。在兒童的表述中,出現了「正午」一詞。所謂「正午」,就是中午12點鍾。就一天而言,正午的太陽升得最高,不同緯度,正午太陽所能達到的高度是不同的。在有太陽直射的地帶,正午太陽高度很高,就像熱帶地區小朋友說的那樣「總是照在頭頂上」。第三,我國在五帶中的位置。我國大部分領土位於溫帶,從氣候來講具有一定的優越性。

8.「地球的公轉」部分的「活動」,第二題是使學生掌握說明一地四季變化的思路。四季的形成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既有天文因素(如太陽照射情況),也有地理因素(如地形和氣候狀況)。為了簡化起見,我們只考慮天文因素,因為實際季節的劃分,是在天文季節基礎上的調整。

一般分析季節的變化,主要從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入手。本題目中的前兩小題,引導學生回憶當地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來證明夏季是中午太陽升得最高、白晝時間最長的季節;冬季的情況與之相反。第三小題,歸納出分析的思路:某地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和白晝長短的變化,決定了該地得到太陽光熱多少的變化,進而反映出四季的變化。

教學建議

結合本節教學內容,建議教師在教學中採取以下方法和手段。

(1)教材中有很多內容是學生日常能觀察和體驗到的自然現象,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和小學已學過的知識,幫助學生將這些零散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2)本節教學所涉及的現象具有空間動態變化的特點,這就需要教師藉助適當的媒體手段,如實況錄相、計算機課件、手電筒、台燈、地球儀等輔助教學過程,幫助學生建立直觀、立體、動態的概念。

(3)在電化教學條件尚不完備的地區或學校,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帶小型地球儀、手電筒等作為輔助學具,指導學生參與動手演示,這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識記非常有效。

(4)為了適合學生年齡特點和現有知識基礎,也為了避免與高中學習內容的重復,教科書有意識地對本節教學中的一些難點問題進行了簡化處理,迴避了一些難懂的概念,如黃赤交角等。教學中,教師也要注意不要將知識引導得太深,主要能讓學生初步理解地球運動的基本特點和產生現象的簡單原因就可以了,有些知識和概念待進入高中階段再繼續學習。

本節新課的導入設計了以下兩種方法。

(1)有條件的學校,播放或演示「地球運動」的實況錄象或課件,請學生觀察。

(2)教師用教具演示「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同步)」,請學生觀察。

這兩種設計的目的,都是使學生對地球運動的基本狀態建立初步的感性認識。

【地球的自轉】【地球的公轉】

這一部分可以設計以下三個活動。

1.第一個活動設計。

(1)把自轉與公轉的規律進行對比講述。

(2)在教學條件不同的學校,教師可以採取讓每個學生動手演示、分小組演示或請一位學生到講台來演示等不同方法,讓學生參與演示「地球運動」的活動,這樣可以使教師發現學生是否了解和掌握了地球運動的基本特點,及時反饋,及時補學。

(3)教師讓學生概括總結地球運動的形式(自轉和公轉)、方向(都是自西向東)。

(4)教師進一步要求學生總結地球自轉與公轉的區別與聯系。並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寫。

自 轉

公 轉

方 向

轉動一周所需要的時間

旋轉中心

轉動特點

(5)讓學生列舉自然界什麼現象可以證明地球的自轉方向?(每天太陽的東升西落現象)

2.第二個活動設計。

(1)利用光源或地球儀,教師演示或指導學生演示:當前地球上晝夜的形成和分布。要求學生指出晝半球、夜半球的范圍。要求學生觀察此時除中國是白天,還有哪些國家是白天,有哪些國家是黑夜?

(2)教師或學生將地球儀轉動180°,再觀察:中國和美國分別處在白天,還是黑夜?

(3)教師或學生連續轉動地球儀,觀察各地(如中國和美國)晝夜更替的情況,思考並總結晝夜更替的原因。

(4)讓學生結合生活體驗計算:每天我們在夜半球和晝半球大體經歷多長時間?(學生回答後,教師要指出是12個小時左右,究竟多長時間依季節而有差異,待上高中學習時再深入了解)每完成一次晝夜更替需要多長時間?(24小時)

(5)讓學生閱讀教科書第10頁中「暢暢和姨媽的問候」,思考產生時間差異的原因是什麼。

(6)教師講述:可見,地球自轉還使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區產生了時刻的差異。在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時刻。教師利用地球儀和光源演示,或圖上畫出晝夜兩半球的范圍,讓學生計算倫敦、北京、新加坡、東京、莫斯科等城市中間的時差各相差多少小時。並根據地球自轉方向與太陽東升西落的規律,了解時刻計算「東加西減」的一般方法。

(7)教師讓學生總結這部分內容學習的收獲,並總結、整理板書內容。

3.第三個活動設計。

(1)教師提問。

①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與中午三個時段相比,哪個時段我們感覺到太陽光照射得最厲害?(中午比早晨或傍晚更厲害)那麼你能從這一現象中總結出什麼規律來呢?(太陽光線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陽光熱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這個提問的設計,是為學生理解地球公轉使地表熱量發生季節變化而作必要的鋪墊,但不能按高中地理學習那樣進行知識的擴展和加深。

②與太陽光熱能量在一天中的變化規律同理,太陽光熱能量在一年中的變化有什麼規律呢?請結合我們日常生活的體驗說明。(教師引導學生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依次回答)。

(2)教師利用地球儀和光源演示或利用教科書中的地球公轉示意圖,讓學生觀察、思考並解釋太陽光照射情況在一年中的變化規律。教師可以利用下列表格,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暫填寫左面兩項內容)

節氣和季節(月份)

太陽直射的緯度

南北半球獲得太陽光熱的狀況

南北半球晝夜長短的狀況

冬至(12、1、2)

春分(3、4、5)

夏至(6、7、8)

秋分(9、10、11)

(3)教師進一步指導學生觀察教科書中的地球公轉示意圖,總結一年中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完成上表中右側內容的填寫。

(4)教師讓學生以自己的家鄉為例,歸納總結:由於地球公轉,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陽光熱能量隨季節而有規律地變化,形成了四季。

(5)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科書中「地球的五帶圖」,並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讓各小組學生分別歸納總結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時,地球上五帶內各帶所接受到的太陽光熱能量狀況和晝夜長短的變化狀況。

D. 七年級地理地球與地球儀怎麼導入新課

結合地球儀復習學過的地理知識,如地球的角度、經緯度線、南北回歸線、幾大洲幾大洋在地球上的分布位置、我國的國土面積占亞洲的比例以及所處經緯度和海岸線等等。

E. 七年級地理地理的經緯網的判斷地理作標志。地球的自轉:地球繞太陽公轉示意圖的解釋說明

左邊顯示的是夏至日(北) 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 右邊顯示的是冬至日(北) 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上專上下顯示的分別屬是春分日和秋分日 太陽直射點在赤道左邊是地球的遠日點(7月初) 右邊是地球的近日點(1月初)紅色部分代表白晝 陰影部分代表黑夜夏至日北極圈內出現極晝 南極圈內出現極夜 冬至日則相反 晨昏線與極圈相切 春秋分日全球晝夜等長 晨昏線與經線圈重合地球的自轉方向和公轉方向一致(自西向東) 自轉的意義:產生晝夜交替公轉的意義:產生四季變化 這些都是能從圖上得到的信息

F. 地球自轉地理意義怎樣導入

是要講課嗎?
最直接的就是問大家睡不睡覺?然後問一般什麼時候睡覺?
如果有答版白天(還可以順便權開玩笑說白日夢,調節氣氛)、有答晚上的,就問:大家想過沒有為什麼有白天有黑夜呢?
然後就導入地球自轉產生白天黑夜的差別.

G. 七年級地理,關於地球公轉的

1、圍繞太陽自西向東轉
2、夏至 北回歸線
3、極晝 晝短夜長
4、C. C、D之間

H. 七年級上冊地理圖,地球公轉圖轉到冬至時,標准答案是晝長夜短,還是晝最長夜最短

標准答案是晝最長夜最短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