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課後題
『壹』 急求!!!!!!!!!!!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前三節常考題目
[章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和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的完整性和區域差異。天然的地理特徵,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因素的影響。 (1)氣候變化對地球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循環繼續改造,生物,地理環境的作用,在最後的分析中,綠色植物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的作用: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促進轉移的化學元素;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到現在的氣氛;改造水圈,影響水成分;改造岩石圈,促進岩石風化和土壤形成,地理環境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環境,以創建一個生物,生物創建的環境。所以生物的生物的地理環境,地理環境的塑造者(3)地理環境因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完整的地理環境。例如:西北內陸 - 離海較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乾旱的大陸性氣候 - 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 - 氣候乾燥,和中的作用水,弱的作用,物理風化和風力顯著,形成了大面積的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有機質含量高。地域分異的地理環境法:(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 - 自然帶沿緯度(北 - 南)定期更換這種分化的方向是熱的。例如:在赤道附近的熱帶雨林帶兩側隨緯度增加,熱帶稀樹草原,熱帶沙漠區。 (2)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帶)分布的影響,陸地和海洋的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經常性的區域分化,分化水分。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在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森林 - 草原交錯帶區 - 沙漠區(3)垂直山地區分化:在高山區,海拔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條件有很大的不同,從而形成一個垂直自然帶。例如:在赤道附近,從山麓到小山的頂部看到類似的水平自然帶從赤道到兩極的自然山。
『貳』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所有計算題和圖類型歸納
專題一 地球運動原理其示意圖的判讀
[知識梳理]
一、地球自轉與公轉的方向和周期、速度
1、方向
①地球自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地軸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
注意:經緯線形狀、極點、赤道和旋轉方向。
②地球公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地球沿逆時針方向繞太陽運轉。
2、周期:
①自傳:地球自轉一周(360º)所需的時間。1恆星日為23時56分4秒。1太陽日為24小時。
恆星日:需要人為規定一個參照點——宇宙中的任一顆恆星都可以。地球自轉一周後,因公轉離開原地,E1到E2是地球一天中公轉的弧長,但是,此弧長與地球到恆星的距離之比幾乎為零,地球公轉已被忽略,故三顆恆星對地球而言實為一顆恆星。E1P到E2P地球自轉360º,時間為23時56分4秒。恆星日是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
太陽日:即地球從E1到E2沒有完成以太陽為參照物的周期運動,至E3P點才再次與太陽重合,就地球自轉而言,旋轉了360°59」,稱一個太陽日周期為24小時。太陽日是生活周期,古人雲:日出而作日沒而息。
②公轉:軌道——橢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
周期:一個回歸年=365天5小時48分46秒,每年的365天是回歸年的近似值,一年扔掉近6小時,故4年一潤,閏年為366天。(太陽周年運動為參照)
1恆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以恆星為參照物)
3.速度
①地球自轉:
線速度:單位時間走過的線長。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線速度最大(約為1670km/h),向高緯遞減,兩極為零。緯度為α°的某地其線速度約為1670km/h × cos α°
角速度:單位時間轉過的角度。旋轉體速度快慢的計量值。地球各地角速度相等,15°/小時,兩極為零。
②地球公轉速度
(1)公轉角速度:繞日公轉一周360°,需時一年,大致每日向東推進1°。
(2)公轉線速度:平均每秒約為30千米。
(3)1月初過近日點,7月初過遠日點。
地球在軌道上的位置有近日點、遠日點之分。大約每年1月初過近日點,7月初過遠日點。日地距離的遠近對地球四季的變化並不重要,因為一年中日地距離最遠是1.52億千米,最近是1.47億千米,這個變化引起一年中全球得到太陽熱能的極小值與極大值之間僅相差7%。而由於太陽直射點的變化,南北半球各自所得太陽的熱能,最大可相差到57%。可見,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是決定地球四季變化的重要原因。當地球過近日點時,太陽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所獲得的太陽熱能超過北半球,因此,南半球正值夏季,北半球自然是處於冬季了。同樣道理,地球過遠日點時,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所獲得的太陽熱量超過南半球,所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處於冬季。此外,地球公轉速度也有影響作用,地球過近日點時公轉速度很快,過遠日點時公轉速度慢。
二、地球自轉與公轉的地理意義
(一)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此處需要注意,學生容易理解為自
轉產生了晝夜現象,但地球不自轉仍有晝夜現象,在一
年中地球公轉也會使某一地有一次晝夜變化,只有地球
不停地自轉,才會產生晝夜更替現象。
①在晨昏線上各地,太陽高度為0º;
②太陽直射光線與晨昏線成90º;
③直射點A與晨昏線和最小緯線圈切點
B的緯度之和等於90º;
如當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23º26´N)時,
切點B的緯度為66º34´N或66º34´S。
當太陽直射在20ºS時,切點B的緯度為
70º´N或70ºS。
2.地方時與區時:隨地球自轉,一天中太陽東升西落,太陽經過某地天空的最高點時為此地的地方時12點,因此,不同經線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時。相鄰15度經線內所用的同一時間是區時(本區中央經線上的地方時),全世界所用的同一時間是世界時(0度經線的地方時)。區時經度每隔15度差一小時,地方時經度每隔1度差4分鍾。
北京時間:東八區的區時,120ºE的地方時。離北京所在的東八區較遠的地區,作息時間與北京不同。例如,新疆的烏魯木齊市,人們一般10點鍾上班,14點吃午飯。因為烏魯木齊在東6區,與北京時差為2小時,如果烏魯木齊的人們使用東6區的區時,作息時
間會與北京相同,但烏魯木齊使用的是東8區的區時「北京時間」,所以他們的作息就在「北京時間」的基礎上延遲了2小時。(圖解)
3、物體水平運動的方向產生偏向。地球上水平運動的物體,無論朝哪個方向運動,都會發生偏向,在北半球偏右,在南北半球偏左。赤道上經線是互相平行的,無偏向。
4、自轉對地球形狀的影響。
地球在自轉過程中,球上各質點都在繞著地軸作圓周運動。因此,就會產生慣性離心力。這種離心力隨著物體距離地軸半徑的增大而增大,也就是說,從赤道向兩極,慣性離心力逐漸減小。使得地球由兩極向赤道逐漸膨脹,長期作用使地球變成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橢球體形狀。
(二)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黃赤交角及其影響。
1、地球在公轉過程中,有兩個重要的特點:
①地球是斜著身子繞日公轉的。因此,地球公
轉軌道平面(即黃道平面)同赤道平面不重合,它
們之間的交角就是黃赤交角。目前,黃赤交角是
23°26ˊ。
②地軸在宇宙空間的方向不因季節而變化。而
太陽與地球的相對位置隨時在變,這就引起了太陽
直射點緯度位置的周年變化。
2、黃道與地球的交點:太陽直射點。此交點位於最北是夏至,最南為冬至,位於赤道為春秋分。
3.黃赤交角的影響: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並且地軸在宇宙空間的方向不因季節而變化,因而,太陽直射點相應地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移動。
(2)引起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太陽光線對於地平面的交角,叫做太陽高度角,簡稱太陽高度(用H表示)。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因此,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決定著一個地方的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在太陽直射點上,太陽高度為90°,在晨昏線上,太陽高度是0°。
②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原因: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引起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③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變化規律:正午太陽高度就是一日內最大的太陽高度,它的大小隨緯度不同和季節變化而有規律地變化。
(2)晝夜長短隨緯度和季節變化
地球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叫晨昏線(圈)。晨昏線把所經過的緯線分割成晝弧和夜弧。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除二分日時晨昏線通過兩極並平分所有緯線圈外,其它時間,每一緯線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長的晝弧和夜弧兩部分(赤道除外)。地球自轉一周,如果所經歷的晝弧長,則白天長;夜弧長,則白晝短。晝夜長短隨緯度和季節變化的規律見下表:
(3)四季更替
①從天文四季: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晝最長、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以24節氣中的立
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運行會產生天氣和季節的有規律變化,傳統農業中農民依此進行農業生產,有如:「穀雨前後種瓜點豆」的諺語。
黃赤交角是影響天文四季的直接原因。這是因為:
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分布是:低緯大而高緯小,春秋二分,從赤道向兩極遞減;夏至日,從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冬至日,從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隨季節變化是:北回歸線以北,夏至日前後正午太陽高度達最大值,冬至日前後達最小值。南回歸線以南則相反。南北回歸線之間地帶,太陽每年直射兩次。
②氣候四季包含的月份。春(3、4、5月)、夏(6、7、8月)、秋(9、10、11月)、冬(12、1、2月)
③西方四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起點。比我國天文四季晚一個半月。
(4)五帶劃分:以地表獲得太陽熱量的多少來劃分熱帶、溫帶、寒帶。
熱帶:南北回歸線之間有太陽直射機會,接受太陽輻射最多。
溫帶:回歸線與極圈之間,受熱適中,四季明顯。
寒帶:極圈與極點之間,太陽高度角低,有極晝、極夜現象
三、有關地理問題的計算
⑴時間的計算
①地方時:不同經度的時間。掌握東加西減、東早西晚的原則,每相差15度,時間上相差1小時,4分鍾相差1度。根據已知時間求經度時,注意用時間的早晚來確定經度的東西方位。
②區時:各地沒有特殊說明情況下使用的時間。先掌握時區的計算,區時的計算方法與地方時的原則相同,每相差一個時區時間相差一個小時。注意地方時與區時的相互轉換。
③標准時:各國統一使用的時間。絕大部分國家只有一個標准時,多採用這個國家東部時區的區時,也有採用半區時的國家,如印度等;少數大國有兩個標准時,如中國、美國、俄羅斯等。注意一個國家的任何地區,所使用的時間都為標准時,除非有特別說明是所在時區的區時或所在經線的地方時時例外。
④北京時間:我國全國統一使用的時間,即東八區的區時,東經120度的地方時。注意北京時間不等於北京地方時,在有關日出日落時間的題目中多採用的是地方時。
⑵日期的計算。
①日期的變換有兩種變換,即自然變換和人為變換。
自然變換是某地區時間為24點時,其日期事實上已是新的一天。
人為變換是指日界線,過日界線日期變換的原則是向東減一天,向西加一天。東、西十二區這兩個半時區,在區時上是相同的,但日期上相差一天,東十二區是全球時間最早的地方,而西十二區是全球時間最晚的地方,即全球最東和最西的地方。
②全球總是被兩條經線分割為兩個日期,分割日期的經線分別是日界線和地方時為0時的經線,這兩條經線可以重合,當二者重合的一瞬間,全球只有一個日期。注意真實的情況下,日界線和180度經線並非完全重合,在俄羅斯、阿留申群島、南太平洋等地有明顯彎曲。
今天范圍的計算,採用的多為地方時。180度時間如果為T,那麼地球上新的一天范圍為T/124,舊的一天范圍為(24-T)/24。也可以把T轉化為北京時間Q,即Q=T-4。
如果使用的區時,那麼新的一天范圍可用時區數表示,時區數為180度經線的區時T+0.5個時區。注意一般情況下沒有24點,它可表示第二天的0點。
⑶晝夜長短的記算
①可以利用一個地區晝弧所跨的經度范圍來計算,方法是在日照圖上某條緯度與晨昏線有兩上交點,兩點之間在晝半球的部分即是白晝的時間。
②可以利用已知的日出和日落時間來求算。方法是:白晝長=2×(12-日出時間)或白晝長=2×(日落時間-12)。
③同一半球相同緯度地區晝長相同。而南北半球相同緯度地區的晝夜長短相反,如北緯40度的晝長是15時,那麼南緯40度的地區夜長為15時。
④注意極晝區、極夜區的晝長分別是24時和0時。赤道地區的晝長永遠是12時。
⑷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
①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公式是:H=[900-β(當地緯度和太陽直射點緯度)],其中β的求採用同一半球相減、不同半球相加的原則,永遠取正值。
②利用垂直物體的日影計算:cotH=影長/物體長度。
③太陽能熱水器的採光面與樓房頂面的夾角=β(β同①)
④南北半球中緯度地區樓房間隔L的計算:L=樓高×cotH』( H』即當地全年最小的正午太陽高度角,北半球為冬至日的正午太陽高度,南半球為夏至日的正午太陽高度)。在樓房布局時建議採用東北-西南向或西北-東南向。
⑤一個地區年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差值:
赤道地區是23026』
南北半球熱帶地區介於23026』和46052』之間,具體度數是(當地緯度+23026』)。
南北半球溫帶地區是46052』。
南北半球寒帶地區是46052』,但也可以當作當地最大正午太陽高度的數值。
⑸日出、日落時間的計算
①利用已知晝長計算:日出時間=12-晝長/2;日落時間=12+晝長/2。
②利用日照圖上晨昏線與當地緯度交點的經度地方時確定。
③北京天安門廣場升旗時間=北京當時日出時間,(注意這個時間是北京的地方時)。
⑹某地區緯度的計算
①利用正午太陽高度計算。注意首先判斷該地所處的南北半球和緯度范圍(熱帶范圍還是溫、寒帶范圍)
②利用北極星的仰角計算:北極星的仰角=當地緯度;北極星與天頂的角距離=900-當地緯度(只能是北半球)。
③利用晝長確定:當北(南)半球某緯度的晝長是X小時,而所求地區的夜長也是X小時時,當地緯度即與上述緯度相同,當半球相反。
⑺經度的計算
某地區的經度求算大多採用地方時等時間來確定。
5.日照圖的解題內容和步驟
⑴確定南、北半球或南、北極。
①側視圖,通常是上北下南(特例除外,如專題三中例6中圖B)。
②從自轉方向上看,逆時針自轉為北半球,順時針自轉為南半球。
③從經度數排列上看,自轉方向與東經度數由小到大的排列方向相同。
⑵確定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
①太陽直射經線的確定:
A.地方時12時的經線。
B.平分晝半球的經線。
C.根據已知某經線的時間來計算。
D.直立物體影長為零的地區所在的經線。
②直射緯線的確定。
A.利用某地的正午太陽高度計算。
B.直立物體影長為零的地區所在的緯線。
C.利用晨昏線相切的緯度計算:直射緯度=900-相切緯度(北半球晝長長則該直射北半球)。
⑶時間的確定
①晨昏線與赤道的交點時間: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是6時,昏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是18時。
②晨昏線與緯線圈切點時間:切點所在經線通過赤道地區位於晝半球則經線時間為12時,切點所在經線通過赤道地區位於夜半球則經線時間為24(0)時。
⑷季節或日期的確定
①利用北半球的晝夜長短情況來判定:北半球晝長夜短或北極地區是極晝,則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反之則為冬半年。
②利用太陽直射點的位置確定。
⑸太陽高度
①晨昏線上太陽高度是0度。(並非正午太陽高度)
②太陽直射點的太陽高度是90度(也是正午太陽高度)。
③正午太陽高度從太陽直射緯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④某一時刻,太陽高度相同的點有無數個,即以直射點為圓心,以(900-高度角)的角距離為半徑的圓。
⑤某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相同的點可能有兩個,也有可能只有一個。(位於同一經線上,與直射緯線之間的角距離相同)。
⑹晝夜長短
①太陽直射北半球,則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北極地區出現極晝[極晝范圍是(900-直射緯度)N以北地區];南半球各地晝短夜長,南極地區出現極夜[極夜范圍是(900-直射緯度)S以南地區]。太陽直射南半球相反。
②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動,北半球各地晝漸長,夜漸短;如果此時北半球晝長夜短,則北極地區極晝范圍擴大,如果此時北半球晝短夜長,則北極地區極夜范圍縮小。南半球相反;直射點向南移相反。
⑺變式圖
無論是什麼樣的變式圖,都利用上述方法的中某一種或幾種來確定所隱含的要素。抓住關鍵點,不要被圖的變化所迷惑。
[典型例題]
例1.2004年3月22日到4月3日期間,可以看到多年一遇的「五星連珠」天象奇觀。其中水星是最難一見的行星,觀察者每天只有在日落之後的1 小時內才能看到它。圖中陰影部分表示黑夜,中心點為極地。回答1—3題
1.圖4中①②③④四地,可能看到「五星連珠」現象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新疆的吐魯番(約890E)觀看五星連珠現象,應該選擇的時間段(北京時間)是
A.18時10分至19時 B.16時10分至17時
C.20時10分至21時 D.21時10分至22時
3.五星連珠中,除了水星外,另外四顆星是
A.金星、木星、土星、天狼星 B.金星、火星、木星、海王星
C.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D.金星、火星、土星、木星
【解析】1.從背景材料的有關信息可知:「3月22日到4月3日」可以推測出此時北極地區出現極晝現象,所以圖中的極點是北極點,由此可以判斷出圖中晨昏線中的晨線和昏線。又「觀察者每天只有在日落之後的1 小時內才能看到它」②點位於昏線附近,③點位於晨線附近,①④兩點地方時距日出或日落的時間約在1.5小時左右。
2.要綜合運用背景材料中的「3月22日到4月3日」和「日落之後的1 小時內才能看到它」,吐魯番的日落時間在地方時18時略後,但北京時間比吐魯番的地方時早2小時4分,所以在吐魯番觀看的時間段在20時略後到21時之間。
3.主要考察太陽系中九大行星的有關知識,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是可以肉眼觀察到的。
【答案】1.B 2.C 3.D
例2. 某學校(110°E)地理興趣小組在平地上用立竿測影的方法,逐日測算正午太陽高度。如下圖所示,垂直豎立一根2米長的竿OP,正午時測得竿影長OP′,通過tga=OP/OP′算出正午太陽高度α。據此回答4~5題。
4.該小組每天量測影長時,北京時間應為( )
A.12:00 B.12:40
C.11:20 D.11:00
5.3月21日,當該小組進行觀測時,下列城市中即將迎來旭日東升的是( )
A.英國倫敦 B.匈牙利布達佩斯(約19°E)
C.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約29°E) D.夏威夷檀香山(約158°W)
【解析】4. 這是一組典型的自然地理基本能力考核題,屬中等難度。該組題立意表達如下兩種信息:第一,各學科之間存在著大量通過的「基礎語言」,即使在「單科試卷」中,使用到其他學科的基礎語言是不可避免和正常的。每門課程都強調要學習該學科有用的知識,基礎語言的通用性就是「有用」的重要表現之一。第二,使用地理圖表的能力,包括將地理現實繁復雜亂的信息加以梳理選取,製成直觀的地理圖表並從圖表的信息中「還原」為地理現實或實踐的能力。該組題目主要考核學生能否將數學的基礎語言和能力運用於解決簡單的地理問題,對時間的換算是否熟練,以及能否真正理解地理實踐和地理圖表間的關系,並准確把握一組題目中各個小題的相互聯系。
5. 這是一組典型的自然地理基本能力考核題,屬中等難度。該組題立意表達如下兩種信息:第一,各學科之間存在著大量通過的「基礎語言」,即使在「單科試卷」中,使用到其他學科的基礎語言是不可避免和正常的。每門課程都強調要學習該學科有用的知識,基礎語言的通用性就是「有用」的重要表現之一。第二,使用地理圖表的能力,包括將地理現實繁復雜亂的信息加以梳理選取,製成直觀的地理圖表並從圖表的信息中「還原」為地理現實或實踐的能力。該組題目主要考核學生能否將數學的基礎語言和能力運用於解決簡單的地理問題,對時間的換算是否熟練,以及能否真正理解地理實踐和地理圖表間的關系,並准確把握一組題目中各個小題的相互聯系。
【答案】4. B 5.B
[能力訓練]
(2002年上海)下表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晝時間,根據表中數據回答下1-3題。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晝長 5∶30 9∶09 11∶25 13∶56
1、四地中屬於南半球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四地所處緯度從高到低順序排列的是(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3、造成四起白晝時間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
①地球的公轉②地球自轉③黃赤交角的存在④地方時的不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002年1月1日,作為歐洲聯盟統一貨幣的歐元正式流通,這將對世界金融的整體格局產生重要影響。回答4-5題:
4、假定世界各金融市場均在當地時間上午9時開市,下午5時閉市。如果某投資者上午9時在法蘭克福(東經8.50)市場買進歐元,12小時後歐元上漲,投資者想盡快賣出歐元,選擇的金融市場應位於:()
A.東京(東經139.50)B.香港(東經1140)
C.倫敦 D.紐約(西經740)
5、在上述假定的營業時間內,下列各組金融中心能保證24小時作業的是:()
A.法蘭克福、新加坡(東經1040)、倫敦
B.倫敦、香港、舊金山(西經122.50)
C.倫敦、東京、紐約
D.東京、洛杉磯、紐約
(2003年上海春招)「月有陰晴圓缺」,月相變化引發了人類的種種情感和聯想。回答6-7題。
6、中秋佳節賞月,上海地區一輪明月升起的時間是:()
A.早晨B.正午C.傍晚D.子夜
7、上海地區,人們可觀察的月球升起和下落的狀況是()
A.全年東升西落
B.農歷上半月東升西落,下半月西升東落
C.全年西升東落
D.春分日至秋分日東升西落,秋分日到春分日西升東落
(2002年廣東)一架在北半球飛行的飛機,飛越晨昏線上空時,當地為8日19時,回答8-10題。
8、在下圖所示的4個地區中,它飛越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9、6小時後該飛機到達西6區的芝加哥,芝加哥的區時是()
A.8日14時 B.9日2時 C.9日20時 D.8日8時
10、該季節能夠看到的景色是()
A.長江流域寒梅綻放 B.巴黎盆地小麥黃熟
C.南極中山小終日斜陽 D.贊比西河流域草木蔥蘢
讀地球公轉示意圖,回答11—13題
11、地球公轉至圖中所示位置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極晝極夜的范圍呈擴大趨勢
B. 晨昏線與地軸之間的夾角呈縮小的趨勢
C. 太陽直射在北半球,並且直射點向北移動
D. 我國北方出現「秋高氣爽」的天氣
12、黃赤交角增大,則會引起的現象是( )
A.北極圈以北范圍增大,南極圈以南范圍縮小
B.地球上有太陽直射的范圍縮小
C.北極點出現極晝的天數增加
D.中緯度地區夏季晝將增長,冬季夜將增長
13、地球從甲處經乙、丙、丁回到甲公轉一周(甲、乙、丙、丁之間等距)四段之間用時最少的是( )
A.丁—甲段 B.甲—乙段 C.乙—丙段 D.丙—丁段
右圖為某時刻我國局部地區太陽高度分布示意圖,圖中圓圈為等太陽高度線,水平直線表示緯線,豎直的直線表示經線,讀圖回答14—15題。
14.此時北京時間是( )
A.12時 B.0時
C.12時16分 D.11時44分
15.M、N兩地的經度差( )
A.大於10° B.小於10°
C.等於10° D.可能大於10°,也有可能小於10°
正當美國宇航局為「勇氣」號出現的問題一籌莫展時,「勇氣」號的孿生兄弟「機遇」號火星車仍按照原計劃於太平洋標准時間2004年1月24日晚9時05分(北京時間25日下午1時05分)在火星表面登陸,以尋找火星上是否存在水的線索。閱讀材料,完成16—17題。
16.材料中的「太平洋標准時間」指的是( )
A.太平洋中部的地方時 B.西五區的區時
C.120°W的地方時 D.美國東部共同使用的時間
17.下列四幅圖中與太平洋標准時間6月8日15時的情況相吻合的是( )
讀圖,回答 18—19題。
18.甲地位於( )
A.大西洋 B.非洲大陸
C.印度洋 D.南美大陸
19.已知乙處的晝長為6小時,倫敦的地方時可能是( )
A.18時 B.16:20
C.13:40 D.14:20
右圖是巴黎(採用東一區區時)6月22日太陽高度隨時間變化曲線圖,據此回答20—21小題:
20.從圖中可判斷出巴黎的經度是( )
A.27°30′W B.27°30′E
C.2°30′W D.2°30′E
21.這一天巴黎的夜長約是
A.8小時 B.10小時
C.12小時 D.16小時
22.圖16中O為南極點,MA為晨昏線,M為晨昏線與緯線(70°)相切的切點,且與經線B相交,圖中斜線部分表示與全球其它地區日期不同的范圍,讀後回答:
(1)太陽直射點的坐標是 。
(2)武漢某區(114.5°E,30.5°N)正午太陽高度角是:
地方時是 時 分。
(3)此時控制武漢的氣壓中心應為 壓,氣候特徵是 。
23.讀右圖,完成下列各題
(1)如果此刻「北京時間」為九點整,那麼圖17中A地經度為 。
(2)若某地的地方時為11點40分,且該地正午太陽高度為
66°34′那麼該地的地理坐標可能是 。
(3)在晝夜平分的緯線上屬東半球范圍的那一段中,且為晝半球的部分所跨經度為
A.小於90° B.大於90° C.等於90° D.180°
[能力訓練答案]
1、D 2、B 3、D 4、D 5、B 6、C 7、A 8、B 9、D 10、B 11、B 12、D 13、A 14、C 15、A 16、C 17、D 18、A 19、B 20、D 21、A 22、(1)20S、60°E (2)39.5° 15時38分 (3)蒙古——西伯利亞高壓,溫和少雨 23、(1)105°W (2)160°E、46°52′N; 160°E、0°(3)A
『叄』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內容
地球自西向東繞地軸在不停地旋轉著,它自轉一周360°,所需時間是23時56分4秒,這叫做一個恆星日,是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若以太陽為參照物,則時間是24小時,這叫做一個太陽日。也就是地球上晝夜交替的周期,顯然,一個太陽日比一個恆星日長出3分鍾56秒。 地球的自轉速度分為角速度和線速度,角速度指地表某一點隨地球自轉單位時間內在空間上移動的角度。而線速度指地表某一點隨地球自轉在單位時間內空間上向前移動的距離。由於地球上的所有點都是以地軸為圓心在轉動,而每一個圓都是360°,所以,除極點外,在地球上任何地方的自轉角速度都一樣。由於地球上緯線圈(即自轉圓周)從赤道向兩極遞減,使地球自轉的線速度也從赤道向兩極減小。赤道處緯線圈最長,自轉線速度最快,每小時旋轉1670千米;南北緯60°地球自轉線速度約減小為赤道處的一半(注意不是南北緯45°處,這一點經常反映在題目中,要記住),南北極點既無線速度,也無角速度。 6.與地球自轉相關的知識點。關於晝夜的相關問題。應理解晝夜產生、晝夜更替、晝夜長短的產生原因。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也不透明的球體,是產生晝夜的原因;由於地球的自轉,使得晝夜在地球表面不斷更替,可見,晝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自轉;由於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引起晝夜長短的不同,因此晝夜長短的產生原因是地球的公轉。在同一時間里,向著太陽的半球是白天;背著太陽的半球是黑夜,於是存在晝、夜半球的分界線,叫晨昏線(圈),要學會如何判斷晨昏線,首先晨昏線與太陽光線是垂直關系,可以通過判斷太陽光線來判斷晨昏線。再考慮地球自轉,由白天進入黑夜的即為昏線,反之為晨線。關於地轉偏向力的問題。由於地球的自轉,使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產生了地轉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只有沿赤道運行的物體無偏向。在這里要注意,地轉偏向力指的是在地表向前運動的物體本身所表現出的偏向,所以,向左偏或向右偏指的也是運動物體本身的左右,即觀測者面對運動物體的去向。而不是面對圖的左右。關於自轉偏向力產生的原因不必作為重點或難點學習,但對自轉偏向力產生的影響要知道。地轉偏向力對大氣的運動、大洋中的洋流、陸地上的河流都有明顯的影響,對地表熱量與水分的輸送交換,對全球熱量與水量的平衡都有巨大的影響。這是地理學科內的知識綜合點,要引起重視。7.黃赤交角的有關問題。黃赤交角的產生原因要注意兩點。一是地球在公轉時,總是斜著身子繞太陽轉,即地軸與黃道(地球公轉軌道)之間不垂直,而是有一個小於90°的夾角。使黃道面與赤道面之間產生了一個23°26′的夾角,即黃赤交角。二是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任何地點地軸的傾斜方向都保持不變。使黃赤交角始終存在。黃赤交角產生的地理意義是導致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理解這一知識,可用地球公轉圖與黃赤交角圖結合起來理解,要注意讀圖能力的培養和訓練。8.與地球公轉運動相關的知識點關於太陽高度角的有關知識應理解,為了便於比較太陽高度角的變化規律,一般以正午時刻的太陽高度為准。正午太陽高度雖然每天都在變化著。但其空間分布卻是很有規律的。由於地表是個球面,所以在任何季節任何時候,正午太陽高度都從直射點緯度向兩側遞減,這里與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密切聯系,因此首先要弄明白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掌握這一知識要注意時間(節氣)、直射點的位置和直射點的移動方向三個問題。如春分日(3月21日)太陽直射赤道,向北移動;夏至日(6月22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向南移動;5月1日太陽直射北半球向北移動等。太陽高度的計算:某地的正午太陽高度=90°—某地與直射點的緯度差。根據太陽直射點移動規律,記住不同時間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再根據題目所給的條件算出所求地點與直射點的緯度差,即可算出某地的正午太陽高度。晝夜長短也與直射點有關,如: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晝短夜長;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晝最長,南半球晝最短。從時間上說,全年只有春、秋分日全球各處晝夜等長。從地區上說,赤道全年晝夜等長,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一年有兩次直射,南、北極圈之內有極晝、極夜現象。南、北回歸線到南、北極圈之間的地帶只能見到陽光斜射現象。
四季與五帶:天文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最高的季節;冬季就是一年內白晝最短,太陽最低的季節;春秋二季就是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 氣候四季:現在北溫帶許多國家,一般把3、4、5三個月劃分為春季;6、7、8三個月劃為夏季;9、10、11三個月劃為秋季;3、1、2三個月劃為冬季。這屬氣候四季。五帶:五帶劃分的重要標志是有無直射和極晝、極夜現象(見下表)。 分布范圍陽光直射情況極晝極夜情況北寒帶北極圈至北極點無有北溫帶北回歸線至北極圈無無熱帶南北回歸線之間有無南溫帶南回歸線至南極圈無無南寒帶南極圈至南極點無有
『肆』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的知識總結
地理
其實很簡單
,多看圖就可以了,一切題目源於課本
一:
地球運動
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
太陽
地軸
方向
自西向東(
北天極
上空看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周期
恆星年(
365天
6時9分10秒)
恆星日
(23時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點
(1月初)快
遠日點
(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時15º(兩極除外)
線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
和公轉的關系:
(1)
黃赤交角
:
赤道平面
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
太陽直射點
在
南北回歸線
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
晝夜更替
(2)
地方時
(3)沿地表
水平運動
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
左偏.
三:
地球公轉
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
正午太陽高度
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
夏半年
,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
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
極圈
以北出現
極晝
現象
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
,晝
短夜
長,越向北晝越短
晝夜平分,③春
秋分日
全球
北極圈
以北出現
極夜
現象
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
夏至日
: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
: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最大值
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的變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
判讀
(1)判斷
南北極
,通常用於俯視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
北極點
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晨昏圈
過極點(或與一條
經線
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
晨昏線
與極圈
相切
,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º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º26』
(3)確定地方時
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
晨線
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º,時間相差1小時,每1º相差4分鍾,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
異側
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
加西
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
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
緯線圈
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º-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後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范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七: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鍾來算.
第三步:然後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於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伍』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
必修模塊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⑤形成並存在液態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③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岩石(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岩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岩石分三大類:①岩漿岩(岩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②沉積岩(岩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下形成)③變質岩(變質作用)。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三大類岩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岩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窪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雲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雲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吸收地面輻射並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雲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5、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 個風帶。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雲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於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准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7、水循環
(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聯系四大圈層。
8、洋流:
(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3)影響:①對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到增溫、增濕作用(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溫、減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利亞沙漠、秘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秘魯寒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漁場的分布: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硅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圍擴大。
④對海洋運輸事業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岩石圈,促進岩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於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乾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於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第四章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可從形態上反映出來:平原地區,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平坦,聚落呈圓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規模較大;山區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於平原上。平原地區的區位優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且有利於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築投資。也有的平原不適宜城市的發展。例如: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亞馬孫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公路選線避開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區的交通線網密度較大(造價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區的密度較小(造價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有利方面:高緯度地區升溫幅度最大,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增加;對農業生產不有利方面:中緯度半濕潤半乾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製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資源的定義: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並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它包括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舉例:能源利用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柴草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18世紀,煤炭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20世紀50年代以後,石油為主要能源——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5、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台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們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陸』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復習提綱
必修模塊1(自然地理)【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
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
②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幹擾,形成安全的宇宙環境
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
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
⑤火山噴發把地球內部水帶到地表並形成液態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光球層)、耀斑(色球層)11年周期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
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
影響地球氣候,形成旱澇等。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③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
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岩石(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岩漿的源地,軟流層以上為岩石圈(包括地殼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頂部)。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岩石分三大類:①岩漿岩(岩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②沉積岩(外力作用形成——風化、侵蝕、搬運、堆積等)③變質岩(變質作用)。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三大類岩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岩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作用等。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窪地、蘑菇石)、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雲層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較強(在白天比較明顯)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吸收地面輻射並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雲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在夜晚比較明顯)
5、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 個風帶。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熱力成因,上升氣流,易成雲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動力成因,下沉氣流,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沙漠、西亞的沙漠、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動力成因,中緯西風與極地東風相遇形成上升氣流。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加拿大的溫哥華、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熱力成因,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但氣溫低,蒸發微弱,仍為濕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如我國夏季暴雨,北方的沙塵暴,冬半年的寒潮;過境時大風、雨雪、降溫;暖鋒---見於東北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過境時連續性降水;准靜止鋒)、氣旋(台風)(低壓)和反氣旋(長江中下游伏旱)(高壓)、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7、水循環
(1)類型:海陸間循環(大循環)、陸地內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內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促進水體更新,補充陸地淡水;維持水的動態平衡;最活躍的能量交換和物質轉移過程;塑造地表形態;
8、洋流:
(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西南風),冬季由東向西流(東北風)(冬逆夏順)。
(3)影響:①對氣候的影響:暖流增溫、增濕(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寒流降溫、減濕(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利亞沙漠、秘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秘魯寒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漁場的分布: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魚類餌料豐富。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擴大污染物范圍。
④對海洋運輸事業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改變大氣成分;制約地下水的化學成分;促進岩石風化和土壤的形成。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於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乾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以熱量為基礎。例如:非洲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以水分為基礎。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變化,形成垂直自然帶。其復雜性取決於山地所處的緯度和相對高度,赤道的高山垂直地域分異最復雜;山地陽坡的植被自然帶下限高,山地迎風坡的雪線低。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平原城市多團塊狀;河谷城市呈條帶狀;山區多分散狀;
山區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谷地的太原、西安;
青藏高原的城市位於海拔較低,相對溫暖的河谷中;
平原建城的優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且有利於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築投資。
巴西城市分布在高原,因為熱帶雨林過於濕熱,高原海拔高,相對涼爽。
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影響運輸方式,山區優先發展公路;影響線路選擇,多沿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河谷或盆地;影響線路的延伸方向,多為迂迴線路。
3、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有利方面:高緯度地區(多發達國家)升溫幅度最大,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增加;對農業生產不利方面:中緯度半濕潤半乾旱區(多發展中國家),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
4、自然資源: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並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
它包括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
自然資源特性:分布有規律性;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數量有限,但利用潛力無限;
5、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台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氣象災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地質災害)。
『柒』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所有計算題和圖類型歸納怎麼寫
寫地球運動復原理其示意圖,地球自轉制與公轉的方向和周期、速度,地球自轉的方向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