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年級地理 » 地理必修一72頁活動第3個地貌景觀

地理必修一72頁活動第3個地貌景觀

發布時間: 2021-03-09 17:47:36

㈠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小節地球的運動精細講解

地球的運動
1.地球的運動形式包括(自轉)和(公轉)兩種基本形式;
2.地球的自轉
(1)地球繞(地軸)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周期一恆星日為(23時56分4秒),一太陽日為(24小時);地球自轉角速度約為(15°/小時),南北極角速度為(0),地表其他各地角速度(相等);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南北極線速度為(0);
(2)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A.產生(晝夜交替)現象:晝夜現象產生及交替的原因是地球是一個既(不發光)也(不透明)的球體,並且地球持續做著(自轉)運動,其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叫做(晨昏線),它把緯線分割為(晝弧)和(夜弧),晝夜交替的周期為(1太陽日)。
B.產生(地方時):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緯度東邊比西邊(早),不同經度地方時不同,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每隔1°地方時相差(4)分鍾,並且把180°經線規定為(國際日界限);其中北京位於(東八)區,東京位於(東九)區,開羅位於(東二)區,倫敦位於(中時)區,紐約位於(西五)區。
所求地區時=已知地區時+(-)相隔時區數(東加西減:在已知地點東面要+,在已知地點西面要減)
C.水平運動物體產生(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
3.地球的公轉
(1)地球繞(太陽)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周期一回歸年為(365日5時48分46秒);每年的(1月初)為近日點,(7月初)為遠日點。地球公轉速度在近日點較(快),在遠日點較(慢)。
(2)地球自轉的軌道平面為(赤道平面),公轉的軌道平面為(黃道平面),二者的交角叫做(黃赤交角),度數為(23°26′)。

(3)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A.太陽直射點做(回歸運動):太陽直射點最北到達北緯(23°26′),此時北半球為(夏至日),6月22日前後→之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南移,到達赤道位置,此時北半球為(秋分日),9月23日前後→繼續南移,最南到達南緯(23°26′),此時北半球為(冬至日),12月22日前後→然後直射點向北返,再次到達赤道,此時北半球為(春分日),3月21日前後→接下來直射點繼續北移,做(回歸運動)。
B.晝夜長短變化:自春分日到秋分日為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大於)夜長;自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為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小於)夜長,南半球剛好相反。
C.產生(四季):夏季是北半球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多)的季節;冬季是一年內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少)的季節;春秋季是過渡季節。現在北溫帶國家一般上把3、4、5三個月劃分為春季,6、7、8三個月劃分為夏季,9、10、11三個月劃分為秋季,12、1、2三個月劃分為冬季,南半球剛好相反。
4、地球自轉與公轉的物理特性

5、黃赤交角
概念:黃道面和赤道面的交角。
由於地球自轉傾斜的角度是不變的(一定時期內)所以赤道平面與黃道平面之間的夾角即黃赤交角也是不變的(一定時期內)。目前黃赤交角的大小為23°26′。
地軸和公轉軌道面間的夾角ε,赤道面和黃道面之間夾角為(90°–ε)。黃赤交角的大小與五帶的跨度有關,其角度變大,溫帶就會縮小,熱帶和寒帶相應擴大;角度變小,溫帶則擴大,熱帶和寒帶就縮小。
6、晨昏線(專題)

晨昏線的判讀技巧例析
晨昏線是太陽照射地球表面所形成的晝、夜半球的分界線。它由晨線和昏線組成,故又稱為晨昏線(圈)。晨昏線是太陽光照圖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其隱含的諸多地理信息是我們判讀太陽光照圖的重要突破口。
1.晨昏線的結構特徵和判定
(1)晨昏線的特徵:晨昏線是一個過地心的大圓,它平分地球,平分赤道,與太陽光線永遠垂直。晨昏線上的太陽高度角是0°。如圖1所示。

圖1
(2)晨昏線的區分:
在日照圖上,晨線與昏線的區分判斷方法有:
①根據晝、夜半球判斷:位於晝半球西邊緣與夜半球的分界線為晨線,反之為昏線。
②根據地球自轉方向判斷:順著地球自轉方向,由晝半球過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線是昏線,昏線上的各點為日落(黃昏);由夜半球過渡到晝半球的分界線是晨線,晨線上的各點為日出(黎明)。如上圖1中的弧線AB為晨線。
一般地,在地球側視圖上,晨昏線只表現為晨線或昏線(如圖1);在俯視圖上,我們所看到的晨昏線是一半晨線和一半昏線。如圖2中弧線AM為昏線,弧線BM為晨線。在有的圖中,還要根據具體要求先判斷晝夜狀況,再判斷圖中的晨昏線是晨線還是昏線。
2.晨昏線的運動特徵
由於地球每小時自西向東自轉15°,因此晨昏線不停地由東向西每小時移動15°。由於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且晨昏線始終與太陽光線垂直,因此晨昏線以極點為中心,以一個回歸年為周期,在極點和極圈之間來回擺動,其移動幅度為46°52′。
(1)側視圖中晨昏線的運動過程
如圖1中,弧線AB為晨昏線,虛線為回歸線和極圈,陰影部分為黑夜。
(2)俯視圖中晨昏線的運動過程

圖2
如上圖2中,弧線AB為晨昏線,虛線為北極圈,大圓為赤道,陰影部分為黑夜。
(3)晨昏線的相對運動方向
由於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因而晨昏線的相對運動方向是由東向西。故向東走人們會感到晝夜更替的周期短於一個太陽日;反之,向西走則大於一個太陽日。
3.晨昏線與經線、緯線的關系
一般地,在春、秋分日時,晨昏線與經線重合,即晨昏線要過南北極點。其餘任何時候,晨昏線都與經線斜交(即晨昏線不經過南北極點),其夾角范圍為0~23°26′。在二至日時,其夾角最大,為23°26′。當晨昏線與經線相交時,其夾角與此時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緯度值相等。
在春、秋分日,晨昏線與經線重合,故晨昏線與緯線垂直。其餘任何時候,晨昏線都與緯線斜交,但是總可以找到兩條與之相切的緯線,它們分別是剛好出現極晝、極夜的兩條緯線。如6月22日,太陽直射23°26′N,故晨昏線與經線成23°26′的夾角,與66°34′N、66°34′S相切。
4.晨昏線在解析地球運動問題中的應用
(1)確定地球的自轉方向:
如右圖中二至日的晝夜分布狀況(陰影部分為黑夜),若弧線AB為昏線,則地球呈逆時針方向自轉,中心為北極點;若AB為晨線,則地球呈順時針方向自轉,中心為南極點。
(2)確定東西經度:
以0°經線為起點,順地球自轉方向經度數增大的為東經度,反之則為西經度。
(3)確定地方時:
①經過赤道與晨線交點的那條經線上的地方時為6時,經過赤道與昏線交點的那條經線上的地方時為18時。
②太陽直射點所在經線上的地方時為正午12時,與之相對組成經線圈的那條經線上的地方時為次日0時(或當天24時)。
③從西向東順地球自轉方向經度每增加1°, 地方時增加4分鍾。
④同一經線上的各點地方時相同。
例 如果右圖中P點所在經線是0°經線,且昏線通過P點,昏線與經線的夾角達一年中最大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這天,倫敦的夜長達一年中最大值
B.這天,南極圈內全部是極夜
C.此時,「北京時間」是兩點鍾
D.此時,P點和悉尼在同一時期內
解題思路:由題意,P點所在經線是0°經線,且昏線通過P點,昏線與經線的夾角達一年中最大值,則有北京時間與0°經線所在時區的中央經線的地方時時差為8小時,而P地的地方時是6點,故北京時間為次日的2點。答案:C
(4)確定日期和季節:
①晨昏線經過南北兩極,與某一經線圈重合,與所有緯線圈垂直相交,可判定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圈相切,北極圈內出現極晝現象,可判定這一天為6月22日。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圈相切,北極圈內出現極夜現象,可判定這一天為12月22日。
(5)確定太陽直射點的位置:
日照圖上平分晝半球的經線的經度就是太陽直射點的經度。也可以用:直射經線=赤道與晨線交點所在經線+90°或直射經線=赤道與昏線所在經線—90°來判斷。太陽直射點的緯度需要根據與晨昏線相切緯度值來確定,若與晨昏線相切的緯度為α,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為90°—α(南北緯視具體情況而定)。
(6)確定晝夜長短:
某地晝長等於該地所在緯線圈上晝弧所跨的時間數,夜長等於該地所在緯線圈上夜弧所跨的時間數。
也可以直接採用「查格」的方法,也就是以已經知道的某條經度為准,按照較東的地方有較早的時刻;經度每相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經度相差1°,地方時相差4分鍾;經度相差1′,地方時相差4秒。一般地,如果是求某地的晝長,則經過該地畫一條平行於赤道的緯線,看其晝弧所經過的格數×每格數所代表的時間數,如果圖示是側視圖,還應該乘以2的倍數;如果是極地為中心的圖示,則所經過的格數×每格所代表的時間數即可(如右圖)。

例 看右圖,用「查格法」判斷B點的夜長是 小時。

解析:如右圖6所示,該圖是側視圖,正對著我們的半個球面是180°,被均分成6格,每格30°;因經度每相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則每格時長為2小時;如果用「查格法」來解的話,其步驟是:①經過B點畫一條平行於赤道的緯線,該緯線被圖中的昏線分為兩部分;在晝半球的為晝弧長度,在夜半球的為夜弧長度。②因為是求B點的夜長,就查經過B點的夜弧的長度經過的格數。從圖中得悉,經過B點的夜弧長有4個完整格數,每格2小時,則有8個小時。③但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半個地球球面,B點的夜長還有一半被遮住,故其夜長還應該乘以2,即4格×2小時×2(倍)=16(小時)。也即B點的實際夜長應為16小時。
(7)確定日出日落時間:
某地的日出時間就是該地所在經線與晨線的交點上的地方時,日落時間就是該地所在經線與昏線的交點上的地方時。某地日出日落時間的計算公式是:12±晝長/2。
例 北京時間3月21日12時,一架飛機從某機場(120°E,66°34′N)起飛,沿北極圈向東作環球航行,12小時後返回原地,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①飛行員能觀測到的日出日落次數是
A.一次日出,一次日落 B.兩次日落,一次日出
C.兩次日出,一次日落 D.O次日出,一次日落
②飛機上的晝夜更替時間是
A.6小時 B.8小時 C.12小時 D.24小時
③如果飛機飛行的方向相反,則飛行員能觀測到的日出日落次數是
A.一次日出,一次日落 B.兩次日落,一次日出
C.兩次日出,一次日落 D.O次日出,一次日落
解析 右圖為地球太陽光照俯視圖,B所在半球為黑夜,A所在半球為白晝,虛線圈為北極圈。
①飛機起飛時,機場位於A位置,飛機向東飛行,12小時後返回機場,此時機場位於B位置。相對於晨昏線的位置,飛機飛行了一圈半(圖中帶箭頭的實線),具體地說,就是:飛機沿北極圈由西向東飛行,12小時返回原地,說明飛機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時在北極圈上向東飛行經度30°,即1小時後飛機飛到了150°E。由於地球的自轉,則晨昏線和165°W重合,這時飛機和晨昏線的經度差縮小45°,再過1小時飛機將穿越180°經線,此時180°經線和晨昏線重合,再過8小時(360°/45°=8),飛機將再次穿越昏線,即飛機經過10小時兩次穿越昏線。同理,飛機第一次穿越晨線在飛行6小時(270°/45°=6),第二次穿越晨線將又要經過8小時(360°/45°=8),所以,飛機兩次穿越晨線需經14小時。從下圖中可以看出,飛機兩次穿越昏線,一次穿越晨線,也即兩次日落,一次日出。正確答案是B。

②因為飛機12小時相對於晨昏線的位置飛行了一圈半,所以,一圈所需的時間為8小時。正確答案是B。
③如果飛機飛行的方向相反(自東向西),12小時後,相對於晨昏線的位置飛機飛行了180°(上圖9中帶箭頭的虛線),從圖9中可以看出,飛機由晝到夜經歷了一次日落。正確答案是D。
(8)確定極晝極夜的范圍:晨昏線與哪個緯線圈相切,該緯線圈與極點之間的緯度范圍內就會出現極晝或極夜現象,南北半球的極晝、極夜現象正好相反。
(9)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規律:一般地,太陽直射點上的太陽高度為90°,晨昏線上的太陽高度為0°,晝半球的太陽高度大於0°,夜半球上的太陽高度小於0°。
(10)判定是否為晨昏線:晨昏線上的太陽高度為0°,因此在題目中太陽高度為0°的弧線一定為晨昏線,再結合試題中隱含的其他信息就能夠准確判定。

高中地理必修二37頁活動題

1、 略
2、 城市化給地理環境帶來的壓力有:總體的環境質量呈下降趨勢;生物棲息地減少,影響生物多樣性;地表和地面環境的改變,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質、水量及其運動發生改變;地表和地面環境的改變,使得局部的氣候條件發生改變。由於城市排放的廢棄物數量大,自然環境的分解能力有限,導致環境污染問題嚴重等。過快的城市化還帶來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就業困難、醫療和教育壓力大等問題。
3、 合理規劃城市;使城市化進程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提高城市綠化程度;提高城市居民的綠化意識;分散大城市職能。

㈢ 高一地理 必修一 二~三章 的知識 結構圖

高一地理必修一 一至三章知識點總結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 太陽 地軸
方向 :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周期: 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 恆星日(23時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o/日 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慢各地相等,每小時15o(兩極除外)
線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 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 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 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 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 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最大值 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的變化 23o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於俯視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o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o26』
(3)確定地方時 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o,時間相差1小時,每1o相差4分鍾,先計算兩地的經度
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 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o-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後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范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七: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鍾來算.
第三步:然後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於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第二單元 大氣
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1)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氮—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地球生命的保護傘」)、水汽和固體雜質(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
2):大氣的垂直分層(課本29頁圖2.1)
高度 溫度 大氣運動 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高層大氣 2000-3000千米 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
平流層 50-55千米 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運動 臭氧吸收紫外線升溫;有利於高空飛行
對流層 低緯:17-18千米,中緯:10-12千米,高緯:8-9千米 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對流運動 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關系最密切
二:大氣熱力作用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於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雲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在夏季多雲的白天,氣溫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於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
①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截留熱量而增溫,由於大氣對於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比較差,但是對於地面長波輻射吸收作用強,所以地面輻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氣吸收
②大氣逆輻射是大氣輻射的一種,方向朝向地面,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起保溫作用
二:大氣的熱力狀況
大氣的熱力作用
1)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從圖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壓線向低壓方向(向下)彎曲,高空等壓線向高壓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影響因素: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則風力越大(圖2.10,2.11,2.12)
在單一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下:風向垂直等壓線,指向低壓
風向 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在三個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始終由高壓指向低壓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1)三圈環流(課本37頁圖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南北移動,對於北半球來說,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圖2.15)
②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3)季風環流(圖2.18)
地區 東亞 南亞,東南亞
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成因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風向 冬季 西北風(亞洲大陸) 東北風(亞洲大陸)
夏季 東南風(太平洋) 西南風(印度洋)
四:常見的天氣系統
1)鋒面系統—冷鋒和暖鋒(圖2.19,2.20)
冷鋒 暖鋒
概念 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 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
天氣特徵 過境前 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晴朗 單一氣團控制,低溫晴朗
過境時 陰天、雨雪、刮風、降溫 連續性降水
過境後 氣壓升高,氣溫下降,天氣晴朗 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後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前
大氣舉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風,寒潮,沙塵暴
2)低壓、高壓系統—氣旋和反氣旋(以北半球為例,圖2.21)

氣旋 反氣旋
氣壓 低氣壓(中心低,四周高) 高氣壓(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運動 四周向中心輻合(北逆南順) 中心向四周輻散(北順南逆)
垂直運動 上升 下沉
天氣 多陰雨天氣 多晴朗、乾燥天氣
舉例 台風 長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氣爽」天氣
五;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1)氣候的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地面狀況、大氣環流、人類活動)
①不同氣候類型的氣溫特點
l 氣溫的分布,一般是低緯溫度高,高緯溫度低;山上的氣溫比山下低;暖流經過地區的氣溫比寒流經過地區高
l 同一緯度地帶內,由於下墊面不同,不同地點的氣溫狀況不同,其中影響比較的大是海洋和陸地
l 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比較(北半球)
氣候類型 氣溫日較差 氣溫年較差 最高氣溫月 最低氣溫月
大陸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②不同氣候類型的降水狀況
l 赤道地區氣流以輻合上升為主,全年雨量充沛
l 南北回歸線至南北緯30o之間,在副熱帶高壓和信風帶控制下,常年乾旱
l 大陸的西岸有兩種情況,以亞歐為例,地中海地區(亞熱帶),夏季處於副熱帶高壓中心的邊緣,氣流下沉,乾燥少雨,冬季由於副熱帶高壓向南移,此地受西風帶的控制,多氣旋活動,濕潤多雨。歐洲地區(溫帶),終年盛行西風,各月降水量較多,而且比較均勻
大陸的東岸,以亞歐大陸為例,處於季風環流的控制下,冬季受來自大陸的冷干氣流的影響,降水不多,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
l 大陸的內部,以亞歐大陸為例,終年受大陸氣團的控制,降水比較少
l 兩極地區以輻合下沉氣流為主,全年降水少
2)氣候的類型(課本47頁的圖2.26)
3)主要10種氣候類型的判斷(課本48頁圖2.27)
步驟 依據 因素變化 結論
判斷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氣溫月份 6.7.8三個月氣溫最高 北半球
12.1.2三個月氣溫最高 南半球
判斷所屬溫度帶 最冷月均溫 最冷月均溫>15℃ 熱帶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0℃~15℃ 亞熱帶氣候或者溫帶海洋性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15℃~0℃ 溫帶氣候
最熱月<>5℃ 寒帶氣候
確定具體的氣候類型 降水量的年內分配情況 年雨型 熱帶 熱帶雨林氣候>2000mm
溫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700~1000mm
夏雨型 熱帶 熱帶草原氣候(750~1000mm)熱帶季風氣候1500~2000mm)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 溫帶大陸型氣候
冬雨型 亞熱帶 地中海氣候
少雨型 熱帶 熱帶沙漠氣候
寒帶 極地氣候
六;大氣環境保護
(1)全球變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氣溫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②毀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沒陸地
②改變各地降水狀況和干濕狀況,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保護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益,採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強國際合作
(2)臭氧層的破壞與保護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類使用製冷設備排放的氟氯烴
危害:①危害人體健康,②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
保護措施:減少並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加強國際合作
(3)酸雨
概念:人們一般把PH值小於5.6的雨水稱為酸雨
成因:燃燒礦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築和文物古跡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減少人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國
已經採取了發展潔凈煤技術、清潔燃燒技術等措施來控制酸雨

㈣ 地理必修一第三單元 陸地和海洋 知識框圖

1、地球的內部圈層:地殼(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圍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之上)

3、岩石成因分類:岩漿岩(噴出岩和侵入岩)、沉積岩(層理構造、有化石)、變質岩。

4、地殼物質迴圈:岩漿冷卻凝固→岩漿岩-外力→沉積岩-變質→變質岩-熔化→岩漿

5、地質作用:①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地震、變質作用)

②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

6、地質構造的類型:褶皺(背斜、向斜),斷層(上升岩塊-地壘、下沉岩塊-地塹)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蝕(在外力侵蝕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頂部受張力,容易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擠壓,岩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8、地壘--廬山、泰山;地塹--東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質構造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背斜(儲油)、向斜(儲水)、大型工程選址,應避開斷層

10.外力作用與常見地貌:

①流水侵蝕——溝谷、峽谷、瀑布、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彎曲的河道--凹岸侵蝕,凸岸沉積(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積——山麓沖積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

③風力侵蝕——風蝕溝谷、風蝕窪地、蘑菇石、風蝕柱、風蝕城堡等

④風力沉積——沙丘、沙壟、沙漠邊緣的黃土堆、黃土高原;

11、陸地環境的整體性:陸地環境各要素(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陸地環境的整體性。例如我國西北地方各環境要素都體現出乾旱特徵。

12、陸地環境的地域差異有:①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熱量)---――-緯度地帶性

②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水分)-----經度地帶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水分和熱量)----垂直地帶性

13.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①山地所處的緯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陽坡、陰坡;④迎風、背風坡。

14、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雪線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響因素有兩個:一是0℃等溫線的海拔(陽坡、陰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風、背風坡)

15、非地帶性因素: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響等。例如我國西北地方的綠洲。

16、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兩大地震帶是:環太平洋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帶。我國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國位於兩大地震帶中。

②地質災害的防禦:提高建築物抗震強度;實施護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護植被,改善生態環境;

㈤ 高一地理必修一 一至三章知識點總結

第一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 太陽 地軸
方向 :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周期: 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 恆星日(23時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慢各地相等,每小時15º(兩極除外)
線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 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 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 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 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最大值 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的變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於俯視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º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º26』
(3)確定地方時 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º,時間相差1小時,每1º相差4分鍾,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 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º-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後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范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七: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鍾來算.
第三步:然後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於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第二單元 大氣
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1)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氮—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地球生命的保護傘」)、水汽和固體雜質(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
2):大氣的垂直分層(課本29頁圖2.1)
高度 溫度 大氣運動 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高層大氣 2000-3000千米 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
平流層 50-55千米 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運動 臭氧吸收紫外線升溫;有利於高空飛行
對流層 低緯:17-18千米,中緯:10-12千米,高緯:8-9千米 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對流運動 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關系最密切
二:大氣熱力作用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於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雲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在夏季多雲的白天,氣溫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於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
①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截留熱量而增溫,由於大氣對於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比較差,但是對於地面長波輻射吸收作用強,所以地面輻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氣吸收
②大氣逆輻射是大氣輻射的一種,方向朝向地面,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起保溫作用
二:大氣的熱力狀況
大氣的熱力作用
1)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從圖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壓線向低壓方向(向下)彎曲,高空等壓線向高壓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影響因素: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則風力越大(圖2.10,2.11,2.12)
在單一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下:風向垂直等壓線,指向低壓
風向 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在三個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始終由高壓指向低壓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1)三圈環流(課本37頁圖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南北移動,對於北半球來說,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圖2.15)
②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3)季風環流(圖2.18)
地區 東亞 南亞,東南亞
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成因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風向 冬季 西北風(亞洲大陸) 東北風(亞洲大陸)
夏季 東南風(太平洋) 西南風(印度洋)
四:常見的天氣系統
1)鋒面系統—冷鋒和暖鋒(圖2.19,2.20)
冷鋒 暖鋒
概念 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 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
天氣特徵 過境前 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晴朗 單一氣團控制,低溫晴朗
過境時 陰天、雨雪、刮風、降溫 連續性降水
過境後 氣壓升高,氣溫下降,天氣晴朗 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後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前
大氣舉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風,寒潮,沙塵暴
2)低壓、高壓系統—氣旋和反氣旋(以北半球為例,圖2.21)

氣旋 反氣旋
氣壓 低氣壓(中心低,四周高) 高氣壓(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運動 四周向中心輻合(北逆南順) 中心向四周輻散(北順南逆)
垂直運動 上升 下沉
天氣 多陰雨天氣 多晴朗、乾燥天氣
舉例 台風 長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氣爽」天氣
五;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1)氣候的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地面狀況、大氣環流、人類活動)
①不同氣候類型的氣溫特點
l 氣溫的分布,一般是低緯溫度高,高緯溫度低;山上的氣溫比山下低;暖流經過地區的氣溫比寒流經過地區高
l 同一緯度地帶內,由於下墊面不同,不同地點的氣溫狀況不同,其中影響比較的大是海洋和陸地
l 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比較(北半球)
氣候類型 氣溫日較差 氣溫年較差 最高氣溫月 最低氣溫月
大陸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②不同氣候類型的降水狀況
l 赤道地區氣流以輻合上升為主,全年雨量充沛
l 南北回歸線至南北緯30º之間,在副熱帶高壓和信風帶控制下,常年乾旱
l 大陸的西岸有兩種情況,以亞歐為例,地中海地區(亞熱帶),夏季處於副熱帶高壓中心的邊緣,氣流下沉,乾燥少雨,冬季由於副熱帶高壓向南移,此地受西風帶的控制,多氣旋活動,濕潤多雨。歐洲地區(溫帶),終年盛行西風,各月降水量較多,而且比較均勻
l 大陸的東岸,以亞歐大陸為例,處於季風環流的控制下,冬季受來自大陸的冷干氣流的影響,降水不多,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
l 大陸的內部,以亞歐大陸為例,終年受大陸氣團的控制,降水比較少
l 兩極地區以輻合下沉氣流為主,全年降水少
2)氣候的類型(課本47頁的圖2.26)
3)主要10種氣候類型的判斷(課本48頁圖2.27)
步驟 依據 因素變化 結論
判斷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氣溫月份 6.7.8三個月氣溫最高 北半球
12.1.2三個月氣溫最高 南半球
判斷所屬溫度帶 最冷月均溫 最冷月均溫>15℃ 熱帶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0℃~15℃ 亞熱帶氣候或者溫帶海洋性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15℃~0℃ 溫帶氣候
最熱月<>5℃ 寒帶氣候
確定具體的氣候類型 降水量的年內分配情況 年雨型 熱帶 熱帶雨林氣候>2000mm
溫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700~1000mm
夏雨型 熱帶 熱帶草原氣候(750~1000mm)熱帶季風氣候1500~2000mm)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 溫帶大陸型氣候
冬雨型 亞熱帶 地中海氣候
少雨型 熱帶 熱帶沙漠氣候
寒帶 極地氣候
六;大氣環境保護
(1)全球變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氣溫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②毀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沒陸地
②改變各地降水狀況和干濕狀況,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保護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益,採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強國際合作
(2)臭氧層的破壞與保護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類使用製冷設備排放的氟氯烴
危害:①危害人體健康,②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
保護措施:減少並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加強國際合作
(3)酸雨
概念:人們一般把PH值小於5.6的雨水稱為酸雨
成因:燃燒礦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築和文物古跡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減少人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國已經採取了發展潔凈煤技術、清潔燃燒技術等措施來控制酸雨

第三單元 陸地和海洋
一:地殼物質的組成與循環
(1)組成岩石的礦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鋁、鐵
結合
礦物:主要的造岩礦物有石英、雲母、長石方、解石
積聚 岩漿岩(花崗岩,玄武岩)
岩石 沉積岩:具有層理結構,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頁岩,砂岩,礫岩)
變質岩:大理岩,板岩
(2)地殼物質的循環
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又到新的岩漿的產生,這一過程就是地殼物質循環
二: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
1)地質作用:按能量來源不同,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內力作用:地震、火山爆發、地殼運動、變質作用
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殼運動的基本形式及其對地貌的影響
地殼運動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兩者的關系
水平運動 形成褶皺山系,如裂谷和海洋,東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垂直運動 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陸變遷
3)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論點
(1) 全球岩石圈共分為六大板塊(課本63頁圖3.11)
(2) 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等
(3) 板塊張裂地帶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塊相撞擠壓地帶,常形成山脈,當大洋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海溝、島弧、海岸山脈,當大陸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巨大的褶皺山脈
4)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1)地質構造的概念:由於地殼運動引起地殼變形變位
(2)常見的地質構造及構造地貌
褶皺 岩層形態 未侵蝕的地表形態 侵蝕後的地表形態 與人類生產關系
背斜 一般是岩層向上拱起 成為山嶺 不少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 儲油構造
向斜 一般是岩層向下彎曲 成為谷地 不少向斜受擠壓不易被侵蝕成為山嶺 儲存地下水
斷層 沿斷裂面兩側岩塊錯位 東非大裂谷、華山北坡大斷崖;上升岩塊:華山、廬山、泰山,下降岩塊: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陽湖。 工程建設遇斷層加固或避開
5)外力作用與地貌
侵蝕 搬運 堆積
流水作用 沖刷地表,如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寬 搬運侵蝕後的產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漸沉積 流沙堆積形成山前沖積扇,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
風力作用 風蝕溝谷、風蝕窪地 形成戈壁、荒漠 風沙堆積形成沙丘、沙壟、沙漠邊緣黃土堆積,如黃土高原
三;海水的溫度和鹽度
(1)海水的溫度
海水溫度分布規律 水平方向 同一海區 夏季水溫高,冬季水溫低
不同緯度海區 緯度較低處水溫較高,緯度較高處水溫較低
緯度相當海區 暖流經過的海區水溫較高,寒流經過海區水溫較低
垂直分布 水溫由表面向深層遞減,在1000米以下垂直溫差較小
(3)海水的鹽度
①概念:單位質量海水中所含鹽類物質的質量。世界大洋平均鹽度為3.5%
②分布規律:從兩個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低緯和高緯海區遞減。紅海最高(4.1%),波羅的海最低(不超過1%)
③影響因素
影響因素 影 響
降水量與蒸發量 降水量>蒸發量,鹽度較低;降水量<蒸發量,鹽度較高
入海徑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區,鹽度偏低
洋流 同緯度海區,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低,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高
四;海水的運動
(1)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波浪(風浪、海嘯);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與分布(圖3.31,3.32)
風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風漂流,北印度洋季風洋流
按照成因分 密度流: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水流動,紅海與印度洋的曼德海峽
分布 補償流:秘魯寒流
寒流:從高緯流向低緯的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低
暖流:從低緯流向高緯的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高
北半球:順時針環流
分布規律 南半球:逆時針環流
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逆時針環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順時針,冬季逆時針
(3)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暖流:增溫增濕,如同一緯度地區,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溫度比較高,西歐地區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就直接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有關,如果沒有北大
氣候 西洋暖流,英國和挪威的海港將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羅斯的摩爾曼斯克海港終年不凍與北大西洋暖流有關
寒流:降溫減濕,如同一緯度地區,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溫度比較低,
沿岸寒流對澳大利亞西海岸、秘魯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環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匯處漁場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漁場、加拿大的紐芬蘭漁場、英
海洋生物 國的北海漁場
上升流的影響:秘魯漁場的形成、東南大西洋漁場
海洋環境污染:加快凈化的速度,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但是別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擴大了污染的范圍
航海事業:順風順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從波斯灣到紅海的油輪經過阿拉伯海時是順風順流,從大西洋到地中海經過直布羅陀海峽時是順風順流
五:陸地水和水循環
(1)陸地水體類型:目前人類大量利用的淡水資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潛水、承壓水
靜態水資源:冰川、內陸湖泊、深層地下水
動態水資源:地表水、淺層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體,分布於兩極與高山地區,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體,但主要為深層地下水,開發難度較大;動態水是人們開發利用的重點,其中以河流水最為重要。
(2)陸地水的相互關系
水源補給類型 補給時間 補給特點 我國分布地區
雨水 夏秋季節 水量變化大 東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 主要在夏季 補給有時間性,水量穩定 西北地區
湖泊水 全年 有調節性,水量穩定 東部
地下水 全年 水量穩定,與河流有互補關系 普遍
(3)水循環
能量來源:太陽能和重力能
類型:海陸間大循環(蒸發(包括植物的蒸騰),水汽輸送,下滲,地表和地下徑流四個環節,(圖3.37),陸地循環,海洋循環
六:生物
(1) 生物的分布和環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陰植物
熱量:從赤道向兩極,熱量減少
從山麓到山頂,熱量減少
水分:從沿海到內陸,水分減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帶
(2)對環境的指示作用:駱駝刺表示乾旱的沙漠地區,蓮表示水濕環境,矮牽牛能夠指示大氣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陽能轉換成生物能,無機物轉換成有機物),②生物循環促使化學元素的遷移,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③改變原始大氣的成分,④改變水的化學成分,⑤參與沉積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風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綠色植物的環境效益(吸煙除塵,過濾空氣,減輕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環境)
七: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表層
(2)土壤的本質屬性: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
(3)土壤的組成:礦物質(土壤中礦物養分的來源),有機質(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水分和空氣(彼此消長,影響熱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過程: 岩石風化過程 低等植物著生過程 高等植物著生過程 土壤
生物對母質的改造作用:有機質的積累過程和養分元素的富集過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過程起著主導作用
八;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1)整體性(圖3.53):地理環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整體,例如我國西北內陸地區由於距海遠,海洋暖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了乾旱的大陸性氣候,由於氣候乾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為內流河,由於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風化作用強,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氣候變化會導致植被稀少;整體性還表現在某一個要素發生變化會導致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例如,氣候變暖,導致兩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終會淹沒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異
分異規律 形成基礎 影響因素 分布規律 主要分布地區
從赤道向兩極 熱量 太陽輻射 沿緯線延伸,經度更替 低緯度地區和北半球的高緯度地區
從沿海向內陸 水分 海陸分布 沿經度延伸,緯線更替 中緯度地區
山地的垂直分異 熱量,水分 海拔高度 從山麓到山頂有規律的變化 海拔較高的山地

第四單元 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
一:氣候資源的特點
(1)特點:普遍存在性,數值特徵,變率大
(2)開發利用
氣候資源與農業:一地的氣候資源往往決定了該地的農業類型和種植制度
氣候 日照與街道方位:街道與子午線成30~60度的夾角
開發 資源與 盛行一種主導風向:工業布局在下風向
利用 建築 風向與 盛行季風區:工業布局在垂直於季風區風向的郊外
城市規劃 已知最小風頻:工業布局在最小風頻的上風向
氣候資源與交通:公路和鐵路的建設(應特別注意沿線的暴雨及其激發的泥石流、大風等出現的強度和頻率,以及凍土、積雪的深度);機場的選址(宜選擇低雲、霧和暴雨出現頻率較少、風速較小的地方,還應與城市保持較遠的距離)。
二;海洋資源
(1)海洋漁業的形成和分布:
、 在淺海大陸架海域,陽光集中,光合作用強,入海河流帶
漁場的 來了豐富的營養物質
形成條件 在溫帶海域,季節變化顯著,冬季底層海水和表層海水交換時,帶來了豐富的營養鹽類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匯處,餌料比較豐富
世界主 世界主要漁場:課本100圖4.4
漁場的 世界四大漁場:紐芬蘭,北海道,北海,秘魯漁場
分布 我國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漁獲量最多的國家
(2)海洋油氣生產過程:資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測)、油氣開采(海上鑽井平台)、油氣運輸(管道運輸,船舶運輸)
(3)海洋空間的利用(圖4.9)
(4)海洋運輸和港口建設:港口作用:海洋運輸船舶停泊、中轉、裝卸貨物得場所。
腹地:為港口提供服務的區域
(5)海洋環境的主要問題
海洋污染:絕大部分來源於陸地上的生產活動,工業生產的廢
海洋環境 棄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業城市附近
保護 海洋生態破壞:人類活動(海岸工程,圍海造陸)以及自然條件的變化(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來源:沿海工業生產和海運航線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 污染區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線
及其防治 治理重點: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圍欄、放任、燃燒
三:陸地資源
(1)陸地資源的類型和特點: 類型:(表4.4)
特點:有限性;利用潛力的無限性;分布規律性;整體性。
(2)陸地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陸地資源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的對象;陸地自然資源是人類生產活動得以進行和發展的動力
四:氣象災害
(1)台風
形成:台風是形成於熱帶或副熱帶海區,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
主要災害: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
主要影響地區:亞洲東部,亞洲南部,北美洲東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風發生次數最多,強度最大的海區
發生季節:夏秋季節
監測和防禦:主要是利用氣象衛星監測,到近海後,還可以用雷達監測
(2)暴雨洪澇
形成條件:源源不斷的水汽供應;強烈的上升運動;形成降水的天氣系統持續時間長
主要影響地區:亞洲最多
防禦措施:利用氣象衛星,提高暴雨預報的准確率;工程措施(修築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修建分洪區)和非工程措施防禦(洪泛區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預報警報系統,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實施防洪保險)
(3)乾旱
(4)寒潮
原因:由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圍得劇烈降溫,並伴隨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寒潮是我國冬半年主要的氣象災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對農作物危害最大。
五:地質災害
(1)地震
分布: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
能量大小:用震級表示,震級每增加一級,能量約增加30倍,3級以下為微震,5級以上為破壞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級,烈度。
(2)火山噴發
火山構造:火山錐,火山口,火山通道
類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質災害得關聯性
①地質災害在成因上得關聯性:一個地域內得地質災害可能有若干種,他們在成因上關聯的,例如,我國的川、滇、黔接壤地帶,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為主的災害
②由一種原發性的主災誘發其他災害,例如地震可能誘發火災、海嘯、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類活動及其對自然環境施加的影響可能誘發地質災害,例如,人為的破壞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為大規模的工程活動,造成滑坡等災害。
(4) 防禦措施:加強地質災害的科學研究,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實施一些防禦措施,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減災意識

第五單元 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
1:農業
①農業生產的特點:地域性、季節性和周期性。
②農業的投入:自然條件:光照、熱量、水分、土壤
社會經濟條件:勞動力;生產資料、科技
③農業的分類: 按生產對象分類:種植業和畜牧業
按投入的多少分類:粗放農業和密集農業
按產品的用途分類:自給農業和商品農業
④農業區位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場、交通、政策等
⑤農業發展與區位的關系:
區位因素 農業發展
氣候 熱量、光照、降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極大。光熱條件與農作物的分布、復種制度和產量關系最為密切。
水源 年降水量少於250毫米的乾旱地區,灌溉水源是決定性因素。
地形 不同的地形區(坡度、高度),適宜發展不同類型的農業。平原地區地勢平坦,土層深厚,適宜發展耕作業,山地適宜發展畜牧業和種植業
土壤 不同的土壤種類,適宜生長不同的作物。如東南丘陵地區分布廣泛酸性土壤,適合種植茶樹
市場需求 市場的需求量最終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運輸 主要影響商品農業的區位,園藝、乳畜業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條件

㈥ 地理必修一第三章主要考的是什麼

【第三章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岩石圈,促進岩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於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乾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於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㈦ 高一地理必修一(湖南教育出版社)總結(最好3和4單元的)

【第三章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岩石圈,促進岩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於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乾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於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第四章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可從形態上反映出來:平原地區,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平坦,聚落呈圓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規模較大;山區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於平原上。平原地區的區位優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且有利於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築投資。也有的平原不適宜城市的發展。例如: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亞馬孫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公路選線避開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區的交通線網密度較大(造價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區的密度較小(造價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有利方面:高緯度地區升溫幅度最大,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增加;對農業生產不有利方面:中緯度半濕潤半乾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製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資源的定義: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並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它包括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舉例:能源利用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柴草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18世紀,煤炭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20世紀50年代以後,石油為主要能源——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5、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台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們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㈧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地理必修二活動題參考答案 急!!!

辛勞成果,望採納+酬賞,謝謝。

高一地理必修二活動題答案:第一單元
活動(第3頁)
1、 第一年人口增加4000人。10年後,總人口數約為200000×(1+2%)10=243799人,一年人口增加4145人(243799*1.7%)。
2、 人口增長數量受人的自然增長率高低和人口基數大學的共同影響。例如,我國目前肅然人口自然增長率不高,呈下降趨勢,但每年增加的人口數量依然相當龐大(超過1000萬)。
活動(第7頁)

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 主要因素
從原始型轉變為傳統型 生產力水平、國家政策、自然環境
從傳統型轉變為現代型 生產力水平、社會福利、文化觀念、國家政策、自然環境
第二節
活動(第9頁)
1、
2、
活動(第11頁)
1、 促使美國成為一個移民國家的主要因素有:宗教;國土遼闊、自然環境與資源條件較優越;人口數量較少、人口密度低;經濟發達、個人需求等。
2、 導致美國人口在本土范圍內頻繁遷移的主要因素有:站長、自然災害、工業化和城市的發展、新資源地的開發、新工業區的建立、環境質量的改善等。
3、 美國太平洋沿岸地區、墨西哥灣沿岸地區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因有大量新興工業和新資源而成為「陽光地帶」,吸引了大批移民。
第三節
活動(第14頁)
我國資源種類和總量豐富,但人均數量少,相對資源數量有限。
資源的利用水平開發技術較低,資源破壞和浪費現象比較嚴重,加重了我國資源數量的有限性。
雖然我國目前已經基本實現了人口增長模式從傳統型向現代型的轉變,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較低,但由於基數巨大(2008年達13.4億),每年凈增人口數量依然龐大(超過1000萬)。
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我國人口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已經相當嚴重,因此我國仍然需要繼續實施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基本國策。
高一地理必修二活動題答案:第二單元
活動(第21頁)
1、 ①商業中心記者分布在尖沙咀和中環,香港的中心地帶。商業區的外圍主要是混合土地利用帶。
②高級住宅區和工業區的分布是相離的。
③略。
2、 略。
活動(第24頁)
方案二較為合理。方案一居住用地集中在城市中心,四周被工業用地包圍。這種城市地域結構容易產生居住密度較大,居住環境不易改變,條件差;職工在上下班時交通擁擠;其次我國北方冬季盛行西北風,夏季盛行東南風,居住用地四周被工業用地包圍,工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等污染物會對位於城市中心的居住用地產生影響和污染等。方案二分散了居住用地,降低了居住密度,城市居民的居住條件較好;分散居住可以緩解交通壓力;外圍的居住用地可以在與工業之間建立衛生防護帶,減輕工業用地給居住用地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等。
第二節
活動(第25頁)

棗強鎮 衡水市 石家莊市
尋求的服務功能 (1) (2) (3)
依據表2.1,可以知道棗強鎮非農人口有11萬人,為小鎮,他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多是人們日常生活所需的服務,對於棗強鎮附近的居民來說,距離近,前往該地的頻率大;衡水市人口有29萬人,為中等城市,提供的服務種類較多,級別提高,多是人們生活所需的耐用品、較高的服務,對於棗強鎮附近的居民來說,距離較遠,前往該地的頻率較少;石家莊市人口有231萬人,為大城市,它提供的服務種類豐富、級別較高,對於棗強鎮附近的居民來說,距離遠,前往該地的頻率更少。
活動(第30頁)略。
第三節
活動(34頁)

城市化階段 水平 發展速度 地域擴展趨勢 常見問題
初級階段 25%-30%以下,低 緩慢 緩慢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雜布置,功能區分異不明確
中期階段 30%-70%,較高 迅速 快 交通擁擠、環境惡化、住房緊張等
後期階段 70%以上,高 緩慢 繼續增大 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
活動(第35頁)
1、 發達國家城市化開始時間早,如英國於1800年、美國於1825年前後開始城市化。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開始時間晚,如巴西於1940年、印度於1910年前後開始城市化。
2、 目前英國、美國、巴西處於城市化的後期階段,印度處於城市化的初期階段。
3、 近20年來,英國、美國、印度城市化的發展速度較慢,巴西城市化的發展速度較快。
4、 未來英國、美國、巴西城市化發展趨於緩慢,印度城市化發展可能加快。
5、 發達國家城市化開始時間早,現在處於城市化的後期階段,城市化發展速度變緩;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開始時間晚,現處於城市化的初級階段,城市化發展速度較快。
活動(第37頁)
1、 略
2、 城市化給地理環境帶來的壓力有:總體的環境質量呈下降趨勢;生物棲息地減少,影響生物多樣性;地表和地面環境的改變,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質、水量及其運動發生改變;地表和地面環境的改變,使得局部的氣候條件發生改變。由於城市排放的廢棄物數量大,自然環境的分解能力有限,導致環境污染問題嚴重等。過快的城市化還帶來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就業困難、醫療和教育壓力大等問題。
3、 合理規劃城市;使城市化進程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提高城市綠化程度;提高城市居民的綠化意識;分散大城市職能。
活動(第38頁)
A模式優點是可以凈化從郊區流入城市的空氣;缺點是無法降低城市熱島效應,城市中心污染物不易稀釋,尤其是遇到大氣穩定少動時更是如此。
B模式優點是在A模式基礎上,綠地向城市中心延伸,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城市點熱島效應。缺點是城市中心地區其他用地面積比重大,向城市中心延伸的綠地在調節、凈化環境等方面的作用有限。
C模式優點是在B模式基礎上,綠地在城市中心形成網狀,進一步減少了城市熱島效應。而且由於綠地從城市邊緣延伸到中心地區,使空氣流動較通暢,有利於降低城市的大氣污染。缺點是城市中心地租高的地區,土地利用率降低。
高一地理必修二活動題答案:第三單元
活動(第43頁)
1、 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正好滿足水稻好暖喜濕;地中海氣候熱量充足,但高溫期降水少,如果沒有充足的灌溉水源補充,不利於水稻的生長。
2、 江西的千煙洲是丘陵山區,屬於我國的濕潤地區,降水量大。丘陵上去耕作很容易發生水土流失,因此適宜發展林業和人工草場。坡度小的緩坡和地勢更為平坦的谷地,土層較厚,不易發生水土流失,適宜發展耕作業。地勢更為低窪的地區,容易積水,出現洪澇災害,因此因地制宜發展魚塘養魚業。地形條件是這里合理利用土地的主要影響因素。
3、 一般來說,受市場價格的影響,同樣的土地,種植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園藝花卉產品,農民受益是逐漸遞增的。同時作為改革開放前沿的東南沿海地區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鮮花消費逐漸興起。同時東南沿海地區緊鄰港澳台地區,便於出口,市場需求量大。該地區農業生產的變化除了受市場的價格、需求變化影響外,改革開放的政策也是一個重要要因素。
(活動(第44頁)
1、(1)隨著歐洲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逐漸形成了時鮮業的市場條件。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為地中海地區時鮮業實現區域專業化提供了必要條件,加強了生產地與市場的聯系。通過技術投入改善了該地區降水季節分配的不合理性,有利於提高產量,增加經濟效益。
(2)市場和交通運輸因素、自然災害對該地區時鮮業區位選擇的影響越來越大。與法國比,西班牙具有勞動力費用低、低溫冷害少的優勢;法國時鮮業具有歷史悠久、技術水平高、近消費市場的優勢。兩國可以優勢互補,利用氣候的季節差異分別佔領不同季節的市場,西班牙以中低檔產品為主,法國以中高端產品為主。
2、略。
活動(第46頁)
1、 略。
2、

自然 氣候溫濕、土地肥沃
社會 小麥—牧羊區的形成有悠久的歷史、鼓勵政策、交通便利
經濟 耕作業以實現商業化
科技 機械化水平很高
3、 略。
第二節
活動(第48頁)略
賭徒思考(第49頁)
自左向右,自上到下:
自然條件優越: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降水豐富等
農業科學技術先進 機械化水平高
產量高 生產率高 地廣人稀
商品率高 糧食需求少 生活習慣
市場廣闊 交通運輸便利
活動(第50頁)
1、 美國商品穀物農業的特點是: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機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2、

農作物品種 生產目的 經營方式 氣候條件
季風水田農業 水稻 自給農業 小農經營、生產規模小、機械化水平低 季風氣候
美國商品穀物農業 小麥、玉米 商品農業 家庭經營、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 溫帶大陸性氣候
產生這兩種農業地域差異的主要因素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勞動力條件和氣候因素。氣候條件不同,兩種農業地域所生產的農產品品種不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勞動力條件直接影響到生產的經營方式和商品率高低。
第三節
活動(第52頁)
1、 氣候溫和,草類茂盛、草質優良;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廉,為牧場的大規模經營提供了可能;距海港近,促進了牧場的商品經營。
2、 經營方式:集約農業、生產規模大
商品化、專業化水平高;經濟效率高;重視科技應用,例如培育良種牛、改善交通運輸條件、開辟水源、種植飼料、劃區輪牧等。
3、 我國內蒙古、新疆地區地廣人稀、草場質量好,如果能夠加強科技應用,改善交通運輸條件,完全可以採用大牧場放牧業的生產模式。
活動(第52-53頁)
1、 西歐氣候溫涼、潮濕,多雨多霧,日照少,有利於多汁牧草的生長。這種氣候條件不利於糧食作物的生長,適宜發展奶牛飼養業,形成了歐洲人以肉奶等高脂肪、高熱量食品為主的飲食習慣。隨著經濟發展,歐洲的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居民的奶類消費需求大。此外,牛奶及大部分乳製品不耐貯藏,乳畜業就更需要近市場分布。
2、 西歐乳畜業商品率、機械化程度高。大城市周邊以生產牛奶為主,離城市較遠的地區以生產乳製品為主。
3、 與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相比,西歐的乳畜業接近市場。氣候條件不同,草場質量不同歐洲以奶牛為主,潘帕斯草原大牧場則以肉牛為主。後者遠離市場,對交通條件依賴較大。
高一地理必修二活動題答案:第四單元
活動(第60頁)
1、 鞍鋼選擇近動力和原料產地,對自然因素依賴大;寶鋼接近消費市場,受交通運輸條件影響大。
2、 交通運輸技術進步,巨型礦石運輸船的出現,使得原料運輸費用在生產成本中所佔比例降低,可以方便地利用國外廉價的原料,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
3、 自左向右,自上到下:
科學技術的進步
交通條件改善和運輸能了提高 對懂了和原料地依賴減弱,縮短了生產地和消費地之間的距離,區位選擇更靈活
工業生產機械化、自動化水平提高 促進生產規模擴大,工業集聚;對勞動力數量需求減少、素質要求提高
工業生產對信息的依賴程度提高 對市場依賴加強
第二節
活動(第63頁)
1、 惠州影響整機生產廠與周圍音響零件專業生產廠集聚屬於專業化的工業聯系。
2、 可以加強各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降低中間產品的也能輸費用和能源消耗,進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利潤,取得規模效益。
3、 距離遞減規律,距離惠州音響整機組裝廠越近的地區零件來源所佔比例越高。
第三節
活動(第67頁)
1、 豐富、優質的煤炭資源,與鐵礦石地距離近,便捷的水陸運輸條件,廣闊的市場。
2、 衰落的主要原因有:
(1) 煤炭開采成本增加,新的能源替代品的出現,煤炭作為能源的地位下降。
(2) 世界性鋼鐵過剩。
(3) 新科技革命的沖擊。
(4) 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問題加劇。
(5) 產業結構單一。
3、(1)煤、鐵、石油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接近市場。
(2)資源條件是遼中南工業區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與德國魯爾區相比,兩個重工業區煤炭資源、交通、市場條件都很優越,但是魯爾區內鐵礦資源不豐富。
活動(第70頁)
1、 相同之處:大批廉價勞動力、企業規模小、以輕工業為主、企業生產高度專業化、資本集中程度低。
2、 不同之處:最大的不同之處是義大利工業小區不同企業密切聯系、協作,共同形成巨大企業集團;而溫州雖是生產同種產品,但聯系、協作不如意,形成多家企業競爭的局面,規模效應大減。
義大利新工業區:銀行信貸體系發達、社會服務機構完善;用水用地方便;交通運輸便利;政府的大力支持等。
溫州鄉鎮企業:商品手工業發展歷史悠久;海運條件便利;山區為主,平原少,人多地少,用地緊張等。
3、 加強技術投入、企業之間聯系和協作,杜絕惡性競爭,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生產和管理人員的技術水平等。
活動(第72頁)
1、 相同點:兩個工業區都是在第二世界大戰後,在交通便利、沒有傳統工業區優勢的地區,形成的工業地域,以中小型企業為主。不同點列表如下:

對比項目 美國「矽谷」 義大利新工業區
生產結構 高技術產品 輕工業產品為主
生產特點 增長速度快、產品更新換代周期短;研究開發費用高 生產過程分散或家庭承包,資本集中低
分布特點 高等院校周圍、環境優美的地區 分散在小城鎮甚至農村
勞動力技術條件 從業人員具有高水平的直射和技能 廉價勞動力
政府因素 軍事訂貨 政府大力支持
2、(1)與美國「矽谷」相同的是,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形成也緊鄰高校和科研院所,獲得政府的大力支持,交通便利。不同的是中關村科技園的研發費用投入不足、科技創新不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很少,尚未形成發達的專業化分工配套體系,市場化制度和法規不夠完善和健全。
(2)中關村高科技園區發展優勢是擁有雄厚的科技力量。存在的主要問題有,離市區近,環境質量較差,交通擁堵,用地緊張、地價高;研發費用投入不足科技創新不夠,擁有自主知識產品很少等。
高一地理必修二活動題答案:第六單元
活動(第92頁)
1、 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已超過自然界自我調節能力,成為影響自然環境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自然環境正以人類未能預知方式發生著變化。圖中隱藏的環境問題可囊有礦山開采地區的土地資源、植被破壞,開采出來的廢礦石堆積對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會造成污染。修水壩對整個河流來說,改變了河流的水文特徵;對生活在河水中的生物來說,阻斷了它們的生存空間,影響生物多樣性的發展;對水壩上游,地下水水位抬高,庫區水位提高容易引起滑坡等,對水壩下游,減少河流流量,泥沙淤積減少,河流入海口地區容易發生海水倒灌、侵蝕海岸,地下水質變差等。城市是人類改造自然環境最劇烈的地方,現代都市的問題首先是環境污染(包括大氣污染、水污染、雜訊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其次是交通擁堵、住房緊張等。眾多的城市環境對整個自然環境變化起什麼作業,目前未知。
2、 (1)圖6.5反映的是農業生產,圖6.6反映的是工業生產。
(2)圖6.5的農業生產將土地開墾為耕地,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等生態問破壞問題,但它作用范圍小,若干年後自然景觀還有可能恢復。圖6.6發張大規模、集約化的工業生產,不僅造成生態破壞,還會造成環境污染。而且破壞面積大,程度深,被破壞的環境短期內是很難恢復的。
(3)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答案。例如,水稻種植中因大水漫灌導致土地鹽鹼化,山區過度放牧導致草地退化,採挖甘草、發菜、牧羊山羊導致沙化面積不斷擴大。
活動(第97頁)
1、 略。
2、 有必要。人類在森林區內修築公路,已經侵佔和破壞了蛇的生存環境,如果再不對蛇的遷移進行保護,蛇數量的減少以致滅絕不可避免。這種做法體現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則。
3、 (1)正確,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原則。
(2)不正確,對可再生資源課充分利用,對非可再生資源要節約、綜合利用。
(3)不正確,可以砍,但要砍、育結合才能持續發展。
(4)正確,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則。
(5)正確。
(6)正確,保護野生自然區域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方式,也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和持續性原則。
(7)正確。用可持續發展系統來解釋,經濟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條件,環境屬於生態系統,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只有二者協調發展,才能達到社會可持續額發展的目的。
第二節
活動(第100頁)
我國資源相對貧乏,大多數地區環境脆弱,如果將資源、環境問題放在一邊,有可能等不到經濟發展到實力雄厚階段,環境已變得無法讓人們繼續生存下去;或者經濟發展到實力雄厚階段,環境問題的支力已不是經濟實力所能解決的問題了。
我國目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和較高的科技水平實行發達國家現行的高投資、高技術解決問題的模式。
活動(第104頁)
圖6.16所舉的個人行為對建設一個可持續的社會有意義。
日常生活中可以採取的有益於可持續發展的行動有:節約糧食,不浪費糧食;不隨地亂扔廢棄物,隨手將廢棄物分類放置;隨手關燈;節約用電、用水;重復、多次用水;夏季減少空調的使用,提高空調溫度的設置等。

㈨ 跪求高中地理必修1和3教案,最好word文檔

這個網站有,可能有版幫助權
http://geo.cersp.com/

http://ilm.yjyz.net/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