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年級地理 » 八年級上冊地理黃河治理課件

八年級上冊地理黃河治理課件

發布時間: 2021-03-08 07:31:12

A. 我想找一下八年級上地理黃河和長江的知識結構,比如中上下游的問題以及解決措施,問題原因等。謝謝

黃河的主要貢獻:
(1)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
(2)提供豐富的水能資源(原因:流經我國地勢三級階梯,在各級階梯的交界處,河流落差大。師引導學生推出答案。指圖說出黃河幹流上的主要水電站及建站)
(3)塑造平原和灌溉作用
(寧夏平原、河套平原和華北平原:說明華北平原主要是由黃河、淮河和海河沖積而成。)
(4)提供旅遊資源(點明主要的旅遊資源。)
第三幕 「憂黃河、救黃河」
假黃河上中下游出現的危機(險情),並因地制宜,分別提出治理方案
症狀 治理方案
上游: 荒漠化問題、凌汛 建設大型水庫
中游: 水土流失問題 黃土高原地區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根本)
下游: 地上河 加固黃河大堤

長江概況:
⒈發源地: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
⒉注入海洋:東海。
⒊長度:6300多千米。
⒋流經11省區: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
⒌流經四大地形區: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
⒍上、中、下游的劃分:
上游:宜昌以上。
中游:宜昌至湖口。
下游:湖口以下。教師引導] 聯系前面所學的知識,分析長江上、中、下遊河段的突出特徵:
上游:多峽谷、水流急,落差大,水能豐富
中游:多曲流,河道蜿蜒
下游:水流平穩,江闊水深
⒎主要支流及湖泊:
北岸:岷江、嘉陵江、漢江。
南岸:烏江、湘江(洞庭湖)、贛江(鄱陽湖)
二水能寶庫
⒈水電站及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多修建在哪部分河段?為什麼?
上游,多流經高山峽谷,落差大,水能豐富,水能資源蘊藏量佔全國的1/3,所以被稱為「水能寶庫」。
長江幹流航運能力強,稱為「黃金水道」
五長江洪澇災害頻發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⒈原因
自然原因:降雨豐富,支流湖泊眾多。
社會原因:圍湖造田,植被破壞嚴重。
⒉治理措施:
退耕還湖,植樹造林。

B. 初二地理上的 黃河的治理和長江的開發的知識點

黃河
上游:荒漠化 凌汛 原因:氣候乾旱 草地退化 受緯度位置影響 初春時上遊河段先解版凍 河水挾冰塊而權下 水勢兇猛 導致水位猛漲 可採取措施:多植樹造林等
中游:水土流失嚴重 原因:人為 自然原因(如果有書,見p49第二段) 可採取措施:保持水土 植樹造林
下游:地上河 原因:書p49最後一段 可採取措施:疏通河道 修建大壩等

長江
宜昌到江西湖口的中游段,河道彎曲 湖泊多 支流多 特別是荊江段 多淺灘和沙洲 水位高於兩岸陸地,加上曲流發達 地勢低窪 水流不暢 容易發生洪澇災害
新中國以來 重點治理了灘多流急的川江和九曲回腸的荊江 疏通長江航道 加強沿江港口建設 提高了長江運輸能力

簡單打了一些,因時間問題,有些不全

C. 八年級地理 治理黃河的關鍵是

看你的技術啦

D. 八年級上地理長江黃河的知識點全的

別說我應付啊,在網路搜黃河和長江,絕對可以包含八年級的知識點,而且還可以知道更多的信息。

E. 八年級上冊地理考察. 長江黃河的生態問題的措施

主要問題是上游水土流失,下游洪澇災害。
措施:植樹造林,保持水土,修水庫,加固大堤,退田還湖等等。
源頭附近的冰川萎縮應該還用不到,畢竟這是初中生的題目。

F. 地理八年級上冊學習長江,黃河這一兩課的重點資料

長江和黃河都發源於青藏高原。高原雪域的冰雪融化之後,匯成兩條大河的源頭。這兩條河從第一階梯二人下進入第二階梯,而後南北向北而行,經過第三階梯的平原地區,東流入海。兩大河流哺育這兩岸的人民,他們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長江發源於我國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自西向東主要流經四川、湖南、湖北、江蘇、江西、浙江等地,終在上海注入東海。全長6300公里,流域面積180餘萬平方公里,為亞洲第一長河。位於長江上游地段的主要是青藏高原東緣的高原地區和四川盆地。據地質學家考證,青藏高原遠在第三紀末期時,海拔僅一二千米,氣候溫暖濕潤,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後來,由於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發生猛烈碰撞,導致這一地帶隆起升高,形成面積達220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巨大高原,號稱"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屬典型的高寒區,氣候條件惡劣,人類活動受到很大限制。史前時期更是如此,人口稀少,因而難以成為中國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區。

四川盆地的自然環境和地理條件則非常優越。自古以來就十分適合我們的祖先生存繁衍。四川盆地地處四川的東部,周圍高山環繞,盆地內有連綿起伏的丘陵和我國西南最大的平原--成都平原。長江幹流橫亘四川南部,其自北而南的岷江、沱江、嘉陵江、涪江和與從南向北流入長江的烏江、赤水河等大小支流的縱貫四川全境,構成一個水網密布、幅員寬闊的流域之地。同時,長江幹流及其支流沿岸發育了眾多地勢低緩的河谷台地和山前地帶,這里土質、水肥條件良好,有著理想的農業起源的地理環境,是原始農業生產的有利地區。尤其是岷江支流,古代被當作長江正流,發源於岷山南麓。主要由岷江、湔江、石亭江、綿運河等河流自上游挾帶的大量泥沙流出山口沖積的扇形地連接而形成的成都平原,又叫川西平原,總面積達1.2餘萬平方公里,約佔全省面積的2.6%。這里土層深厚,富含鐵、鉀、磷等養料物質,土質疏鬆柔軟,易於農業耕作,特別是水稻糧食作物的栽種。東部丘陵地帶土壤肥沃,旱地水田分布甚廣,適於多種農作物生長,如水稻、小麥等。受地形影響,四川盆地北部有高聳入雲的秦嶺、大巴山作天然屏障,冬季北方的寒冷氣流不易長驅直入,氣候溫暖;夏季因太平洋、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影響,降水豐沛,形成這里溫暖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這種地理條件和氣候特點宜於農業耕種,具有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同時動植物資源相當豐富,是我們先民棲息生存,農業定居的理想場所。這些都為長江上游文明的起源、形成與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客觀的物質基礎。

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約古宗列盆地。經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肅,黃土高原和鄂爾多斯高原的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華北平原的河南、山東,注入渤海!

中國第一大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東的西南側。幹流自青藏高原蜿蜒東流,經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四川省、雲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蘇省和上海市10個省、區、市,在上海市注入東海。全長6300千米。流域面積180多萬平方千米,佔全國面積的1/5。

黃河不能說是在哪個省,因為它5464 km ,所以不可能只在一個省裡面留。
它流經青海、四川、 甘肅、 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這幾個省
參考資料:ke.soso.com/...erlink
若幫到請採納,謝謝

G. 八年級上冊地理(地質版)長江、黃河上、中、下游所涉及的知識點

一、黃河:源頭、注入海洋、分界點、經過省區和地形區的位置
1. 我國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呈「幾」字形.
2. 發源——青藏高原上的巴顏喀拉山 注入——渤海
3. 上游、中游分界點——河口(內蒙古) 中游、下游分界點——孟津(河南)由西往東依次經過9個省區:青川甘寧內蒙古,晉陝和豫魯 由西往東依次經過的地形區: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 利用黃河水修渠灌溉,使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成為「塞上江南」。4.其他:支流—汾河(山西)與渭河(陝西)的位置;主要水電站—三門峽、小浪底
5.黃河的開發與治理:中游的水土保持是治理黃河的根本。
6.黃河的憂患上游:荒漠化嚴重、凌汛;中游:水土流失嚴重;下游:地上河、凌汛、斷流、水污染
二、長江:源頭、注入海洋、分界點、經過省區和地形區的位置
1.長江是我國長度最長、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是我國第一大河 V+W形
2.源地——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脈 注入——東海
3.上游、中游分界點——宜昌(湖北) 中游、下游分界點——湖口(江西) 由西往東依次經過11個省區:青藏川雲渝,鄂湘贛,皖蘇滬 由西往東依次經過的地形區:青藏高原、橫斷山脈、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游平原
4.其他:各主要支流的位置;主要水電站—三峽和葛洲壩位置;下游的淡水湖泊位置;四個沿江城市重慶、武漢、南京、上海的位置
5.長江有航運價值高,有「黃金水道」之稱。水能資源豐富,被稱為「水能寶庫」。長江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上遊河段,包括從源頭到宜賓和三峽河段。三峽自西向東有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6.治理川江(灘多流急)與荊江(荊江河段從湖北枝城到湖南城陵磯一段, 「九曲回腸」)。
7.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大水系,北面的漢江,是中下游平原地區江水的三個主要來源。

H. 求黃河的地理知識 ppt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黃河長達5464千米,流域面積達到752442.76平方公里,流經9個省區,呈巨大的「幾」字型。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約古宗列渠是黃河的正源,源頭於巴顏喀拉山脈的雅拉達澤峰,幹流長度4675千米,平均流量1774.5 立方米/秒,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注入渤海。上、中游分界點是內蒙古自治區的河口鎮,中、下游分界點是河南省的舊孟津。黃河的入海口河寬1500米,一般為500米,較窄處只有50米,水深一般為2.5米,有的地方的深度只有1.2~1.5米。
[編輯本段]自然特徵

地理位置

黃河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幹流貫穿九個省、自治區: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年徑流量574億立方米,平均徑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匯集有35條主要支流,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兩岸缺乏湖泊且河床較高,流入黃河的河流很少,因此黃河下游流域面積很小。
河源至貴德多系山嶺及草地高原,屬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過4000米,源頭河谷地海拔4200米;貴德自孟津江段是黃土高原地區,黃土高原東為呂梁西坡,南為渭河谷地,北與鄂爾多斯高原相接,西至蘭州谷地;黃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形起伏不平,坡陡溝深,溝壑地面坡度15~20度,溝谷面積佔40~50%,溝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進入地勢低平的華北平原,海拔不超過50米,進入下游後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變緩,泥沙大量淤積,河床高出地面4~5米;由於黃河多次改道,地面沖積出扇狀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為緩崗與窪地相間分布的傾斜平原,窪地比較開闊平展。
黃河從貴德至民和境內海拔在3000到1600米之間,從民和下川口進入甘肅,這一段氣候溫和濕潤有高原小江南的美譽,水流清澈見底又有「天下黃河貴德清」的說法。寧夏的寧夏平原和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因為處在黃河上游的河谷地帶,水源豐沛,灌溉便利,農業發達,水草豐美,因此被稱為塞上江南。

流域概況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托克托縣區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千米;河口鎮至河壺口瀑布南孟津間為中游,河長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千米。(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這里採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千米,南北寬1100千米,總面積達752443平方千米。
黃河,像一頭脊背穹起、昂首欲躍的雄獅,從青藏高原越過青、甘兩省的崇山峻嶺;橫跨寧夏、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奔騰於晉、陝之間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龍門」而出,在西嶽華山腳下掉頭東去,橫穿華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濱。它流經9個省、區,匯集了40多條主要支流和1000多條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積達75萬多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二長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黃河平均年徑流總量僅574億立方米,在中國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內,連同下游豫、魯沿河地區共有2億多畝耕地,1億左右人口。
黃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均水量324立方米。
黃河中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因水土流失,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黃河是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主要支流

黃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河為黃河的最大支流。

主要湖泊

有扎陵湖、鄂陵湖、烏梁素海、東平湖。
黃河流域衛星地圖

幹流峽谷

黃河幹流上的峽谷共有30處,位於上遊河段的28處,位於中游段流的2處,下遊河段流經華北平原,沒有峽谷分布。幹流峽谷段累計長1707千米,占幹流全長的31.2%。

生物資源

黃河幹流總共有魚類121種(亞種),幹流中純淡水魚類有98種,占總數的78.4%。主要經濟魚類有花斑裸鯉、極邊扁咽齒魚、厚唇裸重唇魚、黃河裸裂尻魚、瓦氏雅羅魚、北方銅魚(鴿子魚)、鯉魚、鯽魚。黃河上游魚類種類只有16種,組成也較簡單,僅有鯉科、鰍兩科的裂腹魚、雅羅魚、條鰍等。中下游魚類大體相似,均以鯉科為主。中游有71種魚類,但缺乏自然的鰱、鱅、鯿、魴等典型平原類群的魚類,中游上段有與上游共有的裂腹魚和條鰍等,下游的魚類種類和數量都較多,有78種,其中有多種過河口魚類及半鹹水魚類。對黃河支流的調查資料統計看,據甘肅洮河、陝西渭河、涇河的魚類統計看,以渭河水域種類較多,有30種,洮河次之有11種,涇河則僅有4種。上中游支流中多數是鯉科、鰍科的小型魚類,另外有少數嘗科及鯰魚等, 經濟魚類為鯉、鯽、雅羅魚及鯰魚等。
歷史上,黃河流域曾經長時期作為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被譽為中華文化的搖籃。歷史上頻繁的災害,也使黃河被稱為「中國的憂患」,從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黃河決口1590次,大的遷途26次。平均三年有兩次缺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1938年黃河改道,河水南下奪淮,淹沒豫東、皖北和蘇北大片土地,受災人口1250萬,死亡89萬。
注釋:
近年,黃河水域生物遭到破壞,魚類現已不到百種。蘭州市漁業技術推廣中心技術人員認為,黃河上游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致使黃河含沙量大;黃河水量受乾旱少雨日趨減少;工業城鎮廢水的污染;人為捕撈等因素,都是導致黃河生物減少的原因。
為使黃河水域生態得到修復及養護生物資源,甘肅省農牧廳漁業處從二000年開始,針對黃河甘肅段實行「增殖放流」計劃。據漁業處負責人介紹,投放數量從去年的七百餘萬尾,已增加到今年的八百萬尾,以黃河土著魚種——黃河鯉魚、鯰魚、草魚、鱅魚為主要投放對象。

河流分段

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黃河水利委員會以河口鎮與桃花峪劃分上、中、下游;傳統的中學教科書以河口鎮與孟津劃分上、中、下游;學者楊聯康經考察後認為以青銅峽、孟津劃分更合適;學者許韶立主張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嘉應觀作為黃河中下游分界線。下面為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
上游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上游。上遊河段全長3472千米,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千米,流域面積佔全黃河總量的51.3%。上遊河段總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為1‰;河段匯入的較大支流(流域面積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條,徑流量佔全河的54%;上遊河段年來沙量只佔全河年來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黃河的清水來源。上遊河道受阿尼瑪卿山、西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彎曲。黃河上游根據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為河源段、峽谷段和沖積平原三部分。
從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以上部分為河源段。河源段從卡日曲始,經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瑪多,繞過阿尼瑪卿山和西傾山,穿過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該段河流大部分流經於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迴,兩岸多為湖泊、沼澤、草灘,水質較清,水流穩定,產水量大。河段內有扎陵湖、鄂陵湖,兩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別為47億立方米和108億立方米,為中國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青海瑪多至甘肅瑪曲區間,黃河流經巴顏喀拉山與阿尼瑪卿山之間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寬闊,間或有幾段峽谷。甘肅瑪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區間,黃河流經高山峽谷,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發源於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該段內匯入黃河。
從青海龍羊峽到寧夏青銅峽部分為峽谷段。該段河道流經山地丘陵,因岩石性質的不同,形成峽谷和寬谷相間的形勢:在堅硬的片麻岩、花崗岩及南山系變質岩地段形成峽谷,在疏鬆的砂頁岩、紅色岩系地段形成寬谷。該段有龍羊峽、積石峽、劉家峽、八盤峽、青銅峽等20個峽谷,峽谷兩岸均為懸崖峭壁,河床狹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該段貴德至蘭州間,是黃河三個支流集中區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匯入,使黃河水量大增。龍羊峽至寧夏下河沿的幹流河段是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也是中國重點開發建設的水電基地之一。
從寧夏青銅峽至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部分為沖積平原段。黃河出青銅峽後,沿鄂爾多斯高原的西北邊界向東北方向流動,然後向東直抵河口鎮。沿河所經區域大部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無支流注入,幹流河床平緩,水流緩慢,兩岸有大片沖積平原,即著名的銀川平原與河套平原。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災害。河套平原西起寧夏下河沿,東至內蒙古河口鎮,長達900千米,寬30~50千米,是著名的引黃灌區,灌溉歷史悠久,自古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
中游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至河南孟津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中游,河長1206千米,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千黃河乾坤彎米,佔全流域面積的45.7%;中遊河段總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內匯入較大支流30條;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佔全黃河沙量的92%,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河口鎮至禹門口是黃河幹流上最長的一段連續峽谷——晉陝峽谷,河段內支流絕大部分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全河多年年均輸沙量16億噸中有9億噸來源於此區間;該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資源豐富,是黃河第二大水電基地;峽谷下段有著名的壺口瀑布,深槽寬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約18米,氣勢宏偉壯觀。
禹門口至三門峽區間,黃河流經汾渭平原,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河段兩岸為渭北及晉南黃土台塬,是陝、晉兩省的重要農業區。該河段接納了汾河、洛河、涇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黃河下游泥沙的主要來源之一,多年年均來沙量5.5億噸。該河段在禹門口至潼關(即黃河小北幹流)的132.5千米河道,沖淤變化劇烈,河道左右擺動很不穩定。該河段在潼關附近受山嶺約束,河谷驟然縮窄,形成寬僅1000餘米的天然卡口,潼關河床的高低與黃河小北幹流、渭河下遊河道的沖淤變化有密切關系,故此有「潼關高程」這一水文術語。
三門峽至桃花峪區間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為兩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於中條山、崤山之間,為黃河幹流上的最後一段峽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漸寬,是黃河由山區進入平原的過渡地段。
下游
河南孟津以下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下游,河長786千米,流域面積僅2.3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3%;下遊河段總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3.5%。由於黃河泥沙量大,下遊河段長期淤積形成舉世聞名的「地上懸河」,黃河約束在大堤內成為海河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除大汶河由東平湖匯入外,本河段無較大支流匯入。
下遊河段除南岸東平湖至濟南間為低山丘陵外,其餘全靠堤防擋水,堤防總長1400餘千米。歷史上,下遊河段決口泛濫頻繁,給中華民族來了沉重的災難。由於黃河下游由西南向東北流動,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結冰,從而形成凌汛。凌汛易於導致冰壩堵塞,造成堤防決溢,威脅也很嚴重。
下遊河段利津以下為黃河河口段。黃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積,不斷延伸擺動。目前黃河的入海口位於渤海灣與萊州灣交匯處,是1976年人工改道後經清水溝淤積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間,黃河輸送至河口地區的泥沙平均約為10億噸/年,每年平均凈造陸地25至30平方公里。

環境保護

黃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間(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時期至安陽殷墟)的地理環境適宜於植被的生長與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開展,高出約2℃的氣候環境為農作物和植被的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在這一時期,黃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澤、大野澤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記載黃河流域「草木暢茂,禽獸繁殖」,關中平原直到中國戰國時期依然有著「山林川穀美,天才之力多」(《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戰國以後隨著鐵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秦國經濟中心向關中遷移,黃河流域與黃土高原的植被開始遭到破壞。由於黃河流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中國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國歷史地理學》,藍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國重農輕牧的現象,黃河流域植被破壞成為長期、大量的現象。隨著公元11世紀氣候轉冷的開始,伴隨著中國經濟中心的南遷,黃河流域的生態破壞開始減少,然而森林覆蓋已經難以恢復到公元前3世紀的狀況。並隨著植被的破壞,黃土高原開始受到黃河的侵蝕而被捲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據科學家研究,黃河發生變化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後,黃土高原氣溫轉寒,暴雨集中。加上黃土本身結構鬆散,很容易受侵蝕和崩塌,助長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進入黃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長,無限制地開墾放牧,使森林毀滅,草原破壞,綠色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黃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護層,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黃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四千噸寶貴的土壤被侵蝕掉,相當於一年破壞耕地五百五十萬畝!更嚴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顯著下降,造成農作物大量減產。越是減產,人們就越要多開墾荒地:越多墾荒,水土流失就更嚴重。這樣越墾越窮,越窮越墾,黃河中的泥沙也就更多,因而黃河決口、改道的次數也就越來越頻繁。把黃河治理好,關鍵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讓它隨心所欲地流入黃河。新中國成立後,科學家已經為治理黃河設計了方案。他們認為黃土高原地區應堅持牧、林為主的經營方向。一定要保護好森林資源,使失去的植被盡快恢復。要使人人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破壞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殺行為:要合理規劃利用土地,同時還要大量修築水利工程。這樣數管齊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黃河變好的夢想一定能成為現實。
[編輯本段]發展變化

黃河斷流

從1972年起黃河經常出現斷流的情況。斷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全球變暖——隨著近年來全球變暖情況的加劇,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發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熱量,造成內陸局部氣溫低於往常,減小了內陸和海洋之間的溫差,進而造成季風減弱,缺少季風從海面帶進內陸的水汽。雖然全球變暖使冰川融化加大上游水源的流量,卻抵消不了蒸發量的提高和季風減弱的影響效應。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減少。
2. 植被破壞——黃土高原地區植被破壞嚴重,缺少植被涵養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發量變高,土地乾燥地下水需要不停吸收流經河道才能補充。
3. 灌溉方式落後——黃河中上游流經的多為經濟較不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缺少節水灌溉的技術和資金,多為大水漫灌,黃河水浪費嚴重。
①上游屬乾旱半乾旱區降水率級少,中游為主要補給區但水土流失嚴重、季節變化大,下游流域面積小,補給少;
②流域內人口增長快,人口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糧食增長率;
③近幾十年來,隨著社會發展,黃河沿岸工業和城市用水量不斷增加,引黃灌溉面積不斷擴大;
④水庫調節能力較低,水資源管理不統一;
⑤水費低廉,低水價喚不起人們的節水意識,工農業用水浪費極大;
⑥環境污染急劇降低黃河水的利用率。
懸河

由於泥沙淤積,全長5464公里的黃河的大部分河段里,河床都高於流域內的城市、農田 ,全靠大堤約束,它因而被稱為「懸河」。那麼黃河是從什麼地方開始成為「懸河」的呢?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西南部的磴口縣,在這里,黃河河道比縣城所在地平均高出4至6米。
黃河奔流在中條山與秦嶺之間,東行經河南孟津。由這里距黃河30公里處,就是我國著名的都城洛陽。洛陽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從東周起,先後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煬帝)、唐(武則天)、後梁、後唐等朝代在此建都,被稱為「九朝古都」。
滅殷以後,就把傳國之寶九鼎遷到洛陽,有定都洛陽之意。武王死,當時輔助成王的周、召二公,大規模地營造洛邑,分別建立王城和成周城兩座。在澗水東、水西間的為王城,即今河南洛陽王城公園一帶;在水東,即今白馬寺附近的為成周城。周平王遷都住在王城,周敬王又遷都成周城。東漢劉秀稱帝後,建都洛陽。
漢魏時的洛陽城是在成周城遺址的基礎上加以擴展的。史載洛陽城「南北九里七十步,東西六里十步」,因此,也被稱為「九六城」。
早在五六千年前,洛陽西50里處就有「仰韶文化」,可見當時的母系氏族公社制相當發達。由此為發端,愈發輝煌。

河道變遷

黃河是我國第二條大河,自遠古以來即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紀黃河下游因河水渾濁即有「濁河」之稱。公元1世紀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濁,號為一石而六斗泥」。唐宋以後泥沙有增無減。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積在下遊河床上,日積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約束,時久形成懸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輕則漫口決溢,重則河道改徙。據歷史記載,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間,黃河下游決口泛濫1593次,河道因泛濫大改道共26次,決口一千多次。洪水遍及范圍北至海河,南達淮河,縱橫25萬平方公里,對中國黃淮海平原的地理環境影響巨大。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