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筆記
Ⅰ 誰有高中地理必修三的筆記(人教版)的急需!謝謝了!!!!!!!!!!!!
第一章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
第一節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一、區域的定義: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照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指標和方法不同,區域的類型也不同。
二、區域的特點:有的邊界是明確的(行政區),有的邊界是過渡性質的(干濕地區);層次性
註:兩個區域,按照不同的指標,地理界線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長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對比
長三角(華東地區、滬寧杭地區):讀圖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
1、定位:30°N~32°N,120°E~122°E,東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與日本隔東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
3、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溫暖時間長,作物的生長期長。
4、土壤與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較為分散,多為水田,人均耕地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5、水系:長江、京杭運河、富春江、錢塘江、黃浦江
6、作物:水稻、冬小麥、油菜、棉花
7、礦產資源貧乏。
8、綜合性的工業基地(發達農業的基礎上發展輕工業,利用交通優勢進口礦產發展重工業)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遼河平原構成東北平原)
1、定位:43°N~48°N,125°E附近
2、地形:平原為主,地勢平坦
3、氣候: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陸性稍強),溫暖時間短,作物的生長期短。
4、土壤與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較為集中,多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於機械化的推廣,耕作方式相對粗放,畝產量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
6、作物:春小麥、大豆、玉米、甜菜(遼南為冬小麥)
7、礦產:有豐富的石油資源。
8、工業:我國的重化工基地。
四、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區域的影響是不同的。
以長江中下游平原為例為例來分析
1、開發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為農業發展的障礙。
2、開發時期:隨著科技的發展,化不利的自然條件為有利的條件。
3、農業時期:成為我國重要的糧倉和棉花、桑蠶的產地。(為什麼)
4、工商業時期:稠密的水網再次成為農業發展的障礙,糧倉地位、棉花生產地位均讓位於其他地區。
第二節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發展中的應用
1、地理信息技術:RS(遙感),GPS(全球定位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要熟悉中英文
2、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監測、城市管理、資源普查、災情評估、農業生產、台風預報等等。
3、地理信息技術大眾化趨勢:GPS汽車導航、城市多媒體地理信息、空間信息網站
4、RS的定義:利用裝載於飛機或者航天器、衛星等上面的設備,對地面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關鍵的裝置時:感測器
原理:不同物體發射的電磁波不一樣
主要環節:目標物——感測器——處理裝置——遙感圖像
應用:
5、GPS
組成部分:空間部分、地面部分、用戶設備
利用GPS可以得到精確的三維坐標(經緯度和高程)
應用:汽車導航、空間定位、農業灌溉
6、GIS:是一種計算機系統,需要人來操作(輸入信息、管理、分析、表達)
數據源:統計數據、田野調查數據、遙感圖像
應用:空間分析、查詢檢索
在RS的的基礎上,可以利用GIS來動態監測或預報
台風的監測就是利用的RS和GIS技術
………………
剩下的我沒有復制粘貼過來,你可以點擊下面鏈接進網路文庫看完整版的http://wenku..com/view/66f5ea2d2af90242a895e5f9.html
還有一份本人覺得也不錯
http://wenku..com/view/66f5ea2d2af90242a895e5f9.html
目前我就照著這兩份資料來給我的學生進行復習。
呵呵,祝你學業有成!
Ⅱ 高中地理必修2筆記
地理2考點解讀一、人口與城市【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P5-6 階段原始低增長階段(A)加速增長階段(B)增長減緩階段(C)低速增長階段(D)人口增長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過渡」模式「低低低」模式人口增長類型原始型傳統型現代型特點出生率高較高開始下降,較低進一步下降,低死亡率高迅速下降,較低繼續下降,低低自然增長率低,波動大提高,高逐漸降低低人口增長相對靜止或低速增長急劇增長開始減緩零增長或負增長社會發展階段農業社會工業化初期發達國家20世紀50年代前後,發展中國家目前歐洲發達國家現在典型地區熱帶原始森林深處的土著居民非洲東部的坦尚尼亞、肯亞等國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德國、英國、法國等國 【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P10經濟因素(起重要作用)、戰爭、宗教、社會變革、國家政策、生態環境變化、個人動機和需求等——各因素主要通過案例來分析理解在某種特定的時空條件下,任何一種因素都有可能成為促使人口遷移的決定性因素。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自然環境因素社會經濟環境因素政治因素個人動機和需求氣候土地水自然災害礦產資源文化教育經濟發展交通通信婚姻家庭戰爭政策社會變革
【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P12-13環境承載力:指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是一個警戒值。(環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是一個理想值。一般而言,人口合理容量小於環境人口容量。如:中國的環境承載力是16億人,而人口合理容量是8-9億人。 【城市的(內部)空間結構及其形成原因】P20-21、P22-23 分布特點住宅區分布面積最廣;出現高級與低級住宅區的分化,且有背向發展的趨勢(高級住宅區在城市外緣,低級住宅區在內城和工業區附近)商業區呈點狀或條狀,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或街角路口(CBD經濟活動繁忙,建築物高大稠密,不僅是商業活動中心也是服務中心)工業區為降低成本、保護環境,不斷向城市外圍移動;沿主要交通干線分布合理的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最主要是處理好住宅區與工業區的關系。①便捷的交通聯系(為了方便職工的上下班)②排放廢氣和廢水的工廠應布置在居住區的下風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帶的遠郊區③應布置衛生防護帶。城市空間結構的形成原因:主要因素——經濟因素;其它因素——收入的高低,導致住宅區的分化;歷史文化或經濟方面的聲譽(知名度);種族或宗教團體(唐人街等);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響(歷史因素)經濟因素體現在各種活動的付租能力。影響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離市中心的距離。地理位置通達度土地價格或租金市中心有多條公路穿過最好最貴市中心延伸出的主要公路兩旁和公路交匯處次之比較貴遠離主要公路的地區差比較低 【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P26城市規模越大,等級越高,服務功能越強(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大);城市規模越小,等級越低,服務功能越弱(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大)。以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功能案例分析:一級中心:上海,全國最大的城市和經濟中心。服務范圍不久覆蓋整個區域,其影響還輻射到全國甚至國外。二級中心:南京和杭州,服務范圍主要是江蘇省及周圍省區的部分地區。三級中心:蘇州、無錫、常州、寧波。四級中心:揚州、鎮江等城市,服務范圍主要局限於是域內大多數城鎮和鄉村。 【城市化的過程與特點】P32-35圖2.20:稍被拉平的S形曲線城市化階段水平發展速度地域擴展趨勢常見的問題初期階段25%~30%以下,低緩慢緩慢城市各功能用地混雜布置,功能區分異不明確加速階段30%一70%,較高迅速快交通擁擠、環境惡化、住房緊張等,出現郊區城市化後期階段70%以上,高緩慢,甚至停滯繼續增大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 【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P36有利影響: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環境,例如,通過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設施、綠化環境等措施,使得環境向著有利於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和促進社會發展的方向轉變,降低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壓力。(城市化的意義:城市是區域發展的經濟中心,能夠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而區域經濟水平的提高又促進城市的發展;促使聚落形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的變化。)不利影響:環境要素來源危害氣候城市工業排放各種氣體改變著太陽輻射強度,城市氣溫、降水等要素也發生變化,出現城市「熱島」現象;密集的建築群影響了日照、風速和風向。①城市氣溫、降水等要素也發生變化;②影響了日照、風速和風向。水文城市的道路系統和生產、生活活動設施使降水、徑流、蒸發、滲漏產生再分配使水質、水量和地下水運動發生變化。生物生物棲息地被城市的「鋼筋水泥」所改變生物的多樣性減少土壤城市工業生產排放出大量廢渣,特別是含有有害物質的廢渣對城市土地質量產生不良影響城市化帶來的問題:環境污染、交通擁擠、住房困難、就業困難、秩序混亂等 【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1、對人口的影響:外國文化與人口:婚俗(如初婚年齡、婚姻的穩定程度)和宗教對人口發展的影響很大。中國文化與人口:生育——從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從多育多子到只生一個;職業選擇——從「學而優則仕」到「全民皆商」;人口流動——從安土重遷到「四海為家」2、對城市的影響: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形成將城市有組織地融入自然環境中的「山水城市」——杭州古代帝王對都城的規劃建設,多以皇宮為中心,將其擺放在城市的中軸線上,以顯示皇權的至高無上——北京美國首都華盛頓,以國會大廈和白宮的東西向和南北向兩條軸線及其交匯處為城市中心,國會大廈居於其上——體現了資產階級所標榜的民主與法制精神 二、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影響農業區位的主要因素】P42區位因素對農業的影響自然因素氣候 發展農業的基礎,影響農作物的種類和耕作制度地形平原:地勢平坦,土層深厚,適合發展耕作業;山區:耕作不便,且不宜水土保持,但適合發展林業、畜牧業等;山地自然條件的垂直地域分異,農作物分布隨海拔有所不同土壤 是農作物生長的物質基礎。不同土壤適宜生長不同農作物。水源影響農業的灌溉、對乾旱地區的農業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社會經濟因素市場 需求量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交通園藝業、乳畜業等產品容易腐爛變質,需要方便快捷的交通條件機械(科技水平) 冷藏保鮮技術、耕作的機械化程度政策國家政策以及政府幹預,例如我國的商品性農業生產基地勞動力農民的文化素質,農民自身的資金情況 【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其形成條件】P45-54 類型案例主要分布地區主要作物主要特點區位條件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季風水田農業亞洲季風區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及東南亞的熱帶雨林氣候區 水稻小農經營(生產規模小);單產高;商品率低,機械化和科學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全年或夏季高溫多雨的氣候,適宜水稻生長;地勢低平,適宜水田管理;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人多地少,糧食需求量大商品穀物農業美國中部平原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 根廷、俄羅斯、烏克蘭等國。我國東北和新疆的國營農場。 小麥玉米等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機械化和科技水平高自然條件優越(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深厚、水源充足、氣候溫和、降水豐富);交通運輸便利;市場廣闊;地廣人稀,適宜進行大規模生產;機械化水平高;農業科技先進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大牧場放牧業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的乾旱、半乾旱氣候區牛、羊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專業化程度高;氣候溫和,草類茂盛,草質優良;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廉;距海港近,促進了商品經營。乳畜業西歐北美五大湖周圍、西歐、中歐、澳大利亞、紐西蘭等牛奶及其製品等商品率高;機械化程度高;集約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圍地形平坦,氣候溫涼、潮濕,適宜多汁牧草生長;城市化水平高,生活習慣影響,對乳畜產品需求量大混合農業澳大利亞墨累-達令盆地歐洲、北美洲和非洲的南非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主要是種植業與畜牧業結合的混合農業);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小麥羊農場內土地交替種植小麥、牧草或休耕,可以保持土地的肥力;兩種生產方式在時間上做到忙、閑錯開,便於合理、有效地安排農業生產活動;可以根據國家政策和市場情況,農戶及時調整種植與放牧的規模,保證穩定的收入。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降水適中;地廣人稀;市場廣闊(世界主要小麥、畜產品產地);機械化水平高;交通發達;政府扶持。 【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P581、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動力、水源、交通運輸、勞動力、市場和政府政策等增強因素:交通運輸、市場、勞動力的素質、技術因素、環境減弱因素:原料(與交通運輸的發展有關)、勞動力的數量(與機械化程度的提高有關)主導因素的變化:(鋼鐵工業為例)原料—交通—市場2、工業區位選擇①經濟效益:類型名稱典型工業部門優勢發展地區原料指向型工業製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所需工業原料豐富的地區市場指向型工業瓶裝飲料業、傢具製造業、印刷業接近產品消費市場的地區動力指向型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工業、化學工業能源供應充足的地區廉價勞動力指向型工業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工業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區技術指向型工業集成電路、航天、航空、精密儀表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區。②社會效益:國家政策變化的影響;國防的需要;個人偏好的影響;工業慣性的影響③環境效益:污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選擇 【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P65-721、工業聯系——工業集聚——工業地域工業聯系:①工序上的工業聯系 ②空間上的聯系(共同利用基礎設施或利用廉價勞動力)工業集聚:優點——可以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加強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終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利潤,獲得規模效益。工業地域:①自發形成與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 ②發育程度較低與發育程度較高的工業地域2、工業分散①老工業區趨於飽和狀態,資源缺乏,新建企業外遷——不是工業聯系的結果②有工業聯系的兩種分散情況:如體積小、重量輕、價格昂貴的電子元器件生產企業與電子產品組裝工廠之間,可以相距較遠。又如產品結構復雜、零部件種類繁多的復雜產品生產,其各種零部件生產廠家也可以分布在許多地方,甚至形成跨地區、跨國的網路企業。3、 著名工業區形成條件發展特點傳統工業區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我國遼中南工業區等。)豐富的煤炭;離鐵礦區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陸交通;廣闊的市場衰落的原因:生產結構單一,魯爾區的五大傳統工業部門:煤炭、電力、鋼鐵、機械、化工;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鋼鐵過剩;新技術革命的沖擊;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綜合整治:①調整工業結構,改造傳統產業,扶持新興產業,實現產業結構多元化(減少煤炭、鋼鐵企業數量,擴大單個廠礦的生產規模,新建技術水平高的電子、石化、汽車等部門的中小企業);②調整工業布局(工業布局向西部和南部拓展,鋼鐵工業向沿海轉移);③發展第三產業(發展科技和教育,開展工業旅遊,發展金融服務業);④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⑤治理環境污染,加強環境管理,植樹造林,營造綠色空間,優化美化環境新興工業區義大利新興工業區大批廉價勞力;發達的銀行信貸體系;經濟高度開放;政府的大力支持;大批廉價勞動力;小城鎮用地用水方便;交通運輸方便。20世紀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漲價以中小企業為主;輕工業為主;生產過程分散;資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鎮或農村(獨特的發展模式——工業小區)美國「矽谷」(高技術工業)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氣候宜人(這里屬於地中海氣候,溫暖濕潤);有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學);便捷的交通,通達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運輸;軍事訂貨:特殊的條件!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長速度快、產品更新換代周期短;研究開發費用比例高;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有利影響:合理的農業生產,使土地等資源為人類持續利用,並且為我們提供衣食來源。農業生產技術的改進大大增加了農作物的產量。不利影響:不合理的農業生產,可能導致自然環境被破壞,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濫砍亂伐導致生物多樣性被破壞、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過度放牧導致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導致土地鹽鹼化;化肥的大量使用導致土壤板結;農葯的不合理使用導致農產品和土壤污染) 【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有利影響:創造出巨大的社會財富,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不利影響:工業生產對原材料的需求與自然界中有限的資源、能源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人類對資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會造成酸雨等嚴重的工業污染,並直接破壞環境。 【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重要性】人們的衣、食、住以及各種經濟活動都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間進行的。自然資源分布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使不同地域之間產生了人和物交流的需要。交通運輸是實現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交通運輸的重要性:促進生產規模,原材料供應范圍和產品銷售市場的擴大;加速區域開發,使資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加強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的聯系;加強科技和文化交流,保證國家統一和安全。
Ⅲ 高中地理必修三的讀書筆記
三 常見的天氣系統
1、氣團:水平方向上,溫度、濕度等物理性質分布比較均一的大范圍空氣。
鋒的形成:當冷暖兩種性質不同的氣團在移動過程中相遇時,它們之間就會出現一個傾斜的交界面,叫做鋒面。鋒面與地面相交的線,叫做鋒線。鋒面鋒線統稱為鋒。(鋒面自地面向高空冷氣團一側傾斜) 圖2.18
2、冷鋒 暖鋒 准靜止鋒
定義
降水位置
過境時的天氣
過境後的天氣
實例
冷鋒
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方向移動的鋒。
主要在鋒後
暖氣團被迫抬升,可能帶來雨雪天氣,常帶來較強的風。
氣壓升高
氣溫降低
天氣轉晴
我國一年四季都有,冬季的寒潮,夏季的暴雨。
暖鋒
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方向移動的鋒
鋒前
暖氣團(主動)沿冷氣團徐徐爬升,伴隨多雲和降雨天氣。形成連續性降水。
氣溫升高
氣壓降低
天氣轉晴
我國東北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活動頻繁。
3、氣旋與反氣旋
氣旋:中心低氣壓,氣流由四周渦旋流入中心。
反氣旋:中心高氣壓,氣流由中心渦旋流到四周。
中心氣壓
低空氣流
中心氣流
高空氣流
北半球
南半球
天氣狀況
氣旋
低氣壓
輻合
上升
輻散
逆時針
順時針
陰雨天氣
反氣旋
高氣壓
輻散
下沉
輻合
順時針
逆時針
天氣晴朗
實例:台風 (熱帶氣旋)
四 全球氣候變化 全球氣候變化的狀況:全球變暖
1、 全球變暖的原因:溫室氣體的排放。 二氧化碳、甲烷等
2、全球變暖的後果:
a 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 b 影響農業生產,使中低緯減產,高緯地區糧食產量可能增加。 c 影響水循環
3、應對措施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一 自然界的水循環
1、水循環概念: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
2、水循環的環節:蒸發(植物蒸騰)、水氣輸送、凝結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地下徑流。
3、水循環的類型:海陸間大循環 陸地內循環 海上內循環
4、水循環的意義:不斷更新陸地淡水資源。
二 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1、 洋流:常年比較穩定的沿一定方向做大規模的流動。 分寒流、暖流
2、 形成因素:盛行風 海陸輪廓 地轉偏向力
3、 分布規律:
北半球 中低緯度 順時針 中高緯度 逆時針
南半球 中低緯度 逆時針 中高緯度 南極環流
4、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A 影響氣候 暖流增溫增濕 寒流降溫減
B 影響海洋資源 四大漁場:北海漁場、北海道漁場、紐芬蘭漁場、秘魯漁場。
C 影響海上航行 順流省時省力而且安全
D 影響海洋污染 加快進化速度,同時擴大受污染的海域面積。
三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1、狹義的水資源:陸地上的淡水資源。
目前利用的淡水資源主體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2、衡量水資源的豐歉程度:多年平均徑流總量
3、世界水資源的分布狀況:
徑流總量:亞洲 南美洲 ……大洋洲 (人均徑流量 大洋洲最多)
巴西 俄羅斯 加拿大 美國 印度尼西亞 中國
中國水資源分布狀況:三多三少 (南多北少 東多西少 夏秋多冬春少)
4、合理利用水資源的措施
A 開源
B 節流
第四章 地表形態的塑造
一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1、內力作用
a 能量來源:地球內部 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熱量。
b 表現形式:岩漿活動 變質作用 地殼運動(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力量)
地殼運動:水平運動
垂直運動
整個全球范圍內,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c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奠定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2、外力作用
a 能量來源:地球外部 主要是太陽輻射能
b 表現形式:風化、侵蝕、搬運、堆積
風化侵蝕的地貌:風蝕蘑菇 流水侵蝕地貌: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
風力堆積的地貌:新月形沙丘 流水堆積地貌:洪積扇
c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於平緩。
3、在塑造地表形態的過程中,內力和外力是同時起作用的,以內力作用為主。
4、岩石圈物質循環
岩漿岩
變質岩
沉積岩
岩漿
二 山地的形成
1、 褶皺山
(1)背斜
向斜
基本形態
岩層形態
岩層新老關系
形成地貌
初期地貌
後期地貌
背斜
向上拱起
中間老兩翼新
成山
成谷
向斜
向下彎曲
中間新兩翼老
成谷
成山
(2)典型褶皺山脈:喜馬拉雅山、安第斯山、阿爾卑斯山
(3)全球六大板塊
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
2、 斷塊山
(1) 形成
(2) 斷層
(3) 典型褶皺山:華山、泰山、廬山、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 火山
(1) 形成
4、 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修建成本、工程難度是影響山區交通運輸線路的結構(公路)布局(山間盆地\河谷地帶)形態(迂迴前進)
三 河流地貌的發育
1、河流侵蝕地貌
A 初期 V型 以向下侵蝕和向源頭侵蝕為主 (下蝕 溯源侵蝕)
B 中期 向兩側侵蝕 凹岸侵蝕 凸岸堆積
C 成熟期 U型 寬而淺
2、河流堆積地貌
沖積平原:洪積—沖積平原 形成於山前,由洪積扇形成
河漫灘平原 形成於河流中下游地區,有多個廢棄的河漫灘連接形成
三角洲 形成於河流入海口,由於入海口處平緩,海水頂托作用形成
4、 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A沖積平原 :(有利) 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利於農耕、基建 交通便利 水源充足
不利 易受洪水威脅
B 聚落選址:平原地區 則丘陵和處之
山區 沖積平原向山坡的過渡地帶。
第五章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1、 組成自然地理環境的要素:大氣 水 岩石 生物 土壤 地形
2、六大要素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過程,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的整體。
3、 各要素間「牽一發而動全身」
二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1、陸地自然帶 相應的氣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陸地自然帶。
2、自然地域分一規律
A 水平地帶性a 緯度地帶性 以熱量為基礎
b 經度地帶性 以水分變化為基礎
B 垂直地帶性 以熱量和水分為基礎
Ⅳ 求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復習筆記(詳細點)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1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一、大氣的受熱過程:1.大氣主要的、直接的熱量來源:大氣對太陽短波輻射吸收較少大氣對地面長波輻射吸收較多大氣主要的、直接的熱量來源是地面。2.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 (選擇性吸收):臭氧吸收紫外線; 二氧化碳、水汽、甲烷、氟氯烴等吸收紅外線反射:與天空中的雲量相關,雲越多、越厚則反射越強散射:藍色光比較容易被散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可以避免地球上出現「過高」的溫度,其強弱可以受到天氣陰晴、太陽高度角(緯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3.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汽、甲烷、氟氯烴等專門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再以大氣輻射的形式釋放出來,其中絕大部分以大氣逆輻射的形式返回地面。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可以避免地球上出現「過低」的溫度,其強弱可以受到二氧化碳含量、天氣陰晴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的強弱與大氣逆輻射的強弱呈正相關。二、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熱力環流:冷熱不均 ↓空氣垂直運動 ↓水平氣壓差異 ↓空氣水平運動(風)冷熱不均是形成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氣壓差異是形成大氣水平運動(風)的直接原因案例分析:海陸風與海陸熱力差異城市風與熱島效應1.空氣的垂直運動:地面受熱→熱空氣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氣壓↓出現雲雨天氣地面冷卻→冷空氣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氣壓↓出現晴朗天氣2.空氣的水平運動(風):水平氣壓梯度力:高壓指向低壓,同時垂直等壓線地轉偏向力:北右南左摩擦力:(高空中可忽略,造成風向與等壓線平行)3.風向與風力的判斷:風向判斷:主要取決於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風力判斷:主要取決於氣壓差大小即等壓線的密集程度§2氣壓帶和風帶一、大氣環流:大氣環流:全球性的有規律的大氣運動。(氣壓帶、風帶;季風)二、氣壓帶、風帶:1.氣壓帶、風帶的分布:2.氣壓帶、風帶的成因:氣壓帶成因:熱力原因:赤道低壓帶、極地高壓帶動力原因:副熱帶高壓帶、副極地低壓帶風帶成因:由於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影響而成3.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無論南北半球均是7月北移,1月南移三、季風:1.海陸熱力差異:2.海陸熱力差異對氣壓帶、風帶的影響:3.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的分布: 亞歐大陸太平洋大西洋1月亞洲高壓(蒙古、西伯利亞高壓)阿留申低壓冰島低壓7月亞洲低壓(印度低壓)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夏威夷高壓亞速爾高壓4.季風的形成:夏季風由海洋吹向陸地;冬季風由陸地吹向海洋 1月7月成因東亞西北季風東南季風海陸熱力差異南亞東北季風西南季風海陸熱力差異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 5.季風對我國的影響: 氣候特點季風因素夏季高溫多雨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東南季風冬季寒冷少雨亞洲高壓;西北季風四、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1.影響氣候的因素:太陽輻射(緯度)是影響氣候的根本因素,另外還有大氣環流、下墊面、人為活動等2.氣壓帶、風帶的性質與氣候的形成:(1)氣壓帶、風帶的性質對氣候的影響:氣壓帶:高壓帶→少雨;低壓帶→多雨風帶:離岸風→少雨;向岸風→多雨(2)受氣壓帶、風帶影響而形成的氣候:熱帶雨林氣候、熱帶沙漠氣候、溫帶海洋氣候、熱帶草原氣候、地中海氣候、熱帶季風氣候§3常見天氣系統一、鋒面與天氣:1.氣團與鋒:氣團:水平方向上溫度、濕度等物理性質分布比較均一的大范圍空氣。如冰洋大陸氣團、冰洋海洋氣團、極地海洋氣團、極地大陸氣團、熱帶海洋氣團、熱帶大陸氣團、赤道氣團等。當某地受某單一氣團影響時,其天氣是比較穩定的,且和該氣團的性質相一致。鋒:冷暖空氣相遇時二者的交界面叫鋒面,鋒面向冷氣團一側傾斜;鋒面與地面相交的線稱為鋒線;鋒面和鋒線統稱為鋒。當某地受到鋒的影響時,常會出現雲、大風、降水等天氣變化。2.鋒的類型與天氣:(1)冷鋒與天氣:v 冷氣團主動移向暖氣團,鋒面向暖氣團一側移動。v 移動速度一般較快。v 過境前受暖氣團影響,氣溫較高,氣壓較低,天氣晴朗。v 過境時易出現雲雨(雪)大風,降水往往出現在冷鋒鋒線之後。v 過境後受冷氣團影響,天氣轉晴,氣溫下降,氣壓增高。v 我國一年四季均有冷鋒現象,尤其冬半年常見。v 我國冬季的寒潮、夏季北方暴雨、春季沙塵暴都是由於冷鋒影響造成的。(2)暖鋒與天氣:v 暖氣團主動移向冷氣團,鋒面向冷氣團一側移動。v 移動速度較慢。v 過境前受冷氣團影響,氣溫偏低,氣壓偏高,天氣晴朗。v 過境時易出現連續性降水或霧,降水往往出現在暖鋒鋒線之前。v 過境後受暖氣團影響,天氣轉晴,氣溫上升,氣壓下降。v 在我國出現頻率低於冷鋒,主要見於東北及長江中下游。(3)准靜止鋒與天氣:v 冷暖氣團勢均力敵,或遇地形阻擋,較長時間在一個地區擺動。v 易造成陰雨連綿的天氣。v 我國初夏長江中下游的梅雨、冬季雲貴地區的華西秋雨就是由於准靜止鋒的影響造成的。3.鋒的圖形表示方法:二、低壓(氣旋)、高壓(反氣旋)及其天氣:1.部分基本概念:低壓與高壓:指氣壓分布狀況;低壓:中心氣壓低於四周;高壓:中心氣壓高壓四周。氣旋與反氣旋:指低壓區和高壓區的氣流狀況。低壓區氣流運動形式稱為氣旋;高壓區氣流運動形式稱為反氣旋。低壓槽:由低壓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高壓脊:由高壓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2.低壓和氣旋:水平方向:北逆南順;垂直方向:中心氣流上升;低空輻合-高空輻散天氣:雲雨天氣舉例:台風3.高壓和反氣旋:水平方向:北順南逆;垂直方向:中心氣流下沉;低空輻散-高空輻合天氣:晴朗少雨天氣舉例:我國夏季伏旱、秋季秋高氣爽、冬季寒潮等天氣三、等壓線分布圖的閱讀:(鋒面氣旋的閱讀)低壓區(氣旋)的低壓槽容易出現鋒面,該鋒面將隨氣旋的旋轉而運動。§4全球氣候變化一、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1.全球氣候變化主要包括「冷暖干濕」變化。(氣溫、降水)2.全球氣候變化的時間尺度:地質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整個地質歷史時期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距今一萬年以來近代氣候變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氣象觀測記錄時期大尺度氣候變化是小尺度氣候變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據;小尺度氣候變化反映了大尺度氣候變化中的細節。(重點討論近代氣候變化)二、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趨勢:全球氣候變暖1.全球氣候變暖的復雜性:全球氣候變暖是針對全球而言的;而對於局部地區來說,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差異。例如:由空間上看,我國北方氣溫增高十分明顯,而長江流域則弱;由時間上看,冬季增溫明顯,夏季相對較弱。2.全球氣候變暖受人為活動的影響越來越明顯:二氧化碳的排放(化石燃料);氟氯烴(製冷劑)的排放;森林的破壞;人口的增加三、全球氣候變暖的可能影響:1.對海平面的影響:兩極冰川融化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淹沒島嶼、沿海低地海水體積膨脹2.對水循環與水資源的影響: 3.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四、人類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對策:人類如何延緩全球氣候變暖,減輕其危害?
Ⅳ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第二節知識點概括!
§2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1、流域:又稱供水區,是指供給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區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區的總稱。水系:指河流幹流、支流和流域內的湖泊、沼澤或地下暗河彼此連接組成的龐大系統,又稱河系。2、河流水系由幹流和一系列支流組成,一般將流入幹流的支流,叫一級支流,流入一級支流的叫二級支流,依次類推。相鄰流域間的山嶺或河間高地,稱為分水嶺。分水嶺最高點的連線,稱為分水線(分水界)。3、田納西河位於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條流程最長、水量最大的分支,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脈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4、河流開發要考慮流域內不同區域的差異性,進行針對性開發:組成部分重要性保護重點山地河流的發源地,其生態環境直接影響河流的水量和水質植被生態保護河流是流域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河谷平原是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環境污染治理5、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地勢起伏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陸路交通不便,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②氣候:亞熱帶地區,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豐富。③水系:水系發達,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並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但是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氣候影響,水量很不穩定。④礦產資源非常豐富。6、田納西河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①18世紀下半葉: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②19世紀後期: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③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已經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7、美國成立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簡稱TVA,負責田納西河流域的統一開發和管理,將河流梯級開發作為流域開發的核心,發揮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遊、土地利用等綜合效益。8、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大規模的火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流域內煉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
Ⅵ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識點
第一節來 神經調節:神經調節的結源構(各個部位名字,如何區分),興奮傳導的方式以及電位的變化,突觸的結構,傳導過程。
第二節 激素調節:激素的成分,第一種被發現的激素是什麼?激素對血糖的調節,甲狀腺激素的調節以及其他各種激素的條件。
第三節: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二者的比較,體溫調節和水鹽調節的過程。
第四節:免疫調節:免疫系統的組成、功能,人體免疫的三道防線組成,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的過程,免疫缺陷病(了解一些)。
Ⅶ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關鍵詞: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的學習技巧,你都知道多少?
在學習初中地理的時候,需要有專業的方式,認真了解,了解所學的知識,明確各部分的知識點及其相互關系之外,我們還必須充分的運用這方面的知識,使我們的初中地理成績更好,使自身得到更好的發展.
並且在學習當中如果有自己解決不了問題,需要和老師進行討論,這樣可以及時的把每一個難點都解決掉,並且加上教科書知識以及可以課外的知識,可以使自己的知識內容更加的豐富,讓自己的初中地理成績有所提高,但是學到的知識需要在一段時間之後進行再次練習,否則可能會出現忘記的情況.
以上就是學習初中地理的技巧,通過以上的內容,學會以上的方式之後自身的成績會有一定的提高.
Ⅷ 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三節的筆記
全國的教材都不是統一的,你連個版本都不說清楚別人怎麼幫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