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第一課知識結構圖
㈠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思維導圖。
第一節 人口增長模式
1、人口增長快慢的 根本原因 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直接原因 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長模式:
(1)工業革命以前 原始人口增長模式 特點 高高低 原始社會 傳統人口增長模式 特點 高高較低 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
(2)工業革命時特點 高低高(18世紀——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
(20世紀50年代)起普遍存在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
(3)近現代 特點 三低 世界主要發達國家 (原因:現代科學知識的普及和醫療衛生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生育觀念及行為的變化)
3、人口零增長國家:義大利,匈牙利,俄羅斯,德國等
人口負增長國家;英國,比利時,芬蘭等
4、促使中國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個:1 社會經濟因素 2制度因素 3計劃生育因素。
5、世界人口達到50億:1987 7 11 達到60億:1999 達到65億:2006 2 28
年齡結構0——14歲65歲(中國60歲)以上
年輕型大於等於40%小於4%
成年型30%——40%
老年型小於30%大於7%|60以上大於10%
自然增長率小於等於1.0%為低增長,出生率小於等於1.5%為較低增長
㈡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單元知識結構 人口與地理環境 知識提綱
1....人口再生產人口再生產人口再生產人口再生產 (1)人口再生產類型及其轉變 概念:老一代陸續死亡,新一代不斷出生,世代更替的過程,使人口總體延續 決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 原始型:死亡率很高,出生率很高,自然增長率很低 傳統型:出生率很高,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長率較高 過渡型:死亡率降低,出生率下降,自然增長率下降 現代型:出生率很低,死亡率有所回升,自然增長率低 (2)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地區分布 分世界:屬於「過渡型」,處在向「現代型」轉變的階段 發達國家:「現代型」德國、匈牙利等負增長,美、加、澳、紐西蘭等國自然增長率稍高 發展中國家:多為「過渡型」(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大部分、大洋洲除澳、新外)但韓國、新加坡、古巴、烏拉圭、中國已進入或正要進入「現代型」 2....人口數量與環境人口數量與環境人口數量與環境人口數量與環境 (1)人口數量的變化 人口自然增長:取決於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變動,決定全球人口變動的因素 人口機械增長:人口遷移引起,對全球人口並不產生影響 (2)環境對人口數量變化的影響 社會環境因素:經濟發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術、文化及宗教 自然環境因素對生育率影響極小 社會環境因素:是主要因素(經濟、政治、受教育水平、醫療衛生條件) 對死亡率的影響 自然環境因素:氣候、水、土壤的影響較為明顯,大的自然災害影響 環境污染是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3)人口數量變化對環境的影響 原始社會:人口少,影響小 農業社會:社會經濟水平有了提高,生態環境有了一定程度的破壞 工業社會:人口激增,給資源和環境帶來壓力;生活排污量增多,污染環境;生產擴大、污染擴大 人口與環境的關系:環境污染主要原因不只是人口的增長,主要是由於不重視保護環境等原因造成 3....環境人口容量環境人口容量環境人口容量環境人口容量 (1)環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簡單地說:就是環境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 具體地說: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 他資源和智力、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准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所能持續供 養的人口數量 影響因素:資源、科技發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費水平,資源是首要因素 (2)環境人口容量的估計 不確定性:現有資源總數不確定、科技、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類型 對生育率的影響
㈢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思維導圖
第一節 人口增長模式
1、人口增長快慢的 根本原因 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直接原因 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長模式:
(1)工業革命以前 原始人口增長模式 特點 高高低 原始社會 傳統人口增長模式 特點 高高較低 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
(2)工業革命時特點 高低高(18世紀——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
(20世紀50年代)起普遍存在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
(3)近現代 特點 三低 世界主要發達國家 (原因:現代科學知識的普及和醫療衛生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生育觀念及行為的變化)
3、人口零增長國家:義大利,匈牙利,俄羅斯,德國等
人口負增長國家;英國,比利時,芬蘭等
4、促使中國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個:1 社會經濟因素 2制度因素 3計劃生育因素。
5、世界人口達到50億:1987 7 11 達到60億:1999 達到65億:2006 2 28
年齡結構0——14歲65歲(中國60歲)以上
年輕型大於等於40%小於4%
成年型30%——40%
老年型小於30%大於7%|60以上大於10%
自然增長率小於等於1.0%為低增長,出生率小於等於1.5%為較低增長
㈣ 求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識結構圖 是結構圖,不是知識提綱!!請不要復制網上的知識點過來。謝謝
㈤ 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第一章內容的思維導圖(知識樹框架圖)
1
高中地理必修一復習指導(含圖表)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節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體是宇宙間物質存在的形式,如恆星、行星、衛星、星雲、流星、彗星。 2.天體系統: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3.天體系統的層次由大到小是 地月系 (課本P3圖1.2)
太陽系
銀河系 其他行星系總星系 總星系 其他恆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課本P4圖1.4)
1.太陽系八大行星由近及遠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類(課本P5圖1.5)
天體系統的層次由大到小是
地月系 (課本P3圖1.2) 太陽系 銀河系 其他行星系總星系 總星系 其他恆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課本P4圖1.4) 1.太陽系八大行星由近及遠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類(課本P5圖1.5) 分類 特點 類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 巨行星 木星、土星 遠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課本P6) 外部條件 安全穩定的宇宙環境 自身條件 適宜的溫度 日地距離適中 適於呼吸的大氣 體積、質量適中 液態的水——來自地球內部
1.2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一、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陽大氣的成分主要是氫和氦;太陽輻射能量來源是核聚變反應。 2.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課本P8圖1.7)
⑴提供光熱資源;⑵維持地表溫度,是促進地球上水、大氣運動和生物活動的主要動力;⑶煤、石油等礦物燃料是地質歷史時期生物固定以後積累下來的太陽能;⑷日常生活和生產的太陽灶、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電站的主要能量來源 ★二、太陽活動影響地球 1.太陽大氣由里到外分層
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
光球 黑子,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 色球
耀斑,是太陽活動最激烈的顯示
日冕 太陽風
2.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課本P11)
⑴世界許多地區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和黑子變化周期有一定的相關性(課本P11活動);
⑵造成無線電短波通訊衰減或中斷;⑶擾動地球磁場,產生磁暴現象;⑷兩極地區產生極光;⑸地球上水旱災害、地震等自然災害的發生與太陽活動有關。
第三節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
第三節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
地球自轉 地球公轉
運動方式 圍繞地軸轉動
在橢圓軌道上圍繞太陽轉動
運動方向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為逆時針,南極上空為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為逆時針。
運動速度
線速度:從赤道向兩極遞減,兩極點為零。 角速度:除兩極點外各地相等(15°∕h)。 近日點(每年1月初),速度快
遠日點(每年7月初),速度慢 運動周期
真正周期:一個 恆星日=23時56分4秒 晝夜交替周期:一個太陽日=24時 真正周期:一個恆星年=365日6時9分
10秒
直射點回歸周期:一個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地理意義
1.晝夜交替 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1.晝夜長短的變化
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1.晝夜長短的變化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3.產生四季和五帶 二、太陽直射點移動 23°26′N ★1.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如圖示 0° ★2..地球公轉過程中兩分兩至點的判斷 23°26′S 依據:看日地球心連線和赤道的位置關系——連線在赤道以北說明太陽直射23°26′N, 則地球處 於公轉軌道上的夏至點;連線在赤道以南說明太陽直射23°26′S, 則地球處於公轉軌道上的冬至點 簡便方法:看地軸——地球逆時針公轉時,地軸左偏左冬,地軸右偏右冬。
3..地球公轉過程中速度變化的判斷
依據:1月初,地球運行至近日點,公轉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運行至遠日點,公轉速度最慢。 二、晝夜交替和時差 ★一晝夜交替
3
1.⑴晝夜現象產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發光;⑵晝夜交替產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轉。 2.晨昏線的判讀:在晨昏線上任找一點,自西向東越過該線進入晝半球,說明該線是晨線,反之是昏線。
3.晨昏線與赤道的關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終年晝夜平分。
4.晨昏線與太陽光線的關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線上太陽高度為0度。 5.晨昏線與地軸的夾角變化范圍:0°~ 23°26′
6.太陽高度的分布:晝半球上>0°,夜半球上 < 0°,晨昏線上 =0°。 7.晝夜交替的周期:一個太陽日 =24小時 ★二地方時的計算 1.地方時計算原理:
①地方時東早西晚(同為東經,經度越大越偏東;同為西經,經度越小越偏東;一東一西,東經偏東時間早)
②同一條經線上地方時相同
③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既1°=4分鍾) 2.地方時計算方法:
某地地方時=已知地方時±4分鍾×兩地經度差
說明:①式中加減號的選用條件:東加西減——所求地在已知地的東邊用加號,在已知地的西邊用減號。
②經度差的計算:同減異加——兩地同為東經或同為西經相減;一為東經一為西經相加。 ③計算步驟: 確定兩地經度差;換算兩地時間差;判斷兩地東西方向;帶入計算。 3.晝夜長短的計算
⑴晝弧:任一緯線落在晝半球內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緯線落在夜半球內的部分。
⑶計算:①晝長=晝弧對應的經度數÷15°;②夜長=夜弧對應的經度數÷15° 三區時的計算
所求地的區時=已知地的區時±兩地時區數差
說明:①時區數的計算:當地經度數÷15°,商四捨五入得時區數。
②時間差的計算:同減異加——兩地同為東時區或西時區相減;一為東時區一為西時區相加。 ③加減號的選用條件:東加西減(同為東時區,時區數越大越偏東;同為西時區,時區數越小越偏
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節知識框架
㈦ 求高一地理必修一全部,必修二第一章知識框架圖或思維導圖,簡單點就行,謝謝!
㈧ 地理必修二知識框架道客巴巴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框架 人口的增長的原因:伴隨生產工具和社會生產方面的進步,人類對自然環境開發利用和改造 的范圍不斷擴大,對各種災害和疾病的防禦能力也不斷提高,這使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利用與 適應性不斷增強,也是全球人口數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 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的原因:政治上的獨立;民族經濟的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 世界人口最多的 10 個國家: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國, 俄羅斯,日本,奈及利亞 人口增長模式:原始型:高高低;傳統型:高低高;現代型:低低低; 世界人口增長模式處於由傳統型向現代型的過渡階段; 我國實現了由傳統型向現代型的轉變。 人口遷移的意義:人口遷移在調節人口空間分布和人才餘缺;加強民族融和和文化交流;促 進經濟發展和縮小地區差異等很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人口遷移的因素:自然環境;社會經濟;政治;個人需求; 環境人口容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 它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准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 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消城市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服務范圍比較小;大城市提 供的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相對較大。 城市等級體系:等級較高的城市數目較少,等級較低的城市數目較多;等級較高的城市相距 較遠,等級較低的城市相距較近。 城市化:人口向城鎮集聚和城市范圍不斷擴大、鄉村變為城鎮的過程,就是城市化。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城市化水平,體現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生態城市化:發展低污染的節能建築和綠色交通,減少城市各類活動對環境的污染;使城市 景觀盡可能的與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觀保持協調,建立一種良性循環。 農業區位的含義: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農業與地理環境各因素的相互聯系,這些因 素就是農業的區位因素。 農業的區位選擇,實質就是對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 季風水田區的水稻種植業的特點:小農經營;單位面積產量高;機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較低; 水利工程量大; 商品穀物農業的區位條件:自然條件優越: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降水豐富; 社會經濟: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地廣人稀,機械化水平高,農業科學技術先進; 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潘帕斯草原):氣候溫暖,草類茂盛,是世界上優良的天然草場 之一;地廣人稀,土地租金很低,為牧場的大規模經營提供了可能;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潘帕斯草原)改善當地環境條件的工作:發展交通;種植飼料;開辟水源;培育良種牛; 工業的區位選擇重視科學技術因素。 工業的地域聯系,促進了地域之間人員、物質和信息等的流動。 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方式和現代化的通信技術和手段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傳統工業區特點:歷史比較長久的工業地域;煤、鐵資源基礎上,以鋼鐵、紡織、煤炭、化 工等傳統工業為主,以大型工業企業為核心。 魯爾煤田的優點:優質煤田;儲量豐富;開采條件好; 魯爾綜合整治的措施:調整工業結構;調整工業布局;發展第三產業;優化環境; 義大利新工業區特點:以中小企業為主;以輕工業為主;集中了大量同類或相關企業;生產 高度專業化,企業僅從事單一的專業化生產;企業生產過程分散。 美國矽谷高技術工業特點:從業人員具有高水平的知識和技能,科學家和工程師多;產品更 新換代的周期較短;研究開發費用高;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美國矽谷區位因素: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氣候宜人;交通便利;全世界人才高地;市場 穩定;創新環境和創新文化。 交通運輸方式朝著高速化、大型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交通運輸網中的線和點是交通能夠運輸發生的基本要素。 交通運輸影響一個地區商業網點分布的密度。 山區商業網點密度小的原因:地勢崎嶇不平,交通不便利,人口密度小 平原山業網點密度大的原因:地勢平坦開闊,交通便利,人口密度大 商業網點分布的位置:市場最優;交通最優; 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出現資源短缺、生態破壞等問題 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導致環境下降,形成環境污染。 城市地區環境問題表現為環境污染 鄉村地區環境問題表在為生態破壞 發展中國家環境承受著人口和發展的雙重壓力 環境問題實質是發展問題,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必須在發展過程中解決 可持續發展包括:生態持續發展,經濟持續發展,社會持續發展 生態持續發展是基礎,經濟持續發展是條件,社會持續發展是目的。 可持續發展三個基本原則:公平性原則,持續性原則,共同性原則, 《中國 21 世紀議程-中國 21 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提出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 總體戰略,對策以及行動方案。是全球第一部國家級的《21 世紀議程》。 工業經濟實現循環經濟的基本途徑是清潔生產。農業經濟實行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措施:調整產業結構,變單一農業為農林牧副漁五業並舉;實行綜合循環利用;開 發利用沼氣、太陽能等新能源
㈨ 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知識框架
推薦去中 小 學 教 育網學習,裡面是人 大 附 中的老師講課,資源豐富,有助學習成績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