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六第五章
『壹』 地理選修六知識點(人教版)
我給你發郵箱吧。。。。把郵箱告訴我吧(*^__^*) 高中地理選修6 環境保護知識梳理 一、生態破壞問題 1、水土流失 【我國典型地區】:黃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區、雲貴高原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土質疏鬆;④地形破碎,坡度大。 (2)人為原因(主要的):①過度開墾,過度放牧,過度采樵,過度砍伐等造成植被的破壞;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不合理的工礦、交通等工程建設破壞表土和植被。 【水土流失的危害】:①土壤肥力下降;②生態環境惡化;③淤積江、河、湖、庫,水旱災害增加。 【治理的措施】:①小流域綜合治理,生物措施(種樹種草)與工程措施(修築水庫、打壩淤地、修建梯田)相結合,②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壓縮農業用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退耕還林、還草)。 2、荒漠化 【我國典型地區】:西北地區(新疆、青海、內蒙、甘肅、寧夏等地)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處於內陸地區,降水少,乾旱多風;全球變暖,蒸發旺盛;河水泛濫、鼠害、蝗害等。 (2)人為原因(主要的):過度放牧;過度樵採;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礦、交通等工程建設不當。 【荒漠化的危害】:①風蝕作用使土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糧食、牧草減產;②生態環境惡化 【治理措施】:①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們環保觀念;②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③通過控制載畜量,推廣輪牧、圈養,禁止濫采濫挖,退耕還林、還牧,建設人工草場等手段恢復和建設生態;④合理分配和使用水資源;⑤利用生物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體系注意:我國南方的石漠化是水蝕引起的,其產生原因跟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破壞植被有關;治理辦法主要是因地制宜,退耕還林還草,恢復植被) 3、土壤次生鹽鹼化 【我國典型地區】:黃淮海平原(華北地區)、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產生原因】: (1)自然原因:頻繁的旱澇氣候(黃淮海平原);地形低窪;大氣降水少,蒸發強烈。 (2)人為原因(主要的):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設(渭河平原三門峽水庫) 【治理措施】:①工程措施:華北地區的魚塘—台田模式;引淡淋鹽;井排井灌;②生物措施:使用生物改良,增施有機肥,深翻深耕;③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採取噴灌、滴灌技術等 ④化學方法改良土壤 4、森林減少 【有關森林的基本概況】: (1)森林是地球上三大生態系統之一,是物種的寶庫。目前世界森林覆蓋率只有31.7%。 (2)世界森林主要集中分布在:南美洲亞馬孫平原、非洲剛果河流域、東南亞地區(熱帶雨林);北美洲(加拿大)、歐洲和亞洲(俄羅斯)(亞寒帶針葉林)。 【我國主要分布區】:東北林區(大小興安嶺地區)、西南林區(橫斷山區) 【產生原因】:①過度砍伐;②毀林開荒;③過度樵採;④大規模放牧、開礦毀壞林木;⑤酸雨使森林嚴重退化 【森林減少的危害】:①破壞生態系統,自然環境惡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②氣候失調(全球變暖),自然災害(水災、旱災、泥石流、滑坡等)增加;③物種銳減,動植物資源減少;
『貳』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課程視頻
www.dilifu.com
『叄』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至第五章復習提綱
ok
『肆』 高中地理選修六
具體體內容是什麼啊?這個要看你使用的是哪個版本的教材。中國地圖出版社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
『伍』 地理第六章綜合卷人教版及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請將答案填在答題卡上,每題2分、共42分)
1.有關我國地理位置的敘述,正確的是
A.位於東半球,亞洲東部,東臨大西洋 B.領土最北端在漠河,最南在曾母暗沙
C.我國領土跨熱帶、北溫帶、北寒帶 D.我國南部有南回歸線穿過
2.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是:
A.蒙古 B.朝鮮 C.越南 D.日本
3.下列各組國家中,與我國雲南省相鄰的一組是:
A.蒙古、俄羅斯 B.越南、C.尼泊爾、錫金 D.阿富汗、巴基斯坦
4.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是下列中的:
A.維吾爾族 B.壯族 C.蒙古族 D.藏族
5.我國的領海的寬度是:
A.20海里 B.120海里 C.12海里 D.200海里
6.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地理界線是下列中的:
A.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B.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
C.大興安嶺——陰山——岡底斯山 D.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秦嶺—淮河
7.我國最主要的降水類型是:
A.鋒面雨 B.地形雨 C.台風雨 D.對流雨
8.我國高原中,地面起伏不大,很多地方是一望無際的原野,這個高原是:
A.黃土高原 B.青藏高原 C.雲貴高原 D.內蒙古高原
9.號稱世界最大生態工程的「三北」防護林,已成為一道橫在中國大地上的綠色長城,它跨越的地區是:
A.東北、華北、西北 B、華北、華東、華中
C.華北、華東、華南 D.西北、西南、華南
10.下列不屬於青藏地區的是:
A.西藏自治區 B.青海省 C.四川省西部 D.陝西省
11.屬於我國內流河是:
A.長江和黃河 B.珠江 C.海河 D.新疆塔里木河
12.我國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主要表現在:
A.南方多北方少,東部多西部少 B.南方多北方少,西部多東部少
C.東南多西北少,東北多西南少 D.山地多平原少,內陸多沿海少
13.我國下列省級行政區中,受寒潮影響較小的是:
A.內蒙古 B.陝西 C.河北 D.台灣
14.我國嚴重缺水的地區是
A.東北平原 B.華北平原 C.長江中下游地區 D.兩廣地區
15.我國氣溫南北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A.海陸位置不同 B.地勢高低不同 C.緯度高低不同 D.晝夜長短不同
16.我國外流區和內流區河流豐水期都在夏季,原因是
A.都受夏季風影響,西部還受夏季增溫的影響 B.都受夏季風的影響
C.外流區受夏季風影響,內流區受夏季氣溫高的影響 D.夏季普遍高溫,降水較多
17.我國目前許多地區水資源緊張,解決水資源季節變化大的最好辦法是
A.節約用水 B.跨流域調水 C.興修水庫 D.防止水污染
18.我國內河航運最發達,運輸量最大的河流是
A.長江 B.黃河 C.珠江 D.京杭大運河
19.治理黃河的根本措施是:
A.加固黃河大堤 B.在上游修築水庫
C.搞好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 D.多挖幾條入海河道
20.下面對我國水資源和水能資源的敘述正確的是
A.我國水資源豐富的地區,水能資源也就豐富
B.解決我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的主要途徑是建水庫
C.我國的水能資源,現在大部分已被開發利用
D.我國水能資源最豐富的河流是長江
21.讀圖(129)「我國土地資源分布示意圖」,其中表示耕地分布的圖例有 :
A. A和C B.B和C C. A和B D.C和D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16分)
22、我國陸地總面積約為 萬平方千米,差不多與 洲面積相等。
23.我國共有個34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 個自治區、 個直轄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
24. ,控制人口數量,提高 ,是我國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
25.流域是指 或 的集水區域,水系是指流域內所有大小河流以及湖泊、沼澤、地下暗河組成的 ,冊亨縣者樓河屬於 水系。
26.自然資源是存在於自然界的能為人類提供福利
的 和 。主要包括 、 、 、 、礦產資源以及海洋資源等。
三、 讀圖綜合題(共34分)
27、讀下圖「沿北緯32o線我國地形剖面圖,完成下列要求:(8分)(1)圖中字母表示的范圍,分別代表我國地勢的階梯等級是:
A代表地勢第 級階梯,B代表地勢第 級階梯,C代表地勢第 級階梯。
(2)圖中序號代表的是:
① 高原 ,② 山脈, ③ 盆地
④ 平原, ⑤ 海。
28、讀下圖回答並完成下列要求:(5分)
(1)圖內四個省中臨海的有 ,臨 海;緯度最高的是 。
(2)四個省中,有熱帶分布的是: 、 。(寫省名)
29、讀長江水系圖回答:(9分)
(1)寫出圖中數碼所代表地理事物名稱:
建成的重要的水電站、水利樞紐:② ,③ ;
支流:⑥ ,⑦ ;
湖泊:⑧ ,⑨
(2)長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國三大 之一,長江流域水能資源豐富,其蘊藏量佔全國的 ;目前規模宏大的 工程正在建設當中。
30、讀我國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示意圖,填下表(6分)(寫地形區名稱)
山脈名稱 兩側地形區
東 側 西 側
大興安嶺
太 行 山
巫 山
31、讀影響我國的季風示意圖,回答:(6分)
(1)圖為影響我國的 (冬、夏)季風,受此影響期間,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是: 。
(2)①為 季風,來自 洋,主要影響我國的西南地區,②為 季風,來自 洋,主要影響我國東部地區、華南地區以及長江中下游地區。
簡答題:(8分)
32、簡述下圖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4分)
33、我國土地資源有那些特點?基本國情是什麼?(4分)
05~06年第一學期期末考試八年級地理試卷答案
一、選擇題(每空2分,共42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選項 B D B B C C A D A D D A
題號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選項 D A C C C A C D C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16分)
22、 960 歐 ;23、 5、 4 ;
24、 實行計劃生育、 人口素質;25、 河流 、 水系 ; 水流系統、 珠
26、 物質 和 能量 , 氣候資源 、 水資源 、 土地資源 、 生物資源
三、讀圖綜合題(共34分)
27、(1)A: 一、B: 二、C: 三; (2)① 青藏高原、② 橫斷山、③ 四川盆地、④長江中下游平原、⑤東海。 (每空1分,共8分)
28、(1)、 ② 、 南海、 ④ ; (2)雲南、 廣東。(每空1分,共5分)
29、(1)② 葛洲壩、③ 丹江口、⑥ 烏江、
⑦ 漢江、⑧ 洞庭湖、⑨ 鄱陽湖。
(2) 平原 、 1/3 、 三峽 。(每空1分,共9分)
30、 (每空1分,共6分)
山脈名稱 兩側地形區
東側 西側
大興安嶺 東北平原 內蒙古高原
太行山 華北平原 黃土高原
巫山 長江中下游平原 四川盆地
31、(1) 夏、 高溫多雨 ;
(2)① 西南、 北印度洋、② 東南、 太平洋洋。 (每空1分,共6分)
四、簡答題:(8分)
32、答:黃河下遊河床寬坦,水流緩慢,泥沙大量淤積,使河床平均高出兩岸地面四到五米,成為舉世聞名的地上河 (4分)
33、答:一、人多地少。我陸地面積在世界各國中居第三位,但由於我國人口眾多,平均每人佔有的土地面積不到世界的三分之一(1分)。。
1、 類型齊全。我國各類土地資源齊全,2、 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種土地類型。這有利於因地制宜,3、 進行多樣化的開發利用。然而,4、 我國各類土地資源在土地資源總量中所佔的比重是不同5、 的,6、 其中草地面積廣,7、 占的比重大,而8、 耕地所佔的比重小(1分)。。
9、 區域差異明顯。我國的土地資源的空間分布不10、 平衡,11、 土地生產力的區域差異明顯。我國耕地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的平坦和盆地地區。我國西部地區耕地面積小,12、 分布零星。(1分)
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多地少。(1分)。
望採納。
『陸』 高中地理必修一零失誤第5章達標檢測卷
沒用卷,現在用地理必修一輔導書目標解讀與突破,還有練習冊目標訓練與達成
『柒』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地理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的變化
第一節 人口的數量變化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長
1、10年來人口增長
歷史時期 人類的生產勞動 人口數量和增長情況 人口變化的原因
農業革命之前 主要從事採集和狩獵 人口數量化少,增長緩慢 人們獲取食物的能力低,抵禦疾病和災難水平差,死亡率高
農業革命至工業革命期間 利用簡單的工具從事農業活動 人口數量增多,增長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術發展,食物供應變得穩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業革命以後 工業生產活動迅速擴大和發展 人口數量繼續增加,增長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人類不斷壯大著改造自然的能力,人們能獲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醫療服務,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長最根本因素:生產力水平的高低
決定因素: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3、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差異
自然增長率水平 人口增長特點及成因 今後變化趨勢
發達國家 保持較低水平 受生育觀念、生活質量、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增長緩慢 今後幾十年,人口數量將比較穩定,一些國家還會逐漸減少
發展中國家 水平較高 由於政治獨立,民族經濟發展,醫療衛生事業進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長很快 採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長速度將趨緩,但人口數量還將增加
中國 水平較低 增長緩慢 人口基數大
4、人口的發展一定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環境的承載力相適應.
二、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
5、人口增長模式與相應人口問題
人口增長 人口問題
歷 原始低增長階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 人口增長過快
史 加速增長階段———「高低高」模式——傳統型——————兒童比重過大
軌 增長減緩階段—— 人口增長緩慢
跡 低速增長階段——「低低低」模式——現代型———————人口老齡化
6、影響人口模式轉變的因素:生產力水平、國家政策、自然環境、社會福利、文化觀念
7、為什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模式尚未進入現代型?生產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會制度.
第二節 人口的空間變化
一、 人口的遷移
1、 人口遷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改變.
人口遷移三要素:居住地變更、時間上長期性(1年以上)、市空間位置變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 不同時期的國際人口遷移
時期 特點 遷出地區 遷入地區 原因 意義
19世紀以前 以集團型、大批量移民為主 舊大陸(亞非歐)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陸 歐洲殖民主義擴張、新大陸的開發 在客觀上開發了新大陸,傳播了工業文明,也改變了人種的空間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人口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亞洲、非洲等 西歐、北美、西亞、北非 遷入地區經濟發展快 調整了勞動力空間分布不均
3、 一個地區人口數量的變化包括人口遷移和人口數量增減.
4、 不同時期的國內人口遷移
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邊」
時代 影響因素 遷移特點 流向
古代 深受統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縛;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邊」 大批遷入 遷往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
當代 性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 受國家政治政策影響大
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 有計劃、有組織 東部——西北和東北
沿海——內陸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 國家改革開放政策
經濟因素起主導作用 (改革開放政策) 遷移流量大,流向改變 西部——東部沿海城市和工礦區
農村——城市
5、 我國人口遷移的意義:調節人口空間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進經濟發展,縮小地區差異.
6、 人口遷移效應
對遷入地區 積極 提供廉價勞動力,節約教育費用,促進遷入地經濟發展
消極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劇人地矛盾
對遷出地區 積極 緩解人地矛盾,改善環境,增加收入(外匯),加強與經濟發達地區經濟、社會文化交流
消極 人才外流
其它效應 改變人口分布,人口結構;促進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人口群體基因交流和融合
二、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二是個人對生活或職業需求的變化.
——經濟因素、生態環境、政治因素、社會變革、宗教、個人動機和需求
在某種特定的時空條件下,任何一種因素都有可能成為促使人口遷移的決定性因素.
2、美國
1)促使美國成為移民國家的因素:
①新大陸為開發,需要大量勞動力
②15—16世紀,歐洲圈地運動,失業工人和破產農民為了追求更好的經濟待遇遷往美洲
③新航線開辟,為人們順利遷移掃清障礙
④殖民擴張,掠奪美洲資源財富
2)美國國內人口遷移
時期 遷移的原因 遷移流量
19世紀中期 南北戰爭——政治 人口大規模西移
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 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經濟 由鄉村流入城市
20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 農業危機、自然災害——經濟、生態環境 南部人口遷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東北老工業基地環境惡化,西部、南部有新資源、新興工業的陽光地帶——經濟、生態環境、個人動機需求 由東北部遷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後 城市環境改善和老工業區經濟重建(經濟、生態環境) 人口向老工業區和城市迴流
第三節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 環境承載力
1、 環境承載力,只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人口數量是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
2、 環境人口容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報政府和社會文化准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3、 環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間的關系
科技發展水平——————決定開發數量
資源————環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決定消耗數量 最主要因素
在各因素中,科技發展水平與華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系,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與環境人口容量呈負相關關系,資源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系.
4、 環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確定性,和相對穩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俄人口數量.——一個理想的、難以確定精確數值的「虛數」.
2、意義:對於制定一個地區或國家的人口戰略和人口政策又總要意義,進而影響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
3、對整個世界來說
(1)國際社會要倡導各國政府,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要盡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規模之內.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證大多數人擁有不斷追求高水平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利.
(3)尊重人地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區持續發展戰略,既保持良好生態平衡,又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第二章 城市與城市化 第一節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一、 城市形態
城市形態 團塊狀 組團狀 條帶狀或放射狀
影響因素 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區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規劃控制等
山地、河流阻隔 沿交通線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區
地域形態 各組成部分比較集中,連成一片 城市由幾片組成,每篇就近組織各自的生產生活,各片互不相連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線或地形區延伸
主要優點 便於集中設置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各種設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於管理,節省投資 便於城市擴大規模,有利於保護城市環境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區,親近自然
主要缺點 易造成城市污染 用地分散,各片聯系不方便,市政建設投資大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於一方向,且運距長
城市距離 成都、合肥、華盛頓 重慶、上海浦東新區 洛陽、西寧、宜昌、蘭州、延安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
1、功能分區:城市各項經濟活動相互間發生空間競爭,導致同類活動在空間上高度集中.
2、劃分: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市政與公共服務區、工業區、交通和倉儲區、風景與城市綠地、特殊功能區等
3、中心商務區(紐約的CBD——曼哈頓)特徵:
①中心商務區是城市經濟活動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數量的晝夜差別大 ③建築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務區內部存在明顯的分區
5、 三種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區
功能分區 形態 特徵 位置
商業區 佔地面積小、呈點狀或條狀 經濟活動最繁忙;人口數量晝夜差別大,建築物高大稠密;內部有明顯分區 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街角路口
工業區 集聚成片 不斷向市區外緣移動,並趨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線 市區外緣,交通干線兩側
住宅區 佔地面積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區,工業化後出現分化 建築質量上,高級於低級住宅分化;位置上,高於於低級住宅分區背向發展 高級 城市外緣與高坡、文化區聯系
低級 內城與低地、工業區聯系
三、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區的分布和組合構成了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也叫做城市地域結構.
2、城市地域結構模式:
結構模式 特點 成因 舉例
同心圓模式 城市形態集中緊湊,城市功能區為少市中心呈同心圓狀 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區經過不斷侵入和遷移,沖同心圓狀自核心向外擴展 成都
扇形模式 城市各功能區呈扇狀向外擴展 交通(各功能區沿交通線延伸) 沈陽
多核心模式
城市並非依託單一核心發展,而是圍繞著幾個核心形成中心商務區、批發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和郊區,以及相對獨立的衛星城等多功能區,並由他們共同組成城
市地域 隨著城市不斷擴展,原有市中心地價高、交通和居住擁擠等原因,在遠離市中心的郊區出現新核心,同時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響 淄博
3、影響因素:
主要因素:經濟因素——取決於各功能分區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達度、距市中心遠近)
歷史文化(北京市)、種族宗教(黑人區)、建築設計(歐洲中世紀城市繞教堂布局)、自然條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
第二節 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
一、 城市的不同等級
1、 城市等級劃分標准:以城市人口規模來劃分
特大城市——100萬人口以上 大城市——50-100萬人口 中等城市——20-50萬人口 小城市——20萬人口以下
2、 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和種類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相對較大.
3、 影響城市服務范圍的因素:
影響因素 影響 表現
資源條件 位於資源豐富地區的城市,能夠獲得支撐城市進一步發展的資源條件 為城市提供豐富物質條件、豐富勞動力條件、豐富城市用地
交通條件 位於交通樞紐上的城市,能夠通過便利的交通為更遠的居民提供服務,使其服務范圍擴大 鐵路樞紐城市、公路樞紐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條件 城市為服務區內居民提供貨物和服務,服務人口要達到一定規模 位於人口稠密地區的城市服務范圍相對較小;相反,位於人口稀少地區的城市服務范圍相對較大
二、德國南部城市等級體系的啟示
1、同一區域內,不同級別的城市空間組合,就夠成立一個地區的城市等級體系.
2、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范圍層層嵌套.
3、不同等級城市數目、相互距離、服務范圍、城市職能的關系:「高少遠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級高,城市樹木燒,相互距離遠,服務范圍
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級低,城市數目多,相互距離近,服務范圍小,城市職能少.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層層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論:
(1)一個中心地的服務范圍圍繞中心地呈六邊形.
(2)是市場原則的作用
(3)高一級中心地服務范圍相當三個低一級中心地服務范圍.
第三節 城市化
一、 什麼是城市化
1、 人口向城鎮聚集和城市范圍不斷擴大、鄉村變為城鎮的過程,就是城市化.
2、 城市化的標志:
① 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持續上升
② 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逐漸轉移
③ 城市用地規模不斷擴大
3、 城市發展的動力:社會經濟發展——主要動力
(1) 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開向村的因素.(農村人口增長快,對土地壓力大;農村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農村受自然災害影響大)
(2) 拉力:吸引人群來城市的因素.(城市就業機會多;城市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設施齊全;城市交通便捷.
4、 一個國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標: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來表示,它體現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5、 城市化的意義:人口轉變、產業結構變化、工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縮小城市與鄉村距離,文化、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漸趨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進程
1、世界城市化的進程
城市化發展階段 特徵 出現問題 發展新趨勢 出現的國家和地區
初期階段 城市化水平較低、發展較慢 問題極少,處於城市化低水平時期 發展中國家
加速階段 人口和產業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進很快 出現了勞動力過剩,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惡化 出現郊區城市化現象
後期階段 城市化水平比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長趨緩甚至停滯 中心區表現出衰落跡象 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發達國家
2、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的差異
國家類型 起步時間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比重 所處階段 原因
發達國家 早
(英國最早18世紀中葉)
趨緩(停滯)
高
高(70%以上)
後期成熟階段 資本主義發展較早,農業現代化發展,大批農業勞動力向城市移動
發展中國家 晚
(20世紀中葉) 速度加快 低 低(不到40%) 初期和中期加速階段 民族獨立運動勝利經濟迅速發展
4、 郊區城市化: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人口和產業向郊區擴散的過程.
逆城市化:由於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導致市區過度擁擠、環境惡化、用地緊張、生活質量下降
三、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影響的表現: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質量下降;對水循環的影響;對氣候的影響.
2、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解決城市環境問題主要措施:1)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分散大城市職能,建設新區和衛星城,努力推進郊區城市化,以緩解城市中心區的壓力;2)對城市進行合理規劃,加強對城市的管理,妥善處理好城市個功能分區的關系.
4、降低城市化對地理環境影響的途徑:一方面在城市建設中,發展低污染的節能建築和綠色交通,減少各類活動對環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觀盡可能與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觀保持協調,建立一種良性循環.
下面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