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地理結構圖
A. 八年級上冊地理前兩單元的知識結構及重點難點
請給我一段時間
第一章 中國的疆域與人口
第一節 中國的疆域
一、中國的位置
大洲位置:亞洲東部
大洋位置:太平洋西岸
半球位置:東半球、西半球
五帶位置:大部分在北溫帶
二、領土四端
⒈最東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主航道匯合處 135度 E(東9區)
⒉最西端:帕米爾高原 73度 E(東5區)
⒊最南端:曾母暗沙 4度 N(在北回歸線以南)
⒋最北端: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 53度 N(在北極圈以南)
三、陸地總面積
960萬平方千米,局世界第三位
四、遼闊的海域
⒈四大領海: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⒉兩大內海:渤海、瓊洲海峽
⒊ 海 灣 :北部灣
⒋三大半島:遼東半島、山東半島、雷洲半島
⒌三大島嶼:台灣島、海南島、崇明島
五、眾多的領國
⒈陸上領國:14個
⒉海上領國:6個
第二節 中國的行政區劃
|—— 省(自治區、直轄市)
|—— 縣(自治縣、縣級市)
|—— 鄉(鎮)
省分為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
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見課本P7圖P8表
第三節 中國的人口
①人口數量局世界第一(>12.9億)
②人口增長速度快
③人口分布不均(東部多,西部少)
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
晚生晚育,少生優生
第四節 中國的民族
⒈我國的民族構成
56個民族(漢族佔92%,少數民族佔8%)
在少數民族中,壯族人最多(約1600萬人)
⒉ 我國民族的分布特點
「大雜居,小聚居」
| 漢族:分布最廣,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
| 少數民族:西南、西北和東北等邊疆地區
⒊我國獨特的民族風情
見課本P17
B. 八年級上學期地理知識點和重點的圖
八年級地理上冊知識點總結
知識框架:
中國地理概況
地理位置及疆域
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半球劃分、海陸位置經緯度位置
國土及疆域
陸地和海洋國土、鄰國
行政區劃
省市簡稱、形狀
人口與民族
人口概況
總量、分布、基本國策
民族概況
人數、分布特點
自然環境
地勢與地形
三大階梯、各種地形
氣候復雜多樣
氣溫差異:南北差異、溫度帶劃分
降水差異:東西差異、對各方面的影響
氣候類型、各類天氣
河流與湖泊
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差別、黃河和長江概況
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概況
資源劃分、我國資源情況
土地資源
分類、分布狀況、利用狀況
水資源
分布及利用狀況
經濟發展
逐漸完善的交通網
交通運輸分布、鐵路分布、運輸方式的選擇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農業分類、東西南北差異、問題
工業的分布與發展
工業及高新技術分布
1、我國位置的優越性:
半球劃分:東半球、北半球
海陸位置: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
經緯位置: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屬北溫帶。南部少數地區位於熱帶,沒有寒帶。
最東端 東經135度2分30秒 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交匯處
最西端 東經73度40分 帕米爾高原烏茲別里山口(烏恰縣)
最南端 北緯3度52分 南沙群島曾母暗沙
最北端 北緯53度33分 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漠河縣)
2、我國國土遼闊:
陸地國土: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陸上鄰國14個。
海洋國土:瀕臨的海洋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主要島嶼有台灣島、海南島、舟山群島、南海諸島。,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
渤海附近有我國最大的鹽場——長蘆鹽場,東海有我國最大的漁場——舟山漁場。南海魚類產量和油氣產量均是最大的。
圖見教材4頁。
3、行政區:
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圖教材7頁
各省級行政區名稱、簡稱、行政中心,表教材10頁。
4、人口:
我國總人口為12.95億(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基本國策:計劃生育。控制人口的數量,提高人口的質量。
我國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35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9人)的3倍多。
人口分布不均。以黑河—騰沖為界,東部人口分布密集,西部人口分布稀疏。 各省區面積與人口的比較,圖教材14頁。
5、民族:
我國有56個民族,漢族佔92%。少數民族中壯族人數最多。人口在500萬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滿族、回族、苗族、維吾爾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雲南省的少數民族數最多。各民族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
一些少數民族風情: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傣族族的潑水節、孔雀舞;藏族的集體舞、藏歷年;朝鮮族的長鼓舞等。
6、地勢和地形:
我國地形特點: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大。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西部以山地、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以平原和丘陵為主。中國地勢三級階梯:第一級階梯(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第三級階梯。
各階梯概況,海拔、地形特徵見教材22、24、26頁,主要看各階梯都有哪些主要山脈(走向)、高原、盆地以及平原,以及相對位置。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徵對我國的氣候、河流、交通產生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有利於海上的濕潤氣流向我國內陸推進,為我國廣大地區帶來豐沛的降水。
(2)對河流的影響:西高東低的地勢,必然造成我國的大江大河自西向東奔流入海;河流在高一級階梯向低一級階梯流動時,落差大,產生巨大水能。
(3)對交通的影響:向東流淌的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陸的聯系;階梯交界處的高大山脈成為我國東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礙。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是四大高原中唯一位於第一階梯的,我國面積最大的高原,高山終年積雪,冰川縱橫;內蒙古高原:高原地勢平坦開闊,西北部多荒漠、戈壁、東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黃土高原:世界上黃土分布面積最廣的區域,水土流失嚴重,地表千溝萬壑;雲貴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區地形崎嶇,石灰岩分布廣泛,喀斯特地貌顯著。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國面積最大的內陸盆地,位於昆侖山與天山之間,其中有我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准噶爾盆地:我國第二大盆地,位於天山與阿爾泰山之間,緯度最高;柴達木盆地:被美譽為「聚寶盆」,位於巴顏喀拉山與祁連山之間,海拔最高,也是四大盆地唯一位於第一階梯的;四川盆地:發展農業生產條件最優越,有「紫色盆地」之稱,著名的成都平原位於盆地西部,農業發達,物產豐富,有「天府之國」之稱。
三大平原:東北平原:黑土面積廣大;華北平原:地勢低平,地面坡度很小;長江中下游平原: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面積占陸地面積的33%,加上高原,兩者佔60%。山區常見自然災害及其治理,見教材29頁。山區在開發和保護方面應當注意的問題:山區地面較為崎嶇,交通不便,基礎設施建設的難度較大。在開發利用山區時,要特別注意生態環境建設,預防和避免山地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發生。
主要山脈走向:
東-西走向:天山山脈――陰山山脈;昆侖山脈――秦嶺;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長白山脈―武夷山脈;台灣山脈
南-北走向:橫斷山脈
西北-東南走向:祁連山脈
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7、南北氣溫差異:
冬季,我國南北氣溫差異很大。1月℃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漠河鎮與海口市1月平均氣溫相差接近50℃。冬季最冷地方為黑龍江的漠河鎮。
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區外,大多數地方普遍高溫。夏季最熱的地方為新疆吐魯番。
我國由北向南劃分為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另外還有高原氣候區。劃分溫度帶的主要指標是活動積溫。溫度帶劃分,見教材33頁。
8、東西干濕差異:
年降水量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一個地方的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反映了該地氣候的濕潤程度。我國可以劃分為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和乾旱地區。我國降水量和干濕地區,見教材35、36頁。干濕地區景觀、建築以及農業的差異,見教材36、37頁。
9、氣候:
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我國大多數地區一年內的盛行風向隨季節有顯著變化,形成了典型的季風氣候。
冬季風寒冷乾燥,是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夏季風溫暖潮濕,形成了我國的雨季。
除青藏高原外,習慣上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為界,把我國劃分為季風區和非季風區,見教材39頁。主要是降水的差異,主要原因是海陸位置和地形。
我國的氣候類型,主要包括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以及高原山地氣候,見教材42頁。
多特殊天氣: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風、沙塵暴等。多旱澇災害。洪澇是我國發生頻繁、損失嚴重的自然災害。乾旱是對我國農業生產影響最大、最常見且分布范圍最廣的一種氣候災害。
10、河流和湖泊:
內流河和內流區、外流河和外流區的分布,見教材44頁。內流區占我國陸地面積的1/3,但水量僅佔全國的5%;外流區占陸地面積的2/3,水量佔全國的95%。
內流區:塔里木河是我國最大的內流河,河水主要來自昆侖山、天山等高山冰雪融水。內流湖一般為鹹水湖(青海湖)。
外流區:河水來源主要靠降水。有三大外流區
(1)太平洋外流區
我國外流河的水文特徵深受季風氣候的影響。以秦嶺—淮河為界,以南地區的河流流經濕潤地區,水量豐富。以北地區的河流流經半濕潤或半乾旱地區。
黃河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注入渤海。上游水能資源豐富,進行發電和灌溉(寧夏平原成為「塞上江南」以及河套平原)。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是我國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下遊河道變寬,坡度變緩,水流減慢,泥沙堆積,河床升高—「地上河」。流域水系,見教材48頁。上游建設大型水庫,中游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下游加固黃河大堤。黃河幾字形與凌汛。
長江發源於唐古拉山脈,注入東海。它是我國最長、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有「水能寶庫」和「黃金水道」之稱。長江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上遊河段。流域水系,見教材53頁。各段的名稱和支流。長江三峽(自西向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洪水災害:降水集中,中上游生態環境破壞(植被破壞)導致水土流失,長江河道彎曲,中下游湖泊萎縮(圍湖造地)使得其蓄洪能力下降。
怒江—薩爾溫江、瀾滄江—湄公河、元江—紅河。
京杭運河是世界上最長、開鑿最早的人工河,自北向南經過京、津、冀、魯、蘇、浙,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南水北調東線。
中國五大淡水湖(按面積大小排列)鄱陽湖(贛)、洞庭湖(湘)、太湖(蘇浙交界)、洪澤湖(蘇)、巢湖(皖)。
(2)北冰洋外流區(阿爾泰山—額爾齊斯河)
(3)印度洋外流區(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孟加拉灣)。
11、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是存在於自然界的能為人類提供福利的物質與能量。主要包括氣候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以及海洋資源等。
可再生資源: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更新、再生,或者能夠循環使用的自然資源。(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非可再生資源:總是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資源。(石油、礦產資源等)
對於可再生資源,如果利用合理,並且注意保護和培育,便能夠實現永續利用;對於非可再生資源應該十分珍惜和節約使用。
我國的資源情況:總量豐富,人均不足。隨人口的增長,自然資源人均佔有量將會繼續減少;資源利用不當、保護不力、管理不善,使得自然資源遭到不應有的破壞和浪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將持續增長。
12、土地資源:
根據土地的用途和土地利用情況,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設用地等。耕地、林地、草地為農業用地。建設用地為非農業用地。
我國土地資源總量豐富,而且土地利用類型齊全。但人均土地資源佔有量小,而且各類土地所佔比例不盡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難利用土地多,後備土地資源不足,人與耕地的矛盾突出。我國土地利用類型構成見教材67頁。
土地資源分布不均: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氣候濕潤的東部季風區,土地利用程度高。耕地主要分布在東部平原及低緩的丘陵地區,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mm的西部內陸地區,土地利用程度低,未利用土地分布較廣。牧業在西部內陸地區的農業生產中居主要地位。土地資源類型分布表見教材69頁。
土地資源利用問題:屬可再生資源,如利用不當,或遭到人為破壞,就會引起土地資源退化,生產能力下降,甚至完全喪失。我國土地利用中對土地的破壞有水土流失、亂佔耕地和土地荒漠化。加強對土地資源的管理和保護措施:依法用地、規劃用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開展「保護土地、保護耕地、保護環境」宣傳活動;加大對農田基本建設和環境治理的投入;禁止亂佔耕地等。
13、水資源:
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而人類所需的淡水資源僅佔全球水量的2.5%。而淡水資源中,絕大部分為兩極和高山的冰川,其餘大部分為深層地下水。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淺層地下水,僅佔全球淡水資源的0.3%。
中國是一個貧水國家,我國的水資源總量少於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位於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名在第110位之後。缺水狀況在全國范圍內普遍存在。
水資源時空分步不均:受季風氣候的影響,我國水資源的季節分配和地區分配很不均勻。從時間分配看,夏季我國降水集中,易造成洪澇災害,冬春季則降水少,易造成乾旱缺水;從空間分配看,我國水資源南豐北缺,南方水資源佔80%以上,北方僅占不到20%,特別是華北和西北地區,缺水最為嚴重。
興建水庫可以有效調控徑流和水量的季節變化,比如三峽(長江)和小浪底(黃河),對防洪和水資源調配發揮重要作用,在洪水期蓄水,減緩下游洪水,在枯水期防水,增加下游水量,具有防洪、發電、灌溉及城市供水等綜合效益。
跨流域調水是解決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勻的有效辦法。如南水北調引水工程,對於緩解我國北方地區的嚴重缺水有重要作用。南水北調工程就是把長江水系豐富的水資源,調到缺水嚴重的華北、西北地區。分東(揚州—京杭運河—津冀魯)、中(丹江口—京津冀)、西(雅礱江、金沙江—黃河上游)三條線路。引欒入津,是將灤河水引入海河水系,緩解天津缺水狀況;引黃濟青,將黃河水調入青島。
我國的水資源利用總體上看,一方面供應緊張,缺水狀況仍在繼續加重;另一方面利用率低,浪費驚人;此外水污染嚴重。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是解決我國缺水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具體措施見教材81頁。
14、交通:
現代交通運輸指的是火車、汽車、船舶、飛機等工具的運輸。
交通運輸對地區的經濟發展起著及其重要的作用,交通運輸又比喻為經濟發展的「先行官」。
鐵路線、公路線、航線以及航空線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生命線」。東部地區交通運輸網路密度大,西部地區交通運輸網路密度較小。我國的交通運輸網見教材89頁。其中注意哪些大城市所缺少的運輸功能,也就是各城市屬於哪種交通樞紐類型,比如是單一交通樞紐,還是鐵路—公路樞紐,還是鐵路—航空樞紐,還是多種綜合樞紐。
我國高速公路始建於1984年,是上海—嘉定。主要高速密集區為環渤海、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個地區。這些地區城市和人口集中,經濟發達,資金雄厚,有修建高速公路的需求和物質需求。主要高速公路分布見90頁。
鐵路運輸是我國最重要的交通運輸方式。主要鐵路干線分布見91頁。掌握一些主要鐵路線及鐵路樞紐,各條鐵路線起始點和終點各代表哪個城市。
南北向:京哈線、京九線、京廣線、京滬線、哈大線、焦柳線、寶成—成昆線、青藏線。
東西向:京包線—包蘭線、隴海—蘭新線(第二條亞歐大陸橋中國段)、滬杭—浙贛—湘黔—貴昆線、襄渝線。
主要鐵路樞紐:北京、鄭州(京廣、隴海)、武漢(京廣、襄渝、長江水運)、南昌(京九、浙贛)、徐州(京滬、隴海)、蘭州(隴海、包蘭、蘭新)、寶雞(寶成、隴海)、株洲(京廣、浙贛、湘黔)。
選擇交通方式要考慮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如速度、運費、運輸量等,還要考慮出行目的、貨物性質數量以及運輸距離等因素。
15、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利用動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各部門,統稱農業。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農業分為種植業、林業、畜牧業以及漁業。圖見教材98頁。
我國農業的地區分布,主要是東部和西部、南方與北方的差異。東西部以400毫米年降水量線為界。圖見教材100頁。
東部主要是種植業、林業和漁業。東部濕潤半濕潤地區的平原地區以種植業為主;林業集中分布於東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區,以及東南部的人工林區;東部沿海地區是海洋捕撈和海洋養殖的基地,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
西部地區以畜牧業為主,西部因為降水稀少,種植業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綠洲。
四大牧區: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最大的牧區。主要畜牧品種:三河馬、三河牛、灘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我國第二大牧區,主要畜牧品種有:細毛羊、羔皮羊、阿勒泰大尾羊、和田羊、伊犁馬等;西藏自治區是我國最大的高寒草甸草原畜牧區,主要畜種有藏氂牛、藏綿羊、藏馬等;青海是我國第四大牧區。
南北差異主要是降水和熱量的差異。農作物包括糧食作物(水稻、小麥——南宜水稻北宜麥)、油料作物(長江油菜帶、黃淮花生區兩大生產區)、糖料作物(南種甘蔗北甜菜)、棉花(新疆南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三大棉區)。
三大平原:東北平原種植小麥、玉米和大豆、以及甜菜,受氣候條件限制,一年只種一季;華北平原種植小麥、玉米、棉花,還有花生和溫帶水果,大多兩年三季或一年兩季;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低平,種植水稻、棉花、油菜和甘蔗,一年可收獲兩到三季。圖見教材101頁。
因地制宜:考慮自然條件(地形、土壤、降水等)和社會條件(與城市的距離、市場需求、農業技術裝備以及農民文化水平等)。
挑戰和對策:人口增加、耕地減少、水土流失、自然災害和環境污染。適應國內、國際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運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防止濫墾濫伐、超載放牧,退耕還林、還草,植樹造林、種草。
16、工業:
工業生產主要是從自然界取得自然資源,以及對原材料(礦產品、農產品)進行加工、再加工的過程。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國家經濟自主、政治獨立、國防現代化的根本保證。
工業分布:特點為沿海、沿江、沿交通線。
京廣、京滬、哈大等鐵路沿線的工業基地;黃河流域是能源開發的重要工業帶;長江沿線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城市為中心的沿江經濟發達地帶;沿海地區集中了長江三角洲、遼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以及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等工業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區。工業分布見教材110頁。
高新技術產業是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上的新興產業,北京的中關村是我國最早建立的高新技術開發試驗區。
高新技術產業是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為「龍頭」的產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很高。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從業人員中科技人員所佔的比重大;銷售收入中,用於研究與開發的費用比例大;產品更新換代快。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分布特點:多依附於大城市,呈現大分散,小集中。地理位置不同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具有不同的產業開發側重點:沿海地區以智力資源和技術力量為依託,側重科技園區型高新技術產業;沿邊地區依靠國家的開放政策和沿邊的地理優勢,發展貿易導向型的產業;內地依靠優勢資源和工業基礎,多發展與軍工有密切關系的產業。圖見教材114頁。
舉例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對生產、生活的影響:上海:優化調整了工業的產業結構。(上海工業的變化);北京:增長速度快,促進和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中關村對北京經濟發展的貢獻);互聯網:互聯網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網路購物、SOHO族、網路社區等)
補充知識:
1、說出下列地理現象存在差異的原因:
(1)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形成特殊的「魚米之鄉」的景觀得益於( 雨熱同期的季風 )氣候。
(2)長江中下游地區與青藏高原處在大體相同的緯度上,但氣候差別很大的原因是(地勢(青藏高原海拔高 ))因素。
(3)長江中下游地區與阿拉伯半島大體相同的緯度上,氣候差別很大的原因是受(海陸位置)和(夏季風)的影響。北京與烏魯木齊緯度大致相當,但降水卻有很大的差別。(海陸位置、夏季風)。
(4)在不同的溫度帶內生長不同的果樹;不同的溫度帶內熟制也不同;南北傳統民居的建築結構也不同。原因是(緯度因素、熱量(溫度))。
(5)東西植被不同;東西農業類型不同,東部以耕作業為主,西部以畜牧業為主;東西部房屋屋頂的結構不同,東南部多斜頂房,西北部多平頂屋。(降水量不同)
2、氣候復雜多樣的影響:
(1)使我國的農作物及各種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
(2)形成不同自然資源和旅遊資源。
(3)人們的飲食習慣也各有不同,如:四川、湖南等地冬季比較陰冷潮濕愛吃辣椒;南方人愛吃米飯,北方人愛吃麵食。
(4)人們的服飾也因為適應氣候而多姿多彩,如:西藏的藏袍就是為了適應西藏日較差大的氣候特徵的(地形);
(5)各地的建築特點不同,北方的屋頂斜度較小,牆體較厚,南方的屋頂斜度較大(氣溫、降水)。
3、黃河各河段產生災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
上游:草地退化、荒漠化嚴重;氣候趨於乾旱;植樹種草。
中游:水土流失;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支流較多。黃土高原的土層舒松,植被破壞嚴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與雨水一起匯入黃河;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下游:地上河;黃河進入下游平原,河道變寬,坡度變緩。河水流速減慢,攜帶的泥沙沉積下來,使河床逐漸抬高;加固黃河大堤。
C. 七年級到八年級的所以地理思維導圖圖片
1.區域的認定區域地理試題一般多運用有注記的【經緯網地圖】、【部分政區圖】、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記(如湖泊、河流等)地圖、地理圖表、資料、文字說明等為「背景」,在此基礎上進行設問,提出選擇和問答的相應要求。這類區域地理試題的解答,首先要通過閱讀「背景」材料(地圖的、圖表的、圖像的、文字的等),從中提取有效信息,對試題涉及的區域進行准確的認定。所以「區域的認定」是正確解題的前提。2.區域的比較與分析試題以地圖、示意圖、圖表、資料、文字等方式提供信息,這些信息有【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氣象、資源、能源】等自然方面的內容,也有【政區、人口、城市、農業、農產品、工業、工業品、環境與環境問題、區域開發與發展】等人文方面的內容。題目要求考生對提供或展示的背景材料進行分析、比較回答相關問題。從近幾年的高考試題我們可以看出:區域比較、分析,是運用題目提供的信息或「條件」,針對題目的設問,進行信息組合、明確正確選項進行認定的過程;是針對設問,進行知識整合、組織答案的復雜思維活動。比較、分析的內容多為區域要素的比較、分析;區域特徵的比較、分析;特徵成因的比較、分析;區域差異的認定、比較與分析。在區域比較、分析過程中,往往要運用高中地理學到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相關的理論。編輯本段|回到頂部要求區域地理的復習,具有基礎性和常識性的特點,又有綜合性的特點。高三復習應從區域地理出發,最後再回到區域。從區域出發是指,在高中地理復習之前先安排復習區域地理,也就是初中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有關內容,這時的復習突出基礎性和常識性,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住和掌握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地理界線及重要的區域特徵,為系統地理復習打下基礎。如高考說明中所要求的我國和世界八個國家的位置、范圍和輪廓以及重要的經線和緯線及其穿越的地區和國家等。回到區域主要是因為區域具有綜合性的特徵,任何一個區域都是由多個自然和社會、經濟要素構成的綜合體,尤其是地理選修下冊,就是以中國區域為背景進行國土整治。因此區域地理自然成為高考命題的出發點,而高考涉及的社會熱點本身就具有地域性。因此,高三復習以區域作為綜合和運用知識的基礎,幫助學生逐漸形成綜合分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1、構建師生「腦中的地圖」在剛剛開始復習地理時,學生常常會忽視使用地理圖表,只對教材上的文字感興趣。而在地理高考中各類地理圖、表佔有重要地位(1999年高考中各類地理圖表共34幅)。教師要不時對學生強調,學好地理的關鍵在學好地理圖表,尤其是地圖。要讓學生經常性地填繪地理圖表,使他們養成以圖表輔助思維和記憶的習慣。尤其是復習有關經緯線、時區計算、太陽高度角和中國、世界區域地理的分布、氣候等內容時,圖表更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大量地填繪地圖,盡快幫助學生形成「腦中的地圖」,這將會使學生今後的學習事半功倍。2.運用地圖,「認識」區域復習區域地理,要緊的是建構中國地理、世界地理各區域的空間觀念。把區域地理涉及到的自然方面的、人文方面的內容落實到相應的地圖上。要運用地圖,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空間結構、空間聯系和空間差異。還要明確地理事物空間發展的變化過程和規律。運用地圖,「認識」區域的復習宜細不宜粗,中國地理總論和分區的復習,世界地理總論和分區及重點國家的復習都力求做到逐一在有經緯網的空白圖上進行填圖訓練。要求學生能做到區域不論大小,內容不論詳略的區域圖都能正確認定。3.突出區域特徵及差異的復習區域地理復習也要依據內容和知識體系的特點,編制相應的知識結構,運用知識結構,全面地、系統地進行復習並突出「主幹」內容的掌握。地理學科的綜合性和地域性是其突出的特點。區域內各地理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區域地理特徵以及各個區域之間明顯存在的差異是區域地理復習中必須突出的重點。4.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高考以能力測試為主導,考查學生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高考對「熱點」問題較為關注,高考重視理論聯系實際。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因地制宜發展經濟。國家出台的許多重要方針、政策、區域開發中許多重大工程都沒有編人教材,但這些重大的「地理時事」均可能成為命題的「素材」出現。比如西部開發、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等內容,在近兩年的高考試題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在國外,一些重要的「國際時政」內容,一些「熱點地區」也應是區域復習時密切關注的內容。建議考生每天堅持收看「新聞聯播」電視節目,及時關心國內外大事。5、專題復習,講練結合,以練為主根據具體情況,專題有大有小,不拘一格,只要有利於學生掌握,就可以設立專題。可以是知識歸納性的專題,如「湖泊」、「島嶼」、「最」等,也可以是方法技能性的專題,如「選擇題的答題方法」、「圖象分析」專題等。我們可以把專題分為陳述性的專題和練習性專題兩類。部分因學生能力所限歸納起來有困難或太費時間的專題,教師可以將知識以陳述性的句子寫下來,印發給學生。而大部分的專題,應以練習的形式給學生自己動手做。教師精心編制題目或提示,學生歸納,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有效地調動起來,學習效果也更顯著。在這些專題中,應體現地理技能的訓練,促進學生動手,熟練掌握運用必要的地理技能,並在動手的同時加深以知識的理解和記憶。6.練習題要精選區域地理復習過程中,要適當做些與內容相關的練習題。考生要對所做的練習題目進行精選(建議任課教師幫助選擇)。所選題目應該是立意明確,考察目標清晰。試題的情境設置和設問角度巧妙、科學、合理、恰當。題目使用的材料、數據准確;題目涉及的地圖、圖表規范,注記清晰;題目的答案准確,表述規范。在綜合復習階段,教師需有針對地編制一系列的綜合練習,綜合練習不易過深,過難。及時講評練習,查缺補漏。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調整心理素質,提高應考能力。考生做練習要強調實效,要通過做練習題檢查自己對所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掌握程度,以提高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編輯本段|回到頂部具體的內容分析(一)中國的疆域、行政區劃和民族命題趨勢走向⑴地理位置及其優越性⑵國土構成:領土面積和疆域的四至點;領海、內海和國家管轄的海域;主要的半島、島嶼、海峽及分布⑶陸上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⑷行政區劃:三級行政區劃的設置,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簡稱、行政中心和位置⑸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我國民族分布的特點及主要少數民族的地區分布命題時,往往將這部分知識與地形、氣候、交通線、工農業生產、商業和旅遊業等結合起來考查;同時還常作為時政熱點的切入點,考查與政治、時事歷史與今後規劃發展的有關問題,具有很大的靈活性。(二)中國的地形和氣候命題趨勢走向⑴中國地形的總體特徵,各類地形的特徵和分布。地勢階梯劃分及各級階梯的主要地形區⑵山脈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如地勢階梯界線、河流流域界線、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區界線、溫度帶界線、一月0℃等溫線和800mm年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山脈等等⑶地形對我國自然環境的影響。各類地形對經濟發展的主要影響⑷中國地震帶和火山的分布⑸冬夏氣溫分布特點及其成因、溫度帶⑹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季風活動對降水的影響、降水的季節變化。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干濕地區⑺氣候的主要特徵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⑻主要災害天氣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⑼天氣預報知識
D. 求初中地理知識結構圖
1、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特點:
●緯度位置及優越性:我國領土南北跨緯度很廣,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屬(北溫)帶,一小部分在 (熱帶) ,沒有(寒帶 ) 。氣候差異大,為發展( 多種農業經濟 )提供了有利條件。
●海陸位置及優越性:(1)位於( 亞)洲的東部, (太平 )洋的西岸,使我國東部廣大地區( 在夏季風濕潤氣流的影響下, 降水 ) 豐富,有利(農業)生產;(2)海陸兼備,東部地區有利與( 海外各國友好往來 ) ;西部地區(深入亞歐大陸內部 ) ,使我國陸上交通能與(中亞、西亞、歐洲)各國直接往來,便於對外( 交往和合作 ) (3)沿海有許多優良的港灣,便於發展(海洋事業) 。
●我國領土面積(960萬 )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 加拿大),居世界第三。陸上鄰國14個。逆時針依次為朝鮮、( 俄羅斯)、( 蒙古 )、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 )、(寮國 )、越南。陸上疆界2萬多千米。隔海相望的國家6個:韓國、(日本 )、菲律賓、(馬來西亞 )、汶萊、(印度尼西亞 )。
2、我國的人口
●人口總數:2000年( 12.95 )億。
●我國人口的突出特點:人口 基數大,人口增長快。
●我國人口分布特點:人口分布(不均),以黑龍江黑河—雲南騰沖一線為界,( 東部 )地區人口密度大,( 西部 )地區人口密度較小。(我國西部地區人口稀少,但資源豐富,在西部大開發時,應注意什麼問題?西部地區具有資源優勢,但自然環境相對脆弱。在目前人、地、水、土矛盾已相當尖銳的條件下,開發西部,一定要以保護環境為前提,不能先開發後再治理。)
●人口國 策: 實行計劃生育。
●內容: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3、我國的民族
●我國共有(56 )個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 漢 )族,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 壯 )族。
●漢族分布特點:漢族的分布遍及全國各地,以 ( 中部 )和(東部)最為集中。
●少數民族分布特點:主要集中在( 東北 )、( 西北 )、(西南 )。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壯 )族。民族分布特點:(大雜居、小聚居)。
E. 八年級地理圖冊 湘教版 重點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節 地球的宇宙環境
認識過程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可見宇宙:半徑 光年,約 千米
天體系統的形成:
多層次的天體系統 太陽系
銀河系 中心天體( ):質量占 地月系:
八大行星: 、 、 、 組成 和
、 、 、
總星系 恆星世界
河外星系
普通性: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
自身條件
外部條件
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概念:
太陽輻射 波長范圍:
太陽輻射與地球 太陽常數:
太陽輻射→能源
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輻射→大氣運動、水循環
概念:
太陽活動 黑子→出現於 層
類型 耀斑和日珥→出現於 層
太陽活動與地球 太陽風→出現於 層
黑子與氣候變化有一定的相關性(周期 年)
對地球的影響 耀斑→磁暴→影響短波通信
太陽風→極光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自轉)
概況 方向 自 向 ,從北極上空看呈 時針方向,從南極上空看呈 時針方向
周期 日,長 小時 分4秒,而1太陽日是地球自轉 所需的時間。
速度 角速度為 /時。地球表面除 點外都相等
線速度從 向 遞減,南北緯60°處的線速度約為赤道處的 。
①導致 交替現象,由此,各地溫度發生晝夜變化,生物形成晝夜節律。
地理意義 ②水平運動的物體產生偏向,北半球向 偏,南半球向 偏。
③地方時:以一個地方太陽升到最高的時間為正午 時, 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時相同。東經數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時的值越 。西經反之。經度每相差1°,地方時相差 分鍾。
時區和區時:為了便於使用。國際上規定將全球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佔有 個經度,以該時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整個時區的統一時間,叫作 ,又稱 。
區時的計算:所求地的區時=已知地的區時±時區差×1小時
時區差的求法:在0時區兩側相加,同側相減
加減號的確定:所求地在已知地 取加號,反之取減號
國際日期變更線:一條大體沿 經線穿行的 線,它是為了消除因為地球球形而導致的日期換算中的不同結果而設定的,同時為了保持180°經線上同一行政歸屬的地方日期相同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公轉)
概況 軌道:是一個 ,太陽位於其中的一個 上,每年 月初位於近日點, 月初位於遠日點。
方向:自 向
角速度約為每天 ,近日點時較 ,遠日點時較
周期為 ,約為 日 時 分
黃赤交角及其影響:地球自轉的軌道面叫做 面,地球公轉的軌道面叫 面。地球的赤道面與黃道面之間的夾角,叫 ,約為 。也可以說,地軸與黃道面之間約成 的夾角。
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引起各地正午 的變化, 長短的變化以及 的更替、 的劃分等一系列地理現象。
名稱 帶、 帶、 帶、 帶、 帶
五帶 劃分界線: 、
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原因: 存在,地球的 (自轉或公轉)運動。
節氣 時間(前後) 直射點位置 移動方向 對應點
春分 月 日 向
夏至 月 日 向
秋分 月 日 向
冬至 月 日 向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太陽高度角的概念:太陽相對於 的高度角
地理意義 各地太陽高度在地方時 時時最大,稱為正午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在 的緯線最大,向 、 兩側逐漸降低。
晝夜長短的變化:太陽直射在哪一個半球,哪個半球的白晝就 ,而且緯度越高,白晝越 ,在極晝以內的地區還可能出現 現象。另一個半球的情況相反, 各地的晝夜長短,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
四季的更替: 緯度地區明顯。四季更替表現為一年中 和 的季節化。夏季是一年中 較長, 較大的季節,冬季反之。春秋兩季是過渡。
第四節 地球的結構
一、地球外部圈層
劃分依據:地震波 縱波(P波):能在 中傳播,速度較
橫波(S波):只能在 中傳播,速度較
劃分界面 莫霍面:距離地表約 千米,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都明顯
古登堡面:距離地表約 千米,縱波傳播速度明顯 ,橫波則突然
位置:莫霍面以上
厚度:平均約 千米,變化規律:大陸較 ,約 千米,海洋較 ,約 千地殼 米海拔越高,厚度 。
組成:含量最多的3種元素是 ; 礦物在地殼中分布最廣
結構: 上層為 層,相對密度較 ,分布不連續。
下層為 層,相對密度較 ,分布連續。
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間
結構: 上地幔 具有 特徵,主要由 組成。
地幔 下地幔
岩石圈: 和 (軟流層以上)合在一起組成。
軟流層:位於上層地幔中,一般認為可能是 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位置:古登堡面以下
地核 組成:可能是極高溫度和高壓狀態下的 和
結構: 外核 呈 或 狀態
內核 呈 態
二、地球外部圈層
大氣圈 大氣密度隨高度增加而 。一般把 千米這個高度作為大氣圈的上界。
水 圈 由 水、 水和 水組成。按照存在位置可分為 水、
水、 水和 水,其中 水與人類社會的關系最為密切。
生物圈 生物是地球生態系統中的主體和最活躍的因素。
第二章 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第一節 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
一、地殼的物質組成
(一)礦物
概念:礦物是具有確定化學成分、物理屬性的 或
礦產: 在自然界富集到有開采價值時,就稱為礦產。
氣態 如
礦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種 液態 如
固態 如 ,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礦物。
礦物的分類:金 屬 礦 常見的有 等。
非金屬礦 常見的有
等,其中,以 礦物和 礦物最為重要。
(二)岩石
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殼)中體積較大的 物集合體,由一種或多種 組成。
岩漿岩:岩漿冷凝而成,可分為 侵入岩,如 ;
噴出岩,如 、 、 。
分類: 沉積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經過 而形成。
如 、 、 、 。
沉積岩有兩個突出的特徵: 、 。
變質岩:由於岩石存在的條件,如 、 等產生變化,導致岩石原先的 、 等發生變化而形成。
如花崗岩→ 、石灰岩→ 、砂岩→ 、頁岩→
二、地殼物質的循環
(一)地質循環
概 念:是指 和其下的 之間的大規模物質循環。
能量來源: 推動地質循環的能量,主要來自 產生的熱能。
產生影響:在地質循環過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斷地 ,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則 。與之相伴的是 以及 的持續轉化。
(二)岩石的轉化
岩漿→岩漿岩:在岩漿活動過程中伴隨 作用和 作用,岩漿 而形成;已經形成的岩石→沉積岩:在地表外力的 作用下形成;已經形成的岩石→變質岩:經 作用形成;
已經形成的岩石→岩漿: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地幔深處)被 成為新的岩漿。
在空格內填上岩石名稱,並在括弧內填上相應的作用形式名稱
第二節 地球的表面形態
一、不斷變化的地表形態
作用形式 能量來源 表現形式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內力作用 、 、 、
外力作用 、 、 、 、
二、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一)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
(1)岩石圈由 大板塊的組成,板塊處在 (運動或靜止)當中,
(2) 板塊相向運動,就會 (碰撞或張裂)形成 。
板塊相對運動,就會 (碰撞或張裂)形成 。
(3)我國成為世界多火山地震國家的原因:
(二)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
(1) :岩層的一系列波狀彎曲。形成的原因: 運動、 作用。
岩層上凸的稱為 、岩層下凹的稱為 。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 作用。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作用。
原因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2) :岩層斷裂後發生明顯位移,形成的原因: 運動, 、 作用。
上升一側往往形成 ,如我國的 、 、 。
下降一側往往形成 ,如我國的 、 。
斷層處往往形成溝谷、河流,原因 。
(3)現實指導意義: 儲油、 儲水; 下方建隧道,原因
。
(三)火山、地震活動和地表形態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態
流水的侵蝕地貌: 、 ,黃土高原的 地貌。
流水的堆積地貌:河口附近 ,河流中下游 (凹、凸)岸形成 平原,山口 。
風力的侵蝕地貌: 、 。
風力的堆積地貌: 、 的形成。
四、人類活動和地表形態
第三節 大氣環境(一)——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
大氣的垂直分層依據:
對流層 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而 ,原因是 。雲雨雪等天氣現象都發生在這一層,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
平流層 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而 ,原因是 。
適合於高空飛機飛行。
高層大氣 高層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後又上升很快。
一、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 性。平流層 吸收紫外線;對流層
吸收紅外線;
反射 性。
散射 性,波長較短藍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太陽→ →地面→ →大氣→ →宇宙空間
影響地面輻射的主要因素有: 、 、 。
第三節 大氣環境(二)——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
二、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
(一)熱力環流形成的原理
原理:太陽輻射在地表的差異分布,造成不同地區 不同,導致水平方向上的 差
異,引起大氣運動
受熱上升
形成:地面冷熱不均 垂直運動→同一水平面的 差異→水平運動
冷卻下沉
形成熱力環流
(二)大氣的水平運動
水平氣壓梯度力:原動力(垂直於 線, 壓指向 壓) 風向與等
地轉偏向力:(垂直於風向,北半球向 ,南半球向 ) 壓線 風向和等壓線
摩擦力:(近地面、方向與風向 )
(三)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
形成因素: 因素,如 低氣壓帶和 高氣壓帶
因素,如 低氣壓帶和 高氣壓帶
低緯環流和信風帶(0°~30°)
情況 中緯環流和西風帶(30°~60°)
高緯環流和極地東風帶(60°~90°)
地面表現 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
以赤道低壓為軸南北對稱,高、低壓相間分布,氣壓帶之間為風帶
(四)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
移動原因: 隨季節而變化的南北移動
移動規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 移,冬季 移。南半球則相反
第三節 大氣環境(三)——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三、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1)氣壓帶和風帶季節移動與大氣活動中心
海陸 性質差異影響到海陸的氣壓分布
北半球氣壓帶被分隔成一系列的 中心,因為北半球 面積較大,而且海陸相間分布
時間 亞洲大陸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7月 低壓( 低壓) 夏威夷高壓 亞速爾高壓
1月 高壓( 高壓) 阿留申低壓 冰島低壓
南半球氣壓帶基本呈 狀分布,因為南半球的 面積占優勢
(2)氣壓帶和風帶季節移動與季風環流
季風環流形成因素:海陸分布和 的季節移動
概念: 大范圍地區盛行風隨 有顯著改變的現象。是大氣環流的重要組成部分,亞洲
部和 部的季風環流最為典型
冬季 亞洲高壓流向阿留申低壓:東亞—— 季風
亞洲 亞洲高壓流向赤道低壓:南亞—— 季風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季風
夏季 夏威夷高壓吹向印度低壓:東亞—— 季風
南半球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向右偏:南亞— 季風—→氣壓帶、風帶的季 節移動
第三節 大氣環境(四)——常見的天氣系統
四、常見的天氣系統
(一)鋒面系統與天氣
1、氣團:
概念:指位於對流層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圍內, 性質相對均勻的大團空氣。
分類:暖氣團:比下墊面溫度 的氣團。
冷氣團:比下墊面溫度 的氣團。
2、鋒面系統
概念:冷暖氣團之間的交界面
分類 概念 過境時天氣 過境後天氣 實例
冷鋒 氣團主動向
氣團移動
等天氣,雨區主要在鋒後 氣溫和濕度 、氣壓 、天氣轉晴 冬季的
暖鋒 氣團主動向
氣團移動 雲、雨(多為 性降水)等天氣現象,雨區多在鋒前 氣溫 、氣壓 、雨過天晴 春、夏南方降水
(二)低氣壓、高氣壓系統與天氣
1、低氣壓、高氣壓系統與天氣
氣流狀況 氣壓 水平運動 垂直運動 天氣狀況 實例
氣旋 氣壓 四周向中心
(北逆南順) 台風
反氣旋 氣壓 中心向外
(北順南逆) 伏旱
2、鋒面氣旋系統與天氣
第四節 水循環和洋流
一、水循環
概念:水在地理環境中空間位置的 ,以及與之相伴的 狀態和 狀態的變化。
在 能及 的作用下,水在 、 和 間通過吸收 或放出 ,以 、 、 三態的轉化形成了總量平衡的循環運動。水循環又使地表 得以大規模地運動,並塑造了多種 。
過程:讀圖填出圖中箭頭表示的水循環過程
水循環過程伴隨著能量在地理環境中大規模轉化和交換
水是潔凈的可再生資源,人類目前只能以增加或減少 、 及
等方式,去影響水循環的個別環節。
二、洋流
概念:洋流又叫 ,是指大洋表層海水常年大規模地沿一定方向進行較為穩定的流動。
影響:是地球表面熱環境的主要調節者,巨大的洋流系統促進了地球高低緯度地區間的能量交換。洋流與所流經區域之間,也通過能量交換來改變其環境特徵。
分布規律:
在南北半球的熱帶、副熱帶海區形成以南北緯 ~ 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呈 時針方向,南半球呈 時針方向。大洋東側為
流,西側為 流。
在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形成以 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呈 時針方向流動,大洋東側為 流,西側為 流。
在南極大陸外圍地區形成環球形的 ,就性質來講屬於 。
(2)海水運動形式除洋流外,還有 、 。
洋流形成的成因有 、 、 。
a、b、c、d形成是由於 ,
a、d由於 風吹拂,b、c由於 風吹拂。
e、f折向低緯是赤道洋流的 ,性質上屬於 。
在太平洋里e、f分別是 流和 流。
在大西洋里e、f分別是 流和 流。
F. 這種地理結構圖應該怎麼看求簡單講解,謝謝
希望對你有幫助
G. 八年級下冊地理第五章知識框架圖
第五章 中國的地理差異
一、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⑴秦嶺淮河一線特殊地理意義:
①1月份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
②年降水量800㎜等降水量線;
③暖溫帶和亞熱帶分界線;
④濕潤地區和半濕潤地區分界線;
⑤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分界線;
⑥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分界線。
⑵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特殊地理意義:
①年降水量400㎜等降水量線;
②半乾旱地區與半濕潤地區分界線;
③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線;
④西北地區與北方地區分界線;
⑤內流區域外流區分界線。
二、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北方地區 南方地區
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 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
植被類型 溫帶落葉闊葉林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農作物 糧食作物 小麥 水稻
糖料作物 甜菜 甘蔗
油料作物 花生、大豆 油菜
主要水果 蘋果 柑橘
三、 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⒈乾旱的西北地區
位置:大興安嶺以西;
氣候:由風力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
地面景觀:有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
自東向西,植被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變化。
⒉高寒的青藏地區
地形特徵:雪山連綿,冰川廣布。
⒊以牧業為主的地區
西北地區 灌溉農業(冰雪融水) 內蒙古牧區 溫帶草原牧場 三河馬、三河牛
新疆牧區 山地牧場 新疆細毛羊
青藏地區 河谷農業
(海拔較低) 青海牧區 高寒
牧場 氂牛、
藏綿羊
西藏牧區
(一)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1、四大區域劃分:地理位置和自然人文地理特點。
2、界線:(1)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線
(2)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秦嶺-淮河一線
(3)青藏地區: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的分界線
3、秦嶺 ——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①它是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②大致相當於我國冬季0℃等溫線;③是我國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通過的地主;④是我國半濕潤地區和濕潤地區的分界線;⑤是我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
(一)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北方地區:
1、位置范圍
以東渤海、黃海,以南秦嶺、淮河,以西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北,內蒙古高原以南
2、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判別:濕潤、半濕潤。
3農業
主要農產品糧食作物:小麥;油料作物:花生;糖料作物:甜菜;
經濟作物:棉花、穀子、大豆等;
植被和果樹:東北天然森林、溫帶水果;礦產資源:鐵;主要能源:煤炭、石油;
主要水果:蘋果、葡萄、梨、桃、杏、柿;
4、風俗習慣
人民主食:麵食(東北,華北:盛產小麥,以麵食為主;黃土高原:則以小米為主);
傳統民居特點:注意防寒保溫(東北,華北:土坯壘牆,磚瓦房(火炕);黃土高原:窯洞);
交通工具:傳統:騾馬作役蓄馬車;現代:鐵路、公路
運動項目:溜冰
5、生態環境及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6、主要城市
北京、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石家莊、太原、西安
南方地區:
1、位置范圍
以東 東海,以南 南海,以西 青藏高原,以北 秦嶺、淮河
2、氣候類型: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判別:最高氣溫28℃~30℃,最低0℃以上;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濕潤;
3、農業發展及問題
主要農產品糧食作物:水稻;油料作物:油菜;糖料作物:甘蔗;經濟作物:棉花;
植被和果樹:亞熱帶、熱帶經濟作物和林果
主要水果:甘蔗;香蕉、荔枝、龍眼、菠蘿、柑橘、桂圓、椰子;
礦產資源:有色金屬;主要能源:核能和水能豐富;
4、風俗習慣
人民主食:大米
傳統民居特點:注意通風散熱,以南北朝向為主,瓦房屋面較陡
交通工具:傳統:船舶;現代:船舶
運動項目:游泳、龍舟竟賽
5、生態環境及治理:紅壤和水土流失。
7、主要城市
上海
(二)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西北地區:
位置范圍
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內蒙古自治區,新疆,寧夏,甘肅北部1、地表景觀
⑴高原,盆地為主,風蝕作用顯著,多沙漠,戈壁;
⑵由東向西,植被變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2、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
3、灌溉農業為主。
4、主要分布地區
① 內蒙古河套平原 ②寧夏平原 ③河西走廊 ④新疆綠洲
5、地下寶藏:煤,石油,稀土的儲量大。
6、西北地區人民的生活食:牛羊肉和乳製品。
住:用羊毛氈搭成的易於拆卸的氈房
行:馬、駱駝、小毛驢。
體育項目:舞蹈、摔跤、馬術。
青藏地區:
1、位置范圍
橫斷山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和阿爾金山以南: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四川省西部(面積25%,人口不足1%藏族的主要居住區,青海省東部漢族人數較多。
主要河湖有:長江、黃河、支流湟水、雅魯藏布江、青海湖(多鹹水湖,乾旱,蒸發量大,冰雪補給,含鹽,冰川縱橫,猶如固體水庫)
2、自然環境特點:高寒
3、 高原農牧業:雅魯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主要農作物:青稞,小麥,豌豆。 主要牲畜:氂牛、藏綿羊、藏山羊
4豐富的能源與礦產資源:太陽能,地熱,柴達木盆地礦產
5、青藏地區人民的生活
食:青稞面作的糌粑,焦烤或煮熟的牛羊肉。
住:牧區一般居住在可以自由移動的、厚重的氂牛氈搭成的帳篷中;非牧區大多數在用石頭和土坯砌成的牆體厚實的房屋中。
行:氂牛
體育項目:舞蹈,馬術
6、保護三江源:長江,黃河,瀾滄江。
H. 八年級上冊地理第四章知識點和1~4章的框架結構圖
建議上網路文庫看看
I. 高一地理知識結構圖 不要太詳細的 要大括弧形式
先記憶地形圖,氣候圖,洋流圖,植物帶圖,然後聯系課本搞清楚原理。然後再記憶各內國政區圖,單獨記容憶各國氣候,地形特色,人口,城市,農村,工農業,第三產業。再附帶專題做些題目,就OK了。 結構圖的話買本地圖冊上面多的是。
不好意思,超前了,高一的就看看課本吧,重要的原理記牢靠,考前看看其它單元內容,結構圖要自己畫出來的好。
J. 八年級上冊地理識圖題
干欄式木樓在我國南方地區都有分布,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民居建築模式,它並不是版哪個民族所特權有的民居,很多民族的建築都採取干欄式結構,如壯族、傣族、布依族等,甚至湖北的土家族也有這種建築形式。這種建築形式是居民為了適應本地特有的自然地理環境而發展起來的民居形式。
在雲南的撫仙湖湖底發現一個沉沒的古城,也是採取了干欄式的建築形式。
在中國崎嶇的山林中、大小壩子上,有一種傍山臨溪、用竹木材建造的住宅,它下部落空,隨地勢自然錯落,通常稱之為"干欄"。
干欄,是貴州、廣西等地的傣族、布依族、侗族、黎族等民族的主要居住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