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
❶ 地理必修三 93頁 活動題 詳細些 准備講課……
❷ 大家幫忙找找魯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知識點
這里有更詳細的,因為表格無法粘貼——我查了這個是魯教版的(因為我花了點數從學科網(裡面標了版本)下載了,結果有表格在這里粘不到,就搜了一下標題,幫你找到了。
兄弟,各點加分鼓勵一下吧!哪怕一分也忍了,呵呵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歸納整理(完善版)網址 0財富就可以下載哦
http://wenku..com/view/2980e18fcc22bcd126ff0c6f.html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歸納整理(完善版)
第一章 區域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
1.1區域與區域差異
一、中國三大自然區
1、產生原因: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氣候:自然差異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自然區域的標志(鏡子)
水文
3、三大自然區的差異(P5圖)
東部季風區 西北乾旱和半乾旱區 青藏高寒區
分界線 400mm年等降水量線 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
位置、面積 東部臨海 45% 深居內陸、高山環繞 30% 西南青藏高原 25%
自
然
環
境 地形 平原、丘陵,水成地貌 高原、盆地 風成地貌 高原、山地,寒凍風化地貌
氣候 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溫帶大陸性氣候: 乾旱少雨 高寒氣候:氣溫低、晝夜溫差大、風力大、太陽輻射強
水文特徵 外流河,雨水補給為主 內流河,鹹水湖,冰川融水補給 內外流兼備,大河源頭,鹹水湖
土壤 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 草原土、荒漠土(有機質少,鹽分高) 原始土壤
植被 北 寒溫帶針葉林
溫帶落葉闊葉林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南 熱帶雨林、季雨林 西 東
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東南 西北
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
山麓 山頂
森林—草原—荒漠
主導因素 氣溫隨緯度變化 降水隨海陸位置變化 水熱組合隨海拔變化
人
類
活
動 農業 最重要農業區(種植業) 畜牧業、灌溉農業、綠洲農業 畜牧業、河谷農業
不利條件
人多地少,環境問題 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鹽鹼化 氣溫低、空氣稀薄、風力大、水分不足、地勢崎嶇
影響程度 深刻 微弱
經濟文化 發達 落後
補
充 西南及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原因:
西南地區(屬東部季風區):(1)地形崎嶇(2)多地質災害(滑坡、泥石流)
青藏高寒區:(1)地形崎嶇(2)高寒缺氧、凍土發育
4、東部季風區的內部差異
(1)、南北差異
①分界線: 1月0℃等溫線
秦嶺—淮河 暖溫帶與亞熱帶
800mm年等降水量線
濕潤區與半濕潤區
②南北差異(P9圖)
自 然 環 境 人 類 活 動
地形 氣候 河流 耕地
類型 農作物 水果 民居 古代
交通 方言 礦產 工業
北方 平原
高原 溫帶
季風 結冰 旱地 小麥、甜菜、大豆、棉花、雜糧 蘋果梨、 平頂 馬車 較少 煤、石油 天然氣 重工業為主
南方 丘陵
山地 熱帶
亞熱帶季風 不結冰 水田 水稻、甘蔗、油菜、茶葉、蠶絲 柑橘
荔枝 斜頂 船 繁雜 磷、有色金屬 輕工業為主
附:(2)四大亞區的差異(P10圖)
氣候 植被 土壤 作物熟制 農作物 農業條件
東北
溫帶季風,溫帶濕潤半濕潤區 針葉、針闊混交林 黑土 一年一熟 春小麥、大豆、甜菜 人均耕地多,土壤肥沃;熱量不足
華北 落葉闊葉林 黃土 兩年三熟、一年兩熟 冬小麥、穀子、棉花 水資源不足、乾旱、風沙、土壤鹽鹼化
華中華南 季風,亞熱帶濕潤區 常綠闊葉林 紅壤 一年兩熟到三熟 水稻、油菜
水熱充足
華南 季風,熱帶 常綠闊葉雨林 磚紅壤 一年三熟 水稻、橡膠等熱帶經濟作物
補充
南方方言繁雜的原因:交通不便,自然經濟自給自足,戰亂災荒較少,人群在地域上相對穩定
二、中國三大經濟地帶(P12圖)
1、依據:自然條件、自然資源、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補充:「西部大開發」的西部范圍:西部經濟地帶所包括省區+內蒙古+廣西
2、差異
東部地帶 中部地帶 西部地帶
省區 遼寧、河北、北京、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 共12個 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共9個 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四川、重慶、貴州、雲南、西藏 共10個
地理區位 面向大海,具有開放性和便利的海運 距海較遠,地形、地質條件復雜,交通不便
經濟水平 高 低
發展進度 快 慢
特徵
①能源、礦產缺乏
②對外貿易,海洋開發 新興產業基地 ①能源、礦產豐富
②能源、原材料生產基地,商
品糧、農林產品基地 ①能源、礦產豐富
②能源基地
③退耕還林、還草,改善
生態環境
1.2 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一、陸地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階段性、變化性)(P17、P19圖)
階段 人類活動分布區 舉例 人地關系
採集狩獵階段 動植物資源豐富的地區 依賴自然
農業社會 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大河沖積平原、三角洲、盆地 四大文明古國 改造環境、馴化家禽、栽種植物
工業社會 資源豐富(能源、金屬),區位交通優越(道路、航道、港口) 德國魯爾區、山東東營、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業帶 利用環境提供的資源或區位優勢發展經濟
後工業社會 環境質量優越(原因:可提高產品質量,吸引科技人員定居,提高科研效率) 美國矽谷、日本九州、英國蘇格蘭、德國慕尼黑、北京中關村、印度班加羅爾 影響環境質量
二、海洋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階段性)
航
海技
術 階段 影 響
落後 以海為疆界,古代文明發源於大陸內部
發展 (1)海洋交通發展(2)人口、城市向沿海集中(西歐、日本、美國東海岸和西海岸是世界上經濟最活躍區域)
進步 大陸架:石油、天然氣
開發海底礦產 太平洋最豐富
深海盆:錳結核 美、日、英、德已開采
三、島嶼對人類活動影響(階段性)
工業化 階段 影 響
以前 人口稀少、文化、技術由大陸傳入
以後 (1)利用島嶼港口優勢,發展商品經濟(英、日)(2)利用波浪、陽光、海島、海灘發展旅遊業(3)控制島礁,確定海域的歸屬權,具政治、國際軍事意義
補充: 地形:丘陵、平原
歐洲的三圃制 條件 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適合穀物生長;秋季水草豐美,適合放牧牲畜
三圃制:把土地分成三快:一塊植樹、一塊種田、一塊放牧
1.3 人類活動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一、自然資源的利用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一)山西煤炭資源的開采
1、影響:
有利 ①調整生產力布局,加快城市化進程;②促進基礎設施建設;
③改善城鄉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④促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和農村小康建設。
不利 環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氣污染
生態破壞:①占據農田,浪費土地資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斷
2、條件:資源豐富,市場廣闊,交通較便利(大秦線、黃驊線、石太線)
3、面臨問題:資源枯竭、能源消費結構的調整、運輸力量不足
4、解決措施:(1)調整產業結構(2)提高綜合利用:變煤為電、油、氣(3)礦區復墾;礦坑發展水產養殖,保護環境
(二)水資源跨區域調配
1、澳大利亞:東水西調
2、美國:北水南調(加利福尼亞水道)
(1)地區:西部加利福尼亞州 農業:蔬菜、水果基地
工業:石油、電子、軍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飛機等新興工業中心
(2)原因: 北部:濕潤、薩克拉門托河水量豐沛
(地中海氣候) 南部:地勢平坦、光熱充足,但乾旱少雨,水資源短缺
(3)意義:增加水源、調節氣候、保護野生動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補充:3、中國的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
路 線 輸出地 輸入地
南水
北調 水泵,大運河
東線:揚州 天津(華北)
修運河
中線:三峽,丹江口水庫 鄭州、石家莊、北京(華北)
隧道
西線: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
黃河上游(西北)
(1)減輕洪澇災害
(2)長江口鹽度升高,水質變差
(1)解決北方缺水問題
(2)保護濕地和生物多樣性
西氣
東輸 管道
塔里木盆地 上海
(1)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2)擴大就業,促進經濟發展
(1)緩解能源緊張狀況
(2)改善能源消費結構,保護生態環境
西
電
東
送 火電
北線:山西、內蒙 華北
黃河上游 水電 (京津唐)
三 峽 水電
中線:長江上游 華中(滬寧杭)
珠江上中游 水電
南線:貴州、雲南 華南
火電 ( 珠三角)
4、生物資源的利用
負面:森林的過度砍伐(熱帶雨林砍伐最嚴重):物種急劇較少
正面:運用科學技術(改良品種、灌溉、施肥、塑料大棚),增加產量,提高勞動生產率
二、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一)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 勞動力分布的變化 低級形態
高級形態
第一產業(農業) 逐漸較少
第二產業(工業、建築業) 先增後降
第三產業(服務業,經濟水平的標志) 穩步增加
(二)產業轉移
1、部門:勞動、資源密集型產業
2、原因:(1)人均國民收入的提高(2)區域之間總體水平的差異
3、方向:發達地區 不發達地區
4、舉例:亞洲:美國 日本 四小龍、東盟 中國、越南
第一次 第二次
珠三角:香港 珠三角 欠發達的相鄰地區
5、對環境的影響
產業移出地 產業移入地
自然環境 提高環境質量 (1)鄉村地區 工業化地區
(2)導致環境污染
人文環境 (1)失業人口增加
(2)促進產業結構優化 (1)加快工業化進程
(2)緩解就業壓力
第二章 區域可持續發展
2.1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原因 自然:(1)黃土疏鬆(2)暴雨集中(3)構造運動強烈多地震(4)植被覆蓋率低
人為:過渡開墾、放牧、采樵、開礦、輪荒等。導致地表植被的破壞
經濟損失 (1)土壤肥力下降 農業減少
(2)溝壑發展、泥石流 破壞工礦交通設施
危害 (3)水、土、肥的損失 乾旱
生態破壞 (4)淤積江河湖庫 洪澇(下游「地上河」)
(5)畜清排渾導致水量損失 影響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措施 生物:植樹造林
(保持水土) 工程:興修水庫、打壩淤地、修建水平梯田
治理 小流域 原則: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結合
(根本措施) 方針:保塬、護坡、固溝
重點:水土保持、建立有機、高效的農村牧業體系
案例:洞庭湖濕地恢復與可持續發展
濕地 范疇:湖泊、沼澤、泛濫平原、河口三角洲、沿海灘塗、紅樹林、河流、水稻田等
功能:經濟、生態(「地球之腎」)
作用:調節水位、蓄洪防災、保證航運
洞庭湖 問題:圍湖造田、水土流失 長江中游洪災
濕地 可持續發展 原則:退湖還田、營造長江上中游防護林
具體做法:(1)調整農業結構(2)擴大城鎮人口容量(3)發展生態旅遊業
2.2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的治理
基本條件 區域位置:位於美國南方地區棉花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自然條件 自然環境:降水豐沛、水量大;地形起伏、落差大;水土流失嚴重、洪水泛濫
自然資源:礦產(煤炭、磷、鉛鋅、鐵、銅等)、水能資源等
人文條件:生產力水平低、經濟基礎差、交通困難
治理措施
經 驗
啟 示
案例:塔里木河流域的治理
概況 位置:南疆、內流河、冰川融水補給
地位:棉花、石油、瓜果基地
生態 特點:乾旱脆弱
環境 原因:氣候變化、水土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盲目開墾和亂砍濫伐
問題:河道斷流、湖泊乾涸、地下水水位下降、林木死亡、土地沙化
(1)上游:節水防滲、山區水庫
治理 (2)中游:建閘、築堤、造林
(3)下游:跨流域調水
(4)全流域統一調度和管理
(5)增強節水意識
2.3中國東北地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東北區域概況:
1、范圍:黑、吉、遼及內蒙古東部 2、面積:124萬KM2 3、人口:1.2億
4、地貌特徵:
山環水繞(北:小興安嶺;東:長白山;西:大興安嶺;河:松花江、嫩江、遼河、黑龍江、烏蘇里江等)
沃野千里(東北平原:北:松嫩平原;南:遼河平原;東:三江平原)——土地資源豐富——形成我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
二、農業生產條件:
1、自然條件:
(1)土地資源:耕地面積廣闊、土壤(黑土、黑鈣土)肥沃、宜農、宜林、牧等荒地多
(2)氣候:溫帶季風氣候,降水:400—800mm,東南向西北遞減;熱量:自南向北遞減
(3)林地面積大:佔全國林地面積的1/3,主要分布於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地。
(4)草場資源(呼倫貝爾草原、科爾沁草原)——畜牧業生產基地,農產品資源
(5)其它:水產資源、海岸線長、灘塗面積廣
2、社會經濟條件:
(1)工業部門齊全,是我國最早的重工業基地,工業發展為現代農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農業機械工業發展快,交通便利,促進商品糧交易
三、農業發展
1、熟制:一年一熟
黑龍江:春小麥、大豆、馬鈴薯
2、農產品 吉 林:玉米、高粱
遼 寧:冬小麥、棉花
3、布局變化: 農田向東西兩側推進——農業開發
城市周圍(郊區農業):副食品基地——市場需求
四、存在的問題:
1、農業生產比較粗放,耕地破壞嚴重(盲目開荒的後果);
2、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資源利用失調(亂砍濫伐、重采輕育、開荒、火災、蟲害等);
3、開墾沼澤地(三江平原是我國最大的沼澤分布區),破壞了濕地環境;
4、農產品質量和品種不適應市場要求,農業內部結構不盡合理;
5、水土流失嚴重:肥沃的黑土流失,造成土地生產能力下降,同時引發生態問題。
五、東北地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調整農業與農村經濟結構;2、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3、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4、加快農業技術的應用和推廣;
5、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4德國魯爾區的探索
一、魯爾區輝煌與衰退的區位分析(背景條件與衰退原因)
(一)魯爾區作為傳統工業區發展的優勢區位條件(即輝煌的區位優勢)
1、豐富的煤炭資源(魯爾煤田)2、離鐵礦區較近(初期:法國洛林;後期:瑞典等地)
3、充沛的水源(溫帶海洋性氣候,萊茵河、魯爾河、利珀河) 4、便捷的水陸交通(其位於歐洲中部陸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三條河流及人工河都可通航)
5、廣闊的市場(德國以及西歐發達的工業為魯爾區工業生產提供了廣闊的市場,促進了工業產品的銷售和工業的發展)
(二)衰退的主要原因(可持續發展的的制約因素)
1、生產結構單一(衰退的內在原因):以煤炭工業為基礎,以鋼鐵工業為主導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氣的廣泛使用;新技術煉鋼的耗煤量逐漸降低)
3、世界性的鋼鐵過剩(世界鋼鐵市場競爭激烈;鋼鐵市場需求量減少)
4、新技術革命的沖擊(傳統工業區衰退的根本原因)
(1)魯爾區工業傳統的生產和組織方式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2)用地緊張(3)環境污染嚴重
二、魯爾區可持續發展的有益探索
1、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即經濟結構的多元化和產業轉型(這是結合整治的核心)
(1)對傳統工業進行改造;(2)鼓勵和引進新興工業;(3)重視發展第三產業。
2、發展科技,繁榮經濟(積極發展高等教育和科研機構)
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公路、鐵路、水運等) 4、消除污染,美化環境
三、思維發散:
針對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現狀和我國國情,以及根據德國魯爾區實施可持續發展策略成功的經驗,談談東北地區應採取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提示:我國的東北工業基地和魯爾區一樣屬於以重工業為主的老工業基地,目前也出現了和魯爾區類似的產業結構老化和環境污染等問題。為此,我國作出了「振興東北」的戰略決策)
主要措施如下:
① 改變單一的重工業結構,發展新興工業,發展第三產業;
② 把自身生產、學習經驗和科學研究相結合;
③ 提高自身的生產水平,淘汰一些落後的生產方式,加強自身的技術改造,提高產品技術含量;
④ 全面治理環境污染,提高東北的環境質量;
⑤ 大力拓展融資途徑,引進民間資本;
⑥ 政府給予一定的政策上的優惠。
2.5 中國江蘇省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一、工業化和城市化
概念:農業主導 工業主導
工業化 指標:農業產值、農業人口、城鎮人口
推 促 標志:工業產值
動 進 人口、地域
概念:農村 城市
城市化 文明
指標:城市人口、城市規模、城市人口比重
標志:城市人口比重
二、江蘇省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1、區域特徵:
(1)區域位置:長江下游,黃海之濱,淮河下游;
(2)區域特徵:城市眾多,人口密集,經濟發達;
(3)歷史上的輝煌:19世紀初,蘇州、揚州和江寧(今南京)的人口就超過50萬。
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快
2、現狀 工業化中期
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
3、問題 4、措施
生態:環境污染(水體) 治理污染
調整行政區劃 提高聚集力
經濟:城市化質量不高(特大城市少) 發展城市群(組團式) 和輻射力
建設小城鎮(工業)
社會:忽視「以人為本」 保障農民利益
❸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一節教案怎麼做新課導入
播放東北地區的圖片,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地、東北平原,讓學生感受東北地區山環水繞,沃野千里的特點,自然過渡到本節課題,今天我們就來到廣袤的東北大地,研究我國區域農業發展。
❹ 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講哪些內容
第一單元 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
第一節 認識區域
一、區域的含義
1.含義:區域是指一定范圍的地理空間,是人們在地理環境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
指標劃分出的
2.區域特點:區域是有一定的面積、范圍、形狀或界線;區域有明確的區位特徵;
區域內部某些特徵相對一致,並與其他區域有所區別 3.劃分指標:可採用單一指標,也可採用綜合指標來劃分;
可按自然要素特徵來劃分,也可按人文要素特徵來劃分
劃分目的:是為了進一步了解個區域之間的差異,因地制宜地對區域加以開發利用 二、區域的特徵
1.整體性:舉例:青藏高寒區的整體性(圖1-1-6) 2.差異性:舉例:我國三大自然區之間的差異
3.開放性:舉例:經濟全球化、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
第二節 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一、區域差異
1.成因:不同區域所處的海陸位置、緯度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差異 2.表現:(題目一般以圖、表形式出現,注意以下要素)(關注圖上的圖例)
自然環境的區域差異:各個區域在氣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異 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各個區域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差異 二、我國的區域差異 劃分依據:地形、氣候
名稱: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區半乾旱區、青藏高寒區
界限:東部季風區與西北乾旱區半乾旱區以400毫米降水線為界,青藏高寒區北部以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為界,東部以橫斷山脈(3000m等高線)為界。
西北乾旱半乾旱區與青藏高寒區:昆侖山脈——阿爾金山脈——祁連山脈
測試要求 了解區域的含義 測試要求 比較不同區域自然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網路文庫:http://wenku..com/link?url=-zZ8fG7DPFjg_eV1N1zgnpcP20qB1Ft_ffqoEzz0wD1TZb634Kkam
❺ 新課標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課本
不論你使用的什麼版本的地理教材,總體系是一樣的。
必修1 自然地理
2 人文地理
3 區域可持內續發展
選修2 海洋地理
3 旅遊容地理
4 城鄉規劃
5 自然災害與防治
6 環境保護
補充說明:選修1《宇宙與地球》高考中幾乎不涉及,不用考慮它的!
我有各版本的書,抽空給你發,上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