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2期末試題
❶ 高一地理必修二 試題及答案.doc
自己找的
人教網上:http://www.pep.com.cn/gzdl/jszx/kbjc/dlst/200802/t20080226_446586.htm
http://www.pep.com.cn/gzdl/jszx/kbjc/dlst/200712/t20071218_431946.htm
給你一個網站,在這里你應該可以找到你需要的:
http://www.dilifu.com/DatumList-100.aspx
呵呵,希望可以幫到你
❷ 高中地理必修二測試題 詳解
第一源題 D
A項可持續發展應該三個原則,其中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條件,生態可持續發展是基礎,社會可持續發展是目的。。B項限制消費當然是不可行的。。C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應注意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片面追求經濟的發展是不合理的發展。。。D項正確。發達國家消費的資源更多,排放的棄物更多,對環境影響更大,應負更大責任。
第二題 C
A項青藏高原上的應該是自然因素
B項市場因素
C項 商品糧基地建設是政策國素。
D項 自然因素。
有疑問歡迎各位大大指正。
❸ 高中地理必修2的題
我上課有認真聽哦!
以前生孩子是為了給家庭增添勞動力,幫忙賺錢養家。但同時版也增加了家庭權的負擔。
所以就越生越多,越多越窮,越窮越想生,造成惡性循環。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人們的生育觀念發生了變化,倡導「少生優生」。
此外,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得人們不想花費太多時間在孩子身上,因此會減少生育。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你!
❹ 高中地理必修2一題
C【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交通運輸與市內商業中心區位選擇關系的理解能力。難度較專小,解該題關鍵是屬明確:交通運輸的發展,導致了交通最優原則代替了市場最優原則,將商業街建在了市區環路邊緣或市區邊緣的高速公路沿線,並不是交通便利的商業街都是以交通為最優原則。另外,要掌握清楚,建立在城市幾何中心的商業街是以市場為最優原則,商業小區本著方便市民並提供勞務為原則建立在居民住宅區內。
❺ 高中必修2地理試題
把題目貼出來看看
❻ 有關高一地理必修二的高考題
去看天利32套啊,很多
❼ 高中地理必修2
高一地理期末復習提綱
必修2 第四章 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4.1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
一、 經濟效益
從經濟利益看工廠應選擇在具有明顯區位優勢的地方,以花費最低的生產成本獲得最高利潤。
類型名稱 典型工業部門 優勢發展地區
原料指向型工業 製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 所需工業原料豐富的地區
市場指向型工業 瓶裝飲料業、傢具製造業、印刷工業 接近產品消費市場的地區
動力指向型工業 有色金屬冶煉工業、化學工業 能源供應充足的地區
廉價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工業 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區
技術指向型工業 集成電路、航天、航空、精密儀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區。
二、社會效益
國家政策變化的影響:從20世紀80年代我國沿海地區工業的大發展,到21世紀初我國對西部地區的大開發。
國防的需要:20世紀50—70年代,我國在內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業基地,主要是重工業和軍事工業。
個人偏好的影響:大批華僑和海外華人在家鄉投資辦廠。
工業慣性的影響:可能由於工廠搬遷的費用太高,政府的影響,出於對當地經濟的考慮等,常常可以看到,某個工廠的區位不合理,但仍然留在那裡,這稱為工業慣性
三.環境效益
讀課本P61《污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選擇圖》,分析污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應如何選擇?
分析過程:某工廠——污染類型——如何治理
四.一個工廠的區位選擇整體分析思路:
1、 經濟效益
2、 社會效益
3、 環境效益
4.2工業地域的形成
一、工業聯系——工業集聚——工業地域
1.工業聯系
(1)投入——產出的聯系
第一種是甲企業的產出是乙企業的投入。如紡紗——織布——印染——服裝製造。同一工廠中不同工序之間的聯系也屬於這種聯系方式,如生產流水線。
(2)非生產上的空間聯系
有些工廠相互之間並沒有生產工序上的聯系,卻在地理空間上聯系在一起,工廠之間這種空間聯系有的為了共同利用基礎設施,有的為了共同利用廉價勞動力等,如某些經濟技術開發區中的不同工業企業
2、工業集聚
在工業發展中,具有工業聯系的一些工廠往往發生工業集聚現象。
工業的集聚的優點,可以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加強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終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利潤,獲得規模效益。
3.工業地域
(1)工業地域的概念
工業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們稱之為工業地域。
(2)工業地域的形成
工業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過程,可分為兩類:
①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
主要是在生產上有投入—產出聯系的工業企業自發集聚形成的;
②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
既有與前者相同的類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礎設施條件吸收下,不同工業集聚而形成的。
(3)工業地域的性質
工業地域按照發育程度的不同,分為兩類:
①發育程度較低的工業地域
(如食品工業),以當地農副產品加工工業為主,工業聯系簡單、規模小、工廠少。
②發育程度較高的工業地域
(如鋼鐵工業區),工業聯系復雜、面積大、協作企業多、生產規模大,往往能夠形成專業化很強的工業城市。我國和世界許多著名的「鋼城」「石油城」「汽車城」
二、工業分散與工業的地域聯系
近些年來,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復雜的工業(如飛機、汽車製造工業和電子工業等)開始出現分散的趨勢。跨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最優區位條件,降低成本,以最終獲得最大的綜合經濟效益。
4.3傳統工業區和新工業區
一、傳統工業區
1、主要分布: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我國遼中南工業區等。
2、傳統工業區的特徵
⑴一般是在豐富煤、鐵資源基礎上,以紡織、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等傳統工業為主;
⑵以大型企業為軸心,逐漸發展起來的;
3、歷史:
20世紀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後開始衰落,之後許多國家對此進行了長期的改造。
二、魯爾區的發展、衰落與整治(讀課本圖)
1.發展的區位特點
豐富的煤炭資源
離鐵礦較近
充沛的水源
便捷的交通
廣闊的市場
魯爾區以煤炭工業為基礎,以鋼鐵工業為主導,少數重工業部門高度集中。
2.衰落的主要原因
20世紀50年代以後,經濟開始衰落,其原因是:
(1) 生產結構單一
魯爾區的五大傳統工業部門:煤炭、電力、鋼鐵、機械、化工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3)世界性鋼鐵過剩
(4)新技術革命的沖擊
(5)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
3.綜合整治措施
20世紀60年代,魯爾區開始實施綜合整治的總體規則,主要從五個方面進行綜合整治。
A、調整工業結構
B、調整工業布局
C、發展第三產業
D、優化環境
三、新興工業區的概念、分布
1、 概念:新興工業區是指20世紀50年代之後,在發達國家的一些鄉村地區,逐漸形成了以靈活多變的中小企業為主的工業地域。
2、 主要分布:在義大利東北部和中部地區,德國南部地區,以及美國「矽谷」等,日本的「硅島」(九州島)
四、義大利新興工業區(讀課本圖)
1.義大利新興工業區發展的主要條件
① 大批廉價勞動力是發展的當地條件;
② 20世紀70年代 原料 和能源大幅度漲價是發展的國際條件;
③ 發達的信貸體系
④義大利高度開放的經濟
⑤ 政府的大力支持
2.發展特點
工業區 義大利新興工業區 傳統工業區
生產規模 以 中小企業為主 以大型企業為主
主要工業部門 輕工業 重工業
生產過程 分散 集中生產
資本集中程度 低 高
工業分布 分散在小城鎮或農村 集中布局
3.獨特的發展模式—工業小區
(1)概念
指一個地區的中小企業(生產企業和生產企業之間、生產企業和非生產企業之間)以一項經營活動為中心,根據現代經營需要,逐步建立起來的一種相互信賴 、比較穩固的 協作關系和產供銷體系。
(2)作用
有助於加強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
五、美國「矽谷」(讀課本圖)
1.特點
20世紀中、後期以來,在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興工業迅速發展起來。
(1) 人才:從業人員水平高
(2) 產品:研發費用高;
(3) 增長和更新速度快;
(4) 產品面向國際市場
2.崛起原因
(1)位置優越,環境優美
(2)氣候宜人。這里屬於地中海氣候,溫暖濕潤。
(3)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學
(4)便捷的交通,通達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運輸。
(5)軍事訂貨:特殊的條件!
必修2 第五章 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
一、主要運輸方式及其特點:
運輸方式 優點 缺點
鐵路運輸 當代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運量大,速度快,運費較低,受自然因素影響小,連續性好 修築鐵路造價高,消耗金屬材料多,佔地面積廣,短途運輸成本高
公路運輸 發展最快、應用最廣、地位日趨重要的運輸方式。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裝卸方便,對各種自然條件適應性強 運量小,耗能多,成本高,運費較貴
水路運輸 歷史最悠久的運輸方式,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 速度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航道水文狀況和氣象等自然影響大
航空運輸 速度快,運輸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現代化運輸方式
運量小,能耗大,運費高,且設備投資大,技術要求嚴格。
管道運輸 運具和線路合二為一的新型運輸方式。貨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煤漿及其它礦漿。氣體不揮發,液體不外流,損耗小,連續性強,平穩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晝夜不停,運量很大。 管道運輸要鋪設專門管道,設備投資大,靈活性差。
二、交通運輸網的形成與發展趨勢:
分一種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兩種以上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及不同地域的綜合運輸網。(見課本P80圖)
發展趨勢:交通運輸不僅日益網路化、國際化(二條亞歐大陸橋、四條世界主要航海線),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專業化(集裝箱運輸節省包裝費用,便於實現裝卸作業機械化,且貨物運輸安全)。
三、交通運輸線、站的區位因素:
a.影響鐵路的建設的區位因素:經濟、社會因素成為決定性因素。以京九鐵路為例(1、合理布局交通網,2、促進沿線經濟的發展,3、維持香港的長期穩定和繁榮,4、先進的科學技術是保證)
b.影響公路的建設的區位因素:修築公路,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避開那些地形、地質、水文條件復雜的地段。2、盡量少佔農田耕地,處理好與城鎮發展的關系。
e.港口建設的條件:港口的區位不僅要受到水域條件(如航行條件、停泊條件)的影響,還要受到陸域條件(如築港條件、腹地條件)的影響。上海港的主要區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長江三角洲的一個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區沿黃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勢平坦開闊,為港口建設提供了條件,長江一方面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證了船舶航行的空間,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積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經濟腹地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為依託。
第六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6.1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
一、人地關系的歷史回顧:
時期 人類思想 人地關系
采獵文明 崇拜自然 人地基本協調
農業社會 利用自然 對抗性增強,環境受到破壞
工業革命 征服自然 人地關系全面不協調
新技術革命 人類謀求協調發展 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直面環境問題
1、環境問題的產生
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納和清除能力(環境自凈能力)。當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時,就會出現環境問題,
2、環境問題的表現:
當今世界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包括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雜訊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態破壞(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鹽鹼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壞、資源的枯竭、生物物種的減少)兩大類。城
3、環境問題的分布:
城市地區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鄉村地區主要表現為生態破壞。發展中國家環境問題較發達地區嚴重(其原因是:環境承受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經濟、技術水平落後;發達國家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
三、可持續發展
1、 環境問題的防治:
從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壓力、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從總體上,環境問題的本質就是發展問題,是在發展的過程中產生的,必須在發展的過程中解決
★2、可持續發展
(1)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可持續發展:它既滿足其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的內涵概括為:生態持續發展(基礎)、經濟持續發展(條件)、社會持續發展(目的),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一個系統。(課本P96圖)
(2)原則: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
6、2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
一、 必然性:
1、 大的人口壓力
2、 資源短缺
3、 深刻的環境危機
二、 綱領:1994年3月,國務院發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提出了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對策以及行動方案。這是全球第一部國家級的《21世紀議程》。
三、 途徑
1、 循環經濟是重要途徑。
循環經濟以環境無害化技術為手段,以提高生態效益為核心,以環境友好方式利用經濟資源和環境資源,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
2、 循環經濟在工業中的表現形式是清潔生產。
清潔生產從原料開采—生產製造—消費使用—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來評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克服了傳統工業生產只重視末端治理的弊端。能帶來良好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3、 循環經濟在農業中主要表現為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將農業生產和生態平衡納入協調一致的軌道。它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形成經濟上和生態上的良性發展。
留民營村是「中國生態農業第一村」
所採取主要措施:調整產業機構,開展綜合利用,廣開源流,開發利用新能源
❽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中考試復習資料
第五單元 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
1、 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
氣候:熱量、光照、降水影響極大;氣候條件分布有明顯的地域性
地形:平原——耕作業;山地——林業、畜牧業;山地農作物的垂直分布;
土壤:作物生長的物質基礎;酸性紅壤——種茶樹
市場:市場的需求量最終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運輸:園藝業、乳畜業——必須有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條件;接近城市分布
政策:如商品性農業生產基地建立
2、 農業發展與區位的關系
(1) 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自然因素對農業區位的影響並非都是決定性的,
A培育良種、改良耕作制度——擴大某種農作物的區位范圍
如我國橡膠和雙季稻生產北推;小麥種植高限擴展
B根據經濟技術條件,對不適宜的自然因素進行改造
如玻璃溫室(溫室效應原理)——改善溫度、並可對光照、通風、濕度進行調節
梯田——改造地形;較陡的山坡不適宜修築梯田;灌溉——改造水分
(2) 社會經濟因素的發展變化
農業區位的選擇,更多要考慮社會經濟因素的發展變化
A市場區位及需求的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最為突出
如城市周圍成為菜、肉、蛋、奶、園藝業等農副產品基地
B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世界大市場的形成——農業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區域專業化生產)
如美國東南部花、菜基地供應東北部工業基地;
我國北方冬季從南方大量調進蔬菜;
荷蘭鮮花裝點世界許多大城市;
美、加、澳、法等成為世界主要商品糧生產國;
荷蘭、丹麥、紐西蘭等成為世界主要乳畜產品供應國
拉美、非洲以及東南亞和南亞成為世界熱帶經濟作物的生產基地
3、 農業主要地域類型的特點(從土地利用的方式的角度)
農業地域類型 代表性地區 主要分布地區 分類 特點
水稻種植業 中國秦淮以南 東亞的亞熱帶季風區;南亞的熱帶季風區;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區 勞動密集型
自給農業 人多地少,小農經營;
單產高,商品率低;
機械化水平低,田地規模小
水利工程量大
科技水平低
大牧場放牧業 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美、澳、紐西蘭、阿根廷、南非 密集農業
商品農業 地廣人稀,大規模機械化經營;
優良的天然牧場
交通便利,促進了商品化經營
廣闊的市場需求
商品穀物農業 美國中央大平原 美、加、阿根廷、澳、俄、烏克蘭 商品農業
種植業
密集農業 優越的自然條件:
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氣候溫和
便利的交通運輸;
地廣人稀;
高度發達的工業:
為農業生產提供現代化農業機械、電力、化肥、農葯
先進農業科技
混合農業 澳大利亞的墨累-達令盆地
(背風坡;灌溉成為農牧業發展的限制性條件;東水西調) 歐洲、北美、南非、澳、紐西蘭 商品農業
密集農業 良性農業生態系統
有效利用時間安排農事活動
農業生產有較大的靈活性和對市場的適應性;
大規模機械化家庭農場
市場廣大
交通便利
4、 影響工業區位因素
(1) 經濟方面:原料、動力(燃料)、勞動力、市場、交通運輸、自然條件
(2) 社會方面:政府、政策、個人偏好等
(3) 環境:污染類型和污染程度
主導因素影響工業區位選擇:
類型名稱 典型工業部門 相關特點
原料指向型工業 製糖、水產品加工、水果加工、罐頭廠 所需原料豐富地區;
原料不便運輸
市場指向型工業 瓶裝飲料、傢具製造、印刷 接近產品消費地區;
產品不便運輸
動力指向型工業 有色金屬冶煉(煉鋁)、化工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廉價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 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地區
技術指向型工業 集成電路、航天、航空、精密儀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地區
5、 工業發展與區位的關系
由於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科學技術等方面的發展,區位因素發展變化如下:
(1) 原料來源多、交通改善
——原料地對工業區位影響漸弱;市場影響漸強
例:鞍鋼(原料、動力指向型);寶鋼(市場指向型)
(2) 一些發達國家,交通運輸條件對工業區位的影響有所下降
(3) 信息通信網路的通達性作為工業區位因素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
(4) 勞動力素質對工業區位的影響力在逐漸增強
(5) 國家政策變化的影響:如我國西部大開發、改革開放初沿海地區的發展
(6) 國防的需要:如我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內地的重工業和軍事工業
(7) 個人偏好:如華僑回鄉投資
(8) 工業慣性的影響
(9) 環境保護的影響:
原則:大氣污染企業應在居民區的下風向;或最小風頻上風向;與盛行風垂直的兩郊外
水污染企業應在居民區下游
固體廢棄物和噪音多的企業遠離居民區
氣污、水污:化工廠
氣污:水泥廠、火電廠、鋼鐵廠、化工廠
水污:印染廠、造紙廠、電鍍廠、化工廠
噪污:交通線、車站、飛機場
6、 工業聯系和集聚現象
(1) 工業聯系:
A生產上聯系:投入-產出聯系
如:煉鐵廠和鋼鐵廠;皮革廠、鋼鐵廠和汽車廠
B非生產上的空間聯系:共用廉價勞動力或基礎設施
如:天津新技術開發區內的「康師傅」和「三星」
C信息聯系:計算機聯網
(2) 工業集聚
好處: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利潤;獲得規模效益
類型:
A專業化生產集聚地域:投入-產出聯系
如鋼鐵廠工業區和石油化工區
B新小批量定製產品的生產:協作工廠集聚並接近市場,及時反饋信息形成新興工業區
7、 不同工業地域的形成和發展特點
形成類型:
(1) 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有投入-產出關系
(2) 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有投入-產出關系;或由於共同設施而集聚一起
發展特點:
(1) 農產品加工為主的工業地域:發育程度低;工業發展潛力小,面積小;如糕點廠、糖果廠等
(2) 以鋼鐵等生產過程復雜工業為主的工業地域:發育程度高;工業發展潛力大,面積大
可擴展成為工業城市,其區位由核心工廠區位因素而定
如鋼鐵工業城市鞍山、攀枝花、馬鞍山
石油工業城市大慶、克拉瑪依
汽車城十堰
傳統工業區 新興工業區
代表工業區 德魯爾區;英中部區;美東北部區 美矽谷;中關村
主要區位因素 原料、廉價勞力 人才、環境、交通
主要部門 鋼鐵、煤炭、紡織、化工、機械 電子、航天、生物工程
工業地域特點 以傳統大型企業為核心發展集聚而成 分散為主
產品特點 重、厚、長、大 輕、薄、短、小
生產規模 大 小
科技人員比例 低 高
生產增長速度 慢 快
產品更新換代周期 長 短
研發費用 低 高
發展類型 資金密集型、資源密集型、廉價勞力密集型 技術密集型
按主導區位因素分類 原料、動力、廉價勞力指向型 技術指向型、市場指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