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版圖
① 求高一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的知識結構圖,清晰一點的。
高一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知識總結
第一節: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體:天體是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星光閃爍——恆星;恆星衛士——行星;行星衛
士——衛星;輪廓模糊——星雲;一閃即逝——流星;拖著長尾——彗星;氣體和塵埃 天體系統:運動著的天體與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而形成的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 天體系統的層次:
最高一級天體系統:總星系;最低一級天體系統:地月系. 宇宙包括總星系和人類未探測區域. 光年:計算天體間距離的單位.
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運動特徵:同向、共面、近圓 結構特徵:質量、體積、距離
局太陽由近到遠: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小行星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金星距地球最近
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冥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①有適宜的溫度——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適中,因而有適宜的溫度 ②有液態水;——內部物質運動、距離適中
③有適量的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適中,因而有適量的大氣 ④安全的宇宙環境
第二節: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一、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輻射: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四周發射能量,這種現象稱為太陽輻射 太陽輻射能量的來源:核聚變4H——He 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生物的生成(光、熱資源), 促進水、大氣的運動 生產生活:太陽能、煤、石油
二、太陽活動影響地球 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主要類型有黑子、耀斑,黑子發生在光球層,耀斑發生在色球層.
黑子:溫度比其他地方低; 耀斑:色球的某些區域突然出現的大而亮的斑塊.每當耀斑爆發會釋放出很強的無
線電波,大量的紫外線,X射線,γ射線,以及高能帶電粒子 黑子、耀斑周期:11年,同步起落,體現太陽活動的整體性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電離層擾動,干擾無線電短波通信;干擾地球磁場,磁暴現象;
地月系 太陽系 銀河系 河外星系
總星系
影響氣候
注意:太陽對地球的最大影響是太陽輻射!
第三節: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
地球運動的兩種形式:自轉和公轉 地軸的方向: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 自轉的方向、公轉的方向:自西向東 自轉的周期:恆星日23時56分4秒, 太陽日24小時
自轉角速度:除兩極,角速度相同,15度每小時.兩極點角速度為0. 自轉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最大,兩極點為0. 公轉的軌道(近日點和遠日點、快慢):
地球公轉軌道是近似正圓的橢圓形,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使地球繞日公轉中出現近日和遠日現象.地球位於近日點及附近時,公轉速度快,位於遠日點及附近,公轉速度慢.
公轉周期:1年,也稱為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二、地球自轉與時差 晨昏線(圈):晨昏線平分地球,太陽光線垂直於晨昏線
地方時:經度相差1度,地方時相差4分鍾,東加.正午時,太陽高度角為一天中的最
大值,地方時為12點 區時:
全球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跨經度15度個時區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本區的區時.相連的時區區時相差1小時,東加西減.
國際日界線:基本沿東經180度.由西向東跨過國際日界線,日期減一天;由東向西跨過國際日界線日期加一天.
日期變更:0時區和國際日界線把全球日期分為今天和昨天.當0時區和中時區重合時,今天的日期和昨天的日期相等.
時區=經度/15,十分位四捨五入
北京時間:東八區區時,東經120度地方時 自轉的地理意義:晝夜交替、地方時
三、地球的公轉與季節
黃赤交角:赤道平面與黃道平面的夾角,23度26分,
正午太陽高度角:地方時12點時,太陽光線與地面的夾角.
太陽直射:正午太陽高度角為90度,光線延長線經過地心.(圖中紅線為太陽直射) 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規律:從直射點向兩邊遞減.
某地正午太陽高度角=900—∣某地緯度—太陽直射點緯度∣,南緯用負值代入.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太陽直射點在赤道,直射光線延長線經過地心 晨昏線和太陽光線垂直,經過地心 地軸和晨昏線重合 晝夜等長
正午太陽高度角從赤道向兩邊遞減 夏至:
側視圖:
日期:6月22日前後
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北緯23度26分,直射光線延長線經過地心 晨昏線和太陽光線垂直,經過地心
北半球晝長夜短,北極圈極晝;南半球夜長晝短,南極圈極夜.赤道晝夜等長. 正午太陽高度角從北回歸線向兩邊遞減
冬至:
日期:12月22日前後
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南緯23度26分,直射光線延長線經過地心 晨昏線和太陽光線垂直,經過地心
北半球晝短夜長,北極圈極夜;南半球夜短晝長,南極圈極晝.赤道晝夜等長. 正午太陽高度角從南回歸線向兩邊遞減 夏半年與冬半年:
夏半年晝長大於夜長 冬半年夜長大於晝長 四季劃分:
夏季:白晝最長、太陽高度角最高、太陽輻射最多 冬季:白晝最短、太陽高度角最低、太陽輻射最少 春秋季:冬夏的過渡季節
3、4、5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的更替、五帶的
劃分.
第四節:地球的圈層結構
一、地球的內部圈層
地震波:當地震發生時,地下岩層受到強烈的沖擊會產生彈性震動,並以波的形式向四
周傳播.即地震波. 特性:
縱波:速度快,可通過固液氣傳播 橫波:能量大,只能在固體中傳播
地震波在地下傳播速度會發生變化,而某些地區一定深度處,地震波有明顯的突變,這
種波速發生突變處的層面叫不連續面.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殼: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由岩石組成.大陸部分的平均厚度為 33KM 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個物質呈融熔狀態的軟
流層,一般認為軟流層是岩漿和地震的發源地.
岩石圈:軟流層以上部分,物質由岩石組成.包含地殼. 地核:外核部分呈液態(因為橫波不能通過),內核為固態. 二、地球的外部圈層: 大氣圈:氣體和懸浮物
水圈:地表水、地下水、大氣水、生物水;循環運動
生物圈:地球表層生物及生存環境的總稱.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② 高一地理必修一每章的知識結構圖
我網路的,其他的自己網路一下吧,比如」高中地理必修一章名稱 知識結構圖」就會查到的
③ 高一必修一地理有哪些重要的圖
1.中國、世界來的行政圖源、地形圖,這是必須的
2.地球風帶氣壓帶圖
3.自然、人方景觀圖(用來辨別的)
4.等值線圖(包括地形等高線、氣溫等值線、氣壓等值線等,這個靠平時做題理解後積累)
這些在地圖冊里都有 多花點時間在地圖冊上不難記的 都是圖
我以前用的是陳樹聲著的地圖冊 很好用 希望能幫到你
④ 高一地理必修一要掌握哪些圖
主要要記住甚至能墨畫出來的有:1、太陽系行星排列順序圖,2、二分二至時地球位置專圖,屬3、冬至、夏至、春秋分全球的晝長和正午太陽高度角圖,4、全球大氣環流示意圖,5、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圖,6、世界各種氣候類型的降水量和氣溫月份分配圖,7、地殼物質循環圖,8、世界表層洋流分布圖,9、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布圖,10、山地的垂直自然帶分布圖,11、世界主要魚業地區分布圖(及形成原因),其他的圖也要有所了解。謝謝採納!
⑤ 地理必修一:人教版和中圖版有什麼區別
從我個人來講,中圖版的地理比人教版的地理好,但是我是站在一個老回師的角度考慮的。因答為中圖版內容少,老師在上課時好講,而人教版內容多,學生大都是自己去看,但是學生又看不懂,搞得學生很多問題要問,所以我還是希望上中圖版的。但只是必修一,必修二和三還是用人教版的好,當然最好是兩本合起來用。
⑥ 必修一地理有哪些重點圖
各種大洲的地抄形圖,主要記重點地點(最大城市、首都、最大港口、還有什麼莫三比克海峽啦白令海峽啦馬六甲海峽啦什麼的)的經緯度。還有河流分布。還有氣候分布圖,其中有些地方氣候的成因要知道。然後最好記點資源分布。。
你可以自己整點空白圖對照地圖冊填圖。。我就這么整的。
在網路圖片 搜索 世界地圖空白圖 就好。
⑦ 地理必修一的地圖怎麼看,地圖看不懂跟別說
[dì tú]
地圖
(空間分布特性圖紙)
編輯
[1]地圖(dì tú),就是依據一定的數學法則,使用制圖語言,通過制圖綜合在一定的載體上,表達地球(或其他天體)上各種事物的空間分布、聯系及時間中的發展變化狀態繪制的圖形。隨著科技的進步,地圖的概念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如將地圖看成是「反映自然和社會現象的形象、符號模型」,地圖是「空間信息的載體」、「空間信息的傳遞通道」等。傳統地圖的載體多為紙張,隨著科技的發展出現了電子地圖等多種載體。
地圖是按照一定法則,有選擇地以二維(2D)或多維形式(3D)與手段在平面或球面上表示地球(Earth)(或其它星球)若干現象的圖形或圖像,它具有嚴格的數學基礎、符號系統、文字注記,並能用地圖概括原則,科學地反映出自然和社會經濟現象的分布特徵及其相互關系。
現階段地圖的定義是:以一定的數學(Math)法則(即模式化)、符號化、抽象化反映客觀實際的形象符號模型或者稱為圖形數學模型。
地圖是根據一定的數學法則,將地球(或其他星體)上的自然和人文現象,使用地圖語言,通過制圖綜合,縮小反映在平面上,反映各種現象的空間分布、組合、聯系、數量和質量特徵及其在時間中的發展變化。
⑧ 有關高一地理必修一里要掌握的圖
好像是大陸板塊。背斜向斜。各種氣候分布。洋流。冷鋒暖鋒(表示理科生,地理的悲劇)
⑨ 求各位大神高一地理必修一各個單元的知識結構圖,急~~·~
高一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知識總結
第一節: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體:天體是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星光閃爍——恆星;恆星衛士——行星;行星衛
士——衛星;輪廓模糊——星雲;一閃即逝——流星;拖著長尾——彗星;氣體和塵埃 天體系統:運動著的天體與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而形成的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 天體系統的層次:
最高一級天體系統:總星系;最低一級天體系統:地月系。 宇宙包括總星系和人類未探測區域。 光年:計算天體間距離的單位。
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運動特徵:同向、共面、近圓 結構特徵:質量、體積、距離
局太陽由近到遠: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小行星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金星距地球最近
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冥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①有適宜的溫度——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適中,因而有適宜的溫度 ②有液態水;——內部物質運動、距離適中
③有適量的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適中,因而有適量的大氣 ④安全的宇宙環境
第二節: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一、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輻射: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四周發射能量,這種現象稱為太陽輻射 太陽輻射能量的來源:核聚變4H——He 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生物的生成(光、熱資源), 促進水、大氣的運動 生產生活:太陽能、煤、石油
二、太陽活動影響地球 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主要類型有黑子、耀斑,黑子發生在光球層,耀斑發生在色球層。
黑子:溫度比其他地方低; 耀斑:色球的某些區域突然出現的大而亮的斑塊。每當耀斑爆發會釋放出很強的無
線電波,大量的紫外線,X射線,γ射線,以及高能帶電粒子 黑子、耀斑周期:11年,同步起落,體現太陽活動的整體性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電離層擾動,干擾無線電短波通信;干擾地球磁場,磁暴現象;
地月系 太陽系 銀河系 河外星系
總星系
影響氣候
注意:太陽對地球的最大影響是太陽輻射!
第三節: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
地球運動的兩種形式:自轉和公轉 地軸的方向: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 自轉的方向、公轉的方向:自西向東 自轉的周期:恆星日23時56分4秒, 太陽日24小時
自轉角速度:除兩極,角速度相同,15度每小時。兩極點角速度為0。 自轉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最大,兩極點為0。 公轉的軌道(近日點和遠日點、快慢):
地球公轉軌道是近似正圓的橢圓形,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使地球繞日公轉中出現近日和遠日現象。地球位於近日點及附近時,公轉速度快,位於遠日點及附近,公轉速度慢。
公轉周期:1年,也稱為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二、地球自轉與時差 晨昏線(圈):晨昏線平分地球,太陽光線垂直於晨昏線
地方時:經度相差1度,地方時相差4分鍾,東加。正午時,太陽高度角為一天中的最
大值,地方時為12點 區時:
全球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跨經度15度個時區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本區的區時。相連的時區區時相差1小時,東加西減。
國際日界線:基本沿東經180度。由西向東跨過國際日界線,日期減一天;由東向西跨過國際日界線日期加一天。
日期變更:0時區和國際日界線把全球日期分為今天和昨天。當0時區和中時區重合時,今天的日期和昨天的日期相等。
時區=經度/15,十分位四捨五入
北京時間:東八區區時,東經120度地方時 自轉的地理意義:晝夜交替、地方時
三、地球的公轉與季節
黃赤交角:赤道平面與黃道平面的夾角,23度26分,
正午太陽高度角:地方時12點時,太陽光線與地面的夾角。
太陽直射:正午太陽高度角為90度,光線延長線經過地心。(圖中紅線為太陽直射) 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規律:從直射點向兩邊遞減。
某地正午太陽高度角=900—∣某地緯度—太陽直射點緯度∣,南緯用負值代入。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太陽直射點在赤道,直射光線延長線經過地心 晨昏線和太陽光線垂直,經過地心 地軸和晨昏線重合 晝夜等長
正午太陽高度角從赤道向兩邊遞減 夏至:
側視圖:
日期:6月22日前後
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北緯23度26分,直射光線延長線經過地心 晨昏線和太陽光線垂直,經過地心
北半球晝長夜短,北極圈極晝;南半球夜長晝短,南極圈極夜。赤道晝夜等長。 正午太陽高度角從北回歸線向兩邊遞減
冬至:
日期:12月22日前後
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南緯23度26分,直射光線延長線經過地心 晨昏線和太陽光線垂直,經過地心
北半球晝短夜長,北極圈極夜;南半球夜短晝長,南極圈極晝。赤道晝夜等長。 正午太陽高度角從南回歸線向兩邊遞減 夏半年與冬半年:
夏半年晝長大於夜長 冬半年夜長大於晝長 四季劃分:
夏季:白晝最長、太陽高度角最高、太陽輻射最多 冬季:白晝最短、太陽高度角最低、太陽輻射最少 春秋季:冬夏的過渡季節
3、4、5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的更替、五帶的
劃分。
第四節:地球的圈層結構
一、地球的內部圈層
地震波:當地震發生時,地下岩層受到強烈的沖擊會產生彈性震動,並以波的形式向四
周傳播。即地震波。 特性:
縱波:速度快,可通過固液氣傳播 橫波:能量大,只能在固體中傳播
地震波在地下傳播速度會發生變化,而某些地區一定深度處,地震波有明顯的突變,這
種波速發生突變處的層面叫不連續面。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殼: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由岩石組成。大陸部分的平均厚度為 33KM 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個物質呈融熔狀態的軟
流層,一般認為軟流層是岩漿和地震的發源地。
岩石圈:軟流層以上部分,物質由岩石組成。包含地殼。 地核:外核部分呈液態(因為橫波不能通過),內核為固態。 二、地球的外部圈層: 大氣圈:氣體和懸浮物
水圈:地表水、地下水、大氣水、生物水;循環運動
生物圈:地球表層生物及生存環境的總稱。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⑩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與中圖版的區別,越詳細越好
從我個人來講,中圖版的地理比人教版的地理好,但是我是站在一個老師內的角度考慮的。容因為中圖版內容少,老師在上課時好講,而人教版內容多,學生大都是自己去看,但是學生又看不懂,搞得學生很多問題要問,所以我還是希望上中圖版的。但只是必修一,必修二和三還是用人教版的好,當然最好是兩本合起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