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地理上冊第二章第三節重點
㈠ 初二上地理復習提綱的第三節多民族的大家庭
1、 我國共有56個民族。55個少數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是壯族。
2、 漢族遍及全國,主要集中分布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東北。
3、 我國各民族總的分布特點是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
4、 蒙古族—內蒙古自治區,回族---寧夏回族自治區,藏族---西藏自治區, 維吾爾族—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
壯族---廣西壯族自治區, 高山族—台灣 第一節地勢和地形
1、 中國的地勢特點是: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2、 第一、二級階梯的分界線是:
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
3、 第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是:
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4、 第一級階梯:>4000米,高原、盆地;
第二級階梯:1000-2000米,高原、盆地;
第三級階梯:<500米,平原、丘陵;
5、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我國的影響:
(1)、地勢西高東低使我國許多河流自西向東流,溝通了東西方向的交通;
(2)、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有利於海洋上的潮濕氣流深入內陸,形成豐沛的降水;
(3)、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在階梯交界處,落差大,蘊藏豐富的水能。
6、我國的地形特點是: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7、我國主要的山脈:
東西走向:最北---天山—陰山;中間--昆侖山—秦嶺;最南—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最西--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中間—長白山—武夷山
最東—台灣山脈
西北-東南走向:阿爾泰山—祁連山
南北走向:橫斷山
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脈,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米。
8、 黃土高原—千溝萬壑、支離破碎; 內蒙古高原—地面平坦、一望無垠;
青藏高原---雪峰連綿、冰川廣布; 雲貴高原—地面崎嶇,多梯田。
9、我國是個多山的國家,山地面積約占陸地面積的1/3;一般把山地、崎嶇的高原和丘陵稱為山區,山區面積約占陸地面積的2/3。
10、 山區的優點:地形復雜多樣,便於發展多種經營;森林和礦產資源豐富;
中草葯和動植物資源豐富;高山草地可以放牧;山區急流可以發電。
山區的缺點:山區地面崎嶇,交通不便;容易發生自然災害;植被遭到破壞後,水土流失嚴重;坡度大,不易耕種。
11、山區常見的自然災害:崩塌、滑坡、泥石流。所以開發利用山區的時候,要特別注意生態環境建設,預防和避免山地災害的發生。 冬季風 夏季風 來源 蒙古
西伯利亞 太平洋
印度洋 風向 西北季風
東北季風 東南季風
西南季風 性質
影響 寒冷乾燥 高溫多雨 1、 冬季,我國南北氣溫差別很大;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緯度因素,而冬季風則加劇了我國北方地區的嚴寒。
2、 1月0C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此線以北1月平均氣溫<0C,此線以南1月平均氣溫>0C。
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1)、1月0C等溫線;(2)、800MM等降水量線;
(3)、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線;(4)、濕潤和半濕潤的分界線。
3、 中國冬季最冷的地方:漠河(-52.3C).
4、 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區外,我國大多數地方普遍高溫。
5、 夏季,中國氣溫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其原因是:海拔高,氣溫低。
6、 中國最熱的地方:新疆的吐魯番(49.6C).
7、 我國從北向南可以劃分為5個溫度帶: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還有一個獨特的高原氣候區。(四川盆地—亞熱帶—濕潤氣候)
8、 我國降水量分布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9、 我國降水最多的地方:台灣的火燒寮;我國降水最少的地方:吐魯番盆地的托克遜。
10、根據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對比關系,把我國劃分為4類干濕地區。
11、東部—耕作業;西北—畜牧業;北方—旱地農業;南方—水田農業。
12、我國的氣候特徵: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
13、我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彥喀拉山—。
14、季風氣候的最大優點是雨熱同期,但是很容易帶來各種災害性天氣:寒潮、台風、霜凍、水旱災害等。 1、 內流河:沒有流向海洋→內流區(1/3);河水主要來自冰雪融水。
外流河:流向海洋→外流區(2/3);河水主要來自大氣降水。
2、 長江—我國流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長度最長;
黃河--我國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塔里木河—我國最大的內流河;
京杭運河—我國最長的人工運河;
額爾齊斯河---我國唯一流到北冰洋的河流;
黑龍江—冰期最長;
珠江---汛期最長,年運輸量僅次於長江。
青海湖—最大鹹水湖;
鄱陽湖---最大淡水湖。
3、 黃河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呈巨大的「幾」字形,注入渤海。
4、 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被稱為「塞上江南」。
5、黃河上中游的分界是河口,中下游的分界是桃花峪。
6、黃河下遊河床逐漸抬高,成為「地上河」。
7、黃河在流經中遊河段後,產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經的地形是黃土高原(造林、種草、綠化大地)。
9、長江發源於唐古拉山,注入東海, 有「水能寶庫」和「黃金水道」之稱。
10、長江上中游的分界是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是湖口。
11、長江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上遊河段,宜賓以下四季都能通航。
12、有「九曲回腸」之稱的是荊江,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彎取直。
13、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洪水多的原因是:
(1)、長江流經地區降水豐沛,暴雨時各支流往往同時漲水;
(2)、上中游湖泊面積縮小,森林和草地植被遭到破壞,自然生態環境日益惡化;
(3)、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大水系,北面的漢江,是中下游平原地區洪水的三個主要來源。
14、綜合治理長江的首要任務是防洪。
第三章 中國的自然資源
第一節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1、對於可再生資源,如果利用合理,並注意保護和培育,便能實現永續利用。對於非可再生資源,我們應該十分珍惜和節約使用。
2、我國自然資源的特點是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第二節 土地資源
1、根據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狀況把土地資源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設用地。
2、我國人均土地資源佔有量小,且各類土地資源所佔的比例不盡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難利用土地多、後備土地資源不足,特別是人與耕地的矛盾尤為突出。
3、我國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氣候濕潤的東部季風區。草地主要分布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內陸區。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有東北林區、西南林區、東南林區三大林區。
東北林區—最大的原始森林。西南林區—樹種最多。東南林區—人工林區。
4、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是: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荒漠化、亂佔耕地。
5、土地利用中的一項基本國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第三節 水資源
1、地球上的水,海洋水佔97%,淡水佔2.5%
2、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
3、我國水資源總量少於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印度尼西亞,位於世界第6位,若按人均計算,則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4、從時間分配看,夏秋季降水集中,冬春季降水少。有效調控徑流和水量的季節變化的措施是興建水庫;
5、從空間分布看,我國水資源南多北少,特別是華北和西北地區缺水最為嚴重。
6、南水北調工程就是把長江水系的水調到缺水嚴重的華北、西北地區。
7、針對我國水資源嚴重緊缺的問題,節約用水尤為重要。
第四章中國的經濟發展
第一節逐步完善的交通運輸網
1、交通運輸是經濟發展的「先行官」。我國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是:鐵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種。
2、在各種交通運輸線中,鐵路是我國最重要的運輸方式。
3、貴重或急需的貨物而數量又不大的,多由航空運送。
4、容易死亡或變質的貨物,多採用公路運送。
5、大宗笨重貨物,遠距離運輸,一般選擇鐵路和水路運送。
第二節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1、農業的生產部門有種植業、林業、漁業、畜牧業。
2、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民的基礎產業。
3、林業集中分布在東北、西南和東南。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東部沿海地區是我國海洋捕撈和海洋養殖的基地。
4、糧食作物--南稻北麥 油料作物—長江油菜帶和黃淮花生區
糖料作物—南甘北甜 棉花生產—新疆南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三大產棉區 地區 耕地類型 熟制 主要農作物 秦嶺—淮河以北 旱地 1年1熟或2年3熟 小麥、棉花、花生、甜菜 秦嶺—淮河以南 水田 1年2-3熟 水稻、棉花、油菜、甘蔗 5、 我國四大牧區的比較 內蒙古牧區 新疆牧區 青海牧區 西藏牧區 優良畜種 三河馬、三河牛 細毛羊 氂牛 氂牛 6、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人口增加、耕地不斷減少、水土流失、自然災害、環境污染。
7、我國不同類型地區農業建設方向: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創匯農業;
中部地區—農產品基地; 西部地區—生態農業、特色農業。
第三節 工業的分布和發展
1、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
2、我國工業的空間分布:
(1)、京廣、京滬、哈大----全國意義的工業基地。
(2)、黃河流域----能源開發的重要工業帶。
(3)、長江沿線(重慶、武漢、南京、上海)----沿江經濟發達地帶。
(4)、沿海地區(長江三角洲、遼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工業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區。
3、遼中南—重工業為主;
京津唐—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長江三角洲—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珠江三角洲—輕工業為主。
㈡ 七年級地理思維導圖上冊: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的知識重點是什麼
重點如下:
第二章 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1、地球是一個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最大周長約4萬千米,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的球體。
2、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指示東西方向。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3、0度緯線是赤道;0度經線是本初子午線。地球儀上只有一條0度緯線、0度經線和180度經線。
4、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經線指示南北方向。
5、地球儀上能畫出無數條經線和緯線。
6、0度經線以西稱西經,用「W」表示;0度經線以東稱東經,用「E」表示。
7、如果所畫的經緯網圖沒有0度經線或者是180度經線,就看度數,度數向東增大的為東經,向西增大的為西經。
8、在以南極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度數順時針增大的是東經,逆時針增大的為西經;在以北極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則相反。
9、赤道以北稱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稱南緯,用「S」表示。
10、如果所畫的經緯網圖沒有0度緯線,就看度數,度數向南增大的為南緯,向北增大的為北緯。
11、在以極點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判斷南北緯要用以下規律:以南極為中心的,緯度是南緯;以北極為中心的,緯度是北緯。
12、0度(赤道)劃分南北半球;200W、1600E劃分東西半球。
第二節 地球的運動
1、地球繞地軸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約為24小時。
2、地球自轉產生的自然現象:晝夜交替、時間差異。
3、地球繞太陽旋轉,叫做地球的公轉。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是一年。
4、地球公轉產生的自然現象:形成四季和五帶。
第三節 地圖
1、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圖例。
(1)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A、 比例尺的三種形式:線段式、數字式和文字式。
B、比較比例尺的大小:把比例尺化成分數比較,分母大的比例尺反而小,分母小的比例尺反而大;
C、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圍小,表示的內容詳細;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圍大,表示的內容簡略。
(2)方向:A、利用指向標定方向:指向標指向北方;
B、利用經緯網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C、無指向標、無經緯網的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熟記一些常用的圖例符號。
3、海拔: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4、相對高度:兩地之間的垂直距離。
5、等高線:海拔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線。
6、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1)坡度陡緩的判斷:等高線密集,坡度陡峭;等高線稀疏,坡度平緩。
(2)山體不同部位的判讀:A、山頂:閉合等高線的中心; B、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
C、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凸; D、鞍部:兩個山頂之間; E、陡崖:等高線重疊。
(3)幾種陸地基本地形的判讀: A、盆地:四周高,中間低。
B、山地:海拔高,地面起伏大; C、 丘陵:海拔較高,地面起伏較大;
D、高原:邊緣陡峭,地面坦盪; E、平原:海拔低,地面平坦。
7、分層設色地形圖可以一目瞭然地看出地面的高低形態和海底的起伏狀況。
8、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陸地;黃色表示山地。
9、地形剖面圖:可以更直觀地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
第三章 陸地和海洋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陸地僅佔29%。「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2、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3、地球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
4、面積最大的大洲是亞洲;面積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
5、面積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面積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
6、北美洲的格陵蘭島是面積最大的島嶼。
7、赤道橫穿過非洲和南美洲大陸。
8、巴拿馬運河劃分南美洲和北美洲;蘇伊士運河劃分亞洲和非洲;白令海峽劃分亞洲和北美洲;丹麥海峽劃分歐洲和北美洲;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家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
第二節 海路的變遷
1、海路變遷的主要原因:地殼的變動、海平面的升降和人類的活動(如:填海造陸)。
2、大陸漂移說是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
3、地球表層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
4、板塊間的基本運動方式:張裂拉伸和碰撞擠壓。
5、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多火山和地震。
6、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地帶和阿爾卑斯山-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帶。
7、亞洲和非洲之間的紅海在不斷擴張。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後,紅海將成為新的大洋。
8、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地中海在不斷縮小。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後,地中海將會消失。
9、喜馬拉雅山是由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第四章 居民與聚落
1、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大於0,表示人口增加;小於0,表示人口減少;等於0,表示人口既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
2、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人口密度=總人口數÷總面積。
3、人口稠密地區:亞洲的東南部、歐洲西部以及北美洲東南部等中低緯度沿海平原地區。
4、人口稀疏地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和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5、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6、人口過少帶來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等。
7、白種人:主要分布在歐洲; 黃種人:主要分布在亞洲; 黑種人:主要分布在非洲。
8、漢語是世界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9、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是世界上的主要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
10、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形成於亞洲西部,其代表性建築物是教堂。
11、伊斯蘭教產生於阿拉伯半島,在中國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其教徒稱為穆斯林,代表性建築物是清真寺。
12、佛教創始於印度,現在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其代表性建築物是佛堂。
13、鄉村和城市統稱為聚落。先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
14、東南亞的高架屋;西亞地區的房屋牆厚、窗小;北極地區因紐特人的冰屋;黃土高原的窯洞;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竹樓。
㈢ 7年級上冊地理思維導圖 第二章、三章、四章 知識點
重點如下:
第二章 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1、地球是一個平均半徑為千米,最大周長約4萬千米,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的球體。
2、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指示東西方向。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3、0度緯線是赤道;0度經線是本初子午線。地球儀上只有一條0度緯線、0度經線和180度經線。
4、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經線指示南北方向。
5、地球儀上能畫出無數條經線和緯線。
6、0度經線以西稱西經,用「W」表示;0度經線以東稱東經,用「E」表示。
7、如果所畫的經緯網圖沒有0度經線或者是180度經線,就看度數,度數向東增大的為東經,向西增大的為西經。
8、在以南極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度數順時針增大的是東經,逆時針增大的為西經;在以北極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則相反。
9、赤道以北稱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稱南緯,用「S」表示。
10、如果所畫的經緯網圖沒有0度緯線,就看度數,度數向南增大的為南緯,向北增大的為北緯。
11、在以極點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判斷南北緯要用以下規律:以南極為中心的,緯度是南緯;以北極為中心的,緯度是北緯。
12、0度(赤道)劃分南北半球;200W、1600E劃分東西半球。
第二節 地球的運動
1、地球繞地軸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約為24小時。
2、地球自轉產生的自然現象:晝夜交替、時間差異。
3、地球繞太陽旋轉,叫做地球的公轉。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是一年。
4、地球公轉產生的自然現象:形成四季和五帶。
第三節 地圖
1、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圖例。
(1)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A、 比例尺的三種形式:線段式、數字式和文字式。
B、比較比例尺的大小:把比例尺化成分數比較,分母大的比例尺反而小,分母小的比例尺反而大;
C、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圍小,表示的內容詳細;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圍大,表示的內容簡略。
(2)方向:A、利用指向標定方向:指向標指向北方;
B、利用經緯網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C、無指向標、無經緯網的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熟記一些常用的圖例符號。
3、海拔: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4、相對高度:兩地之間的垂直距離。
5、等高線:海拔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線。
6、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1)坡度陡緩的判斷:等高線密集,坡度陡峭;等高線稀疏,坡度平緩。
(2)山體不同部位的判讀:A、山頂:閉合等高線的中心; B、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
C、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凸; D、鞍部:兩個山頂之間; E、陡崖:等高線重疊。
(3)幾種陸地基本地形的判讀: A、盆地:四周高,中間低。
B、山地:海拔高,地面起伏大; C、 丘陵:海拔較高,地面起伏較大;
D、高原:邊緣陡峭,地面坦盪; E、平原:海拔低,地面平坦。
7、分層設色地形圖可以一目瞭然地看出地面的高低形態和海底的起伏狀況。
8、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陸地;黃色表示山地。
9、地形剖面圖:可以更直觀地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
第三章 陸地和海洋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陸地僅佔29%。「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2、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3、地球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
4、面積最大的大洲是亞洲;面積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
5、面積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面積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
6、北美洲的格陵蘭島是面積最大的島嶼。
7、赤道橫穿過非洲和南美洲大陸。
8、巴拿馬運河劃分南美洲和北美洲;蘇伊士運河劃分亞洲和非洲;白令海峽劃分亞洲和北美洲;丹麥海峽劃分歐洲和北美洲;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家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
第二節 海路的變遷
1、海路變遷的主要原因:地殼的變動、海平面的升降和人類的活動(如:填海造陸)。
2、大陸漂移說是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
3、地球表層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
4、板塊間的基本運動方式:張裂拉伸和碰撞擠壓。
5、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多火山和地震。
6、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地帶和阿爾卑斯山-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帶。
7、亞洲和非洲之間的紅海在不斷擴張。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後,紅海將成為新的大洋。
8、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地中海在不斷縮小。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後,地中海將會消失。
9、喜馬拉雅山是由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第四章 居民與聚落
1、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大於0,表示人口增加;小於0,表示人口減少;等於0,表示人口既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
2、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人口密度=總人口數÷總面積。
3、人口稠密地區:亞洲的東南部、歐洲西部以及北美洲東南部等中低緯度沿海平原地區。
4、人口稀疏地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和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5、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6、人口過少帶來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等。
7、白種人:主要分布在歐洲; 黃種人:主要分布在亞洲; 黑種人:主要分布在非洲。
8、漢語是世界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9、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是世界上的主要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
10、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形成於亞洲西部,其代表性建築物是教堂。
11、伊斯蘭教產生於阿拉伯半島,在中國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其教徒稱為穆斯林,代表性建築物是清真寺。
12、佛教創始於印度,現在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其代表性建築物是佛堂。
13、鄉村和城市統稱為聚落。先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
14、東南亞的高架屋;西亞地區的房屋牆厚、窗小;北極地區因紐特人的冰屋;黃土高原的窯洞;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竹樓。
㈣ 人教版初二地理上冊第二章第三節23頁綜合題答案
我認為自己做最好
㈤ 人教版初二地理上冊第二章第三節39頁和40頁活動答案
1.夏季普遍高溫水熱條件配合使農作物旺盛期內充足熱量水
2建築:南;尖頂屋;北:四合院平頂屋;
3強:洪災
弱:乾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