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年級地理 » 必修一必刷題地理答案

必修一必刷題地理答案

發布時間: 2021-03-06 11:32:17

⑴ 求《地理必修一填空復習資料》答案

第一單元
地球在宇宙中
1、宇宙環境是由星雲、行星、流星、恆星、彗星等天體和彌漫於星際空間的物質(氣體和塵埃)組成。
2、宇宙中的各種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3、目前人類所知道的最高級的天體系統是總星系,最低級的天體系統是地月系。
4、太陽系八顆行星由近及遠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星。
5、太陽系八大行星繞日公轉運動的共同特徵是同向性 、共面性、近圓性。
6、地球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有:_安全穩定的宇宙環境、穩定的光照條件、一定的體積和質量形成了適合的大氣層地球適合生物生存和繁衍,與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日地距離適中)保證了溫度條件適中--液態水的存在以及地球本身的條件如溫度、大氣、水等條件有密切關系。
7、太陽源源不斷地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四周發射能量,這種現象稱為太陽輻射。太陽輻射能維持地表的溫度,是促進地球上的大氣、水運動和生物活動的主要動力,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能源。
8、太陽大氣由里到外分為_光球_層、_色球_層和_日冕_層。
9、太陽大氣經常發生大規模的運動,稱為_太陽活動__,周期約為__11__年,其重要標志是黑子__和_耀斑__。
10、當黑子耀斑增多時,其發射的電磁波進入地球電離層,引起電離層擾動,使無線電短波通訊受到影響;太陽大氣拋出的_高能帶電粒子,擾亂地球磁場,使地球磁場出現「磁暴」現象,進入兩極的高空大氣,與之碰撞產生__極光_。
11、地球自轉方向為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是逆時針時針方向旋轉,從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是順時針時針方向旋轉。
12、晝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陽高度的日變化周期為24小時,叫做太陽日。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是恆星日,時間長度為23小時56分4秒。
13、地球自轉的角速度除極點外各地相等_。線速度_赤道_最大,隨緯度增大而減小。
14、地球繞日公轉的軌跡叫做黃道軌道,又稱黃道。地球公轉方向是_自西向東_、每年1月初,地球運動到近日點的位置,速度_較快_。每年7月初,地球運動到遠日點的位置,速度較慢。
15、地球上晝夜半球分界線稱為晨昏線;順著地球自轉方向由夜變為晝的分界線稱晨線,由晝變夜為的分界線稱昏線。
16、同一時刻,不同經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時,一般是越向東時刻早,越向西時刻晚。經度
每隔15度,地方時相差1小時;經度每隔1度,地方時相差4分鍾。
17、自1884年開始實行分區計時辦法,將全球劃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跨經度15度。美國本土跨4個時區,中國跨5個時區。北京時間的含義北京所在時區(東八區)的區時(中央經線的地方時)。
18、原則上以180°經線作為地球上「今天」和「明天」的分界線,並把此界線叫國際日期變更線。又稱國際日界線。另一條日界線所在經線的地方時0時,又稱自然日界線。這兩日條界線不重合時將全球分為兩個不同日期;當兩條日界線重合時全球為同一日期。
19、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系可以用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關系來表示,它們的交角叫黃赤交角,目前的角度為23°26′。
20、地球運動過程中,因為_黃赤交角_的存在,地球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地表的太陽直射點在_南北回歸線_之間作往返運動,稱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_。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
21、正午太陽高度的時間分布規律:夏至日,23°26′N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中的最大值,23°26′S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23°26′S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中的最大值,23°26′N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中的最小值。
22、直射點的正午太陽高度最大,為90度;晨昏線上太陽高度為0度。全球正午太陽高度的空間分布規律是:從直射點向南北兩側對稱遞減。
23、夏至這一天,全球晝夜長短的分布規律是_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北極圈內出現極晝;南半球相反_,冬至日,全球晝夜長短的分布規律北極圈以北極夜,南極極圈以南極晝,自南極圈向北極圈晝漸短夜漸長。春秋分日,全球晝夜長短的分布規律全球晝夜等長。赤道上全年晝夜等長。
24、太陽直射於北半球(直射點移動范圍從0°到23°26′N到0°),北半球晝長夜短,該半球中緯度越高,晝越長,極圈內可能有極晝現象。
25、除赤道外,全球同緯度地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角隨直射點的變化而變化,太陽輻射也呈有規律地變化,形成了四季和五帶。
26、以_莫霍_和_古登堡界面_為界,可以將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_、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上地幔的頂部和_地殼的全部合稱為岩石圈。
27、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等,這些圈層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_。
28、生物圈是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它佔有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第二單元
地球上的大氣
1、大氣對太陽輻射有吸收、反射、散射作用,從而使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大為減少。大氣吸收太陽輻射具有選擇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紅外線,因此太陽輻射的絕大部分可以到達地面。
2、從大氣的受熱過程看,大氣對太陽短波輻射吸收較少,而大氣對地面的長波輻射吸收的比較_多_,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氣主要、直接的熱源。大氣輻射中向下的部分,因為與地面輻射的方向相反,稱為大氣逆輻射。它的存在使大氣對地面起保溫作用。
3、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於太陽輻射。太陽輻射能的緯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緯間的溫度差異,這是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大氣運動的最簡單形式是熱力環流,它是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
4、促使大氣由高氣壓區流向低氣壓區的力為水平氣壓梯度力,它與等壓線相垂直。
5、高空大氣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風向與等壓線平行;近地面大氣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磨擦力共同作用,風向與等壓線有斜交。
6、三圈環流假設條件是地球表面是均勻的,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是高低緯受熱不均和地轉偏向力。全球共形成七個氣壓帶,六個風帶。…
7、由於太陽直射點隨季節變化而南北移動,導致氣壓帶和風帶在一年內也作周期性的季節移動。就北半球來說,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8、一般來說,高氣壓帶氣流下沉,氣候乾燥,低氣壓帶氣流上升,降水較多;由較低緯度流向較高緯度的風帶,氣流較濕潤,由較高緯度流向較低緯度的風帶,氣流較乾燥。由於氣壓帶風帶的移動,會使一些地區的氣候呈季節性變化。
9、全年受赤道低壓控制下,形成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形成熱帶沙漠氣候氣候。全年受西風帶控制,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受副熱帶高壓和西風帶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氣候。
10、由於海陸分布的影響,7月,北半球的副熱帶高氣壓帶被陸地上形成的低壓所切斷,尤以印度低壓最為強烈,使副熱帶高氣壓帶僅保留在海洋上。1月北半球的副極地低氣壓帶被陸地上形成的高氣壓所切斷,尤以亞洲高壓最為強烈,使副極地低氣壓帶僅保留在海洋上。
11、東亞地區因為位於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東部,瀕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所以季風氣候比較明顯。東亞冬季盛行西北風,­­寒冷乾燥(氣候特徵);夏季盛行東南風,高溫多雨(氣候特徵)。
12、冷暖氣團的交界面稱為鋒面。鋒面與地面的交線叫鋒線。根據冷暖氣團所佔主次位置不同,可以將鋒分為冷鋒、暖鋒、准靜止鋒等類型。
13、冷鋒在我國冬半年(時間)最為常見,暖鋒在我國華北地區和東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活動較為頻繁。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初夏有持續一個月左右的陰雨天氣,俗稱梅雨,是由准靜止鋒造成的。
14、冷鋒過境時,可能帶來大風、降雨、降雪天氣。冷鋒過境後,氣壓升高,氣溫降低,天氣轉好。
15、氣旋、反氣旋是對天氣系統氣流運動狀況的描述。低壓、高壓是對天氣系統氣壓分布狀況的描述。
16、氣旋是中心氣壓低、四周氣壓高的大氣水平旋渦。台風是熱帶氣旋強烈發展的一種特殊形式。台風災害主要由狂風、暴雨和風暴潮造成。氣旋在北半球作逆時針方向,南半球作順時針方向由四周向中心輻合,中心氣流上升,多陰雨天氣。
17、反氣旋在北半球作順時針方向,南半球作逆時針方向由中心向四周輻散,中心氣流下沉,多晴朗天氣。
18、氣候變化主要表現為不同時間尺度的冷暖或干濕變化。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化的顯著特點是氣溫升高,其帶來的後果有(1)海平面上升,這是因冰川融化和海水受熱膨脹引起的海水上漲現象。(2)位於低緯度的國家,全球變暖會導致農作物產量將減少,而位於高緯度的國家,農作物產量有可能增加。(3)洪澇和乾旱災害增多,加劇水資源資源的不穩定性和供需矛盾。
第三單元
地球上的水
1、水循環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個圈層中連續運動的過程。
2、水循環按其發生的空間范圍不同,可分為海陸間循環、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
3、海陸間水循環的主要環節包括蒸發、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地下徑流等六個環節。
4、水循環是地球上最活躍的能量交換和物質轉移過程之一;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有:①聯系四大圈層,促進水體更新,維持水的動態平衡;②促進物質遷移和能量傳輸;③流水作用塑造著地表形態;④影響全球地理環境
5、我國東北地區的河流,春季由於積雪融水形成春汛,夏秋季節由於降水形成夏汛,西北地區的河流,主要補給為冰川融水,河流徑流量隨溫度而變化,在夏季形成汛期。
6、大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較穩定地沿著一定方向做大規模流動,稱為洋流。洋流按性質可分為暖流和寒流。溫度比流經海區水溫高的是暖流,比流經海區水溫低的是寒流。
7、大洋表層洋流分布的一般規律是①中低緯度海區形成以副熱帶海區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為順時針流動,南半球為逆時針流動;②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形成以副極地海區為中心的逆時針大洋環流;③南緯40°附近的海域形成全球性西風漂流;④北印度洋海區則形成季風漂流,夏季,順時針流動,冬季逆時針流動。
8、洋流對流經大陸沿岸的氣候影響很大,暖流使沿岸氣候增溫增濕,寒流使沿岸氣候降溫減濕。
9、洋流對漁場的分布有顯著的影響,一般在寒暖流交匯處容易形成漁場。紐芬蘭漁場由北大西洋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匯形成;日本北海道漁場由日本暖流和千島寒流交匯形成;秘魯漁場由盛行上升流形成。
10、洋流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兩方面。洋流一方面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另一方面也使其他海域受到污染,使污染范圍擴大。
11、廣義的水資源是指水圈內的水量總體;狹義的水資源是指陸地上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指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儲量只佔全球水體總量的十萬分之七。
12、衡量一個地區或國家水資源豐歉程度的指標是多年平均徑流量。如果一個地區降水豐富、水循環活躍,水資源就比較豐富,反之則比較貧乏。
13、水資源的數量會影響經濟活動規模的大小;水資源的質量也會影響—個地區經濟活動的效益。
14、目前人類社會的水資源越來越緊張的原因:一方面是工農業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導致需水量增加,需水量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可供水量增長速度;另一方面很多污染物得不到處理進入水體,導致水體污染,可用的水資源減少。
15、人類主要從開源和節流兩方面促進水資源的持續利用的開源措施有:水資源合理利用的開源措施有:①開發和提取地下水;②修築水庫 ;③開渠引水;④海水淡化;⑤人工增雨。節流措施有:①改進農業灌溉技術;②提高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③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節水意識。
第四單元
地表形態的塑造
1、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於地球內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所產生的熱能。
2、內力作用有地殼運動、變質作用、岩漿活動等表現形式,其中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
3、內力作用形成了大陸與洋底,山脈與盆地,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4、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於地球外部,它對地表形態的塑造主要有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四種方式;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趨於平坦。
5、岩石圈由岩漿岩、變質岩和沉積岩三大類岩石組成。
6、地球內部的岩漿,經過冷卻凝固形成岩漿岩,岩漿岩受流水、風、冰川、海浪等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形成沉積岩。同時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溫度和壓力等作用下發生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岩。各類岩石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發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為新的岩漿。從岩漿到岩石再到岩漿的過程,就是地殼內部的物質循環。岩漿是沿著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寬廣的高原(玄武岩高原);如哥倫比亞高原;如果岩漿是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往往會形成火山,如我國白頭山(長白山主峰)、日本的富士山。
7、山嶽的形成和發展都與內力作用有關,其類型主要有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
8、岩層受到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擠壓力後,發生彎曲變形。形態上來看,背斜一般是岩層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岩層向下彎曲。從岩層的新老關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層較老,兩翼岩層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層較新,兩翼岩層較老。在地貌上,背斜一般發育成為山峰,向斜一般發育成為谷地。但是背斜成谷的具體原因是褶皺構造的背斜頂部因受到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成山的具體原因是向斜由於軸部岩性堅硬不易被侵蝕。
9、斷層的形成是由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張力或擠壓力,使岩層發生斷裂,並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錯動、位移。在斷層中,如果斷層的位移以垂直方向為主,則相對下降的岩體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國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相對上升的岩體發育成山嶺或高地,如我國的華山、廬山、泰山等。
10、一般情況下,山嶽地區相對高度較大,地形崎嶇,山區的交通運輸方式以公路為主,而後才是鐵路。在山區,人們通常把線路選在地勢較低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與其他地區比較線路密度較小;在山嶽地區修建公路和鐵路線路往往需要迂迴前進。
11、河流地貌的形成和發展與外力作用有關。按成因可將河流地貌分為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河谷是典型的侵蝕地貌,它是由溝谷發育而來的。河流侵蝕地貌是由溯源侵蝕、下蝕和側蝕共同作用形成的。河灣出現在河流發育的成熟期,在河灣處,凸岸堆積(選填「侵蝕」或「堆積」),凹岸侵蝕(選填「侵蝕」或「堆積」),修築港口應選在河灣的凹岸(選填「凸岸」或「凹岸」)。
12、山區河流流出山口前一般會發育沖積扇平原,在河流中下游會發育河漫灘平原,在河流入海口附近會發育三角洲平原。
13、沖積平原是典型的堆積地貌,風力的堆積地貌有沙丘;冰川的侵蝕地貌有冰斗和角峰。黃土高原是由風力堆積作用形成;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由流水侵蝕作用形成。
14、高原地區聚落大多分布在河漫灘平原上,聚落形態呈明顯條帶狀;山區的聚落分布在洪積扇、沖積扇和河漫灘平原上,形成明顯的條帶狀。原因是土壤肥沃,水(地表或地下)豐富。
15、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在高原地區聚落一般分布在河漫灘平原上,聚落形態呈條帶狀,原因是這里地勢較低,氣候溫暖,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
第五單元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
1、自然地理環境由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組成,這些要素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制約、相互滲透和相互聯系的整體。
2、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產生新的功能:一是生產功能,是指各自然要素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主要依賴光合作用;一是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的能力。
3.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它要素甚至_整個地理環境的改變,即牽一發而動全身。
4.人類活動對自然地理要素施加影響,主要通過改變生物因素,從而導致其他因素的改變。
5.人類對地理環境的改變有有利的一面,如植樹造林,可以調節氣候;也有不利的一面,如濫砍濫伐,將會引起氣候惡化和水土流失。
6.陸地環境差異性的形成是由於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的不同,導致水熱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氣候。在不同的氣候類型下,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在地球上形成了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陸地自然帶。
7.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性的表現一:水平分異規律。從赤道到兩極,地表景觀和自然帶沿著南北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稱為赤道向兩極分異規律,它是以熱量為基礎,在水分和熱量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由沿海向內陸,地表景觀和自然帶沿著東西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稱為沿海向內陸分異規律,它是以水分為基礎,在水分和熱量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8.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性的表現二:垂直分異規律。從山麓到山頂,水分和熱量_組合不同造成的。9.垂直地域分異與山地所在緯度、高度密切相關,即山地所在緯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帶數目越多,垂直帶譜越完整。

⑵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復習資料和習題【含答案

必修一部分(高一)第一章行星地球§1宇宙中的地球1、天體系統級別:河外星系←總星系→銀河系→太陽系→地月系2、太陽系中距太陽由近及遠的八大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3、因為地球上有生物,所以地球是一顆特殊的行星。4、地球上產生生命的基本條件:外部條件包括太陽穩定的光照和地球安全的運行軌道;自身條件:(1) 地球有適中的質量體積,所以地球周圍有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2)由於日地距離適中及地球大氣的削弱作用和保溫作用,所以地球上有適中的溫度;(3)地球上有液態水(能形成海洋)。§2太陽對地球的影響1、太陽輻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來源,它可以維持地表溫度,是促進地球上的水、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可以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提供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還可以通過人為轉化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2、太陽活動的標志包括黑子和耀斑。當太陽活動比較劇烈時,可以形成磁暴和極光現象,造成無線電短波通訊中斷,可以誘發水旱災害和地震等自然災害。§3地球的運動1、地球的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其自轉周期若以太陽為參照物大約為24小時,叫做一個太陽日日;若以遠離地球的某一恆星為參照物,則大約為23小時56分4秒,叫做一個恆星日日。2、地球的公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其公轉周期大約為365天6小時9分10秒,叫做一個恆星年年。3、由於地球的自轉,形成了(1)晝夜更替現象;(2)不同經度出現了不同的地方時,即東邊的時間比西邊的時間要早;(3)形成了地轉偏向力,即水平運動的物體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4、在空白圖中繪制出直射光線、晨昏線,標注出直射點及夜半球,表示出地球自轉方向。 5、地球公轉與自轉軌道的夾角叫做黃赤交角,其大小是23°26′。6、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產生了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以及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四季的變化等。7、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6月22日(節氣:夏至日),太陽直射點位於北回歸線;9月23日(節氣:秋分日),太陽直射點位於赤道;12月22日(節氣:冬至日),太陽直射點位於南回歸線;3月21日(節氣:春分日),太陽直射點位於赤道;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的周期:大約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叫做一個回歸年。8、在圖中適當位置繪制出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並判斷出各點的日期 9、晝夜長短變化規律:(1)夏至日越向北晝越長,北極圈及其以北出現極晝,南極圈及其以南出現極夜;冬至日越向北晝越短,南極圈及其以南出現極晝,北極圈及其以北出現極夜;春分日、秋分日則全球晝夜等長。(2)北半球夏至日晝長最長,冬至日晝長最短;南半球冬至日晝長最長,夏至日晝長最短;赤道全年晝夜等長。10、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規律:(1)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分布規律: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逐漸降低;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分布規律: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逐漸降低;春分、秋分日正午太陽高度角分布規律: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逐漸降低;(2)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北回歸線及其以北,達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南回歸線及其以南,達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北半球;春秋分正午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赤道。§4地球的圈層結構1、地球的內部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地核;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水圈、大氣圈、生物圈。 2、圖中1表示地殼,2表示地幔,3表示地核,A表示莫霍面,B表示古登堡面。3、岩石圈包括軟流層以上部分,即地殼和上地幔頂部頂部。4、水圈是一個連續而不規則的圈層。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1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1、大氣的根本熱量來源是太陽輻射,但大氣最直接的熱量來源是地面。2、大氣對太陽輻射具有削弱作用,對地面具有保溫作用。3、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越多,通過大氣逆輻射還給地面的熱量越多,即保溫作用越強。4、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是地面冷熱不均→大氣垂直運動→水平氣壓差異→大氣水平運動(風)。在圖中繪制出空氣運動的方向、標注出地面氣壓的高、低。 5、空氣水平運動(風)的方向是從高壓指向低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等壓線圖上,等壓線越密集,風力越大。§2氣壓帶和風帶1、在圖中標出氣壓帶、風帶的名稱,畫出風帶的風向。 2、氣壓帶中是由於熱力原因形成的是赤道低壓帶、極地高壓帶;由於動力原因形成的是副熱帶高壓帶、副極地低壓帶;風帶是從高壓帶吹向低壓帶帶,並考慮地轉偏向力形成的。3、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規律是無論南北半球都是7月向北移,1月向南移。 4、北半球1月(冬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高壓,切斷了副極地低壓帶,從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阿留申低壓;北半球7月(夏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低壓,切斷了副熱帶高壓帶,從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夏威夷高壓。5、東亞地區由於海陸熱力差異對氣壓帶、風帶的影響可以在形成冬季由陸地吹向海洋、夏季由海洋吹向陸地的季風現象。(冬季西北風,夏季東南風)6、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主要分布氣候成因氣候特點熱帶雨林氣候南北緯10°之間終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全年高溫多雨熱帶草原氣候南北緯10°到回歸線之間受赤道低壓帶與信風帶交替控制干濕季分明,乾季高溫少雨,濕季高溫多雨地中海氣候南北緯30°-40°的大陸西岸受西風帶與副熱帶高壓帶交替控制夏季高溫少雨,冬季溫和多雨溫帶海洋氣候南北緯40°-60°的大陸西岸終年受西風帶控制終年溫和多雨 §3常見天氣系統 1、圖中1表示冷鋒,2表示暖鋒。其中冷鋒在我國出現的頻率較高。2、鋒面天氣系統: 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後天氣現象實例冷鋒氣溫較高,氣壓較低,天氣晴朗易出現雨雪大風及降溫天氣氣溫下降,氣壓升高,天氣轉晴。夏季的北方暴雨冬季的寒潮(大風降溫)春季的沙塵暴暖鋒氣溫較低,氣壓較高,天氣晴朗易出現連續性降水或霧等天氣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晴。略3、圖中的1表示高壓,2表示低壓。 4、在圖中用箭頭表示出氣流的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方向。5、圖中1形成的天氣特點是晴朗少雨,如我國夏季的伏旱、冬季的寒潮、秋季的秋高氣爽等天氣。2形成的天氣特點是雲雨天氣,如我國夏秋季的台風現象。§4全球氣候變化1、全球氣候變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現代氣候變化最主要的趨勢是全球氣候變暖。2、在我國,氣候變暖現象由空間上看,北方地區十分明顯,由時間上看,冬季季節比較突出。3、產生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的排放(化石燃料的燃燒)、森林的破壞、人口的增長 4、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1)導致海平面上升;(2)改變水循環,產生洪澇、乾旱等災害;加劇水資源的不穩定性及供需矛盾。 (3)有利於高緯國家,使其農業增產(生長期延長);不利於低緯國家,使其農業減產(洪澇與乾旱加劇)。第三章地球上的水§1自然界的水循環1、水資源是指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其中儲量最大的是冰川水,利用最多的是河流水。2、 (1)圖中1是蒸發,2是降水,它們組成了海上內循環循環;(2)圖中3是蒸發,4是降水,它們組成了陸地內循環(內陸循環)循環;(3)圖中5是蒸發,6是水汽輸送,7是降水,8是地表徑流,9是下滲,10是地下徑流,它們組成了海陸間循環循環。(4)能夠更新和凈化陸地水資源的是海陸間循環。人類在利用水循環過程中對地表徑流的利用和影響最大。3、水循環的意義:(1)維持全球水體的動態平衡;(2)促進全球的能量交換和物質轉移;(3)塑造地表形態;(4)對陸地水資源具有更新、凈化的作用。§2大規模的海水運動1、形成洋流的主要動力是盛行風,另外地轉偏向力和陸地形狀也可以影響洋流的方向。2、洋流的主要類型有寒流和暖流。3、在圖中繪制出洋流的方向。 4、圖中的寒流包括5、7、10、11;暖流包括1、2、3、4、6、8、9。5、洋流的影響:(1)影響高低緯間熱量的輸送和交換。(2)對沿岸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增溫增濕作用,如西歐的溫帶海洋氣候氣候即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寒流起降溫減濕作用,如沿海地區受寒流影響可能形成荒漠。(3)對漁場的影響:太平洋中由於寒暖流3和7 的交匯形成北海道漁場;由於上升流的影響在11處形成秘魯漁場。(4)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擴大污染范圍;加快污染物的凈化。(5)對海洋交通運輸的影響:順流時可以加快速度、節省燃料;寒暖流交匯處易出現霧,可以干擾交通運輸;另外洋流可能由高緯帶來冰山,危害交通運輸。§3水資源的合理利用1、自然資源按其性質可以分為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水資源屬於其中的可再生資源。2、影響水資源豐歉程度的因素有降水量、蒸發量、徑流量等,其中徑流量是衡量水資源豐歉程度最重要的標准。3、水資源的數量主要影響經濟活動的規模大小,水資源的質量主要影響經濟活動的效益高低。4、生產力(科技)的發展可以影響人類對水資源的利用。在科技落後時代,人類主要利用河流水、淡水湖泊水;科技發達時代,人類利用水資源的種類增多,利用方式多樣化。例如地下水開采、海水淡化、跨流域調水、修建水庫等。5、當前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量不斷增加,而水資源質量不斷下降,必須合理利用水資源,因為水資源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6、人類利用水資源的措施:(1)修建水庫;(2)跨流域調水;(3)提高利用效率和重復利用率。(4)海水淡化;(5)合理開采地下水;(6)提高節水意識;(7)人工增雨;(8)減少污染浪費。其中屬於開源措施的有(1)(2)(4)(5)(7),屬於節流措施的有(3)(6)(8)。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1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1、地質作用按照能量來源的不同可以分為內力作用、外力作用兩種類型。由整個地質時期看,地質作用中內力作用居主導地位2、內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熱能),它可以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內力作用主要包括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地殼運動等基本形式。3、地殼運動中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是地殼運動,其按運動方向和性質又可以分為水平運動和升降(垂直)運動兩種形式。4、水平運動常常形成褶皺山脈、斷裂帶、裂谷、海洋等;垂直運動常常形成地勢起伏、海陸變遷等。就全球規模的運動而言,地殼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 5、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外部(太陽能、重力能),它可以使地表變得平坦;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堆積作用)、固結成岩等基本形式。6、三大類岩石可以相互轉化(地殼物質循環)。在圖中填出相應名稱。
§2山嶽的形成1、山嶽的主要類型包括褶皺山、斷塊山、火山。2、褶皺的基本形態有背斜和向斜兩種類型。其中岩層向上拱起形成的是背斜,其岩層的新老關系是中心岩層較老,兩翼岩層較新;岩層向下彎曲形成的是向斜,其岩層的新老關系是中心岩層較新,兩翼岩層較老。3、在內力作用影響下,一般情況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如果考慮到外力作用,背斜的頂部由於受張力作用,容易被侵蝕成山谷,而向斜的槽部受擠壓力作用,不易發生侵蝕作用,從而形成山。世界著名的喜馬拉雅山脈、阿爾卑斯山脈、科迪勒拉山脈等按其成因類型都屬於褶皺山。背斜屬於儲油氣構造;可修建隧道;向斜屬於儲水構造。4、岩層在地殼運動過程中破裂並沿破裂面發生明顯位移而形成斷層。兩條斷層之間的岩塊相對上升則形成地壘,容易形成斷塊山地,例如華山、廬山、泰山等即是如此形成;兩條斷層之間的岩塊相對下降則形成地塹,容易形成低地和谷地,例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東非大裂谷等即是如此形成。5、哥倫比亞高原、我國長白山主峰、日本富士山等都由於岩漿活動形成的。6、山嶽地區的交通線主要分布在山間盆地和河谷。原因是:山嶽地區地表崎嶇不平,而山間盆地及河谷地勢相對較平緩。7、山嶽地區的交通線長度較長,彎曲度比較大。原因是:山嶽地區的交通線需要繞過各種障礙物。8、山嶽地區的交通線主要以公路為主,其次才是鐵路。原因是:山嶽地區的交通建設成本比較高,難度比較大,而公路的建設成本相對較低。§3河流地貌的發育1、河流地貌按照成因可分為侵蝕地貌、堆積地貌。2、溯源侵蝕可以使河谷向河流源頭方向伸展;下蝕可以使河谷加深,側蝕可以使河谷加寬。3、河流堆積地貌最典型的類型是沖積平原,它是由河流上游的洪積-沖積平原、河流中下游的河漫灘平原、河流入海口的三角洲平原等組成。4、高原地區的聚落一般分布在深切河谷兩岸的河漫灘平原,其形態呈條帶狀狀,集散程度比較分散,規模比較小。主要原因是:這里氣候溫暖(海拔低),土壤肥沃,水源充足。5、山區地區的聚落一般分布在河流兩岸的河漫灘平原或山前的沖積扇,其形態呈條帶狀狀,集散程度比較分散,規模比較小。主要原因是:這里地形平坦,地表或地下水源充足,土壤肥沃。6、平原地區的聚落一般分布在三角洲或河流兩岸的河漫灘平原,其形態呈條帶狀狀或團狀狀,集散程度比較密集,規模比較大。主要原因是: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內河與海洋交通便利。第五章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1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1、組成環境的各個要素,總是力求整體的一致性;某一要素發生變化,會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體發生相應改變。2、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如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地殼物質循環)等過程。3、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生產功能、平衡功能等新功能。其中,生產功能是指自然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4、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即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是由多個地理要素變化共同組成的。5、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即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它要素及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相應改變。§2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1、以熱量變化為基礎,形成自然帶由赤道向兩極呈現南北方向有規律的更替,這種現象在低緯、高緯地區最明顯。2、以水分變化為基礎,形成自然帶由沿海向內陸呈現東西方向有規律的更替,這種現象在中緯地區最明顯。3、以水分和熱量的共同變化為基礎,形成自然帶由山麓向山頂呈現垂直方向有規律的更替,這種現象在高差較大的山區地區最明顯。當地所在緯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帶數目越多,垂直帶譜越完整。
習題因為篇幅問題,無法再上傳了。如果需要,請留下郵箱,我可以給你發兩份。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課後練習題答案

把題發過來 我幫你做

⑷ 有人有必修一地理步步高練習冊的答案嗎

怎麼說呢,作業嘛,如果是為了應付,抄抄也無所謂啦,當然這是不好的習慣,最回好還是自己做,答如果有不會的請教一下人,既豐富了自己,也幫助了同學。如果為了成績,還是自己做最好。
這種問法不會有答案的,應該拍照發上來,有書的人不會來回答的,能回答的都沒書。最好還是不要問答案,自己做最好,不懂先問老師。

⑸ 地理教材幫必修一答案前幾頁!急!人教版!

其實各類參考書都有各自的特點和各自的優勢,能吃透一本書就不錯了,市場上這回些參考書往往大同小異,答其中包含的知識點也基本沒差。關鍵是買一本書就要把一本書看透,看透每一個知識點,理解每一道題。如果一定要推薦的話就五三吧,個人用過感覺不錯,題難度適中,知識點也比較好吧,擴展的很合適。

⑹ 高中(高一)刷地理比必刷題好嗎又更好的嗎

如果米地理成績不錯,並且自己很喜歡地理,很想學好地理,那麼必刷題是不錯的選擇,因為必刷題難度較大,基本是往年的高三模擬題和高考真題(刷真題那一欄)。
如果你成績一般建議用本世紀金榜,五三就可以了。

⑺ 初中必刷題有沒有地理

有的,你可以去裡面找一找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