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一地理的內容
①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識點總結
高一地理的知識點具體的總結
第一單元 宇宙環境
一、考試內容分析: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在不斷深化
宇宙是物質的、運動的
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天體(會舉例:恆星等;還有星際空間的氣體和塵埃)
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和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天體系統的層次: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
河外星系——總星系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陽系圖:九大行星按結構特徵的分類及各自的成員(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帶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體:太陽(質量最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環境的原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幹擾;太陽光照穩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適宜的日地距;適宜的體積與質量
太陽的能量來源及其對地球的重大的影響
來源:太陽中心的核聚變
影響:是自然界水、大氣、生物循環的主要動力;生產和生活的能量(太陽能和化石燃料)
太陽黑子和耀斑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大氣分層 太陽活動類型 太陽活動比較 對地球影響
光球層 黑子 多少和大小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 對氣候:降水與黑子數的相關性干擾電離層,影響短波通訊干擾地球磁場,引起磁暴
色球層 耀斑 最強烈的太陽活動顯示;但兩者常相伴出現,活動周期為11年
地球自轉的方向及周期
自轉方向:自東向西;北極逆時針;南極順時針
周期:1個恆星日
晝夜更替和地方時產生的原因——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之一、二
晝夜更替
晨昏線的含義、位置
太陽高度的概念: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陽高度?晨昏線上的太陽高度=0
晝夜更替的周期及意義:1個太陽日(24小時)
不同經度地方時不同
自西向東自轉:地方時東早西晚;每15經度地方時差1小時
地轉偏向力對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影響——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處不偏
影響:風向;洋流;河流兩岸沖刷和泥沙堆積狀況
地球公轉的方向、軌道、周期、黃赤交角
公轉方向:同自轉相同
公轉軌道:近似正圓的橢圓;近日點和遠日點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個恆星年
速度的變化:近日點最快;遠日點最慢
黃赤交角(體現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重視黃赤交角的立體圖和平面圖:
理解圖上重要的點、線、面、角及其關系,並要求會畫、會描述
地軸、晨昏線、赤道面、黃道面、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太陽直射光線(點)
黃赤交角與地軸的軌道傾角的關系
黃赤交角的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地表位置的移動——地表太陽輻射量的時間分配變化
明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及周期:——以1回歸年為周期,在南北回歸
線間往返移動(線上有一次直射;線間有兩次直射)
黃赤交角的變化會導致五帶范圍的什麼變化?
「二分二至圖」
地球位置及相應的日期和節氣、公轉方向、地軸指向、近遠日點的大致位置、公轉速度的變化
10、四季與五帶的形成
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周年變化:
同日不同緯度的分布規律:由直射點所在緯線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緯度不同季節的變化:近大遠小(6月22日前後?12月22日前後?)
晝夜長短的周年變化:
直射點所在半球晝長於夜,緯度越高晝越長
直射點移向的半球晝漸長
6月22日前後,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內有極晝
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及以內有極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晝夜平分
赤道?——全年晝夜平分
四季的劃分:(中緯度明顯)
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太陽最高、白晝最長的時間為天文夏季
太陽最低、白晝最短的時間為天文冬季
春秋是其中的過渡
三種四季;24節氣
五帶的劃分:
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緯度分布狀況——太陽輻射量由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五帶形成
五帶界線及各自現象;五帶是氣候劃分和自然帶劃分的基礎
11、宇宙探測的意義和現狀
了解地球的宇宙環境;開發宇宙資源(空間資源及特點、太陽能資源、礦產資源)
二、考題分析
本單元內容在會考100分中約佔10%;
會考綜合題中第一題出自本單元;
1、請參照《會考說明》中試題舉例進行練習:
附錄一的題型示例P10的三、1;附錄二P29的第Ⅱ卷中的1、附錄三P53的第Ⅱ卷中的1
2、關於本單元綜合題要掌握的基本點:
會畫晨昏線、夜半球、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黃道面、赤道面
自轉和公轉方向
日期及節氣
該日直射點的位置、該日全球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分布規律
圖中各點的正午太陽高度狀況
圖中各點的晝夜長短狀況及今後的變化
圖中各點晝長的比較、極圈和赤道的晝長是多少小時
公轉速度的變化
能聯系的知識點:
北京何日早上6點升旗?(B、D)
北京人影漸長是哪一階段?(從A到C)
當地球運行到A點(或C點)時:
地中海地區的氣候特點是?(乾熱——夏季/曖濕——冬季)因為受(副高/西風)控制
非洲北部的熱帶草原呈現(一片蔥綠/一片枯黃)景觀,因為受(赤道低壓/信風)控制
北京此時的氣候特點是(高溫多雨/寒冷乾燥),主要因為(東南季風/西北季風)的影響
亞歐大陸上(亞洲低壓/亞洲高壓)勢力強盛
東亞刮(東南風/西北風),原因是(海陸熱力差)
南亞刮(西南風/東北風),原因是(東南季風北移過赤道右偏成西南季風或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冬季刮東北風的原因是海陸熱力差)
北印度洋環流呈(順時針—海水東流—因為刮西南風/逆時針—海水向西流—因為刮東北風)
當地球公轉到(A/C)點時,長江口附近海域的鹽度最(低/高)
當地球運行到D到A的過程中:珠江、長江處於汛期(因為雨季雨水補給)
從A到B的過程中:黃河(雨季到來)、塔里木河處於汛期(夏季冰川融水最多)
第二單元 大氣環境
一、考試內容分析
1、大氣的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體雜質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層大氣組成:穩定比例的干潔空氣(氧氮為主)、含量不穩定的水汽、固體雜質
氮--生物體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動必需的物質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溫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護傘,吸收紫外線
水汽和固體雜質--成雲致雨;雜質:凝結核
2、大氣的垂直分層及各層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大氣分層 氣溫隨高度變化 氣流狀況 其它特徵 與人類關系
對流層 越高越低 對流 佔3/4大氣質量;水汽和塵埃;各緯度層高不一致 天氣現象
平流層 越高越高 平流 高空飛行;存在臭氧層
高層大氣 存在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太陽活動干擾短波通訊
3、大氣的受熱過程
(1)根本能量源:太陽輻射(各類輻射的波長范圍及太陽輻射的性質--短波輻射)
(2)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的熱力作用)--太陽曬熱大地,大地烤熱大氣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三種形式及各自現象(用實例說明)
影響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陽高度角(各緯度削弱不同)
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了解地面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大氣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
保溫作用的過程:大氣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大氣逆輻射將熱量還給地面 (圖示及實例說明--如霜凍出現時間;日溫差大小的比較)
保溫作用的意義:減少氣溫的日較差;保證地球適宜溫度;維持全球熱量平衡
4、大氣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的成因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冷熱不均(各緯度之間;海陸之間)
(2)大氣運動形式:
最簡單形式:熱力環流(圖示及說明);舉例:城郊風;海陸風;季風主要原因
熱力環流分解:冷熱不均引起大氣垂直運動
水平氣壓差
水平氣流由高壓流向低壓
大氣水平運動(風):
形成風的根本原因:冷熱不均
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水平壓差(或水平氣壓梯度力)
影響風的三個力: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風向的決定:1力風(理論風)--垂直於等壓線,高壓指向低壓.2力風(高空風)--平行於等壓線,北右偏,南左偏.3力風(實際地表風)--斜穿等壓線,北右偏,南左偏
注意北半球實際地表氣壓場中的某點風向的畫法
5、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
(1)無自轉,地表均勻--單圈環流(熱力環流)
(2)自轉,地表均勻--三圈環流
(3)三圈環流的組成:0-30低緯環流;30-60中緯環流;60-90高緯環流
地表形成7壓6風:緯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帶狀)
各氣壓帶的干濕狀況(低壓濕;高壓干)
各風帶的風向及干濕狀況(信風一般較干;西風較濕)
極鋒:60度附近,由盛行西風和極地東風相遇形成
氣壓帶和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季節性南北移動而移動
(4)海陸分布對氣壓帶和風帶的影響:實際地表狀況(塊狀)
最重要的影響:海陸熱力差
表現(大氣活動中心):
北半球7月(夏季):亞歐大陸-亞洲低壓;太平洋上高壓
北半球1月(冬季):亞歐大陸-亞洲高壓;太平洋上低壓
(5)季風環流(重視圖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氣環流的組成部分;東亞季風最典型
季風的成因:
主因--海陸熱力差(可解釋東亞的冬夏季風;南亞的冬季風)
南亞夏季風的成因--南半球東南信風北移過赤道右偏成西南風 (或概括說: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季風的影響:季風的共性特點:雨熱同期;降水量季節變化大,易有旱澇災
東亞的兩種季風氣候及各自分布區(以秦淮一線為界);各自氣候特點
--溫帶季風氣候:秦淮以北季風區;冬乾冷;夏濕熱
--亞熱帶季風氣候:秦淮以南季風區;冬溫和少雨;夏濕熱
--東亞兩種季風氣候的冬夏季風風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風區城市工業布局中大氣污染企業的分布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
--全年高溫,旱季(東北季風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風控制)交替季風區是世界上水稻種植業主要分布地區
--東亞、南亞和東南亞的季風氣候區和東南亞的熱帶雨林氣候區
6、大氣環流與水熱輸送的關系——是對大氣環流作用的總結
(1)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促進了高低緯度之間、海陸之間的熱量與水汽的交換;
調整了全球的水熱分布;
是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幾類重要氣候的成因:
地中海氣候:
南北緯30-40之間大陸西岸;冬受西風控制,暖濕;夏受副高控制,乾熱
熱帶草原氣候:
南北緯10-20度之間;全年高溫,雨季受赤道低壓控制,乾季受信風控制
溫帶海洋性氣候:
南北緯40-60之間大陸西岸;全年受西風控制,氣候暖濕
熱帶雨林氣候:
赤道附近;全年濕熱,終年受赤道低壓控制
三種季風氣候:(見以上分析)
7、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鋒面系統
鋒面類別 圖示 符號表示 過境前天氣 過境時天氣 降水位置 舉例
冷鋒 暖氣團控制:晴;氣壓低 陰天、下雨、刮風、降溫 鋒後 冬寒潮;夏我國北方暴雨
暖鋒 冷氣團控制:晴;氣壓高 連續性降水 鋒前
低壓(氣旋)和高壓(反氣旋)系統
氣壓:高低壓
氣流:氣旋和反氣旋
圖:會判斷;會畫風向
中心氣壓 水平氣流方向 垂直氣流方向 中心天氣狀況 舉例 其它影響
氣旋 低 北逆南順 向上 陰雨 亞洲低壓 沿槽線形成鋒面
反氣旋 高 南順北逆 向下 晴 亞洲高壓
鋒面氣旋(重要!)
要求:圖上每一個天氣系統的識別;
不同地點所受天氣系統的控制及出現的天氣現象
8、地理位置、大氣環流、地形等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8-1氣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緯度位置:決定太陽輻射——氣候差異的最基本原因——決定熱量或氣溫
B海陸位置:
例如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溫差小,濕度較大;大陸性反之
大陸東岸季風氣候形成是由於海陸之間的熱力性質的差異
大氣環流(氣壓帶和風帶)
特點:雙重性質——各緯度、海陸之間水熱交換;直接控制某地氣候特點(水熱狀況)
下墊面(地表狀況);最近地面大氣直接熱源與水源
其它影響氣候的因素:人類活動、洋流(寒流降溫減濕;暖流增溫增濕)
8-2氣候類型
氣候特點(會判斷氣溫降水圖;會描述)
氣候要素:氣溫、降水
以溫定帶——月均溫在15度以上,為熱帶氣候
月均溫最低在0-15度,為亞熱帶氣候
月均溫最低在0以下,溫帶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除外)
以水定型——熱帶氣候分為四種:
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多雨;
熱帶沙漠氣候:全年乾旱;
熱帶季風氣候:旱雨兩季
熱帶草原氣候:旱雨兩季
——亞熱帶氣候分為兩種:
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冬雨夏干
——溫帶氣候分為三種:
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少雨
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濕潤
氣候成因
季風氣候成因:三種季風氣候
氣壓帶和風帶交替控制氣候:
地中海氣候(副高和西風);熱帶草原氣候(信風和赤道低壓)
單一氣壓帶和風帶控制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壓);溫帶海洋性氣候(西風)
氣候分布
大陸東岸氣候:三種季風氣候
大陸西岸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大陸內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9、地球溫室效應、臭氧層的破壞、酸雨等現象產生的原因及危害
現象 產生原因 污染物 危害 對策
溫室效應 燃燒礦石燃料毀林特別是熱帶森林的破壞 二氧化碳 海平面上升(原因?)對沿海低地構成直接威脅引起各地區降水和干濕狀況的變化,進而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具體表現?) 提高能源利用率,採用新能源;努力加強國際間的合作;植樹造林
臭氧層的破壞 使用製冷設備等消耗臭氧物質 氟氯烴等 太陽紫外輻射增加:直接危害人體健康;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 全球合作,減少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排放;積極研製新型製冷系統
酸雨 燃燒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車尾氣排放 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氣體 水體酸化,影響魚類生長乃至死亡;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築物和文物古跡危及人體健康 最根本途徑:減少人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如清潔煤技術;清潔燃燒技術;廢氣再利用)燃燒低硫煤或其它清潔能源
第三單元 陸地與海洋環境
主要造岩礦物和三大類岩石
化學元素——礦物——礦產
造岩礦物——岩石
主要的造岩礦物:石英、雲母、長石、方解石等
按成因分為三大類岩石:
岩漿岩:
分為侵入岩(如花崗岩——長石、石英、雲母組成)和噴出岩(如玄武岩)
花崗岩是優良的建材和裝飾材料
沉積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層(其中往往有化石)
石灰岩是燒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
變質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組成,是優良的建材和裝飾材料)
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以及板塊運動對地表的影響
內容:
地球岩石圈由一些斷裂構造(如海嶺、海溝等)分成6大板塊P97圖4-11
板塊不斷運動,板塊內部較穩定;
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帶)
板塊運動對地表的影響——形成海陸分布、陸地地貌格局
板塊張裂邊界(生長界):形成裂谷與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塊擠壓邊界(消亡界):常形成山脈
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擠壓——海溝;島弧、海岸山脈
陸陸板塊擠壓——巨大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是亞歐板塊與印度
洋板塊擠壓形成
地殼物質循環的組成、過程及其對地表的影響
(1)地殼物質循環——自然界四大循環之一(其餘為大氣環流、水循環、生物循環)
其組成和過程圖示:
外力作用(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
沉積岩 岩漿岩(噴出岩和侵入岩)
變質岩 岩漿
熔化
(2)地殼物質循環對地表的影響
概括:
內外力不斷相互作用,地內與地外的能量轉化和物質交換,特別是由大氣、水、生物界直接參與並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質循環,對地表形態有深刻影響,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變化、土壤層的發育與此密切相關。
具體表現:
地質作用:引起地殼及其表面形態變化的作用(長期來看以內力為主)
地質作用分類 主要來源 作用結果 主要表現形式 其它
內力作用 地球內能 使地表高低不平 地震、火山地殼運動(水平運動為主和垂直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
外力作用 太陽輻射 使地表趨於平坦 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其中風力和流水的作用圖要求會識別:P99—P100圖) 水蝕地貌(水流使溝谷加寬加深;瀑布、峽谷、黃土高原表面溝壑縱橫)水積地貌(山麓沖積扇、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及河口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溝谷、風蝕蘑菇、戈壁)風積地貌(沙丘、黃土高原)
其中地殼運動的結果——地質構造
地質構造 基本形態 地貌表現 與人類生產關系
褶皺 背斜、向斜(要求會依據傾斜形態判斷)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地形倒置及成因: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背斜頂部:油、氣背斜適合修地下隧道向斜槽部:水
斷層 沿斷裂面兩側岩塊錯位 東非大裂谷、華山北坡大斷崖;上升岩塊:華山、廬山、泰山下降岩塊: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工程建設遇斷層加固或避開
陸地水體類型及其相互關系
陸地水體類型
分類 備注
空間分布 地表水:河水、湖沼水、冰川水等 地下水:潛水、承壓水(圖4.21要會判斷) 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體,分布於兩極與高山地區,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體,但主要為深層地下水,開發難度較大;動態水是人們開發利用的重點,其中以河流水最為重要
水循環周期 靜態水:冰川水、內陸湖泊、深層地下水等 動態水:地表水、淺層地下水
利用程度 易利用: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其它
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以河流為例)
其中大氣降水是陸地水最主要的補給
註:課本P103的兩幅圖要會判別各是哪種補給。
補給類型 汛期時間 影響因素 在我國的分布
雨水 雨季(我國為夏秋) 雨量 東部季風區
冰川融水 夏季 氣溫(冬季斷流) 西北地區
河、湖、地下水間有水源互補關系(決定於水位是否更高);自然界水資源不斷運動更新和相互循環轉化湖泊水和水庫可調節河流徑流季節和年際變化(如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鄱陽湖和洞庭湖)
海水溫度和鹽度及其與環境的關系
海水溫度的分布規律:
A 北半球海洋熱量收支隨緯度的變化——P70圖3-3
(圖中熱量收支因素、盈餘區和虧損區所分布的溫度帶、由盈轉虧點所在緯度)
B表層海溫的緯度分布——P71圖3-5
由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原因在於熱量收支隨緯度的變化結果)
C垂直海溫的變化——P70圖3-4
隨深度增加而遞減(注意圖中曲線變化趨勢);1000米以下深層海水保持低溫狀態
海水鹽度
A海水中鹽類物質的質量分數;世界大洋平均鹽度為3.5%
B表層鹽度的緯度分布規律——P71圖3-5
由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向兩側高低緯度減少
原因:赤道略低——赤道多雨,降水多於蒸發;
副熱帶最高——副高控制,蒸發大大多於降水
向高緯減小——溫度降低,蒸發弱,降水多於蒸發
C影響鹽度的因素
降水與蒸發的對比:外海與大洋;從低緯向高緯鹽度高低的主要因素
淡水注入:近岸(河口)
D紅海鹽度最高——副熱帶;淡水注入少
波羅的海鹽度最低——大量淡水注入;降水多於蒸發;
長江口海域鹽度夏低冬高——夏季是長江汛期
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
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三種
波浪:風浪、海嘯等
潮汐:日月引力下海水周期性漲落現象
洋流:流向常年較穩定、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義
洋流成因
A大氣運動和近地面風帶——主要動力;
如風海流:
信風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西風漂流;北印度洋季風環流冬逆夏順
B海水密度不均——局部海域洋流的原因
如密度流: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間的表層洋流
C補償作用
如補償流:秘魯漁場的上升流
洋流的地理意義
A污染物的自凈與擴散
B高低緯度之間熱量輸送與交換,調節全球的熱量分布
縱向的寒流降溫減濕;暖流增溫增濕(要會根據海水等溫線判斷寒暖流—例P90圖3-33)
(如北大西洋暖流對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影響;
澳大利亞西海岸和秘魯太平洋沿岸荒漠成因)
C形成大漁場
寒暖流交匯:如紐芬蘭漁場和日本的北海道漁場(千島寒流和日本暖流交匯)
上升流:秘魯漁場
D航海
海洋的主要環境問題以及保護海洋環境的主要措施
主要環境問題表現 來源 保護海洋環境的主要措施
海洋污染 主要來源為工業排污污染物如重金屬、農葯、石油石油污染:主要來源為沿海工業生產和海運船;目前治污重點在於石油泄漏 1、《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保障領海和專屬經濟區的權益2、防治污染3、可持續的漁業生產;保護海洋生物資源和海洋生態環境4、沿海工程建設要進行科學論證、合理規劃和實施
海洋生態破壞 1、海洋污染2、人類的生產活動:圍海造田、濫捕等3、自然環境的變化: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升
自然界水循環的主要環節及其對地表的影響
水循環是自然界四大循環之一
(1)圖中淺藍色箭頭表示海陸間大循環的六個環節;
其意義:陸地水得到補充和更新,水資源得以再生
(2)圖中灰色和深色箭頭分別表示陸地和海洋上的各自水循環
其中由陸地循環補給陸地水體的水量很少
水循環對地表的影響
A不斷更新淡水資源,維護全球水的動態平衡,是最活躍的物質循環之一
B對地表太陽輻射能起著吸收、轉化、傳輸和調節的作用,從而使地表各圈層間、陸地海洋之間實現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
C影響全球氣候和生態
D塑造地表形態,如水蝕地貌、水積地貌等
10、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及生物對環境的指示作用
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無機物 有機物;太陽能 生物能(或化學能)
生物循環:綠色植物合成有機質 動物
環境 微生物分解
(其中粉色箭頭表示有機質流動;黑色箭頭表示無機質流動)
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促使自然界物質和化學元素遷移運動、能量流動轉化,從而把地理環境中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系起來。
改造三大圈層,地球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形成了適宜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
大氣圈成分的改變;
陸地水成分的改變;綠色植物參與水循環,改善了陸地水分狀況
生物出現後加快了岩石風化,促進了土壤的形成;沉積岩多是在生物的參與下形成的
環境效益(因地而異):
A凈化空氣、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從而改善生態條件,保護農田、牧場,保障農牧業穩產高產;
B城市綠地具有吸煙除塵、過濾空氣、降低噪音及美化環境的作用
生物對環境的指示作用
植物生長對環境(其中氣候的光、熱、水的影響制約突出)依賴性大,並適應環境,因而對環境有明顯的指示作用
駱駝刺——乾旱環境;荷花——水濕環境;
「棗發芽,種棉花」——植物對氣候的指示;
矮牽牛葉片受損——二氧化硫污染的指示
11、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形成過程:
風化 低等生物著生 高等植物著生
岩石 成土母質 原始土壤 成熟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過程起著主導作用
低等植物和微生物在母質上著生,標志成土的開始
生物的出現,使岩體風化加快,母質肥力不斷發展;
生物對母質的改造:一是有機質的積累過程;二是養分元素的富集過程
選擇性吸收 光合作用
礦物養分 植物 有機質
土壤肥力 腐殖質
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處於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相互緊密接觸的過渡地帶,是陸地環境各要素綜合作用的產物;
土壤是地表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非常活躍的場所,是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的中心環節;
土壤具有能夠生長植物的肥力特性,為植物生長提供條件,從而使地表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
12、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待查)
自然資源能為人類生產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
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需要一定的技術條件和資金投入
13、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海洋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物資源的特徵和組成
(1)陸地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 屬性 組成 共性特徵
土地資源 可再生 陸地自然資源是有限的陸地自然資源的利用潛力是無限的陸地自然資源有一定的分布規律一個地域的自然資源組成相互聯系的整體
氣候資源 可再生 光、熱量、降水、風等
水資源 可再生
生物資源 可再生
礦物資源 非可再生
(2)海洋資源
類型 組成 特徵
海洋化學資源 食鹽、鎂、溴、淡水等
海洋生物資源 魚、蝦、貝、藻等 海洋
② 高一地理必修一總概括
必修模塊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⑤形成並存在液態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③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岩石(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岩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岩石分三大類:①岩漿岩(岩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②沉積岩(岩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下形成)③變質岩(變質作用)。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三大類岩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岩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窪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雲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雲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吸收地面輻射並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雲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5、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 個風帶。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雲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於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准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7、水循環
(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聯系四大圈層。
8、洋流:
(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3)影響:①對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到增溫、增濕作用(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溫、減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利亞沙漠、秘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秘魯寒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漁場的分布: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硅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圍擴大。
④對海洋運輸事業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岩石圈,促進岩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於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乾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於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第四章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可從形態上反映出來:平原地區,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平坦,聚落呈圓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規模較大;山區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於平原上。平原地區的區位優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且有利於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築投資。也有的平原不適宜城市的發展。例如: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亞馬孫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公路選線避開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區的交通線網密度較大(造價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區的密度較小(造價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有利方面:高緯度地區升溫幅度最大,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增加;對農業生產不有利方面:中緯度半濕潤半乾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製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資源的定義: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並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它包括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舉例:能源利用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柴草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18世紀,煤炭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20世紀50年代以後,石油為主要能源——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5、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台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們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③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內容
地球自西向東繞地軸在不停地旋轉著,它自轉一周360°,所需時間是23時56分4秒,這叫做一個恆星日,是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若以太陽為參照物,則時間是24小時,這叫做一個太陽日。也就是地球上晝夜交替的周期,顯然,一個太陽日比一個恆星日長出3分鍾56秒。 地球的自轉速度分為角速度和線速度,角速度指地表某一點隨地球自轉單位時間內在空間上移動的角度。而線速度指地表某一點隨地球自轉在單位時間內空間上向前移動的距離。由於地球上的所有點都是以地軸為圓心在轉動,而每一個圓都是360°,所以,除極點外,在地球上任何地方的自轉角速度都一樣。由於地球上緯線圈(即自轉圓周)從赤道向兩極遞減,使地球自轉的線速度也從赤道向兩極減小。赤道處緯線圈最長,自轉線速度最快,每小時旋轉1670千米;南北緯60°地球自轉線速度約減小為赤道處的一半(注意不是南北緯45°處,這一點經常反映在題目中,要記住),南北極點既無線速度,也無角速度。 6.與地球自轉相關的知識點。關於晝夜的相關問題。應理解晝夜產生、晝夜更替、晝夜長短的產生原因。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也不透明的球體,是產生晝夜的原因;由於地球的自轉,使得晝夜在地球表面不斷更替,可見,晝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自轉;由於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引起晝夜長短的不同,因此晝夜長短的產生原因是地球的公轉。在同一時間里,向著太陽的半球是白天;背著太陽的半球是黑夜,於是存在晝、夜半球的分界線,叫晨昏線(圈),要學會如何判斷晨昏線,首先晨昏線與太陽光線是垂直關系,可以通過判斷太陽光線來判斷晨昏線。再考慮地球自轉,由白天進入黑夜的即為昏線,反之為晨線。關於地轉偏向力的問題。由於地球的自轉,使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產生了地轉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只有沿赤道運行的物體無偏向。在這里要注意,地轉偏向力指的是在地表向前運動的物體本身所表現出的偏向,所以,向左偏或向右偏指的也是運動物體本身的左右,即觀測者面對運動物體的去向。而不是面對圖的左右。關於自轉偏向力產生的原因不必作為重點或難點學習,但對自轉偏向力產生的影響要知道。地轉偏向力對大氣的運動、大洋中的洋流、陸地上的河流都有明顯的影響,對地表熱量與水分的輸送交換,對全球熱量與水量的平衡都有巨大的影響。這是地理學科內的知識綜合點,要引起重視。7.黃赤交角的有關問題。黃赤交角的產生原因要注意兩點。一是地球在公轉時,總是斜著身子繞太陽轉,即地軸與黃道(地球公轉軌道)之間不垂直,而是有一個小於90°的夾角。使黃道面與赤道面之間產生了一個23°26′的夾角,即黃赤交角。二是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任何地點地軸的傾斜方向都保持不變。使黃赤交角始終存在。黃赤交角產生的地理意義是導致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理解這一知識,可用地球公轉圖與黃赤交角圖結合起來理解,要注意讀圖能力的培養和訓練。8.與地球公轉運動相關的知識點關於太陽高度角的有關知識應理解,為了便於比較太陽高度角的變化規律,一般以正午時刻的太陽高度為准。正午太陽高度雖然每天都在變化著。但其空間分布卻是很有規律的。由於地表是個球面,所以在任何季節任何時候,正午太陽高度都從直射點緯度向兩側遞減,這里與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密切聯系,因此首先要弄明白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掌握這一知識要注意時間(節氣)、直射點的位置和直射點的移動方向三個問題。如春分日(3月21日)太陽直射赤道,向北移動;夏至日(6月22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向南移動;5月1日太陽直射北半球向北移動等。太陽高度的計算:某地的正午太陽高度=90°—某地與直射點的緯度差。根據太陽直射點移動規律,記住不同時間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再根據題目所給的條件算出所求地點與直射點的緯度差,即可算出某地的正午太陽高度。晝夜長短也與直射點有關,如: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晝短夜長;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晝最長,南半球晝最短。從時間上說,全年只有春、秋分日全球各處晝夜等長。從地區上說,赤道全年晝夜等長,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一年有兩次直射,南、北極圈之內有極晝、極夜現象。南、北回歸線到南、北極圈之間的地帶只能見到陽光斜射現象。
四季與五帶:天文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最高的季節;冬季就是一年內白晝最短,太陽最低的季節;春秋二季就是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 氣候四季:現在北溫帶許多國家,一般把3、4、5三個月劃分為春季;6、7、8三個月劃為夏季;9、10、11三個月劃為秋季;3、1、2三個月劃為冬季。這屬氣候四季。五帶:五帶劃分的重要標志是有無直射和極晝、極夜現象(見下表)。 分布范圍陽光直射情況極晝極夜情況北寒帶北極圈至北極點無有北溫帶北回歸線至北極圈無無熱帶南北回歸線之間有無南溫帶南回歸線至南極圈無無南寒帶南極圈至南極點無有
④ 高一地理必修一
網頁鏈接這個你看看吧,打字解釋不清楚啊
⑤ 高中必修一地理要背哪些內容
http://wenku..com/view/2fe68a6a561252d380eb6e0a.html
高一地理理解性較強,不建議現在就背,不過稍作了解也好,最好看看地理書專籍屬,尤其關於地形,氣候,物產,資源,災害的多看看,增加課外知識,題目很活。
⑥ 高一地理重點內容是哪些
主要是來天文地理跟地球的一些基自本情況,天文地理部分的 角度換算比較難,地球的基本情況(主要是氣候,水文,土壤,地質,資源,季節變化,板塊構造,板塊的活動,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等等)必修部分都是重點,平時考試,高考都會涉及。
⑦ 跪求高一地理必修一的內容
我只知道上海的:
高一上:自然地理:太空常識+自然地貌+礦物組成+地質結構+海洋+大氣
高一下:人文地理:世界文化圈+中國文化圈+地域文化特徵+工業產業+農業產業+3S系統
⑧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識
凹岸
由於海水對凹岸的侵蝕作用,造成的天然海港港闊水深,利於建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