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節知識梳理
『壹』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思維導圖。
第一節 人口增長模式
1、人口增長快慢的 根本原因 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直接原因 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長模式:
(1)工業革命以前 原始人口增長模式 特點 高高低 原始社會 傳統人口增長模式 特點 高高較低 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
(2)工業革命時特點 高低高(18世紀——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
(20世紀50年代)起普遍存在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
(3)近現代 特點 三低 世界主要發達國家 (原因:現代科學知識的普及和醫療衛生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生育觀念及行為的變化)
3、人口零增長國家:義大利,匈牙利,俄羅斯,德國等
人口負增長國家;英國,比利時,芬蘭等
4、促使中國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個:1 社會經濟因素 2制度因素 3計劃生育因素。
5、世界人口達到50億:1987 7 11 達到60億:1999 達到65億:2006 2 28
年齡結構0——14歲65歲(中國60歲)以上
年輕型大於等於40%小於4%
成年型30%——40%
老年型小於30%大於7%|60以上大於10%
自然增長率小於等於1.0%為低增長,出生率小於等於1.5%為較低增長
『貳』 求高一地理必修一全部,必修二第一章知識框架圖或思維導圖,簡單點就行,謝謝!
『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節知識框架
『肆』 高一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知識點歸納總結
必修②
第一章第一節
1.孟德爾通過分析 豌豆雜交實驗 的結果,發現了 生物遺傳 的規律。
2.孟德爾在做雜交實驗時,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這叫做 去雄 。
3.一種生物的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叫做 相對性狀 。
4.孟德爾把F1顯現出來的性狀,叫做 顯性性狀 ,未顯現出來的性狀叫做 隱性性狀 。在雜種後代中,同時出現 顯性性狀 和 隱性性狀 的現象叫做 性狀分離 。
5.孟德爾對分離現象的原因提出了如下假說:
(1)生物的性狀是由 遺傳因子 決定的,其中決定顯現性狀的為 顯性遺傳因子 ,用 大寫字母 表示,決定隱性性狀的為 隱性遺傳因子 ,用 小寫字母 表示。
(2)體細胞中的 遺傳因子 是成對存在的, 遺傳因子 組成相同的個體叫做 純合子 , 遺傳因子 組成不同的個體叫做 雜合子 。
(3)生物體在形成生殖細胞——配子時, 成對的遺傳因子 彼此分離,分別進入 不同的配子 中,配子中只含有 每對遺傳因子 的一個。
(4)受精時, 雌雄配子 的結合是隨機的。
6.測交是讓 F1 與 隱性純合子 雜交。
7.孟德爾第一定律又稱 分離定律 。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控制同一性狀的 遺傳因子 成對存在的,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時,成對的 遺傳因子 發生分離,分離後的 遺傳因子 分別進入不同配子中,隨 配子 遺傳給後代。
第一章第二節
1.孟德爾用純種黃色圓粒豌豆和純種綠色皺粒豌豆作親本雜交,無論 正交 還是 反交 ,結出的種子(F1)都是 黃色圓粒 。這表明 黃色 和 圓粒 是顯性性狀, 綠色 和 皺粒 是隱性性狀。
2.孟德爾讓黃色圓粒的F1自交,在產生的F2中發現了黃色圓粒和綠色皺粒,還出現了親本所沒有的性狀組合 綠色圓粒 和 黃色皺粒 。
3.純種黃色圓粒和純種綠色皺粒豌豆的遺傳因子組成分別是YYRR和yyrr,它們產生的F1遺傳因子組成是 YyRr ,表現為 黃色圓粒 。
4.孟德爾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中,F1(YyRr)在產生配子時,每對遺傳因子彼此 分離 ,不同對的遺傳因子可以 自由組合 。F1產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種: YR、Yr、yR、yr ,數量比例是: 1:1:1:1 。受精時,雌雄配子的結合是 隨機 的,雌、雄配子結合的方式有 16 種,遺傳因子的結合形式有 9 種: 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 。性狀表現有 4 種: 黃色圓粒、黃色皺粒、綠色圓粒、綠色皺粒 ,它們之間的數量分比是 9:3:3:1 。
5.讓子一代F1(YyRr)與隱性純合子(yyrr)進行雜交,無論是F1作 母本 ,還是作 父本 ,後代表現型有 4 種: 黃色圓粒、黃色皺粒、綠色圓粒、綠色皺粒 ,它們之間的比例是 9:3:3:1 ,遺傳因子的組合形式有 9 種: 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 。
6.孟德爾第二定律也叫做 自由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的 分離 和 組合 是互不幹擾的,在形成配子時,決定 同一性狀 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決定 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 自由結合。
7.1909年,丹麥生物學家 約翰遜 給孟德爾的「遺傳因子」一詞起名叫做 基因 ,並提出了 表現型 和 基因型 的概念。
8.表現型指 生物個體表現出來的性狀 ,控制 相對性狀 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與表現型有關的基因組成叫做 基因型 。
『伍』 高中地理必修二的每一節知識點的總結
http://high.school.zxxk.com/SoftList.aspx?ClassID=967
希望對你有幫內助容
『陸』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識點大全。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長、遷移與合理容量
第一節 人口增長的模式及地區分布
1、世界人口增長特點 總趨勢:持續增長特點:階段性,工業革命以前:緩慢增長;工業革命以後:增長加速;二戰後:快速增長 對人口增長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生產力的發展
2、近代人口增長模式及特點模式 特點 分布 舉例 利弊 高低高模式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 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初期人口再生產模式 衣索比亞、坦尚尼亞、肯亞 人口增長快,勞動力充足人口年輕化,物質資料需求量大,資源短缺,環境、就業、住房壓力大 三低模式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 發達國家 英國、日本、德國(負增長)、新加坡、中國 克服了人口增長過多、過快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力不足,養老費用增加,年輕人負擔重 過渡模式 過渡 接近或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的發展中國家 土耳其、阿根廷
4、中國人口變化模式人口加速增長階段(1949-1957年):原因,建國後,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人口負增長(1957-1961年):三年自然災害人口高速增長階段(1961-1970年):經濟水平高,補償性生育人口減速增長階段(1970-1980年):計劃生育人口波動增長階段(1980-1991年):人口滯後效應人口低速增長階段(1992-至今):三低模式,我國自然增長率下降依賴於出生率的下降(計劃生育)
第二節 人口的遷移
1、移動到一定距離之外(跨越行政區域界線),改變定居地的行為人口移動(空間上位置改變)包括:①人口流動:暫時離開常住地(例旅遊、出差)②人口遷移
2、分類:按照人口遷移的范圍是否跨越國界分為:國內人口遷移和國際人口遷移按遷移方向分為:農村向城市遷移(發達國家歷史上,發展中國家當前)和城市向農村遷移(發達國家新趨勢);發達向不發達地區遷移:國際難民(包括環境難民)數量增加,持續時間長;發展中國家優秀人才移民
3、特點國際: ①新大陸發現前:遷移集中在舊大陸,跨國遷移多,跨洲遷移少②新大陸發現後:跨洲遷移,從舊大陸亞洲、歐洲、非洲遷往新大陸南、北美洲、大洋洲③二戰後,外籍工人(勞務輸出)成為國際人口遷移的主要形式人口遷移流向,歐洲:遷出變為遷入;拉丁美洲:遷入變為遷出;北美洲、大洋洲:一直是遷入;亞洲、非洲:一直是遷出國內:遷移的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邊、戰爭和自然災害清以前:由黃河流域遷往珠江、長江流域,原因是戰爭清——新中國:闖關東、走西口,原因是經濟建國後、改革開放前:響應國家號召,開發新疆等,遷移少,原因是計劃經濟,嚴格戶籍管理改革開放後:從落後地區遷往發達地區,人口流動頻繁,規模加大
4、原因:經濟原因(主要因素):例如,三峽移民(開發性移民)政治因素:政治迫害(烏干達)、戰爭(巴以戰爭)、國家有組織移民(移民戍邊)社會文化:宗教迫害(印巴分治)、民族歧視(印第安人)、文化傳統(中國葉落歸根)生態環境:生態環境差異、環境惡化(愛爾蘭水災移民)其他:家庭、婚姻:男女婚嫁、兩地分居5、性別、年齡:男性比女性易遷移,年輕人比兒童、老人易遷移
第三節 環境承載力與合理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
①定義:養活的最大人口數(生存)②影響因素:資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資源決定,木桶效應)、經濟等③特點:不確定性和相對確定性。世界100億,中國 16億合理人口容量,定義:養好的最大人口數(發展)影響因素:①自然環境:正相關(現實人口間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②地域開放程度:正相關(日本、荷蘭、比利時利用別國資源)③本國自然資源:正相關④生活質量、消費水平:負相關⑤科技發展水平:當多開發的資源大於多需要的資源:正相關;當多開發的資源小於多需要的資源:負相關⑥貧富差距:負相關
『柒』 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第一章內容的思維導圖(知識樹框架圖)
1
高中地理必修一復習指導(含圖表)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節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體是宇宙間物質存在的形式,如恆星、行星、衛星、星雲、流星、彗星。 2.天體系統: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3.天體系統的層次由大到小是 地月系 (課本P3圖1.2)
太陽系
銀河系 其他行星系總星系 總星系 其他恆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課本P4圖1.4)
1.太陽系八大行星由近及遠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類(課本P5圖1.5)
天體系統的層次由大到小是
地月系 (課本P3圖1.2) 太陽系 銀河系 其他行星系總星系 總星系 其他恆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課本P4圖1.4) 1.太陽系八大行星由近及遠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類(課本P5圖1.5) 分類 特點 類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 巨行星 木星、土星 遠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課本P6) 外部條件 安全穩定的宇宙環境 自身條件 適宜的溫度 日地距離適中 適於呼吸的大氣 體積、質量適中 液態的水——來自地球內部
1.2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一、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陽大氣的成分主要是氫和氦;太陽輻射能量來源是核聚變反應。 2.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課本P8圖1.7)
⑴提供光熱資源;⑵維持地表溫度,是促進地球上水、大氣運動和生物活動的主要動力;⑶煤、石油等礦物燃料是地質歷史時期生物固定以後積累下來的太陽能;⑷日常生活和生產的太陽灶、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電站的主要能量來源 ★二、太陽活動影響地球 1.太陽大氣由里到外分層
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
光球 黑子,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 色球
耀斑,是太陽活動最激烈的顯示
日冕 太陽風
2.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課本P11)
⑴世界許多地區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和黑子變化周期有一定的相關性(課本P11活動);
⑵造成無線電短波通訊衰減或中斷;⑶擾動地球磁場,產生磁暴現象;⑷兩極地區產生極光;⑸地球上水旱災害、地震等自然災害的發生與太陽活動有關。
第三節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
第三節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
地球自轉 地球公轉
運動方式 圍繞地軸轉動
在橢圓軌道上圍繞太陽轉動
運動方向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為逆時針,南極上空為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為逆時針。
運動速度
線速度:從赤道向兩極遞減,兩極點為零。 角速度:除兩極點外各地相等(15°∕h)。 近日點(每年1月初),速度快
遠日點(每年7月初),速度慢 運動周期
真正周期:一個 恆星日=23時56分4秒 晝夜交替周期:一個太陽日=24時 真正周期:一個恆星年=365日6時9分
10秒
直射點回歸周期:一個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地理意義
1.晝夜交替 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1.晝夜長短的變化
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1.晝夜長短的變化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3.產生四季和五帶 二、太陽直射點移動 23°26′N ★1.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如圖示 0° ★2..地球公轉過程中兩分兩至點的判斷 23°26′S 依據:看日地球心連線和赤道的位置關系——連線在赤道以北說明太陽直射23°26′N, 則地球處 於公轉軌道上的夏至點;連線在赤道以南說明太陽直射23°26′S, 則地球處於公轉軌道上的冬至點 簡便方法:看地軸——地球逆時針公轉時,地軸左偏左冬,地軸右偏右冬。
3..地球公轉過程中速度變化的判斷
依據:1月初,地球運行至近日點,公轉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運行至遠日點,公轉速度最慢。 二、晝夜交替和時差 ★一晝夜交替
3
1.⑴晝夜現象產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發光;⑵晝夜交替產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轉。 2.晨昏線的判讀:在晨昏線上任找一點,自西向東越過該線進入晝半球,說明該線是晨線,反之是昏線。
3.晨昏線與赤道的關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終年晝夜平分。
4.晨昏線與太陽光線的關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線上太陽高度為0度。 5.晨昏線與地軸的夾角變化范圍:0°~ 23°26′
6.太陽高度的分布:晝半球上>0°,夜半球上 < 0°,晨昏線上 =0°。 7.晝夜交替的周期:一個太陽日 =24小時 ★二地方時的計算 1.地方時計算原理:
①地方時東早西晚(同為東經,經度越大越偏東;同為西經,經度越小越偏東;一東一西,東經偏東時間早)
②同一條經線上地方時相同
③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既1°=4分鍾) 2.地方時計算方法:
某地地方時=已知地方時±4分鍾×兩地經度差
說明:①式中加減號的選用條件:東加西減——所求地在已知地的東邊用加號,在已知地的西邊用減號。
②經度差的計算:同減異加——兩地同為東經或同為西經相減;一為東經一為西經相加。 ③計算步驟: 確定兩地經度差;換算兩地時間差;判斷兩地東西方向;帶入計算。 3.晝夜長短的計算
⑴晝弧:任一緯線落在晝半球內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緯線落在夜半球內的部分。
⑶計算:①晝長=晝弧對應的經度數÷15°;②夜長=夜弧對應的經度數÷15° 三區時的計算
所求地的區時=已知地的區時±兩地時區數差
說明:①時區數的計算:當地經度數÷15°,商四捨五入得時區數。
②時間差的計算:同減異加——兩地同為東時區或西時區相減;一為東時區一為西時區相加。 ③加減號的選用條件:東加西減(同為東時區,時區數越大越偏東;同為西時區,時區數越小越偏
『捌』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思維導圖
第一節 人口增長模式
1、人口增長快慢的 根本原因 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直接原因 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長模式:
(1)工業革命以前 原始人口增長模式 特點 高高低 原始社會 傳統人口增長模式 特點 高高較低 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
(2)工業革命時特點 高低高(18世紀——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
(20世紀50年代)起普遍存在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
(3)近現代 特點 三低 世界主要發達國家 (原因:現代科學知識的普及和醫療衛生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生育觀念及行為的變化)
3、人口零增長國家:義大利,匈牙利,俄羅斯,德國等
人口負增長國家;英國,比利時,芬蘭等
4、促使中國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個:1 社會經濟因素 2制度因素 3計劃生育因素。
5、世界人口達到50億:1987 7 11 達到60億:1999 達到65億:2006 2 28
年齡結構0——14歲65歲(中國60歲)以上
年輕型大於等於40%小於4%
成年型30%——40%
老年型小於30%大於7%|60以上大於10%
自然增長率小於等於1.0%為低增長,出生率小於等於1.5%為較低增長
『玖』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單元知識結構 人口與地理環境 知識提綱
1....人口再生產人口再生產人口再生產人口再生產 (1)人口再生產類型及其轉變 概念:老一代陸續死亡,新一代不斷出生,世代更替的過程,使人口總體延續 決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 原始型:死亡率很高,出生率很高,自然增長率很低 傳統型:出生率很高,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長率較高 過渡型:死亡率降低,出生率下降,自然增長率下降 現代型:出生率很低,死亡率有所回升,自然增長率低 (2)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地區分布 分世界:屬於「過渡型」,處在向「現代型」轉變的階段 發達國家:「現代型」德國、匈牙利等負增長,美、加、澳、紐西蘭等國自然增長率稍高 發展中國家:多為「過渡型」(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大部分、大洋洲除澳、新外)但韓國、新加坡、古巴、烏拉圭、中國已進入或正要進入「現代型」 2....人口數量與環境人口數量與環境人口數量與環境人口數量與環境 (1)人口數量的變化 人口自然增長:取決於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變動,決定全球人口變動的因素 人口機械增長:人口遷移引起,對全球人口並不產生影響 (2)環境對人口數量變化的影響 社會環境因素:經濟發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術、文化及宗教 自然環境因素對生育率影響極小 社會環境因素:是主要因素(經濟、政治、受教育水平、醫療衛生條件) 對死亡率的影響 自然環境因素:氣候、水、土壤的影響較為明顯,大的自然災害影響 環境污染是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3)人口數量變化對環境的影響 原始社會:人口少,影響小 農業社會:社會經濟水平有了提高,生態環境有了一定程度的破壞 工業社會:人口激增,給資源和環境帶來壓力;生活排污量增多,污染環境;生產擴大、污染擴大 人口與環境的關系:環境污染主要原因不只是人口的增長,主要是由於不重視保護環境等原因造成 3....環境人口容量環境人口容量環境人口容量環境人口容量 (1)環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簡單地說:就是環境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 具體地說: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 他資源和智力、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准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所能持續供 養的人口數量 影響因素:資源、科技發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費水平,資源是首要因素 (2)環境人口容量的估計 不確定性:現有資源總數不確定、科技、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類型 對生育率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