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法制教育滲透
㈠ 高中地理必修二法制教育的章節有哪些
1.1人口數量的變化(計劃生育)思想教育的倒是很多,法制教育的確實不多
㈡ 如何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一、地理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的意義
中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正處在生理、心理的生長發育階段,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培養中學生的法律意識,進行法律素質培養教育,不僅可以預防和減少學生違法犯罪,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他們養成依法辦事、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促使他們健康成長。地理學科進行法制教育有其獨特的優越條件,因為地理教材中和法制教育相關的內容豐富多樣。地理教學是真實具體的,不流於說教,地理教材直觀形象。我們要注意充分挖掘中學地理課程中有關法制教育的內容,對中學生進行法律素質培養教育,養成依法辦事、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在地理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抵制心靈污染。教師要有意識地滲透法制教育,增強學生的法制意識。
二、地理教學中的法制教育內容
教育人者先受教育。一個法律知識貧乏、法制意識淡薄的教師是不可能靈活、機智、有效地在學科中滲透法律知識的。教材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育人因素。因此,滲透法制教育內容必須依託教材,離開了教材就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於知識之中,呈隱性狀態。只有充分駕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諦,探尋到知識教學與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點,即教學中進行法制教育的「滲透點」。中學地理教材中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法制教育內容,如在刑事處罰和行政處罰方面涉及《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在國家安全方面涉及《國家安全法》、《國防法》、《兵役法》、《反分裂國家法》、《領海及毗連區法》、《海島保護法》等,在環境及資源保護方面涉及《環境保護法》、《土地管理法》、《水法》、《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礦產資源法》、《煤炭法》等,在行政法律法規方面涉及《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行政強製法》等,在民商法方面涉及《文物保護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婚姻法》等。在地理課程中還涉及許多國際法如《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內羅畢宣言》、《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國際油污損害公民責任公約》、《關於各國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的活動原則的公約》、《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關於消耗臭氧層的物質蒙特利爾議定書》、《國際捕鯨管制公約》、《大陸架公約》、《南極條約》、《海洋法公約》、《控制危險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的巴塞爾公約》、《保護植物多樣化國際公約》、《防治沙漠化公約》。此外,我國的《農業法》、《國籍法》、《城市規劃法》等相關法律無論是實體法,還是程序法,都需要教師具備相應的法律知識,從而很好地結合教材靈活駕馭。因此,只有不斷學習和豐富法律知識,才能增強法律意識。
三、地理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在地理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但要注意簡單化、牽強化的形式主義。這里說的是滲透,既不是強加附會,更不能喧賓奪主。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1.以教材為依據,找准切入點,因材施教。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找准「滲透點」。我認為,在《祖國心臟——北京市》的教學中可以滲透《文物保護法》、《城鄉規劃法》、《環境保護法》等知識點,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三個活動和閱讀材料引導學生參與討論思考,北京市的城市規劃與《城鄉規劃法》,沙塵暴與《環境保護法》,人口的增加與交通、水資源的匱乏等,增強學生的環境和文化遺跡的保護意識。通過對北京的世界文化遺產的閱讀和北京旅遊的介紹,學生了解文化遺跡作為一種旅遊資源,是能帶來經濟效益的,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資源,應當加以保護,從而學習《文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
2.聯系實際,把知識性與現實性結合在一起。
法制教育要因材施教,動情曉理,「情動」而「知書達理」,這就是說滲透的方法、形式、時機都應有利於創造最佳的滲透氛圍,即學生認知與接受滲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為滲透而置教學知識於不顧,牽強附會,強行滲透,不能只顧及教學,對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過境遷才勉強滲透。這樣會破壞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應。在《「天山南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教學中,結合冰川和冰雪融水、荒漠和綠洲、綠洲農業、能源開發等知識點可以滲透《環境保護法》、《水法》、《農業法》、《節約能源法》等相關法律知識點,增強學生珍惜愛護節約水、土地、能源等資源的法律意識,幫助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結合疆獨等反動勢力分裂祖國、製造恐怖的邪惡罪行,本節的法制滲透重點還在於愛國主義與國防知識教育。
利用多媒體教學,用新疆的「疆」字,概括新疆的地形特點,形象直觀地讓學生記住「三山夾兩盆」的特點,以及漫長的國界,面積最大的省份,鄰國最多的省份等相關知識點。並播放「新疆打砸搶燒事件」新聞視頻,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並歸納總結,讓學生知道:這是一場反對分裂、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斗爭。《憲法》規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的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不得有危害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行為。」
教師總結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下,鞏固新疆邊防安全及新疆穩定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學生不僅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要有獻身國家安全、獻身祖國邊防的責任感。一旦祖國需要,就要履行《憲法》規定的義務依法服兵役,按照《兵役法》、《國防法》的要求保衛邊疆,為鞏固國防作貢獻。
3.緊跟國際時事及國內要聞,把握法制滲透教育的契機。
在《祖國寶島——台灣省》的教學中結合近年所發生的釣魚島風波、黃頁島事件與「台獨」分裂活動等現實,滲透《憲法》、《反分裂國家法》關於國家統一的思想,並加強對《領海及毗連區法》《海島保護法》等相關法律知識的講解,結合台灣省地圖及我國在處理釣魚島事件中提供的相關依據給學生講解,讓學生知道台灣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釣魚島、黃頁島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從而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總之,在地理學科中滲透法制教育,既豐富了教學的內容,又加強了學生的法制教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需要,是培養中學生學會利用法律保護合法權利,明確作為社會成員必備的社會責任,了解公民應盡的義務,增強學生的守法意識。我相信通過努力一定會使地理課堂氛圍生動活潑而具有教育意義。
㈢ 怎麼在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一、課堂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方面,我們可以從小學階段教育目標來講,小學教育的目標主要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綜合人才。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法制觀念也越來越強,知法、懂法以及用法已經成為了現代人必備的基本素質。小學生處在身心發育的重要階段,同時也是開展法制教育的關鍵時期。只有幫助他們樹立法制意識,讓他們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識,同時能夠靈活的運用法律知識,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才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所以在小學階段我們應當將法制教育工作當成是一項重要教學任務來落實,努力增強小學生的法律素養,讓他們明白知法守法懂法是一個人基本素質的體現。
另一方面,開展法制教育工作是預防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徑。任何不良習慣的產生基本上都是由長期的經歷而形成的。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很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語文課程教學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要職責,不但要讓他們學習基本的語文知識,同時還必須要讓學生學會做人的道理,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一些案例,同時利用一些教學手段來讓學生了解基本的法律法規,培養他們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為他們未來的健康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1]。
二、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法治教育的對策
(一)藉助實踐活動滲透法制教育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我們必須要激發學生的興趣才能夠確保法制教育的實效性,所以筆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積極利用實踐活動的方式來滲透法制教育,一般我們選擇開展的實踐活動包括下面幾種:第一是組織學生動手製作班級黑板報,在黑板報中設置法律專欄,要求學生們自己去收集和整理與他們實際生活相關的法律常識,讓他們在這一過程中學會這些法律知識,潛移默化的接受法制教育;第二是組織進行演講比賽,選擇那些與學生生活和法律都相關的主題,比如說《誠實和誠信》,從他們身邊的故事講起,讓他們自行收集素材,教育他們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孩子,也可以選擇《遠離網吧》等主題的演講;第三是學生參與表演,我們結合小學生好動愛玩的天性,在語文課堂中將生活中的一些素材用話劇的形式讓學生表演出來,或者讓學生自己表演生活中所看到的好人好事或者不良現象,讓他們在游戲中收到法制教育。
(二)習作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教育學家葉聖陶先生曾經說,作文教學的思想是教作文與教做人的統一。筆者在作文課堂教學中融合法律案例,將與法律相關的社會問題放到寫作課之中,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不僅有效的增強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同時還提升了他們的法制觀念。比如說小學三年級的看圖作文,我們可以為學生展示一幅圖片:小豬讓小狗不要在旅遊景區的文物上亂寫亂畫,這一副寫作素材是為了讓學生學會愛護公共財產,保護名勝古跡,同時高速他們損壞文物是違法行為。又比如可以選擇日記法,培養學生每天堅持寫日記的習慣,在日記中能夠記錄自己真實的心情,能夠將自己的錯誤寫在上面並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再犯;第三是課堂討論法,在作文課中我們可以提出一個觀點或者講一些最近國內外發生的大事,讓學生展開討論,說出自己的觀點,也可以讓他們就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人或事發表意見。比如說就假冒偽劣產品闡述自己的觀點等,通過這種方式,來讓學生對相關法律有初步的認識和了解[2]。
(三)結合教材內容滲透法制教育
對一名語文教師來說,必須要確保語文課堂教學育人功能的充分發揮,我們可以從語文課本之中選擇出一些和法制教育有關的素材,以此為基礎來開展法制教育。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其實很多課文都是可以滲透法制教育的,這便需要我們更加深入的研究教材。比如說筆者在教學《景陽岡》這篇課文時,就可以滲透野生動物保護的相關法律,讓學生思考,假如武松在現代,他打死老虎的行為還會受到人們歡迎嗎?另外,我們還可以藉助於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播放一些捕殺野生動物的新聞案例,讓學生展開思考,進而幫助學生樹立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把法律意識內化為他們主動守法的行為。這樣一來不但可以讓他們更加深入的理解課文,同時還可以讓他們了解到相關的法律知識,可謂一箭雙雕。
三、結語
總而言之,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能夠有效的增強小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他們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對我們一線語文教師來說,必須要真正意識到小學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從而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和整合法制教育資源,進一步挖掘教材內容,通過各種課堂時間活動來融入法制教育,讓法制教育在語文課堂中綻放!
㈣ 如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滲透法治教育
一是讓自己樹立法治意抄識,讓自己自覺學法知法用法;
二是道德其實也是規矩的一方面,守道德也就是守法的原始階段,所以德育其實也就是法治教育了,上好了德育課也就是上好了法治課;
三是超出道德也就是進入了法律調整范疇,所以守好德就是守法的關鍵,所以在上好德育和法治課時多採用案例教育法,用事實來教育好守德就是守法的觀念;
四是請相關法律工作者到學校講授安全也會是不錯的方法。
㈤ 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
一.德育滲透勢在必行1.是社會發展的要求當今時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這樣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地理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幫助學生樹立人地和諧、因地制宜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理念。2.是實現地理教育價值目標要求在地理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價值取向,實現地理教育價值目標的重要途徑。地理教育的價值目標,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讓學生擁有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其二是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其積極參與協調人類與環境關系的活動。如果說前者重點在於知識和技能傳授的話,那麼後者的關鍵就在於觀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學科中的德育滲透對於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以及實現地理教育價值目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是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中關於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特別提到: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要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了解全球的環境與發展問題,理解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正確的全球意識;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關注我國環境與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勢在必行。二.德育滲透勢在必得1.教材中蘊含豐富的素材新教材強調基礎地理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觀念和觀點的教育以及學生能力的培養,其次,強調地理教育應以學生發展為本,在地理教學中體現人文精神。仔細研究教材可以發現在現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教育素材。(1)以人地關系為主線的國情教育素材國情教育,是向學生傳授有關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況,並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進行國情教育,要始終抓住人地關系這一主線,而這恰恰是貫穿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線索。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有陸地自然資源、海洋資源、氣候資源、旅遊資源、環境問題、工業、農業、交通、城市化、人口、國土整治等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善於挖掘,巧妙設計就能夠讓學生既了解我國國情的優勢:遼闊的國土、壯麗的山川、富饒的物產、多樣的氣候,不斷發展的經濟建設……同時,又實事求是地讓學生認識到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口文化素質不高,人均資源少、資源浪費嚴重,經濟發展不平衡、環境問題突出等國情劣勢,從而既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感,又激發他們的憂患意識和責任心。(2)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方法的教育素材辯證唯物主義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礎,物質觀、運動觀、聯系觀、發展觀教育 在現行高中地理教材中都可以找到恰當的載體。例如物質觀,教材中涉及的內容()有「宇宙是物質的」、「大氣的物質組成」等;運動觀,涉及的內容有「地球的運動」、「大氣的運動」、「海水的運動」、「陸地水的循環和轉化」等;聯系觀,涉及的內容有「日、月、地三者的關系」、「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全球性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影響」等;發展觀,涉及的內容有「天體演化」、「全球氣候變化」、「海陸變遷和地表形態的變化」、「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產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節普遍貫穿了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這給教師挖掘教育點,抓住時機培養學生用唯物辯證法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辯證思維的素質提供了良好的契機。2.生活實踐中可得多彩的案例 「學習對生活有用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是當代地理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
㈥ 政治學科如何滲透法制教育
滲透的方法 :
學科滲透法制教育,首先應充分遵循學科教學的規律,根據學科的特點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時還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滲透方法,使學科教學與法制教育兩者處在一個相融的統一體中,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科教學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實效。
滲透的原則 :
1、目的性原則。教學始終是一項帶有明確方向性和目的性的活動,中小學法制教育在學科中滲透是一項有目的、有計劃的教學活動,它要求教師將法制教育列入教學目標之列,在備課和教學實施中要善於開發教材所包含的法制教育因素,並在開展學科教研活動時列為研究內容。
2、有機性原則。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必須將學科教學內容與法制有機地結合起來,既不能把學科教學上成法制課,也不能漠視各科教學內容中蘊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據學科的特點,以教材為依據,在教學中恰當地把握尺寸,潛移默化地進行滲透。如:在一堂語文課上,老師請學生用「贍」組詞,一生回答「贍養」,此時老師加以了表揚,並因勢利導,告訴學生:由父母「撫養」成人是子女的「權利」,而「贍養」老人是子女的「義務」,每個人的權利和義務都是對等的。你可以行使你的權利,但也要履行你的義務。這樣,同學們在接受語言文字教育的同時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3、選擇性原則。知識教學有系統性,由淺入深,以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的接受程度為標准,而法律知識的滲透也要依據這個觀點,循序漸進,並且在知識的深度上慢慢遞進成螺旋式上升。因此學科教學中的法制教育滲透,必須充分地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徵、認識規律,學生可接受程度,要根據學生的知識經驗和理解能力來選擇滲透的內容和程度。在教材體系中,有的內容多次出現在各個不同年級中,這就需要教師選擇適合該年級、該班級學生特點的滲透難度和深度。例如在滲透「保護動物」這一目標時,各年級段的要求是不同的。一二年級教學時讓學生了解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要保護動物,了解國家制定的有關保護珍禽珍獸的一些法律知識。到三四年級時,又可以滲透在學生有限的能力之內如何保護動物。到高年級又可以滲透如何運用法律這個武器和獵捕殺害野生動物的壞人做斗爭,能做到不吃野生動物,能主動制止自己的父母和周圍的人不吃野生動物,還能向有關部門告發經營、捕殺野生動物的商人,讓法律來制裁他們。
4、貼近性原則。學科教學的法制教育滲透,必須依據教材的內容去進行,法制教育的內容應是教材中所應有的,絕不是外加或牽強附會的,應切實地使學科法制教育與雙基教學、雙基訓練融為一體,而不應「穿靴戴帽」、「兩張皮式」的。學科教學法制教育的滲透,應是體現在教學的全過程之中,而不應是支離破碎、牽強附會的。
5、情感性原則。學科教學的法制教育滲透,必須富有情感性,必須講究氛圍,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動以真情。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不僅要有知識的交流,還要有思想情感的交流。這種交流對進行法制教育的滲透十分有利,可以使學生觸景生情,知理明情,達到「內化」的實效。如:教學語文課文《小蝌蚪找媽媽》、《駱駝和羊》、《小壁虎借尾巴》、《珍珠鳥》等課文時,讓學生在課文描繪的字里行間感受到動物們或有趣、或可愛、或美麗、或富有靈性的一面。當學生在受到美的感情激發和熏陶後,適時把語文教學中美的景象與現實中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的丑惡現象(如白色污染、沙塵暴頻虐城市、酸雨影響人民生活等)進行對比,自然而然就會激發學生對環境的熱愛,懂得了正是由於有了這些動物與我們人類的和諧相處,大自然才會變得這般美麗,從而激發學生自覺保護動植物,讓我們生活的地球更加美麗。這樣既提高了閱讀興趣,又使學生懂得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6、有趣性原則。好奇心和探究意識是學生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現象,它是誘發他們不斷觀察、體驗、發現和創造的動因。而這一切都是在興趣的驅使下產生的,所以學科教學滲透法制教育要貫徹有趣性原則。「有趣」的關鍵是「激趣」。在學科滲透時要做到知識性與興趣性相結合,讓學生通過對法制滲透的感知、理解、探索而獲得成功,進而產生滿足感,不斷激發他們對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關於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的思考 。
㈦ 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一、初中地理教學情境設計
當今社會,是一個法制社會。因此,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相關地理法制方面的知識有著積極的教育意義和社會意義。而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學生被動的接受教師的提問,缺少情景創設,導致學生缺乏問題意識,不能發現問題中所包含的正確規律,而無法用己具備的知識去解決問題,長期以往,使教育教學的發展不停的後退。究其原因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忽視了在對學生情境學習指導和情境教學模式的深入,只是讓學生停留在學徒制的模仿中,學生只是學到了知識的表象,而沒有認知到知識的本質。所以要普及學生地理方面的法制知識,情境教學就顯得非常重要和迫切。同時地理方面的法制知識過於枯燥無味,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來進行教學是教學的捷徑。
(l)情境創設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圍繞特定的地理知識點。地理情境創設應服務於一定的教學目標,應有利於學生對有關的地理知識和地理思想方法的掌握,有助於理解地理知識的本質。
(2)情境創設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及其地理思維的發展特點。地理情境創設應與學生的地理認知發展水平相適應,應基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3)情境創設要具有科學性、探究性、趣味性和發展性。即所創情境的內容、結構與表述要科學。情境材料或活動應富有探究性,利於學生從事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活動:在內容與問題信息量上應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利於學生積極、廣泛地思考。
(4)情境創設要盡可能真實,貼近學生實際。地理情境的創設應盡量源於學生的生活,不脫離學生的實際。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不易使學生產生親切感且在解釋地理情境的相關知識上花時過多。
二、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可以進行環境保護法制教育的主要內容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的自然環境一直呈惡化趨勢。由於全球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日漸突出,人們開始認識到人類面臨許多全球性問題,如自然災害、環境污染、氣候變化、植被破壞、資源匱乏、人口問題、地區經濟差異等都與地理學科有很大關系,在地理課程中還涉及許多環境保護的國際法。如《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保護世界自然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內羅畢宣言》、《南極條約》等規范性法律文件中也有環境保護法制教育的內容。
三、在中學地理教學中進行環境保護法制教育的主要原則
1.主動性和方向性相結合的原則
作為地理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成長,教師本身必須有強烈的環境責任感,主動維護環境法律的尊嚴、養成環保習慣,不能嘴上一套,行動上是另一套。課堂教學是老師向學生傳授基礎知識及基本技能的主要場所,老師要努力挖掘教材,把握教材中滲透點。地理學科在環境教育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現行高中地理課本從人類和地理環境的關系著眼,交給學生有關地理環境的基礎知識,從而使學生對如何利用環境、改造環境和保護環境、趨利避害,使地理環境向著更有利於人類生產和生活的方面發展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和認識。整個課本知識體系是以地球的宇宙環境為開端,最後又歸結到人類和環境的關繫上去;環境教育和可持續發展的觀點,貫穿於整個教材的始終。
2.科學性和思想性統一的原則
環境保護法制教育必須和教學內容結合起來進行,在課中進行要體現地理學科的特點,要從地理教學的具體內容出發,在地理教學中進行環境保護法制教育的教育。因為教材的科學性、思想性、實踐性以及嚴密的邏輯性,都含有很大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它本身就具有強烈的教育作用。通過對我國人口狀況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明白:我國人口的增長和分布,以及出現的人口問題,使學生認識到我國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的重要性。
四、中學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保護法制教育的途徑
在地理學科中滲透環境保護法制教育沒有固定時間,應當充分挖掘裡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時機,適時適度滲透,在課堂中努力尋找環境保護知識的滲透點。在向學生進行學科知識教育的同時,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自然滲透環境保護法制教育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作為滲透環境保護法制教育的主導者,教師應熟悉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
教師要在學法、知法上作學生的表率,更要在各方面規范自己的行為習慣,表現出其應有的守法、用法、護法自覺性。同時,教師要鑽研教材,努力尋求地理學科滲透環境法制教育的結合點,結合課堂活動本身進行教育,開展師生的雙邊活動,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獲得環境保護知識。教師要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經常閱讀報刊雜志,收看與地理有關的新聞節目以便增加對法制教育的了解,並根據地理學科的特點和教材內容,在教學中恰當、適度地進行滲透。
2、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必須將教學內容與法制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既不能把地理課上成法制課,也不能漠視教學內容中蘊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據地理學科的特點和教材內容,在教學中恰當、適度、潛移默化地進行滲透。
例如:在七年級上冊「與同學們談地理」一課中,閱讀材料「泥沙掩蓋了古文明」敘述了古巴比倫文明的輝煌成就和沒落的原因,我一邊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材料尋找古巴比倫文明沒落的原因,一邊引導學生回憶家鄉、國家有沒有此類環境惡化現象(長江挾沙量逐年增大、黃河成為地上河……),進一步思考危害和解決辦法:濫伐森林、過度放牧、陡坡種植收獲的是短期效益,造成的是長期甚至永遠無法彌補的危害、國家應當立法制止人們的短視行為、我們應當遵守法律法規。
3.在滲透法制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上,要注意結合實際。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文明,但同時又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隨著人口的激增、工業與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明顯地危及全人類的生存和繁衍,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在地理學科的滲透教學中,從地理課的特點出發,自覺地進行延伸,使學生既較好地學到地理知識,又能了解環境保護法制教育。既要聯系國家建設的實際和國內外重大的政治環保事件;又要聯繫世界各國(或地區)政治、經濟發展的現狀等。這樣進行聯系之後,就可以增強地理教學的現實性,有利於生動地對學生滲透法制教育。如在學到高一大氣環境保護時,就要採用導向式方法滲透《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和《維也納保護臭氧層公約》等國際公約,讓學生各抒己見,從理論事實中受到教育。
總之,從小培養中小學生法制意識,進行法律素質培養及提高教育,不僅可以預防和減少學生違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們從小養成依法辦事、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
學生既是環境法律知識的學習者,又是環境法律知識的傳播者,通過地理的點滴滲透,潛移默化的學法方式,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實質內容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在豐富多彩的地理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能把進行環境保護法制教育的方法、時機掌握恰當,運用靈活,對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抵制心靈污染,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相信通過努力一定會使我們的地理課堂生動活潑而更具有教育意義。
因此,我們應重視學生的環境教育,提高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在學校教育中,培育學生「保護環境,由我做起」意識,並且身體力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環保活動。保護環境,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義務;保護環境,應從自我做起,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讓我們共同攜手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築起一片純潔干凈的法制天空,促使他們身心健康快樂地成長。
㈧ 簡述「如何在學科教學滲透法制教育」百度文庫
滲透法制教育,首先應充分遵循學科教學的規律,根據學科的特點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時還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滲透方法,使學科教學與法制教育兩者處在一個相融的統一體中,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科教學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實效。
1、在生活中滲透。在法制內容滲透時,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法制,體現「法制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來培養學生的法制意識。在學完課文《我家門前的小河》後,學生都對小河一年四季的美景由衷的喜愛,此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再聯系現實,看看現在周邊的河流沒有一條是清澈的,和二十幾年前完全不一樣,以前小河中有小孩在游泳、打水仗,河裡的魚鮮美能吃,婦女在河裡洗衣服,現在河裡的魚已不能吃,就連河的顏色有時泛黑,發出怪味,這是為什麼?學生通過分析、通過討論、通過比較就會發出感嘆「保護環境多麼重要啊!」此時再適時介紹《環境保護法》,使學生了解世界各國都很重視這個問題,把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這樣聯系實際滲透法制知識,使學生不是被動接受,而是自然認同。
2、在情境中滲透。創設優美的教學環境和藝術氛圍,使學生一進教室就沉浸在法制教育的的氣氛中,可以將學生思想和情緒立即轉移到課堂教學濃郁的氛圍之中,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慾望。如:在美術教學中讓學生畫《我是小小執法員》時,先把美術教室布置成一個小型法庭,讓牆上、黑板上、櫃子里掛滿或擺滿各種有關法制的繪畫、工藝、雕塑……另外在教室的後牆上方,貼上一些標語,創設濃厚的法制教育氛圍,使學生步入教室就能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教學時先讓學生觀摩模擬法庭庭審錄像,再放有關法律知識的小動畫,使學生產生小小執法員公正無私的表,在這種情境中,學生的感情得到升華,激發了繪畫慾望,從而筆下畫出的線條,色塊再也不是無情之物,而是表達真摯情感的符號,達到情與畫完美結合。
3、在游戲中滲透。愛玩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它能有效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當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有著強烈的求知慾時,就能主動進行學習。另外,學生在積極參與游戲的過程中,加強了組織和紀律觀念,培養了合作意識和集體主義榮譽感。如在教學Oxford English2A中要求學生看到紅綠燈會說幾句簡單的命令,教師精心設計了教學環節,首先讓學生動動手、剪一剪、畫一畫,每人准備紅、綠、黃三種指示燈,然後讓學生做游戲,請三人分別扮演指示燈、警察、行人,表演過馬路的情景,邊表演邊學習句型Red light. Stop ! Yellow light .Wait! Greenlight.Go!在熟練掌握這些句型的基礎上,進行拓展練習。教師將一些簡單的禁令標志布置在教室里,如左轉、右轉、禁止停車等標志,讓小小的教室變成公園、馬路、停車場,然後讓學生邊游戲邊掌握句子No parking! No bicycles! Don』t cross! Turnleft! Turn right!等,學生在愉快的游戲中,既掌握了英語知識,又了解了許多交通法規,增強了學生自覺遵守交通法規、維護交通秩序的觀念。
4、在案例中滲透。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列舉現實生活中的實例的形式,讓學生討論分析,最後明辨是非,掌握法律知識。如在教學思品課《維護公共秩序》這一課時,便可以採用實例分析的方法讓學生討論後再得出結論。課堂上教師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某人偷了一輛自行車想要低價出售,而你正需要一輛自行車,你是買還是不買?教師的話音剛落就有同學說:「便宜東西幹嘛不買?!」有的說:「偷來的東西不能買,買了就是幫助小偷銷贓。」雙方各持己見,爭論不休。教師見時機已經成熟便出示相關的法律條文對他們說:「《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規定,對明知是贓物而購買的,處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罰款或警告。因為明知是贓物而購買的行為,直接幫助了犯罪分子逃脫罪責或得到非法利益,干擾了司法機關查處贓物,給社會帶來危害,因而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這么一說,同學們都明白了購買贓物是違法行為,紛紛表示不能貪圖便宜購買贓物,而且表示如果發現別人有銷贓的行為要舉報到有關部門。就這樣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法律知識深入到每個學生的心裡,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效果。
5、在現代教育技術運用中滲透。當今時代已經進入高科技信息時代,教學的手段也不斷更新。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及時地、廣泛地了解各種信息,同時也能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如數學學科統計初步的學習中,要求學生要有較一個知識面,而學生在書上接觸內容較窄,教師就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收集法律知識方面的信息,如空氣污染情況、噪音情況、青少年犯罪率、貴州省人口出生率等,然後讓學生製成一張張統計表,使學生既掌握繪制統計表的方法,又了解相關法律知識。如五年級教學「折線統計圖」,教師可以設計「城區大氣中二氧化硫和煙塵監測結果統計情況」的題型,進行環境保護法的滲透。在教完例題後適時講到本市城區空氣中的二氧化硫嚴重超標,氣味讓人頭暈欲嘔,長江水越來越混濁、快要變成第二條黃河等,並告訴學生,這些都是由於人們破壞環境所造成的,使學生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由此既完成了數學教學目標,又和法制教學有機整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6、在課堂小結中滲透。結課點睛是教師在課堂結束部分的處理上運用的滲透法。一堂課即將結束之際,教師在對學科教學進行言簡意賅的結課時,把課上學生所接觸到的法制因素恰到好處地點上一點,使學生在課堂上形成的一些零碎的、不清晰的對法制的感受,通過教師的指點變得明了起來,這種結課時教師的輕輕一點,往往會給學生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課已盡而意無窮」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