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地理第五章試卷
『壹』 必修三地理答題總結
第一章 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
§1 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區域是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徵,以及一定的面積、形狀和邊界。區域界線有的是明確的,有的具有過渡性質。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2、區域特徵: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可變性。
3、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1)同:都是平原地區,並都位於我國的東部季風區。(2)異:①位置差異:長江三角洲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於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②氣候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松嫩平原在溫帶季風氣候區,也是雨熱同期,但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江三角洲。③土地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以水稻土為主,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廣泛,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礦產資源貧乏,松嫩平原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4、長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種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兩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旱地耕作業,主要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長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為發達;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展畜牧業。
6、長江三角洲位於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對外聯系方便,商業貿易發達,依託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松嫩平原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地區的煤、鐵等資源發展重化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7、區域不同發展階段中地理環境的影響:(以長江三角洲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澤分布較廣,地勢平坦,土質黏重。受地理環境的限制,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2)農業社會:①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隨著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③隨著我國歷史上人口從北方至南方幾次大規模的遷移,人口越來越稠密。④優越的氣候條件還使得長江三角洲成為我國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3)農業社會後期:①工商業的發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積減小。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於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③今天作為全國「糧倉」的地位已逐漸讓位於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在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
§2 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1、地理信息技術指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主要包括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等。
2、遙感:(RS) 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物體輻射和反射電磁波→收集→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專業圖件統計數字
目標物→感測器(關鍵裝置)→遙感地面系統→成果
特點和優點:可以首先從面上的區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後有重點地選擇若干點、線進行野外驗證和檢查。不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而且節省人力和財力,提高效率。
3、全球定位系統:(GPS) 在全球范圍內實時進行導航和定位的系統。
(1)三大部分:空間部分-GPS衛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用戶設備部分-GPS信號接收機。(2)特點:為各類用戶提供精密的三維坐標、速度和時間;具有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
4、地理信息系統:(GIS) 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用於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
信息源→數據處理→資料庫→空間分析→表達
優點: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強大;③動態監測(GIS與RS相結合)
5、遙感、全球定位系統與地理信息系統即互為獨立又相互促進。遙感主要用於地理信息數據的獲取,全球定位系統主要用於地理信息的空間定位,地理信息系統主要用於對地理信息進行管理、查詢、更新、空間分析和應用評價。
6、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路來管理的技術系統。將各種地理信息按地理坐標,從區域到全球進行整合,並進行的立體、動態的顯示。
第二章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1、荒漠化指發生在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主要表現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2、西北地區范圍: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西北地區地形地貌: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和中部(內蒙古境內)是遼闊坦盪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內)是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西北地區最為顯著的自然特徵是乾旱,以荒漠、草原景觀為主,其成因:深居大陸內部-遠離海洋-水汽難以到達。
3、由於受夏季風影響程度不同,西北地區自東向西降水量逐漸遞減,因此乾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產出和載畜量逐漸減少;賀蘭山以東的內蒙古高原主要屬於半乾旱的草原地帶;賀蘭山以西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只有一些高聳的山地迎風坡地帶,降水稍多。山地迎風坡降水和冰雪融水成為綠洲農牧業生產的主要水源。
4、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為荒漠化創造條件:①基本條件→氣候乾旱少雨;②物質條件→地面疏鬆,為沙質沉積物;③動力條件→大風日數多且集中;④氣候異常也可以影響到荒漠化的進程。
5、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因素-加劇荒漠化進程(起決定性作用)
(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A.來自於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B.由於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2)主要表現:①過度樵採;②過度放牧;③過度開墾。
6、西北地區的次生鹽漬化主要分布在在有水源灌溉的綠洲地區。原因是由於耕作技術落後,灌溉措施不當,另外由於乾旱的氣候條件下蒸發旺盛,鹽分極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7、我國不同歷史時期荒漠化的演化:
時代
原因
影響范圍
古代
盲目墾耕,戰爭、瘟疫
塔里木盆地沙漠邊緣、河西走廊
近代
移民實邊、開放蒙禁
內蒙古南部農牧過渡地帶
現代
人口壓力,管理失誤
草原牧區和旱作地區
8、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防治內容:A.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復已經發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產力。(2)荒漠化的防治原則:堅持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鹼(鹽鹼)、治沙相結合的原則。(3)防治荒漠化要在現有的經濟技術條件下,以防為主,保護並有計劃地恢復荒漠植被;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進行綜合整治。(4)荒漠化具體治理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資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林體系;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④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⑤控制人口增長。(5)我國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經驗生物固沙、草方格沙障、沙地飛播造林種草、小流域綜合治理等。
9、我國政府在西北地區的生態建沒和荒漠化防治中,先後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體系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沙治沙等多項生態環境治理工程。
§2 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
1、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環境資源,具有眾多生態作用和環保功效,如調節氣候、穩定大氣成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種、維護生物多樣性、防風固沙、吸煙除塵、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等,被稱為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2、現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地區。它們或因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嚴酷,或因難以通行、開發較晚,才免遭大規模破壞。其中亞馬孫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比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但現在世界森林面積減小的趨勢仍在加劇,尤其熱帶原始林是正在遭受毀滅性破壞。
3、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兩側,但在大陸向風地帶可以伸展到南北緯15-25度。熱帶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區是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非洲剛果河流域、東南亞地區。
4、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①地球之肺:影響地球上大氣中的碳氧平衡,調節全球氣候;②地球的儲水庫: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寶庫:地球生物進化史中繁衍物種最多、保存時間最長的場所。
5、熱帶雨林系統的優勢:光合作用強烈、生物循環旺盛、生物生長迅速、群落生產力高。
6、雨林生態的脆弱性;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地上的植物體內,土壤貧瘠。
7、亞馬孫雨林開發:①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後,開發規模小,沒有太大的影響;②人口急劇增長,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壞;③1970年,巴西政府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亞馬孫流域大規模開發計劃: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遷都巴西利亞、移民亞馬孫平原、藉助外資並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8、在當前背景下,面對雨林破壞嚴重的嚴峻形勢,應該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第三章 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1 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
1、可再生能源: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①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②市場廣闊;③位置適中,交通便利。
3、山西能源基地建設策略:①擴大煤炭開采量;②提高晉煤外運能力;③加強煤炭加工轉換,建設坑口電站;發展煉焦業。
4、加強能源綜合利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提高能源的綜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①加強三條產業鏈:煤-電-鋁、煤-焦-化、煤-鐵-鋼;②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原料工業逐步超過採掘工業而佔到主體地位,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5、山西省環境的保護與治理:①提高煤的利用技術;②調整產業結構;③工業三廢的治理。
§2 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
1、流域:又稱供水區,是指供給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區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區的總稱。水系:指河流幹流、支流和流域內的湖泊、沼澤或地下暗河彼此連接組成的龐大系統,又稱河系。
2、河流水系由幹流和一系列支流組成,一般將流入幹流的支流,叫一級支流,流入一級支流的叫二級支流,依次類推。相鄰流域間的山嶺或河間高地,稱為分水嶺。分水嶺最高點的連線,稱為分水線(分水界)。
3、田納西河位於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條流程最長、水量最大的分支,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脈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4、河流開發要考慮流域內不同區域的差異性,進行針對性開發:
組成部分
重要性
保護重點
山地
河流的發源地,其生態環境直接影響河流的水量和水質
植被生態保護
河流
是流域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
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
河谷平原
是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
生態環境保護和環境污染治理
5、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地勢起伏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陸路交通不便,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②氣候:亞熱帶地區,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豐富。③水系:水系發達,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並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但是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氣候影響,水量很不穩定。④礦產資源非常豐富。
6、田納西河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①18世紀下半葉: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②19世紀後期: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③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已經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7、美國成立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簡稱TVA,負責田納西河流域的統一開發和管理,將河流梯級開發作為流域開發的核心,發揮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遊、土地利用等綜合效益。
8、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大規模的火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流域內煉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
第四章 區域經濟發展
§1 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
1、東北地區地理條件:
(1)范圍:黑、吉、遼三省和內蒙古東部。
(2)地位: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林業生產基地和畜牧業生產基地。
(3)地理條件分析:
A.氣候-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①氣候條件制約著一個區域農業的生產品種、耕作制度和生產季節等;②東北大部分地區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區,雨熱同期,熱量和水分條件基本上可滿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農作物生長容易受到低溫冷害的影響。
B.地形、土壤條件:①地形條件往往影響區域農業生產的類型;②一般來說,平原地區適宜發展種植業,而山地丘陵地區適宜發展林牧業,(東北西部高原地勢平坦,降水較多,是優質草原牧場,中部和東北部平原廣闊,周圍山地環繞,森林資源豐富);③土壤肥沃,黑土和黑鈣土廣泛分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
C.社會、經濟條件:①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農牧興工、工促農牧;②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發展外向型農業;③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農業經營規模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另外較好的生態環境和資源條件有利於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2、東北地區農業布局特點:①耕作農業區:主要分布在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遼河平原)地區;水稻多種植在遼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區以及東部山區的河谷盆地;小麥(以春小麥為主)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玉米:吉林省北部地區,這里已經形成了我國最著名的「玉米帶」。②林業和特產區: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鹿茸、人參等珍貴葯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③畜牧業區: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如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的三河牛和三河馬、松嫩平原西部的東北紅牛。
3、東北平原是全國最大的、比較穩定的商品糧基地,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國糧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糧基地;東北商品糧基地生產特點:①大規模機械化生產;②地區專業化生產。
4、東北地區農業發展方向:①平原區:以增強抗衡國外農產品進入國內市場能力為重點,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推進農業向規模化、專業化和生態化方向發展,建設綠色食品基地。②西部草原區:結合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強化人工草地建設,發展草業經濟,推動退耕、退牧和圍欄限牧工程,發展集約化草食性畜牧業。③山區農業:以森林保育為核心,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並舉的轉變。
§2 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以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例
1、工業化與城市化是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是兩股相互促進的力量,區域工業化必然帶來城市化,城市化反過來又會促進工業化。一般發展中國家通過優惠政策,鼓勵少數有條件的區域率先推進工業化與城市化,以帶動相鄰區域以至全國其他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
2、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條件: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②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③良好的區位條件;④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
3、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推進的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9-1990年,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主要優勢:①勞動力資源豐富、②政策優勢、③僑鄉優勢、④正處於發達國家與地區第一輪產業結構調整時期;主要特點: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相對較慢。原因:①處於改革開放初期,外商出於風險考慮,投資規模相對較小,②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附加值相對較低。
第二階段:1990年以後,高新技術產業逐漸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成為主導產業;主要優勢:①工業實力大為增強,②恰逢世界經濟全球化、信息化蓬勃發展和發達國家和地區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時期;主要特點: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相對較快,原因:①外商不再擔心風險,投資規模擴大,②高新技術產業的附加值相對較高。
4、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工業化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為我國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區之一。一方面,許多鄉村迅速變成城鎮,使城鎮數量猛增,呈現出城市與鄉村交錯分布的景觀,另一方面,城市的規模迅速擴大。
5、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中的問題及對策:①產業升級面臨困境,對策:調整產業結構,加強原料工業、裝備製造業等重工業及機械製造業;②城市建設相對落後,如「城中村」現象,即城市郊區出現的已經轉變為以從事工商業為主的村落,是外來人口的主要居住區,設施簡陋,治安狀況差,成為城市進一步發展的隱患,對策:加強城市分工合作,構建以香港、廣州、深圳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③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如大氣污染、水污染(水質性缺水)、雜訊污染、耕地銳減、土壤肥力下降、森林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加劇等,對策:制定城市發展規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污染治理,加強外來人口的管理。
『貳』 高二地理必修三填充圖冊第七頁第五題和總結提升的答案。
第一章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
§1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區域是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徵,以及一定的面積、形狀和邊界。區域界線有的是明確的,有的具有過渡性質。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2、區域特徵: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可變性。
3、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1)同:都是平原地區,並都位於我國的東部季風區。(2)異:①位置差異:長江三角洲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於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②氣候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松嫩平原在溫帶季風氣候區,也是雨熱同期,但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江三角洲。③土地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以水稻土為主,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廣泛,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礦產資源貧乏,松嫩平原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4、長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種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兩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旱地耕作業,主要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長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為發達;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展畜牧業。
6、長江三角洲位於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對外聯系方便,商業貿易發達,依託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松嫩平原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地區的煤、鐵等資源發展重化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7、區域不同發展階段中地理環境的影響:(以長江三角洲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澤分布較廣,地勢平坦,土質黏重。受地理環境的限制,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2)農業社會:①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隨著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③隨著我國歷史上人口從北方至南方幾次大規模的遷移,人口越來越稠密。④優越的氣候條件還使得長江三角洲成為我國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3)農業社會後期:①工商業的發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積減小。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於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③今天作為全國「糧倉」的地位已逐漸讓位於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在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
§2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1、地理信息技術指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主要包括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等。
2、遙感:(RS)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物體輻射和反射電磁波→收集→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專業圖件統計數字
目標物→感測器(關鍵裝置)→遙感地面系統→成果
特點和優點:可以首先從面上的區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後有重點地選擇若干點、線進行野外驗證和檢查。不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而且節省人力和財力,提高效率。
3、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全球范圍內實時進行導航和定位的系統。
(1)三大部分:空間部分—GPS衛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用戶設備部分—GPS信號接收機。(2)特點:為各類用戶提供精密的三維坐標、速度和時間;具有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
4、地理信息系統:(GIS)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用於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
信息源→數據處理→資料庫→空間分析→表達
優點: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強大;③動態監測(GIS與RS相結合)
5、遙感、全球定位系統與地理信息系統即互為獨立又相互促進。遙感主要用於地理信息數據的獲取,全球定位系統主要用於地理信息的空間定位,地理信息系統主要用於對地理信息進行管理、查詢、更新、空間分析和應用評價。
6、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路來管理的技術系統。將各種地理信息按地理坐標,從區域到全球進行整合,並進行的立體、動態的顯示。
第二章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1、荒漠化指發生在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主要表現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
『叄』 必修三地理經典的例題
福建省「華安、連城、永安、漳平一中,龍海二中,泉港一中」六校聯考
2009-2010學年下學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地理試題
(考試時間:90分鍾 總分:100分)
第Ⅰ卷(選擇題 共60分)
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30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一個地區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主要受到下列哪個因素的影響( )
A.生產力水平 B.社會福利
C.文化觀念 D.自然環境
下表為國家統計局2009年2月26日發布的「2008年年末全國人口數據」。據此回答2-4題。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長率 65周歲及以上 總人口 比上年末增加
1.2% 0.7% 0.5% 8.3% 13.28億人 673萬人
2.由材料可知,中國人口增長模式已經實現了重大轉變已經進入( )
A.原始人口增長模式 B.傳統人口增長模式
C.過渡人口增長模式 D.現代人口增長模式
3.專家說,「中國人口問題比世界很多國家更復雜」,其主要表現是( )
A.由於實行計劃生育,年均凈增人口減少,勞動力不足
B.國民文化素質提高,生育率下降
C.一方面人口基數大,人口數量增長大;另一方面人口老齡化嚴重
D.民族眾多,計劃生育執行難度大
4.下列說法被大多數學者認同的是( )
A.目前我國人口仍低於人口容量
B.目前我國人口仍遠低於人口合理容量
C.目前我國應大大放寬計劃生育的限制條件,緩解老齡化問題
D.我國每年凈增人口多主要因為自然增長率高
讀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變化圖(左圖)和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圖(右圖),回答5~6題。
5.目前該省人口增長的特點是( )
A.總量呈下降態勢 B.總量仍呈增長態勢
C.總量呈零增長態勢 D.增長模式沒有變化
6.按聯合國標准,如一個地區≥60歲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10%或≥65歲的人口達7%,則可視為進入老齡化社會。該省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時間在( )
A.1990年以前 B.1990-2000年之間
C.2000-2004年之間 D.2004年以後
7.人口遷移是指( )
A.人口地理位置永久或長期地變化
B.人口由一個居住地到另一個居住地
C.跨越行政區界線的人口空間移動
D.人口在兩個地區之間的空間移動,永久性或長期地改變該人口居住
8.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際人口遷移表現出新的特點有( )
①人口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 ②短期流動的人口減少,定居移民增多 ③歐洲由人口遷入地區變為人口遷出地區 ④拉丁美洲由人口遷入變為人口遷出地區 ⑤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亞和北非石油輸出國也從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
A.①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③④⑤
9.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人口遷移的特點是( )
A.從城市遷往農村 B.規模小、頻率低
C.由內地遷往邊疆 D.流動人口大量增加
10.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對人口遷移的影響作用逐步增強的是( )
A.自然環境因素 B.政治因素 C.婚姻家庭因素 D.社會經濟因素
11.與環境人口容量呈負相關的因素是( )
A.資源數量 B.科技發展水平 C.人口的消費水平 D.地區對外開放程度
12.關於地球的環境人口容量,錯誤的是( )
A.樂觀者認為,未來世界的人口,不會達到環境人口的極限。
B.悲觀者認為,目前世界人口太多,已經大大超過了地球的環境人口容量。
C.介於樂觀者和悲觀者之間,一些學者認為地球的環境人口容量在160億左右。
D.由於在環境人口容量的估計中,假定條件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估計結果。
13.關於合理容量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合理容量就是指環境承載力
B.合理容量就是指某地區的環境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
C.合理容量就是指某地區的環境所能容納的最適宜人口數
D.合理容量是比較確定的,可定量估計
14.有關城市地域結構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不同的城市具有相同的城市地域結構特點
B.城市地域結構特點的形成與城市性質、城市發展歷史有關,與自然環境無關
C.大城市的中心都是商業區或中心商務區
D.因為受歷史因素和城市性質影響,現代北京市中心不是商務區而是重要行政區
下圖為「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務區白天人口與夜間人口密度變化圖」。圖中白天人口主要指工作人口,夜間人口主要指居住人口。讀圖完成15~16題。
15.中心商務區白天人口與夜間人口密度的變化直接反映( )
A.中心商務區地價高於工業區 B.中心商務區工業用地減少
C.住宅區與中心商務區分離 D.工業區與中心商務區分離
16.中心商務區白天人口與夜間人口密度變化的必備條件是( )
A.城市服務等級提高 B.城市交通條件改善
C.城市流動人口增加 D.城市生態環境優化
17. 下圖是「我國華北某城市各功能區設置示意圖」,從環保角度考慮,其中合理的是( )
18.城市工業區不斷向市外移動是為了( )
①靠近交通幹道 ②拓展城市范圍 ③降低生產成本 ④保護城市環境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9.高級住宅區一般位於城市外緣的主要原因是( )
A.那裡地價比較便宜 B.那裡環境條件比較優越
C.城市中心不可以建住宅區 D.那裡更靠近工廠等工業區
20.關於荷蘭圩田居民點的設置敘述,正確的是( )
A.設計者盡可能的把高一級居民點設在低一級居民點的邊緣
B.設計者盡可能的把高一級居民點設在低一級居民點的中央
C.設計者把居民點設置為四級
D.這樣設置是根據該地的自然條件來設置的
21.關於城市不同等級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城市等級的劃分是依據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
B.城市等級的劃分通常是依據城市的人口規模
C.任何城市的等級是相同的
D.我國城市劃分為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三類
2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城市裡的快餐店越多越好,因為這樣可以更方便居民
B.城市裡的大酒店比快餐店少,這是因為快餐店服務范圍大,贏利多
C.小城鎮上有快餐店,但可能沒有大酒店,因為大酒店比快餐店需要更大的服務范圍
D.城市等級越大,提供的服務也越大,因而必須淘汰快餐店,多建大酒店
23.讀下面「六邊形服務網路圖」,據圖判斷城市等級由高到低排列順序應是 (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丙甲 D.丙乙甲
24.關於城市化的標志,表達不妥的是 ( )
A.城市人口增加,鄉村人口減少 B.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在上升
C.城市用地規模不斷擴大 D.城人口數量增加
25.發達國家出現逆城市化現象的原因是:( )
①人們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②鄉村和小城鎮的基礎設施逐步完善;③交通運輸的通達性不斷增強;④鄉村的人均收入高於城市;⑤城市的地價昂貴,房租高於農村。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26.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給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帶來一系列問題,主要表現在:( )
①環境污染; ②交通擁擠; ③住房困難; ④失業人口增多;⑤水旱災害頻繁;⑥水土流失加重; ⑦社會秩序混亂; ⑧人口老齡化加快。
A.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⑤⑥⑦ C.①③④⑤⑧ D.①②③④⑦
27.解決城市交通擁擠的最有效、最科學的辦法是( )
A.在市中心區建立大量停車場 B.學校、工廠和機關安排不同的上下班時間
C.鼓勵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D.控制和減少小汽車數量,禁止大貨車入城
下圖是「某地區1950~1980年人口增長圖」。讀圖回答28-29題。
28.圖示的30年間,該地區( )
A.鄉村人口增長了2000萬人 B.城市人口增長了500萬人
C.總人口約增長了兩倍 D.鄉村人口約增長了兩倍
29.據圖分析,30年間該地區的城市化水平( )
A.大幅提高 B.變化不大 C.大幅下降 D.略有下降
30.讀右下圖,其中X、Y、Z為某城市的局部區域,若X、Y、Z為某平原上的三個區域,人口密度X>Y>Z,則三個區域內級別相同的某商業職能部門的服務范圍可能是( )
A.X地最大 B.Y地最大 C.Z地最大 D.不確定
第Ⅱ卷(綜合題 共40 分)
二、綜合題 (本題共3小題,滿分40分)
31.閱讀下面兩段材料,分析回答問題。(16分)
材料一
讀下面柱狀圖(資料來源:第四次、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
材料二
下表為1997年各大洲及不同國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數據。
(1)上海市人口增長幅度超過全國平均增長幅度,從人口增長方面考慮,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__。(2分)
(2)與全國相比,在人口年齡構成中,上海面臨的人口問題是:人口的_________更嚴重;分析該人口問題帶來的突出社會問題有:__________________
_;你認為解決這些問題可採取的措施有:_____ 。(6分)
(3)根據表中數據,人口增長速度僅次於非洲的是 洲,人口出現負增長的是 洲。(4分)
(4)發達國家比發展中國家的死亡率 ,原因是 (4分)
32.某城市內部的地域結構為多核心結構。下圖是該城市的建築與道路分布示意圖。讀圖回答問題。(14分)
(1)A、B中屬於中心商務區的是 ,主要原因是 。
A與B服務范圍的關系是 。(4分)
(2)C、D、E中屬於低級住宅區的是 ,其在城市中的一般分布規律是 。(3分)
(3)汽車銷售店布局在G處的理由是 ,(2分)高新技術產業園將布局在F處的主要依據是 。(2分)
(4)說明影響該城市空間結構形成的主要原因。
(3分)
33.讀下列圖表,回答問題:(10分)
年 份 1960年 1980年 2000年
世界人口(億) 30 45 60
發達國家 總人口(億) 10 12 15
城市人口(億) 5 8 11
城市人口百分比(%) 50 67 72
發展中國家 總人口(億) 20 33 45
城市人口(億) 3 6 20
城市人口百分比(%) 15 20 44
(1)比較當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的異同。(8分)
相同點: 。(2分)
不同點:發達國家:
;(3分)
發展中國家:
。(3分)
(2)分析經濟增長與城市化的一般關系。(2分)
。(2分)
福建省「華安、連城、永安、漳平一中,龍海二中,泉港一中」六校聯考
2009-2010學年下學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地理答題卷
(考試時間:90分鍾 總分:100分)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60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二、綜合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40分)
31.(16分)
(1) 。(2分)
(2) ;(2分)
突出社會問題有:_________________ _ _ (答對兩點得2分);
可採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3) ;(2分) 。(2分)
(4) ;(2分)原因是: (2分)
32.(14分)
(1) ;(1分)主要原因是
;(2分) 。(1分)
(2) ;(1分)
。(2分)
(3) (2分)
。(2分)
(4)
。(3分)
33.(10分)
(1)相同點: 。(2分)
不同點:發達國家:
;(3分)
發展中國家:
。(3分)
(2)
。(2分)
福建省「華安、連城、永安、漳平一中,龍海二中,泉港一中」六校聯考
2009-2010學年下學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地理試題參考答案及評分標准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60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C A B B D C D D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C D C B D B B B
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C C A C D C B B C
二、綜合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40分)
31.(16分)
(1)外來流動人口 (2分)
(2)老齡化(2分) 老年人口多,社會負擔加重;青壯年勞動力嚴重不足、國防兵源不足、老人生活孤單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等。(答對兩點得2分)
關心照顧老人,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社區服務制度等(2分)
(3)拉丁美(2分) 歐(2分)
(4)高(2分) 發達國家老年人口所佔比重大(2分)
32.(14分)
(1)A (1分) A位於市中心;交通便利(2分)
A服務范圍覆蓋(包含)B服務范圍(1分)
(2)C (1分)分布在內城(靠近商業區);靠近工業區(2分)
(3)佔地廣,需位於城市外緣;靠近交通干線。(2分)
接近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環境條件好。(2分)
(4)經濟原因(或地租水平);收入水平差異;歷史原因。(3分)
33.(10分)
(1)相同點: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2分)
不同點:發達國家 城市化水平高;出現逆城市化現象,大都進入城市化後期階段(3分)發展中國家 城市化發展快;城市化水平較低;城市發展不合理,大部分處於初期和中期加速階段(3分)
(2)經濟增長必然帶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加速經濟的增長。(2分)
『肆』 高中 地理 必修三 高效全能 單元測試卷 答案
我在廣育網見過一些高中地理的單元測試卷,都有答案,但是不知道有沒有高校全能,你自己去看看吧,網址網路上搜「廣育網」,我怕打上網址通不過審核。
『伍』 地理必修三測試題!急!
期末測試題(一)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1.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在地理位置方面的共同點是( )
A.同在北半球中緯度地區
B.都處在大河的入海口
C.同屬地勢平坦的大平原
D. 都臨海洋
「洪水一片,枯水幾條線」,是對洞庭湖現狀的真實寫照。據此回答 2--3 題。
2.造成洞庭湖萎縮的主要原因是( )
① 泥沙淤積 ② 蒸發加強
③ 圍湖造田 ④ 降水減少
A.① ②
B.③ ④
C.① ③
D.② ④
3.治理洞庭湖萎縮的主要措施有( )
①長江流域退耕還林,封山育林
②洞庭湖區退田還湖,平烷行洪
③洞庭湖區開挖湖泊,加大湖盆
④長江幹流修築堤壩,加固大堤間土小
A.①②
B. 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
A.荒漠化是荒漠擴張的過程
B.荒漠化的防治戰略和對策應以消除貧困為核心
C.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恢復自然植被
D.土壤有機質減少是荒漠化跡象之一
5.關於我國濕潤區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年降水量在600mm以上
B.區域的邊界是明確的
C.區域的邊界具有過渡性質
D.區域內部的特定性質絕對一致
6.松嫩平原與長江三角洲氣候的共同點是雨熱同期,原因是()
A.同屬溫帶地區
B.氣候的大陸性強
C.同屬東部季風區
D.都是平原地區
下圖表示氣溫、降水與氣候類型的關系。讀圖回答7~9題。
7.「樹干高聳,樹冠成陰,有明顯層次,樹種繁多、藤蔓密布,陽光難以照到地面。」這描述的是下列哪一種植被的特色( )
A.③ B.② C. ① D.④
8.年溫差最大的一組氣候類型是( )
A.①②⑥ B. ④⑥⑦ C. ②④⑤ D.②③⑤
9.圖中⑦對應的自然帶可能是( )
A. 苔原帶 B.熱帶草原帶
C.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D. 熱帶雨林帶
三江平原有中國面積最大的沼澤濕地,有「北大荒」之稱。經過多年開墾,「北大荒」已變成「北大倉」。據此回答 1 0-13 題。
10.濕地的主要生態功能是( )
① 保護生物多樣性,提高環境質量
② 消納一切來自自然和 人為的污染
③ 吸收陽光中的紫外線
④ 調節氣候、涵養水源、調蓄洪水
A. 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①④
11.導致濕地破壞的主要原因是( )
A.燃燒煤、石油,排放 CO2
B.大量堆放工業廢棄物
C.農業圍墾和城市開發
D.海洋資源開采及赤潮現象
12.目前三江平原還有大片沼澤荒地,但2000 年國務院下令停止圍墾,其主要原因是( )
A.我國已加人 WTO ,可從國際市場大量進口廉價糧食
B.保護「濕地」,有利於改善生態環境
C.開展多種經營,發展菱藕等水生植物
D.煤、石油等礦產資源豐富,今後應轉向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
13.造成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內部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
A.季風強弱不同造成的
B.海陸位置不同造成的
C.氣溫隨經度位置的變化造成的
D.海拔高低懸殊造成的
14.關於西北地區人口、耕地與荒漠化土地相互關系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人口增長導致耕地面積縮小和荒漠化土地面積擴大
B.人口增長導致耕地面積擴大和荒漠化土地面積縮小
C.耕地面積擴大導致人口增長和荒漠化土地面積擴大
D.人口增長是耕地面積擴大從而導致荒漠化范圍擴大
15.下面哪一條鐵路線是山西煤炭外運專運干線( )
A.哈大線 B.隴海線 C.大秦線 D.寶成線
16.圖一中表示我國某種土地資源的分布情況,下列選項與圖示內容相符的是()
A.a水田 b旱地 c林地 d荒山
B.a水田 b旱地 c草地 d林地
C.a水田 b旱地 c林地 d草地
D.a水田 b林地 c草地 d荒山
17.有關區域發展轉型階段的敘述,正確的是()
A.區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應減弱,區域經濟呈現衰敗、萎縮狀態
B.區域發展面臨失業率升高、人口增多等嚴重的社會問題
C.經濟增長加快,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強
D.人地關系已趨緩和
18.梯田田埂的水平延長方向一般與( )
A.坡面傾斜方向一致 B.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等高線基本平行
19.梯田的修築,顯著地改變了山坡的( )
A.坡向 B.土壤類型 C.形態 D.物質組成
20.下列關於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為實施亞馬孫開發計劃而修建
B.從大西洋沿岸延伸到西部秘魯邊境
C.促進了東部移民進入雨林區
D.修建雨林公路利於熱帶雨林的保護
21.世界經濟的「太平洋時代」是指()
A.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 B.地理大發現之後
C.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D.美國南北戰爭之後
22.長江中上游防護林所起的生態作用是( )
A.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B.繁衍物種、維護生物多樣性
C.調節氣候、穩定大氣成分
D.凈化空氣、吸煙除塵
23.我國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糧基地是( )
A.三江平原 B.江淮地區
C.江漢平原 D.東北平原
24.下列關於亞馬孫開發計劃及其影響的說法,正確的是( )
A.人類的開發是導致雨林被毀的直接原因
B.該區雨林破壞的背景是當地人口素質低下
C.過度的焚耕開墾(遷移農業)是亞馬孫地區破壞雨林的唯一方式
D.巴西政府正式公布著名的亞馬孫流域大規模開發計劃是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
25.下表是今年我國a、b兩個省區農作物播種面積(萬公頃),a、b兩省分別是( )
省區 稻穀 小麥 甘蔗 甜菜
a 242.4 1.5 57.5
b 156.7 42.3 18.2
A.內蒙古、江蘇 B.廣西、黑龍江
C.湖北、甘肅 D.河南、新疆
二、綜合題(本大題共4小題,滿分50分)
1.根據所學地理信息技術應用的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3分)
(1)北京某計程車公司在中心調度系統中快速查詢本公司計程車的位置信息,所採用的技術是 、 。
(2)據三顆衛星提供的資料,運用數學原理就可以計算出地面 物體的位置。有四顆衛星提供資料,除可進一步提高定位的精準度外,還可以迅速計算出 物體的空間位置。
(3)分析20世紀90年代以來北京市彩色紅外遙感圖像時,發現外環線周邊地區的紅色塊狀區域面積越來越小,而藍灰色區域面積越來越大。據此可判斷,該地區 用地面積在縮小,而 用地面積在擴大。
(4)下列活動中,可以應用我們所學的地理信息技術的有 (多項選擇)
A.導彈發射的精確制導
B.珠穆朗瑪峰高程的精確測量
C.商業網點布局
D.人口出生率的計算
2.(12分)下圖為我國跨世紀的四大工程示意圖,讀圖後完成:
(1)請選擇其中一項工程,根據你所學的知識,分析建設該工程的艱巨性以及工程建成後的重要意義。
(2)西電東送工程中,全國有北、中、南三線,請說出北線與南線各主要依靠何種能源產生巨大的電能輸出,電力各輸往哪一主要工業區。
線路 依靠能源 輸往工業區
北線
南線
3.讀「五大湖地區圖」(圖四),回答下列問題:(15分)
(1)圖中A是 市,是最重要的 (礦產)產區。
(2)圖中B是 市,C是 市,E是 市,其中有「汽車城」之稱的是 ,享有「鋼都」之稱的是 (填字母)。
(3)圖中虛線箭頭表示 (礦產)的運輸方向,實線箭頭表示 (礦產)的運輸方向。
(4)圖中各城市共有的工業部門是 工業,該種工業布局的方式屬 型,發展該種工業的有利條件有:資源條件是 ,交通條件是 ,農業條件是 ,歷史條件是 。
4.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區域布局,建設農產品產業帶,發展特色農業是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經之一。下圖是我國兩大重要的商品農業生產基地,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0分)
(1)比較圖7中甲、乙兩區域中的平原地區優勢農產品的差異。
區域 糧食作物 經濟作物
甲
乙
(2)圖中甲區域A、B區域農業發展的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是什麼?該如何解決?
(3)從自然角度考慮,圖中乙區域C、D平原農業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是什麼?該如何解決?
(4)圖中甲區域農業的發展與乙區域相比,有哪些區位優勢?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A 2.D3.C4.A5.C6.C7.C8.B9.A10.B 11.D12.A13.B 14.D15.C16.C17.A18.D19.C20.D21.C22.A23.A24.D25.B
二、綜合題(50分)
1. (13分)
(1)GPS GIS
(2)靜止 運動
(3)綠地(農業)建築(城市)
(4)ABC
2.(共12分)
(1)(考生選擇其中一項工程回答,建設艱巨性4分,意義4分,共8分。)
工程 建設困難 意義
西氣東輸 線路長,所經地區地形復雜,投資大 有利於緩解我國東部地區、尤其是上海經濟區能源緊張狀況;有利於改變我國能源過分依賴於煤炭的狀況;因減少了煤炭用量也使我國部分地區空氣質量得以改善。
青藏鐵路 遇有凍土難題以及高原區脆弱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投資巨大 有利於緩解青藏地區交通閉塞問題,在加強民族團結、支援西藏建設上起著重要的作用。
西電東送 水電建設一次性投資大,火電建設要處理好對當地環境污染問題 可以緩解我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能源緊張問題,促進經濟的發展;可以減輕我國能源運輸方面的緊張狀況
南水北調 調水中、西線沒有現成線路,工程浩大,投資巨大;東線沿運河調水,有相當河段要提水,耗費能源巨大 可以緩解我國南北方水資源嚴重不平衡的問題,尤其解決華北地區長期以來供水緊張的狀況。
3.(每空1分,共15分)
(1)德盧斯 鐵礦
(2)芝加哥 底特律 匹茲堡 C E
(3)鐵礦石 煤炭
(4)鋼鐵 資源(或煤鐵復合體) 煤、鐵資源豐富 五大湖和運河廉價水運條件 農業基礎好 開發歷史悠久(殖民者最早的落腳點)
4.(10分)
(1)甲:水稻 油菜、棉花等 乙:春小麥、玉米 甜菜、大豆等 (4分)
(2)問題:湖泊面積萎縮、洪澇災害較多 辦法: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退耕還湖,改善生態環境;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提高抗災能力等(其他合理的答案也可) (2分)
(3)低溫(熱量條件較差) 辦法:依靠科技,培育耐低溫良種;採取溫室、塑料大棚等抗低溫措施等 (2分)
(4)熱量條件優越;勞動力素質和科技水平較高。(2分)
『陸』 高二地理必修三試卷
我可以幫你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