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年級地理 » 六年級上冊地理作業白皮書

六年級上冊地理作業白皮書

發布時間: 2021-03-04 14:30:06

① 數學六年級下冊的白皮書試卷基礎練習二的答案

小學六年級畢業卷(數學)
一、填空:(20分)
1、一個數由五個億,三十九個萬,七十四個百組成,這個數寫作:( ),省略萬後面的尾數約是( )
萬,寫成以億做單位的數是( )。
2、 既能被2整除,又是3的倍數的最小三位數是( ),
分解質因數為( )。
3、把5米長的繩子平均剪成6段,每段佔全長的( ),
每段長( )米。
4、1.08噸=( )噸( )千克 3日8小時=( )日
8立方米16立方分米=( )立方米
5、已知A=2×2×3,B=2×3×5,則A和B的最大公約數是( ),最小公倍數是( )。
6、一個圓柱體和一個圓錐體等底等高,如果圓錐體的體積是18立方厘米,那麼圓柱體的體積是( )立方厘米。
7、一幅地圖的比例尺是1:3000000,量得甲、乙兩地的距離是4.5厘米,實際距離是( )千米
8、行同一段路程,甲要3小時,乙要4小時,甲與乙的速度比是( )。
9、在一定時間里,做一個零件所用的時間和做這種零件的個數成( )比例。
10、0.75 =( )÷20 = 20:( ) =( )%
二、判斷題:(對的在括弧里打√,錯的打×)(10分) 1、某車間有工人98人,某天全部出工,出勤率是98%( )
2、兩個合數一定不是互質數。 ( )
3、 一個數除以真分數的商一定大於這個數。 ( )
4、如果3X=5Y,那麼X:Y=5:3。 ( )
5、兩個面積相等的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個平形四邊形。( )
三、選擇題:(把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括弧里)(10分)
1、500克鹽水中含鹽50克,鹽水中鹽和水的比為( )
⑴1:9 ⑵1:10 ⑶1:11
2、3:2與( )能組成比例。
⑴2:3 ⑵1.5 :1 ⑶1:1.5
3、下面的( )不能化成有限小數。
⑴ ⑵ ⑶ ⑷
4、用鐵皮做一個圓柱形的通風管,要多少鐵皮是求通風管的( )
⑴體積 ⑵容積 ⑶側面積 ⑷表面積
5、已知3x+3=12則2x+1=( )
⑴ 7 ⑵ 14 ⑶ 9 ⑷ 8
四、計算題:(24分)
1、直接寫出得數:(4分)
30-19.02 = ÷2÷ =
1-0.49+0.06= ( + )×4=
2、簡便運算:(6分)
25×12.5×3.2 2.75×29-1.75×29

4、求未知數x:(6分)
X- 0.8X -6= 16 :X = :2

5、文字題:(8分)
⑴一個數加上它的50%等於7.5,求這個數。

⑵4.8減去0.7除0.14的商,所得的差再除以1.5,得多少?

五、應用題:(36分)
1、光明鞋廠六月份生產鞋26800雙,比原計劃增產2500雙,增產了百分之幾?

2、一堆煤堆成圓錐形,底面周長是12.56米,高是1.2米,如果每立方米的煤約重1.4噸,這堆煤約重多少噸?(得數保留整噸數)

3、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每小時行28千米,4.5小時到達,如果要4小時到達,每小時要行多少千米?(用比例知識解)

4、運800噸糧食,甲車運需要10天運完,乙車運要15天運完,兩車合運多少天運完?

5、紅星機械廠要加工900個零件,原計劃30小時完成。改進技術後,每小時比原計劃多加工10個,這樣幾小時可以完成任務?

6、暑假裡全班學生共做小製作49件,女生做的占男生做的 。男女生各做小 製作多少件?(用方程解)

② 會考地理題

寒潮 梅雨是春夏之交

③ 以色列地理

國名:以色列國 (The State of Israel)

獨立日:5月14日(1948年)。以色列於1948年5月14日宣布獨立。以色列雖然在日常生活中採用公歷,但是民族節日均採用猶太歷。因此,每年的獨立日不一定是公歷的5月14日。

國慶日:5月14日(1948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3∶2。旗地為白色,上下各有一條藍色寬頻。藍白兩色來自猶太教徒祈禱時用的披肩的顏色。白色旗面正中,是一個藍色的六角星,這是古以色列國王大衛王之星,象徵國家的權力。

國徽:為長方形盾徽。藍色盾面上有一個七杈燭台,據記載此燭台為耶路撒冷聖殿中點燃祭壇的物件。燭台兩旁飾以橄欖枝,象徵猶太人對和平的渴望。燭台下方用希伯萊文寫著「以色列國」。

國歌:《希望之歌》

國家政要: 總統摩西·卡察夫 (Moshe Katsav) ,2000年任職;總理埃胡德·奧爾默特(Ehud Olmert) ,2006年1月,沙龍 病重住院後暫時代行總理職權,4月,被任命為臨時總理,5月宣誓就任;利庫德集團主席本雅明·內塔尼亞胡 (Benjamin Netanyahu) 。

為中東和平獻身的以色列前總理拉賓

月光下的耶路撒冷老城

自然地理:根據1947年聯合國關於巴勒斯坦分治決議的規定,以色列國的面積為1.49萬平方公里。位於亞洲西部,北與黎巴嫩交界,東北部與敘利亞接壤,東面是約旦,西瀕地中海,南連亞喀巴灣,是亞、非、歐三大洲結合處。沿海為狹長平原,東部有山地和高原。屬地中海型氣候。

人口:625.9萬(2000年統計,包括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和東耶路撒冷猶太居民),其中猶太人佔76.7%,阿拉伯人、德魯茲人及其他人佔23.3%。希伯萊語為國語,與阿拉伯語均為官方語言,通用英語。猶太教為國教,居民中約85%信奉猶太教,13%信奉伊斯蘭教。

猶太新年哭牆祈禱

首都:建國時在特拉維夫(Tel Aviv),1950年遷往耶路撒冷 (Jerusalem),未得到普遍承認。1980年7月30日以色列議會通過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恆的與不可分割的首都」,但它的政府所在地仍在特拉維夫。」[ 對於耶路撒冷的地位和歸屬,阿拉伯國家同以色列一直有爭議,阿拉伯國家要求「以色列撤出1967年以來它所佔領的一切阿拉伯領土,包括阿拉伯的耶路撒冷(指東耶路撒冷)」。絕大多數同以有外交關系的國家仍把使館設在特拉維夫] 。耶路撒冷市人口約63.4萬(2000年)。 哭牆

港口城市海法標志性建築
「船型大廈」

簡史:以色列歷史悠久,是世界主要宗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源地。猶太人遠祖是古代閃族的支脈希伯萊人。公元前13世紀末開始從埃及遷居到巴勒斯坦,曾先後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公元前722年和586年,這兩個王國先後被亞述人征服和被巴比倫人滅亡。 公元前63年羅馬人入侵,大部分猶太人被趕出巴勒斯坦,流亡歐美各國。 公元7世紀巴勒斯坦被阿拉伯帝國佔領,阿拉伯人從此成為該地居民的絕大多數。16世紀巴勒斯坦被奧斯曼帝國吞並。19世紀末,歐洲猶太資產階級發起「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並於1897年成立了「世紀猶太人復國主義組織」。1917年英國佔領巴勒斯坦,11月2日發表《貝爾福宣言》。
以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古城
阿克有5000多年歷史,是世界
最古老城市之一

表示主張「在巴勒斯坦為猶太民族建立一個由公共法律保障的猶太人之家」。1922年,國際聯盟通過了英國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訓令」,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民族之家」。以後,世界各地猶太人 大批移居巴勒斯坦。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決定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正式成立。2005年9月,以色列國防軍在原加沙定居點附近的以軍總部舉行告別儀式並降下國旗,宣告以色列對加沙長達38年的佔領就此結束。

2005年巴以關系回顧 加沙地帶與猶太人定居點 以色列的核狀況

政治:以色列是議會制國家,議會是最高權力機構,擁有立法權,負責制定和修改國家法律,對政治問題表決,批准內閣成員的任命並監督政府工作,以及選舉總統和議長。議員候選人以政黨為單位競選。以色列沒有憲法,只有議會法、總統法和內閣法等基本法。總統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職能基本上是禮儀性的。議會有權解除總統職務。內閣向議會負責。
前進黨贏得以色列大選 以色列議會選舉制度 以色列三大政黨 利庫德集團

耶路撒冷老城
聖墓大教堂

經濟:50多年來,土地貧瘠、資源短缺的以色列,堅持走科技強國之路,重視教育和人才的培養,使經濟得以較快發展,1999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高達1. 6萬美元。以色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舉世矚目,特別是在電子、通訊、計算機軟體、醫療器械、生物技術工程、農業以及航空等方面擁有先進的技術和優勢。以色列地處沙漠地帶邊緣,水資源匱乏。嚴重缺水使以色列在農業方面形成了特有的滴灌節水技術,充分利用現有水資源,將大片沙漠變成了綠洲。不足總人口5%的農民不僅養活了國民,還大量出口優質水果、蔬菜、花卉和棉花等。
雅法老城 地球上海拔最低的公園

旅 游 勝 地 死 海

外交:開展全方位外交。保持與西方國家傳統的友好關系;維護與美戰略盟友地位;積極發展與獨聯體各國和東歐國家關系;推動中東和平進程,力圖實現同阿拉伯國家的和解;拓展與非洲、亞洲各國的關系。

與中國關系:1950年1月9日,以色列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1992年1月24日,以色列與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2003年12月,以色列總統卡察夫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2005年11月,以色列政府正式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2005年1-9月雙邊貿易總額達22.6億美元,同比增長22.7%。
以色列特種部隊
1953年,以色列開始著手組建了自己的特種作戰部隊,它的兵力都是從陸軍中精心挑選出來的、具有特殊技能的訓練尖子,然後將這支新成立的部隊命名為以色列第101部隊、到了1954年,以色列考慮戰爭和應付國內突發事件,制止內亂的需要,決定將第101部隊與傘兵旅合並,改為第202傘兵旅。該旅主要由旅部和4個營以及其它支援部隊編成。1967年,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第202傘兵旅又改稱第55傘兵旅。1960年以後,以色列使用特種部隊作戰頗為頻繁,由應急作戰轉換為執行反恐怖任務。目前,以色列的特種作戰部隊作為一個特殊的兵種,是一般任務部隊的加強和補充,它在應付突發事件、敵後偵察、實施心理戰、特工破壞、反恐怖等方面近年來發揮了重大的作用。1976年7月,以色列特種作戰部隊突襲非洲烏干達恩德培國際機場行動可以說是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次、這次戰斗在以軍作戰史上佔有重要位置。
1976年6月27日,一架法國航空公司的大型客機在雅典被4名巴勒斯坦人和2名西德人劫持到烏干達的恩德培機場,機上242名乘客中有105人為以色列人,他們被軟禁在機場候機大樓內作為人質。劫機者要求以色列在規定時限內將關押中的53名巴勒斯坦人送來烏干達進行交換,否則人質將被處死。以色列為救出人質,成立了以總理拉賓、國防部長佩雷斯為首的行動指揮部,由步兵-傘兵司令肖姆隆擬制了代號為「閃電行動」的軍事營救計劃。
4架以色列空軍的「C-130大力神」運輸機從以色列秘密起飛,並乘著夜色秘密降落在了恩德培國際機場,而在事先他們也並未通知那裡的地面控制塔台。以色列部隊趕在午夜降臨前一個小時悄悄降落在了恩德培國際機場。隨後以色列人便駕著一輛黑色的梅塞德斯和護衛的幾輛吉普駛出運輸機,徑直駛往舊航站樓。烏干達人以為這是伊迪·阿明或是其他烏干達高官的車隊。3組突擊隊員按預定方案分別撲向各自的目標,整個行動像事先演練得那樣流暢,10分鍾攻佔候機大樓,20分鍾解救人質,10分鍾檢查,12分鍾返回飛機。從第1架以色列飛機落地到返航的最後1架以色列飛機起飛,只有短短的53分鍾!六名劫機者被擊斃。還有一名人質被誤認為是恐怖分子而被打死。在總共103名人質中有三人死亡。在奇襲過程中,機場的烏干達部隊也向以色列特種部隊開火,並打死了以色列部隊的地面指揮官約納坦·內塔尼亞胡上校,而他也是這次行動中以色列軍隊唯一一名陣亡者(值得一提的是,約納坦·內塔尼亞胡是以色列著名政治家本雅明·內塔尼亞胡(Jonathan Netanyahu)的哥哥,後者曾在1996年至1999年期間擔任以色列總理)。作為對烏干達政權的死敵肯亞(據信本次行動得到了肯亞的大力支持)的回報以及自身安全考慮,機場上的11架烏干達戰斗機也被悉數破壞(這些飛機基本是烏干達空軍的主力)。
以色列特種部隊這次長達3520公里的大膽行動,以他們的技能和智謀創造了現在歷史上最驚心動魄的營救人質行動。佩雷斯得意地稱贊這次"霹靂行動"是前所未有的最遠距離、前所未有的最 短時間、前所未有的大膽作戰。而烏干達總統阿明先是譴責以軍打死烏干達士兵和炸毀飛機的暴行後卻不由得贊揚說:「我作為一個職業軍人,認為襲擊非常成功,以色列特遣部隊真是好樣的!」

④ 高一下地理5,6,7單元的重點

五、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
1:農業
①農業生產的特點:地域性、季節性和周期性。農業的生產對象是動植物。
②農業的投入: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勞動力、生產資料、科技。
③農業的分類: 按生產對象分類:種植業和畜牧業;按投入的多少分類:粗放農業和密集農業;按產品的用途分類:自給農業和商品農業。
農業生產資料的投入比重在逐漸增加;加大科技投入是提高農業產出的重要手段。
區位:1、該事物的位置;2、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聯系;
④農業發展與區位的關系:P6~9

區位因素 對農業區位的影響
氣候 熱量、光照、降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極大。光熱條件與農作物的分布、復種制度和產量關系最為密切。
水源 年降水量少於250毫米的乾旱地區,灌溉水源是決定性因素。
地形 不同的地形區(坡度、高度),適宜發展不同類型的農業。平原地區適宜發展耕作業,山地適宜發展畜牧業和種植業
土壤 不同的土壤種類,適宜生長不同的作物。如東南丘陵地區分布廣泛酸性土壤,適合種植茶樹
市場需求 市場的需求量最終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運輸 主要影響商品農業的區位,園藝、乳畜業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條件
國家政策 世界各國的農業都受到國家政策以及政府幹預手段的影響。如我國20世紀80年代建立的商品糧基地
科學技術 是影響農業區位的重要因素,它是通過影響其它因素而影響農業區位。
⑤社會經濟因素發展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

社會經濟因素 其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
市場區位 新興工礦區的出現,城市的發展,城區和工礦區周圍將重點生產蔬菜、肉、蛋、奶等,並發展園藝業
市場需求量 供不應求時,刺激生產,供過於求時,壓縮生產,如我國90年代初蘋果種植
交通條件和保鮮、冷藏技術 交通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品保鮮、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例:美國東南部地區利用光照優勢發展蔬菜、花卉,供應東北地區。我國北方冬季從南方的廣東、四川等省大量調運蔬菜;使農業區域專業化生產成為可能,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等成為世界主要商品糧食生產基地,荷蘭、丹麥、紐西蘭等為世界主要的乳畜產品供應國,拉丁美洲、非洲以及東南亞和南亞成為世界熱帶經濟作物的生產基地
P7理解人類對農業區位因素中自然因素的合理改造。
⑥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P10~17

農業地域類型 分布地區 其他概況 典型案例
水稻種植業 集中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季風區,以及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區 區位條件:
①高溫多雨的氣候
②平坦的地形
③勞動力密集
④有悠久的歷史,稻米是傳統的食糧 小農經營;單位面積產量高,但商品率低;機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大牧場放牧業 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 美國、阿根廷以牧牛為主;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以牧羊為主。潘帕斯草原區位條件:①優良天然草場;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③海港近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場牧牛業是世界大牧場放牧業經營的代表。
商品穀物農業
(面向市場) 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烏克蘭等地 基本特徵: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
作物:小麥、玉米
美國是最大的商品穀物生產國。 美國中部平原的商品農業的區位優勢:優越的自然條件,便利的交通運輸,地廣人稀,
高度發達的工業
p14 圖5.15
混合農業 歐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 主要是飼養牲畜和穀物生產的混合農業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
p17圖5.19 墨累-達令盆地的優點:農場成為一個良性的生態系統;農民可有效地利用時間安排農業活動;農業生產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對市場的適應性
2、工業P18~19
投入要素:自然條件(土地、水源、能源、原料等)和社會經濟條件(勞動力、資金、設備、科學技術等)
產出要素:工業產品和工業「三廢」
工業的分布就世界而言主要集中在歐洲、北美。日本等少數國家,就國家而言主要集中分布在少數地區和少數城市
科技發展使工業採用的原料種類越來越多、范圍越來越廣、工業部門越來越多;使工業對勞動力數量、體力的投入越來越少,對勞動力知識、技術的投入逐漸增加;
新科技發展和市場需求使工業生產由大批量、標准化到中小批量定製式。
①按照工業的投入要素分類P21~23

工業類型 舉例 分布地區
資源密集型工業 採掘工業,製糖工業 受自然資源分布的制約
勞動密集型工業 紡織工業,服裝工業 分布在勞動力豐富的地區
資金密集型工業 鋼鐵工業,化學工業 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對原料的依賴性仍然比較大
技術密集型工業 電子工業,航天工業,核工業,激光工業 分布在科學技術和高等教育發達的地區
②工業區位因素:原料、動力(燃料)、勞動力、市場、交通運輸、土地、水源、政府。
③工業發展與區位的關系:

工業部門類屬名稱 區位選擇的基本原則 代表部門
原料指向型工業 運輸原料成本較高(原料到產品重量大大減輕)原料不便於長距離運輸(易變質等) 甜菜、甘蔗製糖等水果、水產品加工
市場指向型工業 運輸原料成本較高(重量、體積減少不多或有增加)產品不便於長距離運輸(易變質、破碎等) 傢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
動力指向型工業 消耗大量電能的工業 煉鋁廠、冶金及化工等重工業
廉價勞力指向型 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應接近具有大量廉價勞力的地區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製鞋等
技術指向型工業 技術要求高,應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地區 集成電路、衛星、飛機、精密儀表等
④不同類型工業區的特點:P28~33

著名工業區 發展條件 發展特點
傳統工業區 德國魯爾區
(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 豐富的煤炭、離鐵礦區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陸交通、廣闊的市場 衰落的原因:生產結構單一,由於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鋼鐵過剩、新技術革命的沖擊。煤炭工業和鋼鐵工業是全區經濟的基礎(衰落最明顯)P29圖5.34
義大利新興工業區P31圖5.38 以中小企業集聚的工業小區為獨特的發展模式 以中小企業為主;輕工業為主;生產過程分散;資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鎮或農村
美國「矽谷」
(高技術工業) P33圖5.4,矽谷以微電子工業為主導,是美國以至世界電子工業的中心。它是高技術工業發展的先驅和典範,是美國經濟增長最快、最富裕的地區。 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長速度快、產品更新換代周期短;研究開發費用比例高;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⑤歷史上三次技術革命對工業的影響

歷次技術革命 年代 主要標志 新出現的工業部門
第一次 18世紀60年代 蒸氣機的發明 棉紡織、鋼鐵
第二次 19世紀70年代 電氣化 電力、化學、石油、汽車、飛機
第三次 20世紀50年代 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和微電子技術 微電子,核工業,航天,激光
⑥污染工業分布P23圖5.27

工業部門 污染類型 區位選擇
水泥廠,釀造廠 污染空氣 工廠設置在居民區最小風頻的上風向或常年盛行風的下風向,季風區的垂直郊外
印染長,造紙廠,電鍍廠,皮革廠 污染水源 污水排放口要遠離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化工廠,煉油廠 污染大氣,污染水源 綜合以上兩條
發電廠,鋼鐵廠 污染空氣,固體廢棄物污染 污染空氣綜合以上的,固體廢棄物污染要遠離居民區和農田
⑦原料地對工廠區位的影響逐漸減弱,市場對工廠區位的影響逐漸加強。沿海沿江港口、鐵路樞紐、高速公路沿線地區對工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勞動力素質對工業區位的影響力在逐漸增強。
⑧工業聯系的方式:工序聯系、空間聯系、信息聯系。
工業集聚的表現:傳統的大批量標准化產品的生產集聚和新的小批量定製產品的生產集聚。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濟,主要集中在技術密集的專業化工業集聚區域內。跨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最優區位,或接近市場,或接近原料地,或接近勞動力豐富的地區。
⑨工業地域的兩種形成類型: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與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
工業地域按性質的兩種分類及其特點:發育程度高的工業地域與發育程度低的工業地域。
六、人類的居住地---聚落P41
1、聚落的形成:①鄉村是以農業活動和農業人口為主的聚落,規模小;城市是以非農業人口為主的聚落,規模大。分散的鄉村聚落形成於人類社會的第一次社會大分工。P41圖6.2~6.3②世界最早出現城市的地區:多數誕生在河流的中下游沖積平原上,如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尼羅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

2、城市的區位P43~49

①自然、經濟、社會等因素對城市區位的影響:(主要代表性的城市)

自然因素 影響的結果 影響原因
平原
P43圖6.6 大多數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區 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有利於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築投資。美國的波士頓-紐約-華盛頓城市帶分布在大西洋沿岸平原;聖弗朗西斯科-聖迭戈城市帶分布在西部沿海平原;芝加哥-匹茲堡城市帶分布在中部平原;世界上三大城市密集地區:60°N以南的歐洲地區;東亞的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我國東部沿海和平原地區;美國的東北部地區。
高原 熱帶地區城市多分布在高原地區 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居住條件不利,高原地區,氣候較涼爽,如巴西的城市多數分布在巴西高原
山區 城市多分布在沿河谷底和開闊地 例如:我國的西安就在渭河平原,太原在汾河谷地
我國特大城市最多的省區:遼寧、江蘇
氣候 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氣候適中的中低緯度臨海地帶。我國特大城市位於年降水量大於400mm的東部濕潤、半濕潤地區。

河運起點 貨物在此轉運,如我國江西的贛州
河流匯合處 大量人流和物流在這里集中和轉運,如我國宜賓(岷江和長江);重慶(嘉陵江和長江);武漢(漢水和長江)
河口 河海交匯處,人流和物流在這里轉運和中轉,如我國上海和廣州
河流曲線處 利用天然河流防衛,如瑞士的伯爾尼(在阿勒河上)
河心島 利用天然河流防衛,如法國的巴黎(在賽納河上)
自然資源 以煤炭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有:英國的伯明翰、曼徹斯特,美國的匹茲堡,我國的大同、鶴崗、撫順、開灤;以石油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英國的阿伯丁與北海油田有關,我國的大慶、玉門、克拉瑪依等;南非的約翰內斯堡與金礦有關;我國的鞍山、包頭、攀枝花等在鐵礦石產地發展起來的
交通 南方城市多數在河流的匯合處(沿河設城),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匯合處;城市分布的趨勢是向交通方便的位置集中。沿海、沿江、沿鐵路干線、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軸線。如京廣線的石家莊、鄭州。P48圖6.14(理解)
政治
軍事
宗教 古代的首都,現代的政治中心和省級行政中心,例如我國的合肥就是被定為省級行政中心而發展起來的,有一些國家專門新建一座城市作為首都,例如巴西的巴西利亞、美國的首都華盛頓、巴基斯坦的伊斯蘭堡等;宗教因素建立起來的城市: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和麥地那、我國的拉薩、梵蒂岡
其他因素 因科技而興起的日本築波,因旅遊興起的張家界,黃山等
②軍事、宗教對城市區位的影響已經很弱,交通、自然資源一直對城市區位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3、城市化P51
含義:人口向城市地區集聚和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的過程。
①城市化標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用地規模擴大。其中城市人口占總人口中的百分比是最重要的指標。
18世紀中葉產業革命後,城市化加速發展。P51 圖6.17
英國是世界上最先開始產業革命,也是城市化發展得最早的國家。
P51圖6.17目前世界城市總人口60%分布在發展中國家。
②不同類型國家城市化的不同進程:

發達國家
特點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70年代後期達到了70%);出現逆城市化現象(出現的原因:70年代後期,由於人們對環境質量要求的提高,以及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表現:城市人口向鄉村居民點和小城鎮迴流,大城市中心區萎縮,中小城鎮發展迅速,鄉村人口數量增多)
發展中國家特點 起步晚,發展快;城市化水平低(2000年44%);城市發展不合理(主要是由於城市經濟畸形發展以及人口增長過快,農村勞動力過剩造成的,城市化和經濟發展水平不適應;表現:少數大城市迅速發展,中小城市發展緩慢,人口集中於少數大城市)中國39.10%
③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P54

大氣污染 城市居民燃燒產生的煙塵,工礦企業排放的煙氣,各類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氣,危害人們健康
水污染 城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危害人體健康
噪音污染 妨礙人們休息、工作、學習和交談,甚至損害人體健康
固體廢棄物 危害人體健康和環境
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 交通堵塞,導致時間、能源浪費;住宅表現為住房缺少、質量低劣
增加就業難度,失業人數增多 影響社會治安,還會帶來貧困、內城衰落等問題。
城市是人類作用於環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區域,也是環境污染最嚴重的區域。
④城市化問題解決途徑(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措施)a.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b.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c.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
七、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P63
1、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①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交通運輸、通信、商業、服務業等)

主要方式 作用
運輸業 實現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亞歐大陸橋(P64 圖7.2);世界主要航海線和主要海港 (圖7.3 )
郵電通信 包括郵政通信和電信通信。郵政通信即利用交通運輸工具,傳遞信函和包裹。具有點多、線長、面廣的特點;郵政網路是由郵局和郵路組成的郵件傳遞系統。電信通信的概念。
商業
2、交通運輸和通信
①主要運輸方式及其特點:

運輸方式 優點 缺點
鐵路運輸 當代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運量大,速度快,運費較低,受自然因素影響小,連續性好 修築鐵路造價高,消耗金屬材料多,佔地面積廣,短途運輸成本高
公路運輸 發展最快、應用最廣、地位日趨重要的運輸方式。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裝卸方便,對各種自然條件適應性強 運量小,耗能多,成本高,運費較貴
水路運輸 歷史最悠久的運輸方式,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 速度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航道水文狀況和氣象等自然影響大
航空運輸 速度快,運輸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現代化運輸方式
運量小,能耗大,運費高,且設備投資大,技術要求嚴格。
管道運輸 運具和線路合二為一的新型運輸方式。貨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煤漿及其它礦漿。氣體不揮發,液體不外流,損耗小,連續性強,平穩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晝夜不停,運量很大。 管道運輸要鋪設專門管道,設備投資大,靈活性差。
②交通運輸線、站的區位因素:P67~73
a.影響鐵路的建設的區位因素: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社會因素的影響已經超出自然因素成為決定性因素。P67圖7.8以京九鐵路為例(合理布局交通網,促進沿線經濟的發展,維持香港的長期穩定和繁榮,先進的科學技術是保證)建設京九線最大的意義在於激活全國鐵路網、帶動沿線地區發展經濟。
b.影響公路的建設的區位因素:修築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避開那些地形、地質、水文條件復雜的地段。盡量少佔農田耕地,處理好與農田水利設施的關系和與城鎮發展的關系。P69圖7.11
c.汽車站:人們出行,接觸最多的交通運輸點是汽車站。P73圖7.15要與市內、市外有方便、直接的聯系,能夠最大限度地方便顧客
d.航空港:佔地廣,要平坦開闊,利於跑道建設,以及飛機起飛有凈空保證;坡度適當的地形,以利排水;良好的地質條件,保證地基穩定;跑道沿盛行風的方向修建,利於飛機逆風起飛和降落;航空港噪音較大,與城市應有一定的距離,並有快速交通幹道連接。與城市的距離取決於城市用地、交通聯系、環境等。
e.港口建設的條件:港口的區位不僅要受到水域條件(如航行條件、停泊條件)的影響,還要受到陸域條件(如築港條件、腹地條件)的影響。因此建設港口時要考慮其航行、停泊、築港等自然條件,以及腹地(即港口的服務區域)、城市等社會經濟條件。P72圖7.14上海港的主要區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長江三角洲的一個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區沿黃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勢平坦開闊,為港口設備、建築以及上海市進行合理的平面布局提供了條件,長江一方面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證了船舶入港航道應有的寬度和所需的空間,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水流分叉多,河道分散,來自河流上中游的泥沙容易沉積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經濟腹地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包括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經濟腹地是港口興衰的重要基礎。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為依託。
③交通運輸網的形成與發展趨勢:
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內,根據地區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活動的需求,各種現代交通運輸方式聯合,各種交通線(如鐵路、航線)、點(車站、碼頭)交織,形成了不同形式和層次的交通運輸網。分一種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兩種以上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及不同地域的綜合運輸網。
發展趨勢:交通運輸不僅日益網路化、國際化(二條亞歐大陸橋、四條世界主要航海線),而且日益高速化和專業化(集裝箱運輸節省包裝費用,便於實現裝卸作業機械化,且貨物運輸安全)。
④城市的道路交通網路:P75
特點:綜合性:交通運輸點、線、面緊密結合;變化性:行人和車輛的流動方向和數量經常變化,運輸的重點是客運;行人與車輛交叉是典型的混合交通,交通安全問題格外重要;道路交通設施和管理設施多,是城市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形式:P76圖7.19~7.20主要有環行放射式道路網和方格—環行—放射式道路網二種形式。放射有利於進入市區,環線避免將車流、人流引入市中心,縮短各端點距離,有利於對外聯系,同時緩解對市中心的壓力,擴大市中心區的交通容量。
原則:滿足人們出行的需要,節約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條件,保護環境。
城市交通面臨的兩大主要問題:1交通線路擁堵;2交通環境污染。解決的根本措施是合理規劃城市道路,而合理的城市交通道路來自合理的城市總體規劃。
P77圖7.12理解解決交通線路擁堵的措施
⑤現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網路的作用:P79
電子郵件的最大特點是一種人到人的通信方式。以計算機的應用為核心的電子通信是電信通信領域的排頭兵。信息高速公路:是一個集電話、電視、電腦功能於一體,能夠綜合傳輸和處理圖、文、聲、像等各種信息的一個全社會化通信網。1993年美國首先提出「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即信息高速公路)。
國際互聯網:當前信息領域發展最快、作用最大、影響最廣、公眾關注程度最高的通信網路,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具體體現。
作用:開展電子商務,促進經濟發展;為人們提供各種服務,方便生活;有利於學術交流。
3、商業貿易 P82
①商業中心(以商業街和商業小區為組織形式)的區位因素:P83圖7.27~28
市場因素:以市場最優為原則的商業中心建立在城市的幾何中心處,商業活動的范圍很大。
交通因素:以交通最優為原則的商業中心建立在市區環路邊緣或市區邊緣的高速公路沿線。
商業小區:多建立在居民區內,為消費者提供日常生活必需品和勞務服務
②商業網點的布局:自然、社會、經濟因素共同影響制約商業網點的布局。
a.自然條件是形成和發展的必要前提,P84圖7.29~7.30平原沿公路線布局,山區沿谷地布局。
b.自然環境相對惡劣,人口稀少地區,交通閉塞,商業中心很難建立和發展,多採用流動服務形式,而在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的地區、商業網點設置可以採用相應的固定形式如商業街或商業小區。
c.商業網點組織商品流通的效益與距離商品生產基地遠近有密切聯系。
③當代金融、貿易的國際聯系及特點:
當今的世界各國和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突出表現是,以各國間商品和勞務交換為主要內容的國際貿易(包括商品的交易和商業信息的交易);以貨幣資金的周轉和運動為主要內容的國際金融(長短期資金借貸、有價證券交易以及黃金、外匯買賣等活動)。國際貿易和金融成為現代各國之間經濟聯系的基本形式。
發達國家工業基礎雄厚,主要出口工業製成品,小麥、玉米和畜產品等少數幾種農產品,以及資本和技術;進口大量燃料和原材料。發展中國家工業基礎比較薄弱,主要出口農礦產品等初級產品,例如橡膠、棕油、咖啡等農產品、鐵、銅、石油、鋁土礦等礦產品。發達國家以低價從發展中國家買進所需的燃料、原料等農礦產品,向發展中國家出口工業製成品。發達國家在世界貿易格局中居優勢地位。
高技術產品進出口增長率高於其他製成品,並成為推動世界貿易發展的主要動力。
P34圖7.34
世界主要的金融中心:紐約、倫敦、蘇黎世,除此之外,巴黎、法蘭克福,東京、香港也是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
八、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
1、環境問題
①環境問題及其發展:P94圖8.1理解人類生產、生活與環境的相互關系。
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納和清除能力(環境自凈能力)。當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時,就會出現環境問題,當今世界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包括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雜訊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態破壞(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鹽鹼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壞、資源的枯竭、生物物種的減少)兩大類。城市地區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鄉村地區主要表現為生態破壞。發展中國家環境問題較發達地區嚴重(其原因是:環境承受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經濟、技術水平落後;發達國家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
P96圖8.4知道項目
②環境問題的防治:從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壓力、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環境問題是伴隨著人口問題、資源問題和發展問題而產生的,這四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從總體上,環境問題的本質就是發展問題,是在發展的過程中產生的,必須在發展的過程中解決。理解人口增長對環境的壓力。
P100圖8.8
2、可持續發展
①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發展:
人地關系思想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謀求人地協調。
②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原則:
可持續發展:它既滿足其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它的內涵概括為:生態持續發展(基礎)、經濟持續發展(條件)、社會持續發展(目的)。
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的三個基本原則: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P102
③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1994年3月,國務院發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提出了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對策以及行動方案。這是全球第一部國家級的《21世紀議程》。
中國的環境問題:龐大的人口壓力(我國以佔世界約7%的耕地、3.4%的GDP供養21%的人口);資源短缺(缺水問題突出);深刻的環境危機(以城市為中心的環境污染仍在發展,並迅速向農村蔓延;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資源減少、生物多樣性減少為特徵的生態破壞的范圍仍在擴大,程度在加劇。)
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生態農業,所採取的主要措施:調整產業機構,開展綜合利用,廣開源流,開發利用新能源
留民營村是「中國生態農業第一村」

⑤ 誰有高二白皮書數學·英語·化學·地理·物理·生物的答案跪求!!!

贊同如下回答:
水杉陳曉東 | 四級
找一下《教材全解》

⑥ 新加坡的的學生規則

新加坡游學abc
游學新加坡行前准備ABC

接受新加坡海格女校的邀請,青島市實驗小學舉辦的「魅力獅城游學」活動,經過前段時間緊鑼密鼓的准備之後,2月23日游學團將正式啟程。那麼,在踏上新加坡的游學行程之前,需要做好哪些准備工作?哪些新加坡的知識是你必須了解的?我們特別咨詢青島市國際旅行社的相關人員,為孩子們和家長們進行一一解析。

必備物品

■新加坡地處赤道,2月一般氣溫在28攝氏度左右,所以只需要7天的夏季衣服即可。在游學期間,由於整個流程中准備了一些旅遊參觀活動,因而游學人員每人需准備一雙運動鞋。

■新加坡的電壓是220V,跟國內一樣,但是新加坡的插座跟國內有所區別,最好事先協調新方准備一個插座轉換器(隨行老師會妥善解決)。

■新加坡的公寓一般沒有預備洗刷用品。因此學生需要自備毛巾、肥皂、牙刷、牙膏等洗漱用具。

■學生如果有需要可以自備常用葯品(如感冒葯等非處方葯)帶在身上以備不時之需。

■游學活動安排了走進海格課堂學習活動,為保證課程的消化,學生可以自帶筆記本、文具用品以及錄音筆、MP3、等數碼產品。一些比較重的英漢詞典等之類的物品,建議就不用帶了。

■學生自己隨身攜帶的行李最好不超過5公斤,托運行李最好不要超過20公斤(國際航班規定)。

■航班(往):乘坐CA1570航班,下午3:20青島流亭機場起飛,4:35到北京機場;接著乘坐CA975航班, 11:30北京機場起飛 ,凌晨5:45到達新加坡機場。

(返):乘坐 CA958航班,早上8:15新加坡機場起飛,下午 4:05到北京機場;乘坐CA4656航班,晚上 8:00北京機場出發,9:10到青島流亭機場。

最佳的行李准備:一個可以拖拉的行李箱(托運),一個小的雙肩包、一個腰包。

通訊設施

由於新加坡的手機是GMS的。國內手機到了新加坡以後,只要在當地買一種臨時的卡即可,臨時卡18新元,可以往國內打長途許多分鍾。在新加坡,許多便利店都有銷售,游學人員只要憑護照登記一下即可。在出國之前,不需要做任何准備。

貨幣兌換

新加坡的貨幣為新元。新元和人民幣兌換的比例在1:5.1左右,最近由於美元有所波動,匯率也在調整。在新加坡,不接受人民幣。在國內申請的可以在國外消費的信用卡,在新加坡可以使用,只不過消費的是美元,回來還款是人民幣。在大型購物中心及餐館,除了新元之外,美元、澳元和英鎊均可使用。對每筆消費,政府均徵收5%的商品消費稅。幾種主要的信用卡服務,包括AmericanExpress,DinersCard,JCB,Mastercard和Visa,一般都給予受理。另一種普遍採用的付帳方式是NETS系統,通過ATM卡可以方便地付款。在新加坡,多數銀行受理外幣兌換業務。兌現時需出示護照,也可能要收取一定的傭金。除了銀行和賓館之外,還有其他持照經營的貨幣交易商提供貨幣兌換服務。多數銀行的營業時間為周一至周五,上午9:30-下午3:00,周六上午9:30-11:00或至下午1:00。有些銀行延長了周六的營業時間並提供夜間服務。(我們只做一般常識性了解)。

在新加坡,付小費的做法並不流行。因為大多數賓館及餐館的賬單里已經包含了10%的服務費。

新加坡入境須知

入境時要向移民局出示護照、簽證以及在機上填妥的入/出境卡片。移民局在護照上加蓋「允許停留14天」的印章,並將入/出境卡的出境卡交還旅客後,入境手續就算辦完。移民局偶爾也會要求旅客出示出境機票,並詢問入境目的、停留期間等有關問題。

出境的時候,飛機起飛前通常提前2小時辦理登機手續。飛機起飛前一般提前30分鍾開始登機。以上手續,帶隊教師會提前安排處理。

行前特別提醒

■嚴格按照要求准備隨行物品,不得有違規物品隨身攜帶。女孩子常用的剪紙刀、小水果刀等,要放在托運行李中托運。否則檢查時,按照規定不能攜帶。

■由於時間緊湊,在游學期間洗衣物不一定很方便,學生要多帶幾套換洗衣服。

■由於新加坡的飲食有點像泰國等東南亞風格的口味,酸酸辣辣的,初到新加坡游學的學生,千萬注意,不要暴飲暴食,以免吃壞肚子。

■如遇特殊情況請及時與班主任或副班主任聯系。在機場入檢或公共場所的時候,學生緊跟團隊,不要走散。由於游學的整個流程比較緊湊,學生一定要服從紀律,聽從帶隊老師的安排,准時按老師安排的時間集合。

■要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財物,千萬不要出現遺失現象。

■無論走到哪裡,認真閱讀相關說明,明確要求,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個有尊嚴的中國人。特別不能大聲喧嘩、不能隨地吐痰、不能亂扔果皮紙屑、不能吃口香糖,要遵守交通規則、海格校規、就讀班級的班規,尊重新加坡家庭生活習慣。

如果大家(老師、家長、學生)有行前准備的記錄(文字和照片均可),可發送至郵箱:[email protected],也可在下面跟帖交流,願我們此次出行收獲多多、快樂多多!
你要去嗎?????

⑦ 急~~~~跪求高中歷史,地理會考資料 T_T 另外再附加20分

高一地理下冊(人文地理)知識歸納
五、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
1:農業
①農業生產的特點:地域性、季節性和周期性。農業的生產對象是動植物。
②農業的投入: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勞動力、生產資料、科技。
③農業的分類: 按生產對象分類:種植業和畜牧業;按投入的多少分類:粗放農業和密集農業;按產品的用途分類:自給農業和商品農業。
農業生產資料的投入比重在逐漸增加;加大科技投入是提高農業產出的重要手段。
區位:1、該事物的位置;2、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聯系;
④農業發展與區位的關系:P6~9
區位因素 對農業區位的影響
氣候 熱量、光照、降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極大。光熱條件與農作物的分布、復種制度和產量關系最為密切。
水源 年降水量少於250毫米的乾旱地區,灌溉水源是決定性因素。
地形 不同的地形區(坡度、高度),適宜發展不同類型的農業。平原地區適宜發展耕作業,山地適宜發展畜牧業和種植業
土壤 不同的土壤種類,適宜生長不同的作物。如東南丘陵地區分布廣泛酸性土壤,適合種植茶樹
市場需求 市場的需求量最終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運輸 主要影響商品農業的區位,園藝、乳畜業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條件
國家政策 世界各國的農業都受到國家政策以及政府幹預手段的影響。如我國20世紀80年代建立的商品糧基地
科學技術 是影響農業區位的重要因素,它是通過影響其它因素而影響農業區位。
⑤社會經濟因素發展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
社會經濟因素 其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
市場區位 新興工礦區的出現,城市的發展,城區和工礦區周圍將重點生產蔬菜、肉、蛋、奶等,並發展園藝業
市場需求量 供不應求時,刺激生產,供過於求時,壓縮生產,如我國90年代初蘋果種植
交通條件和保鮮、冷藏技術 交通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品保鮮、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例:美國東南部地區利用光照優勢發展蔬菜、花卉,供應東北地區。我國北方冬季從南方的廣東、四川等省大量調運蔬菜;使農業區域專業化生產成為可能,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等成為世界主要商品糧食生產基地,荷蘭、丹麥、紐西蘭等為世界主要的乳畜產品供應國,拉丁美洲、非洲以及東南亞和南亞成為世界熱帶經濟作物的生產基地
P7理解人類對農業區位因素中自然因素的合理改造。
⑥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P10~17
農業地域類型 分布地區 其他概況 典型案例
水稻種植業 集中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季風區,以及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區 區位條件:
①高溫多雨的氣候
②平坦的地形
③勞動力密集
④有悠久的歷史,稻米是傳統的食糧 小農經營;單位面積產量高,但商品率低;機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大牧場放牧業 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 美國、阿根廷以牧牛為主;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以牧羊為主。潘帕斯草原區位條件:①優良天然草場;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③海港近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場牧牛業是世界大牧場放牧業經營的代表。
商品穀物農業
(面向市場) 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烏克蘭等地 基本特徵: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
作物:小麥、玉米
美國是最大的商品穀物生產國。 美國中部平原的商品農業的區位優勢:優越的自然條件,便利的交通運輸,地廣人稀,
高度發達的工業
p14 圖5.15
混合農業 歐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 主要是飼養牲畜和穀物生產的混合農業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
p17圖5.19 墨累-達令盆地的優點:農場成為一個良性的生態系統;農民可有效地利用時間安排農業活動;農業生產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對市場的適應性
2、工業P18~19
投入要素:自然條件(土地、水源、能源、原料等)和社會經濟條件(勞動力、資金、設備、科學技術等)
產出要素:工業產品和工業「三廢」
工業的分布就世界而言主要集中在歐洲、北美。日本等少數國家,就國家而言主要集中分布在少數地區和少數城市
科技發展使工業採用的原料種類越來越多、范圍越來越廣、工業部門越來越多;使工業對勞動力數量、體力的投入越來越少,對勞動力知識、技術的投入逐漸增加;
新科技發展和市場需求使工業生產由大批量、標准化到中小批量定製式。
①按照工業的投入要素分類P21~23
工業類型 舉例 分布地區
資源密集型工業 採掘工業,製糖工業 受自然資源分布的制約
勞動密集型工業 紡織工業,服裝工業 分布在勞動力豐富的地區
資金密集型工業 鋼鐵工業,化學工業 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對原料的依賴性仍然比較大
技術密集型工業 電子工業,航天工業,核工業,激光工業 分布在科學技術和高等教育發達的地區
②工業區位因素:原料、動力(燃料)、勞動力、市場、交通運輸、土地、水源、政府。
③工業發展與區位的關系:
工業部門類屬名稱 區位選擇的基本原則 代表部門
原料指向型工業 運輸原料成本較高(原料到產品重量大大減輕)原料不便於長距離運輸(易變質等) 甜菜、甘蔗製糖等水果、水產品加工
市場指向型工業 運輸原料成本較高(重量、體積減少不多或有增加)產品不便於長距離運輸(易變質、破碎等) 傢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
動力指向型工業 消耗大量電能的工業 煉鋁廠、冶金及化工等重工業
廉價勞力指向型 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應接近具有大量廉價勞力的地區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製鞋等
技術指向型工業 技術要求高,應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地區 集成電路、衛星、飛機、精密儀表等
④不同類型工業區的特點:P28~33
著名工業區 發展條件 發展特點
傳統工業區 德國魯爾區
(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 豐富的煤炭、離鐵礦區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陸交通、廣闊的市場 衰落的原因:生產結構單一,由於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鋼鐵過剩、新技術革命的沖擊。煤炭工業和鋼鐵工業是全區經濟的基礎(衰落最明顯)P29圖5.34
新興工業區(20世紀50年代) 義大利新興工業區P31圖5.38 以中小企業集聚的工業小區為獨特的發展模式 以中小企業為主;輕工業為主;生產過程分散;資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鎮或農村
美國「矽谷」
(高技術工業) P33圖5.4,矽谷以微電子工業為主導,是美國以至世界電子工業的中心。它是高技術工業發展的先驅和典範,是美國經濟增長最快、最富裕的地區。 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長速度快、產品更新換代周期短;研究開發費用比例高;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⑤歷史上三次技術革命對工業的影響
歷次技術革命 年代 主要標志 新出現的工業部門
第一次 18世紀60年代 蒸氣機的發明 棉紡織、鋼鐵
第二次 19世紀70年代 電氣化 電力、化學、石油、汽車、飛機
第三次 20世紀50年代 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和微電子技術 微電子,核工業,航天,激光
⑥污染工業分布P23圖5.27
工業部門 污染類型 區位選擇
水泥廠,釀造廠 污染空氣 工廠設置在居民區最小風頻的上風向或常年盛行風的下風向,季風區的垂直郊外
印染長,造紙廠,電鍍廠,皮革廠 污染水源 污水排放口要遠離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化工廠,煉油廠 污染大氣,污染水源 綜合以上兩條
發電廠,鋼鐵廠 污染空氣,固體廢棄物污染 污染空氣綜合以上的,固體廢棄物污染要遠離居民區和農田
⑦原料地對工廠區位的影響逐漸減弱,市場對工廠區位的影響逐漸加強。沿海沿江港口、鐵路樞紐、高速公路沿線地區對工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勞動力素質對工業區位的影響力在逐漸增強。
⑧工業聯系的方式:工序聯系、空間聯系、信息聯系。
工業集聚的表現:傳統的大批量標准化產品的生產集聚和新的小批量定製產品的生產集聚。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濟,主要集中在技術密集的專業化工業集聚區域內。跨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最優區位,或接近市場,或接近原料地,或接近勞動力豐富的地區。
⑨工業地域的兩種形成類型: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與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
工業地域按性質的兩種分類及其特點:發育程度高的工業地域與發育程度低的工業地域。
六、人類的居住地---聚落P41
1、聚落的形成:①鄉村是以農業活動和農業人口為主的聚落,規模小;城市是以非農業人口為主的聚落,規模大。分散的鄉村聚落形成於人類社會的第一次社會大分工。P41圖6.2~6.3②世界最早出現城市的地區:多數誕生在河流的中下游沖積平原上,如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尼羅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

2、城市的區位P43~49

①自然、經濟、社會等因素對城市區位的影響:(主要代表性的城市)
自然因素 影響的結果 影響原因
地形 平原
P43圖6.6 大多數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區 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有利於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築投資。美國的波士頓-紐約-華盛頓城市帶分布在大西洋沿岸平原;聖弗朗西斯科-聖迭戈城市帶分布在西部沿海平原;芝加哥-匹茲堡城市帶分布在中部平原;世界上三大城市密集地區:60°N以南的歐洲地區;東亞的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我國東部沿海和平原地區;美國的東北部地區。
高原 熱帶地區城市多分布在高原地區 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居住條件不利,高原地區,氣候較涼爽,如巴西的城市多數分布在巴西高原
山區 城市多分布在沿河谷底和開闊地 例如:我國的西安就在渭河平原,太原在汾河谷地
我國特大城市最多的省區:遼寧、江蘇
氣候 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氣候適中的中低緯度臨海地帶。我國特大城市位於年降水量大於400mm的東部濕潤、半濕潤地區。
河流
河流下游城市最密集 河運起點 貨物在此轉運,如我國江西的贛州
河流匯合處 大量人流和物流在這里集中和轉運,如我國宜賓(岷江和長江);重慶(嘉陵江和長江);武漢(漢水和長江)
河口 河海交匯處,人流和物流在這里轉運和中轉,如我國上海和廣州
河流曲線處 利用天然河流防衛,如瑞士的伯爾尼(在阿勒河上)
河心島 利用天然河流防衛,如法國的巴黎(在賽納河上)
自然資源 以煤炭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有:英國的伯明翰、曼徹斯特,美國的匹茲堡,我國的大同、鶴崗、撫順、開灤;以石油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英國的阿伯丁與北海油田有關,我國的大慶、玉門、克拉瑪依等;南非的約翰內斯堡與金礦有關;我國的鞍山、包頭、攀枝花等在鐵礦石產地發展起來的
交通 南方城市多數在河流的匯合處(沿河設城),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匯合處;城市分布的趨勢是向交通方便的位置集中。沿海、沿江、沿鐵路干線、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軸線。如京廣線的石家莊、鄭州。P48圖6.14(理解)
政治
軍事
宗教 古代的首都,現代的政治中心和省級行政中心,例如我國的合肥就是被定為省級行政中心而發展起來的,有一些國家專門新建一座城市作為首都,例如巴西的巴西利亞、美國的首都華盛頓、巴基斯坦的伊斯蘭堡等;宗教因素建立起來的城市: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和麥地那、我國的拉薩、梵蒂岡
其他因素 因科技而興起的日本築波,因旅遊興起的張家界,黃山等
②軍事、宗教對城市區位的影響已經很弱,交通、自然資源一直對城市區位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3、城市化P51
含義:人口向城市地區集聚和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的過程。
①城市化標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用地規模擴大。其中城市人口占總人口中的百分比是最重要的指標。
18世紀中葉產業革命後,城市化加速發展。P51 圖6.17
英國是世界上最先開始產業革命,也是城市化發展得最早的國家。
P51圖6.17目前世界城市總人口60%分布在發展中國家。
②不同類型國家城市化的不同進程:

發達國家
特點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70年代後期達到了70%);出現逆城市化現象(出現的原因:70年代後期,由於人們對環境質量要求的提高,以及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表現:城市人口向鄉村居民點和小城鎮迴流,大城市中心區萎縮,中小城鎮發展迅速,鄉村人口數量增多)
發展中國家特點 起步晚,發展快;城市化水平低(2000年44%);城市發展不合理(主要是由於城市經濟畸形發展以及人口增長過快,農村勞動力過剩造成的,城市化和經濟發展水平不適應;表現:少數大城市迅速發展,中小城市發展緩慢,人口集中於少數大城市)中國39.10%
③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P54
環境質量下降 大氣污染 城市居民燃燒產生的煙塵,工礦企業排放的煙氣,各類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氣,危害人們健康
水污染 城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危害人體健康
噪音污染 妨礙人們休息、工作、學習和交談,甚至損害人體健康
固體廢棄物 危害人體健康和環境
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 交通堵塞,導致時間、能源浪費;住宅表現為住房缺少、質量低劣
增加就業難度,失業人數增多 影響社會治安,還會帶來貧困、內城衰落等問題。
城市是人類作用於環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區域,也是環境污染最嚴重的區域。
④城市化問題解決途徑(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措施)a.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b.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c.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
七、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P63
1、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①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交通運輸、通信、商業、服務業等)
主要方式 作用
運輸業 實現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亞歐大陸橋(P64 圖7.2);世界主要航海線和主要海港 (圖7.3 )
郵電通信 包括郵政通信和電信通信。郵政通信即利用交通運輸工具,傳遞信函和包裹。具有點多、線長、面廣的特點;郵政網路是由郵局和郵路組成的郵件傳遞系統。電信通信的概念。
商業
P66圖7.7
2、交通運輸和通信
①主要運輸方式及其特點:
運輸方式 優點 缺點
鐵路運輸 當代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運量大,速度快,運費較低,受自然因素影響小,連續性好 修築鐵路造價高,消耗金屬材料多,佔地面積廣,短途運輸成本高
公路運輸 發展最快、應用最廣、地位日趨重要的運輸方式。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裝卸方便,對各種自然條件適應性強 運量小,耗能多,成本高,運費較貴
水路運輸 歷史最悠久的運輸方式,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 速度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航道水文狀況和氣象等自然影響大
航空運輸 速度快,運輸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現代化運輸方式
運量小,能耗大,運費高,且設備投資大,技術要求嚴格。
管道運輸 運具和線路合二為一的新型運輸方式。貨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煤漿及其它礦漿。氣體不揮發,液體不外流,損耗小,連續性強,平穩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晝夜不停,運量很大。 管道運輸要鋪設專門管道,設備投資大,靈活性差。
②交通運輸線、站的區位因素:P67~73
a.影響鐵路的建設的區位因素: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社會因素的影響已經超出自然因素成為決定性因素。P67圖7.8以京九鐵路為例(合理布局交通網,促進沿線經濟的發展,維持香港的長期穩定和繁榮,先進的科學技術是保證)建設京九線最大的意義在於激活全國鐵路網、帶動沿線地區發展經濟。
b.影響公路的建設的區位因素:修築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避開那些地形、地質、水文條件復雜的地段。盡量少佔農田耕地,處理好與農田水利設施的關系和與城鎮發展的關系。P69圖7.11
c.汽車站:人們出行,接觸最多的交通運輸點是汽車站。P73圖7.15要與市內、市外有方便、直接的聯系,能夠最大限度地方便顧客
d.航空港:佔地廣,要平坦開闊,利於跑道建設,以及飛機起飛有凈空保證;坡度適當的地形,以利排水;良好的地質條件,保證地基穩定;跑道沿盛行風的方向修建,利於飛機逆風起飛和降落;航空港噪音較大,與城市應有一定的距離,並有快速交通幹道連接。與城市的距離取決於城市用地、交通聯系、環境等。
e.港口建設的條件:港口的區位不僅要受到水域條件(如航行條件、停泊條件)的影響,還要受到陸域條件(如築港條件、腹地條件)的影響。因此建設港口時要考慮其航行、停泊、築港等自然條件,以及腹地(即港口的服務區域)、城市等社會經濟條件。P72圖7.14上海港的主要區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長江三角洲的一個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區沿黃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勢平坦開闊,為港口設備、建築以及上海市進行合理的平面布局提供了條件,長江一方面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證了船舶入港航道應有的寬度和所需的空間,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水流分叉多,河道分散,來自河流上中游的泥沙容易沉積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經濟腹地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包括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經濟腹地是港口興衰的重要基礎。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為依託。
③交通運輸網的形成與發展趨勢:
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內,根據地區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活動的需求,各種現代交通運輸方式聯合,各種交通線(如鐵路、航線)、點(車站、碼頭)交織,形成了不同形式和層次的交通運輸網。分一種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兩種以上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及不同地域的綜合運輸網。
發展趨勢:交通運輸不僅日益網路化、國際化(二條亞歐大陸橋、四條世界主要航海線),而且日益高速化和專業化(集裝箱運輸節省包裝費用,便於實現裝卸作業機械化,且貨物運輸安全)。
④城市的道路交通網路:P75
特點:綜合性:交通運輸點、線、面緊密結合;變化性:行人和車輛的流動方向和數量經常變化,運輸的重點是客運;行人與車輛交叉是典型的混合交通,交通安全問題格外重要;道路交通設施和管理設施多,是城市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形式:P76圖7.19~7.20主要有環行放射式道路網和方格—環行—放射式道路網二種形式。放射有利於進入市區,環線避免將車流、人流引入市中心,縮短各端點距離,有利於對外聯系,同時緩解對市中心的壓力,擴大市中心區的交通容量。
原則:滿足人們出行的需要,節約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條件,保護環境。
城市交通面臨的兩大主要問題:1交通線路擁堵;2交通環境污染。解決的根本措施是合理規劃城市道路,而合理的城市交通道路來自合理的城市總體規劃。
P77圖7.12理解解決交通線路擁堵的措施
⑤現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網路的作用:P79
電子郵件的最大特點是一種人到人的通信方式。以計算機的應用為核心的電子通信是電信通信領域的排頭兵。信息高速公路:是一個集電話、電視、電腦功能於一體,能夠綜合傳輸和處理圖、文、聲、像等各種信息的一個全社會化通信網。1993年美國首先提出「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即信息高速公路)。
國際互聯網:當前信息領域發展最快、作用最大、影響最廣、公眾關注程度最高的通信網路,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具體體現。
作用:開展電子商務,促進經濟發展;為人們提供各種服務,方便生活;有利於學術交流。
3、商業貿易 P82
①商業中心(以商業街和商業小區為組織形式)的區位因素:P83圖7.27~28
市場因素:以市場最優為原則的商業中心建立在城市的幾何中心處,商業活動的范圍很大。
交通因素:以交通最優為原則的商業中心建立在市區環路邊緣或市區邊緣的高速公路沿線。
商業小區:多建立在居民區內,為消費者提供日常生活必需品和勞務服務
②商業網點的布局:自然、社會、經濟因素共同影響制約商業網點的布局。
a.自然條件是形成和發展的必要前提,P84圖7.29~7.30平原沿公路線布局,山區沿谷地布局。
b.自然環境相對惡劣,人口稀少地區,交通閉塞,商業中心很難建立和發展,多採用流動服務形式,而在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的地區、商業網點設置可以採用相應的固定形式如商業街或商業小區。
c.商業網點組織商品流通的效益與距離商品生產基地遠近有密切聯系。
③當代金融、貿易的國際聯系及特點:
當今的世界各國和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突出表現是,以各國間商品和勞務交換為主要內容的國際貿易(包括商品的交易和商業信息的交易);以貨幣資金的周轉和運動為主要內容的國際金融(長短期資金借貸、有價證券交易以及黃金、外匯買賣等活動)。國際貿易和金融成為現代各國之間經濟聯系的基本形式。
發達國家工業基礎雄厚,主要出口工業製成品,小麥、玉米和畜產品等少數幾種農產品,以及資本和技術;進口大量燃料和原材料。發展中國家工業基礎比較薄弱,主要出口農礦產品等初級產品,例如橡膠、棕油、咖啡等農產品、鐵、銅、石油、鋁土礦等礦產品。發達國家以低價從發展中國家買進所需的燃料、原料等農礦產品,向發展中國家出口工業製成品。發達國家在世界貿易格局中居優勢地位。
高技術產品進出口增長率高於其他製成品,並成為推動世界貿易發展的主要動力。
P34圖7.34
世界主要的金融中心:紐約、倫敦、蘇黎世,除此之外,巴黎、法蘭克福,東京、香港也是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
八、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
1、環境問題
①環境問題及其發展:P94圖8.1理解人類生產、生活與環境的相互關系。
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納和清除能力(環境自凈能力)。當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時,就會出現環境問題,當今世界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包括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雜訊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態破壞(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鹽鹼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壞、資源的枯竭、生物物種的減少)兩大類。城市地區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鄉村地區主要表現為生態破壞。發展中國家環境問題較發達地區嚴重(其原因是:環境承受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經濟、技術水平落後;發達國家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
P96圖8.4知道項目
②環境問題的防治:從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壓力、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環境問題是伴隨著人口問題、資源問題和發展問題而產生的,這四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從總體上,環境問題的本質就是發展問題,是在發展的過程中產生的,必須在發展的過程中解決。理解人口增長對環境的壓力。
P100圖8.8
2、可持續發展
①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發展:
人地關系思想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謀求人地協調。
②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原則:
可持續發展:它既滿足其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它的內涵概括為:生態持續發展(基礎)、經濟持續發展(條件)、社會持續發展(目的)。
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的三個基本原則: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P102
③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1994年3月,國務院發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提出了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對策以及行動方案。這是全球第一部國家級的《21世紀議程》。
中國的環境問題:龐大的人口壓力(我國以佔世界約7%的耕地、3.4%的GDP供養21%的人口);資源短缺(缺水問題突出);深刻的環境危機(以城市為中心的環境污染仍在發展,並迅速向農村蔓延;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資源減少、生物多樣性減少為特徵的生態破壞的范圍仍在擴大,程度在加劇。)
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生態農業,所採取的主要措施:調整產業機構,開展綜合利用,廣開源流,開發利用新能源
留民營村是「中國生態農業第一村」

高中地理1-3 復習

好的,我也是文科畢業,現在專業是地理。

⑨ 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報告(周圍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現象)

現階段世界能源消費呈現以下熱點:1)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影響,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不斷增加;2)世界能源消費呈現不同的增長模式,發達國家因進入後工業化社會,經濟向低能耗、高產出的產業結構發展,能源消費增長速率明顯低於發展中國家;3)世界能源消費結構趨向優質化,但地區差異仍然很大;4)世界能源資源仍比較豐富,但能源貿易及運輸壓力增大。未來,伴隨著能源消費的持續增長和能源資源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對能源資源的爭奪將日趨激烈,爭奪的方式也更加復雜;同時,化石能源對環境的污染和全球氣候的影響將日趨嚴重。面對以上挑戰,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將向多元化、清潔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場化趨勢發展。鑒於國情,我國應特別注意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尋求能源的清潔化利用,積極倡導能源、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並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建立和完善我國能源安全體系。能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資源。但由於世界能源資源產地與能源消費中心相距較遠,特別是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世界人口的劇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世界能源需求量持續增大,由此導致對能源資源的爭奪日趨激烈、環境污染加重和環保壓力加大。近幾年我國出現的「油荒」、「煤荒」和「電荒」以及前一階段國際市場超過50美元/桶的高油價加重了人們對能源危機的擔心,促使我們更加關注世界能源的供需現狀和趨勢,也更加關注中國的能源供應安全問題。

一、世界能源消費現狀及特點

1. 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影響,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不斷增加
隨著世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大,世界能源消費量持續增長。1990年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為26.5萬億美元(按1995年不變價格計算),2000年達到34.3萬億美元,年均增長2.7%。根據《2004年BP能源統計》,1973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僅為57.3億噸油當量,2003年已達到97.4億噸油當量。過去30年來,世界能源消費量年均增長率為1.8%左右。

2. 世界能源消費呈現不同的增長模式,發達國家增長速率明顯低於發展中國家
過去30年來,北美、中南美洲、歐洲、中東、非洲及亞太等六大地區的能源消費總量均有所增加,但是經濟、科技與社會比較發達的北美洲和歐洲兩大地區的增長速度非常緩慢,其消費量佔世界總消費量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北美由1973年的35.1%下降到2003年的28.0%,歐洲地區則由1973年的42.8%下降到2003年的29.9%。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能源消費佔世界的比例由1973年的68.0%下降到2003年的55.4%。其主要原因,一是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已進入到後工業化階段,經濟向低能耗、高產出的產業結構發展,高能耗的製造業逐步轉向發展中國家;二是發達國家高度重視節能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3. 世界能源消費結構趨向優質化,但地區差異仍然很大
自19世紀70年代的產業革命以來,化石燃料的消費量急劇增長。初期主要是以煤炭為主,進入20世紀以後,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與消費持續上升,石油於20世紀60年代首次超過煤炭,躍居一次能源的主導地位。雖然20世紀70年代世界經歷了兩次石油危機,但世界石油消費量卻沒有絲毫減少的趨勢。此後,石油、煤炭所佔比例緩慢下降,天然氣的比例上升。同時,核能、風能、水力、地熱等其他形式的新能源逐漸被開發和利用,形成了目前以化石燃料為主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並存的能源結構格局。到2003年底,化石能源仍是世界的主要能源,在世界一次能源供應中約佔87.7%,其中,石油佔37.3%、煤炭佔26.5%、天然氣佔23.9%。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雖然增長很快,但仍保持較低的比例,約為12.3%。

由於中東地區油氣資源最為豐富、開采成本極低,故中東能源消費的97%左右為石油和天然氣,該比例明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居世界之首。在亞太地區,中國、印度等國家煤炭資源豐富,煤炭在能源消費結構中所佔比例相對較高,其中中國能源結構中煤炭所佔比例高達68%左右,故在亞太地區的能源結構中,石油和天然氣的比例偏低(約為47%),明顯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除亞太地區以外,其他地區石油、天然氣所佔比例均高於60%。

4. 世界能源資源仍比較豐富,但能源貿易及運輸壓力增大
根據《2004年BP世界能源統計》,截止到2003年底,全世界剩餘石油探明可采儲量為1565.8億噸,其中,中東地區佔63.3%,北美洲佔5.5%,中,南美洲佔8.9%,歐洲佔9.2%,非洲佔8.9%,亞太地區佔4.2%。2003年世界石油產量為36.97億噸,比上年度增加3.8%。通過對比各地區石油產量與消費量可以發現,中東地區需要向外輸出約8.8億噸,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石油產量也大於消費量,而亞太、北美和歐洲的產消缺口分別為6.7億、4.2億和1.2億噸。
煤炭資源的分布也存在巨大的不均衡性。截止到2003年底,世界煤炭剩餘可采儲量為9844.5億噸,儲采比高達192(年),歐洲、北美和亞太三個地區是世界煤炭主要分布地區,三個地區合計佔世界總量的92%左右。同期,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為175.78萬億立方米,儲采比達到67。中東和歐洲是世界天然氣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兩個地區佔世界總量的75.5%,而其他地區的份額僅分別為5%~7%。隨著世界一些地區能源資源的相對枯竭,世界各地區及國家之間的能源貿易量將進一步增大,能源運輸需求也相應增大,能源儲運設施及能源供應安全等問題將日益受到重視。

二、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趨勢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最新預測結果,隨著世界經濟、社會的發展,未來世界能源需求量將繼續增加。預計,2010年世界能源需求量將達到105.99億噸油當量,2020年達到128.89億噸油當量,2025年達到136.50億噸油當量,年均增長率為1.2%。歐洲和北美洲兩個發達地區能源消費佔世界總量的比例將繼續呈下降的趨勢,而亞洲、中東、中南美洲等地區將保持增長態勢。伴隨著世界能源儲量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對能源資源的爭奪將日趨激烈,爭奪的方式也更加復雜,由能源爭奪而引發沖突或戰爭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隨著世界能源消費量的增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灰塵顆粒物等環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化石能源對環境的污染和全球氣候的影響將日趨嚴重。據EIA統計,1990年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約為215.6億噸,2001年達到239.0億噸,預計2010年將為277.2億噸,2025年達到371.2億噸,年均增長1.85%。
面對以上挑戰,未來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將向多元化、清潔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場化方向發展。

1. 多元化
世界能源結構先後經歷了以薪柴為主、以煤為主和以石油為主的時代,現在正在向以天然氣為主轉變,同時,水能、核能、風能、太陽能也正得到更廣泛的利用。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能源供應成本和可供應能源的結構變化決定了全球能源多樣化發展的格局。天然氣消費量將穩步增加,在某些地區,燃氣電站有取代燃煤電站的趨勢。未來,在發展常規能源的同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將受到重視。在歐盟2010年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中,風電要達到4000萬千瓦,水電要達到1.05億千瓦。2003年初英國政府公布的《能源白皮書》確定了新能源戰略,到2010年,英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英國發電總量的比例要從目前的3%提高到10%,到2020年達到20%。

2. 清潔化
隨著世界能源新技術的進步及環保標準的日益嚴格,未來世界能源將進一步向清潔化的方向發展,不僅能源的生產過程要實現清潔化,而且能源工業要不斷生產出更多、更好的清潔能源,清潔能源在能源總消費中的比例也將逐步增大。在世界消費能源結構中,煤炭所佔的比例將由目前的26.47%下降到2025年的21.72%,而天然氣將由目前的23.94%上升到2025年的28.40%,石油的比例將維持在37.60%~37.90%的水平。同時,過去被認為是「臟」能源的煤炭和傳統能源薪柴、秸桿、糞便的利用將向清潔化方面發展,潔凈煤技術(如煤液化技術、煤氣化技術、煤脫硫脫塵技術)、沼氣技術、生物柴油技術等等將取得突破並得到廣泛應用。一些國家,如法國、奧地利、比利時、荷蘭等國家已經關閉其國內的所有煤礦而發展核電,它們認為核電就是高效、清潔的能源,能夠解決溫室氣體的排放問題。

3. 高效化
世界能源加工和消費的效率差別較大,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潛力巨大。隨著世界能源新技術的進步,未來世界能源利用效率將日趨提高,能源強度將逐步降低。例如,以1997年美元不變價計,1990年世界的能源強度為0.3541噸油當量/千美元,2001年已降低到0.3121噸油當量/千美元,預計2010年為0.2759噸油當量/千美元,2025年為0.2375噸油當量/千美元。
但是,世界各地區能源強度差異較大,例如,2001年世界發達國家的能源強度僅為0.2109噸油當量/千美元,2001~2025年發展中國家的能源強度預計是發達國家的2.3~3.2倍,可見世界的節能潛力巨大。

4. 全球化
由於世界能源資源分布及需求分布的不均衡性,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已經越來越難以依靠本國的資源來滿足其國內的需求,越來越需要依靠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資源供應,世界貿易量將越來越大,貿易額呈逐漸增加的趨勢。以石油貿易為例,世界石油貿易量由1985年的12.2億噸增加到2000年的21.2億噸和2002年的21.8億噸,年均增長率約為3.46%,超過同期世界石油消費1.82%的年均增長率。在可預見的未來,世界石油凈進口量將逐漸增加,年均增長率達到2.96%。預計2010年將達到2930萬桶/日,2020年將達到4080萬桶/日,2025年達到4850萬桶/。世界能源供應與消費的全球化進程將加快,世界主要能源生產國和能源消費國將積極加入到能源供需市場的全球化進程中。

5. 市場化
由於市場化是實現國際能源資源優化配置和利用的最佳手段,故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世界各國市場化改革進程的加快,世界能源利用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世界各國政府直接干涉能源利用的行為將越來越少,而政府為能源市場服務的作用則相應增大,特別是在完善各國、各地區的能源法律法規並提供良好的能源市場環境方面,政府將更好地發揮作用。當前,俄羅斯、哈薩克、利比亞等能源資源豐富的國家,正在不斷完善其國家能源投資政策和行政管理措施,這些國家能源生產的市場化程度和規范化程度將得到提高,有利於境外投資者進行投資。

三、啟示與建議
1. 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走高效、清潔化的能源利用道路
中國有自己的國情,中國能源資源儲量結構的特點及中國經濟結構的特色,決定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將不大可能改變,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與世界能源消費結構的差異將繼續存在,這就要求中國的能源政策,包括在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能源勘探生產、能源利用、環境污染控制和利用海外能源等方面的政策應有別於其他國家。鑒於我國人口多、能源資源特別是優質能源資源有限,以及正處於工業化進程中等情況,應特別注意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尋求能源的清潔化利用,積極倡導能源、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 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建立和完善我國能源安全體系
為保障能源安全,我國一方面應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完善能源法律法規,建立能源市場信息統計體系,建立我國能源安全的預警機制、能源儲備機制和能源危機應急機制,積極倡導能源供應在來源、品種、貿易、運輸等方式的多元化,提高市場化程度;另一方面應加強與主要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的對話,擴大能源供應網路,實現能源生產、運輸、采購、貿易及利用的全球化. 樓主,看我粘貼的這么辛苦,採納我吧 ——czh製作。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