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必修二期末考卷
❶ 高二地理必修三試卷
我可以幫你出
❷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中考試復習資料
第五單元 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
1、 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
氣候:熱量、光照、降水影響極大;氣候條件分布有明顯的地域性
地形:平原——耕作業;山地——林業、畜牧業;山地農作物的垂直分布;
土壤:作物生長的物質基礎;酸性紅壤——種茶樹
市場:市場的需求量最終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運輸:園藝業、乳畜業——必須有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條件;接近城市分布
政策:如商品性農業生產基地建立
2、 農業發展與區位的關系
(1) 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自然因素對農業區位的影響並非都是決定性的,
A培育良種、改良耕作制度——擴大某種農作物的區位范圍
如我國橡膠和雙季稻生產北推;小麥種植高限擴展
B根據經濟技術條件,對不適宜的自然因素進行改造
如玻璃溫室(溫室效應原理)——改善溫度、並可對光照、通風、濕度進行調節
梯田——改造地形;較陡的山坡不適宜修築梯田;灌溉——改造水分
(2) 社會經濟因素的發展變化
農業區位的選擇,更多要考慮社會經濟因素的發展變化
A市場區位及需求的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最為突出
如城市周圍成為菜、肉、蛋、奶、園藝業等農副產品基地
B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世界大市場的形成——農業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區域專業化生產)
如美國東南部花、菜基地供應東北部工業基地;
我國北方冬季從南方大量調進蔬菜;
荷蘭鮮花裝點世界許多大城市;
美、加、澳、法等成為世界主要商品糧生產國;
荷蘭、丹麥、紐西蘭等成為世界主要乳畜產品供應國
拉美、非洲以及東南亞和南亞成為世界熱帶經濟作物的生產基地
3、 農業主要地域類型的特點(從土地利用的方式的角度)
農業地域類型 代表性地區 主要分布地區 分類 特點
水稻種植業 中國秦淮以南 東亞的亞熱帶季風區;南亞的熱帶季風區;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區 勞動密集型
自給農業 人多地少,小農經營;
單產高,商品率低;
機械化水平低,田地規模小
水利工程量大
科技水平低
大牧場放牧業 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美、澳、紐西蘭、阿根廷、南非 密集農業
商品農業 地廣人稀,大規模機械化經營;
優良的天然牧場
交通便利,促進了商品化經營
廣闊的市場需求
商品穀物農業 美國中央大平原 美、加、阿根廷、澳、俄、烏克蘭 商品農業
種植業
密集農業 優越的自然條件:
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氣候溫和
便利的交通運輸;
地廣人稀;
高度發達的工業:
為農業生產提供現代化農業機械、電力、化肥、農葯
先進農業科技
混合農業 澳大利亞的墨累-達令盆地
(背風坡;灌溉成為農牧業發展的限制性條件;東水西調) 歐洲、北美、南非、澳、紐西蘭 商品農業
密集農業 良性農業生態系統
有效利用時間安排農事活動
農業生產有較大的靈活性和對市場的適應性;
大規模機械化家庭農場
市場廣大
交通便利
4、 影響工業區位因素
(1) 經濟方面:原料、動力(燃料)、勞動力、市場、交通運輸、自然條件
(2) 社會方面:政府、政策、個人偏好等
(3) 環境:污染類型和污染程度
主導因素影響工業區位選擇:
類型名稱 典型工業部門 相關特點
原料指向型工業 製糖、水產品加工、水果加工、罐頭廠 所需原料豐富地區;
原料不便運輸
市場指向型工業 瓶裝飲料、傢具製造、印刷 接近產品消費地區;
產品不便運輸
動力指向型工業 有色金屬冶煉(煉鋁)、化工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廉價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 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地區
技術指向型工業 集成電路、航天、航空、精密儀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地區
5、 工業發展與區位的關系
由於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科學技術等方面的發展,區位因素發展變化如下:
(1) 原料來源多、交通改善
——原料地對工業區位影響漸弱;市場影響漸強
例:鞍鋼(原料、動力指向型);寶鋼(市場指向型)
(2) 一些發達國家,交通運輸條件對工業區位的影響有所下降
(3) 信息通信網路的通達性作為工業區位因素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
(4) 勞動力素質對工業區位的影響力在逐漸增強
(5) 國家政策變化的影響:如我國西部大開發、改革開放初沿海地區的發展
(6) 國防的需要:如我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內地的重工業和軍事工業
(7) 個人偏好:如華僑回鄉投資
(8) 工業慣性的影響
(9) 環境保護的影響:
原則:大氣污染企業應在居民區的下風向;或最小風頻上風向;與盛行風垂直的兩郊外
水污染企業應在居民區下游
固體廢棄物和噪音多的企業遠離居民區
氣污、水污:化工廠
氣污:水泥廠、火電廠、鋼鐵廠、化工廠
水污:印染廠、造紙廠、電鍍廠、化工廠
噪污:交通線、車站、飛機場
6、 工業聯系和集聚現象
(1) 工業聯系:
A生產上聯系:投入-產出聯系
如:煉鐵廠和鋼鐵廠;皮革廠、鋼鐵廠和汽車廠
B非生產上的空間聯系:共用廉價勞動力或基礎設施
如:天津新技術開發區內的「康師傅」和「三星」
C信息聯系:計算機聯網
(2) 工業集聚
好處: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利潤;獲得規模效益
類型:
A專業化生產集聚地域:投入-產出聯系
如鋼鐵廠工業區和石油化工區
B新小批量定製產品的生產:協作工廠集聚並接近市場,及時反饋信息形成新興工業區
7、 不同工業地域的形成和發展特點
形成類型:
(1) 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有投入-產出關系
(2) 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有投入-產出關系;或由於共同設施而集聚一起
發展特點:
(1) 農產品加工為主的工業地域:發育程度低;工業發展潛力小,面積小;如糕點廠、糖果廠等
(2) 以鋼鐵等生產過程復雜工業為主的工業地域:發育程度高;工業發展潛力大,面積大
可擴展成為工業城市,其區位由核心工廠區位因素而定
如鋼鐵工業城市鞍山、攀枝花、馬鞍山
石油工業城市大慶、克拉瑪依
汽車城十堰
傳統工業區 新興工業區
代表工業區 德魯爾區;英中部區;美東北部區 美矽谷;中關村
主要區位因素 原料、廉價勞力 人才、環境、交通
主要部門 鋼鐵、煤炭、紡織、化工、機械 電子、航天、生物工程
工業地域特點 以傳統大型企業為核心發展集聚而成 分散為主
產品特點 重、厚、長、大 輕、薄、短、小
生產規模 大 小
科技人員比例 低 高
生產增長速度 慢 快
產品更新換代周期 長 短
研發費用 低 高
發展類型 資金密集型、資源密集型、廉價勞力密集型 技術密集型
按主導區位因素分類 原料、動力、廉價勞力指向型 技術指向型、市場指向型
❸ 高二文科地理期末考試快速復習
1、用地圖學地理法:大家都知道,學地理時,首先要掌握的就是事物的地理位置。因為只有掌握了事物的地理位置,事物的許多地理屬性、特徵、特點以及與其他
地理事物間的內在聯系、內涵規律等才容易一下子揭示出來。舉個例子來說,比如,我們知道了某個城市的位置是在北緯35
度某大陸西岸。這樣,我們就容易一下子推斷出:它是地中海式氣候。冬季多雨,夏季反而少雨。沒有長久的冰凍,生長著耐旱的,樹皮很厚的常綠灌木。春季景色
最美,宜於游覽等等。
上述是僅就掌握事物的地理位置,談談地圖運用的效能。地圖對學好地理的作用當然不局限於此。有人曾說:離開地圖,便不是 地理課。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要利用好教師在課堂上展示的掛圖。教師指圖講課時,學生一定要注意看圖,不要自己看書,或是做別的事情。教師指圖講 課,事先是經過充分備課的。他會把圖中的知識直接指給學生,避免學生費時間走彎路地自己去查找。
運用好地圖的另一個做法是要把《中國地圖
冊》、《世界地圖冊》和教科書中的插圖,作為自己學習上得心應手的輔助工具。「兩圖」無論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是與教材緊密配合的。而且色調鮮艷悅目,內容
生動活潑。如《中國地圖冊》中《地球》一圖,只要看一眼,便會得出地表一片汪洋的結論,而且會掌握大陸分布的基本形勢。《地球五帶》一圖,作者更是用心巧
妙,用冷暖顏色顯示地帶溫差,配合以動植物畫面,十分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地帶的特點。運用好地圖的最後一個做法是不要忽視地理作業填充圖的作用,一定要按
教師的要求和布置認真做好填充圖作業。
2、字頭記憶法:即從同類地理知識中分別提取字頭,編成簡短話語進行記憶,這種字頭法,簡化知識,利於增強記憶。
例1、有關長江的長度、流域面積、流經省市名稱以及長江上中下游的分段等系列知識,地名數據多,硬記有困難,可用字頭法編成順口溜:
兩湖兩江兩海安,川西雲流六千三;
流域超過百八萬,宜昌湖口各拉段。
第一句及第二句的「川西雲」是字頭,指明長江流經的十省市名稱,「六千三」(百公里)是長江全長,「百八(十)萬」(平方公里)是長江流域面積,第四句「宜昌」和「湖口」是長江上中下游的分段點,「各拉段」與「各拉丹」音近似,很容易聯想到長江的發源地「各拉丹冬」。
例2、記憶世界煤炭儲量豐富的七個國家,可以這樣記憶:俄巴中澳印加美。中亞五國,哈吉塔土烏。
3、綜合法:認識地理特點的過程,絕大多數情況下,要在分析要素特徵和各部分聯系的基礎上加以綜合。下面結合北美簡易圖像,說明如何分析它的氣候特徵。並介紹綜合法的一般步驟。
圖中哪種氣候分布的面積最廣(1)指出北美的位置及范圍,即搞清楚在哪裡的問題。
(2)根據事物的組成分解成部分。如分析氣候成因,就要從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洋流、氣壓及風帶等方面去分析。
(3)分析各因素的特點,看它們在構成地理事物中起了什麼作用。由上圖可知,緯度、西風和地形的特點都對北美氣候產生了影響。
(4)分析各部分之間的聯系。上述因素中,緯度位置決定了北美主體在北溫帶,並處在西風控制范圍,南北縱列的高大地形阻礙了太平洋濕潤氣流的進入。這反映了北美緯度、西風同地形之間的緊密聯系。
4、諧音記憶法即把枯燥的數據換成有趣的文字加以記憶。
例3、下列幾個地理方面的世界之最:
(1)世界最低點死海,海平面以下392米(死孩是三舅兒);
(2)世界最深海溝馬里亞納海溝,深達11022米(加大馬力壓那海狗,它只搖搖動雙耳)。這是利用漢字諧音來換字,一語雙關,生動有趣,易於記憶。
例4、地殼的物質組成按從多到少順序排列為:氧、硅、鋁、鐵、鈣、鈉、鉀、鎂等元素,可記為「養閨女貼給哪家美」。
5、識圖記憶法:即通過看圖、填圖、用圖來記憶地理知識。首先要掌握地圖知識技巧,如辨方向、量算距離、識別地勢高低、熟悉主要圖例、了解經緯網等,練好看圖的基本功。
例5、我國地形特徵之一是:地勢西高東低,有明顯的三大階梯。這一特徵在地圖上用三種不同的顏色顯示出來:最高一段的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呈
儲色:由此往北往東就變成深黃色,是海拔1000—2000米的高原或山地,屬第二段;越過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一線往東直到海濱,是綠色或深黃色相
同的地區,就是平原和丘陵了。通過識圖,即可記得一清二楚。其次,要養成看圖用圖習慣,日積月累,方可熟能生巧。
6、簡化地圖法:是根據學習的需要,把地圖作簡化處理,刪去大量繁雜的圖例,只保留有關知識的信息的方法。通過簡化圖的構思設計,達到突出重點、有利記憶和反映動態、易於理解的目的,並更深刻地揭示地理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規律。
例6、長江水系簡圖:長江幹流猶如「L」和「w」兩個英文字母連接而成。從源頭各拉丹冬雪山到宜昌(B)的「L」形河道為上游,谷深水急,虎躍峽
(A)、三峽地段,長江幹流上第一個大型水利樞紐葛洲壩就建在宜昌市以西的三峽東端處。「w」河道則為長江中下游。「w」兩端分別是宜昌(B)和南水北調
東線的江都(F)水利樞紐,中點武漢市(D)則有長江最大支流雙江匯人。「w」下方兩處轉折點是我國兩大淡水湖——洞庭湖(C)和鄱陽湖(E)、BE河段
為長江中下游,湖泊眾多。
7、歸類記憶法:紛亂的無條理的事物是不容易記憶的。我們把事物做一點理順和歸類,記憶起來就比較方便。如山脈、河流、島嶼、湖泊等分別歸類在一起,再進行記憶就比較容易。
例7、以半島為例,主要半島我國有山東半島、遼東半島、雷州半島;亞洲有朝鮮半島、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小亞細亞半島;歐洲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日德蘭半島、巴爾干半島、亞平寧半島、伊比利亞半島;非洲有索馬里半島;北美洲有拉布拉多半島。
8、串珠成線法:在一定范疇內,許多地理概念是相互聯系著的,因此,當思考某一地理概念時,應該放到與其他地理概念相互聯系的整體上去認識。聯系的方法
是學習地理的重要方法。串珠成線法是聯系法的一種,是根據地理事象的內在聯系,將零星的地理知識系列化的方法。它有助於我們從整體上把握分散的地理概念之
間的聯系,從而提高認識地理事象的廣度與深度。
例8、用鐵路、河流把鐵路樞紐和城市連接記憶。
9、比較法:比較法在地理學習中佔有重要地位。這是地理課的特點所決定的。運用比較法就是把這一地理事物和另一地理事物進行比較,尤其是充分利用各地的鄉
土地理事物同其他地理進行比較,從而獲得新的地理知識,形成新的地理概念。現在,比較法不僅在教學、總復習中被廣泛應用,而且在各級各類命題考試中也常出
現。
在地理學習中,以選擇同類地理事物的相似特徵作比較最為常見,目的是有利於減少頭緒,減輕學生負擔。如常常把亞馬孫河與剛果河(扎伊爾河),喜馬拉雅山脈與阿爾卑斯山脈,海河治理與淮河治理進行比較。
作為比較的對象應該是已知的,不能選擇那些尚未學過的地理事物或現象進行比較。
❹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歸納
第三單元 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1、 農業區位的含義:一是 該事物的地理位置 ;二是 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聯系
2、農業區位選擇就是 選擇良好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
3、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 氣候(光熱水)、地形、土壤、灌溉水源、市場、政策、科技、交通、勞動力
4、農業地域的形成,是 自然條件 、 社會經濟條件 的結果
5、混合農業主要是 穀物生產 和 飼養牲畜 相結合的農業地域類型。
6、 澳大利亞 既是世界小麥主要供應國,還是世界最大的羊毛生產國和出口國。
7、澳大利亞的混合農業的類型 小麥-牧羊 ,主要分布在 墨累-達令盆地
8、分布在亞洲季風區的農業地域類型是 水稻種植業
9、世界最大的稻米生產國是
10、亞洲發展季風水田農業的區位因素:地形 平坦 ;氣候 濕潤且雨熱同期 ;人口 密集,勞動力充足
11、水稻種植業的生產特點: 1.小農經營2.單位面積產量高,商品率低3.機械化水平低(但除日本外)4.水利工程量大5.科技水平低
12、商品穀物農業是一種 面向市場 的農業地域類型,主要分布在 美國、加拿大、阿根廷、俄羅斯、烏克蘭等
13、國外的商品穀物農業的經營方式是 家庭私營 ;我國東北和西北也有商品穀物農業,但經營方式是 國營
14、商品穀物農業的作物以 小麥,玉米 為主
15、世界上最大的商品穀物生產國是 美國 ,主要分布在該國的 中部平原 ,這里有世界上最發達的 一體化 農業生產。
16、美國商品穀物農業生產的主要區位因素 1.優越的自然條件。2.便利的交通3.地廣人稀4.高度發達的工業5.先進的科技
17、美國農業的特點: 一體 化、 工業 化、 市場 化
18、商品穀物農業的基本特徵: 生產規模大 、 商品率高
19、大牧場放牧業是一種 以放牧牲畜為主 的農業地域類型,主要分布在 植被稀疏的大面積乾旱半乾旱的氣候區 ,
牧牛為主有 美國,阿根廷 ,牧羊為主有 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
20、大牧場放牧業主要分布在 乾旱半乾旱 氣候區
21、大牧場放牧業具有 規模大 、 經濟效益好 的特點
22、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 氣候溫和,草類茂盛 、 地廣人稀 、 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23、乳畜業是隨著 城市 發展而形成的面向 市場 的 化、 化畜牧業地域類型,產品是 牛奶及其紙品 。
24、乳畜業發達的地區主要分布在 北美五大湖地區 ,西歐 、中歐,澳大利亞、紐西蘭,我國的北京上海
25、乳畜業的餓分布地區,大多緊鄰 大城市 ,世界上許多大城市都有奶牛農場分布在 郊區
26、西歐乳畜業的形成因素 市場廣闊 、多汁牧草豐富
27、有商品穀物農業、大牧場放牧業和乳畜業的國家是 美國等
28、影響下列農業的主要因素:江南丘陵的茶樹 土壤 、河西走廊的糧面 氣候 ,海南的天然橡膠 熱量 ,橫斷山脈的立體農業 地形 ,
29、商品穀物農業、大牧場放牧業和乳畜業的共性是 面向市場
30、美國商品穀物農業和阿根廷大牧場放牧業的共同發展條件 地廣人稀
31、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屬於 混合 農業。
❺ 高中地理必修二測試題 詳解
第一源題 D
A項可持續發展應該三個原則,其中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條件,生態可持續發展是基礎,社會可持續發展是目的。。B項限制消費當然是不可行的。。C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應注意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片面追求經濟的發展是不合理的發展。。。D項正確。發達國家消費的資源更多,排放的棄物更多,對環境影響更大,應負更大責任。
第二題 C
A項青藏高原上的應該是自然因素
B項市場因素
C項 商品糧基地建設是政策國素。
D項 自然因素。
有疑問歡迎各位大大指正。
❻ 高一地理必修二 試題及答案.doc
自己找的
人教網上:http://www.pep.com.cn/gzdl/jszx/kbjc/dlst/200802/t20080226_446586.htm
http://www.pep.com.cn/gzdl/jszx/kbjc/dlst/200712/t20071218_431946.htm
給你一個網站,在這里你應該可以找到你需要的:
http://www.dilifu.com/DatumList-100.aspx
呵呵,希望可以幫到你
❼ 高中地理必修二重點歸納復習資料! 急需!
.1人口的增長、遷移與合理容量
1.相關概念
人口自然增長:即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機械增長:即人口遷移
2. 人口過渡理論
3.人口增長模式
模式 特點 分布 原因 問題 對策
高高低
(工業化前) 出生率、死亡率為35%左右 原始群落 自然災害、戰爭、疾病;生產力水平低下,營養不足,醫療衛生條件落後 基本生存、生活得不到保障 發展生產力
過渡模式
高增長階段
(工業化前期) 首先是死亡率快速下降,出生率仍很高 一些發展中國家(衣索比亞、坦尚尼亞、肯亞)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食品供應與營養水平的提高,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
人口增長快,人口壓力大,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供應緊張
計劃生育,開源節流,可持續發展
過渡模式
增長下降階段
(工業化後期) 出生率快速下降,死亡率下降緩慢 一些發展中國家(如土爾其、阿根廷、印度、中國、韓國、新加坡) 家庭願意撫養更少的孩子,社會保險和福利事業的發展
「三低」模式 工業化後 目前多數發達國家 (特別是西歐負增長, 死亡率略有上升);
除了增長下降階段的社會原因外,與社會文化生活日益豐富,青年人推遲結婚、減少生育有關 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員不足。社會負擔重,老年人生活困難、孤獨
鼓勵生育,
鼓勵移民,
4、應用舉例
世界人口增長
1770年之前增長緩慢:工業化之前
1770-1950年快速增長:西方國家開始工業化
1950-1999年更快增長:發展中國家開始工業化
1999年至今開始減速:發達國家開始進入負增長,一些發展中國家進入增長下降階段
5.特別提醒
a 某時段人口的增長數量的多少取決於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高低和人口基數大小兩個方面
b 影響人口出生率 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高低和人口增長的模式轉變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
c 人口增長的轉變是從死亡率下降開始的
d 「三低」模式的人口增長模式因老齡人口比重較高,死亡率可能上升
補充:
過渡模式的人口增長,平均預期壽命較短,出生率高,總人口中少年兒童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低,為年輕型人口結構(多為發展中國家);「三低」人口增長模式,由於出生率進一步下降,平均預期壽命延長,少年兒童比重繼續下降,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成為老年型人口結構(多為發達國家);由過渡模式向「三低」模式轉變的過程中,則會出現成年型人口結構,由於出生率下降,人口中少年兒童比重略有下降,成年人口比重上升,成為成年型人口結構。
補充:
1、世界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著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緯20°~60°之間的溫帶和亞熱帶地區。人口分布還有集中於沿海地區的趨勢。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地勢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對稀少。
2、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數量排序: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
3、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分布密度: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
1.2人口的遷移
1、 概念
人口遷移:人們出於某種目的,移動到一定距離之外,改變其定居地的行為。
人口遷移的判斷方法:
a 空間位移:有遷入地到遷出地
b 居住地變更:跨越行政區域界限
c 時間限度:具有永久性或長期性
按照是否跨越國界可分為國內人口遷移和國際人口遷移
2、 應用舉例——國際人口遷移
a 新大陸發現前人們的遷移活動集中在舊大陸
b 發現新大陸至二戰前的遷移主流
方向:舊大陸(亞、歐、非)à 新大陸(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
原因:為了緩解舊大陸的人口壓力,開發新領地,帶著發財夢的移民自願遷移,被販賣的奴隸被迫遷移
c. 二戰後至今的遷移主流
方向:欠發達地區(亞、非、拉)à 發達地區(歐、北美洲、大洋洲)
原因:欠發達地區人口壓力大,發達地區經濟條件好,機會多。
註:歐洲由人口遷出區變為人口凈遷入區;拉丁美洲由人口凈遷入區變為凈遷出區; 北美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移民遷入地區
3、 推拉理論及實例
遷出地的推力、遷入地的拉力以及地域聯系的方式促成了遷移。具體分為:
a.經濟原因——主要原因
如發展中國家的優秀人才外流、農村人口湧向城市、三峽移民、西部大開發引起的移民
b.政治原因(包括戰爭、國家政策、政治迫害)
如1972年烏干達亞裔被獨裁者驅趕遷往英國、我國歷史上的移民戌邊、巴勒斯坦戰爭難民
c.社會文化原因(包括宗教、民族、種族、求學問題)
如越來越多的學生去海外留學,1947年印巴分治1500萬穆斯林從印度遷往巴基斯坦
d.生態原因(包括自然環境差異、環境破壞、自然災害)
如美國老年人向南部「陽光地帶」的遷移,旱澇災害引起的遷移
e.其它原因(包括家庭和婚姻、投親靠友、年齡)
如落葉歸根、男性比女性更富有遷移動力
4、特別提醒:
a 幾百年由移民建立起來最大的國家:美國
b 發展中國家普遍的人口遷移空間形式:由農村到城市的人口遷移
c 中東地區外籍工人較集中的原因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伊朗、沙特等產油國因石油收入大增,經濟發展很快,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典型例題
1.3 環境承載力與合理人口容量
環境承載力(環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數量
特點 最大值 最佳值
計算依據? 自然資源條件 自然資源條件、社會條件
影響因素 自然資源、科技、文化等 (土地) 開放程度、自然環境和資源、科技水平、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相對性 不斷變動,但在一定歷史階段,是可以相對確定一個取值范圍的
特別提醒
a 我國最大人口容量16億人左右
b 中國人口合理容量8—9億人 錯誤,應為 7億
c 世界最大人口容量100億人左右
d 世界人口合理容量60億人左右
2.1城市的空間結構
1、 概念
城市功能區:同一類型土地利用方式的需求往往是相同的,從而導致它們在空間上的集聚。功能區內以某種功能為主,可能兼有其它功能。功能區之間不一定有明顯界限。
城市空間結構(地域結構):城市中不同功能區的有規律地結合,並隨各種原因在不斷變化。(指構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間上的位置及其組合狀況)
2、 特點
功能區 面積 區位特點 功能區特點
中心商務區 小 位於城市中心或次中心 建築物高大密集、經濟活動頻繁、交通便捷、通信發達,早晚人口流動量較大,人口晝夜差異大
商業區 小 呈點狀或條帶狀分布於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或街角路口處 對交通條件要求最高
住宅區 最大
最普遍 地價適中,環境潔凈 出現高級與低級住宅區的分化,且背向分布
工業區 大 向市區外緣擴展和遷移,沿主要交通干線分布 專業化程度高,積聚性強,形成片狀工業區,因減低成本和環境要求而遠離城市中心
3、 形成原因
a 歷史因素:早期功能的延續 (北京的故宮,早期是中國政治中心區,現在則是文化旅遊區)
b 社會因素:社會地位、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高級住宅區和低級住宅區的分化,英國倫敦的唐人街,北京牛街回民小區)
c. 行政因素:政府政策、城市規劃
d 經濟原因——主要原因
經濟區位(交通運輸的通達度和距城市中心的遠近)決定土地利用價值(地租),具有相應付租能力的功能區就會進駐該地
付租能力: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 付租能力的衰減速度: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
該理論也有特例,比如服裝工業、印刷工業、高新科技工業由於佔地少、污染小、付租能力強,可以布局在城市內部。
4..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1、 城市規模與城市地域分化
一般用人口規模來表示城市規模。
一般來說,城市規模越大,其地域結構的分化越明顯:
小城鎮:各用地功能混雜,沒有明顯的地域分化。
中等城市:外圍形成居住區,市中心往往形成工商混合區
大城市:功能區種類多,分化明顯
按非農業人口數量把城市劃分為四個等級:
超大城市—人口400萬以上;特大城市—人口100-400萬以上;
大城市—人口50萬-100萬; 中等城市—人口20萬-50萬;
小城市—人口20萬以下
2、 城市中心地理論:
a.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范圍在空間上相互重疊、交錯,形成層層嵌套的城市體系。
b.同等級中心的服務區是彼此既不重疊、沒有空白的六邊形
c.一般情況下,城市的規模越大,等級越高、服務功能越強(等級高、種類多),服務范圍越大,相互之間距離越遠。但並不等於說,城市的規模大小與城市服務功能的大小或強弱成正比,因為有些小城市可能有自己的特色服務功能較強。
特別提醒:
市中心地租最高,沿交通線往外地租逐漸下降,在道路交匯處又有所上升,形成地租次高中心,隨後往外又繼續下降。
2.2 城市化
1、 城市化的內涵及標志
a.經濟結構: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
b.人口:向城市集中。
c.地域:農業用地發展成城市用地。
2、城市化的進程和特點
a.城市化進程快
b.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進程不同
城市化à郊區城市化à逆城市化à再城市化
郊區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原因都是:①中心區人口過多、用地緊張、地價高、環境惡化;②小汽車和高速公路網等交通的發展
在發展中國家,農村人口多,工業化水平低,多數發展中國家是城市化優先於工業化,大量農民流入城市,造成城市人口的急劇膨脹。
c特大城市迅速發展
發展中國家城市人口集中於特大城市的現象更加明顯。
發展中國家特大城市數量多於發達國家
d出現了巨大的城市帶
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帶(紐約)
北美五大湖城市帶(芝加哥)
日本東海岸城市帶(東京)
英國南部城市帶(倫敦)
歐洲西部城市帶(巴黎)
長江三角洲城市帶(上海)
問題二 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城市是人類對環境影響最深刻、最集中的區域,也是環境污染最嚴重的地區。
環境問題:廢氣、廢水、廢渣、雜訊
交通問題:堵塞、汽車尾氣
社會問題:就業、治安、貧困
住宅問題:發展中國家問題突出、擁擠、棚區;發達中國家內城衰落
建立衛星城或新城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
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
特別提醒:
城市化的標志:城市人口總量占總人口的比重(最重要指標)
城市化的本質:第二、第三產業的建立和集聚
2.3 地域文化與城市發展
問題一 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
1、 概念
地域文化:是人類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內,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經過長期的生產生活所創造的人類活動的產物。包括物質方面和非物質方面。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具有地域性、綜合性和相對穩定性。
2、 對城市的影響 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非常廣泛,包括城市建築、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飲食、服 飾、居民心理、習俗等方面。但最能體現地域文化特徵的還是城市中的建築,地域文化對城市建築的空間布局、建築結構、建築風格等都有影響。
a. 對城市空間布局的影響
b. 對城市建築結構的影響
城市建築 表現 原因
建
築
結
構 中國
建築 圍牆是主要景觀,城有城牆,院有院牆,宅有宅牆,廟有廟牆;園林講究含蓄,顯而不露,引而不發,忌直求曲,忌寬求窄 中西地域文化存在差異,中國地域文化具有很強的內向性、封閉性
美國
建築 絕少圍牆;園林強調整齊劃一,均衡對稱,直率敞朗,和盤托出 西方文化以外向、開放著稱
c. 對城市建築風格的影響
城市建築 表現 原因
建
築
風
格 中國建築 中國宮殿式建築的紅牆、黃瓦、飛檐、斗拱,宮廷中的樓、台、殿、閣是其代表建築風格;中國 「四合院」是傳統民居建築的代表 東方古代建築突出皇權重要地位和封建等級制度;四合院民居蘊涵中國傳統文化和建築禮制
西方建築 豪華的皇宮、高大的教堂、開闊的廣場、噴泉、花園、雕塑是歐洲典型建築景觀;花園、洋房、綠籬、草地是典型美國城市住宅建築代表 歐洲城市建築表現出宗教影響占優勢地位;現代住宅建築反映不同收入階層的生活環境
3.1 農業區位因素與地域類型
問題一 農業區位因素
1、 自然因素(變化較慢,相對穩定)
a. 氣候——最重要。包括光照、熱量、降水影響
如:古巴的甘蔗、珠江三角洲的三季稻、松嫩平原的甜菜
b. 地形——平地適於發展種植業,坡地適於發展林木、畜牧。
如:山地的垂直(立體)農業
c. 土壤——包括肥力,酸鹼性的影響
如:江南丘陵的茶樹、黑龍江的大豆、山東的花生
d. 水源——灌溉
如:河西走廊和寧夏平原(塞上江南)的糧棉,南疆的棉花
2、 社會經濟因素(變化較快,現在越來越成為主導因素)
a. 市場——最終決定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
如:城市郊區的農副產品基地(乳牛、花卉、蔬菜)。
改革開放後,我國亞熱帶沿海地區農業經歷了「水稻田-甘蔗地-魚塘-花卉棚」的變遷
b. 交通——運費占成本比例較高的產品,或者易腐的產品
如:園藝、乳畜業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條件。
註:現代交通工具和冷藏保險技術,使易腐食品接近市場的必然性降低。一般運輸距離越遠、量越大,則單位運費越低,使集約化程度較高的農業類型可以遠離市場。
b. 政策——政府採用補貼等形式
如:德國補貼農戶推廣向日葵的種植,以提高食用油的產量,使得向日葵種植面積大大增加。
c. 科技——能夠改造不利的自然因素,擴大農業區位的范圍
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從而使成本降低,意味著農民支付運費的能力提高,使產品與市場的距離對農業選址的影響降低。
問題二 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1、 原始農業(3種)
游牧業、遷移農業、初步定住農業
註:遷移農業不使用畜力,少使用工具,生產技術極為簡單,也無固定的農田。
2、 傳統農業(4種)
稻作農業、傳統旱作穀物農業、傳統混很農業、地中海式農業
註:a 地中海農業臨近歐洲市場,蔬菜、水果、園藝的生產受到極大推動,因此,許多地區傳統的多樣化農業已被專業化的商品性農業(水果、蔬菜、園藝)所替代。
b 傳統旱作穀物農業和遷移農業的不同在於,其耕地是持續耕種下去的。
3、 現代農業(6種)
種植園農業、現代旱作穀物農業、現代混合農業、乳畜業、市場園藝業、大牧場畜牧業
註:澳大利亞小麥綿陽帶的分布圖(P54)
問題三 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土壤鹽漬化(由於大水漫灌,排水不暢,使地下水水位上升,蒸發作用把水中的礦物質留在土壤表層,尤其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很明顯,如華北平原)
2、荒漠化(由於植被破壞,農業用水過渡,濕地破壞,過度墾植,過度放牧)
3、水污染、土壤污染、生態系統被破壞(農葯)
3.2 工業區位 →參照課本?????
問題一 主要的工業區位因素
1、 原料指向型
原因:原料不便於長途運輸或運輸原料的費用較高
舉例:水產品加工、水果罐頭、製糖廠
2、 市場指向型
原因:產品不便於長途運輸或運輸產品的成本較高
舉例:啤酒廠、汽水廠、印刷廠、傢具廠、石化加工廠、棉布廠、汽車製造廠、麵粉廠等。
3、 動力指向型
原因:需要消耗大量能源
舉例:有色冶金(煉鋁),化學工業
4、 廉價勞動力指向型
原因: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
舉例:服裝、包裝、制傘、製鞋、電子裝配
5、 技術指向型
原因:技術要求高
舉例:飛機、衛星、集成電路、精密儀表、生物技術
問題二 工業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
原料、燃料對工業區位的影響逐漸減弱,市場對工業區位的影響逐漸加強;
交通運輸條件對工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信息通信網路的通達性作為工業區位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
工業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逐漸增強。
如鋼鐵廠選址的三次變化:選擇靠近煤炭à20世紀初期,技術改進,需煤量減少,選擇靠近鐵礦à二戰後,技術改進,運輸成本降低,選擇靠近海港。
問題二 工業地域的形成和發展
1、概念
一些工廠往往在空間上近距離集中稱為工業集聚。工業集聚而形成的地域稱為工業地域
2、工業地域的形成原因——工業聯系
共用基礎設施(交通、勞動力、資源、能源);產品上下游關系或零部件組裝關系。
3、工業地域的發展
工業點:少數幾個工廠,規模最小。
工業區:城市內部較大的工業聚集區。如中關村。
工業樞紐:重要的工業城市。如:北京、沈陽、上海、天津、廣州、武漢、西安
工業地區:若干工業城市連成一片。如滬寧杭、遼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工業區
並非所有工業點都能發展成工業樞紐或工業地區。像鋼鐵工業、石油化工、機械製造等,由於生產過程復雜,需要與眾多與之配套的工業、服務業,往往能發展成為較高等級的工業地域。所以有「鋼鐵城」,而沒有「糖果城」
問題三 世界主要工業區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工業區 條件 工業部門 發展特點
歐洲西部工業區 煤、石油等資源豐富,交通發達,工業基礎好,市場廣大,科技水平高, 鋼鐵、機械 、石油化工等重工業;電子、宇航等高新科技產業 工業化早,高度發達
北美工業區 高度發達,微電子佔有率高
俄羅斯-烏克蘭工業區 重工業為主
中國-日本工業區 進口原料和燃料,出口產品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緯度沿海,交通便利
傳統工業區 高新技術新興工業區
代表區 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中國遼中南工業區 矽谷,中關村
工業部門 紡織、鋼鐵、機械、煤炭、化工 電子、航空、生物技術
發展基礎 煤礦和鐵礦 科研單位和高校
區位條件 煤鐵資源、水資源豐富,交通便捷,市場廣闊 環境優美,氣候適宜,人才充足,交通便捷,市場廣闊
生產規模 大型工業企業為核心,工業分布高度集中 規模較小
發展趨勢 面臨資源消耗大、運量大、污染重等問題。20世紀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後開始衰落,並經歷長期的改造歷程。 增長速度很快,產品更新換代快,研發經費在銷售額中所佔的比例較高,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問題四 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3 地域聯系
問題一 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及其特點
當前地域聯系的各種方式都向著網路化、快速化、專業化發展。
1、 交通運輸(多、快、好、省)
2、 通信——郵政通信和電信通信
3、 商業貿易——購儲運銷
問題二 地域聯系的重要性和影響(以交通為例)
影響到自然和人文的方方面面,以下面兩方面為例
1、 對聚落形態的影響
a. 因水路興起,沿河流帶狀發展
b. 鐵路、公路使聚落沿交通軸發展
c. 綜合交通使城市沿多方向發散發展
d. 城市由內聚形演變為放射狀,向外圍分散出衛星城或新城
2、 商業網點分布的影響
「點」:聚集人流、物流的各種「節點」 ,吧「節點」編製成「網」的便是各種交通線。
交通便捷處,商業網點密度更大
城市中心商業區的衰落,城市外圍的高速公路旁。原因是:一方面,由於內城人口壓力大,環境惡化,地價高,外城環境優美;另一方面高速道路網的建設和小汽車的普及。
3. 商業中心形成的條件
a 比較穩定的商品來源區及銷售區
b 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
4.1 環境問題的原因及危害→參照課本?????
問題一 全球性的環境問題的成因、危害及對策
元兇 成因 危害 對策
全球變暖 CO2 ①人為原因:煤、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燃燒;植被破壞;
②自然原因:正處於間冰期,氣溫較高 ①海平面上升導致土地淹沒,土壤鹽漬化;
②風暴及洪澇增多,氣候異常 提高能源利用率;
尋找替代能源;
加強國際合作減排
臭氧層破壞 氟氯烴 製冷劑、發泡劑和清洗劑等產品含有氟氯烴化合物 ①皮膚癌,白內障和傳染病;
②灼傷動物、植物,影響其生長。從而破壞生態系統 尋找替代物質;
國際合作減排
酸雨 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 煤和石油等燃料(不包括天然氣)的燃燒時,產生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 毀壞森林;
湖水酸化,魚蝦死亡;土壤酸化,作物減產;腐蝕建築; 提高能源利用率;
尋找替代能源;
回收利用廢氣,制酸
水土流失 植被破壞;
土質疏鬆,坡度大 植樹造林
荒漠化 植被破壞;
水資源枯竭 植樹造林
保護水資源
問題二 環境問題分布
1、 世界三大酸雨區:歐洲、北美、中國長江以南(都是由於工業和人口密度大)
2、 我國南方比北方酸雨災情嚴重的原因:南方雨多;南方土壤為酸性;南方丘陵地形不利於有害氣體擴散
4.2 人地關系思想的演進
問題一 人地關系與人地思想演進
問題二 可持續思想
1、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發展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2、原則:公平性(代內公平、代際公平、責任公平)、持續性、共同性
3、內涵:社會可持續(目的);經濟可持續(條件);生態可持續(基礎)
3、 對策:轉變觀念(資源觀、發展觀、環境觀、消費觀、倫理道德觀),調整行動
❽ 全國100所名校單元測試示範卷——地理必修二卷(4)以及卷(3)答案
我們有2012年中學地理(7)部分答案開始兩個,自然地理。第二個問題是,恐龍滅絕。內 。共22個選擇題,老容師昨天卷子結果沒有找到答案。只是部分。的答案如下
1A。 2C。 3D。 4C。 5C。圖6B。 7B。 8B。 9C。 10C。 11C。 12B。 13C。 14A。 15C。 16A。 17A。 18D。 19D。 20D。圖21B。 22C
23:底部下沉氣流,降水少。北迎風面降水。性能林木蒼翠,植被稀疏的南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