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級上冊下地理活動答案人教版
❶ 七年級地理書上冊7頁活動(人教版)答案
這個活動的答案是要結合書上的圖形解答的,在這里實在不好回答。書上都有,看看就能個明白的。
❷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材活動答案
1、(1)亞洲主要有9種氣候類型(世界上共有11種)。(2)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布在亞洲中西部,約占亞洲面積的一半以上。氣溫:冬夏氣溫變化很大。降水:全年降水量少,且集中在夏季7、8月份。(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就是全年溫差大,冬冷夏熱,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3)發現:A、與亞洲其他緯度地區相比,這一帶氣候特別復雜(有6種氣候類型):同是300N附近,大陸東岸是亞熱帶季風和溫帶季風氣候,高原地區是高原山地氣候,大陸內部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大陸西部是熱帶沙漠和地中海氣候。B、影響亞洲氣候的因素,除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外,還有地勢和其他因素的影響,但主要的是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C、亞洲東部季風氣候顯著。(4)雅庫茨克(620N)各月氣溫都很低,因為在高緯度地區;孟買(190N)各月氣溫都很高,因為在低緯度地區。主要原因是受緯度位置的影響。(5)哈爾濱降水量多,烏蘭巴托降水量少,降水都集中在夏季。原因:兩地都在450N附近,緯度相同,但是哈爾濱距海近,烏蘭巴托距海遠,深居內陸,這是受海陸位置的影響。通過此題要求教師總結出亞洲氣候的3個特點是: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最廣。以及影響亞洲氣候的因素是:緯度、海陸、地形等因素。2、非洲氣候分布的特點是:(1)以熱帶氣候為主,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分布很廣,這里是世界上熱帶草原分布最廣的地區;(2)由於赤道穿過非洲中部,所以非洲氣候類型南北對稱,以赤道為對稱軸。影響因素:主要是緯度位置,還有地勢高低等因素。(通過此題要求老師教會學生分析一個大洲氣候特點的方法和步驟:讓學生從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和哪種氣候類型分布最廣等方面進行分析)
❸ 七年級上冊人教版地理基礎訓練答案
慢慢寫我也不會寫
❹ 急!!!七年級上冊地理書活動題的答案!!!
下本教案看
你學的書事什麼版本的
人教版還是湘教版
❺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人教版
http://www.pep.com.cn/czdl/jszx/tbjxzy/qs/jxsj/
源於生活重視基礎培養能力
——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教材特色
課程教材研究所 富兵
《歷史與社會》課程是這次課程改革的亮點和難點,如何在課程實施中體現《綱要》基本精神和素質教育的要求,整合人文社會科學相關知識,促進學生整體地、歷史地認識社會,有效地進行公民教育,教材編寫至關重要。我們教材編寫組在結構設計、內容表述、呈現方式等方面進行了初步探討嘗試,具體內容如下。
一、教材編寫的思路和結構
《我們生活的世界(上)》是按照《歷史與社會》課程標准(二)所闡述的整合理念,以學生的生活邏輯為主導,以地理和歷史學科為基礎,以相關學科知識為背景和支撐的新型的、綜合教材。它在融合了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側重於對學生進行人文地理和歷史的核心概念、基本觀點和技能方法的教育。
為此,本冊教材設計的基本思路即:生活是主題,包括人們生活的環境、生活的異同、生活的問題,它們是我們生活的社會中的現實存在。
時空是框架,即不同地域人們的生活(空間軸)和不同時代社會的發展(時間軸),它們是我們認識社會的兩個重要維度。
二、教材內容表述的特色
《歷史與社會》是一門開放的課程,它基於學科又超越學科,面向現實世界;始於課堂又不局限於課堂,融入社會生活。為有效地實現課程目標,我們確定了表述課文內容的四個原則:基於案例、基於生活、基於情境、基於問題1.基於案例的思路
教材採取範例性的敘述方式,選用大量的、富有情節的實例或案例呈現問題,營造解決問題的情境,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用知識,變呆板的知識為處理實際問題的手段。在本冊教材第四單元中體現得尤為充分。
教材在「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的每一課中都選取了代表一類同質但特點截然不同的地區,如:「平原人家」中有精耕細作、以手工勞動為主的湄南河平原和集約化大機器生產的代表——美國大平原;「與山為鄰」中有以游牧為生的天山牧民、以梯田開墾為業的元陽哈尼人和利用山區資源發展旅遊業的盧卡索居民;「傍水而居」中有臨湖的江南水鄉、臨海的山東漁村和臨水的義大利威尼斯;「草原人家」中有澳大利亞現代化牧場和內蒙古熱情奔放的草原文化;「乾旱的寶地」中有利用坎兒井灌溉的新疆綠洲農業和蘊藏豐富石油的波斯灣沿岸國家的石油工業;「文明中心——城市」中側重於經濟中心、城市布局和文化之都等角度,分別選擇了上海、築波和巴黎。不難發現,教材在各個點位的確定上頗費心思。每課選取內容的角度都不相同,而且中外兼顧,以中國為主,最大的突破在於沒有按照原有地理學科按地域或區域劃分的方式和選擇首都或重要城市進行介紹的作法,而代之以能夠反映不同區域(如平原、沿海、山地、草原、沙漠、城市或鄉村)人們的生活的典型材料。有的點位可能很小,但只要能反映一類區域人們的生活或某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就可以把它作為一個案例進行解剖。像法國盧卡索這樣的小山村,即使對地理專業工作者都是一個鮮為人知之地。它原是一個貧瘠的小村莊,經過十幾年的開發成為一個著名的度假城市,但在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時,如何治理和保護環境的問題也隨之而來。是看重眼前利益過度利用還是放眼未來善加保護,是擺在那裡居民面前的難題,也當前很多地區都面臨的一個兩難處境。教材實寫盧卡索,實則在對學生進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說,盧卡索雖小,卻有很強的代表性。
這種案例式教學以點代面,一方面避免了教學內容的面面俱到,掛一漏萬,另一方面降低了知識記憶要求,減輕了教學負擔,節省了時間。有助於學生學得透徹、領會深入、掌握牢固,學以致用。在通過學習某個具體的區域的過程中,掌握了解區域特色的方法、分析區域生活和解決區域問題的方法,並形成一定的概念與看法。既可以達到知識傳授的目的,又可以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將實踐能力培養落到實處的同時,進行了調查和學習方法的滲透。
2.基於生活的思路
本冊教材嘗試改變單純、孤立地提供具體知識的做法,而是在敘述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常識的過程中,提供相關學科的概念和方法。教學內容力求顯現或選擇適用於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情況和環境。既從學生的經驗和生活邏輯出發,又不僅以解決具體社會問題為中心,注重教學的長期效果和潛能的開發。
在日常生活和學習經驗中,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知識,他們對很多問題和現象都會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認識。盡管可能是零碎的、片面的,或者還沒有接觸過,但當問題呈現在面前時,他們也可以憑借相關的經驗,依靠自己的認知能力,形成對問題的解釋。學生這些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歷對新知的獲得大有助益,為此,教材應充分關注並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增強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幫助其在原有的基礎上成長、提高。如「綜合探究一」在介紹不同種類的地圖後,提出「你還知道哪些地圖?你會在怎樣的情況下使用它們?」的問題,促使學生調動已有信息,積極動腦,主動挖掘獲取新知;再如第三單元「山川秀美」中設計了兩個學生的對話,引導他們從各自的經歷討論山區的好處與問題,加深學生對山區的了解和認識。第五單元「社會生活的變遷」中要求學生製作一個年代尺,「把從出生到現在發生的重要事件標識出來」的練習,以及「談談家鄉近幾十年發生的變化,看看其中包含的歷史」等等,這些內容或問題來自於真實的日常生活,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吻合,能夠增強學生與書本的親近感和真實感,學生易於產生主體建構知識的願望,為解決問題創設了良好的前提。
生活化在本書的另一個意義表現為它力圖改變過於強調「學科本位」「學科為中心」的弊病。在不同的主題下、不同的范圍內,緊緊圍繞人們的社會生活這個中心,結合個人生活、人類的生活環境、中國人生活的環境、世界不同地區人們生活的環境和人們生活的歷史等方面,勾勒人類生活的全貌(參見結構圖)。在此過程中,始終將人、地和社會有機聯系在一起,建立人類生活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闡述因地制宜和各要素相互聯系的觀點。例如第四單元中「美國大平原」和「元陽梯田」的設計。
美國中部大平原
從以上兩圖可以清晰地理解自然環境對人的生產、生活的影響以及人們如何利用適應、改造自然環境的。
3.基於情境的思路
傳統的觀念認為教材是事實性知識,是普遍規律或原理,是可以獨立於現實情境之外獲得的,學習的結果也可以自然地遷移到各種真實情境中。而實際上,情境總是具體的、千變萬化的,抽象概念、規則的學習往往無法靈活適應具體情境的變化,學生常常難以用學校獲得的知識解決現實世界中的真實問題。教學應力求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而不是只充當知識的復制機器。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是學生選擇學習和自主處理的素材。創設一定的情境,提供富於情節的、豐富的、現實的案例,除了能夠吸引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外,還能比較准確地把握學生在不同情況下如何活用所學知識或技能處理、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每個單元後的綜合探究是本書集中體現情境教學特點的內容。「在地圖上獲取信息」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課文提供了五個不同的、具體的情境,在每個情境下,要求學生提出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方案。實際上,本課是在交待地理學習和社會生活的工具之一 ——學會使用不同種類的地圖:比例尺大小不同、功能不同(有交通圖、旅遊圖、等高線圖和反映不同歷史時期變化)的地圖。如果以定義加說明的形式直接表達出來的話,不僅枯燥乏味,使知識教條化,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遇到現實問題時仍可能茫然不知所措,不會將書本知識靈活運用到生活中去。而事實上,地圖的閱讀和使用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的一部分,並且在未來社會中將變得日益重要。在情境式的活動設計中,把傳授和形成知識的兩個過程綜合在一起,不知不覺中達到了教學目的。課文這種處理方法,具有較大的擴展空間。
4.基於問題的思路
一切思維都從問題開始。教學過程不僅僅是把知識裝進學生的腦袋,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從而把知識變成他們自己的「學識」和「主見」。教學要促進學生思維就應首先培養問題意識,教學內容關注問題、引發問題,激發他們的探索慾望,圍繞問題展開敘述,針對問題進行探討。問題常常產生於具體的情景、非正常現象,本書注意在教學的重點或難點創設問題情境。問題的編排並不是在每部分單元學習的最後,也沒有提供標准化的統一結論,而是自始至終倡導師生之間的互動,共同經歷探究過程,通過交流和討論,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如第二單元「自然環境」中關於世界氣候類型的活動設計。氣溫和降水是反映氣候特點的最基本要素,是學生描述某一地區氣候需要掌握的兩個最重要的概念,但教材並未直接把概念告訴學生,而是引導他們仔細讀圖。圖2-11隻畫出不同氣候類型及其分布、不同地區的人們對本地氣候的描述。活動要求學生從中發現一些詞語,自己進行歸納得出結論。經過主動觀察、發現、理解、記憶下來的知識,學生可以日後隨時提取並加以應用。
三、教材內容的特點
《我們生活的世界》這些編寫方式的轉變決不意味著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否定、拋棄,相反,基礎知識和技能在本書的處理更加實在、實用。
(一)注重基礎知識
為有效地實現開設綜合課程的目的,提升教學功能和效果,同時又不削弱人文地理和歷史教育的功能,教材精選了對學生終身學習必不可少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特別是對九年義務教育結束後無法再接受學校教育的學生,提供未來學習、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平台。例如:
1.基礎知識部分。
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可接受程度,循序漸進,有詳有略,提煉相關學科最基本的知識,而不是均衡覆蓋所有相關學科知識的方方面面。
·社區和區域(一些相關的基本概念)包括:社區的功能和類型、區域差異與聯系。
·世界自然與人文的總體特徵(可與分科地理的世界總論相對應)包括: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自然環境(地形和氣候)及景觀差異、人種、國家和地區。
·中國自然與人文的總體特徵(可與分科地理中的中國總論相對應)包括:疆域、行政區劃、人口與民族;地形、氣候、河流;自然環境差異(南北差異和東西差異)對人們生產與生活的影響。
·不同自然環境下人們的生活(部分地涵蓋了分科地理中的分區地理內容,但更側重於人的生活)包括:居住在不同平原、山區、水域、草原、沙漠與城市等地人們的生產、生活與文化活動。
·社會生活的變遷(開啟歷史之門的鑰匙,是學習具體的歷史知識的基礎,有些內容是對分科歷史的有益補充)包括:表示歷史時間和紀年的詞彙、中外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獲取了解歷史信息的途徑。
2.基本技能部分。
·閱讀、選擇和使用地圖的能力。
·閱讀和使用地球儀的能力。
·收集、辨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掌握和運用社會調查的方法、區域研究的一般方法。
·閱讀和製作年代尺的能力;建立年代和時序的概念。
·掌握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基本觀念:
人地關系——自然環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人的活動對環境的反作用——滲透可持續發展思想。
歷史的觀念——事物都是在發展和變化的——歷史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歷史影響著今天的生活。
觀念的形成隱含在教學過程中,不是直白地灌輸給學生,而是經過主動加工、自然發生的,需要學生領悟、思考後逐漸形成。
(二)突出能力培養
1.體現在課題活動的設計上。
改變原來以概念、原理和觀點為主,直白地表達概念、觀點、結論、事實,輔之以少量的活動設計的課文風格,代之以大量引發思考、鼓勵動腦、動口和體驗探究價值的活動設計和案例分析,在活動中注重表達形成概念、觀點、結論和事實的過程。
作為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有些原來正文結論部分(規律性或常識性知識)變成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的過程。大體說來,課堂活動有三種設計方式。
(1)把原來教材總結歸納的內容以活動的方式呈現出來。學生通過討論、讀圖、練習或競賽等形式,體驗獲得新知識的過程,自己得出歸納性的結論。改變了原來先教給學生結論或定論,再讓學生驗證規律的做法。如以往學習中國地理基本概況時,教材一定要寫出與我國陸上相鄰和隔海相望的國家的名稱,但在我們的第三單元「國土與人民」中要求學生閱讀地圖,自己去發現答案,由於課本沒有寫出具體國家,又減少了學生死記硬背的內容,減輕了學生負擔;第三單元「山川秀美」中季風氣候的影響,也是讓學生根據已學知識,分析思考、集體討論、概括總結季風的好處以及因其不穩定性導致的危害,除了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總結歸納、語言表達、與人合作能力外,還要能擴展所學知識,否則無法回答出五個方面的問題,對學生提出了較高要求,類似活動還有很多。
(2)有一定難度的重要知識,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又不易推斷的內容,在經過學生大腦思維後,教材再展示給學生。「山川秀美」中需要學生知道我國地勢高低起伏的大致狀況,如果簡單地教給學生西高東低的概念,即時記憶可能很容易,但並未必理解。在本冊教材中我們安排了讓學生「沿著北緯32°的地形剖面圖,看看我國地勢自西向東是怎樣變化的?」的活動,這里學生應具備基本的地圖知識,會閱讀地形剖面圖,還要經過頭腦、視覺等感官活動,體驗規律性知識的獲得過程,最後教材才給出描述。再比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秦嶺-淮河分南北是一個重點內容,南方北方的氣溫、降水以及景觀的差異很大,教材是將結論直白地呈現給學生,還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建構,親歷探究過程,其教育教學效果截然不同。我們嘗試讓學生先閱讀1月中國平均氣溫分布圖及中國年降水量線分布圖,分別找出經過秦嶺-淮河的(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然後交待秦嶺-淮河是劃分南北的分界線及其指標。雖然教材最後還是表達了結論,但學生經歷了學習過程,閱讀使用地圖等基本技能不斷被強化,學習的興趣和滿足感可以得到大大增強。
(3)開放性討論、辯論或技能訓練,不預設任何唯一的標准答案,而是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想像,只要言之有理,論之有據,就達到了教學效果。「山川秀美」中兩位學生提出了對山區的不同看法,在此基礎上,進而啟發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加深對山區的了解、熱愛和對問題的認識。「傍水而居」的自我測評中設置了「水對水鄉人們的生活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允許學生開闊思路,自由想像、思維。「從地圖上獲取信息」中讓學生幫助設計從北京到杭州的旅遊路線,時間、交通工具、經費未定,提供了非常廣闊的空間。學生只要了解交通圖的作用和用法就能夠完成路線設計,但不限制少數學生新穎、獨到的創意。這種開放式的編排是力圖將課程標準的理念落到實處的探索。
在教學中體現教與學的過程,活動的設計就是教學的有機、必要組成部分,承擔了課文教學內容應起的作用,好的活動甚至可以收到超過文字表達的效果;改變了在課後用「想一想」「做一做」等集中總結、復習知識的方式,把學習活動安排在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各個關鍵環節上。
2.體現在「自我測評」功能的轉變上。
「自我測評」不是老師用來檢測學生的工具,而是學生課下自我評價、反思學習成果的手段,因此不作硬性規定,習題設計具有很大的彈性,學生完全可以量力而行,因人、因地而異。它的功能不再是簡單的復習,重復記憶,而是教材內容的延伸、拓展和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比如第五單元「區域的故事」中選擇了「小漁村變大城市」的深圳、「逝去的繁榮」——樓蘭和美國的死城——「古老而年輕的北京」等地作為案例,其中暗含的一條主線,即區域變化的不同類型: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古老與現代融合等,這個結論教材並未明確告訴學生,而將它放在課後自我測評中,「比較上海、築波、巴黎、深圳和北京等城市,說出這些區域變化的特點」。學生需要梳理出區域變化的類型,再聯系前面內容,比較、分類、整理。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識准備和必備的技能,高效地完成此類測試是不太可能的。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似乎不需要學生牢記所謂的重點,也無需教師批閱,實際上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大大提高了,但又沒有做劃一的規定,不再用一把尺子衡量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實際設立切實可行目標,保證學生有所為,有所得。
3.體現在「單元綜合探究」形式的創新上。
體現研究性、綜合性的調查、探究主題,是本課程的特點之一。將研究性學習作為基本內容的呈現方式,貫穿於教材編寫的全程,作為課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本書的特色。在教材編寫的全程貫穿思維過程的引導,尤其注重引發學生產生問題、促進學生思考和探究的活動設計。有些本身就是教學內容,如「在地圖上獲取信息」「從地球儀上看世界」等;有些內容是在具體情境下的運用,在做中學,應用性強。
總之,《我們生活的世界(上)》突出體現內容的整合、注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訓練、獲取知識的方法的習得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
(三)增強教材普適性
為保證課程標准理念、教學讀物編寫和具體教學實施之間的落差,課本盡可能適應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學生的需要,以利於師生在不同的條件下、在不同基礎上實施教學,大大增強了適用性、普及性和實用性。
課文提供了完成教學任務的基本資源,使各個活動在各地學校都能開展。為減少受教學資源限制等困難,教材指示了最基本的資料來源或參考,如「查閱世界地圖、《新華字典》或其他材料,給世界上領土面積前六位的國家排排隊。」
開放性的問題設計,緊密聯系本地和本人自身實際,使每個人都能有的可說、有的可做。例如「如果你家附近有山區,說說當地人是怎樣利用山區資源的。其中哪些措施值得推廣,哪些地方還值得改進。」「牧區人們的生產和生活與你所在地區的生活有什麼異同?為什麼?」「談談你的家鄉近幾十年來發生的變化,或者找出自己所在地區的一兩個地名,看看其中包含怎樣的歷史。」「你家鄉的地形和氣候是什麼樣的?這種自然條件會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哪些影響?」這樣的提問為學生的回答提供了很大空間,有助於加強對本地區的了解、關注,產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降低難度,提出具體要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設計了兩位不同地區學生的春節問候。從他們各自的描述中,並提出的問題,學生可了解到南北方氣候、景觀及人們生活的差異。盡管學生水平有高有低,但都可以對某一個方面發表感想。
所設計的活動,適合於有關年級和不同地區學生的特點,呈現出不同的層次,有一定梯度,可操作、可把握,不論是調查研究還是課堂討論,都便於指導、富有成效。
此外,教材充分考慮了初一學生好動、好奇、注意力短暫集中的年齡特點,設計了反映他們年齡特徵、興趣特點和認知水平的活動。如「國家和地區」中給出9個國家的國旗,讓學生把國旗和相應的國家名稱聯系起來;我國省級行政區劃單位的拼圖游戲等,寓教於樂,於不知不覺中達到了知識教學、動手練習的目的,學生更易獲得滿足感,激發學習的內驅力。
本書圖文並茂,採用大量照片、圖畫和表格,一目瞭然,減少了文字說明,增強了現場感。可視性強、可讀性強,文字生動,趣味性強,這些也是本冊教材突破點之一。
❻ 七年級上冊地理期末試卷及答案 人教版
一、選擇題:下列各題的選項中,只有一個正確答案,請將正確答案前的字母代號填在題後的括弧內。(30%) 1. 關於經緯線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 每條經線都自成一個圓圈 B. 緯線長度都相等 C. 地球儀上經線有360條 D. 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2. 地球赤道周長約為 ( ) A、4萬千米 B、8萬千米 D、4萬米 D、8萬米 3. 與120°E經線構成經線圈的是 ( ) A.60°W B、60°E C、120°W D、120°E 4. 本初子午線的經度是 ( ) A.180° B、0° C、160°E D、20°W 5. 赤道是 ( ) A. 劃分經度的起點 B、東西半球的分界線 自 轉 公 轉 運動方向 轉動一周所需時間 旋轉中心 產生的地理現象 C、 北半球的分界線 D、90°緯線 6. 兩人從南極同時出發,分別沿40°E和20°W向北行進,產生的情況是 ( ) A. 他們不會相遇 B. 他們可在南極相會 C. 他們之間距離始終保持一致 D. 在赤道上他們之間相距最遠 7. 在地球儀上,0°緯線和0°經線相比 ( ) A. 兩者等長 B、0°緯線稍長 C、0°經線稍長 D、0°經線約為0°緯線的一半長 8. 東半球的經度范圍是 ( ) A. 0°和180°之間 B、20°W以西到160°E C、0°E和160°W之間 D、20°W以東到160°E 9. 關於地球半球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 20°N未必位於北半球 B. 150°E經線未必位於東半球 C. 任何一個緯線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為兩個相等的半球 D. 任何一個經線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為兩個相等的半球 10. 關於經度、緯度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 經度越大離本初子午線越遠 B. 緯度越高,離赤道越近 C. 最大的經度是360° D. 180°經線以東經度越來越大的為東經 11. 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特徵,相同的是 ( ) A.周期 B、方向 C、繞轉中心 D、產生的地理現象 12. 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是 ( ) A、12小時 B、24小時 C、1小時 D、1年 13. 下列節日中,北京白晝最長的是 ( ) A、5月1日 B、6月1日 C、7月1日 D、8月1日 14. 我們每天看到日月星辰東升西落現象是因為 ( ) A、太陽和星星都繞地球轉 B、地球繞太陽自西向東運動 C、地球自西向東自轉 D、地球公轉時,地軸是傾斜的 15. 南北回歸線是 ( ) A、寒帶與溫帶的分界線 B、熱帶與溫帶的分界線 C、南半球與北半球的分界線 D、有無極晝極夜的分界線 二、非選擇題 ( 70 %) 1、 根據表中內容,填寫下表空格:(16%) 2、 根據四季變化的成因,在下面的關系式中填入適當的文字。(6%) 3、 讀下圖,回答問題:(13%) (1)A、B兩點的經緯度是 A( ) B( ) (2)在圖中填注C、D兩點 C(20°E 、16°N) D (24°E 、20°N) (3)圖中范圍按東西半球劃分,屬於 半球;按南北半球劃分,屬於 半球。 (4)根據經緯線指示的方向,可以判斷B點位於A點的 。 4、 讀「地球公轉示意圖」,完成下列要求。(18%) (1) 在圖中公轉軌道上用箭頭表示地球公轉的方向。 (2) 在地球所處的四個不同位置旁的方框里,分別填注北半球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節氣。 (3) 在A位置,是 月 日前後;在B位置,太陽直射在 上;在C位置,北京晝夜長短情況是 ;在D位置,北京是 季(節)。 5、 讀「地球上五帶分布圖」,完成下列問題:(17%) (1) 根據圖中數碼號填寫地球上的五帶名稱: A B C D E (2) 在圖中適當的位置注出各帶的分界線名稱,並寫出緯度。 (3) 在A帶內,一年中就太陽光照情況能夠出現的自然現象是 。 (4) 一年之內,在C帶地面上都能夠受到的 (太陽光照情況)。
❼ 求人教版地理基礎訓練七年級上下冊答案
這也是我從別人那裡考的!!如果不對 請見諒!!只是上冊的!!!
25、第三節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降雨時降水的主要形式。
2.降水量的測量:測量的基本儀器是雨量器,單位:mm(毫米),一般每天8時和20時各測量一次,測量結果之和為日降水量。(註:日平均氣溫取四時刻的平均值,日降水量取兩時刻的和)
3.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狀圖來表示一個地方一年內降水的季節變化
用等降水量線圖來表示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分布情況
4.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赤道地區多雨,兩極少雨;(緯度因素)
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西岸少雨、東岸多雨;(氣壓帶風帶因素)
中緯地帶沿海多雨,內陸少雨;(海陸因素)
在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地形因素) 26、第四節 世界的氣候
1.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個地方的氣候具有一定的特徵,一般變化不大。
2.氣候的兩大因素:氣溫和降水
3.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及分布和氣候特徵(課本倆表格。溫帶大陸東岸、西岸和內陸是重點) 4.影響氣候的因素:
⑴緯度:緯度高氣溫低、緯度低氣溫高;低緯降水多、高緯降水少
⑵海陸:距海近多雨、距海遠少雨;距海近溫差小、距海遠,溫差大
⑶地形:海拔高氣溫低,海拔低氣溫高( 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就下降0.6攝氏度);迎風坡多雨,背風坡少雨
⑷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減溫減濕
⑸人類活動:植樹造林、修水庫則風調雨順旱澇災害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形成溫室效應,冰雪融化、水溫上升,引發洪澇災害
氣候也影響人類的日常生活和生產活動(其中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最顯著) 27.能通過氣溫降水圖判斷氣候
步驟 依據 因素變化 結論
①判斷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氣溫月份 6、7、8三個月氣溫最高 北半球 12、1、2三個月氣溫最高 南半球
②判斷所屬溫度帶 最冷月平均氣溫 最冷月均溫>15℃ 熱帶氣候
最冷月均溫在0-15℃之間亞熱帶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最冷月均溫在-15-0℃之間溫帶氣候
最熱月<5℃ 寒帶氣候
③確定具體的氣候類型 降水量的年內分配情況 全年多雨型 熱帶: 熱帶雨林氣候>2000mm (赤道附近, 5-10°N--0°--5°-10°S)
常年濕潤型 溫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700-1000mm (大陸西岸40°--60°N或S)
夏季多雨型 熱帶: 熱帶草原氣候750-1000mm(10°--20°N或S雨林兩側)
熱帶季風氣候1500-2000mm (大陸東岸)
亞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1000mm (大陸東岸)
溫帶: 溫帶大陸性氣候<300mm(大陸內部)
溫帶季風氣候500-600mm (大陸東岸)
冬季多雨型 亞熱帶: 地中海氣候300-1000mm (30°--40°N或S大陸西岸)
全年少雨型 熱帶 : 熱帶沙漠氣候<200mm (20°--30°N或S大陸西岸)
寒帶 : 苔原氣候、冰原氣候<250mm
28.大陸性氣候氣溫年較差大,降水少,海洋性氣候氣溫年較差小,降水多。
29.從赤道向兩極,地面得到的太陽光熱越來越少,氣溫逐漸降低。
30.從山腳向山頂,每上升100米,氣溫降低0。6度。
31.兩極地區降水少,赤道地區降水多,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西岸多沙漠,大陸東岸降水多,沿海迎風雨豐沛,雨少內陸背風坡。
32.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是: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
33.熱帶有四種氣候: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有兩種氣候: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大陸西岸),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大陸東岸)。溫帶有三種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寒帶有兩種氣候:寒帶苔原氣候,寒帶冰原氣候
34.大陸東岸有季風氣候。大陸西岸有:熱帶沙漠氣候,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大陸內部有:溫帶大陸性氣候
35.氣候影響飲食,穿衣,農林牧業,氣候異常引起自然災害。
36.全球變暖的人為原因是二氧化碳增多,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一是燃燒煤,石油,天然氣。二是砍伐森林。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
37.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歐洲的自然增長率最低,非洲最高。
38.中低緯度的近海的平原地區,人口較稠密。世界上有四個人口稠密區,亞洲東部,亞洲南部,歐洲西部,北美洲東部。
39.世界人口有兩大趨勢,一是人口快速增長,二是鄉村人口向城市大規模遷移。
40.人口快速增長,加劇了環境污染、資源短缺,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
41.白種人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大洋洲、西亞、北非,黃種人主要分布在亞洲,北美洲的因紐特人、印第安人是黃種人,黑種人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長達四百年的奴隸貿易使他們到達美洲、大洋洲。
42.使用最廣泛的語言是英語,使用人數最多的是漢語,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使用西班牙語,巴西使用葡萄牙語,法國和中部非洲使用法語,西亞和北非使用阿拉伯語,俄羅斯和中亞國家使用俄語。
43.基督教形成於亞洲西部,伊斯蘭教產生於阿拉伯半島,佛教創始於古印度。
44.人類各種形式的居住地叫聚落,鄉村聚落的人從事農牧漁林業,城市聚落的人從事工業服務業。
45.非洲的村落原始古樸,亞洲的村落房屋密集,歐美的村落稀疏開闊,機械化水平高。
46.聚落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資源豐富。
47.東南亞氣候濕熱,為干欄式建築,下住牲畜上住人;熱帶沙漠厚牆加小窗,,防曬又涼快。因紐特人住冰屋,黃土高原住窯洞。
48.浪漫水城威尼斯河多橋也多,古樸自然麗江城,水鄉容,山城貌。
49.陸地面積前六位的大國依次是:俄羅斯1707萬平方千米,加拿大997萬,中國960萬,美國937萬,巴西854萬,澳大利亞7 6 9萬。
50.人口前六位的大國依次是: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
51.地跨亞歐兩洲的有:俄羅斯,土耳其,哈薩克。地跨亞非兩洲的是埃及。
52.加拿大與美國東部以湖為界,法國與西班牙以比利牛斯山脈為界。埃及與鄰國以經緯線為界。
53.國界范圍以內的領陸、領水(包括領海)、領空總稱領土。
54.中國陸地面積是960萬平方千米,領海300萬平方千米(是我國的藍色國土)。
55.世界上有發達國家20多個,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州,包括美、加、英、法、德、意、澳、紐西蘭,以及亞洲的日本。發展中國家有150多個,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56.發展中國家人口佔世界的80%,國內生產總值只佔全球的22%。發達國家人口佔世界的20%,國內生產總值卻佔全球的80%。因此全球貧富差距很大。
57.在國際貿易方面,這兩類國家是不對等的,發達國家以計算機、汽車、輪船、飛機等高新技術產品為主,科技含量高,價格昂貴,賺錢多;發展中國家以石油、礦石、木材、橡膠等原料和初級加工品為主,科技含量低,價格低廉,賺錢少。發達國家的農業實現了大規模機械化,單產高成本低。而發展中國家半機械化或手工生產。單產低成本高。
58.發展中國家多分布在南半球,簡稱「南」,發達國家多分布在北半球,簡稱「北」。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稱「南南合作」。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南北對話」。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也是不平等的。
59.中國的航天工業,核工業,印度的軟體業超過了一些發達國家。
60.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是中、法、俄、英、美。
第一節 人口與人種
61.世界人口增長規律:18世紀前緩慢之後迅速,特別是20世紀以來增長速度大大加快
62.人口增長速度由出生率(一年內出生的嬰兒數占總人數的比率)和死亡率(一年內死亡的人數占總人數的比率)決定。從全球看,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現在每年新出生的嬰兒數大大多於死亡的人數,使得人口總數得以不斷增長。
63.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0人口增長;=0人口不增不減;<0人口減少,負增長)
一般經濟發達國家人口增長速度慢,經濟落後國家人口增長速度快
出生率=出生嬰兒數/總人數 死亡率=死亡人數/總人數
64. 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總數達60億,現在世界每年增加人口近8000萬
65.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面積內居住的人口數。單位:人/平方千米 一個國家或地取區的人口密度=人口總數/總面積
66.亞洲東部和南部(主要原因: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發展較早、歷史上人口密集)、歐洲及北美洲東部(主要原因:工業發展較早、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等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是人口稠密地區(圖P66)
67.人口稀少區:乾旱沙漠地區、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高緯地區、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68.人口問題:人口過多導致資源破壞、環境污染、交通堵塞、就有困難、飢餓貧困、居住條件差;人口過少導致國防兵源不足、勞動力減少人口老齡化等問題
69.人口問題對策控制人口數量(人口過多的國家進行計劃生育,人口過少的國家鼓勵生育),提高人口素質,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70.鄉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的原因:農村人多地少生活困難;城市裡有較好的醫療、教育條件,較多的發展機會等。過多人口向城市遷移導致城市病:住房擁擠、交通堵塞、垃圾噪音污染等
71.根據人類體質方面的特徵,人類可以分為白種、黃種和黑種三個主要人種。人類早期長期生活在一個地方,深受環境的影響,身體逐漸形成了適應環境的特徵,大體上從高緯度向低緯度,人的膚色和眼色逐漸變深。
72.人種的分布(見P72圖4.11)
人種 分布地區 包括人群 特徵
白種人 歐北美洲大洋洲 阿拉伯人 白皮膚藍眼睛黃頭發
黃種人 亞洲東部 因紐特人、印第安人 黃皮膚黑眼睛黑頭發
黑種人 非洲撒哈拉以南 黑皮膚黑眼珠黑而卷的頭發
第二節 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73.世界主要語言的分布(見P75圖4.13)
世界主要語言(也是聯合國工作語言) 主要分布地區
漢語(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中國、東南亞
英語(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歐洲西部、北美洲、亞洲南部
法語 法國以及前殖民地
俄語 俄羅斯
西班牙語 西班牙、拉丁美洲
阿拉伯語 亞洲西部、非洲北部
74.三大宗教(見地圖冊P30)
宗教 發源地 信奉的神和教主 經典 宗教建築 分布
基督教(第一大) 巴勒斯坦 上帝和耶穌 聖經 教堂、十字架歐美、美洲、大洋洲
伊斯蘭教(第二大) 阿拉伯半島 安拉(真主)和穆罕默德古蘭經 清真寺、星月形標志 亞洲西部和東南部、非洲北部和東部
佛教(第三大) 南亞(古印度) 釋迦牟尼 三藏 佛塔、寺廟亞洲東部和東南部
75.在中國,多數人不信教;少數民族中,維吾爾族、回族等多信仰伊斯蘭教,藏族、蒙古族多信仰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中國的本土宗教為道教 第三節 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76.聚落是指人們的集中居住地,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分為鄉村和城市兩種形式。一般來說,先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工作。鄉村聚落有農村、牧村、漁村、林場等不同類型,這里的居民分別從事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農業生產活動
77.早期的聚落多選擇在地形、氣候、資源等自然條件優越的地點。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工農業生產較發達,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或沒有聚落
聚落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地形、氣候、水源、土壤、自然資源、交通及經濟狀況等等(P80)
78.在世界不同的國家和地區,聚落的建築外貌、建築材料等因環境而異。如:東南亞高架屋、因紐特人冰屋、黃土高原窯洞、西雙版納的傣家竹樓、西亞小窗厚牆的村莊等等
79.傳統聚落是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它們從不同側面記錄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但是,隨著聚落的發展,傳統民居在逐步消失,我們該如何處理好聚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呢?如北京四合院的改造:對四合院進行既符合現代居住要求又不破壞原有風貌的合理改造。
80.世界遺產可分為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自然與文化遺產三大類。目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有300多處。傳統聚落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國的「巴黎塞納河岸」、義大利的威尼斯城、我國山西的平遙古城、雲南省的麗江古城等已被列入該名錄之中
第五章 發展與合作
81.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
82.國界是一國與鄰國或公海之間的界線。它是國家主權范圍的邊界。國界是人為劃分的,有的依據山脈、河流、海洋、經緯線來劃分,有的依據民族、語言、宗教等來劃分。如:美國、加拿大以湖泊為界,法國、西班牙以山脈為界,埃及、蘇丹以經緯線為界P87
83.國界范圍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總稱領土P88
要能在大洲邊界線附近找出橫跨兩大洲的國家。如:埃及跨亞非,土耳其跨亞歐,俄羅斯跨亞歐,巴拿馬跨南北美洲,美國跨北美洲和大洋州(美國的夏威夷群島屬於大洋州)
84.世界上陸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是俄羅斯(1707平方千米、最小的是梵蒂岡(,居前六位的依次是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P86了解六國輪廓)
85.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是中國。世界上人口超1億的國家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美國(北美洲)、巴西(南美洲)、巴基斯坦、俄羅斯(歐洲)、孟加拉國、日本、奈及利亞(非洲)(其餘六國均在亞洲)
86.世界各國政治制度也不一樣,主要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中國為社會主義國家
87.世界各國在地位上都是平等的。中國一貫主張「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和平共處,平等互利」的五項原則,以求得世界各國的共同進步和發展 88.一些還沒有獲得獨立的殖民地和屬地,叫做「地區」。目前,世界上有30多個地區,例如北美洲的格陵蘭地區,是歐洲丹麥的屬地
89.根據經濟水平的差異,通常把世界上的國家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目前,世界上有20多個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北美、大洋洲,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亞洲的日本。發展中國家有150多個,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指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包括整個南美洲和北美洲的一部分)。目前,中國也是發展中國家
90.多數發展中國家長期受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侵略與剝削,大量資源被掠奪,導致經濟發展滯後。20世紀60年代以來,一些發展中國家抓住全球經濟發展的機遇,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比如新加坡、韓國、巴西。在一些領域,有的發展中國家甚至超過了某些發達國家,如印度的軟體,中國的航天業、核工業
91.發達國家多分布在北半球,南半球大部分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上,習慣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南北對話」,把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助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92國際合作: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購買原料、出售產品;發展中國家從發達國家引進資金、設備、技術,購買本國難以生產的產品,所以合作交流是相互的
93 世界貿易組織 世貿組織 WTO 瑞士的日內瓦 經濟組織
94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國際奧委會 IOC 瑞士的洛桑 體育組織
95歐洲聯盟 歐盟 EU 比利時的布魯塞爾 政治、經濟
96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北約 NATO 比利時的布魯塞爾 軍事
97石油輸出國組織 歐佩克 OPEC 奧地利的維也納 石油
98東南亞國家聯盟 東盟 ASAN 印度尼西亞的雅加達 經濟
99美洲國家組織 OEA 美國的華盛頓
非洲聯盟 非盟 AU 衣索比亞的亞的斯亞貝巴
阿拉伯國家聯盟 阿盟 LAS 埃及的開羅
10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是聯合國。聯合國正式成立於1945年,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其基本宗旨是「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聯合國有6個主要機構,分別是聯合國大會、安全理事會、經濟及社會理事會、託管理事會、秘書處和國際法院。在聯合國中,安全理事會是維持世界和平與安全的主要機構,它由中國、法國、俄羅斯、英國和美國5個常任理事國和10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