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課本上冊青島版
㈠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冊課本上曾經有一個地圖,從外形上看很像一個兔子!圖片附帶著發上來了,請大家看
左邊的是來俯視圖,就像谷自歌通過衛星從上面拍攝的實物圖的那種。有樹有草有樓房有小路........
右邊是讓你按照左邊的情況畫地圖,當然主體已經畫出來了,只是需要把左邊有而右邊沒有的補充完整。比如在相應位置標出樓房,花壇什麼的。
㈡ 單元雙測七年級上冊地理第一單元答案青島版
abcdabcdbdabcdbacdbd
㈢ 初一地理上冊知識點
這是我們老師給我們整理的,我覺得很好希望能幫到你 地理七年級上冊復習要點
一、地球和地圖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個球體。
②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船隊首次實現了人類環繞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最大周長4萬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
2.緯線和經線
①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緯線是不等長的,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②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經線是等長的。
3.緯度和經度
①緯度的變化規律:由赤道(0°緯線)向南、北兩極遞增。最大的緯度是90度,在南極、北極。
②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用「S」表示。
③以赤道為界,將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經度的變化規律:由本初子午線(0°經線)向西、向東遞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線以東的經度叫東經,用「E」表示;本初子午線以西的經度叫西經,用「W」表示。
⑥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160°E組成的經線圈。
20°W以西到160°E屬於西半球(大於20°W或大於160°E)
20°W以東到160°E屬於東半球(小於20°W或小於160°E)
4.地球的運動
①
地球運動 :自轉 /公轉
繞什麼轉 :地軸 /太陽
方向 :自西向東 /自西向東
周期 : 約24小時 /一年
產生的自然現象 : 晝夜交替/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帶的劃分:北寒帶(66.5°N--90°N)、北溫帶(23.5°N--66.5°N)、熱帶(23.5°N--23.5°S)、南溫帶(23.5°S--66.5°S)、南寒帶(66.5°S--90°S)
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 熱帶:有陽光直射現象
溫帶:既無陽光直射現象,又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變化明顯
④低緯:0°--30°;中緯:30°--60°;高緯:60°--90°
⑤自西向東撥動地球儀,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逆時針方向轉;從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順時針方向轉。
5.地圖
①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
②比例尺類型:線段比例尺、數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斷: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範圍小,表示內容詳(如東台市地圖)
小比例尺,表示範圍大,表示內容略(如江蘇省地圖)
⑤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海拔。將海拔高度相等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用等高線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陸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南極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
3.半島是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4.七大洲:亞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極洲 歐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6.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
7.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8.六大板塊示意圖參看課本第37頁。
9.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帶。
三、天氣與氣候(P42)
1.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天氣反映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大氣狀況;同一時刻,不是地方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2.風向及風力參見課本第45頁圖3.4。
3.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②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從赤道向兩極,氣溫逐漸降低。
④據觀測,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⑤用等溫線圖表示氣溫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②由赤道往兩極,總的趨勢是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③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④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⑤用等降水量線圖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況。
⑥世界「雨極」——乞拉朋齊;世界「干極」——阿塔卡馬沙漠。
⑦通常情況下,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氣候
①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②世界氣候分布圖參見課本第58頁。
③赤道附近(熱帶雨林氣候);兩極地區(寒帶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熱帶沙漠氣候);中緯度內陸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
④熱帶雨林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多雨;地中海氣候特點:高溫時期少雨,低溫時期多雨。
⑤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也是影響氣溫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圖冊》中的有關本節內容。
四、居民與聚落
1.人口與人種
①人口增長的速度是由出生率與死亡率決定的。
②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
某區域的人口數(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該區域的面積(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區: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人口稀疏地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或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⑤白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北部、歐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東岸、亞洲西部
黃種人主要分布地區:亞洲東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從16世紀中期開始,歐洲殖民者開始擄奪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為奴隸,以彌補美洲勞動力的不足。
2.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①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漢語:主要分布地區 : 中國 、東南亞等
英語:歐洲西部、北美洲、亞洲的南部等
俄語: 俄羅斯
法語:法國、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語: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
阿拉伯語: 亞洲西部、非洲北部
○2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主要分布地區 : 中國 、東南亞等
○3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
○4伊斯蘭教徒稱為穆斯林。伊斯蘭教在中國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
○5基督教——教堂;伊斯蘭教——清真寺;佛教——寺廟。
3.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僅是人們的居所,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
②一般來說,先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
③鄉村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熱多雨的熱帶,鄉村聚落中常見雙層木樓或竹樓(高腳屋或高架屋)
在熱帶沙漠地區,當地的房屋具有牆厚、窗小的特點
五、發展與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
2.從陸地面積看,最大的是俄羅斯,中國位居世界第三位。
從人口來看,最多的是中國,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
4.一些還沒有獲得獨立的殖民地和屬地,叫做「地區」。目前世界上有30多個地區。
5.國界主要依據山脈、河湖、海洋、經緯線來劃分。
6.國界范圍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總稱領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個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亞洲的日本也是發達國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個發展中國家,大部分是二戰後新獨立的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國際上,習慣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南北對話」;把發展中國家的互助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南」——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數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是聯合國,正式成立於1945年,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其基本宗旨是「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㈣ 初一上學期地理課程
當然有關系啦,我們學地理是為了了解一個地方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版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權互關系,地理可分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經濟地理,而經濟地理簡單來說就是研究一個地區的人類經濟活動,地區的發展與合作密切聯繫到地區的經濟狀況、所以說發展與合作與地理不無關系。明白了嗎?別簡單的認為地理就是地圖,地理包含了許多方面的內容。慢慢來吧,剛學地理時我也有過這樣的疑惑、
㈤ 初一地理上冊知識點!!!!!!!!!
一、地球和地圖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1、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略扁的不規則的球體。(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2、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古代(憑直覺)——「天圓地方」;近代(觀察,麥哲倫環球航行成功)——「球形」;現在(測量計算)——不規則的橢球體。
3、由「站得高,看得遠」;「月食」;「站在海邊看遠方來的船,先見桅桿後見船身」;「地球的衛星照片」等可證明地球是個球體。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1、地球儀的概念
2、地軸——假想軸
3、地軸穿過地心與地球表面的交點,指向北極星的為北極(N),反之為南極(S)。
(三)經緯線和經緯度
1、緯線與緯度
(1)緯線的定義 在地球儀上,順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
(2)緯線的特點
A.形狀 所有的緯線都是圓,可稱為緯線圈;
B.長度 長短不等,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最後成一點。
C.方向 指示東西方向。
(有無數條)
(3)緯度的劃分 赤道(0°緯線)以北為北緯,習慣上用"N"表示;赤道以南為南緯,習慣上用"S"表示。南北緯各劃分90°;南北極分別為90°S和90°N。
(4)低中高緯度的劃分
低緯度:0°~30°
中緯度:30°~60°
高緯度:60°~90°
(5)南北半球的劃分 赤道以北為北半球,赤道以南為南半球;所有北緯均位於北半球,所有的南緯均位於南半球。
2、 經線和經度
(1)經線的定義 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並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叫做經線,也叫子午線。
(2)經線的特點
A.形狀 所有的經線都是半圓狀;
B.長度 所有的經線長度都相等;
C.方向 所有的經線都指示南北方向。
(有無數條)
(3)經度的劃分 從本初子午線(0°經線)向東、向西,各分作180°,以東的180°為東經,習慣上用「E」為代號,以西的180°為西經,習慣上用「W」為代號。
(4)經線圈 所有的經線均為半圓形,故在地球儀上兩條相對的經線組成一個經線圈。組成經線圈之和等於180°,且兩條經線中一條為東經,另一條則為西經。
(5)東西半球的劃分 國際上習慣用20°W和160°E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限。20°W以東到160°E為東半球。20°W以西到160°E為西半球。(切記:0°--20°W雖為西經,但是東半球;160°E——180°雖為東經,但是西半球。)
(四)地球的運動
1、地球的自轉: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這叫做地球自轉
(1)方向:自西向東
(2)周期:大約是24小時
(3)產生的現象: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象。
2、地球的公轉:
(1)方向:自西向東
(2)周期:一年。
(3)產生的現象:四季的季節變化
(4)公轉的重要特徵: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軸總是保持著66.5°的夾角,並且北極總指向北極星附近。
(5)晝夜的長短:
陽光直射赤道(春分、秋分),全球各地晝夜平分。
陽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越往北去白晝越長,直射北回歸線(夏至)時,北半球各地 白晝時間最長。
陽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晝短夜長,越往北去白晝越短,直射南回歸線(冬至)時,北半球各地白晝時間達到最短。
(五)溫度帶的形成與分布
1、五帶的劃分:依據——地球表面獲得太陽光熱的多少。
2、范圍:0°~23.5°S(23.5°N)為熱帶;23.5°N~66.5°N為北溫帶;23.5°S~66.5°S為南溫帶;66.5°N~90°N為北寒帶;66.5°S~90°S為南寒帶。
3、特點:熱帶——有陽光直射現象,無極夜極晝現象,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多;
寒帶——陽光斜射,有極夜極晝現象,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少;
溫帶——陽光斜射,無極夜極晝現象,四季變化明顯。
5.地圖
①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
②比例尺類型:線段比例尺、數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斷: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範圍小,表示內容詳(如東台市地圖)
小比例尺,表示範圍大,表示內容略(如江蘇省地圖)
⑤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海拔。將海拔高度相等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用等高線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陸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南極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
3.半島是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4.七大洲:亞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極洲 歐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6.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
7.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8.六大板塊示意圖參看課本第37頁。
9.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帶。
三、天氣與氣候(P42)
1.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天氣反映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大氣狀況;同一時刻,不是地方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2.風向及風力參見課本第45頁圖3.4。
3.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②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從赤道向兩極,氣溫逐漸降低。
④據觀測,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⑤用等溫線圖表示氣溫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霧、露不是降水。
②由赤道往兩極,總的趨勢是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③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④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⑤用等降水量線圖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況。
⑥世界「雨極」——乞拉朋齊;世界「干極」——阿塔卡馬沙漠。
⑦通常情況下,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氣候
①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②世界氣候分布圖參見課本第58頁。
③赤道附近(熱帶雨林氣候);兩極地區(寒帶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熱帶沙漠氣候);中緯度內陸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
④熱帶雨林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多雨;地中海氣候特點:高溫時期少雨,低溫時期多雨。
⑤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也是影響氣溫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圖冊》中的有關本節內容。
四、居民與聚落
1.人口與人種
①人口增長的速度是由出生率與死亡率決定的。
②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
某區域的人口數(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該區域的面積(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區: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人口稀疏地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或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⑤白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北部、歐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東岸、亞洲西部
黃種人主要分布地區:亞洲東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從16世紀中期開始,歐洲殖民者開始擄奪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為奴隸,以彌補美洲勞動力的不足。
2.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①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語言 主要分布地區
漢語 中國
英語 歐洲西部、北美洲、亞洲的南部等
俄語 俄羅斯
法語 法國、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語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
阿拉伯語 亞洲西部、非洲北部
②
③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④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
⑤伊斯蘭教徒稱為穆斯林。伊斯蘭教在中國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
⑥基督教——教堂;伊斯蘭教——清真寺;佛教——寺廟。
3.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僅是人們的居所,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
②一般來說,先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
③鄉村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熱多雨的熱帶,鄉村聚落中常見雙層木樓或竹樓(高腳屋或高架屋)
在熱帶沙漠地區,當地的房屋具有牆厚、窗小的特點
五、發展與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
2.從陸地面積看,最大的是俄羅斯,中國位居世界第三位。
從人口來看,最多的是中國,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
4.一些還沒有獲得獨立的殖民地和屬地,叫做「地區」。目前世界上有30多個地區。
5.國界主要依據山脈、河湖、海洋、經緯線來劃分。
6.國界范圍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總稱領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個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亞洲的日本也是發達國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個發展中國家,大部分是二戰後新獨立的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國際上,習慣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南北對話」;把發展中國家的互助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南」——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數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是聯合國,正式成立於1945年,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其基本宗旨是「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第六章亞洲
1、亞洲的地理位置:地處東、北半球,東北方向以白令海峽與南美洲為界,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界,西南與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界,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
2、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
3、人們按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南亞、西亞、北亞、中亞、東南亞;中國位於東亞,東亞的國家有: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蒙古。
4、分層設色地形圖:(中部(深棕色——粉紅色)海拔較高,四周顏色逐漸由淺黃色到淺綠的顏色——海拔逐漸變低)——亞洲地形的特點:中間高,四周低。
5、能在地圖中找出下列地名,說出這些地理事物的表現形式: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區域)、西西伯利亞平原(綠色區域)、裏海、貝回爾湖、死海(封閉的淺藍色)、阿拉伯半島、馬來群島、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點:發源於中部,呈放射狀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長江、黃河、湄公河、恆河、印度河、鄂畢河、葉尼塞河。
7、亞洲氣候特點: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著,大陸性氣候分布較廣。分析其它大洲氣候特點的方法: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和那種氣候類型分布最廣。季風氣候的特點:夏季高溫,冬季低溫,降水季節變化大,集中於夏秋季節,雨熱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亞洲、非洲、歐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長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
10、國家的產業結構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越高的國家,經濟越發達,第三產業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起低的國家,經濟越落後,第一產業比重越大。
亞洲經濟差異:東部沿海經注發達,西部內陸經濟較落後,不同的海陸位置經濟發展不同,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不同。
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1、地理位置:海陸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亞洲東部)、緯度位置(經緯度跨度較廣)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國土狹長,並與經線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環境更為復雜多樣,跨緯度最廣,南北溫差就大,跨經度廣,東西地方時差就大。
2、地形特點:典型的島國,以四大島(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和3900多個小島組成;國土面積37.7萬平方千米;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口(如神戶、橫濱),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面積狹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處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不穩定)
3、發達的加工貿易型經濟:日本是世界經濟強國,屬加工型貿易型經濟,對外依賴嚴重,要從國外進口原材料,出口製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業區:京濱工業區、名古屋工業區、瀨戶內工業區、阪神工業區、北九州工業區;分布特點:日本工業高度集中,主要分布於瀨戶內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區。
5、東西方兼容的文化:傳統色彩與現代氣息並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長。
6、日本投資措施:擴大海外投資,建立海外的生產和銷售基地,主要向美國、西歐和東南亞地區; 海外投資建廠給日本帶來的好處:利用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降低工業生產的投入成本;加入國際經濟技術的合作和國際市場的競爭;保護本國的自然資源,減緩資源消耗,保護本國環境,減少運輸成本的投入。 日本在海外投資建廠對其它國家的影響:日本把污染嚴重的企業移到海外,會使其它國家的環境受到污染,導致環境質量下降;日本從本國利益出發,保護本國資源的意識很強,但是大量進口木材或遠洋超量捕撈,將導致世界其它地區或國家的資源嚴重破壞,進而導致全球生態環境失調。
7、東南亞的范圍: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國家(共11國):越南、寮國、印度尼西亞(千島之國,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汶萊、東渧汶。 地理位置:緯度位置(10°S——25°N)主要位於熱帶;海陸位置:西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大部分國家都是臨海國和島國,受海洋影響較大;交通位置:位於南北兩個大洲(亞洲和大洋洲)東西兩個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處於「十字路口」。 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是從歐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邊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氣候類型 分布地區 氣候特徵 對農業產生的影響
熱帶雨林氣候 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大部 全年高溫多雨 農作物可以隨時播種,四季都有收獲
熱帶季風氣候 中南半島,馬來半島以及菲律賓群島北部 全年高溫,有旱季和雨季 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2、東南亞的糧食作物為什麼 以水稻為主:水稻是一種主產的糧食作物,但它的生產需投入大量的勞動力,並且要求有高溫多雨的條件,東南亞人口稠密,耕進較少,高溫多雨,將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是因進制宜的必然條件。 東南亞熱帶經濟作物的分布狀況:泰國、越南、緬旬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國;泰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膠生產國;菲律賓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產國和椰子出口國;馬來西亞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產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是最大的椰子生產國。
3、東南亞的河流大部分發源於我國的青藏高原地區,如湄公河(瀾滄江)、薩爾溫江(努江)、河流特點:南北縱列、山河相間,河流上洲流經山區,兩岸高山聳立,水流湍急,蘊藏豐富的水能資源,下洲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泥沙沉積,河岸兩側形成沖積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縱橫,地勢低平而土質肥沃的河口三角洲。
4、為什麼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因為這些地方土地肥沃,地勢平坦,易於灌溉,交通便利,是東南亞人口稠密,農業發達的重要農業區,也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如我國的重慶,武江,上海。
5、印度的地理位置:位於我國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的鄰國有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蘭卡,印度的地形可以他為三大地形區:北部為西馬拉雅南側山地,中部為恆河平源,南部為德干高原。
6、印度的人口總數己經超過了10億,是世界第二人口在國,50年間印度人口增長了近三倍,印度人口問題的主要特點:人口增長速度過快。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印度政府採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獎勵計劃,但是印度廣大農村的傳統觀念還十分強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印度人口每年凈增量會越來越大。印度由於人口過多,使印度無論是人均自然資源佔有量,還是人均糧食產量和鋼產量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較大的差距。這就說明,人口的過度增長會對一個國家的資源、環境以及經濟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7、印度的大部分地區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熱帶季風氣候的主要特點是:全年高溫,雨旱兩季。雨季(6——9月)風從海洋吹向陸地(西南風),旱季(10月——次年5月)風從大陸吹向海洋(東北風)。季風使得印度水旱災害頻繁,如是季風來得早,退得晚,風力強的時候,形成水災,季風來得晚,退得早,風力弱的時候就形成了旱災。
8、印度糧食迅速增長的突破口在於推行了「綠色革命」。水稻和小麥是印度主要的糧食作物,二者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勢平坦的恆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麥則主要分布在降水少、光照足的恆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這也說明農業生產和自然條件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
9、印度的工業,英國統治時主要發展紡織工業和采礦業,這是由於英國出於本國經濟發展的需求,對印度工業嚴格控制,印度當時科技水平相當落後,獨立後,印度積極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重視培養科技人才,努力發展本國工業,主要有:鋼鐵工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和棉麻紡織工業,而且在原子能、航天、計算機軟體等高科技領域也有一定的成就。
10、俄羅斯自然概況:①地形:比較平坦,以平原為主,烏拉爾山以西為平原,以東依次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平原、東西伯利亞同地。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西長1萬平方千米,南北寬約4000千米,面積超過1700萬平方千米;②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各地差異較大,北部有終年寒冷的極地氣候,南部有地中海氣候和溫帶草原性氣候,東部是溫帶季風氣候。俄羅期的氣候牲: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 ③河流與湖泊:伏爾加河是歐洲最長河,水力豐富,最主要的內河航道。鄂畢河、葉尼塞河、勒加河,富水能,封凍期長。貝加爾湖為世界最深的湖泊; ④自然資源豐富。種類多,儲量大,地區分布不均,東部多,西部少。主要礦產有:石油、天然氣、煤、鐵礦、有色金屬等,產地主要有庫爾斯克鐵礦、庫茲巴斯煤礦、秋明油田。
11、四大工業區: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工亞區,分布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這里是俄羅斯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主要有鋼鐵、汽車、飛機、火箭和電子等工業部門;以聖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分布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波羅的海沿岸。這里的石油化工,造船、電子、造紙和航天業十分發達。也是俄羅斯食品和紡織工業最發達的地區;烏拉爾工業區,在烏拉爾山區,位於亞歐分界線上。這里主要生產石油、鋼鐵和機械等產品;以庫茲巴斯為中心的西伯利亞工業區:這里主要生產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鋼鐵等重工業產品和軍事工業產品。
12、亞伯利亞大鐵路為什麼沿南部山修建:首要原因是南部山區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其次俄羅斯北部地區由於緯度高,終年寒冷,氣溫低,有著很深的凍土層,而在凍土層上修建鐵路,難度大,且安全系數較低。管道運輸是將線路和運具合二為一的新型運輸方式,主要運輸石油和天然氣。交通運輸的兩種主要方式:公路和鐵路;貨運的兩種主要方式:管道和鐵路。
第八章 東半球其它國家和地區
1.中東是以歐洲為中心劃分的地理區域。17世紀歐洲國家向東方擴張時,按距離的遠近,將部分東方國家分為近東、中東和遠東。中東地區主要包括阿富漢外的西亞各國(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敘利亞、黎巴嫩、約旦、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以及北非的埃及,其中西亞不包括土耳其的歐洲部分,而中東卻包括土耳其的歐洲部,也就是說中東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地跨亞洲、歐洲和非洲,被譽為兩洋三洲五海之地(亞洲、歐洲、非洲;大西洋和印度洋;黑海、地中海、裏海、紅海、阿拉伯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是本區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之一。土耳其海峽與蘇伊士運河分別為亞洲與歐洲、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 中東猶如世界的交通要沖,古代這是曾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現在也還是東西方的交通要道,尤其是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和土耳其海峽的利用,更顯其地理位置的優越,中東還是世界交通的「空中走廊」,許多國際航線都要經過這里,因此,中東過去是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侵略擴張的地區,如今一些大國為爭奪世界霸權,都想把它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他們的斗爭十分激烈,這就造成了中東的局勢的不穩定。
2、豐富的石油資源: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石油儲量佔65.4%,產量佔30.5%,出口量佔44.7%),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被譽為世界石油寶庫。中東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沿岸,主要運往美國、日本、西歐各國
㈥ 初一上冊地理復習資料
七年級上冊地理復習提綱(人教版) 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1.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徑6371千米 最大周長4萬千米 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3.地球是球體的證據:⑴麥哲倫環球航行P2 ⑵月食⑶輪船由遠駛近,先見船桿後見船身P4 ⑷地球衛星照片 ⑸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等
4.經線和緯線的區別(見P5—P7)
緯線 經線(又名子午線)
定義 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接南北兩極並和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形狀 圓 半圓
長度 從赤道向極點逐漸縮短 等長
指示方向 東西方向 南北方向
相互關系 平行 相交
5.經度和緯度(見P6-P7)
經度(子午線) 緯度
劃分起點 0°經線(本初子午線) 0°緯線(赤道)
劃分方法 0°經線以東為東經(E)以西為西經(W 0°緯線以北為北緯(N)以南為南緯(S)
數值由0°經線向東向西同時增大 數值由0°緯線向南向北同時增大
數值范圍 0°—180°(180°W和180°E重合) 0°—90°(90°N(北極) 90°S(南極))
表達方式 度數+W或E 數值+N或S
變化數軸 半球劃分 20°W以東至160°E以西為 赤道以北為北半球
東半球(20°W-0°-160°E) 赤道以南為南半球
20°W以西至160°E以東為
西半球(20°W-180°-160°E) 另:經線圈——兩條相對的經線(即經度差為180°的兩條經線)組成的圓圈
例題1
1. 寫出A、B的坐標 (A:15°W,15°S B:75°E,0°)
解題方法:①確定經線、緯線:直線型經緯網中橫緯豎經;其他經緯網看線條的相互關系,相交或最終會相交的線條為經線,始終平行的是緯線
②判斷東、西經,南、北緯:有0°的可以直接判斷,0°經線以東是E、以西是W,0°緯線以北是N、以南是S;沒有0°經線或緯線的經緯網根據數值的增加方向來判斷—數值向東增為東經(E),數值向西增為西經(W),向北增為北緯(N)向南增為南緯(S)『註:判斷的起點,要依據此圖的經(緯)度間距來確定』
2. 判斷A、B的半球位置 (A:東半球、南半球 B:東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處)
①根據緯度判斷南、北半球。緯度後面的字母為N即北半球,為S即南半球,既無N也無S即在赤道,位於南北半球的分界②根據經度判斷東、西半球,有兩種方法:其一數軸法,畫出半球劃分數軸(如上),將要判斷的點在數軸相應的位置標出,然後讀出半球位置。其二數值法,大部分東經度在東半球,東經度>160°的在西半球;大部分西經度在西半球,西經度<20°的在東半球。此外,0°經線在東半球,180°經線在西半球,20°W和160°E在東西半球的分界處(既不在東半球,也不在西半球)
3. A在B的 方向 (A在B的西南方)
解題方法:①根據經度判斷東西方向:東經度大在東,西經度大在西(如:甲110°E乙10°E,則甲在東乙在西;丙110°W丁50°W,則丙在西丁在東;戊10°E己40°W,則戊在東己在西;兩地一地在東經度一地在西經度時,要特別注意兩地經度和是否超過180°,若超過180°則東經度在西,西經度在東如:庚100°W辛100° E,則庚在東辛在西)②根據緯度判斷南北方向:北緯度大在北,南緯度大在南③綜合①②判斷結果即為所求方向
例題2
1.標出C、D的經度
解題思路:由中心的北極點(N)知,此圖為北極俯視圖,
由北逆南順知此圖中地球自轉方向為逆時針(可在圖
中用鉛筆標出該方向,以輔助答題)。A的經度為0°,
B的經度為180°,可知C、D的經度均為90°。自A至C
數值增大,且增大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同,即向東增
大,所以C為東經度即90°E。自A到D數值也增大,但
增加方向與自轉方向相反,即向西增大,所以D為西經度90°W
2. A在B的 方向 (A在B的西北)
求A在B的何方向,即求A相對於B的方位,A為要確定方向的點B為參照點。解題思路如下:①判斷東西方向:從參照點出發到要確定方向的點去,若行進方向與自轉方向相同則要確定方向的點在參照點的東方,反之在西方②判斷南北方向:離北極點 (N)近則為北方,離南極點(S)近則為南方③綜合①②判斷的方向即為所求方向。
1. 地球的運動
地球的運動 自轉 公轉
方向 自西向東 自西向東
繞轉中心 地軸 太陽
周期 一天(約24小時) 一年(365或366天)
產生現象 晝夜更替時間差異 晝夜長短變化四季更替
產生原因 地球是不透明球體和自轉 繞日公轉地軸與公轉軌道呈66. 5°夾角
註:時間差異-位置越向東去,時間越早
地球的自轉方向為自西向東,在北極上空俯視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旋轉,在南極上空仰視地球的自轉為順時針旋轉,即北逆南順
2.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一年中白晝長短的變化
3.四季知識歸納(見下左圖)
日期 太陽光直射的緯線 北半球晝夜長短情況 節氣 北半球季節
A 3.21 0° 平分 春分 春季3、4、5
B 6.22 23.5°N 晝長夜短 夏至 夏季6、7、8
C 9.23 0° 平分 秋分 秋季9、10、11
D 12.22 23.5°S 晝短夜長 冬至 冬季12、1、2
4.五帶的劃分(見下右圖)
溫度帶 范圍 氣候特點 特殊地理現象
熱帶 南北回歸線間(23.5°S—23.5°N) 終年炎熱 太陽直射
南溫帶 南回歸線與南極圈間(23.5°S—66.5°S) 四季分明 無
北溫帶 北回歸線與北極圈間(23.5°N—66.5°N) 四季分明 無
南寒帶 南極圈與南極點間(66.5°S—90°S) 終年嚴寒 極晝極夜
北寒帶 北極圈與北極點間(66.5°N—90°N) 終年嚴寒 極晝極夜
5.高、中、低緯的劃分:0°-30°為低緯,30°-60°為中緯,60°-90°為高緯。 第三節 地圖
1 地圖:把大范圍的地區如一個省一個國家甚至全球的地理事物按一定比例縮小後,用不同的符號、顏色在平面上表示出來
2. 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
⑴比例尺 a公式: 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縮尺,是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
b大小: 比例尺是一個分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所畫實地范圍越小,內容較詳細
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所畫實地范圍較大,內容較簡略
c表示方法: 文字式-圖上1cm代表實地距離40km
數字式-1:4000000(1km=1000m=100000cm) 線段式- (厘米化千米去5個0,千米化厘米加5個0)
⑵方向:a一般情況下,採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定向
b指向標定向:箭頭所指方向為正北 方法是將指向標平移到參照點再確定方向
c經緯網定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⑶圖例與注記:圖例-地圖上用來表示地理事物的符號(牢記P14常用圖例)
注記-用來說明地理事物名稱的文字和說明山高水深的數字
3.地形圖 ⑴等高線地形圖:用等高線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圖
⑵分層設色地形圖:能一目瞭然的看到地面高低形態和海底起伏狀況
⑶地形剖面圖:能直觀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勢的起伏坡度陡緩
4.海拔:地面某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點高出另一點的垂直距離,即兩地的海拔差
5.等高線:在地圖上將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
6.等高線地形圖的判斷(見P16、P17)
山地 a.山頂:等高線呈閉合曲線,數值內高外低
b.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c.山谷:等高線向高出凸出
d.鞍部:一對數值相等的等高線之間
e.陡崖:等高線重合處
f.等高線分布密集,坡度陡峻;等高線分布稀疏,坡度平緩
高原:海拔較高>500m邊緣陡峻,內部較平坦
平原:海拔很低<200m地面平坦、起伏小
盆地:四周高,中間低
丘陵:海拔較低,有起伏,坡和緩 陸地和海洋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
⒈地球表面71%(3.61億km2)是海洋,而陸地面積僅佔29%(1.49億km2)。概括地說,地球上是七分水三分地,海陸分布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
2.無論我們怎樣將地球平分為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
3.海是海洋的邊緣部分,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4.四大洋面積從大到小是: 太平洋(面積最大、島嶼最多、水溫最高、水體最深);大西洋(形狀如同「S」);印度洋;北冰洋(面積最小、跨經度最廣、緯度最高)
5.大陸架、大陸坡、海溝
6.全球陸地被海洋包圍,並分割成大大小小許多塊,其中面積廣大的叫大陸(共六塊大陸:亞歐大陸、南美洲大陸、北美洲大陸、非洲大陸、澳大利亞大陸、南極洲大陸),面積較小的是島嶼。大陸與它周圍的島嶼合起來稱為大洲,半島則是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世界上最大的大陸是亞歐大陸,最小的大陸是澳大利亞大陸,最大的島嶼是北美洲的格陵蘭島,最大的大洲是亞洲,最大的半島是阿拉伯半島
7.全球陸地共分為七個大洲:亞、非、北美、南美、南極、歐、大洋(面積由大到小排列)面積最大的是亞洲,面積最小的是大洋州;平均海拔最高的是南極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是歐洲;主要位於東半球的大洲有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極洲,全部位於東半球的大洲有非洲,全部位於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和北美洲;主要位於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亞洲、歐洲、非洲,全部位於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和歐洲,全部位於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極洲;被三大洲包圍的大洋是北冰洋,被三大洋包圍的大洲是南極洲;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大洲都是南極洲;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大洋都是北冰洋;
8.大洲的分界: 亞歐的分界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亞非的分界是蘇伊士運河;南、北美的分界是巴拿馬運河;亞、北美的分界是白令海峽;北美、歐的分界是丹麥海峽;南美、南極的分界是德雷克海峽;歐、非的分界是直布羅陀海峽 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
1.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例如填海造陸等,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海陸變遷的實例舉證:喜馬拉雅山中方向海洋生物化石;我國東部海底的古河道遺跡;荷蘭的圍海大堤)
2.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其觀點是: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後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的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
3.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a地表岩層並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圖P37)
b各大板塊處於不斷的運動中。
c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
(註:每個板塊都是由陸地和海洋共同組成,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由海洋組成)
4.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世界上的兩大火山、地震帶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最大) 和 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5.板塊的運動可以分為張裂和碰撞擠壓兩種運動。板塊發生張裂運動時,地表會產生裂谷、出現新的海洋,如:東非大裂谷、紅海面積擴大將成為新的海洋;板塊發生擠壓碰撞時地表會形成山脈、海洋面積縮小甚至消失如:地中海面積不斷縮小(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發生擠壓運動)、喜馬拉雅山脈(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發生碰撞擠壓運動) 第四章 天氣與氣候
第一節 多變的天氣
1.天氣與氣候的對比
天氣 氣候
概念 一地短時間的風雨、陰晴、冷熱等大氣狀況 一地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
特點 短時間;經常變化
同一時間不同地方天氣差異可能很大 長時間;變化不大
描述內容 陰晴、降水概率、風向、風力大小、氣溫 氣溫、降水、氣壓、風
註:降水概率表示降水的可能性的大小。降水概率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為0,表示肯定「無雨」。氣溫是大氣冷熱的程度。風向是風的來向,有「北、南、西、東」四個基本方向。風向為「北」,說明風來自北方。風力是風的強弱,共分13級(0-12級),級數越大,風力越強。
詞語判斷:夜裡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天氣)
岳陽冬冷夏熱,四季分明;長冬無夏(氣候)
暴風驟雨,飛砂走石,風和日麗、陰雨綿綿(天氣)
四季無寒暑,一雨便成秋(天氣)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氣候)
五原春色歸來遲,二月垂柳來掛絲(氣候)
2.在衛星雲圖上:綠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雲區,雲的顏色越白表示雲層越厚,雲層厚的地方一般是陰雨區
3.熟悉城市天氣預報圖中常用的天氣符號(見P46圖3.6)
有時一個城市名稱旁邊會出現兩個天氣符號,表示天氣將從某種天氣狀況轉變成另一種天氣狀況
4.空氣質量的高低,與空氣中所含污染物的數量有關,可以用污染指數來表示。清新的空氣,污染指數小,對人體健康有利;污濁的空氣,污染指數大,對人體健康有害。(見P48圖3.9空氣質量級別和污染指數、空氣質量狀況的對應關系)空氣質量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影響,另一方面受人類活動影響 第二節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1.氣溫的測量是用放在百葉箱里的溫度計測得的。溫度計放置的高度,離地面1.5米。單位:℃(攝氏度)。日平均氣溫一般取8時、14時、20時、2時四個時刻的氣溫均值
2.氣溫的變化:(見P51圖3.12、3.13,會做活動題1.2)
⑴日變化指以一天為周期的氣溫變化。
氣溫的日較差=(該天)最高氣溫-(該天)最低氣溫
一天中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點,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南北半球一樣)
⑵年變化指以一年為周期的氣溫變化。
氣溫年較差=最高月平均氣溫-最低月平均氣溫
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北半球相反:一年中南半球氣溫,大陸上1月最高,7月最低;海洋上2月最高,8月最低)
3.氣溫分布規律:(見P53圖3.17)
⑴世界氣溫由低緯向高緯逐漸降低(不同緯度)
⑵同緯度相比,夏季陸地氣溫高於海洋,冬季相反(同緯不同海陸)
⑶同緯度相比,海拔越高氣溫越低-0.6攝氏度/100米(同緯同陸)
⑷世界最低氣溫分布在南極地區,最高氣溫在西亞巴士拉
4.將氣溫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線即等溫線。在同一條等溫線上的各點氣溫相等
5.等溫線呈封閉形狀,如果中心氣溫低,表示這里是低溫中心,反過來就是高溫中心
6.等溫線判斷:⑴等溫線密,溫差大;等溫線稀,溫差小
⑵等溫線與緯線平行,說明氣溫主要受緯度影響
⑶等溫線與海岸線平行,說明氣溫受海陸影響顯著
⑷等溫線呈封閉曲線,氣溫內高外低為盆地,低地;反之為高原、山地
⑸等溫線向北數值增大為南半球,向南增為北半球
⑹等溫線向高緯凸起說明該地氣溫比同緯高;向低緯凸起氣溫比同緯低(若為夏季,等溫線向高緯凸起處為陸地,向低緯凸起處為海洋;
若為冬季,等溫線向低緯凸起處為陸地,向高緯凸起處緯海洋)
7.兩地溫差=兩地相對高度/100×0.6℃
第三節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降雨時降水的主要形式。
2.降水量的測量:測量的基本儀器是雨量器,單位:mm(毫米),一般每天8時和20時各測量一次,測量結果之和為日降水量。(註:日平均氣溫取四時刻的平均值,日降水量取兩時刻的和)
3.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狀圖來表示一個地方一年內降水的季節變化
用等降水量線圖來表示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分布情況
4.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赤道地區多雨,兩極少雨;
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西岸少雨、東岸多雨;
中緯地帶沿海多雨,內陸少雨;
山地迎風坡多雨,背風坡少雨 第四節 世界的氣候
1.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個地方的氣候具有一定的特徵,一般變化不大。
2.氣候的兩大因素:氣溫和降水
3.掌握世界主要的氣候類型及分布和氣候特徵(見P58圖3.23)
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分布模式圖(以北半球為例)
大陸西岸 內陸 大陸東岸
極地冰原氣候(全年少雨)
極地苔原氣候(全年少雨)
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全年少雨)
溫帶海洋(常年濕潤) 溫帶大陸性氣候 `溫帶季風(夏季多雨區)
地中海氣候(冬季多雨區 (全年少雨區) 亞熱帶季風(夏季多雨區)
熱帶沙漠氣候(全年少雨區) 熱帶季風氣候(夏季多雨區)
熱帶草原(夏季多雨區)
熱帶雨林(全年多雨) 4.影響氣候的因素
⑴緯度:緯度高氣溫低、緯度低氣溫高;低緯降水多、高緯降水少
⑵海陸:距海近多雨、距海遠少雨;距海近溫差小、距海遠,溫差大
⑶地形:海拔高氣溫低,海拔低氣溫高( 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就下降0.6攝氏度);迎風坡多雨,背風坡少雨
⑷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減溫減濕
⑸人類活動:植樹造林、修水庫則風調雨順旱澇災害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形成溫室效應,冰雪融化、水溫上升,引發洪澇災害
氣候也影響人類的日常生活和生產活動(其中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最顯著) 5.能通過氣溫降水圖判斷氣候
步驟 依據 因素變化 結論
①判斷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氣溫月份 6、7、8三個月氣溫最高 北半球
12、1、2三個月氣溫最高 南半球
②判斷所屬溫度帶 最冷月平均氣溫 最冷月均溫>15℃ 熱帶氣候
最冷月均溫在0-15℃之間 亞熱帶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最冷月均溫在-15-0℃之間 溫帶氣候
最熱月<5℃ 寒帶氣候
③確定具體的氣候類型 降水量的年內分配情況 年雨型 熱帶 熱帶雨林氣候>2000mm
溫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700-1000mm
夏雨型 熱帶 熱帶草原氣候750-1000mm
熱帶季風氣候1500-2000mm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1000mm
溫帶 溫帶大陸性氣候<300mm
溫帶季風氣候500-600mm
冬雨型 亞熱帶 地中海氣候300-1000mm
少雨型 熱帶 熱帶沙漠氣候<200mm
寒帶 苔原氣候、冰原氣候<250mm 居民與聚落
第一節 人口與人種
1.世界人口增長規律:18世紀前緩慢之後迅速,特別是20世紀以來增長速度大大加快
2.人口增長速度由出生率(一年內出生的嬰兒數占總人數的比率)和死亡率(一年內死亡的人數占總人數的比率)決定。從全球看,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現在每年新出生的嬰兒數大大多於死亡的人數,使得人口總數得以不斷增長。
3.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0人口增長;=0人口不增不減;<0人口減少,負增長)
一般經濟發達國家人口增長速度慢,經濟落後國家人口增長速度快
出生率=出生嬰兒數/總人數 死亡率=死亡人數/總人數
4. 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總數達60億,現在世界每年增加人口近8000萬
5.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面積內居住的人口數。單位:人/平方千米 一個國家或地取區的人口密度=人口總數/總面積
6.亞洲東部和南部(主要原因: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發展較早、歷史上人口密集)、歐洲及北美洲東部(主要原因:工業發展較早、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等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是人口稠密地區(圖P66)
7.人口稀少區:乾旱沙漠地區、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高緯地區、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8.人口問題:人口過多導致資源破壞、環境污染、交通堵塞、就有困難、飢餓貧困、居住條件差;人口過少導致國防兵源不足、勞動力減少人口老齡化等問題
9.人口問題對策控制人口數量(人口過多的國家進行計劃生育,人口過少的國家鼓勵生育),提高人口素質,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10.鄉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的原因:農村人多地少生活困難;城市裡有較好的醫療、教育條件,較多的發展機會等。過多人口向城市遷移導致城市病:住房擁擠、交通堵塞、垃圾噪音污染等
11.根據人類體質方面的特徵,人類可以分為白種、黃種和黑種三個主要人種。人類早期長期生活在一個地方,深受環境的影響,身體逐漸形成了適應環境的特徵,大體上從高緯度向低緯度,人的膚色和眼色逐漸變深。
12.人種的分布(見P72圖4.11)
人種 分布地區 包括人群 特徵
白種人 歐北美洲大洋洲 阿拉伯人 白皮膚藍眼睛黃頭發
黃種人 亞洲東部 因紐特人、印第安人 黃皮膚黑眼睛黑頭發
黑種人 非洲撒哈拉以南 黑皮膚黑眼珠黑而卷的頭發 第二節 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1.世界主要語言的分布(見P75圖4.13) 世界主要語言(也是聯合國工作語言) 主要分布地區
漢語(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中國、東南亞
英語(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歐洲西部、北美洲、亞洲南部
法語 法國以及前殖民地
俄語 俄羅斯
西班牙語 西班牙、拉丁美洲
阿拉伯語 亞洲西部、非洲北部
2.三大宗教(見地圖冊P30)
宗教 發源地 信奉的神和教主 經典 宗教建築 分布
基督教
(第一大) 巴勒斯坦 上帝和耶穌 聖經 教堂、十字架 歐美、美洲、大洋洲
伊斯蘭教(第二大) 阿拉伯半島 安拉(真主)和穆罕默德 古蘭經 清真寺、星月形標志 亞洲西部和東南部、非洲北部和東部
佛教(第三大) 南亞(古印度) 釋迦牟尼 三藏 佛塔、寺廟 亞洲東部和東南部
3.在中國,多數人不信教;少數民族中,維吾爾族、回族等多信仰伊斯蘭教,藏族、蒙古族多信仰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中國的本土宗教為道教 第三節 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1.聚落是指人們的集中居住地,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分為鄉村和城市兩種形式。一般來說,先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工作。鄉村聚落有農村、牧村、漁村、林場等不同類型,這里的居民分別從事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農業生產活動
2.早期的聚落大都選擇在地形、氣候、資源等自然條件優越的地點。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工農業生產較發達,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或沒有聚落
聚落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地形、氣候、水源、土壤、自然資源、交通及經濟狀況等等(P80)
3.在世界不同的國家和地區,聚落的建築外貌、建築材料等因環境而異。如:東南亞高架屋、因紐特人冰屋、黃土高原窯洞、西雙版納的傣家竹樓、西亞小窗厚牆的村莊等等
4.傳統聚落是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它們從不同側面記錄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但是,隨著聚落的發展,傳統民居在逐步消失,我們該如何處理好聚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呢?如北京四合院的改造:對四合院進行既符合現代居住要求又不破壞原有風貌的合理改造。
5.世界遺產可分為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自然與文化遺產三大類。目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有300多處。傳統聚落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國的「巴黎塞納河岸」、義大利的威尼斯城、我國山西的平遙古城、雲南省的麗江古城等已被列入該名錄之中
㈦ 初一上冊地理課程
一、地球和地圖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個球體。
②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船隊首次實現了人類環繞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最大周長4萬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
2.緯線和經線
①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緯線是不等長的,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②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經線是等長的。
3.緯度和經度
①緯度的變化規律:由赤道(0°緯線)向南、北兩極遞增。最大的緯度是90度,在南極、北極。
②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用「S」表示。
③以赤道為界,將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經度的變化規律:由本初子午線(0°經線)向西、向東遞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線以東的經度叫東經,用「E」表示;本初子午線以西的經度叫西經,用「W」表示。
⑥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160°E組成的經線圈。
20°W以西到160°E屬於西半球(大於20°W或大於160°E)
20°W以東到160°E屬於東半球(小於20°W或小於160°E)
4.地球的運動
①
地球運動 繞什麼轉 方向 周期 產生的自然現象
自轉 地軸 自西向東 約24小時 晝夜交替
公轉 太陽 自西向東 一年 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帶的劃分:北寒帶(66.5°N--90°N)、北溫帶(23.5°N--66.5°N)、熱帶(23.5°N--23.5°S)、南溫帶(23.5°S--66.5°S)、南寒帶(66.5°S--90°S)
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 熱帶:有陽光直射現象
溫帶:既無陽光直射現象,又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變化明顯
④低緯:0°--30°;中緯:30°--60°;高緯:60°--90°
⑤自西向東撥動地球儀,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逆時針方向轉;從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順時針方向轉。
5.地圖
①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
②比例尺類型:線段比例尺、數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斷: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範圍小,表示內容詳(如東台市地圖)
小比例尺,表示範圍大,表示內容略(如江蘇省地圖)
⑤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海拔。將海拔高度相等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用等高線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陸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南極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
3.半島是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4.七大洲:亞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極洲 歐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6.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
7.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8.六大板塊示意圖參看課本第37頁。
9.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帶。
三、天氣與氣候(P42)
1.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天氣反映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大氣狀況;同一時刻,不是地方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2.風向及風力參見課本第45頁圖3.4。
3.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②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從赤道向兩極,氣溫逐漸降低。
④據觀測,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⑤用等溫線圖表示氣溫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霧、露不是降水。
②由赤道往兩極,總的趨勢是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③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④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⑤用等降水量線圖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況。
⑥世界「雨極」——乞拉朋齊;世界「干極」——阿塔卡馬沙漠。
⑦通常情況下,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氣候
①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②世界氣候分布圖參見課本第58頁。
③赤道附近(熱帶雨林氣候);兩極地區(寒帶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熱帶沙漠氣候);中緯度內陸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
④熱帶雨林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多雨;地中海氣候特點:高溫時期少雨,低溫時期多雨。
⑤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也是影響氣溫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圖冊》中的有關本節內容。
四、居民與聚落
1.人口與人種
①人口增長的速度是由出生率與死亡率決定的。
②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
某區域的人口數(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該區域的面積(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區: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人口稀疏地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或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⑤白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北部、歐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東岸、亞洲西部
黃種人主要分布地區:亞洲東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從16世紀中期開始,歐洲殖民者開始擄奪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為奴隸,以彌補美洲勞動力的不足。
2.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①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語言 主要分布地區
漢語 中國
英語 歐洲西部、北美洲、亞洲的南部等
俄語 俄羅斯
法語 法國、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語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
阿拉伯語 亞洲西部、非洲北部
②
③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④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
⑤伊斯蘭教徒稱為穆斯林。伊斯蘭教在中國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
⑥基督教——教堂;伊斯蘭教——清真寺;佛教——寺廟。
3.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僅是人們的居所,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
②一般來說,先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
③鄉村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熱多雨的熱帶,鄉村聚落中常見雙層木樓或竹樓(高腳屋或高架屋)
在熱帶沙漠地區,當地的房屋具有牆厚、窗小的特點
五、發展與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
2.從陸地面積看,最大的是俄羅斯,中國位居世界第三位。
從人口來看,最多的是中國,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
4.一些還沒有獲得獨立的殖民地和屬地,叫做「地區」。目前世界上有30多個地區。
5.國界主要依據山脈、河湖、海洋、經緯線來劃分。
6.國界范圍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總稱領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個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亞洲的日本也是發達國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個發展中國家,大部分是二戰後新獨立的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國際上,習慣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南北對話」;把發展中國家的互助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南」——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數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是聯合國,正式成立於1945年,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其基本宗旨是「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第六章亞洲
1、亞洲的地理位置:地處東、北半球,東北方向以白令海峽與南美洲為界,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界,西南與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界,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
2、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
3、人們按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南亞、西亞、北亞、中亞、東南亞;中國位於東亞,東亞的國家有: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蒙古。
4、分層設色地形圖:(中部(深棕色——粉紅色)海拔較高,四周顏色逐漸由淺黃色到淺綠的顏色——海拔逐漸變低)——亞洲地形的特點:中間高,四周低。
5、能在地圖中找出下列地名,說出這些地理事物的表現形式: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區域)、西西伯利亞平原(綠色區域)、裏海、貝回爾湖、死海(封閉的淺藍色)、阿拉伯半島、馬來群島、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點:發源於中部,呈放射狀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長江、黃河、湄公河、恆河、印度河、鄂畢河、葉尼塞河。
7、亞洲氣候特點: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著,大陸性氣候分布較廣。分析其它大洲氣候特點的方法: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和那種氣候類型分布最廣。季風氣候的特點:夏季高溫,冬季低溫,降水季節變化大,集中於夏秋季節,雨熱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亞洲、非洲、歐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長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
10、國家的產業結構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越高的國家,經濟越發達,第三產業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起低的國家,經濟越落後,第一產業比重越大。
亞洲經濟差異:東部沿海經注發達,西部內陸經濟較落後,不同的海陸位置經濟發展不同,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不同。
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1、地理位置:海陸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亞洲東部)、緯度位置(經緯度跨度較廣)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國土狹長,並與經線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環境更為復雜多樣,跨緯度最廣,南北溫差就大,跨經度廣,東西地方時差就大。
2、地形特點:典型的島國,以四大島(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和3900多個小島組成;國土面積37.7萬平方千米;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口(如神戶、橫濱),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面積狹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處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不穩定)
3、發達的加工貿易型經濟:日本是世界經濟強國,屬加工型貿易型經濟,對外依賴嚴重,要從國外進口原材料,出口製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業區:京濱工業區、名古屋工業區、瀨戶內工業區、阪神工業區、北九州工業區;分布特點:日本工業高度集中,主要分布於瀨戶內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區。
5、東西方兼容的文化:傳統色彩與現代氣息並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長。
6、日本投資措施:擴大海外投資,建立海外的生產和銷售基地,主要向美國、西歐和東南亞地區; 海外投資建廠給日本帶來的好處:利用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降低工業生產的投入成本;加入國際經濟技術的合作和國際市場的競爭;保護本國的自然資源,減緩資源消耗,保護本國環境,減少運輸成本的投入。 日本在海外投資建廠對其它國家的影響:日本把污染嚴重的企業移到海外,會使其它國家的環境受到污染,導致環境質量下降;日本從本國利益出發,保護本國資源的意識很強,但是大量進口木材或遠洋超量捕撈,將導致世界其它地區或國家的資源嚴重破壞,進而導致全球生態環境失調。
7、東南亞的范圍: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國家(共11國):越南、寮國、印度尼西亞(千島之國,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汶萊、東渧汶。 地理位置:緯度位置(10°S——25°N)主要位於熱帶;海陸位置:西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大部分國家都是臨海國和島國,受海洋影響較大;交通位置:位於南北兩個大洲(亞洲和大洋洲)東西兩個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處於「十字路口」。 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是從歐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邊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氣候類型 分布地區 氣候特徵 對農業產生的影響
熱帶雨林氣候 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大部 全年高溫多雨 農作物可以隨時播種,四季都有收獲
熱帶季風氣候 中南半島,馬來半島以及菲律賓群島北部 全年高溫,有旱季和雨季 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2、東南亞的糧食作物為什麼 以水稻為主:水稻是一種主產的糧食作物,但它的生產需投入大量的勞動力,並且要求有高溫多雨的條件,東南亞人口稠密,耕進較少,高溫多雨,將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是因進制宜的必然條件。 東南亞熱帶經濟作物的分布狀況:泰國、越南、緬旬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國;泰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膠生產國;菲律賓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產國和椰子出口國;馬來西亞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產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是最大的椰子生產國。
3、東南亞的河流大部分發源於我國的青藏高原地區,如湄公河(瀾滄江)、薩爾溫江(努江)、河流特點:南北縱列、山河相間,河流上洲流經山區,兩岸高山聳立,水流湍急,蘊藏豐富的水能資源,下洲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泥沙沉積,河岸兩側形成沖積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縱橫,地勢低平而土質肥沃的河口三角洲。
4、為什麼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因為這些地方土地肥沃,地勢平坦,易於灌溉,交通便利,是東南亞人口稠密,農業發達的重要農業區,也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如我國的重慶,武江,上海。
5、印度的地理位置:位於我國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的鄰國有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蘭卡,印度的地形可以他為三大地形區:北部為西馬拉雅南側山地,中部為恆河平源,南部為德干高原。
6、印度的人口總數己經超過了10億,是世界第二人口在國,50年間印度人口增長了近三倍,印度人口問題的主要特點:人口增長速度過快。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印度政府採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獎勵計劃,但是印度廣大農村的傳統觀念還十分強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印度人口每年凈增量會越來越大。印度由於人口過多,使印度無論是人均自然資源佔有量,還是人均糧食產量和鋼產量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較大的差距。這就說明,人口的過度增長會對一個國家的資源、環境以及經濟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7、印度的大部分地區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熱帶季風氣候的主要特點是:全年高溫,雨旱兩季。雨季(6——9月)風從海洋吹向陸地(西南風),旱季(10月——次年5月)風從大陸吹向海洋(東北風)。季風使得印度水旱災害頻繁,如是季風來得早,退得晚,風力強的時候,形成水災,季風來得晚,退得早,風力弱的時候就形成了旱災。
8、印度糧食迅速增長的突破口在於推行了「綠色革命」。水稻和小麥是印度主要的糧食作物,二者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勢平坦的恆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麥則主要分布在降水少、光照足的恆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這也說明農業生產和自然條件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
9、印度的工業,英國統治時主要發展紡織工業和采礦業,這是由於英國出於本國經濟發展的需求,對印度工業嚴格控制,印度當時科技水平相當落後,獨立後,印度積極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重視培養科技人才,努力發展本國工業,主要有:鋼鐵工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和棉麻紡織工業,而且在原子能、航天、計算機軟體等高科技領域也有一定的成就。
10、俄羅斯自然概況:①地形:比較平坦,以平原為主,烏拉爾山以西為平原,以東依次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平原、東西伯利亞同地。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西長1萬平方千米,南北寬約4000千米,面積超過1700萬平方千米;②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各地差異較大,北部有終年寒冷的極地氣候,南部有地中海氣候和溫帶草原性氣候,東部是溫帶季風氣候。俄羅期的氣候牲: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 ③河流與湖泊:伏爾加河是歐洲最長河,水力豐富,最主要的內河航道。鄂畢河、葉尼塞河、勒加河,富水能,封凍期長。貝加爾湖為世界最深的湖泊; ④自然資源豐富。種類多,儲量大,地區分布不均,東部多,西部少。主要礦產有:石油、天然氣、煤、鐵礦、有色金屬等,產地主要有庫爾斯克鐵礦、庫茲巴斯煤礦、秋明油田。
11、四大工業區: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工亞區,分布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這里是俄羅斯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主要有鋼鐵、汽車、飛機、火箭和電子等工業部門;以聖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分布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波羅的海沿岸。這里的石油化工,造船、電子、造紙和航天業十分發達。也是俄羅斯食品和紡織工業最發達的地區;烏拉爾工業區,在烏拉爾山區,位於亞歐分界線上。這里主要生產石油、鋼鐵和機械等產品;以庫茲巴斯為中心的西伯利亞工業區:這里主要生產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鋼鐵等重工業產品和軍事工業產品。
12、亞伯利亞大鐵路為什麼沿南部山修建:首要原因是南部山區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其次俄羅斯北部地區由於緯度高,終年寒冷,氣溫低,有著很深的凍土層,而在凍土層上修建鐵路,難度大,且安全系數較低。管道運輸是將線路和運具合二為一的新型運輸方式,主要運輸石油和天然氣。交通運輸的兩種主要方式:公路和鐵路;貨運的兩種主要方式:管道和鐵路。
第八章 東半球其它國家和地區
1.中東是以歐洲為中心劃分的地理區域。17世紀歐洲國家向東方擴張時,按距離的遠近,將部分東方國家分為近東、中東和遠東。中東地區主要包括阿富漢外的西亞各國(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敘利亞、黎巴嫩、約旦、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以及北非的埃及,其中西亞不包括土耳其的歐洲部分,而中東卻包括土耳其的歐洲部,也就是說中東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地跨亞洲、歐洲和非洲,被譽為兩洋三洲五海之地(亞洲、歐洲、非洲;大西洋和印度洋;黑海、地中海、裏海、紅海、阿拉伯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是本區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之一。土耳其海峽與蘇伊士運河分別為亞洲與歐洲、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 中東猶如世界的交通要沖,古代這是曾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現在也還是東西方的交通要道,尤其是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和土耳其海峽的利用,更顯其地理位置的優越,中東還是世界交通的「空中走廊」,許多國際航線都要經過這里,因此,中東過去是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侵略擴張的地區,如今一些大國為爭奪世界霸權,都想把它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他們的斗爭十分激烈,這就造成了中東的局勢的不穩定。
2、豐富的石油資源: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石油儲量佔65.4%,產量佔30.5%,出口量佔44.7%),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被譽為世界石油寶庫。中東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沿岸,主要運往美國、日本、西歐各國
㈧ 我要一份七年級上冊地理整本書的總結
七年級(上)地理復習綱要
一、地球與地圖
(一)地球的形狀、大小與運動
1、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站在海邊,遙望遠處駛來的船隻,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見船身,而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桅桿後消失。
站得高,看得遠。
發生月偏食時,地球擋住一部分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給地球照鏡子,使我們看見了地球的球體形狀。
2、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徑:6371千米; 赤道周長:4萬千米; 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3、用事實分別說明地球自轉、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
自轉 公轉
運動方向 自西向東 自西向東
運動周期 一天(24小時) 一年(365天)
旋轉中心 地軸 太陽
產生的地理現象 晝夜交替;時間差異 四季變化;五帶形成
(二)地球儀
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
用經緯網確定任意地點的位置: 給出地點要能在地球儀或地圖上讀出經緯度;給出經緯度要能找相應的地點。
(三)地圖(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運用地圖辨別方向,量算距離,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1)辨別方向:
①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②指向標法: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
③經緯線定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2)量算距離:①比例尺的計算:
②比較比例尺的大小與范圍大小和內容詳略之間的關系:
比例尺小 → 表示範圍大 → 內容簡單
比例尺大 → 表示範圍小 → 內容詳細
(3)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①海拔: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②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2、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3、根據需要選擇常用地圖,查找所需的地理信息,養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習慣。
二、海洋與陸地
1、海陸分布:
(1)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所佔比例,描述海陸分布特點。
A、海洋佔地球表面積的71%,陸地佔地球表面積的29%。
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況
①七大洲:(面積從大到小)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②四大洋:(面積從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③洲界:亞洲與非洲:蘇伊士運河
亞洲與歐洲: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北美洲與南美洲:巴拿馬運河
2、海陸變遷:
(1)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
喜馬拉雅山上發現海洋生物化石
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發現了古河流及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跡。
荷蘭的填海造陸(人類活動改變地表形態)
(2)知道板塊構造學說,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
a) 地中海 — 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
b)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阿爾卑斯山(歐洲):位於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交界處。
喜馬拉雅山(亞洲):位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
科迪勒拉山系(美洲):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交界處。
地中海將消失:位於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的擠壓碰撞處
紅海將擴大:位於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張裂地區。
三、氣候
1、天氣與我們的生活:
(1)知道「天氣」和「氣候」的區別:
天氣是短時間的大氣狀況,是易變的;
氣候是長期的(多年的)大氣平均狀況,是穩定的。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
2、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1)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
① 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氣溫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主要原因是各緯度接受太陽輻射的差異)
② 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陸地氣溫低,海洋氣溫高。
③ 在山地,氣溫隨著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
(2)氣溫的變化:
① 氣溫的日變化:一天中,最高溫度出現在午後2小時左右(14時);
最低溫出現在日出前後。(會計算氣溫日較差)
② 氣溫的年變化: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則相反。(會計算氣溫年較差)
(3)會使用氣溫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圖,並讀圖說出氣溫的變化規律。
3、降水與降水的分布
(1)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圖,說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異。
① 從赤道向兩極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② 在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③ 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少,沿海地區降水多。
④ 在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⑤ 世界降水量最豐富的地區是赤道附近;最貧乏的地區是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
⑥ 世界降水量最豐富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齊;最少的地方是阿塔卡馬沙漠。
(2)會使用降水資料,繪制降水量柱狀圖,並讀出降水的變化規律。
4、世界的氣候
(1)在世界氣候分布圖上說出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地區
熱帶: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
溫帶: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氣候
寒帶:寒帶氣候
(2)主要分布在溫帶地區亞歐大陸東岸、內部、西岸的氣候類型
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大陸內部:溫帶大陸性氣候
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3)舉例分析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等對氣候的影響
緯度位置影響:
a) 赤道地區終年炎熱,而南極大陸則冰雪覆蓋
b) 海南島終年如夏,降水較多;黑龍江省北部冬季漫長,多冰雪。
海陸位置影響:
a)青島的降水量比蘭州多
b)新疆塔里木盆地氣候乾燥,同緯度的北京氣候比較濕潤。
地形影響:
台灣島台灣山脈東側降水比西側多。
青藏高原緯度較低,但是氣候寒冷。
位於赤道附近的乞力馬扎羅山山頂白雪皚皚。
(4)舉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① 氣候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生活在不同熱量帶的人們衣著不同。
② 氣候影響人類的生產活動,其中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最顯著。
③ 氣候發生異常變化,會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危害,從而產生災害。
四、居民與聚落
(一)人口與人種
1、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的特點
(1)世界人口增長:a)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總數已達60億。
b) 從1830年到1999年,世界人口每增長10億人口所需時間逐漸變短,這表明在這段時間內,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逐步變快。
(2)人口自然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的分布:
人口密度 = (人/平方千米)
人口分布:
a) 人口稠密區:亞洲的東部和南部;
歐洲
北美洲東部
原因:
社會經濟條件:亞洲的東部和南部地區都是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人類在這里聚居的歷史悠久,農業發展較早;歐洲和北美洲這兩個地區都是工業發展較早的地區,經濟發達。
自然條件:這四個地區都分布在中低緯度近海地區,氣候較為適宜;同時,都在平原地區,所以自然條件都比較優越。
b) 人口稀疏地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如撒哈拉沙漠、大洋洲西部沙漠
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如亞馬遜平原
終年寒冷的高緯度地區;如北冰洋沿岸
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如青藏高原
原因:自然條件惡劣,不適合人類的生產和生活。
2、舉例說明人口問題對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影響
(1)人口增長過多過快帶來的問題:交通堵塞、居住條件差、就業困難、生活貧困、環境污染、資源減少等。
(2)人口不斷減少停止增長,帶來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國家用於老年人的社會養老等費用增加等問題。
(3)採取措施:人類必須控制自己,做到有計劃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3、鄉村人中向城市遷移
(1)原因:
a) 鄉村人口增長造成勞動力過剩
b) 城鄉差別:城市就業機會、物質生活條件、文化教育等條件較鄉村好。
(2)帶來的問題
一方面為城市提供大量的勞動力,有力地支持城市建設;解決鄉村人多地少的問題。
另一方面則可能造成城市人口過多而引發城市交通堵塞問題、城市物質供應問題、城市就業問題、城市社會治安問題、城市環境問題等。
4、世界三大人種特點,並在地圖上指出三大人種的主要分布地區。
(1)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根據人類體質方面的特徵來劃分。
(2)世界三大人種的主要分布區:
白種人:歐洲、西亞、北非、美洲、大洋洲
黃種人:亞洲、北美洲北部、南美洲的部分地區
黑種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洋洲西北部
(二)語言和宗教
1、 語言:
世界主要的語言(聯合國的工作語言)的分布地區:
漢語:中國,東南亞部分地區
英語:歐洲的西部、北美洲、亞洲的南部等
俄語: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俄羅斯、前蘇聯加盟共和國)
法語:法國、非洲一些國家
阿拉伯語:西亞、北非
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英語是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2、 宗教:
(1)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區
基督教: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形成於亞洲西部,目前集中分布在歐洲、美洲、大洋洲
伊斯蘭教:教徒被稱為穆斯林,產生與阿拉伯半島,主要分布在亞洲的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
佛教:創始於古印度,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
(2)我國維吾爾族、回族多信仰伊斯蘭教
藏族、蒙古族多信仰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
(三)聚落
13、 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
房屋 道路修築情況 商店的多少 學校的多少 醫院的多少 有無農田 有無果園 有無魚塘 自然景觀改變大小
密集度 高度
鄉村 小(稀疏) 矮 少 少 少 少 有 有 有 小
城市 大(稠密) 高 多 多 多 多 無 無 無 大
14、 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1)聚落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因素:
(2)建築風格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當地氣候特點 民居的建築特點
因紐特人的雪屋 嚴寒 雪塊構築,低矮,無窗,門小,牆厚,保溫性好。
黃土高原的窯洞 乾燥,冬冷夏熱 利用厚厚的黃土層,挖鑿成窯洞,冬暖夏涼。
傣族微竹樓(高架屋) 潮濕,炎熱多雨 雙層,樓上住人。涼爽,通風,防潮。
新疆的平頂屋 乾燥,風沙大 平頂房,屋頂可以曬莊稼。
西亞的鄉村 炎熱,乾燥 牆厚,窗小。可以減少白天太陽熱量的傳入和沙漠吹來的熱風。
(3)保護世界遺產的意義
傳統聚落是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它們從不同側面記錄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護甚至任意破壞,將導致無法挽回的損失。
五、發展與合作
1、國家和地區
世界上的國家和地區 ---200多個
a) 面積居世界前六位的國家: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b) 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10個)
c) 地跨兩洲的國家:埃及(亞洲非洲)、土耳其(亞洲歐洲)、俄羅斯(亞洲、歐洲)、美國(北美洲、大洋洲)、巴拿馬(南美洲、北美洲)
d) 國界:地圖上一國與鄰國或公海之間的界線,是國家主權范圍的界線。國界是人為劃分的,有的依據山脈、河湖、海洋、經緯線來劃分,有的依據民族、語言、宗教等來劃分。
e) 領土:國界范圍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
2、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
(1)劃分:依據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分為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
(2)運用數據和實例,說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發展水平差異。— (南北差異)
課本P89 圖 5.6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人口和國內生產總值比較」
地圖冊P37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
人口約佔世界的1/5 人口約佔世界人口的4/5
國內生產總值約佔世界的3/4 國內生產總值約佔世界的1/4
人口低增長 人口高增長
生活、教育水平高 生活、教育水平低
出售轎車、輪船、飛機、高檔日用品等 出售石油、礦石、木材、橡膠等原材料
(3)知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地區分布特點。
地圖冊P37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分布」
發達國家: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部(澳大利亞、紐西蘭例外 --- 在大洋洲)— 「北」
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南部 — 「南」
「南北對話」—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在經濟、政治上的商談。
「南南合作」— 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助合作。
「南北之差」—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差別。
3、國際合作
聯合國 總部 — 美國紐約 宗旨:「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6個主要機構 5個常任理事國(中、法、俄、英、美)
世界貿易組織 總部 — 瑞士日內瓦 中國於2001年12月正式加入
宗旨:「促進世界經濟發展和福利進步,主張貿易自由與公平」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和平、友誼、進步
國際紅十字會 人道主義--
--網路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