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地理學中高壓與低壓的區別

地理學中高壓與低壓的區別

發布時間: 2021-02-28 08:16:47

『壹』 地理上 什麼是高壓系統 低壓系統

1、高壓系統

反氣旋是指中心氣壓比四周氣壓高的水平空氣渦旋,也是氣壓系統中的高壓。

影響:由於反氣旋中的空氣向四周輻散,形成下沉氣流。因此,反氣旋控制本市時,一般天氣都比較好。冬季多晴冷天氣,夏季多晴熱高溫天氣,春秋兩季多風和日麗、秋高氣爽的天氣。

2、低壓系統

氣旋(cyclone),指北(南)半球,大氣中水平氣流呈逆(順)時針旋轉的大型渦旋。在同高度上,氣旋中心的氣壓比四周低,又稱低壓。

影響:由於氣流從四面八方流入氣旋中心,中心氣流被迫上升而凝雲致雨,所以氣旋過境時,雲量增多,常出現陰雨天氣,即氣旋雨。在鋒面天氣系統中,無論冷鋒還是暖鋒,鋒面上方的暖氣團都是沿鋒面抬升的,都將形成有雲和降水的天氣,即鋒面雨。

當兩種系統結合在一起形成鋒面氣旋後,將輻合成更強烈的上升氣流,天氣變化將更為劇烈,往往會產生雲、雨甚至造成暴雨、雷雨、大風天氣。

(1)地理學中高壓與低壓的區別擴展閱讀

研究史

早在19世紀60年代,人們就發現並開始研究溫帶氣旋的結構和活動規律。英國氣象局首任局長R.菲茨羅伊,根據H.W.多沃的見解和自己在航海過程中所積累的資料,於1863年首次提出溫帶氣旋和反氣旋地區的地面氣流結構。

1878年,R.艾伯克龍比結合氣壓場給出了一個氣旋天氣圖模式,將氣壓形勢和天氣結合在一起。20世紀初期,英國氣象學家N.肖提出了反映氣旋中氣流切變和風暴特徵的氣旋模式,並將降水分布同氣流聯系起來。

1918年和1921年,挪威學者J.皮耶克尼斯和H.索爾貝格提出了新的氣旋模式和氣旋生命史模式,首次將氣團、鋒、氣壓場和天氣分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挪威學派的這些成果,一直被氣象界廣泛採用。

30年代,J.皮耶克尼斯和芬蘭學者E.H.帕爾門等,根據高空探測資料,對溫帶氣旋和鋒面的三維結構作了很多研究。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帕爾門進一步將氣旋族和長波聯系起來,確定了溫帶氣旋和高空大氣長波的關系。

這些結論,已為60年代的衛星雲圖所證實。氣旋分類的方法很多,通常按氣旋形成和活動的主要地區或熱力結構進行分類。按地區不同,可分為溫帶氣旋、熱帶氣旋和極地氣旋性渦旋(見極地氣象學)等;按熱力結構的不同,可分為冷性氣旋和熱低壓等。

溫帶氣旋大多數屬鋒面氣旋。熱帶氣旋和地方性熱低壓屬暖性低壓。發生在熱帶洋面上強烈的氣旋性渦旋,當其中心風力達到一定程度時,就稱為台風或颶風;當其移入溫帶後,將逐漸具有溫帶氣旋的特色。

『貳』 氣象學中低壓系統是什麼意思

低壓系統是指在等壓面圖上出現的氣壓低值區,這個區域的氣壓值低於周圍區域,一般在大氣邊界層這種系統伴隨著大氣的輻合,有利於天氣的發展

『叄』 高中地理知識點類題目,什麼是高壓,什麼是低壓,如何判斷

低壓(氣抄旋)系統襲是指 等壓線閉合,中心氣壓低於四周的天氣系統。
氣流狀況 是北逆南順輻合上升。
天氣狀況是雲量增多,陰雨天氣。
例如,夏秋季節,我國東南沿海常出現的台風天氣 。

高壓(反氣旋)系統是指 等壓線閉合,中心氣壓高於四周的天氣系統。
氣流狀況是北順南逆輻散下沉。
天氣晴朗。

『肆』 一般說風從高壓吹向低壓,高壓低壓是指地面還是高空

高壓低壓是指地面和高空。

風是大氣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推動下產生的水平運動,大氣的垂直運動不叫風。風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地表冷熱不均而產生的同一水平面上的氣壓差異,由高壓指向低壓。

在地球上,由於各地的天氣不一樣,地表上的東西不一樣,各地的太陽照射角度不一樣,這些都造成了地球表面上不同的位置溫度並不一樣。有些地方溫度會比較高,而有些地方溫度低。

當溫度高的時候,空氣分子會受熱膨脹,在一定的空間中,空氣分子的數量就會變少,這個空間中的空氣質量就會變輕。

這就像是拿著一大袋子爆米花,雖然看起來滿滿一袋,但是並不重。在地理學上,這種現象叫做氣壓低,就是空氣給地面的壓力比較小的意思。而當氣溫低的時候,空氣分子會遇冷收縮,同樣的空間中空氣分子的數量就會變多了,於是這里的空氣就會變重,相應的產生了氣壓比較高的現象。

(4)地理學中高壓與低壓的區別擴展閱讀

風力大小的判斷:

水平氣壓梯度力越大,風力越大。

一般情況下,冬季風大,午後風大;海面風速大;高空風速大;海拔高風速增大。

在同一幅圖中,等壓線密集處,水平氣壓差大,水平氣壓梯度力大,則風力大;而稀疏處,則風力小。

風是農業生產的環境因子之一。風速適度對改善農田環境條件起著重要作用。近地層熱量交換、農田蒸散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氧氣等輸送過程隨著風速的增大而加快或加強。

風可傳播植物花粉、種子,幫助植物授粉和繁殖。風能是分布廣泛、用之不竭的能源。中國盛行季風,對作物生長有利。在內蒙古高原、東北高原、東南沿海以及內陸高山,都具有豐富的風能資源可作為能源開發利用。

『伍』 怎麼判斷高壓低壓我總是弄混,不是高壓流向低壓嗎那循環的怎麼判斷!

如果這是地理問題,抄那我的解釋就是:

氣體是從高壓流向低壓,這就是風的形成原理。

為什麼會是這樣呢?物理學得可以的話,還是容易理解的。

還有一種萬能的理解方法就是:自然界總是趨向平衡的,這邊是高壓,那邊是低壓,氣體就會從高壓流向低壓,從而使兩邊達到平衡。

『陸』 怎樣判斷高壓低壓地理高中的課程.

1、根據等壓線判斷,值高的一側為高壓,值低的一側為低壓
2、根據風向判斷:背風而立、高壓在右。
3、鋒面氣旋中心為低壓中心

『柒』 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鋒面——鋒面就是溫度、濕度等物理性質不同的兩種氣團的交界面,或者叫做過渡帶。鋒面與地面的交線,稱為鋒線,也簡稱為鋒。鋒面的長度與氣團的水平距離大致相當,由幾百公里到幾千公里,寬度比氣團小得多,只有幾十公里,最寬的也不過幾百公里。垂直高度與氣團相當,幾公里到十幾公里。鋒面也有冷暖、移動、靜止之分。
按照熱力學分類方法,若冷氣團主動推動暖氣團,則稱為冷鋒。反之稱為暖鋒。若冷暖氣團相當,則稱為准靜止鋒。若冷鋒追上暖鋒,則會形成錮囚鋒。
鋒面天氣系統的特點:
(1)鋒面有坡度:鋒面在空間向冷區傾斜,具有一定坡度。鋒在空間呈傾斜狀態是鋒的一個重要特徵。鋒面坡度的形成和保持是地球偏轉力作用的結果。一般鋒面的坡度約在1/50-1/200之間,由於鋒面坡度很小,鋒面所遮掩的地區必然很大。如坡度為1/100,鋒線長為1000公里、高為10公里的鋒,其掩蓋的面積可達100萬平方公里;由於有坡度,可使暖空氣沿傾斜面上升,為雲雨天氣的形成提供有利條件。
(2)氣象要素有突變:氣團內部的溫、濕、壓等氣象要素的差異很小,而鋒兩側的氣象要素的差異很大。
①溫度場:氣團內部的氣溫水平分布比較均勻,通常在100公里內的氣溫差為1℃,最多不超過2℃。而鋒附近區域內,在水平方向上的溫度差異非常明顯,100公里的水平距離內可相差近10℃,比氣團內部的溫度差異大5-10倍;在垂直方向上,氣團中溫度垂直分布是隨高度遞減的。然而鋒區附近,由於下部是冷氣團,上部是暖氣團,鋒面上下溫度差異比較大,鋒面往往是逆溫層。
②氣壓場:鋒面兩側是密度不同的冷、暖氣團,因而鋒區的氣壓變化比氣團內部的氣壓變化要大的多。鋒附近區域氣壓的分布不均勻,鋒處於氣壓槽中,等壓線通過鋒面有指向高壓的折角,或鋒處於兩個高壓之間氣壓相對較低的地區,等壓線幾乎與鋒面平行。
③鋒附近風場:風在鋒面兩側有明顯的逆向轉變,即由鋒後到鋒前,風向呈逆時針方向變化。
(3)鋒面附近天氣變化劇烈:由於鋒面有坡度,冷暖空氣交綏,暖空氣可沿坡上升或被迫抬升,且暖空氣中含有較多的水汽,因而,空氣絕熱上升,水汽凝結,易形成雲雨天氣。由於鋒面是各種氣象要素水平差異較大地區,能量集中,天氣變化劇烈。所以,鋒是天氣變化劇烈的地帶。

低壓——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氣壓低於四周的大氣渦旋,稱為「低氣壓」簡稱為低壓,也稱為氣旋。在北半球,低壓區的氣流作逆時針旋轉;在南半球,氣流作順時針旋轉。氣旋按其所在地理位置和熱力屬性的不同,可分為溫帶氣旋和熱帶氣旋兩類。
地球上的低氣壓分布在赤道。副極低低氣壓分布在60度。著名的低氣壓中心就是亞洲低壓中心(印度低壓)和亞速爾低壓中心。低氣壓的氣流是向上上升。而氣流越上升氣溫越下降,所以形成降雨。所以低氣壓一般給經過的地區帶來大風和降雨。

高壓——指比周圍的氣壓高的地點而言,其中氣壓最高的地點,叫作「高氣壓中心」。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氣壓高於四周的大氣渦旋稱為「高氣壓」,簡稱「高壓」。通常研究的是近地面高度的高氣壓。
高氣壓空氣自中心向外圍流散(輻散),因受地球轉動的影響,在北半球作順時針方向流動,在南半球作逆時針方向流動。高氣壓也被稱為反氣旋,但前者是按氣壓場命名,後者則按氣流場命名(與旋渦方向相反)。
在高壓區內無鋒面存在,因氣流輻散,高空空氣下沉補充,下沉過程中氣溫升高,相對濕度降低,形成少雲、雨和大風天氣。
依成因可分為: 動力高壓、熱力高壓。 例如:副熱帶高壓、大陸冷高壓。
依不同熱力結構可分為: 冷性高壓、暖性高壓。 例如:大陸冷高壓、熱帶海洋氣團。
高氣壓按其熱力結構又可分為兩種:
1、最常見的是冷高壓,它是因為地表散熱、冷卻所造成。地表降溫後,近地面的空氣溫度也跟著降低,而冷空氣缺乏熱能,所以很難上升,是一個較重、密度較大的空氣,而周圍的空氣較為溫暖,空氣較輕,所以氣流就變成從冷空氣吹向周圍的方向,形成冷高壓中心。如南極與西伯利亞的高氣壓。
2、副熱帶高氣壓是由於位在赤道的強烈上升氣流形成高空高壓,向南、北氣壓較低的方向流動;因為地轉偏向力作用,這些從赤道上空來的氣流漸漸轉向為由西向東,不再沿經線方向運動,在南北緯30度附近堆積下沉,形成高氣壓,它是較熱的。

『捌』 地理問題:如果近地面是低氣壓,高空到底是高壓還是低壓

氣壓變化
溫度、濕度與大氣壓強的關系:濕度越大大氣壓強越小 初中物理老師告訴我們:「大氣壓的變化跟天氣有密切的關系.一般地說,晴天的大氣壓比陰天高,冬天的大氣壓比夏天高。」對這段敘述,就是老師也往往不易說清,筆者認為,這個問題可歸結為溫度、濕度與大氣壓強的關系問題。今談談自己的初步認識。 我們通常所稱的大氣,就是包圍在地球周圍的整個空氣層。它除了含有氮氣、氧氣及二氧化碳等多種氣體外,還含有水汽和塵埃。我們把含水汽很少(即濕度小)的空氣稱「干空氣」,而把含水汽較多(即濕度大)的空氣稱「濕空氣」。不要以為「干」的東西一定比「濕」的東西輕。其實,干空氣的分子量是28.966,而水汽的分子量是18.016,故干空氣分子要比水汽分子重。在相同狀況下,干空氣的密度也比水汽的密度大。水汽的密度僅為干空氣密度的62%左右。 應當說,由於大氣處於地球周圍的一個開放空間,而不存在約束其運動范圍的具體疆界,這就使它跟處於密閉容器中的氣體不同。對一個盛有空氣的密閉容器來說,只要容器中氣體未達到飽和狀態,那麼,當我們向容器中輸入水汽的時候,氣體的壓強必然會增加。而大氣的情況應用情況
則不然。當因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使某區域中的大氣濕度增大時,則該區域中的「濕空氣」分子(包括空氣分子和水汽分子)必然要向周圍地區擴散。其結果將導致該區域大氣中的「干空氣」含量比周圍地區小,而水汽含量又比周圍地區大。這猶如在大豆中摻入棉籽時其混合體密度要小於大豆密度一樣,所以該區域的濕空氣密度也就小於其它地區的干空氣密度。這樣,對該區域的一個單位底面積的氣柱而言,其重量也就小於其它干空氣地區同樣的氣柱這也就告訴我們,大氣壓隨空氣濕度的增大而減小。就陰天與晴天而言,實際上也就是陰天的空氣濕度比晴天要大,因而陰天的大氣壓也就比晴天小。 我們知道,氣體分子的「碰撞」是產生氣體壓強的根本原因。因而對大氣壓隨空氣濕度而變化的問題,我們也可以由此作出解釋,根據氣體分子運動的基本理論,氣體分子的平均速率: 則氣體分子的平均動量(僅考慮其大小) 由此可見,平均質量大的氣體分子,其平均動量也大(有的文獻①中所言:「干空氣的平均速度也大於濕空氣」,是不正確的)。而對相同狀況下的干空氣與濕空氣來說,由於干空氣中的氣體分子密度及分子的平均質量都比濕空氣要大,且干空氣分子的平均動量也比濕空氣大,因而濕度小的干空氣壓強也就比濕度大的濕空氣大。 當我們給盛有空氣的密閉容器加熱的時候,則其壓強當然也會增大。而對大氣來說情況就不同了。當某一區域的大氣溫度因某種因素而升高時,必將引起空氣體積的膨脹,空氣分子勢必要向周圍地區擴散。溫度高,氣體分子固然會運動得快些,這將成為促進壓強增大的因素。但另一方面,隨著溫度的升高,氣體分子便向周圍擴散,則該區域內的氣體分子數就要減少,從而形成一個促使壓強減小的因素。而實際的情況乃是上述兩種對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至於這兩種因素中哪個起主要作用,我們不妨來看一看大陸及海洋上氣壓隨氣溫變化的實際情況。我們說,夏季大陸上氣溫比海洋上高,由於大陸上的空氣向海洋上擴散,而使大陸上的氣壓比海洋上低;冬季大陸氣溫比海洋上低,由於海洋上空氣要向大陸上擴散,又使大陸上氣壓比海洋上高。而由此可見,在溫度變化和分子擴散兩個因素中,擴散起著主要的、決定性的作用。應當指出,這里所說的擴散,是指空氣的橫向流動。因為由空氣的縱向流動並不能改變豎直氣柱的重量(有的文獻②把因溫度而產生的氣壓變化說成是空氣沉浮的結果,這是不妥的),因而也就不能改變大氣的壓強(對重力加速度g因高度變化而產生的影響完全可以忽略)。 由於地球上的大氣總量是基本上恆定的。當一個地區的氣溫增加時,往往伴隨著另一個地區溫度的降低,這就為高溫處的空氣向低溫處擴散帶來了可能。而擴散的結果常常是高溫處的氣壓比低溫處低。當我們生活的北半球是接受太陽熱量最多的盛夏時,南半球卻是接受太陽熱量最少的嚴冬。這時,由於北半球的空氣要向南半球擴散而使北半球的氣壓較南半球要低。而由於大氣總量基本不變,則此時北半球的氣壓就低於標准大氣壓,南半球的氣壓當然也就會高於標准大氣壓。同樣,空氣的反方向擴散又會使北半球冬季的氣壓高於標准大氣壓。因而,在北半球,冬季的大氣壓就會比夏季要高。當然,大氣壓的變化是很復雜的,但對中學課本上的說法作上述解釋還是可以的很詳細啊。 大氣壓一般表示為:101.3KPa。 家用高壓鍋壓力一般在170KPa(114C),或兼帶150KPa(110C)、130KPa(106C)。 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氣候條件和地理位置等條件下,地球上方大氣壓的值有所不同。本文擇取大氣壓的五種主要變化,做一些分析討論,供參考。
大氣壓隨地勢高低的變化
從微觀角度看,決定氣體壓強大小的因素主要有兩點:一是氣體的密度n;二是氣體的熱力學溫度T。在地球表面隨地勢的升高,地球對大氣層氣體分子的引力逐漸減小,空氣分子的密度減小;同時大氣的溫度也降低。所以在地球表面,隨地勢高度的增加,大氣壓的數值是逐漸減小的。如果把大氣層的空氣看成理想氣體,我們可以推得近似反映大氣壓隨高度而變化的公式如下: μ=p0gh/RT (μ為空氣的平均摩爾質量,P0為地球表面處的大氣壓值,g為地球表面處的重力加速度,R為普適氣體恆量,T為大氣熱力學溫度,h為氣柱高度) 由上式我們可以看出,在不考慮大氣溫度變化這一次要因素的影響時,大氣壓值隨地理高度h的增加按指數規律減小,其函數圖象如圖所示。在2km以內,大氣壓值可近似認為隨地理高度的增加而線性減小;在2km以外,大氣壓值隨地理高度的增加而減小漸緩。所以過去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介紹:在海拔2千米以內,可以近似地認為每升高12米,大氣壓降低1毫米汞柱。
大氣壓隨地理緯度的變化
地球表面大氣層里的成份,變化比較大的就是水汽。人們把含水汽比較多的空氣叫「濕空氣」,把含水汽較少的空氣叫「干空氣」。有些人直覺地認為濕空氣比干空氣重,這是不正確的。干空氣的平均分子量為28.966,而水氣的分子量只有18.106,所以含有較多水汽的濕空氣的密度要比干空氣小。即在相同的物理條件下,干空氣的壓強比濕空氣的壓強大。 在地球表面,由赤道到兩極,隨地理緯度的增加,一方面由於地球的自轉和極地半徑的減小,地球對大氣的吸引力逐漸增大,空氣密度增大;另一方面由於兩極地區溫度較低,所以空氣中的水汽較少,可近似看成干空氣,所以由赤道向兩極,隨地理緯度增加,大氣壓總的變化規律是逐漸增大(因氣候等因素影響,局部某處的大氣壓值變化可能不遵循這一規律)。
大氣壓的日變化
對於同一地區,在一天之內的不同時間,地面的大氣壓值也會有所不同,這叫大氣壓的日變化。一天中,地球表面的大氣壓有一個最高值和一個最低值。最高值出現在9~10時。最低值出現在15~16時。 導致大氣壓日變化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大氣的運動;二是大氣溫度的變化;三是大氣濕度的變化。 日出以後,地面開始積累熱量,同時地面將部分熱量輸送給大氣,大氣也不斷地積累熱量,其溫度升高濕度增大。當溫度升高後,大氣逐漸向高空做上升輻散運動,在下午15~16時,大氣上升輻散運動的速度達最大值,同時大氣的濕度也達較大值,由於此二因素的影響,導致一天中此時的大氣壓最低。16時以後,大氣溫度逐漸降低,其濕度減小,向上的輻散運動減弱,大氣壓值開始升高;進入夜晚;大氣變冷開始向地面輻合下降,在上午9~10時,大氣輻合下降壓縮到最大程度,空氣密度最大,此時的大氣壓是一天中的最高值。
大氣壓的年變化
同一地區,在一年之中的不同時間其大氣壓的值也有所不同。這叫大氣壓的年變化。大氣壓的年變化,具體又分為三種類型,即大陸型、海洋型和高山型。其中海洋型大氣壓的年變化剛好與大陸型的相反。通常所說的「冬天的大氣壓比夏天高」,指的就是大陸型大氣壓的年變化規律。下面對此略做分析(另外兩種情況不做討論)。 由於大氣處於地球周圍一個開放沒有具體疆界的空間之內,這就使它與密閉容器中的氣體有著很多區別。夏天,大陸中的氣溫比海洋上高,大氣的濕度也比較大(相對冬天而言),這樣大陸上的空氣不斷向海洋上擴散,導致其壓強減小。到了冬天,大陸上氣溫比海洋上低,大陸上的空氣濕度也較夏天小,這樣海洋上的空氣就向大陸上擴散,使大陸上的氣壓升高。這就是大陸上冬天的大氣壓比夏天高的原因(大氣溫度也是影響大氣壓的一個因素,但在這里決定大氣壓變化的因素不是氣溫,而是大氣的流動及大氣的密度)。
大氣壓隨氣候的變化
大氣壓隨氣候變化的情況比較多,但最為典型的就是晴天與陰天大氣壓的變化。有句諺語叫「晴天的大氣壓比陰天高」,反映的就是大氣壓的這一變化規律。 通常情況下,地面不斷地向大氣中進行長波有效輻射,同時大氣也在不斷地向地面進行逆輻射。晴天,地面的熱量可以較為通暢地通過有效輻射和對流氣層的向上輻散運動向外輸運。陰天時,雲層減少了對流層大氣向外的輻散運動。雲層這種保存地表和對液層熱量的作用稱為「溫室效應」。這樣,陰天地區的大氣膨脹就比較厲害,從而導致陰天地區的大氣橫向向外擴散,使空氣的密度減小,同時陰天地區大氣的濕度比較大,也使大氣的密度減小。因這兩個因素的影響,從而導致陰天的大氣壓比晴天的大氣壓低。
變化條件
平均質量大的氣體分子,其平均動量也大(有的文獻①中所言:「干空氣的平均速度也大於濕空氣」,是不正確的)。而對相同狀況下的於空氣與濕空氣來說,由於於空氣中的氣體分子密度及分子的平均質量都比濕空氣要大,且干空氣分子的平均動量也比濕空氣大,因而濕度小的干空氣壓強也就比濕度大的濕空氣大。 當我們給盛有空氣的密閉容器加熱的時候,則其壓強當然也會增大.而對大氣來說情況就不同了.當某一區域的大氣溫度因某種因素而升高時,必將引起空氣體積的膨脹,空氣分子勢必要向周圍地區擴散.溫度高,氣體分子固然會運動得快些,這將成為促進壓強增大的因素.但另一方面,隨著溫度的升高,氣體分子便向周圍擴散,則該區域內的氣體分子數就要減少,從而形成一個促使壓強減小的因素.而實際的情況乃是上述兩種對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至於這兩種因素中哪個起主要作用,我們不妨來看一看大陸及海洋上氣壓隨氣溫變化的實際情況.我們說,夏季大陸上氣溫比海洋上高,由於大陸上的空氣向海洋上擴散,而使大陸上的氣壓比海洋上低;冬季大陸氣溫比海洋上低,由於海洋上空氣要向大陸上擴散,又使大陸上氣壓比海洋上高.而由此可見,在溫度變化和分子擴散兩個因素中,擴散起著主要的、決定性的作用.應當指出,這里所說的擴散,是指空氣的橫向流動.因為由空氣的縱向流動並不能改變豎直氣柱的重量(有的文獻②把因溫度而產生的氣壓變化說成是空氣沉浮的結果,這是不妥的),因而也就不能改變大氣的壓強(對重力加速度g因高度變化而產生的影響完全可以忽略)。 由於地球上的大氣總量是基本上恆定的.當一個地區的氣溫增加時,往往伴隨著另一個地區溫度的降低,這就為高溫處的空氣向低溫處擴散帶來了可能。而擴散的結果常常是高溫處的氣壓比低溫處低。當我們生活的北半球是接受太陽熱量最多的盛夏時,南半球卻是接受太陽熱量最少的嚴冬。這時,由於北半球的空氣要向南半球擴散而使北半球的氣壓較南半球要低。而由於大氣總量基本不變,則此時北半球的氣壓就低於標准大氣壓,南半球的氣壓當然也就會高於標准大氣壓。同樣,空氣的反方向擴散又會使北半球冬季的氣壓高於標准大氣壓.因而,在北半球,冬季的大氣壓就會比夏季要高.當然,大氣壓的變化是很復雜的,但對中學課本上的說法作上述解釋還是可以的。

『玖』 地理低壓和高壓是指冷和熱嗎怎麼判斷,怎麼形成的

首先明確復的是:高壓、低壓就是制根據比較氣壓值大小來命名的。
其次自然科學研究中,影響因素復雜,變數多,運動狀態多樣,為了使問題簡單化,我們會採用控制變數的方法研究,這樣便於說明問題。所以初高中教材中只研究同一水平面或同一豎直面上的氣壓狀況。
熱低壓冷高壓取決與緯度的高低,比如俄羅斯的西西伯利亞平原緯度高,海拔低;中國的青藏高原緯度低,海拔高。但海拔高吸收的熱量也高,在加上緯度低,因此青藏高原的溫度高於西西伯利亞平原的溫度。望採納!!

『拾』 高中地理學習中有關高壓脊和低壓槽的知識

低壓槽是易形成鋒面的地方。

以下為參考資料

天氣預報廣播中,常常出現「低壓槽」版和「高壓脊」兩個名詞,權實際上就是氣旋和反氣旋。

在北半球的西風帶里,大氣是呈波浪起伏式運動的。波浪的低谷區就是低壓槽,氣流作反時針方向旋轉,氣壓分布是中間低、四周高,空氣自外界向槽內流動,槽內空氣輻合上升,形成陰雨天氣。波浪的高峰區就是高壓脊,氣流作順時針方向旋轉,氣壓分布是中間高、四周低,空氣自中心向外輻散,脊內盛行下沉氣流,一般天氣晴好。一對槽脊,一低一高組成一個波動。西風帶里的高空槽脊系統就叫西風波。

高空的槽脊系統與地面的天氣變化有密切的關系。如在北半球的西風帶里,高空槽前一般吹西南風,這種風能把孟加拉灣和印度洋上空的暖濕空氣輸送到我國中緯度地區,為形成雲雨創造了條件。而高空槽後(即高壓脊前)一般吹西北風,地面是一個高氣壓區,天氣由陰轉晴。

高空槽脊形成後,不停地移動和變化,有時加強,有時減弱。隨著高空槽脊的移動變化和加強減弱,地面的天氣也會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因此,做好高空槽脊系統活動變化的預報,是天氣預報中的重要內容。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