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地理期末考試卷
『壹』 武漢的同僚們啦。我馬上就要高二上學期的期末考試了。地理的范圍是區域地理上冊跟必修三的前兩個單元…
世界地理
第一單元 世界地理概況
一、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一)世界海陸分布 1.陸地(29%)
(1)大陸、大洲、半島、島嶼(2)七大洲:名稱與分布;大陸上的洲際分界線;地形特徵 亞洲:地形復雜,起伏很大,中高周低,高原山地面積廣大 非洲:以高原為主 歐洲:以平原、山地為主,是世界海拔最低的大洲 南極洲:冰島大陸,世界海拔最高大洲 北美洲:西部山地,中部平原,東部高原 南美洲:西部山地,東部高原平原相間排列 大洋洲:西部高原、中部平原、東部山地
(二)海洋(佔71%)
1.洋、海、海峽 2.四大洋名稱分布:太平洋(面積最大)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面積最小)
(三)陸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1.陸地地形:山地—海拔較高,地表起伏大,坡度陡;平原—海拔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平坦廣闊;丘陵:海拔較低,起伏不大,坡度和緩;高原—海拔較高,地面坦盪,邊緣陡;盆地:周高中低
2.海底地形 大陸架:大陸向海洋延伸部分 大陸坡、海溝、海嶺、洋盆3.地形的變化 內力作用與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結果 (1)內力作用:來自地球內部,表現為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2)外力作用來自地球外部,表現形式:風、流水、冰川、海浪等,高山削低,低地填平,使地表形態趨於平坦。
二、世界的居民和國家
(一)世界的人種、語言和宗教
1.世界人種(1)白色人種分布:歐洲、北美洲、大洋洲 (2)黃種人主要分布亞洲東部 (3)黑種人:主要分布非洲、大洋洲、美國
2.世界語言和宗教 (1)世界語言:漢語、英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 (2)世界的宗教 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
(二)世界政治地圖和分布
1.世界的國家 (1)世界18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地區 (2)面積不等,前6位: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3)人口不等 最多中國,其次是印度 (4)政治制度不同: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國家
2.國界和領土 領土:國界線范圍以內的陸地、領海、領水和領空
3.世界地理區域的劃分 按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歐洲西部、歐洲東部和北亞、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極洲13個地區
4.重要國際組組: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
第二單元 世界地理分區
一、東亞
(一)概述
1.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側。
2.國家:中國、朝鮮、韓國、蒙古、日本
3.地形特徵:海岸線曲折,多半島和島嶼;地勢西高東低:西部多高原、山地,東部沿海多平原和丘陵,半島、島嶼上多山地和丘陵;主要大河向東注入太平洋
4.氣候特徵:(1)季風氣候顯著 成因:海陸熱力差異 類型:亞熱帶季風、溫帶季風 (2)溫帶大陸性氣候 分布中國西北部、蒙古 特點: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全年乾燥少雨 (3)東西部氣候差異:東部氣候海洋性明顯,向西大陸性增強。
5.人口和居民:人口主要分布於沿海平原 居民:大多數為黃色人種 民族6.經濟:東西部差異顯著,東部自然條件優越,工農業發達,西部氣候乾旱,牧業為主
(二)日本
1.自然地理特徵:(1)位置及領土組成:東亞島國,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及周圍小島組成 (2)地形:多山,山地丘陵佔3/4,平原狹小。(3)氣候:以海洋性季風氣候為主 (4)資源:森林水力資源豐富,礦產貧乏
2.發達的經濟 (1)條件:有利→豐富勞力資源,較高科技水平,多良港,不利→礦產資源缺乏,需從國外進口 (2)經濟特徵:外向型經濟 (3)地位:是世界上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工業部門齊全 (4)對外貿易:主要貿易對象:美國,其次為亞洲和西歐 最大貿易港口:神戶、橫濱
3.太平洋沿岸的工業 四大工業區:東京—橫濱、大阪—神戶、名古層、北九州
4.漁業發達,農業單產高
二、東南亞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
1.位置和范圍:亞洲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2.主要國家:內陸國—寮國,面積最大國—印度尼西亞
3.重要地理位置: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通道,東方「十字路口」———馬六甲海峽
4.地形: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馬來群島:地形崎嶇多火山地震
5.氣候: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
(二)居民和經濟
1.居民:絕大部分屬黃色人種 分布:多分布大河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及沿海平原。 (2)宗教:佛教、伊斯蘭教 (3)華人、華僑最集中地區
2.經濟:(1)主要農產和礦產 農產品:水稻、天然橡膠、油棕、椰子等。礦產資源:錫、石油最為著名 (2)迅速發展的工業和旅遊業 加工工業發展迅速、旅遊業發展快 (三)新加坡
1.城市島國 馬來半島南面,領土由新加坡和附近一些小島組成處馬六甲海峽東口,太平洋與印度洋航運要道上 華人佔34
2.新興工業國:(1)利用優越地理位置、優良港口,發展轉口貿易,對外貿易和航運業 (2)出口加工工業發展迅速 (3)利用本國優勢發展旅遊業3.花園城市 注意:環保和美化城市
三、南亞
(一)概述
1.歷史和宗教 人類文明中心之一,佛教、印度教發源地
2.位置和范圍 (1)位於喜馬拉雅山以南的亞洲部分,包括南亞次大陸和印度洋上的許多島嶼 (2)主要國家:內陸山國:尼泊爾、錫金、不丹;臨海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島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
3.三大地形區:北部喜馬拉雅山南坡山地;中部: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4.主要河流:印度河→源於我國西藏,向西部注入阿拉伯海恆河:源於喜馬拉雅山區,注入孟加拉灣,河口有恆河三角洲
5.氣候:熱帶季風氣候→雨季6—9月盛行西南季風為雨季,10月—次年5月盛行東北季風為旱季 西南季風與農業生產:西南季風早晚強弱造成旱澇災害影響農業生產
(二)印度
1.世界文明古國 南亞面積最大國家,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2.農業:亞洲耕地面積最大國家,主要農產品:水稻、小麥、棉花、茶、黃麻等3.工業:礦產:煤、鐵、錳等,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東北部
工業:電力、鋼鐵、機械較發達,核能、電子航空、航天發展較快4.主要城市:首都新德里,人口最多城市加爾各答,最大港口:孟買
四、中亞
(一)位置:范圍
1.位置:地處內陸,距海較遠,「亞歐大陸橋」的重要通道
2.范圍:包括五個國家,與我國相鄰的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
(二)自然環境
1.地形:以丘陵、平原為主,主要平原為圖蘭平原和裏海沿岸平原
2.氣候:冬冷夏熱,降水稀少,溫帶大陸性氣候
3.河流湖泊河流多內流河,內流河有阿姆河、錫爾河、外流河→額爾齊斯河湖泊多為內流湖,有世界最大的湖泊裏海。
作用:這些河流為中亞的工、農牧業生產發展提供水源
(三)經濟
1.農業:分布:西部、北部灌溉農業為主,中部、南部畜牧業為主
主要農產品:棉花僅次於中國、美國、畜牧業→細毛羊、羔皮羊為主
2.工業:采礦業、加工工業、冶金、軍事工業較發達
五、西亞和北非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
1.重要的交通位置:兩洋(大西洋、印度洋)
三洲(亞、歐、非) 五海(地中海、紅海、黑海、阿拉伯海、裏海)之地
2.地形:高原為主,平原面積狹小。世界陸地最低點死海
3.氣候: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炎熱乾旱。地中海沿岸為地中海氣候
4.撒哈拉沙漠:世界最大沙漠,地下石油資源豐富
(二)居民和經濟
1.居民:白色人種為主 民族、語言:阿拉伯人為主,通用阿拉伯語
宗教: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西亞是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發祥地
2.世界石油庫和磷礦庫:西亞石油以波斯灣為中心,主要產油國: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科成特、伊拉克。北非盛產石油及磷礦石,摩洛哥磷礦石產量佔世界3/4
3.畜牧業和灌溉農業(1)畜牧業較發達,以游牧為主(2)灌溉農業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綠洲,綠洲農業代表植物:棗椰(3)地中海沿岸水果產區
(三)埃及
1.位置:非洲東北部,及亞洲境內西奈半島
2.尼羅河的贈禮:尼羅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肥沃的土壤;便利灌溉水源
3.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連接大西洋和印度洋
4.經濟:重要的傳統出口商品———長絨棉 主要經濟支柱:石油、運河、僑匯、旅遊業
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一)自然環境
1.地形:以高原為主,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東非大裂谷,最高山峰:氣力馬扎羅山;剛果盆地及成因
2.河流、湖泊:水力資源最豐富河流—剛果河 最深湖—坦噶尼喀湖
3.氣候特點:炎熱多雨,以熱帶草原、熱帶雨林氣候為主
4.礦產:南非黃金產量第一,幾內亞鋁土,尚比亞銅礦、奈及利亞石油
(二)居民和經濟
1.黑種人的故鄉 黑色人種為主 2.政治版圖變化 3.初級產品為主的經濟 4.人口、糧食與環境問題 (1)人口自然增長率超過糧食增長率,許多國家糧食不能自給;不合理開發導致環境惡化。 (2)解決問題途徑:保護自然環境,提高農牧業生產水平,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提高民族文化素質,加強民族團結
『貳』 全國100所名校單元測試示範卷。高三。地理卷(四)金太陽中國區域地理
全國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擬示範卷·文科綜合卷(二)
12.2011年M商品的價值用貨幣表示為回60元。假如2012年生產答M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20%,市場上實際需要貨幣量為20000億元,貨幣發行量為25000億元。不考慮其他因素,2012年M商品的價值用貨幣表示為(C)
A.72元 B.48元 C.62.5元 D.60元
13--35B/D/BD/A/C/A/C/A/B/C/A/C/A/B/C/A/C/B/C/B/C/C/A/C/B/A/C
38.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十年,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十年,也是我國經濟快速融入世界經濟的十年.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1)材料一反映了那些經濟信息?並簡要說明新時期我國應如何"利用外資"和推動"對外直接投資".(14分)
答:1.我國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規模不斷過大,以世界經濟聯系密切,開放性經濟水平不斷提高.2.創新利用外資的方式,優化利用外資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促進區域協調調發展.3.不斷投資對外投資領域,提高的意外投資的層負水平.
全對,光是這幾題就可以得一百多分了
『叄』 區域地理高考題四十道
區域地理
第Ⅰ卷 選擇題(50分)
一. 選擇題:(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最符合題意。1——30每小題1分,31
——40每小題2分,共50分)
下圖為「某地等高線地形圖」。讀圖回答1~2題。
1.圖中河流流向是
A.從西北流向東南 B.從東南流向西北 C.從東北流向西南 D.從西南流向東北
2.山頂M的海拔高度可能為
A.468m B.588m C.778m D.808m
下圖是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面積與平均海拔示意圖,據此回答3-5題。區域地理試題
3.圖中①②③④⑤⑥表示的大洲依次是
A.歐洲、南美洲、北美洲、亞洲、非洲、大洋洲 B.大洋洲、歐洲、南美洲、亞洲、非洲、北美洲 C.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亞洲、非洲、歐洲 D.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亞洲、歐洲 4.赤道和極圈都穿過的大洲是
A.⑦ B.③ C.④ D.⑤ 5.圖中所示的六大洲中,缺失亞寒帶針葉林的是
A.①③ B.②④⑥ C.②③⑤⑥ D.①②⑤ 下圖為日本1月氣溫、降水分布圖,回答6—8題。
6.圖例①②③的數值關系是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③ D.不能確定 7.關於日本氣候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屬溫帶季風氣候 ②降水高度集中在夏季③氣候具有海洋性特徵④年降水量太平洋沿岸多於日本海沿岸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影響甲海域等溫線彎曲的因素是
A.太陽輻射、海陸位置 B.大氣環流、洋流 C.海陸位置、洋流 D.太陽輻射、洋流
下圖表示1816年印度尼西亞大松巴哇火山爆發後火山灰厚度分布。讀圖回答9—11題。
9.根據火山灰厚度的分布情況,可推測火山爆發期間的盛行風是 A.東南風 B.東北風 C.西南風 D.西北風 10.1816年大松巴哇火山爆發使全球氣溫明顯下降,主要原因是火山灰 A.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增強 B.對地面輻射的反射增強 C.對太陽輻射的反射增強 D.對大氣輻射的散射增強
11.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有許多農民搬到火山口附近去居住,主要原因是 A.欣賞壯麗的火山爆發景觀 B.氣候涼爽,適宜居住
C.溫泉眾多,為療養勝地 D.土壤肥沃,利於農作物生長
下圖中甲圖是某著名湖泊,乙圖表示其水位季節變化情況,讀圖回答12—14題。
12.影響該湖泊水位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風沙 C.降水 D.氣溫 13.近年來,②線逐漸靠近①線,最可能的原因是
A.該湖泊冬季水量減少 B.該區域夏季降水量減少. C.圍湖造田,泥沙淤積 D.引水灌溉,入湖水量減少 14.該區域不可能出現的突出環境問題是
A.土地荒漠化 B.次生鹽潰化 C.沙塵暴 D.水土流失 讀圖為「沿赤道的地形剖面示意圖」,回答15--17題。
15.有關剖面沿線景觀的敘述,正確的是
A.A處為熱帶草原景觀 B.B處為熱帶草原景觀 C.A處自然帶譜比較復雜 D.B處自然帶譜比較單 16.導致A、B兩處景觀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A.地形地勢 B.海陸位置 C.大氣環流 D.經度差異 17.圖中C湖泊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冰川侵蝕 B.斷裂塌陷 C.火口湖 D.河道淤塞
下圖為馬達加斯加島略圖,圖中粗黑線為山脈,M為20℃等溫線。據圖回答18—19題。
18.形成馬達加斯加島東西兩側氣候類型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A.太陽輻射 B.海陸差異 C.地形 D.洋流 19.圖中20℃等溫線虛線段L1、L2、L3、L4的彎曲,符合實際情況的是
A.Ll、L3 B.L1、L4 C.L2、L3 D.L2、L4 讀下左圖為某地一月平均氣溫分布圖(陰影部分為陸地),回答20—22題。
20.造成圖中M、N兩處等溫線發生明顯彎曲的主要因素分別是 A.海陸分布、緯度位置 B.太陽輻射,地形 C.大氣環流,下墊面 D.洋流,地形 21.圖中M、N兩點的實地距離約為 A.700km B.550km C.1100km D.850km 22.a島上等溫線的值最有可能為
A.0℃ B.-5℃ C.2℃ D.-8℃ 下圖為伏爾加河主要流經地區示意圖。完成23~24題。
23.從水循環的過程中和地理意義看,伏爾加河
①流域內總體上蒸發旺盛 ②流域的部分降水源自西風帶
③河水主要參與陸地內循環 ④使東歐平原總體趨於高低不平⑤促進裏海的水分和熱量平衡
A. 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24.圖中所示石油、天然氣
A.與伏爾加河水能的能量來源不同 B.直接形成於伏爾加河的沉積作用 C.開發得益於伏爾加河水資源豐富 D.輸出主要通過伏爾加河運往西歐
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遼闊的國土面積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其工業生產發展提供了優越條件。據此完成25~27題。 25.下列關於俄羅斯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地形以烏拉爾山為界,西部是平原,東部是高原和山地 ②是世界上亞寒帶針葉林分布最廣的國家
③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沙漠面積廣布
④礦產資源豐富,是世界上少數幾個能源能夠自給的國家之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6.俄羅斯以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為主的工業區是 A.烏拉爾工業區 B.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工業區 C.新西伯利亞工業區 D.以聖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 27.俄羅斯的主要農業地帶是
A.勒拿河流域 B.伏爾加河流域 C.烏拉爾河流域 D.葉尼塞河流域
讀圖
28.圖中a、b、c、d、e區域中,屬於商品穀物農業地域類型的是
A. a、b、c B. b、c、d C. a、b、e D. a、c、d 29.和歐洲相比,美國商品穀物農業在生產上的最突出優勢是
A.這里的各個環節大都由機器作業 B.有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的航運 C.地廣人稀,可以進行大規模的生產 D.科技發達,政府投入較多 30.圖示①—⑤城市中,處於地中海氣候區的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④⑤ 31.關於美國工業和城市的說明,正確的是 A. 東北部工業區有豐富的石油和煤鐵資源 B. 城市①是美國重要的宇航和石化工業中心
C. 城市⑤附近有美國最重要的新興工業區
D. 城市③是美國最大的經濟中心 32.關於北美氣候的正確分析是
①北美三面臨海,氣候濕潤,海洋性顯著 ②西部高大的山脈,阻擋著大西洋水汽的進入,使北美降水稀少 ③中部大平原南北貫通,有利於冷、暖氣流經過,造成夏季溫差大④北美的降水由東部沿海向內陸逐漸減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3.圖中M山地東、西兩坡山麓地帶的植被類型
A.均為熱帶草原 B.東為熱帶雨林,西為熱帶草原學科網 C.均為熱帶荒漠 D.東為熱帶草原,西為熱帶荒漠 34.依據板塊構造學說,圖中M山地位
A.印度洋板塊 B.南極洲板塊 C.太平洋板塊 D.美洲板塊 35.關於圖中海域①、②兩地的敘述,正確的
A.②地海水深度大於①地 B.①、②兩地均有寒流流經
C.①位於加勒比海,②位於太平洋 D.①、②兩地均有豐富的石油資源
下圖為世界兩條大河的三角洲略圖。據此回答36--38題。
甲 乙 36.關於兩個三角洲自然地理狀況的敘述,正確的是
A.兩地區全年盛行西南風 B.兩地區氣候形成原因相同 C.兩地區的主要河流水量豐富 D.兩地區以流水堆積地貌為主 37.關於兩個三角洲目前面臨的主要氣象災害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甲地區易受風暴潮侵襲 B.乙地區常受台風影響
C.甲地區經常發生海嘯 D.乙地區土壤鹽漬化嚴重 38.如果城市A、B利用當地原料發展工業,最適宜的工業部門依次是
A.棉紡織工業、麻紡織工業 B.麻紡織工業、棉紡織工業 C.水產品加工業、造紙工業 D.電子工業、製糖工業
下圖所示甲、乙、丙三國均為世界某種礦產資源重要出口國,讀圖完成39—40題。
120甲
°
乙
7090°
丙
6040°
39.這種礦產資源是
A.銅礦 B.石油 C.煤炭 D.鐵礦
40.礦石運輸船從丙國沿較短航線駛往義大利,沿途依次經過的海域為 A.馬六甲海峽、曼德海峽、蘇伊士運河、直布羅陀海峽 B.阿拉伯海、曼德海峽、紅海、地中海 C.紅海、亞丁灣、阿拉伯海、蘇伊士運河 D.亞丁灣、霍爾木茲海峽、紅海、蘇伊士運河
第Ⅱ卷 非選擇題(共50分)
41.下圖為日本工業分布圖和巴西人口與工業分布圖,讀圖回答問題。(14分)
(1)冬季,日本沿岸雨雪分布很不均勻,其分布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巴西北部人口分布很少,其原因是 。(3分)
(3)試說明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區的原因。(3分)
(4)目前,巴西亞馬孫河流域的熱帶雨林面積毀壞比較嚴重,造成亞馬孫雨林毀壞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別是什麼?(4分)
42.讀下圖甲和乙,完成下列問題。(24分)
(乙圖) ④地氣溫與降水量年變化圖
(甲圖)世界某區域圖
(1)簡述該區域的地形、地勢特徵,並說出①、②兩地地形類型。(8分)
(2)簡析④地的氣候特徵。(8分)
(3)分析⑤地發展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8分)
43.讀右側俄羅斯局部地區人口與城市分布圖,完成下列問題。(12分)
(1)簡述圖示L地區濕地廣布的自然原因。(5分)
(2)A城市所在區域為俄羅斯東部重要工業區——新西伯利亞工業區,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該工業區發展的主要區位條件(3分)
(3)俄羅斯國內交通運輸以鐵路為主,河運不佔主要地位,分析其原因。(4分)
『肆』 找一份高中區域地理綜合能力測試題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101教育網有好多,建議你去看看
『伍』 求高中地理區域地理高考題
專題八 區域地理三年高考題回顧
(2010年安徽卷)今日水資源嚴重短缺的西安市隋唐時期用水充足,有「陸海」(指湖泊和沼澤很多)的美稱。圖7古長安(今西安市長安區)「八水」位置。完成25~26題。
25.「八水繞長安」的地質成因之一是渭河平原地殼
A.水平諸斷 B.褶皺凹陷 C.斷裂陷落 D.水平張裂
26.古長安「陸海」今日不復存在的重要原因是
A.秦嶺北坡森林植被被破壞 B.渭河流域水體污染嚴重
C.渭河下游汛期水位上升 D.秦嶺南坡耕地面積增加
解析:第(1)題,主要考查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渭河平原是由於岩層發生斷裂,地殼下沉形成的。第(2)題,西安古時河網密布,湖泊點點,一派河旁綠柳成蔭,湖內荷香魚躍的水鄉澤國景象。後來隨著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秦嶺北坡森林植被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曾被西安人引以自豪的「八水繞長安」的美景也隨之悄然消失。
答案:(1)C (2)A
(2010年安徽卷)目前我國每年需要通過遠洋貨輪進口大量鐵礦石。圖8所示區域是我國重要的鐵礦石進口地。完成27~28題。
27.7月份將該地鐵礦石運往
上海,貨輪在航行過程中總體上
A. 順風順水 B.順風逆水
C. 逆風順水 D.逆風逆水
28.圖示區域鐵礦開采引發的
生態環境問題主題要是
A.森林銳減 B. 土地沙漠化
C.土地鹽漬化 D.物種滅絕
解析:第(1)題,由圖中的經緯度和海陸分布情況可看出,該地為澳大利亞的西海岸。由此向北至上海,沿途均為偏南風,故貨輪順風航行;沿線主要經過西澳大利亞寒流、日本暖流,故貨輪順流航行。第(2)題,圖示區域主要為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降水較少,氣候乾旱,鐵礦開采過程中極易造成土地沙漠化問題。
答案:(1)A (2)B
(2010年安徽卷)石英是一種穩定物質,廣泛存在於岩石、沙土中,深海沉積物中的石英短時期內不會自生自滅。圖10北太平洋沉積物種中石英含量分布。完成31~32題。
31.北太平洋沉積物中的石英主要源自
A、北美西部荒漠地區
B、日本東側海底火山
C、亞洲內陸荒漠地區
D、北美西側海底火山
32.石英粉塵從源地到達北太平洋主要通過
A、大氣環流 B、大洋環流
C、水循環 D、岩石圈物質循環
解析:第(1)題,根據材料知,石英廣泛存在於沙土中,深海沉積物中的石英不會自生,可推斷石英並非在海底自生,而是來自別處。在遠離大陸的大洋中,石英基本為風塵來源,在圖中的緯度范圍中,太平洋東岸主要是盛行西風,因此北太平洋沉積物中的石英最可能主要源自亞洲內陸荒漠地區。第(2)題,石英粉塵從亞洲內陸荒漠地區到達遠離大陸的大洋中,能將他們帶到海洋中的力量只能是風,從這些地區的盛行風來看,亞洲大陸冬季的西北季風能將這些物質帶到太平洋中。
答案:(1)C (2)A
(2010年安徽卷)
材料一:國家《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指出,我國紡織服裝工業產業布局不盡合理,80%的生產能力集中在沿海地區。鼓勵中西部地區發揮資源優勢,承接產業轉移,發展紡織服裝加工基地。
材料二:《安徽省人口發展「十一五」規劃和2020年遠景目標》指出,2005年全省外出人員達1000萬左右。把人口發展納入城鄉經濟、社會規劃統籌考慮,利用區域規劃引導人口有序流動和合理分布。
(1) 分析圖示服裝加工基地轉移和人口遷移的原因。(15分)
解析:(1)由圖知,服裝加工基地主要由廣東、福建、浙江等沿海經濟發達省份向安徽省轉移。其內在原因可從兩個方面歸納總結,一是廣東等沿海發達省份發展服裝加工業的優勢逐漸喪失,生產成本提高,二是安徽具備承接、發展服裝加工業的有利因素。由圖,人口遷移的主要方向是由安徽省向廣東等經濟發達省份,其內在原因主要是經濟發達地區就業機會多,收入高,教育等各種保障服務體系好,同時,安徽又存在大量剩餘勞動力。
答案:(1)安徽與廣東等省相比,原材料、勞動力、土地、能源等供給充足,生產成本低;廣東等省產業結構升級、生態環境壓力增大;安徽臨近沿海發達地區,對外交通日益完善,市場廣闊,政策扶持力度大。
與安徽相比,廣東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就業機會多,收入水平高,教育、醫療等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完善。
(2) 據此說明產業轉移對安徽省未來人口遷移和城市化的影響。(13分)
解析:(2)新承接的產業將直接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因此,產業轉移將加快本省農村人口遷入城市,使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從而促進城市化的發展。同時也會使本省外出人口減少,同時可能還會吸引其他地區人口遷入。
答案:(2)安徽省工業化進程加快,就業機會增多,收入水平提高。向發達地區遷移的人口減少,其他地區的人口人數增加。省內農村人口向城鎮遷移加快,城鎮規模擴大,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
(2010年安徽卷)
34.(32分)根據材料和圖12,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一個區域地表形態的變化往往受另一個區域物質運動的影響。
(1)描述圖示期間該區域陸地變化特點,並指出其泥沙主要來源區。(10分)
解析:該題以黃河三角洲為區域背景,綜合考查了該區及黃土高原地區的區域整體性特徵及區域可持續發展狀況。第(1)題,讀圖例可以看出黃河三角洲地區陸地擴張方向及速度。黃河三角洲的泥沙來自於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答案:⑴陸地面積擴大;向東北方向(海洋或河口方向)擴展;延伸速度越來越快。黃土高原
(2)泥沙主要來源區哪些氣象災害會加速該區域陸地面積變化?為什麼?(10分)
解析:該題以黃河三角洲為區域背景,綜合考查了該區及黃土高原地區的區域整體性特徵及區域可持續發展狀況。第(2)題,考查學生的審題及綜合分析能力,黃土高原的氣候災害主要有乾旱和暴雨洪澇,但乾旱對水土流失影響不大,因此題目應著重分析暴雨洪澇是如何加劇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
答案:⑵暴雨、洪澇 黃土高原土質疏鬆、植被稀少,地形破碎,溝谷發育,坡度大,暴雨和洪水對地表的侵蝕強度大,形成的徑流搬運能力強,攜帶大量泥沙在該區域沉積。
(3)簡述該區域或泥沙主要來源區如何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12分)
解析:該題以黃河三角洲為區域背景,綜合考查了該區及黃土高原地區的區域整體性特徵及區域可持續發展狀況。第(3)題,是一道開放性試題,對黃河三角洲和黃土高原地區均可做答,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可以從多個角度加以分析,如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業技術的提高、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等等。
答案:⑶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如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改善排灌條件、推廣節水技術和優良品種等;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如退耕還林還草、保持水土、治理鹽鹼地和風沙地、建設農田防護林等;實現農業綜合開發,轉變經營方式:如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產業鏈等;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如農林牧漁相結合、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等;加強農業生產專業化、地區專門化:如建設各種商品農業基地等。(選擇一個區域從以上5個方面分析,具體措施要結合區域特點)
(2009年安徽卷)圖7為某地區港口分布示意圖。完成29~30題。
29.導致a港口解凍日期比其他港口晚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經度 C.緯度 D.洋流
30.b.c.d三港口封凍期由長到短排序正確的是
A.c>d.>b B.d>c>b C.c>b>d D.b>c>d
【命題意圖】:該題考查考生讀圖、析圖、空間定位、運用所學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等能力。
【關聯考點】:經緯網地圖的判讀、水文特點的比較、洋流分布、氣候分布。
【解題思路】:(29)讀圖,分析a地與其他地區的位置關系、沿岸洋流分布,尤其是緯度位置。緯度高、氣溫低,是其封凍期長的根本。B、c、d三地維度大致相當,要分析封凍期的長短還需考慮氣候、洋流等因素;c點處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區、d處於溫帶季風控制區、b地處大陸西側的中高緯度海岸,受暖流控制、溫帶海洋性氣候。
【答案】:29.C 30.A
(2009年安徽卷)33.(30分)根據材料和圖9,結合所學
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新疆羅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經超過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乾涸。塔里木河曾經是羅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紀後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庫200多座,耕地面積擴大約1倍。
(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勢的變化,並說明理由。(8分)
【命題意圖】:以羅布泊的消亡為背景材料,通過示意圖呈現,綜合考察考生讀圖、析圖能力,運用相關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聯考點】:地勢判讀、整體性、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解題思路】:(1)湖泊面積萎縮、湖岸向內收縮、新岸低、舊岸高。盆地地形。
【答案】:
(1)地勢逐漸降低。自A地至B地湖岸線由老到新,湖面逐漸萎縮,老湖岸線海拔高,新湖岸線海拔低。 (也可根據水流方向或湖盆地勢特點判斷)
(2)運用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說明三角洲位置變化的主要過程。(10分)
【命題意圖】:以羅布泊的消亡為背景材料,通過示意圖呈現,綜合考察考生讀圖、析圖能力,運用相關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聯考點】:地勢判讀、整體性、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解題思路】:(2)氣候乾旱、蒸發旺盛、過度引水灌溉----入流水量減少----水位下降----河口向湖心移動----三角洲向湖心前進。
【答案】:(2)地理環境是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和相互影響的整體;受氣候和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影響,注入羅布泊的水量減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人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後來,河流水量銳減,搬運作用顯著減弱,三角洲位置後退。
(3)簡述羅布泊的乾涸對乾旱區流域開發的啟示。(12分)
【命題意圖】:以羅布泊的消亡為背景材料,通過示意圖呈現,綜合考察考生讀圖、析圖能力,運用相關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聯考點】:地勢判讀、整體性、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解題思路】:(3)仍然要以整體性的思想貫穿思考的始末,保護生態、合理開發利用。
【答案】:
(3)充分考慮流域地理環境整體性,因地制宜進行綜合開發。統籌上、中、下游用水,協調生活、生產、生態用水關系;控制人口過快增長和資源開發規模,調整產業結構,節約和合理利用水資源。
(2009年安徽卷)34.(30分)根據材料和圖10,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圖10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佔全年的61.4%;1月平均氣溫-12℃,7月平均氣溫24.6℃。
(1)簡述流經A地河流的水文特徵。(8分)
【命題意圖】:區域地理命題的關鍵,首先在於考查區域定位,其次區域特徵分析。
【關聯考點】:河流的水文特點、氣候類型及特點、氣象水文等災害的成因、地域差異比較。
【解題思路】:題干文字定氣候-----溫帶季風氣候;經緯網、等高線地圖判讀,定區域----東北地區;聯系所學的區域特徵----分析、歸納特徵、原因、差異。
【答案】:
(1)河流流量季節變化較大,有春汛和夏汛,有結冰期,含沙量較小。
(2)分析圖示區域乾旱、洪澇災害多發的主要自然原因。(10分)
【命題意圖】:區域地理命題的關鍵,首先在於考查區域定位,其次區域特徵分析。
【關聯考點】:河流的水文特點、氣候類型及特點、氣象水文等災害的成因、地域差異比較。
【解題思路】:題干文字定氣候-----溫帶季風氣候;經緯網、等高線地圖判讀,定區域----東北地區;聯系所學的區域特徵----分析、歸納特徵、原因、差異。
【答案】:(2)溫帶季風氣候,降水年際和季節變化大。長時期降水偏少、氣溫偏高,易引發旱災;降水過多且強度較大, 在地勢低平、排水不暢的地區,易引發洪澇災害。
(3)說明圖示區域西北部與東南部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和類型的差異。(12分)
【命題意圖】:區域地理命題的關鍵,首先在於考查區域定位,其次區域特徵分析。
【關聯考點】:河流的水文特點、氣候類型及特點、氣象水文等災害的成因、地域差異比較。
【解題思路】:題干文字定氣候-----溫帶季風氣候;經緯網、等高線地圖判讀,定區域----東北地區;聯系所學的區域特徵----分析、歸納特徵、原因、差異。
【答案】:(3)西北部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土壤較肥沃,雨熱同期,灌溉條件較好,有利於發展種植業;東南部以低山丘陵為主,地形起伏較大,土層較薄,易發生水土流失,不宜發展種植業,有利於發展林業和果業。
(2008年全國Ⅰ卷)36.(36分)讀圖6,完成下列要求。
(1)判斷G河自N點至M點流經地區的地形類型,並說明判斷的理由。(9分)
做該題最好還是准確判斷出區域所在地,便於准確推理後面題目。根據圖中經度緯度和河流特點可以得出是非洲剛果盆地和剛果河流域。
河流流向有地形決定,水都是由高處向低處流,在圖中直接看不出流向,但可根據干支流關系(支流要匯入幹流)可推斷出流向,然後反推地形,另外圖中給的500m等高線也可作為判斷依據。
(1)9分所以答案可以是:盆地
從水系關系呈現眾多支流向中心幹流匯入,可以判斷四周高,中間低;且圖中500m等高線相對較閉合,內部登高線稀疏,地勢較平坦,而四周較密集,坡度大,符合盆地地形特點。
(2)說明G河水量豐富的原因。(11分)
本題較簡單,只要稍微熟悉當地氣候地形就可以做出。
答案是:河流流域主要分布於赤道地區,常年受赤道低氣壓上升氣流控制,全年多雨,降水豐富;位於盆地,形成眾多支流匯入幹流,匯水面積大,匯水量大。
(3)指出G河沒有形成明顯三角洲的原因,並加以分析。(16分)
3本題難度一般,對當地環境熟悉的話一般能找到2到3點原因。
答案可能是:①植被:流域內為熱帶雨林,植被繁茂,水土流失較輕②地形:河流M點以上流經盆地地形區,內部平緩,河流中所帶泥沙大部分在盆地內部即沉積,到河口泥沙少;③該河流流量大,而河口又位於盆地出口,地勢落差較大,流速較急,泥沙容易被沖走而不是沉積。
(2008年全國Ⅰ卷)39.(60分)根據材料和圖7,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一位西方史學家說,土爾扈特人回歸的悲壯之舉,「是值得我們傳誦的一篇偉大的敘事史詩」。
1629年
漠西蒙古土爾扈特部首領和鄂爾勒克率部徙牧伏爾加河。
1632年
俄國政府派使者前往土爾扈特部活動。
1644年
和鄂爾勒克返回准噶爾參加東西蒙古各部王公會盟,制定《蒙古一衛拉特法典》,該法典成為各部蒙古共同遵守的根本大法。
1644年
土爾扈特部與俄國軍隊發生沖突,傷亡慘重,和鄂爾勒克陣亡。
1645年
俄國要求土爾扈特部臣服,遭到拒絕。雙方商定土爾扈特游牧區域。此後十餘年間,土爾扈特汗國逐漸形成。
1655年
土爾扈特汗國與俄國談判,同意聽命於俄國沙皇。
1657年
土爾扈特向清朝「貢駝馬二百餘」。
1672年
俄國指令土爾扈特汗國派兵參加克里木戰爭。此後數十年間,俄國多次向土爾扈特徵兵。
1696年
土爾扈特汗國阿玉奇汗派人向清朝入貢,慶賀清軍擊敗噶爾丹。
1712年
土爾扈特汗國使團抵達北京,康熙帝派遣使團出訪土爾扈特,途中為俄國所阻。
1714年
清朝使團抵達土爾扈特汗國。阿玉奇表示「滿洲、蒙古,大率相類,想起初必系同源」;蒙古「衣服帽式,略與中國同,其俄羅斯乃衣服、語言不同之國,難以相比」。
1731年
雍正帝派使團抵達土爾扈特汗國。
1756年
土爾扈特汗國使團到熱河行宮覲見乾隆帝。
1765年
土爾扈特汗國渥巴錫汗抗議俄國人對土爾扈特的侵擾和掠奪。
1770年
俄國征調土爾扈特汗國2萬餘人參加對土耳其的戰爭。秋,渥巴錫從前線歸來,秘密召開會議,決定東歸祖國。
1771年
1月17日,渥巴錫率領近17萬人踏上東歸征程。2月7日,沙皇命令堵截東歸的土爾扈特人。7月8日,土爾扈特前鋒抵達伊犁河流域。16日,清軍總管會見渥巴錫等人。此時東歸的土爾扈特部僅剩6萬餘人。10月15日,渥巴錫在木蘭圍場覲見乾隆帝。10月27日,乾隆帝立《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優恤土爾扈特眾記》兩碑,以資紀念。
(1)土爾扈特汗國和伊犁河谷地都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但水草豐美,適合游牧業的發展。分別說明兩地水資源豐富的原因。(12分)
考到中亞及其周邊(我過新疆天山地區),本區實在因其地理環境等特殊性,非常容易出題。所以經常考。關於這個民族的故事在前一段時間直到現在,電視還在熱播《東歸英雄傳》,出試卷的人可能也看了這不電視劇,然後產生靈感的。
(1)12分
土爾扈特汗國從給的圖中明顯可以看出位於裏海北岸,現在的俄羅斯南部,中亞哈薩克西北部;伊犁河谷地位於中亞東部,按位置伊犁河發源於我國新疆天山地區,谷地也能反映兩側是高山。問為什麼水多,要麼是降水,要麼是河湖水(圖中有伏爾加、烏拉爾等),地下水(地下水不是主要的)和高山的冰川冰雪融水(要有明顯的大山脈或高原,如新疆天山)等等,抓住這個思路然後結合實際可以得出
答案:土爾扈特汗國:河流較多(伏爾加、烏拉爾等);距大西洋較近,且與大西洋間地形比較平緩,無高大山脈阻擋,大西洋水汽可以由西風帶到當地形成較多的降水。
伊犁河谷地:深居內陸,北東南三面距海遙遠又有山嶺阻隔,但西側向西到大西洋雖也較遠,但無高大山地阻隔,西風帶可以帶來少量水汽,在天山西側因地形抬升,形成一定的地形雨/山地降水;另外天山是高大山脈,可以為谷地形成高山冰川冰雪融水補給;本身位於河谷,還有河流水源供給。
(3)土爾扈特在回歸途中歷經艱辛,其中來自自然的威脅主要有哪些?(8分)
土爾扈特人回歸過程中來自自然的威脅可以從材料中看到回歸是從1月17日開始東歸,從地圖上還可以看出土爾扈特汗國本身和回歸路徑所處緯度均位於中高緯,冬季寒冷是一項,途經中亞內陸乾旱區,缺水,多風沙。無水就無草(草的缺少,對游牧民族威脅大)無食物都是。但不需要回答地形等,因為地形只是障礙,而非威脅,何況也無高大山地或不穩定斷層等。
所以總結答案可以是:寒冷(凍害)、缺水(乾旱)、缺草料和食物、風沙等。
『陸』 求與區域地理有關的習題
一、年高考中國熱點地區主要集中在環渤海地區,以天津濱海新區開發和首鋼搬遷為主要內容,並圍繞此內容進行命題。 1、(27分)繼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經濟圈成為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後,環渤海經濟圈正在加速崛起。分析資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環渤海經濟圈狹義上指中國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濱海經濟帶,延伸可輻射到山西、遼寧、山東及內蒙古的部分地區,整個大的范圍占據中國國土的12%和人口的20%。經濟總量和對外貿易佔到全國的1/4。在環渤海地區5800公里的海岸線上,近20個大中城市遙相呼應,數千家大中型企業虎踞龍盤,60多個大小港口星羅棋布,以京津兩上直轄市為中心帶動的兩側扇形區域,已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業群、港口群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 材料二:渤海沿岸地區圖(1)從地理學科的角度,簡要分析環渤海經濟圈發展的區位優勢。(10分) (2)從經濟學角度,簡要說明該地區怎樣才能把潛在優勢轉變為現實優勢?(9分) (3)秦皇島是渤海之濱的天然良港,旅遊資源也極其豐富。為促進該地區的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以來,國家採取了哪些重要措施?(8分) 2、環渤海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城市集中地帶,經濟地位僅次於長江三角洲城市帶,根據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濱海新區位於天津市的東部臨海地區,由天津港、開發區、保稅區三個功能區及塘沽、漢沽、大港三個行政區組成,面積2270平方公里,2005年常住人口140萬人。改革開放以來,這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濟快速增長,外資大量進入,成為中國北方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濱海新區未來發展規劃:功能定位和戰略目標是立足天津、依託京冀、服務環渤海、輻射「三北」、面向東北亞,努力建設成為高水平的現代製造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宜居的生態城區。濱海新區的快速發展,不僅對天津,而且對推動中國北方乃至全國經濟發展都具有全局性戰略意義。新區具備了諸多發展優勢和潛力。材料二:天津地區圖(1)經過天津的鐵路干線有哪些? (2)京津唐工業區的特點是什麼,制約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是什麼?(4分) (3)簡析京津唐地區工業向濱海地區集聚的主要原因。(8分) (4)分析天津新區經濟發展的區位優勢。(4分) 3、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後,中國最大的工業密集區域——環渤海經濟圈正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三極」,成為拉動中國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發動機」。讀環渤海經濟圈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⑴從地理學科的角度,簡要分析環渤海經濟圈發展的區位優勢;(15分) ⑵請說出A河的水文特徵;(8分) ⑶黃淮海地區發展農業生產的三大障礙是什麼?(9分) ⑷該區域水資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4分) 二、2007年高考的另一熱點地區是青藏地區,以青藏鐵路的建成並通車為內容進行命題。以下是有關此地區的典型試題。1、(35分)2006年7月1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穿越凍土裡程最長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全線開通運營。北京、成都、西寧至拉薩對開3列旅客列車。至此,一道跨越青藏高原的獨特旅遊風景線正式浮出水面,青藏高原獨有的旅遊資源將吸引大量國內外遊客。回答以下6小題: (1) (6分)若乘火車由北京出發經我國最大東西向鐵路通道至拉薩,沿途經過的鐵路有 途中經過了我國 大自然區, 大經濟地帶。(2) (4分)下列四幅圖中,最能表現青藏鐵路沿線的湖泊的是( ) (3) (4分)北京至拉薩首輛旅客列車於北京時間7月1日21:30從北京出發,全程運行47小時28分鍾,到達拉薩時見到的景象是( )A.旭日東升 B.烈日當空 C.夕陽西下 D.繁星滿天(4)(9分)青藏高原生態環境有惡化的趨勢,其原因除氣候變暖等自然因素外,還存在人為因素的影響,試列舉3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6分)一座座橋梁將成為雪域高原上靚麗的風景。在藏北高原沒有河流和高山峽谷的部分地段也架設橋梁。採取「以橋代路」交通方式,這些設計方案,主要考慮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6分)日前地質部門在青藏高原羌塘地區所有勘探、報告等基礎工作已經全面完成,1000米以內的淺鑽調查工作也已告一段落。……羌塘地區100億噸石油儲備量相當於兩個大慶油田,其重大意義可想而知!據悉,國家石油部門有望在2—3年內,對羌塘地區石油儲備進行5000米深鑽探測。幾年後,這塊西部荒原將有望「變身」為全國石油基地!從石油儲存的角度看,羌塘地區的地質構造為 。除石油外,青藏高原重要的能源還有 、 等可再生資源。 2、(60分)2005年10月青藏鐵路鋪軌完工,2006年7月1日全線試運行。讀圖15和有關材料,完成下列各題。(1)高原列車開通後,將促進青藏地區旅遊業的蓬勃發展。請從地理角度列舉進藏的遊客需克服和注意的環境問題。(不少於三條)(6分)(2)簡述圖中M斜線區域地形、氣候的特點,並扼要說明拉薩附近地區能源利用的潛力。(6分)(3)圖15 H山峰是 。2005年新測量此山峰的高度比1975年的測量值矮了3.7米,若不考慮測量技術與手段等方面的誤差,假定該山峰「岩升雪降」(見圖16)的說法成立,請用所學地理知識分析說明其原因。(8分) 三、2007年高考的另一熱點地區是「紅三角」經濟圈,以本區環境和區域發展為內容進行命題。1、閱讀下列有關材料,回答問題。(20分) 材料一:「紅三角」經濟圈包括江西贛州、廣東韶關、湖南郴州的8萬平方千米土地。由於三市都屬於紅色砂岩山區,同時也是革命老區,故被稱為「紅三角」地區。「紅三角」地區以廣州南沙為平台,牽線「珠三角「,共建華南經濟圈規劃,形成良好的經濟互補。材料二:2007年6月18日是重慶直轄市成立十周年紀念日。重慶市是我國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它的設立,為西部大開發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長江三峽水利工程的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材料三:我國部分區域圖(1)簡述圖8中陰影部分中心城市的地域形態及其主要影響因素。(4分) (2)「紅三角」農業低產土壤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麼?為什麼該區域植被破壞十分嚴重?(12分) (3)「珠三角」與「紅三角」區域經濟的發展應如何實現互補?(4分) 【參考答案】一、1、(1)①該地區分布有我國最重要的京津唐工業區和遼中南工業區,工業和經濟基礎、經濟實力雄厚(2分);②該地區擁有中國最密集的海陸空立體交通網路,區內高速公路、鐵路、航空運輸四通八達,面向大海,港口眾多,有利於對內、對外聯系和交流(2分);③作為全國的政治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經濟國際化程度高,出口額和外商直接投資在全國占較大比例(2分);④作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高校、科研機構眾多,文化水平高,科技力量雄厚(2分);⑤該地區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較高,生產力水平較高(2分)。(學生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2)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市場競爭,形成區域合作;(3分)發揮政府宏觀規劃和協調的作用,加快區域合作機制的形成;(3分)發揮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作用,形成區域合作的企業群眾。(3分)(3)①將秦皇島作為沿海開放城市之一,並納入渤海經濟開發區之中。②修建了大同至秦皇島的鐵路(大秦鐵路)。③大力進行港口建設。④開發北戴河、山海關等優質旅遊資源,大力發展旅遊2、(1)京滬線;京哈線;京九線。(答對其中任意2點,給4分)(2)輕重工業均發達;水源。(各2分,共4分)(3)利於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外向型經濟;緩解城市用地緊張和城市交通與環境的壓力;便於原料和燃料的輸入與產品的輸出;降低運輸成本,提高綜合效益。(各2分,共8分)(4)位置優勢:濱海新區地處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最活躍的東北亞地區的中心地帶,擁有「三北」遼闊的輻射空間。交通優勢:濱海新區海、陸、空立體交通網路發達,是連接海內外、輻射「三北」的重要樞紐。資源優勢:大面積荒地、灘塗和少量低產農田,土地資源豐富;渤海海域石油天然氣資源總量豐富。工業基礎優勢:濱海新區是我國重要的石油開采與加工基地。電子信息業名列全國前茅。海洋化工歷史悠久。勞動力資源優勢:人口密集,勞動力資源豐富,工人素質較高。體制創新優勢:(政策優勢)濱海新區擁有國家級開發區、保稅區、海洋高新區、出口加工區等一批功能經濟區,已經建立了適應經濟快速發展的政府管理體制和世界經濟接軌的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答對以上任意2點,給4分)3、⑴①地理位置優越,東臨渤海,有利於對內對外聯系和交流。②擁有中國最密集的海陸空立體交通網路,區內港口眾多,高速公路、鐵路、航空運輸四通八達。③擁有豐富的煤、鐵、石油等自然資源。④有京津唐、遼中南工業基地,工業和經濟基礎雄厚。⑤有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高校、科研機構眾多,教育科技力量雄厚。⑵①含沙量大(下游為有名的「地上河」) ②河流徑流季節變化大③有凌汛現象 ④上、中游水力資源豐富 ⑶風沙、旱澇、鹽鹼 ⑷水資源浪費、污染嚴重,過度開采地下水業。(8分)二、1、(1)京廣線、隴海線、蘭青線、青藏線。(4分)三。三。(2分)(2)(4分)B(3)(4分)C(4)(9分)大興工程建設、破壞珍稀動植物資源、過度放牧破壞草場、不恰當的旅遊活動、捕捉益獸造成鼠類猖獗等等(任答3個,答案合理酌情給分) (5)(6分)③鐵路沿線有多年凍土 ④為動物留出生態通道(6) (6分)背斜 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能等2、(1)空氣稀薄低壓缺氧;太陽紫外線輻射強;晝夜溫差大;雷擊;沙塵暴;強風雪天氣;保護生態環境。任答三條即給6分。(2)山地為主,地勢北高南低,相對高差大(2分);南部冬季溫和,降水豐沛,為熱帶、亞熱帶氣候,向北氣候的垂直變化大(2分),拉薩附近地區具有開發利用太陽能、地熱能等能源的潛力(2分)(3)珠穆朗瑪峰(2分)印度洋板塊向北移動與亞歐板塊碰撞濟壓,珠穆朗瑪峰山體岩層小幅抬升(3分);但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珠穆朗瑪峰山頂冰雪部分融化,雪峰降低,珠穆朗瑪峰整體高度降低。(3分)三、1、(1)(4分)組團式 地形(地貌)與河流(2)(12分)形成農業低產土壤的自然原因是:①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多,土壤淋溶作用強,有機質含量少;②山地丘陵地形,坡度較大,土層較薄;③土地酸、黏、瘦(或酸性紅壤),肥力較低。植被破壞嚴重的原因是:①人多地少,毀林開荒現象嚴重;②能源短缺,農村薪柴需求量大;③人口科學文化素質低,環保意識差。(3)(4分) 「珠三角」為「紅三角」提供資金、技術和人才援助; 「紅三角」為「珠三角」提供自然資源、勞動力和市場。
『柒』 初一上地理考試一般考什麼內容期末考試
熟練掌握幾幅重要地圖 (地圖很重要!!)
復習地理必須復習地圖,熟練掌握幾幅重要地圖,是搞好會考復習,提高學生成績的重要手段。
一是中國政區圖。政區圖是各地理要素空間分布的基礎,要把眾多的地理要素落實到地圖上,政區圖必不可少。要熟記各省、區的名稱和位置;要掌握各省、區與重要山脈、大河、海洋、鄰國的相對位置。
二是中國地形圖。熟悉地形概況,對掌握各區域地形的特徵,對了解氣候的重要界線,內、外流區域的劃分,大河的水文特徵,以及農業、礦產、森林的分布,都有重要意義。對地形圖要牢記主要山脈的位置,並熟悉秦嶺、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祁連山分布的省、區及與長江、黃河的相對位置。還要了解地勢的三級階梯。
三是氣候圖。包括一月、七月份平均氣溫圖、溫度帶圖、年降水量圖、干濕狀況圖。掌握上述氣候圖,對了解氣候的空間分布與主要特徵,了解區域地理的水文、農業等差異都有好處。在上述氣候圖中,要掌握一月份0℃等溫線的位置,年降水量圖中800、400、200毫米等降水量線的位置,五個溫度帶、四類干濕地區的分布范圍。其中以秦嶺——淮河一線的氣候意義最為重要。
四是主要鐵路干線、重要城市圖。鐵路是交通運輸的動脈,城市是經濟活動的中心,兩者放在一起,點線結合,學生容易掌握。鐵路干線圖要求學生掌握重要鐵路干線,掌握南北向干線和東西向干線的會合點,南北向干線與長江的會合點,學會利用鐵路干線作假想旅行,還要了解主要城市是否臨海、臨河,是否是鐵路樞紐或港口城市。
五是四大工業區與礦產圖。要把重要工業區與礦產相聯系,掌握四大工業區重要工業中心及其礦產資源。
怎樣才能熟練掌握這幾幅地圖,首先要在地圖知識部分打好基礎。如會用比例尺量算距離,會在不同類型經緯網圖上定方向,會判讀和分析等值線圖,如能做到默畫中國輪廓(有長江、黃河)示意圖則更好。
要熟練掌握上述幾幅重要地圖,還必須突出練字。練習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在復習課上,教師可使用多媒體手段,利用填空圖進行練習,強化學生的空間概念。復習中教師還必須注意把兩幅或三幅有關地圖進行比較,要求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進行正確推理、判斷,以得到系統知識。進行比較時,可把屬自然地理內容的地形、氣候、河流等地圖放在一起,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如河流的水文特徵)特點的形成。有時可著重對比分析某地理界線兩側區域地理特徵。也可以把屬於經濟地理內容的地圖,如土地利用的農業、牧業、林業圖,和自然地理內容地圖進行比較,分析地理環境與生產發展的練習。我們還可以在利用鐵路作假想旅行時,把地形、氣候等圖與旅行線對照起來,把沿途經過的地形區、氣候變化、主要農產、礦產資源和工業中心等內容都結合起來,進行綜合練習,起到以線帶面,掌握區域地理特徵的作用。
在運用地圖進行比較分析和綜合練習時,要注意地理要素的內在聯系,正確掌握因果關系,並能用正確的地理語言來回答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還有就是重視 鄉土地理的復習
鄉土地理是初二地理教學的重要部分,在初中地理會考中佔有一席之地。考綱規定考試范圍包括「鄉土地理概況(自然條件、資源開發、經濟發展)約佔10%」。在會考復習中,教師必須重視鄉土地理的復習。從歷年會考試卷看,鄉土地理的重點應是自然條件和資源開發等內容。復習鄉土地理,教師可變換方法,把重點放在對學生能力的開發上。復習中可要求學生運用復習區域地理的方法,對照地圖,自己提出問題,對鄉土地理各要素進行比較分析、歸納總結。這樣不但能加深學生對區域地理的印象,掌握鄉土地理基本概念,還能提高學生地理分析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捌』 高三總復習區域地理題
看我的吧!
1.(1)顧名思義,氣象上要求用詞 言簡意賅..溫涼就是溫暖涼爽,陰冷就是天氣陰,有冷風.
(2)夏天北部的氣溫的確比南部低,但到了冬季受海洋的影響,天氣其實要比南部暖和。冬天北部的日照時間短,多陰天天氣,而且陰天常刮風所以難免給人以陰冷的感覺.
2.平原面積廣闊,地勢低平,海拔高度大約在50-300米之間,成因大部分為河水沖積而成。平原土質肥沃,水分充足,也適合草的生長,而且平原上的草場集中,所以平原上也可搞畜牧業.
3.德國擁有居民將近8200萬人(其中730萬外國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230人,是歐洲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之一.俄羅斯人口總數截止到2005年1月1日為1.434億。
4.除了約翰·施特勞斯是奧地利人外,其他的都是德國人.
馬克思 , 恩格斯 是<<資本論>>的作者,辯證唯物主義的奠基人,偉大的共產主義思想家.
貝多芬 約翰·施特勞斯 都是作曲家.貝多芬著名的是他的交響曲《英雄》、《命運》,《第九交響曲》等.約翰·施特勞斯的主要作品有《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藝術家的生涯》、《春之聲》、《編蝠》、《吉卜賽男爵》等。
歌德&席勒 都是德國作家,詩人.歌德的代表作是<<浮士德>>,席勒是德國古典文學中僅次於歌德的第二座豐碑。他的代表作之一是歷史劇《瓦倫斯但》。
洪堡 德國探險家和科學家。早年赴南美考察五年,出版了30卷本的《1799~1804新大陸亞熱帶區域旅行記》。洪堡最先確定了等溫線與等壓線的概念。繪制了全球等溫線圖。
5.高5米以下,從地面發出多個枝乾的木本植物稱為灌木。由於枝幹多且雜亂,像噴泉湧出,故名"灌".
例如薔薇屬、懸鉤子屬、珍珠梅屬和綉線菊屬.
『玖』 中國區域地理考試必備知識點
我國四大區域工業生產一覽 北方地區
工業發展條件:
農業基礎-東北地區是我國最重要的商品糧、甜菜、大豆、亞麻生產基地,黃河流域棉區是我國最大的棉區。
交通運輸-東北地區鐵路網最稠密,以沈陽和哈爾濱為中心,濱洲、濱綏、哈大、京沈、沈丹五條鐵路呈「不」字型分布;黃河中下游地區鐵路以北京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主要干線有:京哈、京九、京滬、京廣、京包、京通、京秦,以及石太、石德、太焦、焦柳、膠濟、隴海、包蘭、同蒲、大秦、神黃、焦石等。著名海港:大連、秦皇島、青島、煙台、天津,新建黃驊港。河港:哈爾濱。
資源配置-①礦產資源豐富,尤其是以煤炭、石油為代表的能源資源極其豐富。著名的礦產地:煤礦:撫順、阜新、雞西、鶴崗、開灤、大同、峰峰、陽泉、平頂山、焦作、兗州、平朔、神府。油田:大慶、遼河、吉林、勝利、華北、中原。海鹽:長蘆。鐵礦:鞍山、本溪、遷安、磁山。②松花江上游、黃河中上游水能資源豐富,著名的水電站:白山、豐滿、三門峽、小浪底、青銅峽、劉家峽。③長白山地和興安山地森林資源豐富。資源主要缺陷為水資源不足,尤其是遼中南和京津唐兩大工業區。 工業生產:
突出特點-工業基礎好,重工業突出。鋼鐵、石油、化工、電機、能源、造船、煤炭、機械、汽車、電子、紡織、製糖等工業在全國占重要地位。
重要工業城市和工業區-沈陽(東北最大工業中心、多種機械製造)、大連(造船、化工)、鞍山(鋼鐵)、長春(汽車)、吉林(化工)、哈爾濱(電機、製糖、麻紡)、齊齊哈爾(機械)、大慶(石油、化工)、北京(鋼鐵、機械、化工、汽車、電子、家電、紡織)、天津(鋼鐵、化工、造船、電子、紡織)、石家莊(棉紡)、唐山(鋼鐵、煤炭、陶瓷)、青島(棉紡、機械)、鄭州(棉紡)、洛陽(拖拉機、棉紡)、西安(電子、棉紡、電機)、蘭州(能源、化工、機械)、太原(鋼鐵、化工、能源)工業區:遼中南、京津唐、隴海-蘭新線工業帶東段、沿海工業帶北段。 南方地區
工業發展條件:
農業基礎-長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是我國商品糧基地分布最集中的地區,長江流域是我國重要的棉花產地,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國」之美稱。長江三
本資料來自於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是我國著名的桑蠶產區。
交通運輸-鐵路運輸、公路運輸、內河航運、沿海運輸密切配合,水陸聯運條件好。鐵路:主要鐵路干線構成「六縱三橫」鐵路網。「三橫」:北是隴海線,中是滬杭-浙贛-湘黔-貴昆線,北是黎湛-南昆線;「六縱」:京滬、京九、京廣、焦柳、襄渝-川黔、寶成-成昆線。內河航線:京杭運河(港口:杭州、蘇州、無錫、揚州)淮河(港口:蚌埠)、長江干支流(港口:上海、南通、鎮江、南京、蕪湖、安慶、九江、武漢、宜昌、重慶、宜賓)、珠江干支流(廣州、肇慶、梧州)。沿海港口:連雲港、上海、寧波、溫州、福州、泉州、廈門、汕頭、深圳、廣州、香港、湛江、北海。
資源配置-①礦產資源豐富,尤其是南嶺和橫斷山區的有色金屬礦產最有特色,滇、蘇北、皖北的煤、大陸架石油、四川盆地的天然氣等礦物能源資源也較豐富,四川盆地的井鹽,四川是我國鐵礦比較豐富的省。著名的礦產地:煤礦:徐州、「兩淮」六盤水、天府;海鹽:鶯歌海、布袋;鐵礦:海南、馬鞍山、大冶、綦江、攀枝花。有色金屬:銅(德興、東川)、鎢(大余)、銻(錫礦山)、鉛鋅(水口山)、錫(個舊)、汞(銅仁)、鋁(修文)。②水能資源極其豐富,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上游及其支流、橫斷山區、珠江上游、東部沿海各河流。著名水電站有:長江流域:丹江口、安康、五強溪、葛洲壩、三峽、隔河岩、寶珠寺、烏江渡、二灘;珠江流域:天生橋、岩灘、西津、大化。錢塘江:新安江、烏溪江。閩江:水口。③江南丘陵盛產毛竹、茶、油茶、油桐等多種用材林和經濟林,橫斷山區是我國第二大木材基地、海南、滇南盛產各種熱帶經濟作物。東南沿海地區缺乏煤等能源礦產。 工業生產:
突出特點-工業基礎好,輕重工業都比較發達。鋼鐵、有色冶金、化工、能源、造船、機械、汽車、電子、紡織、製糖等工業在全國占重要地位。工業布局由沿海向內地發展。
重要工業城市和工業區-上海(我國最大綜合性工業中心)、南京(化工、電子)、徐州(煤炭)、無錫(紡織)、杭州(絲紡、麻紡、電子、化工)、馬鞍山(鋼鐵)、景德鎮(陶瓷、飛機)、武漢(鋼鐵、棉紡、造船)、十堰(汽車)、宜昌(能源)、長沙(有色冶金)、重慶(能源、鋼鐵、機械、紡織)、成都(機械、紡織、儀表)、貴州(有色冶金)昆明(有色冶金、機械、儀表、化工)、廣州(綜合性工業中心)、南寧(製糖、罐頭)、柳州(機械)工業區:滬寧杭工業區、長江沿岸工業地帶、珠江三角洲工業區、沿海工業地帶南段。 西北地區
工業發展條件:
農業基礎-我國最重要的畜牧業基地,寧夏平原、河套平原和新疆的綠洲地區通過引水灌溉發展種植業,是我國重要的甜菜產區,新疆是著名的優質棉花產地。
交通運輸-陸地交通以鐵路運輸為主,主要干線有蘭新-北疆鐵路、南疆鐵路。
資源配置-礦產資源豐富,尤其是以煤炭、石油為代表的能源資源和以稀土和鎳為代表的有色金屬極其豐富,進一步開發潛力很大,內陸湖泊盛產多種鹽類。著名的礦產地:油田:克拉瑪依、玉門、南疆。稀土:白雲鄂博。有色金屬:鎳(金昌)。資源主要缺陷為水資源不足。
工業生產:
突出特點-工業初具規模,稀土工業、石油工業、有色冶金、紡織工業在全國佔有一定地位。
重要工業城市和工業區-包頭(鋼鐵、稀土、紡織)、金昌(有色冶金)、呼和浩特(毛紡、製糖)、銀川(毛紡)、烏魯木齊(化工、紡織、製糖)酒泉(航天)。工業區:隴海-蘭新工業區西段。 青藏地區
本資料來自於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工業發展條件:
農業基礎-我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
交通運輸-陸地交通以公路運輸為主,主要干線有川藏、滇藏、青藏、新藏。鐵路運輸在青海較為重要。主要有蘭青、青藏鐵路。交通不便嚴重製約當地的經濟發展。
資源配置-①礦產資源豐富,尤其是柴達木盆地擁有鉛鋅、鉀鹽、池鹽、煤、石油等多種礦產,素有「聚寶盆」之稱。主要礦產地有:油田:冷湖。鉛鋅:錫鐵山。鉀鹽:察爾汗鹽湖。鹽池:茶卡鹽湖。②水能資源豐富,主要集中在藏南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和青海黃河上游,目前黃河上游已實現梯級開發,建有龍羊峽等大型電站。③藏南雅魯藏布江谷地區地熱資源豐富,目前建有國內最大的羊八井地熱電站。 工業生產:
突出特點-工業基礎比較薄弱,畜產品加工業和采礦業在國內佔有一定地位。 重要工業城市和工業區-西寧(毛紡)、拉薩(皮革、毛毯)、林芝(毛紡) 5、台灣省、香港和澳門 台灣省
⑴ 地理位置與范圍:本省包括台灣島,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島、釣魚島等許多小島,面積共3.6萬平方千米。台灣島是全國面積最大的島嶼。
⑵ 台灣島約有2/3面積為山地。山地主要分布在台灣島中部和東部。幾條平行山脈作東北--西南走向,縱貫全島。西部平原寬廣。島上多火山、地震。島上河流短急,水能蘊藏量大。最長河流濁水溪僅186千米。最大湖泊日月潭。
⑶ 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主要農產品:①森林:山地森林資源豐富,是我國重要的天然林區之一,也是亞洲有名的天然植物園,其中樟樹最著名,樟腦產量居世界首伴。②農產品:以水稻、甘蔗、茶葉和水果中的香蕉、菠蘿馳名。台灣的海域魚產豐富,台灣海峽為優良漁場。③礦產資源:山區多金、銅等金屬礦產;西部為煤、石油分布區;北部火山有豐富的天然硫磺;西海岸盛產海鹽;淺海地區蘊藏有石油和天然氣。
⑷ 工業和旅遊業:以"進口-加工-出口"型為主的經濟,出口商品中紡織、電子電器、食品、石油化工產品占重要地位。旅遊業是台灣重要經濟來源。
⑸ 人口與主要城市:台灣全省人口2000多萬,97%是漢族。他們的祖先絕大部分是很早以前從福建、廣東遷移過去的,少數民族主要為高山族。台灣是我國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全省人口絕大多數分布在西部平原地區。台北市是台灣最大的城市,高雄是最大的海港。 香港
香港位於廣東省珠江中東側,毗鄰廣東省深圳市。它是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三部份及其周圍200多個島嶼組成。人口約600萬,其中中國血統居民佔98%,祖藉廣東省的最多。香港重要轉口港,居國際貿易有利位置。香港是世界上進出口船舶最多的商港之一,也是世界信息和金融中心之一。香港人多地狹,工業原料、燃料、副食品、淡水、建築材料等大部分依靠進口,工業多屬加工工業。香港是一個自由港。香港的旅遊業也很發達。1997年7月1日香港已回歸祖國,設立了香港特別行政區。 澳門
澳門位於珠江口西岸,毗鄰廣東省珠海市,東隔珠江口同香港相望,它由澳門半島和凼仔、路環兩島組成。人口40多萬,其中中國血統居民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祖籍也以廣東省最多。旅遊業是澳門的重要經濟來源之一。1999年12月30日,我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