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理學家值得發揚的品質
❶ 張騫的那些精神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
張騫精神,指敢於冒險,不畏艱難,不怕吃苦,百折不撓,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的精神和不辱使命的民族氣節以及誠實、厚道、正義、求實的作風。
張騫作為那個時代第一個走向世界的中國人,有著非同尋常的膽識和魄力。他代表西漢政府兩次出使西域和一次出使西南夷,在聯合西域諸國共同抗擊匈奴侵擾,開通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通道——絲綢之路,促進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等方面,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張騫的建功立業是漢武帝時期西漢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也和張騫自身所具有的優良品德分不開。兩千多年來,張騫的精神和業績一直被世人所稱頌,成為中西方人民廣泛認同的開拓進取典範人物。在新的歷史時期,城市的發展與競爭,已經進入到以文化論輸贏,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敗的階段。張騫文化、張騫精神作為漢中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和精神遺產,應該成為漢中城市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縱觀張騫的一生,其最突出的優良品德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敢為天下先的開拓精神西漢初期,由於國力貧弱,無力抗擊匈奴,自漢高祖開始一直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但匈奴自恃兵強馬壯,對漢朝邊境數有侵擾,漢匈關系一直處於「和親不和平」的局面,到漢武帝時,隨著經濟的恢復發展,國力日趨強盛,原先對匈奴的妥協求安也就轉而為積極備戰。當漢武帝從匈奴降者口中得知大月氏國在匈奴逼迫下逃往西域的消息後,就想與之聯合共擊匈奴,遂出榜召募能擔此重任的使者。當時,蔥嶺以東的廣大地區小國林立,「各有君長,無所統一,兵眾分弱」,都在匈奴的控制之下。蔥嶺以西雖有眾多民族和邦國,由於匈奴的阻隔,從來與漢朝不通音信,視同絕域。道路遙遠,地理方位模糊不清,匈奴的阻隔,語言風俗的差異等等,都意味著本次出使有極大的風險。可是,胸懷大志的張騫並不甘心於「掌守門戶,出任車騎」的郎官生涯,他毅然揭榜應召,於建元三年,帶著一百多名勇武之士西辭長安,開始了他的探險之旅。
張騫這次出使西域,歷時十三載,行程幾萬里,所受艱辛困苦是今天的人們所難以想像的。他那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無畏英雄氣概,不僅為當時的人們樹立了良好風范,更值得今天的漢中人去學習。有史以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古訓一直激勵著人們去探索、去發現、去創新。只有那些敢於冒險、勇於實踐、大膽創新的人,最終才能成就一番宏圖偉業,成為時代的英雄。二、矢志不渝的頑強毅力和勇於進取的品格張騫受命出使,率眾西行。當時,他既不知大月氏西遷何處,也不知路途之遠近。所經之地,不僅自然條件惡劣,衣食沒有保證,且處在匈奴的嚴密控制之下,隨時都有喪生的危險。張騫的隨從大部分人犧牲在艱難的途程中,十三年後從西域歸來時,一百多人的使團只剩下張騫和堂邑父二人了。
陝西王儒卿等人所著的《陝西鄉賢事略·漢張騫事略》中稱贊說:「張騫跋涉於冰天雪磧之中,困頓於酪食毳衣之鄉,往往數日或數十日不得食,備歷艱難困苦,所至宣漢盛德,西域諸國、始知有漢……此非堅韌磊落不屈不撓之慨,其孰能排萬難,犯萬險,以卒達其所志者耶!」這是一段較為忠懇的評價。
張騫不畏難險出使大月氏的行動本身就體現了勇於進取的精神,為了完成這一政治使命,張騫雖兩度為匈奴所俘,卻想方設法脫離虎口。兩次出使西域的過程中充滿了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和挑戰。他沒能按原定計劃說服月氏國和烏孫國共擊匈奴,但他沒有氣餒,反而更加積極地富於創造性地開始了對西域諸國的實地考察。對各國的地理位置、山川形勢、人口、物產、軍事、交通以及與匈奴的關系等各個方面進行了全面了解。正是基於張騫回國後所提供的第一手資料,西漢王朝才能做出抗擊匈奴的正確決策。三、尚氣節、重信守,富有愛國精神《史記·大宛列傳》記載:「留騫十餘歲,與妻有子,然持漢節不失。」漢節不僅是天子所賜,更是國家、民族的象徵,是他的信念所在。身處異國他邦,面對匈奴的威逼利誘,面對無數的艱難困苦,張騫堅守漢節,不改初衷,認准一個目標勇往直前,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張騫還是一個頗重信義之人,史稱「騫為人強力,寬大信人,蠻夷愛之。」在出使西域諸國過程中,張騫突破了中原人固有的盲目自大的狹隘意識,尊重所到各國的首領,以禮相待、以誠相見。他建議漢武帝用「以義屬之」的方式,與西域各國往來,使漢朝「地廣萬里,重九譯,致殊俗,威德遍於四海」。其實就是向漢王朝倡導「和平外交」的思想。正因為張騫所到之處表現出平等、友善、寬容、互利的使者風范,才能使得「蠻夷愛之」。在他去世後,漢朝派出的使者「皆稱博望候,以為質於外國,外國由此信之」。可見張騫的人格魅力在西域諸國影響之深遠。
張騫有著諸多優良品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開拓進取,堅韌不拔,務實守信」。
❷ 古代遺跡修建者有什麼品質值得學習
古代修建者有什麼品質值得學習,是的是有很多方面的見解需要我們學習的,比如說在設計方面在施工技術方面材料的應用方面
❸ 古代中國對地理學的貢獻
中國古代的物理成就
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中,屬於物理學或與物理學有關的,可以提出力學、光學和聲學等三個方面作一簡要介紹。
(1)力學方面
①《考工記》一書中的有關記載。這是一本現存的有關我國古代手工業技術規范的書籍,可能是春秋時代(公元前700至400年)末年的作品。它記述了許多手工業的工藝製作與設施,匯集了至公元前3、4世紀時的工程技術知識。其中包含的力學知識,主要有:關於慣性的記載、滾動摩擦的論述、論箭的飛行與保持穩定,還記述了有關力的測量、斜面受力分析以及材料和施工中的一些軟科學知識。
②《墨經》中有關力學知識的記載。《墨經》戰國時代以墨翟(公元前490至403年)為首的墨家的代表作,分為「經」與「經說」兩大部分。經說是經的註解。前者的內容大多是一些定義性質的條文,後者則帶有定律的性質的解釋。
《墨經》中的軟科學知識已不全是實際生產知識的總結和記述,而是對力學現象進行了粗淺的概括,並進行了一些推理論證。諸如,關於時空觀念、運動學知識、力的概念、力系平衡的論述,以及斜面、滑輪及其應用,等等。
現舉一條關於杠桿的理論探討以茲說明:
經下第25條:「天(衡)而必正,說在得。」經說:「(衡),加重於一旁,必捶(垂),權重相若也。相衡,則本短標長,兩相加焉,重相若,則標必下,標得權也。」
這一條說明了不等臂天平(秤)的平衡關系。可能是墨家探討杠桿平衡關系的實驗總結,說明墨家發現杠桿定律較之古希臘的阿基米德要早二百多年。但並沒有阿基米德杠桿定理那樣完整和定量化。
③侯風地動儀。這是東漢張衡(公元78至139年)所制的世界上第一台地震儀。《後漢書張衡列傳》上有下面一段記載:「(順帝)陽嘉元年(即公元132年),復造侯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合蓋隆起,
形似灑尊,飾以篆文山龜烏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震,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甩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當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顯然,這是一種測定震源方向的儀器。可惜,後來這架地動儀失傳了。
我國考古博物學家王振鐸在總結國內外學者復制研究工作的基礎上,根據書上的記載和力學原理滿意地復製成功了侯風地動儀的復原模型,它主要是一個利用了重心很高的「都柱」的不穩平衡。從這個儀器的製造來看,張衡已利用了力學上的慣性原理,同時他對地震波傳播和方向性也一定有所了解。這些在當時來說都是十分了不起的。
④記里鼓和指南車。這是三國時魏人馬鈞根據以前的記載模仿製成的兩種利用各種齒輪的復合運動傳動的自動機構。記里鼓是利用原動齒輪帶動大小不同的一套從輪,使車輪轉動把車行的里數自動地表示出來的一種裝置。
指南車是利用一套能自動離合的齒輪系統的定向裝置,使得立在車上的一個木製人像的手永遠指著固定的方向。關於這兩種裝置的結構,在劉仙洲教授著的《中國機械工程發明史》第一編第五章中有較詳細的介紹。
(2)光學方面
關於光學知識的記載以《墨經》經下中的八條(16至高無23)最為系統。其內容涉及影子生成的道理,本影和半影,由物體與光源的相對位置確定影子的大小,光的直線傳播實驗,光的反射性和平面鏡成像,凹面鏡成像,凸面鏡成像等。它已觸及了幾何光學很大一部分,從時間上看要比古希
臘歐幾里德注《反射光學》早一百多年,所以,《墨經》中的光學條文,不僅是我國最早的光學著作,也是世界古代科技史上難得的各較全面的光學著作。
❹ 山海經中的哪些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山海經》是我國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其中主要記載了山川地理,和各國的奇異風貌。該書成書年代雖然久遠,但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研究,均有參考價值。《山海經》精華10句,經典有內涵,值得收藏。
1. 奢比之屍在其北,獸身、人面、大耳,珥兩青蛇。
出自《山海經·海外東經》。奢比屍國位於大人國的背面,在那裡的人們都長著野獸一樣的身子,人一樣的面囧,有著巨大的耳朵,在耳朵上,在耳朵上穿著兩條青蛇。
2. 開明獸身大類虎而九首,皆人面,東向立昆侖上。
出自《山海經·海內西經》。開明神獸身體像老虎一般大,長著九個頭,都是人一樣的面孔,朝向東面,處於昆侖山的山頂。
3. 有司幽之國。帝俊生晏龍,晏龍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
出自《山海經·大荒東經》。有一個叫司幽國的國家。帝俊生下了晏龍,晏龍生下了司幽,司幽生下了思士。思士沒有娶妻子。司幽還生下了思女,思女沒有嫁丈夫。
4. 地之所載,六合之間,四海之內,照之以日月。
出自《山海經·海外南經》。大地所承載的,處於天地六合之間,四海之內,都承受著日光和月光的照耀。
5. 有草焉,其狀如葵,其臭如靡蕪,名曰杜蘅,可以走馬,食之已癭。
出自《山海經·西山經》。在天帝山中有一種草,像葵菜一般的模樣,散發出的氣味和蘼蕪一樣。名叫杜蘅,插戴在馬上可以使馬跑得很快,人吃了它可以治癒脖子上的肉瘤。
6. 有羽民之國,其民皆生毛羽。有卵民之國,其民皆生卵.
出自《山海經·大荒南經》。有一個叫羽民國的國家,這個國家的人民都長著羽毛。還有一個叫卵民國的國家,這個國家的人民都是產卵的。
7. 東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出自《山海經·大荒南經》。在東海之外,甘水之間,有一個叫羲和國的地方。那裡有一個叫羲和的女子,在甘淵中給太陽洗澡。羲和是帝俊的妻子,一共生下了十個太陽。
8. 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甦。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甦。
出自《山海經·大荒西經》。有一種半邊身子都是乾枯的魚,名字叫魚婦,顓頊死了之後,便又復活而變化了。風從北方吹來,天於是湧出泉水一樣的大水,蛇於是變成魚,這魚就是所謂的魚婦。而死去的顓頊就是托著魚軀死而復生的。
9. 有獸焉,其狀如羊而馬尾,名曰羬羊,其脂可以已臘。
出自《山海經·西山經》。錢來山山中有一種野獸,模樣像是羊,長著馬的尾巴。這種野獸名叫羬羊,羬羊的油脂可以用來治癒皮膚乾裂病。
10. 有草焉,其葉如蕙,其本如桔梗,黑華而不實。名曰蓇蓉,食之使人無子。
出自《山海經·西山經》。(幡冢山)山中有一種草,它的葉子像是蕙草的葉子,莖干像是桔梗,花朵是黑色的,不結果實。這種草名叫蓇蓉,吃了它就會使人喪失生育能力。
❺ 古代遺跡的修建者具有哪些精神品質值得我們繼承發揚
古代的建築可以說比較的精緻,關鍵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體現。如國外的埃及的金字塔,到今天都是個迷,不知道怎麼建成的。那麼高。這些精神值得我們傳揚。
❻ 古代有哪些好的品質能讓我們學習
首先是責任:對家庭的,對國家的,對民族的,對正義的責任.
其次是勇氣:敢於反專抗一切的屬壓迫,西方的英雄史觀在史詩電影里都很好的體現了、
最後是愛:對人的愛,對自然的愛,對和平的愛
除此之外還有朋友間的誠信或者說義氣,僕人與主人間的忠誠,愛人間的不渝.然而我認為最偉大的是犧牲精神,可以為了理想,正義等奉獻生命的大無畏精神.
❼ 古代遺跡的修建者具有哪些精神品質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
古代修煉的長城修建的隋唐大運河。還有修建的四川的杜江燕。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都是造福千代的。
❽ 我們應該學習地理學家魏格納的哪些科學品質
細心觀察、勤於思考、大膽假設,積極探究等。
❾ 一個優秀的地質學家需要具備怎樣的品質
我是一名女生15歲今年高一我想成為一名地質學家請問成為一名優秀的地質學家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素質和文化知識呢?現在的我迫切的需要一個確定的目標!
❿ 中國古代著名地理學家有哪些分別有哪些成就
裴秀(223~271年),字季彥,西晉時著名地理學家、制圖理論家。他領導和組織編製成《禹貢地域圖》18篇,是中國和全世界見於文字記載的最早歷史地圖集。他第一次明確建立了中國古代地圖的繪制理論——「制圖六體」。而且是中國古代唯一的系統制圖理論。
酈道元(約466~527),字善長,北魏范陽(今河北省涿縣)人。他一生閱讀了大量地理著作,並對我國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調查、考證和研究工作,以《水經》為藍本,撰寫出了一部地理學巨著——《水經注》,共計40卷,約30萬言,記述了大小河道計1252條。使原先僅記述137條河流、僅一萬余字的《水經》擴大了20餘倍,對於研究我國古代歷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水經注》也是一部頗具特色的山水游記。
徐霞客(1587~1641),原名弘祖,字振之,別號霞客,江陰人。21歲開始出遊,30年間歷盡艱險,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將其觀察所得,按日記載。被後人編輯整理成60餘萬字的《徐霞客游記》,不但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被譽為「千古奇書」。
魏源(1794~1857),原名遠達,字默深,湖南邵陽人。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侵入中國,而中國人對外國知之甚少,於是他決定編寫《海國圖志》。這本書的基礎是林則徐主持編寫的《四洲志》,在朋友的鼓勵下,他僅僅半年就完成了五十卷的《海國圖志》,後來又花四年時間精心擴充到六十卷,到1852年,編成一百卷。這本書是近代第一部由中國人自己編的介紹世界各國國情的著作。包括了政治、經濟、軍事、歷史、地理、文化等各方面,而且在書中魏源還重點介紹了自己抵抗侵略、民族自強的重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