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對地理教學的研究報告
㈠ 我的畢業論文題目是《GOOGLE EARTH 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開題報告怎麼寫啊
完了 你這個題目偏窄 做畢業論文很難,給你個建議:
題目 :網路多媒體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GOOGLE EARTH 為例
這樣你就比較好寫。否則你的內容不只是窄的問題了,收集資料都很困難,因為這是比較新的內容。
關於收集資料 給你下面的文章看看:
如何利用信息資源進行論文寫作和課題查詢
一. 論文寫作、課題查詢與信息檢索
1.論文寫作
(1)論文類型:科研論文、學位論文
(2)論文格式:前置部分:標題、作者署名、作者單位、摘要、關鍵詞、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
主體部分:引言、正文、結論、致謝、參考文獻
(3) 論文寫作步驟:選題、資料准備、論點形成、撰寫
(4) 論文寫作與信息檢索關系
選題階段。通過信息檢索,了解專業的研究現狀、前沿、熱點問題,尋求科研中的空白點、學術的爭鳴點、社會實踐的需求點、知識的概括點、科學定論中的矛盾點、個人的興趣點、學科和專業的熟悉點
資料准備。通過信息檢索,獲取事實資料、數據資料、文獻資料、論據、觀點。
論點形成:通過對獲取的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綜合、提煉,逐步形成論點。
2.課題查詢
(1)概念
(2) 課題查詢與信息檢索
立項查新階段:了解課題項目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及國內外動態信息
課題跟蹤階段:在課題項目實施中,通過資料豐富、論證。
成果查新階段:課題項目完成後,通過查新,確定成果在國內外的地位,以便對項目成果有一個正確客觀的評價。
二.信息資源檢索策略與方法
1.課題分析
2.問題分類
3.選擇檢索工具
4.實施檢索
5.結果處理
信息資源檢索步驟(圖式)
課題 問題 選擇檢索 實施 結果
分析 分類 工具(途徑) 檢索 處理
1.課題分析
確定專業范圍:課題涉及專業及其相關學科。
確定時間范圍:課題需要檢索的年代范圍。
地理及語種范圍:課題在那個國家處於領先地位,原則上採用該國及該母語的檢索工具。
信息范圍:選擇與課題有關的、針對性強的檢 索工具。
2.問題分類
(1)尋找事實、數據型信息,找尋問題的准確答案。
(2)查找特定文獻,根據某一文獻的線索查找原文,或已知某一作者,查詢其所有發表的文章.
(3)對某一問題作大致的了解,並就問題的一個方面,表述自己的觀點或撰寫小型論文.
(4)查詢某一專題的前沿和最新資料,了解研究動態,發展趨勢。
(5)對某個課題全面調研,了解整個發展過程,全面細致地了解國內外有關的所有出版物的情況,年代范圍較廣,主要撰寫綜述或研究報告.
(6)對某一課題作深入的專題研究,在充分掌握材料和重要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創造性的具有一定學術水平的觀點或論點,撰寫報告或學術論文.
3.選擇檢索工具
根據課題性質的不同,確定相應的檢索途徑:一般利用二次文獻和三次文獻組織和控制一次文獻 ,同時可通過一次文獻後列出的參考文獻進一步擴大范圍。
檢索工具與檢索課題的學科相一致,注重檢索工具的權威性。
技術和手段:有機檢條件的一般就不選擇手檢工具。
考慮價格和可獲得性,應選擇就近獲取。
4.實施檢索
(1)確定檢索途經:分類途徑、主題途徑、題名途徑、著者途徑、代碼途徑、其他途徑
從已知信息特徵選擇
從課題檢索要求選擇
檢索工具提供的索引進行選擇
(2)制定、調整檢索策略
確定檢索用詞,構建檢索表達式,實施檢索,反饋調整檢索
5.結果處理
n 檢索結果分析:瀏覽文摘,判斷是否滿足要求,並加以篩選,若不滿意,及時修改檢索策略,二次檢索,直止滿意.
n 獲取原文:(1)全文資料庫直接獲取
(2)文摘、題錄、索引資料庫通過外刊導航獲取全文http://libweb.zju.e.cn
(3)館際互借
三.各專題信息的檢索
1.事實型、數值型信息的檢索
事實型信息主要指名詞術語、人物、地理、機構、年度資料等。數值型信息主要指計算公式、圖表、數據、統計資料等.
檢索工具主要是詞典、網路全書、年鑒、手冊等
(1)詞典、辭典
綜合性辭典:《辭海》《辭源》 《漢語大詞典》
專科辭典:《經濟大辭典》 《國際貿易金融大詞典》《計算機詞典》 《建築材料辭典》
網上的詞典:
中文詞典:http://cn.yahoo.com.cn
IT詞典: http://www.longen.com
(2)網路全書
綜合性:《中國大網路全書》《不列顛網路全書》http://www.eb.com 《大美網路全書》
專業性:《工商管理大網路全書》 《科學技術網路全書》等。
網路全書網站:
國家網路全書:http://countries-book.db66.com
現代會計網路辭典網: http://countries-book.db66.com
(3)年鑒
綜合性:《中國網路年鑒》 《世界知識年鑒》
專業性:《中國經濟年鑒》 《中國會計年鑒》
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 《廣東年鑒》
網上年鑒:國家圖書館主頁提供年鑒資料庫的網上檢索。
(4)手冊
參考性:《現代營銷手冊》
指南性 《出國留學指南》
數據性:《建築施工計算手冊》
(5)資料庫、網站
萬方:中國科研機構資料庫(CSI)
萬方:中國企業、公司及產品資料庫
UMI《商業信息摘要資料庫》(ABI/INFORM)
傳記網:http://www.biography.com
世界名人錄網路版http://www.worldeyes.org/index.html
中國統計信息網:http://www.stats.gov.cn
中國經濟信息網:http://lib.nit.net.cn
中國資訊行: http://lib.nit.net.cn
中國資訊行 http://lib.nit.n http://www.nlic.net.cn
主要資料庫:中國經濟新聞庫、中國商業報告庫、中國統計資料庫、中國上市公司文獻庫、香港上市公司資料庫、中國企業產品庫 、名詞解釋庫、中國人物庫、中國中央地方政府機構庫、中國法律法規庫、中國醫療健康庫 。
中經網 http://lib.nit.net.cn http://www.nlic.net.cn
內容包括推薦專輯、綜合動態、經濟分析、經濟數據、行業經濟、區域經濟、財經視頻等
提供3種查詢工具:
全文信息檢索系統:綜合經濟和中經新聞
中經搜索:Internet網站資源搜索
中企網址查詢:按企業、產品查詢
2.文獻型信息的檢索 以文獻(題錄、文摘、全文)為檢索對象
檢索工具:期刊論文 會議文獻 學位論文 專利 標准
(1)期刊
又稱連續出版物,是一種定期或不定期連續出版的文獻載體。核心期刊是重要的一種期刊。
核心期刊:文獻計量學研究發現,少數期刊(約20%)刊載了某些學科大量的高質量的論文(80%),他們的被摘率、被索率、被引用率以及在流通中的借閱率明顯高於其他刊物,這部分期刊被稱為核心期刊(core Journals)
http://libweb.zju.e.cn
電子期刊:電子期刊與快訊http://gort.ucsd.e/newjour
期刊資料庫
中文綜合性全文資料庫舉要
維普中文期刊全文資料庫(1989-)
收錄期刊種類近12000種,涵蓋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的期刊。
萬方資料庫(共包括100多個專業資料庫)
(A) 科技信息子系統
(B) 數字化期刊
(C) 商務信息子系統
清華學術期刊網
收錄國內6600種核心與專業特色中英文期刊的全文,積累題錄1500萬余條,全文文獻500多萬篇。分九大專輯,126個專題文獻資料庫,內容覆蓋自然科學、工程技術、人文和社會科學等學科領域,收錄年限從1994年至今.
VIP、CNKI、萬方三種資料庫比較
CNKI VIP 萬方
時間 1994 1989 1998
種數 6000種 12000種 2700
全文 664萬篇 500萬篇 30萬篇
內容 9/126專題 7/27專題 5/77小類
更新 2 1 3
Springer(全文) http://lib.nit.net.cn
德國Springer-Verlag公司是世界上著名的科技出版集團, 通過Springer Link系統提供學術期刊及電子圖書的在線檢索服務。
Springer LINK目前所提供的全文電子期刊共包含439種學術期刊(其中近400種為英文期刊),涉及的學科範圍包括化學、計算機科學、經濟學、工程學、環境科學、地球科學、法律、生命科學、數學、醫學、物理與天文學等11個學科,其中許多為核心期刊。
(2)會議文獻
是指學術會議文獻。檢索工具主要有:
萬方:《中國學術會議論文資料庫》:國內唯一全文資料庫。
《科技會議錄索引》(ISTP):報道國際性或科技會議論文的專門性檢索刊物。
(3)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檢索工具主要有:
萬方:中國學位論文檢索
學位論文查詢:浙大(碩士)、(博士)
CNKI: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CDMD)
博碩士學位論文資料庫(PQDD)
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CDMD) http://lib.nit.net.cn http://www.nlic.net.cn
目前國內相關資源最完整、連續動態更新的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每年收錄全國300家博士培養單位的優秀博/碩士論文約2萬篇,2002年「211工程」高校收錄率85%以上,收錄年限2000年至今。
(4)專利
專利文獻:一切與專利制度有關的各種專利文件統稱為專利文獻。
類型:專利說明書、專利公報、專利檢索工具等。
檢索途徑:
專利權人(個人、機構)
專利分類(IPC分類、各國專利分類)
專利主題(關鍵詞)
專利號碼(專利號、申請號(優先項)、入藏登記 號等)
免費專利資料庫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http://www.sipo.gov.cn
中國專利信息:
http://www.patent.com.cn
中國知識產權網專利庫:http://www.cnipr.com
易信網專利庫http://www.exin.net
CNKI網專利庫 http://www.cnki.net
(5)標准
標準的等級
國家標准:GB
行業標准 :行業主管部門名稱的漢語首 字母表示,例如:JB。
地方標准:DB
企業標准
標準的檢索:一般採用分類和標准號途徑
檢索課題—查找標准目錄中的分類目錄—標准號—索取標准原文
檢索課題—查找目錄中的標准號索引—標准名稱—索取標准原文
標準的檢索工具:
上海標准文獻信息網上服務系統:http://www.shsi.net.cn
中國標准計量信息網:http://www.stdcn.com
3.小結
1.查找一般問題答案,多用工具書或事實、數據型資料庫。利用工具書時,可按下列模式:
(1)查時政大事:年鑒
(2)查名詞、術語:詞典
(3)查人物:辭典、網路全書
(4)查數據:統計資料、年鑒、手冊、資料庫
(5)查機構、地名:名錄、手冊
2. 查當代科學進展及當前學術動態:年鑒或資料庫(綜述)。
3.查找圖書:先查當地館藏目錄,若無,聯機檢索,館際互借。
4.查論文資料:索引、文摘、全文資料庫(期刊、會議錄、學位論文)
5.查法令條約:匯編資料、書目或法律法規資料庫。
6.查專利、標准:專利、標准資料庫
2.文科專業信息資源檢索工具舉要
(1)《人大報刊資料全文資料庫》(1995-) http://lib.nit.net.cn
l 共包括4個子資料庫:①政治類;②經濟類;③教育類;④文史類。
3.經濟學專業信息檢索工具
工具書:
《中國經濟大辭典》*
《牛津經濟學詞典》
《中國近百年經濟史辭典》*
《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
《國際貿易金融大詞典》
《實用外貿英漢詞典》
《經濟學網路全書》*
《中國經濟網路全書》*
《哈佛商學院管理全書》
《中國會計年鑒》
《中國經濟科學年鑒》*
《中國經濟年鑒》
《中國市場統計年鑒》
《中國經濟貿易年鑒》
《現代營銷手冊》
《市場調研手冊》
《國際貿易簡明核算手冊》*
經濟專業相關資料庫(20個)
中國數字圖書館數字圖書
書生之家
萬方資料庫
維普全文期刊資料庫
清華學術期刊網
人大報刊資料全文資料庫
中國資訊行
中經網
期刊目錄:SSCI
學位論文查詢:浙大(碩士)
學位論文查詢:浙大(博士)
相關網站
工商企業、金融、財政、價格等信息:
中國企業在線:conline.126.com
萬方企業資料庫:
中銀網:http://www.cfn.com.cn
http://www.powerize.com
五.理工科專業信息資源檢索
1.理工科文獻特點
數量急劇增加
文獻交叉重復
文獻出版分散
文獻失效加快
文獻類型增多
SCI與EI比較
SCI EI
索引 索引、文摘
回溯年代 40年 120年
范圍 側重基礎科學 不收基礎理論
側重工程界
檢索思想 引文思想 傳統文獻檢索思想
特點 多學科交叉覆蓋 時效強、文摘詳盡
時效強 使用方便
收錄我國文獻 少 多
3.計算機專業信息檢索工具資料庫(20個)
中國數字圖書館數字圖書
書生之家
萬方資料庫
維普全文期刊資料庫
清華學術期刊網
Springer清華鏡像
World Scientific 世界科學出版社全文電子期刊鏡像
CALIS管理中心資料庫資源
期刊目錄:SCI
學位論文查詢:浙大(碩士)
學位論文查詢:浙大(博士)
六.檢索實例
檢索課題:反傾銷*WTO
1.分析研究
2.選擇檢索工具
事實型、數據型資料:專業工具書,中經網
相關文獻資料:維普或清華同方、人大復印資料、萬方學術會議文獻、學位論文、UMI、Elsevier SDOS、
Kluwer
3.確定檢索途徑:
主題途徑:反傾銷*WTO
anti mping*WTO(02/04)
分類途徑:F72
4.實施檢索,結果如下:
中經網:11篇(浙江*反傾銷*WTO)
維普:116篇(核心期刊02/04)
CNKI:121篇(02/04)
CNKI博碩論文:9篇
萬方會議論文:4篇
萬方學位論文:12篇
人大復印資料:(略)
UMI:4篇(學術期刊02/04)
Elsevier SDOS:0篇
Kluwer:1篇
檢索課題:高層建築和抗震設計
1.分析研究
2.選擇檢索工具
數據型資料:專業工具書
相關文獻資料:維普、CNKI、萬方學術會議文獻、學位論文、標准、EI(工程索引)、Elsevier SDOS、 Kluwer
3.確定檢索途徑:
主題途徑:高層建築*抗震設計,
tall building*seismic design
分類途徑:TU97(高層建築)
4.實施檢索,結果如下:56篇
維普:24篇(核心期刊2000/2004)
萬方會議論文:4篇
萬方學位論文:0篇
萬方期刊論文:2篇
CNKI全文期刊:11篇
CNKI學位論文:2篇
Elsevier SDOS:1篇
EI 工程索引:12篇(文摘)
Kluwer :0篇
㈡ 有關國家的研究報告怎麼寫。具體來說就是從一個國家的地理歷史等各個方面做一份研究學習報告。
我只來提示歷史部分可以嗎?地理一源樣的
歷史分五步走
首先 神話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
隨後 切入正題 今天,我要。。。。。。
接著 搬些名人 我們不能忘記先賢啊,想當年。。。。。。
然後 列舉突出事例 (建議網路)
最後 得出結論 收尾 (隨便說點)
OK,大功告成啦!祝你的報告奪人眼球、獨占鰲頭,O(∩_∩)O哈哈~
㈢ 地理研究報告怎麼寫
人文地理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
人口、資源、經濟、交通、農業、工業、商業、旅遊業等。
就從重慶的這些方面寫吧~
㈣ 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報告(周圍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現象)
現階段世界能源消費呈現以下熱點:1)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影響,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不斷增加;2)世界能源消費呈現不同的增長模式,發達國家因進入後工業化社會,經濟向低能耗、高產出的產業結構發展,能源消費增長速率明顯低於發展中國家;3)世界能源消費結構趨向優質化,但地區差異仍然很大;4)世界能源資源仍比較豐富,但能源貿易及運輸壓力增大。未來,伴隨著能源消費的持續增長和能源資源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對能源資源的爭奪將日趨激烈,爭奪的方式也更加復雜;同時,化石能源對環境的污染和全球氣候的影響將日趨嚴重。面對以上挑戰,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將向多元化、清潔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場化趨勢發展。鑒於國情,我國應特別注意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尋求能源的清潔化利用,積極倡導能源、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並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建立和完善我國能源安全體系。能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資源。但由於世界能源資源產地與能源消費中心相距較遠,特別是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世界人口的劇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世界能源需求量持續增大,由此導致對能源資源的爭奪日趨激烈、環境污染加重和環保壓力加大。近幾年我國出現的「油荒」、「煤荒」和「電荒」以及前一階段國際市場超過50美元/桶的高油價加重了人們對能源危機的擔心,促使我們更加關注世界能源的供需現狀和趨勢,也更加關注中國的能源供應安全問題。
一、世界能源消費現狀及特點
1. 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影響,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不斷增加
隨著世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大,世界能源消費量持續增長。1990年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為26.5萬億美元(按1995年不變價格計算),2000年達到34.3萬億美元,年均增長2.7%。根據《2004年BP能源統計》,1973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僅為57.3億噸油當量,2003年已達到97.4億噸油當量。過去30年來,世界能源消費量年均增長率為1.8%左右。
2. 世界能源消費呈現不同的增長模式,發達國家增長速率明顯低於發展中國家
過去30年來,北美、中南美洲、歐洲、中東、非洲及亞太等六大地區的能源消費總量均有所增加,但是經濟、科技與社會比較發達的北美洲和歐洲兩大地區的增長速度非常緩慢,其消費量佔世界總消費量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北美由1973年的35.1%下降到2003年的28.0%,歐洲地區則由1973年的42.8%下降到2003年的29.9%。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能源消費佔世界的比例由1973年的68.0%下降到2003年的55.4%。其主要原因,一是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已進入到後工業化階段,經濟向低能耗、高產出的產業結構發展,高能耗的製造業逐步轉向發展中國家;二是發達國家高度重視節能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3. 世界能源消費結構趨向優質化,但地區差異仍然很大
自19世紀70年代的產業革命以來,化石燃料的消費量急劇增長。初期主要是以煤炭為主,進入20世紀以後,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與消費持續上升,石油於20世紀60年代首次超過煤炭,躍居一次能源的主導地位。雖然20世紀70年代世界經歷了兩次石油危機,但世界石油消費量卻沒有絲毫減少的趨勢。此後,石油、煤炭所佔比例緩慢下降,天然氣的比例上升。同時,核能、風能、水力、地熱等其他形式的新能源逐漸被開發和利用,形成了目前以化石燃料為主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並存的能源結構格局。到2003年底,化石能源仍是世界的主要能源,在世界一次能源供應中約佔87.7%,其中,石油佔37.3%、煤炭佔26.5%、天然氣佔23.9%。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雖然增長很快,但仍保持較低的比例,約為12.3%。
由於中東地區油氣資源最為豐富、開采成本極低,故中東能源消費的97%左右為石油和天然氣,該比例明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居世界之首。在亞太地區,中國、印度等國家煤炭資源豐富,煤炭在能源消費結構中所佔比例相對較高,其中中國能源結構中煤炭所佔比例高達68%左右,故在亞太地區的能源結構中,石油和天然氣的比例偏低(約為47%),明顯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除亞太地區以外,其他地區石油、天然氣所佔比例均高於60%。
4. 世界能源資源仍比較豐富,但能源貿易及運輸壓力增大
根據《2004年BP世界能源統計》,截止到2003年底,全世界剩餘石油探明可采儲量為1565.8億噸,其中,中東地區佔63.3%,北美洲佔5.5%,中,南美洲佔8.9%,歐洲佔9.2%,非洲佔8.9%,亞太地區佔4.2%。2003年世界石油產量為36.97億噸,比上年度增加3.8%。通過對比各地區石油產量與消費量可以發現,中東地區需要向外輸出約8.8億噸,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石油產量也大於消費量,而亞太、北美和歐洲的產消缺口分別為6.7億、4.2億和1.2億噸。
煤炭資源的分布也存在巨大的不均衡性。截止到2003年底,世界煤炭剩餘可采儲量為9844.5億噸,儲采比高達192(年),歐洲、北美和亞太三個地區是世界煤炭主要分布地區,三個地區合計佔世界總量的92%左右。同期,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為175.78萬億立方米,儲采比達到67。中東和歐洲是世界天然氣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兩個地區佔世界總量的75.5%,而其他地區的份額僅分別為5%~7%。隨著世界一些地區能源資源的相對枯竭,世界各地區及國家之間的能源貿易量將進一步增大,能源運輸需求也相應增大,能源儲運設施及能源供應安全等問題將日益受到重視。
二、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趨勢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最新預測結果,隨著世界經濟、社會的發展,未來世界能源需求量將繼續增加。預計,2010年世界能源需求量將達到105.99億噸油當量,2020年達到128.89億噸油當量,2025年達到136.50億噸油當量,年均增長率為1.2%。歐洲和北美洲兩個發達地區能源消費佔世界總量的比例將繼續呈下降的趨勢,而亞洲、中東、中南美洲等地區將保持增長態勢。伴隨著世界能源儲量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對能源資源的爭奪將日趨激烈,爭奪的方式也更加復雜,由能源爭奪而引發沖突或戰爭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隨著世界能源消費量的增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灰塵顆粒物等環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化石能源對環境的污染和全球氣候的影響將日趨嚴重。據EIA統計,1990年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約為215.6億噸,2001年達到239.0億噸,預計2010年將為277.2億噸,2025年達到371.2億噸,年均增長1.85%。
面對以上挑戰,未來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將向多元化、清潔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場化方向發展。
1. 多元化
世界能源結構先後經歷了以薪柴為主、以煤為主和以石油為主的時代,現在正在向以天然氣為主轉變,同時,水能、核能、風能、太陽能也正得到更廣泛的利用。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能源供應成本和可供應能源的結構變化決定了全球能源多樣化發展的格局。天然氣消費量將穩步增加,在某些地區,燃氣電站有取代燃煤電站的趨勢。未來,在發展常規能源的同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將受到重視。在歐盟2010年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中,風電要達到4000萬千瓦,水電要達到1.05億千瓦。2003年初英國政府公布的《能源白皮書》確定了新能源戰略,到2010年,英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英國發電總量的比例要從目前的3%提高到10%,到2020年達到20%。
2. 清潔化
隨著世界能源新技術的進步及環保標準的日益嚴格,未來世界能源將進一步向清潔化的方向發展,不僅能源的生產過程要實現清潔化,而且能源工業要不斷生產出更多、更好的清潔能源,清潔能源在能源總消費中的比例也將逐步增大。在世界消費能源結構中,煤炭所佔的比例將由目前的26.47%下降到2025年的21.72%,而天然氣將由目前的23.94%上升到2025年的28.40%,石油的比例將維持在37.60%~37.90%的水平。同時,過去被認為是「臟」能源的煤炭和傳統能源薪柴、秸桿、糞便的利用將向清潔化方面發展,潔凈煤技術(如煤液化技術、煤氣化技術、煤脫硫脫塵技術)、沼氣技術、生物柴油技術等等將取得突破並得到廣泛應用。一些國家,如法國、奧地利、比利時、荷蘭等國家已經關閉其國內的所有煤礦而發展核電,它們認為核電就是高效、清潔的能源,能夠解決溫室氣體的排放問題。
3. 高效化
世界能源加工和消費的效率差別較大,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潛力巨大。隨著世界能源新技術的進步,未來世界能源利用效率將日趨提高,能源強度將逐步降低。例如,以1997年美元不變價計,1990年世界的能源強度為0.3541噸油當量/千美元,2001年已降低到0.3121噸油當量/千美元,預計2010年為0.2759噸油當量/千美元,2025年為0.2375噸油當量/千美元。
但是,世界各地區能源強度差異較大,例如,2001年世界發達國家的能源強度僅為0.2109噸油當量/千美元,2001~2025年發展中國家的能源強度預計是發達國家的2.3~3.2倍,可見世界的節能潛力巨大。
4. 全球化
由於世界能源資源分布及需求分布的不均衡性,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已經越來越難以依靠本國的資源來滿足其國內的需求,越來越需要依靠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資源供應,世界貿易量將越來越大,貿易額呈逐漸增加的趨勢。以石油貿易為例,世界石油貿易量由1985年的12.2億噸增加到2000年的21.2億噸和2002年的21.8億噸,年均增長率約為3.46%,超過同期世界石油消費1.82%的年均增長率。在可預見的未來,世界石油凈進口量將逐漸增加,年均增長率達到2.96%。預計2010年將達到2930萬桶/日,2020年將達到4080萬桶/日,2025年達到4850萬桶/。世界能源供應與消費的全球化進程將加快,世界主要能源生產國和能源消費國將積極加入到能源供需市場的全球化進程中。
5. 市場化
由於市場化是實現國際能源資源優化配置和利用的最佳手段,故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世界各國市場化改革進程的加快,世界能源利用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世界各國政府直接干涉能源利用的行為將越來越少,而政府為能源市場服務的作用則相應增大,特別是在完善各國、各地區的能源法律法規並提供良好的能源市場環境方面,政府將更好地發揮作用。當前,俄羅斯、哈薩克、利比亞等能源資源豐富的國家,正在不斷完善其國家能源投資政策和行政管理措施,這些國家能源生產的市場化程度和規范化程度將得到提高,有利於境外投資者進行投資。
三、啟示與建議
1. 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走高效、清潔化的能源利用道路
中國有自己的國情,中國能源資源儲量結構的特點及中國經濟結構的特色,決定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將不大可能改變,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與世界能源消費結構的差異將繼續存在,這就要求中國的能源政策,包括在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能源勘探生產、能源利用、環境污染控制和利用海外能源等方面的政策應有別於其他國家。鑒於我國人口多、能源資源特別是優質能源資源有限,以及正處於工業化進程中等情況,應特別注意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尋求能源的清潔化利用,積極倡導能源、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 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建立和完善我國能源安全體系
為保障能源安全,我國一方面應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完善能源法律法規,建立能源市場信息統計體系,建立我國能源安全的預警機制、能源儲備機制和能源危機應急機制,積極倡導能源供應在來源、品種、貿易、運輸等方式的多元化,提高市場化程度;另一方面應加強與主要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的對話,擴大能源供應網路,實現能源生產、運輸、采購、貿易及利用的全球化. 樓主,看我粘貼的這么辛苦,採納我吧 ——czh製作。
㈤ 學科研究性報告(地理)
主題建議1,概念的界定研究的意義看,你可以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從廣義上講,它是指學生探究問題的學習,學習模式,教育理念或策略。它可以滲透在各學科對學生的學習,活動,主要是指研究性學習,當然,包括學科內的專題調研活動。狹義的理解,它是一個專題調研活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己的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課題,科研的積極性的方式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這兩個研究的學科教學,學習或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目的是改變學習的方式,簡單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為基礎的學習,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從目標和特點的研究,研究學科教學與研究性學習課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本項目的研究內容涵蓋了上述兩個。 2,背景的研究和解決問題的地理和區域的特點,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很實用,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的學生。傳統的教學灌輸的教學方法,開拓學生的實際被動學習的學生失去興趣和信心,地理,更不用說培養學生的能力解決地理問題和不斷創新的精神。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是非常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習地理,主動性,有利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的培養。 3,價值的價值和意義的研究:地理學科交叉,文理兩個家庭參與廣泛的知識,實用性強,特別是人文地理的經濟發展在許多領域,如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商業,旅遊,文化等,以培養學生的自我探索,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為終身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意義:有利於培養學生參與社會,服務社會,在未來造福人類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由學生在各種實踐活動,探索學習,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現實和未來發展的人類精神。同時,加強的老師提高整體素質。主題中的地位和學習,近年來,興起的一個新的方式來學習它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模式,培養專業人才,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廣泛的全球關注的研究結果。在我國,與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的全面推進探究式學習的特點,主動探索,逐步建構自己的知識,大家公認的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地理教科書的精神指導下的新課程和教材改革,設計了大量的研究活動。目前的研究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有效的學習模式,我們需要在今後的實踐中繼續探索,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研究目標,讓學生機械記憶,認識膚淺和簡單的應用傳統教育的知識,發展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理解和愛的紀律地理,學生可以提高產品質量,奠定了基礎,為學生,專注於社會服務社會。提高教師的意識改革和創新,以滿足當前的教育系統改革的要求。地理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為實踐。讓學生關注社會熱點,關心國家建設,關注家庭的發展。二,研究方法的實驗方法,實地考察,問卷調查,網上搜索第三幕,第一階段的研究過程:准備階段(2004年11月),學習理論:廣泛收集和學習,以提高教師的研究性學習信息了解研究性學習,轉變觀念,提高教師的研究的質量。設計;個月舉行一次或兩次會議討論的主題研究落實,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交流學習經驗,明確的勞動分工,負後,考慮到實際情況的高學校的教學,鑒於當前的研究探索階段的學習,高中二年級的第一年的試驗基礎。中學教師積極參與。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04年12月-05月)的具體任務:1,采礦,寫的地理教科書研究材料和信息,組織教師研究研討會,並在教學中寫了一個研究地理教案; 3,撰寫的研究論文,經驗,學習工作的學生做研究。 4寫一個地理課實施研究性學習的評估報告。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05年六月)的形式,會議的主題了全面的總結,形成的結果,申報驗收四個研究結果,完成高中地理教科書,學習材料和信息美妙的歌聲,楊桂林車英,王偉,肖坤,冷田雅漾銳老師負責收集了高中地理單元,第二單元,第三單元,第四單元,第五單元第六單元,7個單位,單位8個學習材料的研究和信息。 2,整理學生的研究工作。收集和整理學生工作的老師王偉的一項研究。 3,完成各種研究報告,論文由本集團負責的歌曲美麗的老師寫的總結報告,研究性學習,小,坤和冷田雅老師寫上的次要學校地理的學習活動在老師的作用研究論文。 4,完成一項研究課計劃,王偉老師的地理研究報告課 - 「丹東七日游,組織學生在學習辯論」全球變暖是否與人類活動有關,「地理研究和編寫的教訓計劃。探索和研究探討了教學中的課堂教學模式。5,整理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論文。楊桂林老師的組織和記錄工作隊定期會晤。五的研究結論高中地理教學的實施探索與實踐的研究,提高教師的改革意識和創新,發展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理解和熱愛地理學科,全面提高質量學生,為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專注於社會服務社會
㈥ 國外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地理課堂教學的研究有哪些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育的整合,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根本途徑。在其他課程中進行信息專技術教育的整合屬,可以充分地利用現有資源,發揮設備的最大潛力,在有限的物質基礎上,實施高質量和高效率的教育。因此,在地理學科課程中實施信息技術教育,要形成優勢互補,既要重視隱性的信息環境,又要重視在地理教學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功效,還要注意在活動課中充分應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應用信息的能力,補充和完善學校課程中的不足。
㈦ 地理研究性學習報告
關於二氧化碳的 除非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得到顯著減少,地球的未來只能有賴於具有潛在危險、未經驗證的地球工程學技術。」英國皇家學會最新的一份研究報告將早已備受爭議的地球工程學技術定義為遏制全球變暖的「下下策」。
這份在9月1日由英國皇家學會公布的研究報告稱,除非人類目前的減排努力獲得成功,在未來要想對地球降溫就只有採取地球工程學的方法。地球工程學技術被認為是解決全球變暖的終極手段,但由於其設想過於「瘋狂」,有人表示贊成,更多的人則因其可能產生「難以預測的後果」,表示堅決反對。
英國皇家學會負責地球工程學研究的約翰·謝潑德教授說:「這是一個令人不快的現實,除非人類在溫室氣體減排上獲得顯著的成功,否則未來我們面臨的氣候危機可能還會更加嚴峻。而如果到了那時,地球工程學將是我們手中能阻止地球氣溫繼續升高的唯一選擇。」「經過研究我們發現,有些地球工程學技術的確會對人類和環境帶來嚴重危害,而有些仍然可以依賴。地球工程學及其後果或許是我們在應對氣候變化不利上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該報告將現有的地球工程學技術分成了脫碳技術(CDR)和太陽輻射管理技術(SRM)兩類,並對其進行了評估。
報告認為,脫碳技術主要致力於解決二氧化碳含量逐漸增多的問題,因此,不確定性和風險性較小,相對更為適用。但研究人員無法證實,該技術能否在可接受的環境影響下以較低的成本實施。並且,一般來說該技術降溫的作用在一個較長的周期內才會顯現。太陽輻射管理技術通過反射太陽能量的方式來對地球降溫,這種方法將能迅速降低地球溫度,但並不能降低二氧化碳的水平,解決海洋酸化的問題。除此之外,由於技術難度高工程量巨大,被認為可行性較小。報告的結論是:在全球氣溫達到警戒值,不得不立即採取降溫措施的時候,可採納太陽輻射管理技術;但在減少溫室氣體方面,它並不能替代脫碳技術。
報告認為最具潛力的技術:
1.碳捕獲法
技術設想:用高大的碳捕獲裝置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注入地下或轉化為石灰岩。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家克勞斯·拉克納是該技術的代表人物。
報告評價:由於能有效解決氣候變化的根源問題,該技術被認為是所有地球工程學中的首選,但到目前為止,該技術未見有低成本實施的實例。
2.強化風蝕法
技術設想:這種技術的設想是讓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與岩石和礦物質自然發生反應,以化學的方法減少溫室氣體含量。
報告評價:該技術反應周期極為漫長,成本高昂。因此,需要進行進一步研究,以達到減少成本和弄清對環境影響的目的。
3.造林法
技術設想:通過更大面積的種植樹木以及減少砍伐,從而實現緩解全球變暖的目的。
報告評價:合理化使用土地應該而且能夠在二氧化碳減排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但由於涉及土地使用權這一敏感的問題,這一技術的應用范圍會受到嚴重影響,而且見效周期同樣比較漫長。
4.平流層噴霧法
技術設想:使用火箭、飛機、大炮,甚至人造火山,將細小的二氧化硫顆粒釋放到平流層中,減弱太陽輻射,從而遏制全球變暖。
報告評價:這種技術雖然成本低、見效快,但副作用不容忽視,特別是對平流層臭氧的損耗上。
5.空基反射法
技術設想:在地球軌道上部署由眾多鏡子組成的「太陽盾」,來抵禦或減少太陽輻射,從而為地球降溫。
報告評價:如果部署和維護的問題能得到妥善解決,也可以被看做是一種有潛力的技術。但目前的問題是,整個系統過於復雜和昂貴,且不能直接減少二氧化碳。
6.制雲反射法
技術設想:最具代表意義的是兩年前由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和愛丁堡大學提出的「制雲船」項目。該技術主要通過將海水轉化為雲層,反射太陽輻射,從而達到降溫的目的。
報告評價:這種技術的作用和影響面較小,且極易受到洋流等因素的影響,可行性和有效性還不確定,在大面積實施前還需更多的研究。
報告認為潛力較低的技術:
7.生物碳法
技術設想:使用燜燒的方法將含碳的有機廢物形成具有多孔結構的生物碳,支持該技術的專家稱,生物碳技術可完美地解決土壤退化,糧食安全,使用農業化學品造成的水污染與氣候變化等問題。
報告評價:英國皇家學會對生物碳減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存有質疑,建議增加相關方面的研究。另外,生物碳的制備過程中也會有一定的二氧化碳釋出,碳排放配額的獲取也是生物碳技術發展所面臨的一個問題。
8.海洋施肥法
技術設想:通過向海洋表面投放鐵或尿素等營養物,或使用將海洋表面和深部的水體進行交換的方法,刺激吸收二氧化碳的浮游生物快速生長。「飽餐」了二氧化碳的浮游生物死亡後就會將碳帶入海底,從而實現減碳的目的。
報告評價:這種方法的有效性並未得到實例證明,嗜碳浮游生物所釋放的二氧化碳極有可能超過其所消耗的部分,其對生態環境的副作用可能會十分明顯。
9.地表反射法
技術設想: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所謂的「白色屋頂法」,即將房屋的屋頂塗成白色,以反射太陽輻射並減少降溫能源消耗的方法。還有一種類似的方法,主張在海洋或沙漠放置大量反光物,將陽光和熱力反射到太空,以達到同樣的目的。
報告評價:該方法未能充分考慮地域和氣候差異,在一些地區這種技術非但完全無效,還會嚴重影響當地的氣候。
在談及上述技術可能帶來的副作用時,謝潑德稱:「迄今為止,在所有的地球工程學技術當中,還沒有任何一種能完美地解決全球變暖問題,所有的技術都伴有不可預知的風險。就目前來說,我們應該繼續想方設法減少溫室氣體,而與此同時,該努力萬一失敗,我們也應有充分的准備。如果『B計劃』有成為我們未來選擇的可能,其對環境影響的研究目前就必須立即展開。如果無視該技術可能帶來的副作用,或採取不負責任的態度忽視存在的問題,地球工程技術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後果與全球變暖本身並無多大區別。我們必須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
資訊來源:科技日報
㈧ 國外對地理教學方法有哪些著作
有趣的環球之旅:希利爾講世界地理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149898.html
地理不是和氣候、貿易、工業、製造業、各種各樣的特產聯系在一起枯燥的說明書,而是一種探索,探索的方式便是旅行。作者希利爾堅信它是學習地理的最佳方式,因此,這本書變成了和孩子們環游世界的旅行——從北美洲到南美洲,從歐洲到亞洲,最後是非洲、大洋洲。有趣的地圖,長長的環球之旅,好玩兒的世界見聞,構成了這本獨特的地理讀物。
希利爾以旅行家的獨特體驗,給孩子們帶來了世界各地的有趣見聞,讓他們放眼去看地平線後面的大千世界。孩子們應如何學習地理,希利爾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地圖和地名是最重要的,但是暈頭轉向的標題、注釋和家庭作業對搞清地圖毫無幫助,於是他將地圖畫成了迷宮、動物園、老奶奶,等等。在希利爾筆下,世界各地的風物人情彷彿觸手可及。讀完本書,你便和這個風趣幽默的天才老師一起,環繞地球旅行一周啦!
㈨ 「高效地理課堂」研究性課題研究什麼
周至一中地理組 高飛巧 「高效地理課堂」教學研究課題,主要是研究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採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或方案,讓學生在學業上有超常收獲,有超常提高,有超常進步。具體來說,就是使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概括起來有三個方面:一是效率高,二是效果佳,三是效益大。 一、問題提出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 越來越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用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的課堂教學模式,便成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通過學習杜郎口中學的成功經驗,教育教學質量有明顯提升。我校提出「高效地理課堂」教學策略研究作為課題的。在實施新課程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我校始終將優質高效地理課堂的研究作為重要突破口, 在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認知規律,不斷改革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大膽創新教學管理機制的同時,總結出基於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的「高效地理課堂」教學模式。 二、課題界定 高效地理課堂是針對地理課堂教學的無效性、低效性而言的。 地理課堂教學高效性是指在常態的地理課堂教學 中,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思維過程,在單位時間內(一般是一節課)高效 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展。高效地理課堂的「高效」 ,指的是在地理課堂 教學中,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 好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即通過地理課堂教 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超常收獲, 有超常提高,有超常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 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 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概括起來有三個方面:一是效率高,二是效果佳,三是效益大。 「策略」就是能夠實現地理課堂高效的方式、方法或方案。如: 「優化教學設計,關注師生生命成長」 「優化教學內容, 促使學生學習成功」 「優化教學方法, 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優化教學情感, 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優化教學評價,彰顯學生思辯能力」 「優化時間安排,創建全新學習課 堂」 「優化學法指導,探究最佳教學途徑」 「優化督促機制,保證學生全員參與」 「優化班風 學風,創造和諧學習環境」 「借非智力因素,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等等。 三、研究綜述 高效教學源於 20 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是「教學是藝術還是科學」之爭的產 物,其核心是以學生有無進步與發展作為衡量教學效益的惟一標准。國外從 20 世紀初就開始了課堂教學高效性問題的研究, 迄今為止,他們已經分析了各種影響地理課堂教學高效性的因素。 1. 20 世紀初研究的是教師特徵與教學高效性的關系。 2.20 世紀60、70 年代研究的是地理課堂教學活動與教學高效性的關系。 (1)關注學生的學習。 主要研究人員有加涅、布魯納、奧蘇貝爾等人。 (2)關注師生關系。 (3)關注教師的教學策 略和學生的學習策略。 3.教學媒體與教學的高效性。 (1)微格教學。六十年代初,發端於美國加州斯坦福大學的微格教學是為培養、提高教師 的地理課堂教學實際操作能力而設計的。2) ( 新技術與教學的高效性。 美國學者布蘭斯福特 (1999) 認為,由於許多新技術都具有交互性,因而現在我們可以更容易地創建教學環境,在這種環 境中學生能夠通過實踐來學習、獲得反饋和不斷地改進他們的理解以及建構新知識。 國內近幾年在「高效地理課堂」教學策略方面也進行了一定研究。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教育學博士李如密認為,高效課堂教學應該是將教學的速度、收效和安全有機結合在一起的教育活動。高效地理課堂教學策略有很多,但「深入了解學生找准有效教學的契合點」「發揮教學目標的導向功能」「多樣化的教學呈現策略」「巧妙掌控教學時間的運籌」「掌握教學藝術技巧」「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指導」等都很重要。 四、研究意義 1.有利於真正減輕愈來愈沉重的教學負擔; 2.有利於培養和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3. 有利於迅速適應國家推行的課程改革; 4.有利於提升實驗中學辦學品位。 五、理論依據(1)建構主義理論。該理論對發展和完善我國的課程和教學理論、指導和促進我國的地理課堂 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靈魂就是認為, 人的知識不是被動地接受的,而是通過自己的經驗主動地建構的, 指出教學應當力求使學生自己進行知識的建構, 而不是 要求他們復制知識、疊加知識。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是學習活動不可替代的主體, 在學習活動中,學生具有主動選擇、發現、思考、探究、應答、質疑的需要與可能。(2)教學最優化理論。巴班斯基認為:要達到教學最優化的目的,就必須分析學生狀況和 教學任務,明確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方式,擬定教學進度,對教學結果加以測定和分 析等等。要達到最優化的關鍵: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質的東西,確保學生能掌握這些 內容;二是選擇能有效地掌握所學內容、完成學習任務的教學方法、方式,進行有區別的教 學。(3)有效教學理論。該理論源於 20 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有效教學理論的核 心是教學的效益。①「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②「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 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③「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要求每一個 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④「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學需要教師掌握 有關的策略性知識,以便於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作出決策。(4)有意義學習理論。邁耶認為,教學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幫助學習者選擇有關信息、組織信息及整合信息才能促進有意義學習。 因此, 有意義的學習依賴於學習過程中知識的主動建構。 六、研究目標(1)改善地理課堂教學模式,探索高效地理課堂教學規律。(2)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升教師的地理課堂教學水平。(3)教會學生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4)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降低教師的工作強度。 七、研究內容 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策略。主要針對當前地理課堂教學存在的效率低、效果差、效 益小的問題, 選取典型的案例進行分析, 一邊研究一邊實踐, 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革措施。 1.教學准備的高效性策略。2.地理課堂教學的高效性策略。3.教學評價的高效性策略。 八、研究方法 1.教育觀察研究法。 2.教育調查研究法。 3.教育行動研究法。 4.教育個案研究法。 5.教育敘事研究法。 6.教育經驗總結研究法。 7.教育實驗研究法。 九、課題研究的反響及效益 我校「高效地理課堂」教學研究課題研究的重點是地理課堂教學改革,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地理課堂學習的參與度,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績. 十、問題討論「高效地理課堂」教學研究是一個外延相當廣泛的課題,值得研究的問題很多,我們在研究過程中,僅僅是涉及到了一些表面的問題,對於師生關系的研究、班級文化的研究、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等很多領域我們都只是想過,還未進行深入研究,在今後的研究過程中,我們將進一步拓寬教師的思路和視野,從更多角度,對「高效地理課堂」的教學策略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