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地理學讀書報告
❶ 闡述現代地理學中統一地理學(一元地理觀和多元方法論)思想
一元性與二元性
近代地理學自洪堡和李特爾謝世以來,地理學的統一與分裂一直是爭論焦點,地理學的一元性受到非議。洪堡主張地理學應在復雜性中去了解統一性;將人類作為自然統一體不可缺少的部分包括在內。李特爾認為統一性正是地理學的特點。但以德國佩舍爾(O. Peschel)為首的一些人認為,地理學只能對地球表面形態進行研究,人類活動不屬其研究范疇。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和阿·彭克都認為地理學僅限於自然地理,而擯棄人文方向。西方一些學者一直致力於推動地理學的統一性。赫特納倡導統一地理學,認為區域是地理現象與社會經濟現象的具體相關結合;二者統一於區域研究中。哈特向指出地理學研究對象很少是純「自然的」或純「人文的」,分為「兩半」是有害的。麥金德認為:「地理學成功發展道路需要將它當作一門統一的科學」。1963年,美國以阿克曼(E.A. Aekerman)為首提出地理學革新建議,否定分裂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二元論。蘇聯從20~50年代,一些地理學者認為統一地理學已經過時,分裂為自然地理學與經濟地理學。1926年以康斯坦丁諾夫(O.A. Konstantinov)為代表的經濟學派指出經濟地理學是一門純粹的經濟學科,提出:「徹底拋棄地理觀點」。其觀點與巴朗斯基等領導的地理學派相對立。50年代末阿努欽(V.A. Anuchin)著《地理學理論問題》一書,指出地理學存在著與其它科學不同的「統一的」研究對象和方法論原則,既包括自然的,也是社會的。馬爾科夫(K.K. Markov)力主地理學的統一性,認為自然和人類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不僅要研究其相互作用,還要給予經濟評價。地理區應看作自然經濟綜合體。指出現在再強調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的獨立性是時代的錯誤。在1980年蘇聯地理學代表大會上他指出:「統一地理學或簡稱地理學,就是現代地理學。」中國不少學者均主張地理學的統一性,主要論點仍是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關繫上需要統一地理學。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一些重大的綜合性問題,如人口、資源、環境、能源、城市化等問題需要綜合探討解決,人為地劃分成「無人」的自然地理和「無自然」的人文地理學不僅缺乏科學依據,而且很難擔負上述任務。研究客體的統一性決定了地理學最終應是統一的。地理學分支科學的超前發展則是科學發展和科學整體發展的階段產物。目前地理學中分化的分支逐漸有接近、統一的傾向。
❷ 與地理相關的書的讀書筆記500字
《中國文化地理概述》內容概要:本書通過中外對比和區域對比,運用案例和圖表,簡明地介紹中國文化及其地域差異。素材取自地理、景觀、規劃、房地產專業研究生班的教案。可供上述專業選作教科書或參考讀物,也可供政府管理領域和海內外人士選作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國情的讀物……
《中國文化地理概述》讀後感,來自卓越網的網友:本書是經他人推薦購買,為第三版。改版之後對許多處尤其是建築部分的內容增加不少。此書舉例翔實、旁徵博引。與一般關於文化地理的教學書籍不同,其切入點和角度非常具有吸引性。對初次接觸文化地理的人來說,是非常好的讀物。當然如果是作為研究學者,此書則在學術理論深度上顯得不足。尤其是文化地理現象背後的深刻人文原因分析稍顯不足。雖然此書標榜為教學用書,但個人覺得此書總體而言,是一部的入門級讀物,如何作為社會科學的一般讀物可能更有市場……
中國文化地理概述的讀後感,來自當當網的網友:這是一本非常凝練、概括、點到為止的讀本,將中華文化的各個方面通過時間、空間,精神、物質等方面的比較,給我們一個非常直觀的概念,並通過各個載體,語言、文字、姓氏、服飾、建築、園林、繪畫、音樂、戲曲、飲食等等,從形象和抽象兩方面來反映文化。作為華夏子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來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這些傳統的文化與我們如今的現代化和科技化並不違背,相反具有輔助和推動的作用。我們只有將自己的底子打好打堅實了,才有能力去辨別哪些措施是正確的,哪些外來文化對我們是有利的,才能用批判辯證的眼光來審視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切。通過此書,使我更加堅定了以往的選擇,同時對於本民族的文化有了更多的崇敬和景仰。原先我更多的是根據心的指引來選擇閱讀的范圍,與此書作了比較之後更加確定了自己的方向是沒有錯誤的。我喜歡中國傳統的很多方面,如服飾、建築、園林、戲曲、國畫等等,有一段時間我特別沉迷於古建築與園林,通過大量的閱讀相關的書籍找到許多本源的東西,甚至覺著自己要往建築這方面發展了;又有一段時間特鍾情於各地方戲曲,京劇臉譜,唱念做打,生旦凈丑,秦腔、梆子、越劇、崑曲等等,每到周末便全情投入的了解學習;還有一段時間對於方塊字的起源和傳承又有了興趣。總之,這些階段性的學習與興趣沒,讓我一次次領略本民族文化的精彩紛呈,同時也看到它的部分局限性,通過哲學讀本的解析,能夠正確地對待。但是更應該明確的是,對於自由的文化應該有敬畏之心,它是無數先賢和百姓的共同結晶,我們作為他們的繼承者怎能忘卻怎能鄙薄。綜合的了解自己祖先留下的文化,每一個部分都可以作深入的挖掘探索思考,必能對我們的靈魂、軀體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❸ 論述地理學的意義
中國旅遊地理學界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國家之一。旅遊地理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分支學科能如此迅速發展,取得顯赫成績,其經驗是值得我們好好分析和總結的。
(1)旅遊地理學界始終把握住了旅遊地理學為國民經濟服務的主攻方向,充分發揮了旅遊地理學的應用性特點,緊扣我國旅遊開發和建設這個主題,主動承擔多種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科研任務,完成了大量有較高實用價值的科研報告,對我國旅遊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提高了旅遊地理學的地位。地理學的旅遊應用研究拓展,也促進了地理學本身的建設和發展。
時間地理學
從時間角度研究現代地理過程的地理學分科。從時間尺度看,地理學分為3個時段:古地理學,歷史地理學和時間地理學。時間地理學著重現代過程的地理研究。根據傳統觀念,一般認為地理學是從空間出發,哲學家康德(I.Kant)從二元論哲學思想出發的學科;將地理學定義為進行空間事物研究的科學,這一論點成為近代地理學思想的基本出發點。赫特納和哈特向認為地理學的研究著重於空間體系,因此是一種分布論學科。但在實際論述中他們也承認地理學是「時間一般作為背景」的領域。哈特向論述了地貌、氣候、現代文化要素研究中的時間與發生,指出地理學的主旨在於理解目前存在的世界。隨著地理學的發展,許多地理學家愈來愈認識脫離時間就無從進行空間研究,地理學必須深入考察地理環境中時間的性質和作用,必須從靜態走向動態。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歷史地理學家強調地理學的時間研究之後,一些地理學家出版了專著,研究了大城市結構、人口和工業、建築布局和配置,建立了時間空間模式,認為時間在所有的行為尺度中是一個基本組分,和空間一樣同屬於可利用的資源,近年來隨著時間學的發展,時間周期中的相位律、增縮律,在地理過程中,均有大量體現。時間差中的順時差理論、循序超越學說,已實際應用於預測預報。隨著系統論、耗散結構等理論引入現代地理學,地球表層或地理系統被認為是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因此它在時間上是有序的,具有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不斷演化發展的歷史。其動態過程具有方向性。這樣現代物理學的時間觀念,才真正進入了地理學中,並與熱力學第二定律和熵的概念相聯系。因此,在地理學中也提出了時間不可逆性,從總體上說,地理過程不能反演。這些現代時間地理學觀點對地理學基本理論的深化有重要意義。
(2)旅遊地理學界一直把旅遊開發實踐和理論總結置於重要的地位,積極投身於旅遊開發實踐中,注意進行多學科、跨學科的合成研究,注重將理論知識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在實踐中發展起來的並通過實踐檢驗的許多理論創見,為旅遊地理學的持續發展奠定了比較堅實的基礎。
(3)實踐造就了一大批旅遊地理專業人才,老一輩旅遊地理學家的提攜和扶持促進了年青學者的成長,促使旅遊地理學界能夠比較快地形成了一個包括學術帶頭人和骨幹力量在內的老中青梯形隊伍結構。
展望21世紀,人類社會將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旅遊作為衡量人類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標志將有更大的發展。世界旅遊組織(WTO)預測中國到2020年將成為世界第一旅遊大國,我國旅遊業前景燦爛。旅遊地理學理應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傳統,廣泛實踐,勇於創新,在旅遊業這個廣闊的舞台上繼續大展才華,並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理論體系。
❹ 地理學習報告格式
題目:
學生姓名: 學 號:
專 業:
指導教師:
年 月 日 開題報告填寫要求
1.開題報告作為畢業設計(論文)答辯委員會對學生答辯資格審查的依據材料之一.此報告應在指導教師指導下,由學生在畢業設計(論文)工作前期內完成,經指導教師簽署意見審查後生效.
2.開題報告內容必須用黑墨水筆工整書寫,或按系統一設計的電子文檔標准格式列印(外語系網頁),禁止列印在其它紙上後剪貼,完成後應及時交給指導教師簽署意見.
3.學生查閱資料的參考文獻應在5篇及以上(不包括辭典,手冊),開題報告的字數要在1000字以上.
4.有關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寫,應當按照國標GB/T 7408—94《數據元和交換格式,信息交換,日期和時間表示法》規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數字書寫.如"2004年9月26日"或"2004-09-26".
1.本課題的研究意義
2.本課題的基本內容
3.本課題的重點和難點
4.論文提綱
5.參考文獻
6.研究進度
畢 業 論 文 開 題 報 告 指導教師意見:
(對本課題的深度,廣度及工作量的意見)
指導教師:
年 月 日 系部審查意見:
系部負責人:
年 月 日
關於廢電池對生物的影響探究實驗報告
小組成員:XX XXXX XX XXXX XXX XXXX
指導老師:XXX
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物質文明建設的基礎。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工作和生活環境質量惡化,威脅著人民群眾的健康。保護環境,實質就是保護物質生產活動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物質基礎。一粒小小的鈕扣電池可污染600立方米水,相當於一個人一生的飲水量;一節干電池可污染12立方米水、一立方米土壤,並造成永久性公害……
自從第一隻化學電源伏打電池問世以來,已經歷了兩個世紀了,在這期間,電池為我們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特別是本世紀7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行動電話,BP機,手提電腦等電子產品走進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使電池這一家族獲得了巨大的發展,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大量電池廢棄後給人類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污染,據測試一粒鈕扣電池能污染60萬升水,一個人一生也喝不完,一節1號電池爛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土地失去使用價值,多麼觸目驚心的數字呀,於是我們課題組選擇了這個課題,希望能對此作進一步的了解,從而為廢電池回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為我們的環保事業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過的廢舊干電池,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利用,造成了浪費,也污染了環境。其實,被廢棄的干電池,其鋅殼只損耗了一小部分,二氧化錳也只起了一點氧化的作用,碳粉、石墨棒和銅帽還遠遠沒有被消耗。如果能加以回收和利用,就具有很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廢電池都是危險品,碰也碰不得,電池種類不同,對於環境的污染差別也很大,應區別對待,有些電池如鹼性干電池和鎳氫電池不會對環境造成嚴重危害,但有些電池如鎘鎳電池含有有害物質,進入環境長期作用,可能直接危及人們的健康。廢電池中含有汞、鎘、鉛、鋅等重金屬有毒物質。人若汞中毒,會損害中樞神經系統,死亡率高達40%;鎘的主要危害是腎毒性,還會續發「痛痛病」( 引起骨質疏鬆,軟骨病和骨折)同時還是致癌物質;人體食用含鉛的食物,會影響酶及正常血紅素合成,影響神經系統;
廢電池的危害:廢棄在自然界電池中的汞會慢慢從電池中溢出來,進入土壤或水源,再通過農作物進入人體,損傷人的腎臟。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無機汞可以轉化成甲基汞,聚集在魚類的身體里,人食用了這種魚後,甲基汞會進入人的大腦細胞,使人的神經系統受到嚴重破壞,重者會發瘋致死。著名的日本水俁病就是甲基汞所致。鎘滲出污染土地和水體,最終進入人體使人的肝和腎受損,也會引起骨質松軟,重者造成骨骼變形。汽車廢電池中含有酸和重金屬鉛泄漏到自然界可引起土壤和水源污染,最終對人造成危害
重金屬污染,威脅著人類的健康,人類如果忽視對重金屬污染的控制,最終將吞下自釀的苦果,因此,加強廢舊電池的回收就日顯重要了讓我們從點滴做起控制廢電池的污染吧。 hh
❺ 文化地理學的理論體系
文化地理學,作為抄人文地理學范疇下的一個亞分支,是研究不同地域特有的文化,以及文化滲透、轉變關系的一門學科。隨著中國對文化事業越來越重視,文化地理學也正到了用武之時,將在規劃、文化等多個領域發揮巨大作用。
周尚意認為,文化地理學研究的是廣義文化,它分為三個層面,即生計文化、制度文化和意識形態文化。
生計文化主要研究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如衣食住行、生計類型等;制度文化則指組織生產、生活活動的機構、制度,如法律制度、經濟制度、家族制度等;意識形態文化則是與人們心理、信仰、價值觀相關的宗教、藝術等。
❻ 闡述地理學的理論知識和學科思維在環境學領域有哪些應用
人文地理學是地理學科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人文現象為研究主體,主要研究地球表專面人類活動與地理屬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側重於揭示人類活動的空間結構及其地域分布的規律性。人文現象的空間分布及其演變不僅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而且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❼ 讀書報告
註:網上搜的,僅供參考。
徐霞客游記讀後感
在本學期應老師要求讀了徐霞客游記,讀了《徐霞客游記》這本書後,很受啟發。知道了徐霞客一生共出遊了二十四次,經歷了種種磨難,游歷了祖國的大好河山。讓我知道了只要有堅忍不拔,敢於奮斗,知難而上的精神就沒有過不去的路。有時我又有些不相信,在那樣一個交通閉塞的年代,靠騎馬,一個半百的漢子,居然走遍了華夏的山山水水,漫遊了半壁江山,還有時間坐下來,寫了如此生動的游記。而且,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游記,它記述了當地的歷史風貌,風土人情,考證了許多的歷史謎題,事務由來。這是一本集歷史學、文學、地理學和考證學為一體的重要著作,其學術價值,歷久彌重。中華書局的書當然是善本,但不足之處是毫無注釋,讓許多欠缺古文功底的讀者難以享用這經典大餐……
「他是一個用雙腳丈量土地的人,窮其一生在祟山峻嶺中跋涉。他一路風雨一路潑墨,筆鋒里夾雜著奔放的自由。他一生只有一本書,卻把大地山河之間蘊藏的巨大奧秘揭露得令人那樣嘆服。隔著四百年的的時光,我們依然能夠聽到他進行的腳步聲。」央視的這一席說辭我覺得挺精彩的。現在有一詞叫做「旅遊考察」,可是現代人只知道旅遊還還懂什麼考察啊?就算是旅遊他們也都是只知道拍個照,擺幾個姿勢,擠出幾個生硬的笑容.這哪裡是看風景啊,完全是煞風景!徐霞客的游記中令人振憾的不是他對湖光山色的描寫而是他身體力行的探索過程。論文筆,古來的流傳下來的游記名篇哪一篇不比他寫的好!但就是這樣一個連舉人都沒考上的人寫出日記體游的游記卻是贏得了累世稱贊。《徐霞客游記》以它那平實質朴,富有柴米氣息的文字。深深著吸引著我們。看來旅遊也還是得「背包」游才能體會到獨特的感覺……
首先,我介紹一下這本書。《徐霞客游記》是以日記體為主的中國地理名著。主要述徐霞客明末1613~1639年30多年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詳細記錄,寫有天台山、雁盪山、黃山、廬山等名山游記17篇和《浙游日記》、《江右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遊日記》、《黔游日記》、《滇游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游記資料。死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記》。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徐霞客游記》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均卓有成就。
《徐霞客游記》在地理學上的重要成就有:
(1)喀斯特地區的類型分布和各地區間的差異,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徵、類型及成因,有詳細的考察和科學的記述,他是中國和世界廣泛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卓越先驅。
(2)糾正了文獻記載的關於中國水道源流的一些錯誤。(3)觀察記述了很多植物的生態品種,明確提出了地形、氣溫、風速對植物分布和開花早晚的各種影響。
(4)調查了雲南騰沖打鷹山的火山遺跡,科學地記錄與解釋了火山噴發出來的紅色浮石的質地及成因;對地熱現象的詳細描述
《徐霞客游記》 在文學上的主要特點是: (1)寫景記事,悉從真實中來,具有濃厚的生活實感;
(2)寫景狀物,力求精細,常運用動態描寫或擬人手法,遠較前人游記細致入微; (3)詞彙豐富,敏於創制;絕不因襲套語,落入窠臼; (4)寫景時注重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同時注意表現人的主觀感覺;
(5)通過豐富的描繪手段,使游記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性,具有恆久的審美價值。
此外,在記游的同時,還常常兼及當時各地的居民生活、風俗人情、少數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間的戰爭兼並等等事情,多為正史稗官所不載,具有一定歷史學、民族學價值。《徐霞客游記》被後人譽為「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同時,《 徐霞客游記 》 也是偉大旅行家徐霞客給我們留下的旅遊實錄,是他一生進行旅遊活動的豐碑。它為千百萬熱心的旅行者提供了一部選勝登臨的絕好的導游手冊,帶領人們有游覽了中國各地的美麗景色,促使人們更深入地了解到中國的文化和奇特的景觀。
下面,就是徐霞客的個人的一些介紹了。徐霞客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地理學家之一,也是有名的旅遊家徐霞客名弘祖,字振聲,霞客是他的號,明萬曆十四年出生在江蘇省江陰縣。他生活在我國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毅然放棄仕途,寄情山水,他決心進行自己感興趣的地理考察事業。他喜歡讀地理、歷史和游歷探險方面的書,嚮往著「問奇於名山大川」的生活。徐霞客埋頭專心攻讀和研究前人的地理學著作,但是,他並不是把前人的著述當作一成不變的經典盲目地相信,而是在吸取前人知識的同時,進行獨立思考。為了搞清祖國河山的真實面貌,徐霞客決定親身進行實地考察。從22歲起,徐霞客開始了游歷考察生涯。三十多年間,他先後四次進行了長距離的跋涉,足跡遍及相當於現在的江蘇、浙江、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廣西、貴州、雲南和北京、天律、上海等19個省、市、自治區,是我國古代專業的旅行家。在三四百年前,徐霞客游歷了如此廣闊的地區,靠的完全是自己的兩條腿。單憑這一點,就足以令人贊嘆不已了,便何況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險灘呵。不難想像,他要經歷多少艱難險阻,甚至隨時有喪生的危險。徐霞客的考察探險活動,持續進行到公元1640年他55歲的時候。當時,他正在雲南,不幸身患重病,被人送回江陰老家,第二年就去世了。可以說,徐霞客把自己的畢生精力獻給了祖國的地理考察事業。
徐霞客出於對祖國山河強烈的熱愛,以地理研究為己任,沒有政治和宗教的目的,畢生從事旅行考察,他健於旅遊,也善於旅遊。他追求的是不問道理、不計行期的「萬里遐征」,而不是一般人的「有方之游」。打聽到哪裡風景好,立即奔赴那裡,他了解到幾條路中哪條最陡最險,即決心選擇最險的間道攀登,聽說哪裡豺虎出沒,人跡罕至,越要循虎跡、追蟒蹤,親自去看看,他不知疲倦,從不滿足,總是以求全的精神,力求「峰峰手摩足抉」,發現更多的勝景;在一組風景中,也力求游遍每個部分,這對地理學和文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徐霞客在他的游記中對許多地方的描寫都是十分細致的,游黃山日記中,寫出了徐霞客游遍黃山的整個過程,把自己的對黃山的熱愛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黃山的美景,讓人如痴如醉,山的險,景的美,讓讀者彷彿身臨其境。全文字里行間表現出來的都是黃山的「險」與「奇」,黃山獨有的景象在徐霞客老先生筆下彷彿增添了幾分生氣與靈氣,這樣在無形中又讓我們對黃山增進了解,讓我們不得不對黃山的美嚮往。在描寫廬山險峻的自然風景時,他還加入了自己的主觀感受,為廬山的風景增添了人文魅力。文字間表現了對廬山山水的細致描摹,語言非常豐富,刻劃各泉水、飛瀑的不同特點非常准確,特別對三疊泉瀑布的描寫,非但張弛有致描寫准確,更注重了石、水、潭、山勢之間的聯系,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徐霞客的游廬山日記文字簡單易懂,著重於對廬山險峰和流水的描寫。再加上作者的個人感受更是為文章增色不少。讓人對廬山嚮往!
《徐霞客游記》這本書還充分反映了徐霞客嚴謹的治學態度,實事求是的考察方法和追求真知的獻身精神。徐霞客旅遊的目的,就是要窮江河之淵源,山脈之經絡,攀登地理科學的高峰。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下定最大的決心,臨行前,他囑咐兒子說:「譬如吾將死,幸無以家累相牽矣。』在考察中,他不畏岩,不避死,他百折不撓地同大自然做斗爭,「雖山精怪獸群而狎我,亦不足為俱。」另外,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徐霞客是一個愛國主義者,他愛憎分明,對當時政治腐敗不滿,不入仕途,決心走科學救國的道路,他關心百姓疾苦,「恤孤憐寡,拯弱救飢。」
總之,我們通過這本書可以學到徐霞客的許多優良品質。徐霞客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在科學事業上奮勇攀登的精神,是值得後人永遠學習的。他是我國古代學者的驕傲!
同學們,也許是在人生路上,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我們生下來第一件事就是學會走路,現在我們去某一個地方都有車騎,又方便又快,而徐霞客當時去游歷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他用的是什麼走遍了大江南北,他用的是一雙腳!同學們,讓我們去學習徐霞客的意志力去學習他的精神,讓我們向目標奮斗吧!
❽ 談談對地理科學這門學科的認識。
我學的不好 很慚愧 不過 我認識一個人 他很厲害 如果朋友坐火車去什麼地方 他就能算出 這個時間他應該到了什麼城市 很準的 和學好地理 有很大的關系吧
❾ 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報告(周圍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現象)
現階段世界能源消費呈現以下熱點:1)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影響,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不斷增加;2)世界能源消費呈現不同的增長模式,發達國家因進入後工業化社會,經濟向低能耗、高產出的產業結構發展,能源消費增長速率明顯低於發展中國家;3)世界能源消費結構趨向優質化,但地區差異仍然很大;4)世界能源資源仍比較豐富,但能源貿易及運輸壓力增大。未來,伴隨著能源消費的持續增長和能源資源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對能源資源的爭奪將日趨激烈,爭奪的方式也更加復雜;同時,化石能源對環境的污染和全球氣候的影響將日趨嚴重。面對以上挑戰,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將向多元化、清潔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場化趨勢發展。鑒於國情,我國應特別注意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尋求能源的清潔化利用,積極倡導能源、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並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建立和完善我國能源安全體系。能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資源。但由於世界能源資源產地與能源消費中心相距較遠,特別是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世界人口的劇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世界能源需求量持續增大,由此導致對能源資源的爭奪日趨激烈、環境污染加重和環保壓力加大。近幾年我國出現的「油荒」、「煤荒」和「電荒」以及前一階段國際市場超過50美元/桶的高油價加重了人們對能源危機的擔心,促使我們更加關注世界能源的供需現狀和趨勢,也更加關注中國的能源供應安全問題。
一、世界能源消費現狀及特點
1. 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影響,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不斷增加
隨著世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大,世界能源消費量持續增長。1990年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為26.5萬億美元(按1995年不變價格計算),2000年達到34.3萬億美元,年均增長2.7%。根據《2004年BP能源統計》,1973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僅為57.3億噸油當量,2003年已達到97.4億噸油當量。過去30年來,世界能源消費量年均增長率為1.8%左右。
2. 世界能源消費呈現不同的增長模式,發達國家增長速率明顯低於發展中國家
過去30年來,北美、中南美洲、歐洲、中東、非洲及亞太等六大地區的能源消費總量均有所增加,但是經濟、科技與社會比較發達的北美洲和歐洲兩大地區的增長速度非常緩慢,其消費量佔世界總消費量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北美由1973年的35.1%下降到2003年的28.0%,歐洲地區則由1973年的42.8%下降到2003年的29.9%。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能源消費佔世界的比例由1973年的68.0%下降到2003年的55.4%。其主要原因,一是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已進入到後工業化階段,經濟向低能耗、高產出的產業結構發展,高能耗的製造業逐步轉向發展中國家;二是發達國家高度重視節能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3. 世界能源消費結構趨向優質化,但地區差異仍然很大
自19世紀70年代的產業革命以來,化石燃料的消費量急劇增長。初期主要是以煤炭為主,進入20世紀以後,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與消費持續上升,石油於20世紀60年代首次超過煤炭,躍居一次能源的主導地位。雖然20世紀70年代世界經歷了兩次石油危機,但世界石油消費量卻沒有絲毫減少的趨勢。此後,石油、煤炭所佔比例緩慢下降,天然氣的比例上升。同時,核能、風能、水力、地熱等其他形式的新能源逐漸被開發和利用,形成了目前以化石燃料為主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並存的能源結構格局。到2003年底,化石能源仍是世界的主要能源,在世界一次能源供應中約佔87.7%,其中,石油佔37.3%、煤炭佔26.5%、天然氣佔23.9%。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雖然增長很快,但仍保持較低的比例,約為12.3%。
由於中東地區油氣資源最為豐富、開采成本極低,故中東能源消費的97%左右為石油和天然氣,該比例明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居世界之首。在亞太地區,中國、印度等國家煤炭資源豐富,煤炭在能源消費結構中所佔比例相對較高,其中中國能源結構中煤炭所佔比例高達68%左右,故在亞太地區的能源結構中,石油和天然氣的比例偏低(約為47%),明顯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除亞太地區以外,其他地區石油、天然氣所佔比例均高於60%。
4. 世界能源資源仍比較豐富,但能源貿易及運輸壓力增大
根據《2004年BP世界能源統計》,截止到2003年底,全世界剩餘石油探明可采儲量為1565.8億噸,其中,中東地區佔63.3%,北美洲佔5.5%,中,南美洲佔8.9%,歐洲佔9.2%,非洲佔8.9%,亞太地區佔4.2%。2003年世界石油產量為36.97億噸,比上年度增加3.8%。通過對比各地區石油產量與消費量可以發現,中東地區需要向外輸出約8.8億噸,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石油產量也大於消費量,而亞太、北美和歐洲的產消缺口分別為6.7億、4.2億和1.2億噸。
煤炭資源的分布也存在巨大的不均衡性。截止到2003年底,世界煤炭剩餘可采儲量為9844.5億噸,儲采比高達192(年),歐洲、北美和亞太三個地區是世界煤炭主要分布地區,三個地區合計佔世界總量的92%左右。同期,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為175.78萬億立方米,儲采比達到67。中東和歐洲是世界天然氣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兩個地區佔世界總量的75.5%,而其他地區的份額僅分別為5%~7%。隨著世界一些地區能源資源的相對枯竭,世界各地區及國家之間的能源貿易量將進一步增大,能源運輸需求也相應增大,能源儲運設施及能源供應安全等問題將日益受到重視。
二、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趨勢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最新預測結果,隨著世界經濟、社會的發展,未來世界能源需求量將繼續增加。預計,2010年世界能源需求量將達到105.99億噸油當量,2020年達到128.89億噸油當量,2025年達到136.50億噸油當量,年均增長率為1.2%。歐洲和北美洲兩個發達地區能源消費佔世界總量的比例將繼續呈下降的趨勢,而亞洲、中東、中南美洲等地區將保持增長態勢。伴隨著世界能源儲量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對能源資源的爭奪將日趨激烈,爭奪的方式也更加復雜,由能源爭奪而引發沖突或戰爭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隨著世界能源消費量的增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灰塵顆粒物等環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化石能源對環境的污染和全球氣候的影響將日趨嚴重。據EIA統計,1990年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約為215.6億噸,2001年達到239.0億噸,預計2010年將為277.2億噸,2025年達到371.2億噸,年均增長1.85%。
面對以上挑戰,未來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將向多元化、清潔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場化方向發展。
1. 多元化
世界能源結構先後經歷了以薪柴為主、以煤為主和以石油為主的時代,現在正在向以天然氣為主轉變,同時,水能、核能、風能、太陽能也正得到更廣泛的利用。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能源供應成本和可供應能源的結構變化決定了全球能源多樣化發展的格局。天然氣消費量將穩步增加,在某些地區,燃氣電站有取代燃煤電站的趨勢。未來,在發展常規能源的同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將受到重視。在歐盟2010年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中,風電要達到4000萬千瓦,水電要達到1.05億千瓦。2003年初英國政府公布的《能源白皮書》確定了新能源戰略,到2010年,英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英國發電總量的比例要從目前的3%提高到10%,到2020年達到20%。
2. 清潔化
隨著世界能源新技術的進步及環保標準的日益嚴格,未來世界能源將進一步向清潔化的方向發展,不僅能源的生產過程要實現清潔化,而且能源工業要不斷生產出更多、更好的清潔能源,清潔能源在能源總消費中的比例也將逐步增大。在世界消費能源結構中,煤炭所佔的比例將由目前的26.47%下降到2025年的21.72%,而天然氣將由目前的23.94%上升到2025年的28.40%,石油的比例將維持在37.60%~37.90%的水平。同時,過去被認為是「臟」能源的煤炭和傳統能源薪柴、秸桿、糞便的利用將向清潔化方面發展,潔凈煤技術(如煤液化技術、煤氣化技術、煤脫硫脫塵技術)、沼氣技術、生物柴油技術等等將取得突破並得到廣泛應用。一些國家,如法國、奧地利、比利時、荷蘭等國家已經關閉其國內的所有煤礦而發展核電,它們認為核電就是高效、清潔的能源,能夠解決溫室氣體的排放問題。
3. 高效化
世界能源加工和消費的效率差別較大,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潛力巨大。隨著世界能源新技術的進步,未來世界能源利用效率將日趨提高,能源強度將逐步降低。例如,以1997年美元不變價計,1990年世界的能源強度為0.3541噸油當量/千美元,2001年已降低到0.3121噸油當量/千美元,預計2010年為0.2759噸油當量/千美元,2025年為0.2375噸油當量/千美元。
但是,世界各地區能源強度差異較大,例如,2001年世界發達國家的能源強度僅為0.2109噸油當量/千美元,2001~2025年發展中國家的能源強度預計是發達國家的2.3~3.2倍,可見世界的節能潛力巨大。
4. 全球化
由於世界能源資源分布及需求分布的不均衡性,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已經越來越難以依靠本國的資源來滿足其國內的需求,越來越需要依靠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資源供應,世界貿易量將越來越大,貿易額呈逐漸增加的趨勢。以石油貿易為例,世界石油貿易量由1985年的12.2億噸增加到2000年的21.2億噸和2002年的21.8億噸,年均增長率約為3.46%,超過同期世界石油消費1.82%的年均增長率。在可預見的未來,世界石油凈進口量將逐漸增加,年均增長率達到2.96%。預計2010年將達到2930萬桶/日,2020年將達到4080萬桶/日,2025年達到4850萬桶/。世界能源供應與消費的全球化進程將加快,世界主要能源生產國和能源消費國將積極加入到能源供需市場的全球化進程中。
5. 市場化
由於市場化是實現國際能源資源優化配置和利用的最佳手段,故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世界各國市場化改革進程的加快,世界能源利用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世界各國政府直接干涉能源利用的行為將越來越少,而政府為能源市場服務的作用則相應增大,特別是在完善各國、各地區的能源法律法規並提供良好的能源市場環境方面,政府將更好地發揮作用。當前,俄羅斯、哈薩克、利比亞等能源資源豐富的國家,正在不斷完善其國家能源投資政策和行政管理措施,這些國家能源生產的市場化程度和規范化程度將得到提高,有利於境外投資者進行投資。
三、啟示與建議
1. 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走高效、清潔化的能源利用道路
中國有自己的國情,中國能源資源儲量結構的特點及中國經濟結構的特色,決定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將不大可能改變,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與世界能源消費結構的差異將繼續存在,這就要求中國的能源政策,包括在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能源勘探生產、能源利用、環境污染控制和利用海外能源等方面的政策應有別於其他國家。鑒於我國人口多、能源資源特別是優質能源資源有限,以及正處於工業化進程中等情況,應特別注意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尋求能源的清潔化利用,積極倡導能源、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 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建立和完善我國能源安全體系
為保障能源安全,我國一方面應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完善能源法律法規,建立能源市場信息統計體系,建立我國能源安全的預警機制、能源儲備機制和能源危機應急機制,積極倡導能源供應在來源、品種、貿易、運輸等方式的多元化,提高市場化程度;另一方面應加強與主要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的對話,擴大能源供應網路,實現能源生產、運輸、采購、貿易及利用的全球化. 樓主,看我粘貼的這么辛苦,採納我吧 ——czh製作。
❿ 《地理學中的解釋》作者:大衛 哈維--讀後感
[《地理學中的解釋》作者:大衛 哈維--讀後感]
時間有限,只能淺讀,《地內理學中的容解釋》作者:大衛 哈維--讀後感。
在淺讀以後,對地理學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哈維的《地理學中的解釋》總結了作為空間組織研究的新地理學哲學和方法論,「尋求解釋就是尋求理論,理論的發展是一切解釋的核心」,讀後感《《地理學中的解釋》作者:大衛 哈維--讀後感》。有科學方法,要建立地理學的法則和抽象命題,要打破地理學方法論的孤立主義,把當代科學哲學思想系統地引進地理學的方法論思考中,要藉助模型建構途徑進行理論建設。這便是哈維書中的述說思路。
它「不僅對地理學者,而且對任何『軟』社會科學和歷史學中關心理論建設的學者,都是一本必讀書」。
〔《地理學中的解釋》作者:大衛 哈維--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