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試卷必修二第一章大題
❶ 高一地理必修二 試題及答案.doc
自己找的
人教網上:http://www.pep.com.cn/gzdl/jszx/kbjc/dlst/200802/t20080226_446586.htm
http://www.pep.com.cn/gzdl/jszx/kbjc/dlst/200712/t20071218_431946.htm
給你一個網站,在這里你應該可以找到你需要的:
http://www.dilifu.com/DatumList-100.aspx
呵呵,希望可以幫到你
❷ 求直指名校過關評測地理必修二第一章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識點(一)
市主要功能區:
(1)中心商務區(CBD):分布:城市中心部位。特徵:建築密集,高樓林立;集中了地區性、全國性或國際性的大公司、大商行、大銀行等;交通便利,通信發達;早晚人口流動量大,人口晝夜差異大。
(2)商業區:組成:由商業街和各種商場組成。分布:交通干線兩側或街角路口處,佔地面積最小的土地利用方式,通常呈點狀或帶狀分布。特徵:交通便捷、人流量大、地價高、土地利用集約。
(3)住宅區:城市中最普遍的用地方式。分類:企業或單位職工住宅區;市政統一規劃建設的住宅區。高級住宅區:城市的外緣與文化區聯系,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等。
低級住宅區:內城、工業區附近與工業區聯系,設施和環境較差等。
(4)工業區:分布:城市邊緣,靠近河流、鐵路、公路等交通便利的地帶。特點:成片分布,工業區內有多類型工廠,會產生雜訊、空氣、固體廢棄物、水污染,工業區選址要考慮環境因素(河流的下游,風向的下風向位置)。
(5) 其他功能區:行政中心區、文化區、混合功能區、郊區等。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識點(二)
1、人口遷移的判斷:是否發生了地域上的移動(行政區位的改變);是否有居住地的改變;時間的改變(通常為一年)
2、人口遷移的類型(按是否跨越國界):國際遷移、國內遷移
3、二戰前後國際人口遷移的比較: [記憶]
4、中國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人口遷移:[記憶]
5、人口遷移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的影響[理解記憶]
對人口遷出地:好的影響有減少遷出地人口密度、緩解人口對環境的壓力
不好的影響有人才、勞動力的流失
對人口遷入地:好的影響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價勞動力,有利於經濟發展
不好的影響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對環境的壓力增加
6、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土壤,水和礦產資源等是最主要的,自然災害有時也會促發人口的遷移。
(2)經濟因素,其中經濟發展,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的因素。
(3)政治文化等社會因素,其中政策,社會變革,戰爭和宗教等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經濟因素往往起著主導作用。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識點(三)
人口的遷移
1、移動到一定距離之外(跨越行政區域界線),改變定居地的行為
人口移動(空間上位置改變)包括:
①人口流動:暫時離開常住地(例旅遊、出差)
②人口遷移
2、分類:按照人口遷移的范圍是否跨越國界分為:國內人口遷移和國際人口遷移
按遷移方向分為:農村向城市遷移(發達國家歷史上,發展中國家當前)和城市向農村遷移(發達國家 新趨勢);發達向不發達地區遷移:國際難民(包括環境難民)數量增加,持續時間長;發展中國家優秀人才移民
3、特點
國際:
①新大陸發現前:遷移集中在舊大陸,跨國遷移多,跨洲遷移少
②新大陸發現後:跨洲遷移,從舊大陸亞洲、歐洲、非洲遷往新大陸南、北美洲、大洋洲
③二戰後,外籍工人(勞務輸出)成為國際人口遷移的主要形式
人口遷移流向,歐洲:遷出變為遷入;拉丁美洲:遷入變為遷出;北美洲、大洋洲:一直是遷入;亞 洲、非洲:一直是遷出
國內:遷移的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邊、戰爭和自然災害
清以前:由黃河流域遷往珠江、長江流域,原因是戰爭
❸ 高一必修二地理 第一章和第二章 以前考的和會經常出的綜合題 題目和答案, 有鏈接就給鏈接好了
三套,題目都不錯。
網路文庫http://wenku..com/link?url=-56_
網路文庫http://wenku..com/link?url=J1eXVJMFbWGwA3QSQmQk_ipf5NUSYreMB3E6uXTMGQVfh-YpGutD_-7OFqHumEb96Na3
網路文庫http://wenku..com/link?url=-56_-fTw_oiFluismxcGHRluq
❹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思維導圖
第一節 人口增長模式
1、人口增長快慢的 根本原因 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直接原因 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長模式:
(1)工業革命以前 原始人口增長模式 特點 高高低 原始社會 傳統人口增長模式 特點 高高較低 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
(2)工業革命時特點 高低高(18世紀——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
(20世紀50年代)起普遍存在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
(3)近現代 特點 三低 世界主要發達國家 (原因:現代科學知識的普及和醫療衛生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生育觀念及行為的變化)
3、人口零增長國家:義大利,匈牙利,俄羅斯,德國等
人口負增長國家;英國,比利時,芬蘭等
4、促使中國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個:1 社會經濟因素 2制度因素 3計劃生育因素。
5、世界人口達到50億:1987 7 11 達到60億:1999 達到65億:2006 2 28
年齡結構0——14歲65歲(中國60歲)以上
年輕型大於等於40%小於4%
成年型30%——40%
老年型小於30%大於7%|60以上大於10%
自然增長率小於等於1.0%為低增長,出生率小於等於1.5%為較低增長
❺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識點大全。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長、遷移與合理容量
第一節 人口增長的模式及地區分布
1、世界人口增長特點 總趨勢:持續增長特點:階段性,工業革命以前:緩慢增長;工業革命以後:增長加速;二戰後:快速增長 對人口增長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生產力的發展
2、近代人口增長模式及特點模式 特點 分布 舉例 利弊 高低高模式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 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初期人口再生產模式 衣索比亞、坦尚尼亞、肯亞 人口增長快,勞動力充足人口年輕化,物質資料需求量大,資源短缺,環境、就業、住房壓力大 三低模式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 發達國家 英國、日本、德國(負增長)、新加坡、中國 克服了人口增長過多、過快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力不足,養老費用增加,年輕人負擔重 過渡模式 過渡 接近或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的發展中國家 土耳其、阿根廷
4、中國人口變化模式人口加速增長階段(1949-1957年):原因,建國後,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人口負增長(1957-1961年):三年自然災害人口高速增長階段(1961-1970年):經濟水平高,補償性生育人口減速增長階段(1970-1980年):計劃生育人口波動增長階段(1980-1991年):人口滯後效應人口低速增長階段(1992-至今):三低模式,我國自然增長率下降依賴於出生率的下降(計劃生育)
第二節 人口的遷移
1、移動到一定距離之外(跨越行政區域界線),改變定居地的行為人口移動(空間上位置改變)包括:①人口流動:暫時離開常住地(例旅遊、出差)②人口遷移
2、分類:按照人口遷移的范圍是否跨越國界分為:國內人口遷移和國際人口遷移按遷移方向分為:農村向城市遷移(發達國家歷史上,發展中國家當前)和城市向農村遷移(發達國家新趨勢);發達向不發達地區遷移:國際難民(包括環境難民)數量增加,持續時間長;發展中國家優秀人才移民
3、特點國際: ①新大陸發現前:遷移集中在舊大陸,跨國遷移多,跨洲遷移少②新大陸發現後:跨洲遷移,從舊大陸亞洲、歐洲、非洲遷往新大陸南、北美洲、大洋洲③二戰後,外籍工人(勞務輸出)成為國際人口遷移的主要形式人口遷移流向,歐洲:遷出變為遷入;拉丁美洲:遷入變為遷出;北美洲、大洋洲:一直是遷入;亞洲、非洲:一直是遷出國內:遷移的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邊、戰爭和自然災害清以前:由黃河流域遷往珠江、長江流域,原因是戰爭清——新中國:闖關東、走西口,原因是經濟建國後、改革開放前:響應國家號召,開發新疆等,遷移少,原因是計劃經濟,嚴格戶籍管理改革開放後:從落後地區遷往發達地區,人口流動頻繁,規模加大
4、原因:經濟原因(主要因素):例如,三峽移民(開發性移民)政治因素:政治迫害(烏干達)、戰爭(巴以戰爭)、國家有組織移民(移民戍邊)社會文化:宗教迫害(印巴分治)、民族歧視(印第安人)、文化傳統(中國葉落歸根)生態環境:生態環境差異、環境惡化(愛爾蘭水災移民)其他:家庭、婚姻:男女婚嫁、兩地分居5、性別、年齡:男性比女性易遷移,年輕人比兒童、老人易遷移
第三節 環境承載力與合理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
①定義:養活的最大人口數(生存)②影響因素:資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資源決定,木桶效應)、經濟等③特點:不確定性和相對確定性。世界100億,中國 16億合理人口容量,定義:養好的最大人口數(發展)影響因素:①自然環境:正相關(現實人口間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②地域開放程度:正相關(日本、荷蘭、比利時利用別國資源)③本國自然資源:正相關④生活質量、消費水平:負相關⑤科技發展水平:當多開發的資源大於多需要的資源:正相關;當多開發的資源小於多需要的資源:負相關⑥貧富差距:負相關
❻ 地理必修二書本第一章習題答案
高二地理科(選修二)測試卷
總得分--------------
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共100分,考試時間90分鍾。
一、單項選擇題(每題2分,共46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題號 21 22 23
答案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3小題,每小題2分,共46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把正確答案填寫在答題卡上。
1. 東部季風區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其分界線為: ( )
A. 陰山——燕山一線 B. 秦嶺——淮河一線
C. 南嶺一線 D. 大興安嶺——太行山一線
2. 全球定位系統使用的實際意義是( )
A. 使人們在野外不易迷失方向 B. 使指南針精確度增加
C. 只需一顆衛星便能覆蓋全球 D. 對靜止的物體進行定位
荒漠化是當前全球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由於全球在氣候、地形、土地使用制度和社會經濟制度等方面千差萬別,因此要結合各國各地區的區域特點和實際情況確定荒漠化的范疇。我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和各地經濟活動復雜,流水、風力、化學和物理四種營力過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均屬於荒漠化。讀圖,完成3~5題。
3. 我國下列地區及其主要的荒漠化現象對應正確的是( )
A. 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石漠化 B. 黃土高原―鹽漬化
C. 雲貴高原―沙漠化 D. 江南丘陵―紅漠化
4. 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是( )
①石灰岩廣布、土壤發育淺薄 ② 植被破壞 ③ 土層疏鬆、直立性強
④ 降水強度大、多暴雨 ⑤ 地表水缺乏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①③⑤ D. ②③④
5. 下列關於濕地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濕地是指水位經常接近地表或為淺水覆蓋的土地
B. 河流、湖泊屬於陸地水體,不屬於濕地
C. 濕地屬於土地類型,不包含淺海區
D. 稻田是人們引水灌溉形成的,不屬於濕地
6.為減少庫區泥沙淤積,延長水庫使用壽命可採取的方法是( )
A、汛期排水 B、冬季排水 C、汛期蓄水 D、人工清除
7. 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相比,西北地區農業生產的優勢條件是
A. 熱量充足 B. 太陽輻射強 C. 水資源豐富 D. 土壤肥沃
8. 符合長江三角洲土地條件特點的是( )
A. 水稻土是生產力較高的土壤 B. 人口稠密,耕地較為集中
C. 人均耕地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D. 耕地中旱地所佔比重大
9. 地理信息系統工作的簡要程序是( )
A. 信息源—數據處理—資料庫—空間分析--表達
B. 信息源—空間分析--數據處理—資料庫—表達
C. 信息源—空間分析—資料庫--數據處理—表達
D. 信息源—資料庫—數據處理—空間分析—表達
10. 年降水量200mm線是( )
A. 濕潤和半濕潤地區分界線 B. 半乾旱和乾旱地區分界線
C. 半濕潤和半乾旱地區分界線 D. 濕潤和乾旱地區分界線
11. 在草原區,利用現代技術掘井擴大水源,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掘井愈多,愈有利於草地生態保護
B. 水井周圍的草地,獲得最充足的水源而長勢最茂盛
C. 機井數量不斷增多,經濟效益也就不斷增長
D. 牲畜增長愈快,水井無限制增加,草地最終將毀滅
以下材料是20世紀下半葉我國強沙塵暴發生頻率與土地沙化速度統計表,據此回答12~13題。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強沙塵暴次數 5 8 13 14 23
土地沙化速度
(平方千米/年) 1560 2100 2460
12. 表中顯示我國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斷加快,其原因可能是( )
A. 我國氣候有變乾的趨勢 B. 南北回歸線附近地區出現沙化地區
C. 長江中上游地區毀林現象嚴重 D. 西北乾旱地區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
13. 為制止強沙塵暴次數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趨勢,我們應採取的積極措施是( )
A. 開采地下水來灌溉,變沙地為耕地和草地
B. 在乾旱地區減少耕地,擴大牧場,發展畜牧業
C. 採取適當辦法調整當地產業結構,以減輕生態環境的壓力
D. 禁止乾旱地區任何經濟活動的開展,以保護當地脆弱的生態環境
讀下圖「七個省級行政單位某種植被面積佔全國該種植被面積的比例圖」,回答14~15題:
14. 該植被最有可能是( )
A. 草原 B. 苔原 C. 硬葉林 D. 針葉林
15. 該植被分布區最普遍的環境問題是( )
A. 酸雨 B. 固體廢棄物污染 C. 土地沙化 D. 臭氧層破壞
16. 「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這個「圈」大致位於
A. 珠江三角洲 B. 長江三角洲 C. 海南 D、 廣西壯族自治區
17. 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早期外貿工廠生產的一般模式中,不屬於外商提供的是:( )
A. 資金 B. 勞動力 C. 生產設備 D. 技術指導
18、東北大部分地區氣候屬於( )
A、溫帶大陸性氣候 B、溫帶季風氣候
C、溫帶海洋性氣候 D、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19、東北地區農業耕作制度為( )
A、一年一熟 B一年兩熟 C、兩年三熟 D、一年三熟
20、東北地區地面結構的基本特徵( )
A、地勢西高東低
B、西、北、東三面分別是小興安嶺、大興安嶺、長白山
C、被人們稱為「天府之國」
D、山環水繞、沃野千里
21、東北地區北部的主要農作物是( )
A、冬小麥、棉花 B、春小麥、水稻 C、玉米、棉花 D、春小麥、玉米
22、東北大部分地區的干濕區屬於( )
A、乾旱半乾旱區 B、半乾旱、半濕潤區 C、濕潤、半濕潤區 D、乾旱、半濕潤區
23. 在夯實基礎階段,珠江三角洲的工業屬於( )
A. 資金密集型工業 B. 技術密集型工業 C. 勞動密集型工業 D. 資源密集型工業
二、綜合題(共54分)
24. 讀「天山中部降水量隨高度的變化圖」,回答問題。(16分)
⑴天山中部降水量最多地區的海拔高度約為_________米,該地地處天山的_____坡。(4分)該地降水量豐富的主要原因是什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⑵該地的農業活動是典型的_____________農牧業,_________和_______成為此類農牧業生產活動的主要水源。(每空2分,共6分)
25. 下圖為《西電東送的三條路線示意圖》,讀圖完成⑴~⑷題:(12分)
⑴三條送電線路的終點都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其中A是_____基地B是_____基地C是______基地(每空2分,共6分)
⑵西電東送的北路是將___省、內蒙古等省區的煤炭轉化成電能輸出。(2分)
⑶西電東送的中路最大的能源基地是____ 。(2分)
⑷西電東送的南路水電資源最豐富的河段是____。(2分)
26. 讀「珠江三角洲地區圖」,回答下列問題。(26分)
(1)填出圖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稱。(每空2分,共12分)
A、 (海洋);B、 (河流);C、 (鐵路);
D、 (城市);E、 (城市);F、 (城市)。
(2)本區位於廣東省的 部,毗鄰 地區,與 地區隔海相望,海陸交通便利,被稱為我國的「南大門」。 (每空2分,共6分)
(3) 年,珠江三角洲被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形成了一個包括 、___________和 在內的開放體系。(每空2分
❼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二章 相關ppt和練習題目
高一年級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綜合練習題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內48分) 1在人口增長容模式的轉變過程中,首先開始轉變的是 A出生率B死亡率C生育率D自然增長率 2.發展中國家當前人口遷移的主要類型是 A.國際間人口遷移 B.由農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二章 相關ppt和練習題目
❽ 有沒有高一地理必修二導與練第一章檢測試題答案
上中學生網去找哈 應該有
❾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全部活動題答案
高二地理(理科)水平測試復習提綱
必修2
第一章 人口的變化
一、人口增長:
1、總趨勢: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萬的數量在增長。
2、一個地區人口的增長受自然增長和人口遷移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決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長=出生率—死亡率
3、差異:時間上——20世紀以來是世界人口增長快速的時期。原因是對自然環境開發利用和改造的范圍不斷擴大、對各種災害和疾病的防禦能力不斷提高、發展中國家政治的獨立和經濟的發展等。
空間上——發達國家增長緩慢,(有些國家出現了負增長,如俄羅斯、德國、匈牙利等);
發展中國家速度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長速度趨緩。存在差異的原因主要是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及生育觀念差異所致。
4、人口問題與對策: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過快,出現勞動力過剩,就業困難,社會治安混亂等社會問題;要採取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的政策。
發達國家——人口增長過慢,導致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社會負擔過重等問
題;可採取鼓勵生育、吸納外來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長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三項指標共同構成。
原始型: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長;
傳統型: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
現代型: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如圖1:
「高」與「低」往往以1%為參照, 若低於或接近1%就能用「低」來形容。
目前發達國家已進入了現代型;
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還未完成由傳統型向現代型的轉變;
世界仍處於由傳統型向現代過渡階段;
我國已基本實現了從傳統型向現代型的轉變。
二、人口遷移:
1、含義: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改變,並達到一年以上。
2、國際人口遷移:
二戰前——原因:地理大發現與新航線的開辟;資本主義的發展與殖民主義的擴張;
特點:以集團性、大批移民為主;
流向:從舊大陸流向新大陸,從已開發國家流向未開發國家。
主要移出地:歐洲;移入地:美洲與大洋洲。(黑人作為奴隸被販賣到美洲;亞洲人作為勞工被招募到東南亞和美洲)。
意義:人口遷移客觀上開發了新大陸,傳播了工業文明,也改變了人種的空間分布。
二戰後——原因:各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勞動力供求關系的地區差異。
特點: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工人增加;
流向: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北美、西歐、大洋洲由於經濟發達,吸引了大量的移民;西亞、北非石油開采,經濟發展較快,也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3、中國人口流動:
建國初期——流向:國家有計劃、有組織地從東部城市遷往西北、東北等邊疆地區;
目的:開發國土;
原因:東南部人多地少,勞動力富餘,西北和東北地區地廣人稀,勞力不足。
改革開放後(民工流)——
流向:自發地從落後地區流向發達地區、從內陸流向沿海、從山區流向平原、從農村流向城市。
原因: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所致。(東部沿海城市經濟發達,西部內陸,尤其是農村經濟落後)。
意義:民工流一方面可以緩解遷出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增加經濟收入,縮小地區差異;
另一方面也可解決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促進經濟發展;
同時也產生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遷出地人才流失,遷入地社會治安混亂、交通擁擠、住房困難等)。
4、美國人口流動:從東北部(冰凍地帶)流向南部和西部(陽光地帶)。
5、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氣候、土壤、淡水、礦產等;
社會經濟因素:經濟、交通、文化、家庭和婚姻等;
政治因素:政策、戰爭、政治變革等。
三、幾個概念:環境承載力——指某種資源能夠持續供養的最大人口數。
環境人口容量——綜合考慮多種資源,環境能夠持續供養的最大人口數(即最小的環境承
載力,它是一個極限值)。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資源(最主要因素)、科技發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目前技術條件下,估計世界環境人口容量100億,我國16億。
人口合理容量——一定條件下,該國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我國的合理人口容量估計7億。
第二章 城市與城市化
一、城市形態:
團塊狀——多見於平原地區;條帶狀——多見於河谷地區;組團狀——多見於山區或丘陵地區。
二、城市功能區:城市中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在城市中集中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區。住宅區、工業區、商業區是城市中最常見的功能區。
商業區——面積最小,多呈點狀或條帶狀分布於城市中心、主要交通干線旁或街角路口處;
工業區——面積中等,多呈片狀分布於城市外緣和主要交通線旁(如鐵路、公路、河流);
住宅區——面積最大(占據城市空間的40%—60%),是城市中最為廣泛的一種土地利用方式,多呈片狀。高級住宅區位於高坡、城市外緣,接近文化區,環境優美地區;
低級住宅區位於低地,接近內城和工業區,生活設施和環境差。
各功能區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線。
要合理組織城市各功能區:工業用地和生活用地之間要有便捷的交通;
合理安排工業用地的位置,以減少對居住區的污染;
在工業區與生活區之間設置防護帶;
留有發展餘地。
三、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經濟因素是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城市中每一塊土地用於哪一種活動,主要取決於各種活動願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影響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距離市中心的遠近(離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和交通便捷程度(穿過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線越近,地租越高)。各種功能區的付租能力如圖2所示:
四、城市等級:用城市人口規模來劃分。一般分為集鎮、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城市等級越高,數目越少,城市間距離越遠,其服務范圍(城市為其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區域,包括城市本身、附近小城鎮和農村地區)越大,服務種類越多,服務級別越高。
影響城市發展的因素:資源、交通等;
五、城市化——人口向城鎮集聚和城市范圍擴大、鄉村變為城鎮的過程。
A、特點:城市數目增多;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提高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標志(城市化水平用此表示)。
B、差異:時間上——初期階段: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比重在30%以下),發展較慢;
加速階段(中期):人口迅速向城市集聚,城市化進程很快,城市人口比重在30%—70%之間。由於人口和產業向城市集中,市區出現了勞動力過剩、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惡化等問題,並出現郊區城市化現象。
後期階段:城市化水平較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發展趨緩甚至停止。有些地方出現逆城市化現象。如圖3:
空間上——發達國家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大都進入了城市化後期階段。
發展中國家起步晚,水平低,大部分處於初期階段和加速階段。目前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速度超過了發達國家。如圖4
C、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環境;過快的城市化會使城市環境質量下降,甚至出現一系列的城市環境問題。
城市環境問題:①環境污染嚴重(大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雜訊污染、光污染、熱污
染等);
②交通擁擠;③綠化面積小,居住條件差;④就業困難,失業人口增多等;
如何降低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
①發展低污染的節能建築和綠色交通;
②使城市景觀盡可能地與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觀保持協調。
第三章 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一、農業區位:
1、含義:一方面指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指農業與地理環境各因素的相互聯系。
2、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比較穩定,社會經濟因素發展變化大。
改造自然因素的措施:A、溫室農業——改造熱量;
B、修築梯田——改造地形,但坡度超過25°不能修築梯田;
影響以下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A、橫斷山區的立體農業、東南丘陵的立體農業——地形;
B、河西走廊的棉糧、南疆綠洲區的農業——水源;
C、東南丘陵的荼樹——土壤;
D、南方甘蔗、北方甜菜——熱量;
E、海南一年三熟、東北平原一年一熟——熱量;
F、珠江三角洲的基塘農業——地形;
G、郊區農業——市場;
H、荷蘭的鮮花遠銷世界各地——交通、保鮮冷藏技術;
3、農業區位選擇:
實質:對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
合理的區位選擇:要考慮農業生產地價的高低,農作物的單位面積產值,農業生產需要土地面積
的大小,農業生產需水量的多少以及產品對交通的迫切性等。
二、農業地域類型:
分布 典型地區 區位優勢 特點
季風水田農業 東亞、東南亞、南亞的季風氣候區和部分熱帶雨林氣候區 東亞、
東南亞、
南亞 季風氣候,水熱充足,雨熱同期;
地勢平坦;
土壤肥沃。
人口稠密,勞動力充足;
稻米是當地人們喜愛的主要食糧。 水利工程量大;
小農經營;
單產高;
機械化程度低;
科技水平低;
商品率低。
商品穀物農業 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
俄羅斯、阿根廷、烏克蘭
等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為
主的氣候區;
我國東北和西北。
(我國國營,其他國家
私營);
美國中部平原 地勢平坦開闊;
土壤肥沃;
氣候溫和,降水豐富;
地廣人稀;
市場廣闊;
交通便利;
機械化水平高;
農業科技先進。 生產規模大;
機械化水平高;
科技水平高;
產品商品率高。
(農作物:小麥、玉米為主)
大牧場放牧業 阿根廷、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美洲的國家牧牛為主,其他國家牧羊為主)等大面積的乾旱、半乾旱氣候區。 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有大面積的乾旱、半乾旱氣候區,利於牧草的生長;地廣人稀;
交通便利。 生產規模大;
專業化程度高;
產品商品率高。
乳畜業 北美五大湖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區;
西歐、紐西蘭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區;
澳大利亞等;
我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圍。 北美五大湖區、
西歐 市場(大多緊消費市場)、飼料供應。
(西歐的溫帶海洋性氣候由於溫涼、潮濕,多雨多霧,日照少,不利於糧食作物的成熟,但有利於多汁牧草的生長) 面向城市市場;
商品化、集約化;
混合農業 美國、澳大利亞、
我國珠三角的基塘農業 澳大利亞的墨累——達令盆地 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對市場的適應性強;有效的安排農事活動
季風水田農業的特點和原因:
第四章 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一、工業的區位因素:
勞動力數量、原料、能源 因素對工業的影響在減弱;
市場、勞動力素質、信息通訊 的影響在加強;
交通一直都是對工業布局有很大的吸引力。
二:工業的區位選擇
各類工廠的污染物:如右圖:
從經濟效益考慮不同類型工業的區位選擇:
工業類型 工業特點 部門舉例 區位選擇原則
原料導向型 原料不便於長距離運輸,
或運輸原料成本較高 水產品加工廠、
製糖廠、
水果罐頭廠 宜接近原料產地
動力導向型 需要消耗大量能源 鋼鐵工業、煉鋁工業、化學工業 宜接近火電站或水電站
市場導向型 產品不便於長距離運輸,或運輸產品成本較高 啤酒廠、汽水廠、
傢具廠、印刷廠 宜接近消費市場
勞動力導向型 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
玩具、鞋帽等 宜接近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方
技術導向型 技術要求高 集成電路、精密儀表、
高分子合成、核工業、
電子工業等 宜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區
三:工業地域的形成
四:傳統工業區與新興工業區
德國魯爾區發展條件:
1、豐富的煤炭資源;
2、充沛的水源(萊茵河、魯爾河等河流);
3、便捷的水陸運輸(歐洲陸上的「十字路口」,鐵路、公路運輸發達,並有萊茵河、魯爾河及運河便利的水運);
4、廣闊的市場(附近是世界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5、離鐵礦區較近(靠近法洛林高原鐵礦區,現時還通過荷蘭鹿特丹港進口鐵礦石);
義大利中部和東北部工業區:
形成條件: 主要特點:
美國「矽谷」發展條件:
1、位置:地理位置優越,環境潔凈優美(背靠海岸山脈,面對舊金山灣);
2、氣候:氣候宜人(地中海氣候,溫暖濕潤);
3、科技:科技力量雄厚(居美國首位)(聚集了大量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主導區位因素。
4、交通:交通便捷(鄰近舊金山的航空港,並有高速公路穿全境);
5、市場:市場穩定(美國國防部一直維持著對「矽谷」電子產品穩定的訂貨);——特有條件。
6、創新環境和創新文化。——特有條件。
特點:1、高技術產品為主;
2、增長速度快,產品更新換代周期短,科研經費投入量大;
3、工人的技術水平高;
4、分布在高等院校周圍,環境優美的地方;
第五章 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
第六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一、人地關系的發展
漁獵文明時期 農業文明時期 工業文明時期 後工業文明時期
人地關系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謀求人地關系協調
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不嚴重 環境遭破壞 人地關系呈現不協調,矛盾迅速激化 環境和發展問題得到普遍關注
二、環境問題
三、協調人地關系的途徑: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即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
其內涵包括:生態持續發展、經濟持續發展、社會持續發展。
遵循的原則:
公平性原則(同代人之間、代際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種群之間、不同國家與地區之間的公平);
持續性原則(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之內)
共同性原則(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是世界各國共同的任務,需要各國的積極參與)